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1

人文关怀作为情感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是具有可行性的。从理论上也说明了情感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从精神感受和精神价值、信仰感受和信仰价值上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促使学生对学校形成正面的、有认同的精神价值和信仰价值,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对开展招生、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极为有利。

二、正视成败

伴随着整个西方社会对个人成就的日益狂热,“成者王侯败者寇”逐渐成为了评价人们的标准。在众人的眼里,只有成功和成功者是有意义的,失败和成为失败者无疑是一种耻辱。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影响下,社会歧视与不平等产生了:成功者被人们追捧和景仰,失败者则永世不得翻身,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被放大到了极限。政治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成败,理智面对,完美地处理,以臻完善。

三、通过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把校园人文关怀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理念,改进和加强教育管理工作,注重校园人文关怀,促进教育与人文关怀在最终目标、价值和管理本质上的有机统一。教育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校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本质上说是塑造、发展、培养和完善的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

在学校的管理过程当中,校园人文关怀就是要做到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用“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到实处,在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

四、幸福感的缺失和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成就的不断实现,一切都在前进,却换不来人们幸福感地与日俱增。现在我们未必比几千年前的人们幸福,即便物质条件与过去相比优厚了无数倍,也只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牢笼”。教师要引领学生问自己很多问题:人类的生活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怎样才能获得意义?如何升华自己的价值?

五、总结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2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彰显人文关怀的本质,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是相协调和统一的。本文基于相关文献与教学经验,就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凸显人文关怀教育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交流与共勉。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理念;人文关怀;内容;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正确的逻辑方向,解放的道德发展潜能,进而实现思想道德的自由”。由于具有自然属性,其发展和成长进程中,必然会出现本能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有效解决上述两者间的冲突,并且逐步实现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面是极为丰富的,而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道德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育树立正确的观念,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其终极目标的道路上,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每一个过程和层面都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精神教育和人生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关注的道德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的意义,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发展和前进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通过传递文化,进而关注的发展与成长,将人文精神的传承灌输给,进而实现的“德性”培育,为的人格完善和健康而进行不断地实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的过程。

一、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内容

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人文关怀的主要内涵是指尊重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体系分为四个体系,即生命关怀体系、尊严关怀体系、价值关怀体系和发展关怀体系。

(一)生命关怀体系

生命关怀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基础。因为,健康的生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构建生命关怀体系,实际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状态,从而及时满足学生的生命诉求”。依托于和谐与完整的生命,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保证生命关怀体系的可操作性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第一,教师要充分理解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能够充分尊重生命。第二,教师要能够为学生营造充满爱的课堂,构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涌动,既具备知性、理性又能够感受到灵性的课堂体验。

(二)价值关怀体系

人文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因此,构建价值关怀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个体价值是需要社会的认可,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追求精神的价值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人们精神的诉求手段,充分重视的本质和价值,能够解决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和矛盾,进而净化的思想和心灵,有利于将精神上的满足转化为行动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因此,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导向,全面构建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模式,进而实现价值关怀体系的功能。该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能够保障学生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

(三)尊严关怀体系

“人的尊严的维护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关怀的范畴之内,更是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需要始终关注的核心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保障学生的正当权利,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尊严关怀体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和完善。即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权益维护,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实时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解惑、学习提升和家庭经济困难帮扶的服务。尤其是当进入就业的阶段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向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倾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对尊严的全面关怀,促进人文关怀的深化。

(四)发展关怀体系

发展关怀体系是为人文关怀体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是人文关怀体系中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的核心目的和内容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予更多的支持,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仅源于教师、领导机制、组织体系,还要全面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保障制度,构建素质教育拓展体系,以及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方案”。

二、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原则

(一)整体性

“从系统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作为构成系统的要素需要具备密切的联系,能够互相作用,从而实现整体性”。因此,建构人文关怀体系时,要全面考虑、综合衡量不同维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整合后的效果。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生命关怀、尊严关怀、价值关怀和发展关怀进行全面地审视,有效将四者高度整合,发挥系统效应。

(二)实践性

因为这是教育的本质。人文关怀的出发点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索途中,还应该走向践行的道路上。因此,无论是机构和组织的设立,还是方法条件的提供,都要充分考虑人文关怀的可实施性。要秉承将人文关怀工作切实展开,做稳做实的工作原则。

(三)开放性

同样援引系统论的原理,开放是实现系统稳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从整个实践体系的建构来看,的人文关怀不应仅仅局限于的自身力量,还应该有效发挥来自社会各界的能力,集多种资源为一体,有效发挥人文关怀的实质能量。

总之,高中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其内容与原则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以丰富、完善。

作者:李爽 单位:吉林省四平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吴厚宏.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初探——关于城镇普通高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教育,2016(2):70-72.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3

从人文关怀的视野,对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探究,希望能够以此促进成人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为新时期的成人教育工作开辟全新的道路,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教育;人文关怀

引言:

在教育学界的改革工作中,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为了弘扬人文主义关怀,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关注学生内心,让教育工作伴随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本文对成人教育工作的探究,也将站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对思想政治工作展开。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简析

就“人文关怀”的起源来说,人们潜意识里都认为它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注重对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平等,在尊重人的理性思考的同时也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人的需要、人性的尊重和重视。就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而言,具体指的是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尊重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在满足成人学生的个体需求的同时,激发成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实现成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发展。随着“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在成年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文关怀”贯彻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人文关怀”的原因何在

(一)人文关怀是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却忽视了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在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但有利于协调成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创造更大的个人价值。在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将重心转移到与学生沟通的人文关怀当中,将有利于人文关怀思想的传播以及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全新转变。

(二)人文关怀对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提倡人的全面性发展,这其中既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还包含了生活和个人等方面的综合性提高。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有利于宣传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思想,对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对教师而言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而言促进了他们身心等全面性的发展,对成人教育工作而言,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三)人文关怀符合提升人文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越来越提倡“和谐理念”的传承,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人文关怀的融入就是一项很好的表现。在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当中,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而融入人文关怀将促进这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同时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这些种种都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利之处,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能献上一份力量。介于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将其贯彻落实,讲求实效性和创新性,在增强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协调性的同时,提升人文关怀工作的整体性水平。

三、人文关怀视野中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以上我们对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原因有了了解,针对其重要的积极性作用,下面我们来探究人文关怀视野中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帮助成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视野中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第一点就是帮助成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此重担的教师,要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成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价值的完美提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一方面要关注成人学生的个人发展,找出成人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不同之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提高班级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提高班级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涵盖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活动当中,加强班级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方面关注成人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要关注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成人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针对班级里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照顾到,尤其是处于班级边缘的成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关心工作,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永不放弃努力。

(三)为成人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最后一点内容是,在成年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关注成人学生的成长,为成人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中,强调的是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同时展现了对成人学生在人性方面的尊重性。在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因为对于成人学生而言,会有年龄、职业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另外处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成人学生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这些不同性,对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计划性的落实,同时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真正地了解成人学生的成长继承和发展历程。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是成人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更是成人学生在未来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释放成人学生的天性,充分显示出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性。

四、人文关怀视野中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到底在人文关怀视野中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展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就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我们知道其中存在着问题,缺少对学生关心与理解,在课堂上一味的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为成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说话方式来改变,以前的教学课堂上,是以教师的提问和自述为主,教师与成人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现在教学课堂上要逐渐转变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交流工作,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由听话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人文关怀视野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打造一个这样的教学氛围,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与成人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促进成人学生身心健康等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成人学生的内心,优化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是优化教学方式,追求和实现成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首先,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关爱成人学生,团结和凝聚成人学生的力量,以此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人文关怀理念,真正的做到理解和尊重成人学生。在深入了解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下,帮助解决一些遇到的困难,为成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创造便利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在成人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才能使得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成人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为目标,把握好当前成人学生的想法和他们对未来的展望,尽最大的力量成为成人学生未来发展的引导者,促成他们未来的优秀发展。

(三)树立成年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成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以上我们讨论了两个有效途径,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确立成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成人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成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角,并且尊重成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表现自己和释放自己的机会。另外一点就是在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其中包括成人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对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等内容。这些对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成人教育额度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地利用成人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成人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征素质。

结论:

本文探究在人文关怀视野中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再未来的日子里,成人教育工作也能够不断地改革创新,针对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继续深入贯彻人文关怀思想,在促进成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成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发展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尽一份力量。

作者:李学军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中清.试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87-88.

[2]卢文涛,李树德.人文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09-210.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4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教育,护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于人的关注,人个性的重视,人需求的满足,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它的特点,一是具有可培养性:人类自身的素质,能够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培养而强化的;二是具有可测量性: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关怀本身是可以被测量的[1]。多年来,高职医学教育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的知识结构以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疾病治疗等为主,导致基础教育注重应用科学的学习,忽略了人文科学的熏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是目前国内从事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如果教师不做出引导或教授,学生不会主动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命价值、深层需求、身心整体和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帮助护理专业学生们理解“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关怀护理模式,引发她们对护理目的、职业价值的思考,提升自身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技能与修养,本课题组借鉴国内人文教育先行院校的做法,在课堂内外开设故事分享会、影视剧赏析、情境模拟、关爱活动,将人文关怀教育融入外科护理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1研究对象

选取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131名,其中女生116名,年龄19~21(19.9±0.65)岁;男生15名,年龄19~22(20.5±0.58)岁。学生已完成护理导论、护理心理、常用护理技术等与护理人文关怀相关的课程,同期开设的相关课程还有护理伦理。

2方法

2016年2月—6月,依托外科护理课程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2.1前期准备

开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与外科护理教学相关的敬畏生命、关爱病患、职业感悟等课内外故事、案例,设计引导学生建立关怀理念、获得关怀知识的方法和路径。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中设计人文关怀情境,融入人文关怀元素,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关怀氛围。

2.2教学方法

二年级开学初,教师将全班学生分组,4~6名/组,小组轮流承担故事分享、情景剧展示工作。班内设立“漂流图书馆”,馆内提供《妞妞》《生命的留言》《死亡如此多情》《拯救乳房》《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生命的颜色》《医院的故事》《唤醒护理》等涉及护理人文关怀的书籍。承担工作的小组成员每2周1次,利用课前时间,与班内同学分享关怀故事、表演情景剧或讲述相关时事新闻、影视剧赏析并予以点评,教师旁听并引导。学生分享前,教师须进行故事、情景剧的审核。专业知识的授课中,教师讲授章节知识时适当引入图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实例,如:手术前患者、颅脑术后患者、麻醉时患者的照护引入《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叙述的内容;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引入《拯救乳房》中的患者心理活动,肿瘤患者的护理引述《死亡如此多情》的情节。此外,通过播放《心术》《青年医生》《妙手仁心》《心灵点滴》等影视片段,营造真实情境。小组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情景剧展示,以教学案例为蓝本,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家属,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在筹备表演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患者的感觉,而扮演医护人员者则体验如何与患者沟通、观察病情、提供帮助。通过小组的表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细致观察的能力。与此同时,期末评价专科护理操作考核的案例中,也放入了人文关怀的元素,并在评分标准中占有一定分值,进一步鼓励学生注重人文关怀。

2.3效果评价

应用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课题组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2],问卷包括关怀理念(10个条目)、关怀知识(11个条目)、关怀能力(14个条目)、关怀感知(9个条目)4个维度,共44个条目。问卷采取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完全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中立”计3分,“不赞成”计2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问卷总分为44~220分,分值越高,表示关怀品质越高。该问卷的研制组认为此测评工具可作为不同层次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效果的评价。本次研究分别于外科护理课程开始授课前、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发放前,工作人员对每份问卷予以编号,并记录编号对应的学生。发放问卷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指导语,了解本调查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嘱其认真填写。授课前调查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93.13%。授课后,根据第1轮有效问卷编号对应人员记录发放第2轮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4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专业人员审核,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逻辑核查、校对、编码等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双人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3结果

课程后,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课程前(P<0.01),详见表2。

4讨论

护理人文关怀课程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连接的手段和工具,是护理教师和学生之间基于关怀互动经历和关怀分享的渐进式人际过程[3]。我国的人文关怀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比较缓慢。而护理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走的是职业教育的道路,所以教育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护理专业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人文关怀的理念[4]。怎样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怀患者,设身处地地从多个角度考虑患者的需求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是此研究的目的。

4.1外科护理教学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的要点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总体上仍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重视不够。尽管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标准提出应设置人文课程,但对科目和课时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学时数上,医学人文课程最高也仅占总学时的2.69%,最低则为0[5]。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尝试了讲故事、记关怀日记的叙事教学模式、护理关怀情境通过网络空间呈现的网络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教学等[6],但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者不多,鉴于目前国内人文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低的情况,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学习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7]。我校护理高职生均来源于高考专科线录取的学生,普遍不喜欢课堂内教条刻板的讲课方式,喜欢借助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的授课方式,特别喜欢主动参与结合潜移默化、形象具体、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因此,对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教学组精心设计有关人文关怀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应用性,力争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争辩、讨论,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注重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内容以人文关怀为中心,尽量做到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以加强情境的心理效应。注意时间把控,避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加强关怀内容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使教学过程更加浑然一体,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系统的组织性。鼓励学生从班级“漂流图书馆”借阅《死亡如此多情》《妞妞》《拯救乳房》《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生命的留言》《医院的故事》《生命的颜色》等书籍。这些书籍中某些真实故事的叙述,让学生未接触到临床时,已经对这类疾病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有所了解。外科护理涉及的多数为手术患者,术前的患者焦虑、恐惧;术中家属的急切心情;术后疼痛、活动不便导致患者的沮丧、悲伤,都是未涉足临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借助影视剧、新闻事件、案例导入、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无形中模仿教师或同学间恰当的言行,懂得哪些护理行为具有关怀性、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逐渐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及自身人文素养。情景剧表演,选用教材中的导学案例,与授课内容关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的病例,设计情景时,人文关怀需求隐性呈现。学生角色扮演后进行反思,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

4.2有利于培养人文关怀品质

护理人文关怀是融合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一种帮助过程[3]。高职二年级学生通过前期护理人文修养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知识,但在人文关怀能力方面还欠缺。大部分学生对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提高自身修养与文化品位、完善并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主流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从总体上看,护理人文教育课程时数仍然偏少,各校护理人文课程结构随意性较大,人文教材建设不足,护理人文教育师资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我国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许多院校还没有形成围绕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相对成熟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发达国家虽有一些成功的人文素质教学模式,但只能借鉴,不能硬搬[8]。结合我校的现状,护理人文修养有专设的课程,但学时有限,授课模式为理论授课加少量实训,帮助学生建立了全人护理的理念,明白护理工作不单是指解除患者身体的痛苦,还包括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方式的指导,满足他们身体、心理、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使患者感受到关怀。但是,多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关心人,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伦理与社会人文关怀能力较差。因此,校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人文关怀的知识、技能结合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并通过带有感情色彩的实例以及自身的表率及引导,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植入学生的内心,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我校外科护理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课程内外向学生传递人文关怀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同理心,学会与患者和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例如,在痔疮、腹外疝等外科疾病的护理中,涉及患者的隐私,操作前首先向患者传递关爱,先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征得患者同意,取得配合,边操作边沟通。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一方面要避免患者受凉,另一方面要保护患者的身体隐私,即使必要的袒露也应及时遮盖,使患者及家属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给予的关爱和温暖。操作完成后也要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询问患者的感受。情景教学中,运用模拟病例,创设不同情景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扮演患者的学生从患者角度体验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想法;扮演医护人员的则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与患者共情,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在模拟实操结束后的反思中,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学习并实践了人文关怀的方法及技巧。通过在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

4.3研究的不足及对策

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分析,说明外科护理课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是可行的,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文课程课时不足的缺陷。但在研究过程中,评价只是通过书面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人文关怀能力强弱有赖于进一步评价。我们将通过反思日记、第三方评价追踪跟岗实习学生、毕业后1年内学生在临床工作时人文关怀品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丁佳鑫,刘兴山.高校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教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1):148-150.

[2]郭瑜洁,姜安丽,叶旭春,等.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09-112.

[3]陈睿,刘义兰.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49-1252.

[4]乔雪,郝玉芳.我国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的策略[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8):639-641.

[5]穆荣红,李琼,李娜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9-151.

[6]张颖,单伟颖,李青,等.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现况及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2):149-151.

[7]高骥,宋继红,刘敦,等.泌尿外科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5):360-362.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5

[关键词]人文视域;高校教育管理;重要性;现状;策略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教育管理的关注度不够,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从而使得在教育管理当中存在很多问题。在人文关怀视域下开展高校教育管理能够改进当前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推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人文关怀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管理工作以及服务的落实,使得高校学生能够体会到关怀和爱护,并保证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充分地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开展的人文关怀内容主要有环境关怀、个体差异关怀以及教育教学团队关怀等几个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中开展个体差异关怀,主要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个性化所要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工作,更加强调学生在教育管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基于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工作。如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不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很难适应专业的学习,而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人文关怀的环境,对学生存在的差异进行关怀,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最佳的选择,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二)塑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高校学生已经具备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两个平等的个体。如果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采用强制性的方式,不但不能起到理想的管理效果,还有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而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人文关怀的落实,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进而让学生愿意接受管理。例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果采用硬性灌输的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如果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从环境关怀以及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入手,用学生身边一些优秀的榜样去感染学生,做好关怀工作,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原则

(一)落实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核心理念,为此,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将公平、公正作为工作开展的最基本原则。首先,在对教师队伍进行聘任时,要将教学能力、科研以及师德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和平台,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高校在发展中也要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通过营造健康良性的竞争机制,引导教师在这种氛围当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要保证公平公正地分配利益,要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对利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二)落实以人为本原则

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人才,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也要强调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就是在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中,要一直将人才作为其工作重点和核心,要充分尊重人才,理解和关心人才,尽量满足人才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对人才进行发现及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也要尽可能地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规章制度,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总之,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三)体现公开、民主原则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秉持公开民主的原则,增加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透明度,真正地实现公正,以提升其实效性。为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并认识到学生有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利,不仅如此,还要拓展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地体现学生在教育管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除了非常私密的内容之外,其他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高校教育管理不仅仅要做好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还应该做好人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调研学生与教师的需求,将公开、民主融入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实处,上下协同共同发展,实现管理工作中维度和效度的准确性。

三、人文关怀与高校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对立中存在共性

在以往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常用的是制度管理。制度管理通常是利用制度来对人进行规范,并限制和控制人的言行,其目的是保证高校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落实。而人文关怀,则更加提倡对人的引导,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目的是保证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从二者概念内容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希望被管理者能够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人文关怀则是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希望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能够看到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容性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落实,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在大家认可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这其中就会透射出人文关怀的影子。由此可得,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当中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二)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制度管理是高校发展初期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方法,在这个阶段一切的管理都刚开始,毫无头绪,很多人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就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地执行,才能够对大家的言行有所约束,从而保障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当各种制度不断出台之后,高校教育管理也越来越完善,此时制度就不是唯一可用来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方式了,而需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其中,从情感层面入手,对人的心理进行约束,以使得高校的成员能够对高校的教育管理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从内心层面予以服从,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管理的升华,也才能够将高校成员的发展与高校自身的发展完美地结合。

四、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缺乏人文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果,管理者要注重发挥自身的言行模范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师人文理念强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文关怀的应用。但是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体现教学工作的本质,不知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由于教育教学中的惰性,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将学生当成是知识灌输的容器,则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实现学生的完全发展。

(二)内容实用性不强

当前高校教育中能够传达给学生的内容往往与现实存在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很多企业也对学生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紧随市场的发展需求开设电子管理的相关课程,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于严重滞后实际发展。而这种教育管理当中的落后,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当中缺乏主动性,也没有兴趣主动去探索,进而会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应以应用型、实用性理念培养学生,设计及调整相关课程,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相关实操实训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的实际应用情况。树立脚踏实地的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结合,提高学生及人才学术质量。

(三)行政干预过多

高校教育管理本身有着自己的轨迹,但是如果行政干预太多,可能会导致教育管理的效果偏离预期。教育管理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只能盲从行政压力。从当前高校发展的实际来看,行政干预太多,并不会促进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而会使教育管理不能正常推进。例如,在高校教育中如果让高校自主解决一些经费问题,将商业化引入高校,那么高校在发展中必然会将创收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做,而这在无形中会极大地分散教育管理者的精力,使其疏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最终导致高校的发展偏离正常的方向。

五、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一)融入人文管理理念,突出人文关怀

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理念的应用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来做好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管理,对于学生来说,使其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习得相关的知识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在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知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相互结合,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在高校的发展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激发其潜能。要做到关心教师的成长,通过人性化关怀解决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其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

(二)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教师要了解当前管理最新理念及方法,能够对管理内容进行更新。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运用最新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也可以采用民主化的方式,让教师或者是学生提出改进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通过民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落实各项管理工作。高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要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为此,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三)强化管理能力,渗透人文关怀

高校教育者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如果教育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不强,能力不够,教育管理质量肯定不甚理想,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会有所下降。为此,需要着重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其思想政治理念,加强管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成长。高校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精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要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也要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为学生塑造人文关怀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工作的一点一滴之中,上下统一加强联合治理,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由行政推动转变为制度牵引,为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四)减少行政手段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干预

高校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实施,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层面的干预,从而使得教育管理工作有更大的自主性。只有减少行政化的干预,才能够真正地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做好长远的规划,从而促进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都有着强烈鲜明的个性,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管理,则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为此,就需要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性化的元素,将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相互结合,以此为学生创设更加人文化的环境,真正地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可以每周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让有需求的同学与辅导员交流谈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关怀。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倍受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办学中的重中之重,其基本方针是“以人为本”,即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学校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学校开展人文关怀服务的主要载体。所以,加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设,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图书馆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教育、情报、传播、交流等职能的集中体现。

1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1]。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包括校园建筑、场所、设施、布局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建共享的文化体系,以人文关怀为主导,其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构筑其健康的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温馨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合理的制度及规范的行为,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保证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2图书馆人文关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是人文关怀

从主体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受益者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其个体的价值、尊严、人格、人性、需求得到关注,个体素质的发展得到激发。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特有的一种人文精神、理念与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尽管各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但人文关怀是所有高校共有的文化特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校园文化形成、传承、发扬与创新的动力。

2.2图书馆人文关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汇集人类智慧、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永恒的发展理念[2]。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具备资源、设施、技术、人才等独特优势,在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师生人文素养,倾注人文关怀方面独占鳌头。图书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舒适的空间、便利的设施、温馨的氛围、友好的人机界面、和蔼馆员的精准服务,令师生尽享泛舟于知识海洋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启迪和熏陶。书香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向师生推荐励志性、启发性的人物传记、道德文选、文学作品等,在阅读中激发其对真善美的追求,享受图书馆深切的人文情怀。

3将图书馆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3.1优化图书馆人文环境

图书馆建筑一般位于学校的中心,是学校文化景观之一,馆内的会议室、音像室、报告厅、培训中心等区域是师生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空间、设施、布局等的人性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要以学校文化特色为主导,加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利用数据清洗技术,屏蔽网络不良信息。设置醒目的资源导航及导向标识,装点励志性的字画、条幅与盆景。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不断完善系统设备的专业化和人性化,使设备的外观、布局及人机交互界面更加新颖、清晰、亲和,和谐馆员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集清新、典雅、宁谧、舒适于一体的人文氛围,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平台。

3.2创建师生的精神家园

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观念与特色等精神产品,图书馆的服务满足的是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图书馆要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从各层次、各群体师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阅读推荐、阅读沙龙、图书漂流、讲座、座谈、展览、经典诵读、读书征文大赛与真人图书馆等,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师生的价值,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修养,增强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与亲和,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图书馆文化活动中,找到其精神归宿和寄托,把图书馆建成师生的精神家园,使其在这片沃土上自由呼吸、茁壮成长。

3.3加强图书馆人性化管理

图书馆的一系列制度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尊重师生的阅读权益为导向,不断完善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要将尊重、关注、满足这一人文精神的内核贯穿于有关制度中,并落实于日常管理与服务的点点滴滴,使师生公平、方便、自主地享受图书馆资源,体验到图书馆制度的人性化并自觉遵守;使馆员体验到图书馆的温暖与关怀,积极主动地投入业务工作中,建立图书馆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其乐业与敬业精神,将人文精神内化为馆员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发挥图书馆在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中的作用。综上所述,传承图书馆人文传统,发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关注师生的需求和感受,建立馆员与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与信任的关系,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教育、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增强师生对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是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贯彻图书馆服务宗旨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钟景新.学校文化氛围建设管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28~29.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7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链

0引言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与终极目标,其包含两部分内容,即“为人”与“人为”。前者是指以人为主体,帮助其生存发展;后者强调依托人的自我意志进行实践。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依托“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思政工作生态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和成效。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1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伴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其容易在生活、学习、思想、心理层面承受较大压力,因而存在较多困惑,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较大难度。因此,以人文关怀角度入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与心理层面的引导,可以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发挥思政工作实效性,提升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实现育人目标。新时期大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较高,意识客观、目标明确。因此,借助人文关怀围绕物质层面和精神生活角度满足学生情感与发展需求,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其内心深处,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避免单一化思想灌输模式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思政教育由单向传输拓展成双向互动。

1.3构建和谐校园。高校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创建和谐校园,维护师生、生生关系,实现同心同德,构建协调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因此,学校教育主体应形成合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发挥教师、学生、学校的整体效应,为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发展稳定做出贡献。

2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途径

2.1制定人文关怀工作机制。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学校有必要明确人文关怀职责,协调、组织多方力量,使职能部门一同承担工作任务,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体系。例如,创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机制,依托校内和校外资源,在全过程育人阶段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精细化管理。围绕“科学管理”“以生为本”原则,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实现高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范围,将其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涯各个阶段,构成工作生态链,优化思政管理、教育、服务水平。此外,建议明确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理念,定位教育目标,将塑造人、培养人、提升人、发展人作为思想政治服务要求。围绕大学生交友、健康、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话题设置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合其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完成二次塑造,通过人文关怀为其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

2.2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强调,高校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真正走进大学生群体,发挥人文关怀魅力。因此,高校可以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式,围绕科技、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丰富教学内容,依据大学生实际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调整教育内容,突出教育人性化和趣味性,吸纳社会思潮中积极元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基本方向,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课程,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责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结合大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育阶段尊重学生人格,避免“居高临下”“以权压人”,以平和的语气和身份开展教育工作。创建平等、民主的人文关怀氛围,将大学生作为道德生活、社会生活的主体,做到因材施教,凸显人文关怀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3明确工作主体责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与学生朝夕相处,十分了解大家的实际情况,因此可以围绕“以生为本”原则,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同时,需优化学校共青团、后勤保障、党政部门工作水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掌握其思想动态,促进其全面发展。一线教师需肩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学识、人品、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作为校园人文精神传播载体为后续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建议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线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关键,因此应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应认同人文关怀思想理念,拓展知识结构、积累专业知识,进而提升其人文关怀水平。通过优秀的授课水平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与内心实际呼声。

2.4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2.4.1实现分层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围绕“以生为本”原则,融合历史、文化、社会、精神等要素,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既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到人文关怀。还应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具体特点,对其进行分层教育,关注其成长全部环节。例如,从大一新生入学至大四毕业,将四年时间分成四个阶段,针对性采取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细致分析每一年级学生特点,设置多种活动主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文关怀,全方位、多角度关心学生。2.4.2创新疏导形式。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加,使得学生面临生活、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导致其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有必要安排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对学生加强心理关怀,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就业指导,形成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思政教育人员应提升心理疏导水平,如借助团体咨询、个别辅导、书面咨询方式,或利用网络渠道帮助学生疏解内心焦虑,依托其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开展正向引导,给予其良性的人文关怀。针对毕业生、新生、贫困生、异常心理状态学生完成及时谈话疏导,消除其内心障碍,向其渗透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发挥人文关怀的良性作用。例如,某高校借助心理咨询平台,依托“情感对话”“心理交流”“心灵沟通”等板块,使专家教师在线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消除其内心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2.4.3优化心理疏导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入人文关怀要素时,应积累心理学专业内容,补充心理学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大学生各个年龄层次的心理特征,向其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定位学生的思想动向,提升人文关怀思政教育能力。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借助案例研讨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完成知识普及。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途径传播心理健康内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建议高校构建心理咨询室,组建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向学生提供良性心理辅导服务。借助健康测评方式捕捉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创建采集、跟踪、引导机制,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当发现学生存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偏差和错误时,需要发挥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通过耐心倾听、科学引导,拉近师生沟通距离,以善意角度进行教育提醒,使其及时纠正自身错误思想,约束不良行为,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2.5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沟通体系。第一,开展沟通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及实际需求。利用面对面沟通或在线交流的方式明确大学生内心疑惑,掌握其学习动态,最大程度地克服其面临的困难。第二,完成信息回应。教育人员需要尊重大学生人格,针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回应。第三,科学调整决策信息。高校可以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协调组织,围绕“民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解决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6创建校园思想政治人文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培养人文精神,高校有必要创建豁达、包容、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是积累知识,弘扬文化的场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凸显人文关怀,围绕“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价值导向,明确人生价值。通过整顿“学风、教风、校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人文气息融入校园文化,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社会责任感,明确价值取向,并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建议依据“育人、育心”原则,依托大学生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明确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对其开展人性化管理。此外,应创建校园生态网络环境,凸显校园网思想性、服务性、知识性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视野、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其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借助绿色网络环境,塑造大学生乐观向上、是非分明的个人品德。

3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元素能够帮助其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达成思政教育目标。因此,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必要以身作则,明确职业道德。通过优化校风和学风,弘扬人文情怀,创建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思政管理者弹性互动生态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文译,邹杉,等.人文关怀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4):2.

[2]杨继顺,吴维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及其路径[J].当代教师教育,2019,12(02):68-72.

人文关怀建设教学范文8

(一)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

第一,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未能得到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强调努力实现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即通过陶冶其心灵,提高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乐趣以及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但是,在很多学校,大学体育教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往往是处于无足轻重的状况,这不仅仅表现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学时与学分上没能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也包括学校未能对学生思想进行相应的引导,这往往导致学生将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来看待,很多大学生的体质呈现下滑趋势。此外,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当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过分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工作,轻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引导工作,以及学生的自身努力程度往往与其最终成绩不成正比等现象,这导致很多学生未对学校体育课程抱以好感。此外,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未能得到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还表现在体育经费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学校体育场馆面积难以满足学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体育器材严重匮乏等。在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工作中,学校未能考虑本地的实际状况,导致很多体育场馆未能真正发挥效用。

第二,缺乏对大学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关注。依照当下的素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等教学理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产生了一系列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取得并未提高人们对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关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往往是过分集中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强调对学生相应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却鲜有提及。

(二)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缺失

第一,当下的体育教学中未能做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足够关注。虽然当下很多大学都在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但是均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则往往是直接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际接受状况则是毫不理会。未能对特殊群体进行适当关注,由于当前我国很多大学都存在人力资源以及硬件设施等多个方面的不足,导致很多身体上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难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同时由于从小生活经历的原因等,他们更需要体育教师加强对其的关怀,更需要学校对其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工作。但是,当下大学体育教育中往往是将这些学生直接忽略掉,未能对其参与体育运动、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加以保障,未能满足其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锻炼个人心智以及提高自我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要求。对此,我们需要加强认识,需要对这些处于大学体育边缘状况的学生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

第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依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予以足够的关注,这涉及对学生进行终极的人文关怀,但是实际中的教学工作与这一目标并不适应。比如,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设置了五个领域的目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自我运动技能、保持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自我社会适应能力。而实际教育中的教育者并未能从这五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并未能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等方面出发;并未能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安排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而是仅仅依照学校教务等部门的统筹管理开展教学工作;并未能从衡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评价,而是仅仅定量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等。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课程目标由于现实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对学生的深层次关怀等方面仍是十分欠缺。

二、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措施探究

(一)转变观念,提高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

第一,我们需要在宏观上给予大学体育教育足够的重视。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摄入人文关怀元素的新的体育教育工作并非单纯地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更为注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体育知识以及运动技能的同时,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在对大学体育教育进行审视时,需要以此为基点,在宏观上给予大学体育教育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需要在排课以及学分设置等方面给大学体育教育以足够的重视,需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衡量;需要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为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专业教师、在硬件设施等方面努力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热爱体育锻炼。

第二,大学体育教育需要牢牢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现实实践,即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育人的目标。牢牢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需要始终坚持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任务,逐步改善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二)多重措施形成合力,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

第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离不开教育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从而为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工作提供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具备相应人文素养的现代化队伍;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我实践研究能力等;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加强人文知识学习力度,改善自我知识结构,朝着一专多能、知识渊博的方向前进;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周围、感染学生,让人文关怀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育人环境。当下,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过于强调体育训练,对学生主体意识忽视的倾向,这导致大学体育教育环境中的“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大学体育育人环境走向僵化。这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还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对此,我们需要在营造体育育人环境过程中充分摄入人文关怀元素,在不失体育本色的基础上保证其娱乐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得到身心上的放松,获得足够的娱乐享受。具体来说,在营造体育育人环境过程中,大学体育教育需要努力保证教学氛围的轻松愉快,需要努力构建健身与娱乐相统一、室内锻炼与室外锻炼相统一、体育运动与身心放松相统一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学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大学生走出身心上的烦恼,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