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关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关怀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儿科门诊与住院患儿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3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5.4±1.3)岁。纳入标准:(1)非危重症,高致死性疾病,如急性脑膜炎;(2)非特异性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发育不良;(3)患儿家属正常,无特殊人格;(4)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按照入院顺序,按照挂号数字奇、偶性将患儿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20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家属陪护情况、病种、门诊或住院收治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医院儿科门诊与住院护理管理办法,按照病种执行相关护理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辅助诊断、门诊用药、对症护理、体征监护等。

1.2.2观察组

阅读全文

人文关怀践行园本管理论文

一、以德治园,构建和谐育人团队

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人的思想关怀。正如罗吉尔•培根所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使人了解科学的真理。”幼儿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德治园,树立“教人先教已”的师德观并运用于幼儿园的管理之中,建立起一支“和谐、求真、务实、进取”的育人团队。

(一)加强领导团队的学习

管理者必须先学做人才有资格从事管理。例如,园长是幼儿园的核心和灵魂,如何体现园长在管理中的作用,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作为园长,只有不断学习法规法律和现代管理知识,树立对教育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开拓进取,做教职工的典范,才能发挥人格魅力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培养教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教职工积极向上,树立“爱岗敬业、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尊重教师个性,鼓励自主发展。例如,鼓励教师制定每学年的个人发展计划,收集自己喜爱的师德箴言。把它们作为自己奋斗进取的目标,并不断转化为个人成熟的精神追求,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三)制定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

阅读全文

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论文

一、注重师德,提高教师本身的人文情怀

教师的工作以德为先。一个在品德上被学生轻视的教师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许多师范学校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纯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品德、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关怀的核心源泉,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师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以其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操无形地激励和引导着学生。这一点,对于教授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观念。同时,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即以敬业为支撑的对教师工作持久、旺盛的热情,对所教授的科目真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在教学活动中,有自我实现的体验和快乐。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塑造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怀的基础是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具备这种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重视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必须要善于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氛围中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对学生人格培养和人文情怀塑造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构建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情绪化、感情化色彩,对喜欢的教师、喜欢学的课程,能够更投入地听讲。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一方面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充分表达出一种对学生无条件的关心、保护和同理心。在高校中,具备这种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追捧的,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范在学生中口口相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取得了学生的情感信任,这种信任会帮助师生之间建立彼此深为信赖的人际关系,使情感教育巨大的能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二、结合课程,多角度、全方位贯彻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上,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特质,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感染力。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静止的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传达信息,以其丰富性和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播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任务,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生活场景等生动地再现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精神之美,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容纳人文内涵提供助力。比如,讲《论语》时,可以用水墨画展示孔子形象,用篆刻等各种字体展示文章内容,用孔庙、孔府的图片和视频等激起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效果会好得多。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通过播放月夜春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由此同诗人遐思冥想,与诗人一道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人生情怀,再现当初盛唐诗坛的灿烂光华,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进一步理解诗之旨趣,使大学语文成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的关怀课程。其次,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课堂并不仅仅局限在上课时间的教室内。课间、课后时间都是课堂的延伸。在课间休息时,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聊天,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同理心听取他们的疾苦,对意志消沉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将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上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终结,课后也同样是课堂的延伸。课堂上教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或者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在课后与他们保持联系,可以请学生到自己的家做客、谈心等等,帮助他们理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线上交流,及时对学生的困惑加以指导。这些虽然并不一定是教师必然的本分,但是如果教师能认真去做,学生会受益匪浅。第三,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与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如,组织读书会、图书漂流、国学讲座等积极向上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和交往的需要,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第四,指导学生锻炼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发展与塑造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健全的人格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扩大良性交往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把自己融入社会,从而对自己的人格成长偏误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有一套非常好的教材:《YTL青少年生活教育课程系列丛书》,一共有以下几本:《自我形象——他人眼中我为谁?》《应对冲突——如何解决冲突》《男孩女孩——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学会生活学会爱》《人际交往——友谊,我与他人的关系》《预备婚姻——是爱,还是别的什么》。

三、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人文关怀的必然落脚点。大学语文教师如能有意识地自学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给学生,则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正确地对待挫折与成功,培养良好的个性,从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对于能够感觉到的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更要倾注特别的关注。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爱心,他是能够发现一些学生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尤其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经常性地在课堂上施以人文关怀的话,学生有了问题,一般也会愿意与这样的教师沟通。如果出现这样的实际案例,教师应该首先弄清学生是否有一些实际的困难,如有,可以尽可能给与帮助,或帮助联系学校相关部门来解决。而在纯粹的心理问题的部分,教师可尽量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帮助学生处理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力有不逮,则应该建议或帮助学生联系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大一新生和贫困学生等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要予以特殊关注。对大一新生来讲,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期也是他们成长的“断乳”期:离开家乡,与父母的沟通相对高中阶段要少一些;新的社交网络一时也没有建立起来。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理解。大一学生面对陌生环境尤其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他们不但需要关心,更希望来自师长的引导。如果缺少一些到位的引导与关怀,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对于家境贫困、成绩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关爱,为他们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氛围,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发现、肯定他们的优点,多予以正面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倡导他们与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的理念,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时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种关怀并不是大学语文教师独自承担的责任。但是大学语文教师却是责无旁贷,甚至可以说应该首当其冲的。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细节做起,很多因贫困等引发的自卑、自杀、伤人等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全方位密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让每一个处在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的个性、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实现健康人格。

作者:姜华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阅读全文

我国人文关怀下的学校管理论文

一、学校的教学理念

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尤其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观念管理学校。充满干劲活力的老师,还有学校爱心动力的一直给予支持。甘马挽港口小学港口华小的一大特色是校方与家长的合作无间,在这里有许多身体力行的爱心家长以实际行动不求回报地协助尽责的校方完善校园内的软硬体建设,并通过各种具有启发性的课外活动,发掘孩子的多项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该小学的管理理念就是不放弃每一位孩子,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够得以很好的成长,学生始终向着做一只可爱的“小蜜蜂”,这也是华小孩子们的性格标志,像蜜蜂一样勤劳、合群、有礼貌、健康活泼且守纪律。小蜜蜂的性格标志非常形象,充分考虑到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

二、学校的管理方式

甘马挽华小学校的管理方式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方式当中,学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教育孩子、进行管理,简单有成效。

(一)服务育人

首先,学校始终坚持着对教育要热忱,对每个孩子都要热忱,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另外,学校举办了很多校园活动,让孩子从中体会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职责。亲子活动,亲子大扫除,学生与家长一同清扫校园,美化校园的环境,在相互的合作当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探访安老院,让孩子们去拜访老人院、孤儿院,在与老人的相处当中,懂得关爱老人、孝顺老人,为孤儿院举办爱心义演筹集善款。进行生命的教育,组织学生清理海龟培育中心并进行小海龟的放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生活营,在生活营中不再有家人的陪伴,学生之间独立相处,当妈妈不在身边时,激发他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是塑造了他们自信心。爱心义跑,为港口华小筹集善款的激励活动,再有户外激励营、亲子越野赛,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和集体的活动中,培养他们责任心与善心。

(二)环境育人

阅读全文

人文关怀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人文关怀教育的基础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在教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人物展示来让学生回答“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先进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之间有何关联性,其中又有哪些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等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寻答案或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2.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间的冲突。

教师处于教育者、管理者的地位,而学生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这些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对立和冲突,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首先,要防范于未然,重视出示矛盾的转化,把教的目的转化为学的目标,把教师的管理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区别对待。其次,一旦出现对立和冲突,教师一定要冷静沉着,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情绪来感染学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以后慢慢处理。这样不仅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实现了人文关怀教育。

二、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为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

虽然高中历史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但也不是单靠死记硬背就能获取高分,教学中要能体会到历史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林则徐等爱国人士的行为,对学生而言都是精神的洗礼,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

阅读全文

人文关怀护理理念下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07-2014.07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性别: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范围为26-76岁,平均年龄(54.31±5.07)岁。手术类型:胸外科者18例,头颅部位外科者13例,骨外科者18例,腹部外科者21例,其他外科者2例。将严重性器质疾病患者排除。

1.2方法

1.2.1手术前人文关怀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具有恐惧、抵触的心理,患者或其家属很容易因为对手术操作认识缺乏而出现抵触、焦虑等负性心理,致使手术无法顺利开展。手术治疗前的人文关怀一般有一下几点:(1)术前访视,也就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对病房环境、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对患者存在的疑虑给予认真的解答,消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2)手术介绍,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为患者讲述手术室内情况、手术治疗的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应该注意使用和蔼、亲切的礼貌用语,拉近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手术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应该特别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安全感,例如对即将实施的护理操作应预先向患者做合理的解释,用于冲洗的消毒液温度应该适中,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1.2.2术中的人文关怀护理:

阅读全文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践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化和改革,当下在教育内容管理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大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本身体育教学就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课程内容展开也更加灵活丰富一点,在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教育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有极大的提升。本文就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初步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人文教育实践研究;重技能轻文化;体育行为

一、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提出起因

当下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各方面都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学习成绩好,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要符合基本标准,而结合当下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来看,仍然存在有很多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育界提出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大学体育文化为载体,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推行无不开启了教育界的先河,给实际教育创设了更多新的可能,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学校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具体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过程进行探究和说明:

二、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作用

阅读全文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人文研究现状

摘要:文中采用归纳法、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的文献,以及国内外的相关专业书籍,旨在对目前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理论和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人文

1传统室内环境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领域,人文可适当地理解为深厚的文化性和带有广泛意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也在说明人是设计中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在室内环境中的研究早已有之,并且国内外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内涵研究产生了很多成果,都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持续理念向室内环境的注入,使室内环境的绝大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人文理论在难以再适合于表达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特质,比如我们的室内设计都是讲求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的方式在可持续室内环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革命性的进步。但作为室内环境这一领域范围内的研究,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观点仍有一些是本课题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扬弃。例如,钱丽竹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2011年)一文中指出,室内装潢的主要目的是让在其中的人感觉舒适、自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或工作的人感到舒心、愉悦,只有将人贯穿于设计的始终才能完成一项完美的作品。钱丽竹[1]文中的“自然”是指人感受的愉悦和自由自在,这是对人类情感的关怀,也是可持续室内环境所应有之义,可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借鉴,可持续还使“自然”富有更广泛的含义,使“自然”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自然而然。吴美芳在论文《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情结》(2003年)中,以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为依托,解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建材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建筑室内环境向人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室内环境可以摆脱自然因素的限制,充分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并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购物超市这种购物模式为例,说明了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室内环境感受。吴美芳[2]文中对高新技术的未来展望,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技术观念的一个反映,智能化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高技术路线,它的目标之一就是高情感化。诸如此类的文献,都说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批判性继承,有新的观念融入,对一些人文提法有新的解释,也有少部分的保留,特别是在人性化和高情感化的人文关怀的研究中,传统室内环境的研究成果对可持续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能起到些许参考和借鉴。

2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研究现状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已逾半个世纪,目前国内外对可持续室内设计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如已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有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SianMoxon(英)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2年),洛丽•丹尼斯(美)的《绿色室内设计》(2012年),路易丝•琼斯(美)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绿色和可持续的室内设计》(2014年),SusanM.Winchip(美)的《SustainableDesignforInteriorEnvironments》(SecondEdition)(2011年),PilatowiczG.(美)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等。同时产生了不少成功的设计案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县的土船住宅,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Ban)设计的纸质住宅,让•诺维尔(JeanNouvel)设计的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英国赫特福德郡的BRE未来办公室等。相比较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实践及相应理论,人文方面的研究明显落在了后面,呈现出发展失衡的态势。只有部分设计理论的文献对人文方面稍有涉及,并且数量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1)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一书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五部分,和第九章第一节的第四部分,概述了可持续室内环境的审美特性;在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周浩明阐明了他对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本观的个人看法,周浩明认为应本着“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来重塑室内环境的人本观念;在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论述中,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应该具有动态的可适应性,整个生命周期要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第六部分还强调了要鼓励大众参与可持续的设计过程,可以更全面地符合使用者的期望,更好地营造一个属人的可持续室内环境。(2)梁丽娜、高金锁的论文《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可持续室内设计》(2003年)中,提到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应蕴涵着平等、发展、公平和民主原则等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应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人、社会、经济五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3]。(3)古佐夫斯基(美)的《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2004年)一书中的第七章,阐释了自然光与环境、社会、精神、心理愉悦之间的生态联系;第八章阐释了自然光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并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4)布莱恩•爱德华兹(美)的《绿色建筑》(2005年)一书中的序言三,谈到如何以生态伦理的观点来把控技术;以及建筑空间对本土传统的保护等所能负担的社会责任;并认为室内环境应该吸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传统和文化精华,以西方现代化科技结合东方传统思想来寻求出路。(5)郝琳在《建筑先锋•绿见未来》(2014年)一书的绿见未来的理论部分,用永续设计的理念,为我们预测了未来建筑空间可能为我们提供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可持续的,未来的永续建筑是看重匠艺的传承(文化)、自然的保育(环境)、产业的变革(经济)、人的生活(社会),通过高科技和智能化,永续的目标是把庶民、人文风物、自然生态升华为“无心”的日常氛围。(6)林宪德(台)在《绿色建筑》(2011年第二版)一书的第九章第一、四部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营养能量向上层传递时的急剧减少,着了保护环境和有效资源,降低熵值,提倡我们过简单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城市都不能太过复杂,一句话,越简单的建筑系统越是好的可持续性的。在第九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适宜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意义,用现有的材料、技术、施工、设备水平下,发挥最大的地球环保功能,并且保护了当地的传统工艺的活力,使地域文化传承发扬;还借用生态经济学大师舒马赫的观点,论及了“适宜”这一人文性概念:不应该一味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价值体系,否则会更加依赖富裕国家而不能自拔,发展经济应当适可而止、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应适可而止、使用非再生资源应适可而止、细密分工应适可而止、以科学方法替代常识也应适可而止。(7)大卫•伯格曼(美)在《可持续设计要点指南》(2014年)的最后部分,“可持续设计的未来”中,分析了可持续暂时不被人们认同的原因,因为新生的可持续策略具有异于传统的形式,让人产生陌生感,有的思想进步人士又害怕人们异样的眼光,而对可持续望而却步。就像早先的汽车设计成马车的模样,是用熟悉的形式,慢慢让人们接受新事物。大卫•伯格曼认为“透明的绿色”手法在建筑和室内空间中具有可行性,生态元素依然在那里,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当可持续设计不再有一个样子,它就不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是一种宣言,不再针对一些特殊的(少数的)群体。但他也指出“透明的绿色”会失去生态化策略对人们的教育意义。(8)来增祥在《可持续发展与室内设计——兼谈绿色室内环境的营造》(1998年)一文中点出了可持续室内环境具有社会性、历史、地域文化性,可持续发展除了涉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能源等所谓“硬件”的经济技术领域之外,同样也还与社会文化、历史文脉等“软件”因素有关,例如对风景名胜和文物的保护,对地域文化和地区人文景观延续性的重视等等。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对环境的尊重和沟通,对资源的节省和珍惜,在技术上除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外,也乐于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适用技术”。同时还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敬,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可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沟通,这里的“人”——可视为自我或群体,“天”——是否可认为是除自身或人群以外的客观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天人合一是人与物的共生,人与环境的“对话”、沟通和融合[4]。(9)DanielJauslin在论文(2012年)中引述了三位建筑师对可持续美学的看法和谈论,并指出可持续设计的美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现在还上不清楚,但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在未来的可持续设计中必定有相当的发展空间[5]。(10)GrazynaPilatowicz在论文《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中指出:致力于建筑环境可持续的努力不仅要集中在建筑系统性能和保护资源上,还应当是基于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精神需求的理解,这才是一个优良的环保设计决策的必要出发点[6]。(11)YaserRezapour等在论文《CulturalAspectsAnalysesinSustainableArchitecture》(2012)中研究了可持续建筑与文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认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促成可持续的社会,可持续的社会才能产生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文化背景来建立我们最佳的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建筑内涵着可持续文化,它对可持续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7]。

3可持续建筑人文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