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探析

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探析

摘要:

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兼具专业技能和综合性知识修养的人,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学术研究能力、丰厚的文化素养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项目:“综合+专长”培养模式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CYZYB201404)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在传播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窘境。导致大学语文地位尴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呢?有研究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有百科知识,是个“杂”家,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求博,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等相关知识都要懂。”[1]这种观点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不能全面反映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今天,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兼具专业技能和综合性知识修养的人。首先,从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发展来看,大学语文教师在业务上要求不能“不是很专”,而是必须要“专”,他必须是个“专家”;其次,从大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对象来看,他又应该是个“杂家”,而且这个“杂”,不仅仅意味着他要具备历史、哲学、宗教等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授课对象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又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向的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指导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能力、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和必要的课程开发能力等。

一、专业学术研究能力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学,也主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提高专业学术研究素养既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实,在建国前,大学语文(当时称“大一国文”)师资队伍曾得到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家的重视,据王步高统计:1929—1949年在清华大学教过大一国文的专任教师就有杨树达、刘文典、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浦江清、余冠英、沈从文、王瑶、熙、吴组缃等名教授,[2]他们无一不是在某一领域有建树的大家。这些大家教授的大一国文课程,对他们的学生也是影响深远,杨振宁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大一国文的经历时说:“大一的时候国文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我所以听了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王力先生的课,是因为他们每位讲的时候,都是他们特别喜爱的方向,所以讲出来的话非常有意思,这些对于我后来人生的趣味,有很大的影响。”[3]从20世纪80年代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这样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虽然目前少有名教授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硕士博士也只是把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过渡等现象大量存在,但在大学语文专任教师中,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名教授,例如徐中玉、王步高、钱理群、温儒敏等,都是在汉语言文学某一领域有极高成就和影响力的专家。作为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向这些名教授学习,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和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力争在某一领域有学术创新,成一家之言,使自己成为学者式的名师。这样的名师,可以在教学及研究中起到这样几个效果:一是可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升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二是可以自身在语言文学某领域的研究过程为中介,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治学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继而达到当年闻一多、朱自清教授杨振宁大一国文的效果———影响学生的人生趣味。三是可让教师自身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传声筒”,在教学中除了参考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外,也能够将自己学术研究的观点和成果,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二、丰厚的文化素养

作为以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光有汉语言文学教育,还包含宗教、哲学、历史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当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语言文学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甚至与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就意味着只在某一领域深耕的专家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的,他还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建构起更丰厚、更广博的文化素养。

(一)结构合理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学,结构合理的学科知识,是讲好大学语文的基础,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等汉语言的相关知识,因为大学语文的一个很现实的任务,就是补救学生中学语文学习方面的缺陷,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据贺阳2009年对清华、人大等四所高校319名同学的问卷调查:“主要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高达68%的同学测试成绩低于70分,有30%的受访者不及格。”[4]据这个调查结果来看,这个补课的任务还很重。其次是要有丰富而系统的文艺学知识。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增强这三个分支学科的理论修养,因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讲解文学基本知识、赏析文学文本,还是阐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知识的支撑,只有教师具有深厚的文艺学功底,才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质量,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领悟文学的真善美,才能教会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批评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最后,还要密切关注中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动向,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用到教学中。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

原始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我们也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大学语文不但与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有天然的联系,也与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文化现象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在提高文学修养同时,还需根据自己的时代要求和教学需要,研究、学习与之文学相关的一些学科理论和知识,不断地吸纳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关注各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将这些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大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要使教学有效、有趣、有针对性,还需要具备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一)与授课对象专业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他们对人文素养提升程度的期望不同,对语言应用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深入了解他们的专业特点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大学语文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既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学作品。在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引导他们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职业所需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一般的教育原理、方法,能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提供处理问题的依据。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以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用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向的研究能力。

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伸和更高一层的提高,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因此,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动向的了解,参与到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语文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要能根据这些变化,做好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同时,要能及时洞察中学语文的改革动向,目前,教育部已宣布在2017年前全面实行高考改革,各地语文高考改革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确定将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提高到180分,虽然各地对语文考试的内容、方式都提得比较原则,但据温儒敏《高考语文的走向分析及建议》:高考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会更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等方面的考查,文言文类型的题目预计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5]无疑,高考语文的改革将改变国人的认识误区,改变语文学科的持久边缘化,大大提升国民素质,大学语文也应做好衔接,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教师职业口语能力。

教师职业口语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的,大学语文的讲授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如果具有出色的职业口语,不仅能准确解析重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成为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范本。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30种格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本领的人了。”[6]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运用富含人文情感、充满教育智慧、富于生活情趣和彰显师表风范的教师口语进行教学,可以收到“入情”、“入理”、“入耳”、“入心”的效果,课堂就容易出现师生共同分享话语权、双向积极互动的情景。

(五)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领域各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内容和项目都与语文应用能力息息相关,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指导能力。比如师范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职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与家长、学生沟通的技巧,说课稿、教学计划、见习实结、听课笔记、教案的写作等等。结合实践教学,加强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将来更好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六)大学语文课程开发能力。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处理好教材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遵循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内外渠道,多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只要具有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的资源,就可以开发。二是要考虑学生接受的问题,着重开发那些能反映学生发展需要、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三是要把握好资源的适应性,着重开发那些贴近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课程资源。

作者:杨兴涓 李延芳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宋艳.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5.

[2]王步高.以提高素质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语文,2004(4):39.

[3]陈国安,王海燕.远去的辉煌———从“大一国文”说起[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8.

[4]青记.母语教育现状堪[EB/OL].www.zhdxyw.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0.

[5]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N].光明日报,2014-03-18(15).

[6]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