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论文范例

人文医学论文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1

1.1未接触临床的理论学习阶段设置课程

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例,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学期设置的“医患沟通与技巧”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介绍医学标准、解读医疗法规、讲述医患沟通和技巧、学习医患纠纷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的过程等。从一方面而言,这些内容的确是学生未来临床实践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开启了一扇门。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大四期间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在听讲时尚未进入临床,对真实的医疗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医患沟通的实操;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又多数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学生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可能并不熟悉,这样的理论授课效果可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反馈。

1.2临床实习阶段未设置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在第九学期开始进入生产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真正开始与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触”,尽管学生们在医护卫技等方面只是跟随临床老师们有初步的认识,但可以在每日的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触,体会医患沟通的全过程。但是这一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2根据临床实践时间同步培养人文医学素质并评估

2.1临床实习期间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学生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就意味着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在这个阶段亟需不断地医患沟通培训与指导,因此在大四讲授“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的基础上,如果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引入医患沟通课程,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与知识,积累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临床经验,对于规范医师职业道德,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习阶段引入的医患沟通课程内容应该有别于大四期间的“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是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医患沟通课程。应该选择经过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及师资培训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可以由辅导员随时收集学生在临床中碰到的医患沟通实例等,收集案例后由辅导员统一交给授课及培训老师,生产实习满1个月时,由定期授课及培训老师在“实习生小讲座”时间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医患沟通案例解析和点评。培训老师将通过多种形式如门诊、病房、社区的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门诊和床边教学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2.2引入人文医学素质评估体系

鉴于培训和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估。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鉴定委员会总结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沟通能力即为其中之一;美国国家医学考试也要求在客观标准临床考试中增加对学生访谈和沟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住院医生和职业医生资格鉴定考试也将沟通能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生产实习之前、生产实习第3个月、生产实习第6个月及生产实习结束时采用SEGUE量表可以评价学生自我感知的态度、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等沟通能力的基线情况以及经过培训后的变化情况,既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老师评价教学效果。

3结语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2

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学科,医学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把医学教育这个系统分解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教育子系统是通过教学,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能的训练,具体又可分为各个专业的教育子系统,目前已有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中;人文教育子系统则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内容组成、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共识。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元素组成为一个立体、有层次、网络状的整体。在其之上,还有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大的系统。在医学教育系统中,人文教育子系统相对薄弱,不仅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内容组成没有形成共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也不完善。医学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基本特性对做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和手段必须协同推进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本质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不协调。系统的目的性要求,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系统的目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系统整体性也要求,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内部各个部分要注意协调。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能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标和手段要协同匹配,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差别。前者可以通过集中传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习惯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比重不足、教育阶段集中在低年级等问题。同时,忽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职业准入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人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不如国外合理。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保持开放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理念的传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育时段不仅仅集中在低年级,也要扩大到高年级,尤其是实践实习阶段;不仅在学校内重视,也要扩大到校外,持续到社会实践系统,要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尤其要重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导师对研究生、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开展继续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视后续的教育和习得养成,那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医学教育系统之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的环境必定影响个人的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因素、多元价值观必定冲击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教育功利性的增强,使医学教育过多地成为提高谋生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强化专业课程,削弱人文课程,导致医学生知识面狭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更多地成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医”。其次,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教育路线、目标和功能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比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有的医学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要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就是一种受过度政治化影响、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统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在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时要考虑各种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功利性的影响。学校人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度逐利、精神空虚等行为要批判,传统文化精髓要发扬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纠正,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要适时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3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事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床事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4

学科建设的状态及其指标体系的完满程度,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人文医学的建设,需要从反映学科的时代精神,明确学科的性质,落实学科的归宿,夯实学科的基础,即一方面是人文医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人文医学的医学基础,完善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及加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及开展学科相关重要课题的研究几方面着手。人文医学学科的建设,应当紧密围绕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进行。

关键词:

学科建设,时代精神,学科定位,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的状态及其指标体系是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建设至少包括三个要素:构成学科体系的各个分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具有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及其设施[1]。也有人认为,学科建设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2]。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我国当前人文医学学科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当前我国人文医学学科建设,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1明确学科定位

所谓学科定位,是指一个学科在学术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包括学科的性质、发展方向、时代特点等,这是学科建设必须首先明确的。如何定位当前业已形成并逐步纳入当代医学教育体系的一批人文医学学科?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一是要把握当今人文医学学科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当今的人文医学学科,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现代医学产生的种种新问题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了适应现代医学要求的一种新的人文理念,这种人文理念既不同于18世纪、19世纪和14世纪~15世纪那时的人文精神,更不同于古代的医学人文理念。20世纪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不分种族、肤色、信仰、地域、国籍的以人为本的人权思想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已成为现今的时代精神,并为世界多国人民和政府所接受,作为现今时代的人文医学学科,理应以全部这种时代精神及适应医学科学发展新情况而形成的新的人文理念、探求在医学和保健服务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这种人文思想为目标,当今人文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重新审视、反思现今一些人文医学学科对这种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实践是否到位。中国古代不乏仁爱的思想,一些古代医家一直秉承“医乃仁术”的宗旨行医,但此种仁爱之心与现今以人为本的理念仍有重大差异,中国古代倡导的人文理念中的可取之处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不能以中国“古以有之”或“中国特殊”淡化、降解和替代当今时代的人文精神;也不能像“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那样,苟同或迁就某些机会主义、低级趣味的庸俗意识而放弃尊严、公平、正义的根本伦理原则。人文医学与时代精神是紧密相扣的,社会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自我认识和精神的进步,我们的人文医学应当是充满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这是当前我国人文医学学科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二是认清现今人文医学学科的性质。它是属于理论性质的学科?还是属于实践性质、应用性质的学科?这也是当今学科建设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无疑都是适应当代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发展形成的。正是因为在辅助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放弃治疗、临终关怀、代孕、干细胞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种种伦理问题,才催生了当代的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是为了解决当今医学中种种医疗实践问题服务的,生命伦理学当然属于应用性质的学科,它主要不是供学者们研究的理论性学科,医学法学、医学哲学也莫不如此。“生命伦理学是为了解决上述领域的伦理问题而为行动提出规范建议的实用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有别于在伦理学理论中找毛病或试图完善伦理学理论的哲学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3]这里所说的“应用”,不是指“某种既定的道德原理或准则的简单而直接的应用”,“这种方式的应用根本无助于现实道德问题的解决”,“应用伦理学之应用应该是对人类积累的全部道德知识和智慧的应用,它既包含着以某种既定的道德原理或准则为参照来考察活生生的现实道德生活和棘手的道德问题,同时也包含着以后者为观照来重新审视前者,甚至包含着对前者做某种新解,乃至生成新的原理和规范”[4]。强调医学伦理学的应用性质,不是说当今的人文医学不需要理论,当今的人文医学的各种学科,都有自身的理论渊源,在解释许多实际问题时也需要探寻适当的理论为之辩护,但这些理论辩护和支持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实践提供依据,虽然这些理论思考有助于丰富人文医学的理论宝库,但其着眼点是医疗实践。目前在我国人文医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学者将目光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对它的实践性关注不足,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如何更好地让人文医学学科落地,在医学实践中开花结果,当今人文医学学科建设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人文医学的学科归属,是归属人文学还是归属医学?这是人文医学学科建设不能回避的。当今出现的多门人文医学,是人文学与医学交叉的产物,它可归属于伦理学、法学、哲学、心理学,也可归属于医学,究竟归属于何方为好,这需依据这些学科所处环境及其肩负的任务而定。当今的人文医学,来源于现代医学,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成为当代医生行医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理应归属于医学,正如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生物化学,它已经成为医学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当然,综合大学的哲学、伦理学系,为了使它们的学生了解伦理学、哲学的发展状况,也可开设生命伦理学、医学哲学,但这与医学院校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完全不同。例如,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是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在行医中如何行使知情同意,如何依据相应的伦理规范应用高新技术,如何掌握生物医学研究的各种规矩。遗憾的是,当前我国人文医学的课程建设,在这方面远未引起人文教师应有的注意,因而未能到位,这正是一些人文医学课程已经开设了几年甚或二十来年,仍未收到应有的效果、未能引学生们的重视的重要原因。不少学校人文医学教学,仍然漫游在人文的茫茫大海中,不知在何处落地,甚至根本未曾思考要不要落地。人文医学在何处落地,如何落地,对人文医学来说,是成败兴衰的大事。

2夯实学科基础

学科建设也和盖房子一样,要有坚实良好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学科就繁荣不起来。就目前医学高校开设的几门人文医学课程而言,有两方面的基础需要考虑,一方面是学科的理论基础,如医学伦理学就需要考虑伦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义务论、美德论、目的论、效果论,以及公平、正义、善与恶等,前人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对解决当前医学面临的种种伦理问题,仍是有指导、启示意义的;如罗尔斯的《正义论》,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就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一些医学实际问题是有帮助的;其他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也莫不如此。这方面的工夫我们还下得不够,仍需继续努力。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另一方面的基础,即人文医学的医学基础更为迫切和重要。这是因为人文医学的医学基础,还没有引起人文教师们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提到自己十分关注的日程上来,没有认识到人文医学如果没有医学的基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就没有立足根基;人文医学,是从现代医疗实践中萌发、生长和发展而来的,它不是从人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推演出来的;例如,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规范和伦理委员会,就是适应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维护研究的人道性而形成和逐步完善的;医学心理学,也是因为当前许多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癌症,它的发生和发展、诊断和治疗,乃至于临终时刻,无不与心理、情绪紧密相关,心理支持是癌症诊治全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许多疾病医学干预的重要手段;医学哲学的基础也在医学,当前医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提出了大量哲学问题。同样的客观事实,不同医生为何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一些医学科研成果,为何不能重复?医学还要不要以追求确定性为目标?在人体生命现象中,生理性与病理性常是相互交杂的,如何区分?病理性可否转变为生理性?人在衰老过程中机体功能衰退的种种现象,如骨质疏松、皮肤褶皱、视力模糊、听力减弱,应否定义为疾病?要不要治疗?要不要纳入医疗保险?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仅从技术角度是难以做出回答的,需要诉诸哲学。可见,人文医学的重要基础在于医学。人文医学要从医疗实践中寻求课题,充实学科内容,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努力中,作为现代医学组成部分的人文医学,才能为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文医学应当从哪些方面努力,夯实自身的医学基础?第一,以全视角的眼光(超出技术层面,侧重社会、心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层面)缜密观察医疗实践(包括临床医学、预防与公共卫生、生物医学研究),审视、发现、提出实践中的两难问题,和医学专家共同探讨解决之道,包括从优选择,或另辟新径。例如,关于现代医学的许多诊察手段,是否更加接近或者远离人体与疾病的真实世界,就很值得认真思考。第二,跟踪医学发展新进展,对各种新技术、新疗法的技术实效、伦理社会的允许度、经济的可承受性和社会的认可性等,进行全面评估,为这些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设置条件,以便其更好地造福人类的健康,如新生儿基因筛查如何估量?为救治他/她的患病同胞而孕育一个新生儿(“savioursib-lings”译为“救星同胞”)来救治患病的孩子是否人道?第三,在卫生保健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如何注入人文精神的探索和研究。第四,医学社会学层面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如医患关系社会学问题,不同类型医院的功能划分与协作及其演化,现代医院的管理及其在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作用等,都是值得人文医学关注的。

3重新审视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

学科体系和它的知识结构,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能否获得独立存在的基本理由。一门成熟的学科,它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即有明确而稳定的学科研究对象;解析研究对象生成的知识体系;支撑本学科知识领域的专有基本名词的术语;作为应用性质的学科还必须具备指向服务领域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从这些要求来看,现有几个人文医学学科的结构及内容,均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是学科内容存在某些缺失,对该学科的主体内容反映不全面,需要做相应的补充;二是某些学科内容未能确切、及时反映当代医学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性不强,未能与时俱进,需要再次构建;三是有的学科边界不甚清楚,彼此重复,需要调整;四是有的学科内容重点不突出,应当充分展开的未能充分展开,而另一些内容则过于累赘,需要梳理;五是有的学科未能进入学科主体内容,在兜圈子,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味道。总之,学科的体系和内容结构,存在对医学现实反映不及时、不全面、重点不突出等不足,需要进行评估和调整。例如,医学伦理学,就存在只关注规范伦理而忽视德性伦理的不足。在当今市民社会和医学干预越来越强势的条件下,规范伦理是很重要的,例如,新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科研伦理,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伦理审查,伦理委员会的建立,都是重要而且应该加强的。但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的原点和出发地,15世纪、16世纪规范伦理的兴起以来,德性伦理一度被边缘化,但德性伦理并未从生活中消逝,它对人类行为的正确调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国家掀起了一股德性(美德)伦理热,我国一批学者也对此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一点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得到反映。实际上,在医疗实践中,作用比较广泛、时刻惠及病人的,仍是医生的美德。面对一个仍有一线希望的危重病人要不要努力抢救?在发生医患利益冲突时医生如何选择?靠的仍是医生的美德。因此,重视临床实践中的伦理,加大对医学中的一般伦理问题的研究和宣扬,是医学伦理学学科建设不应忽视的重要课题。不是说高新技术伦理不重要,近些年一些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如基因编辑、生命合成、三亲婴儿、人兽混合胚胎等,均涉及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类千秋万代的安危,都是很重要而不能小视的,但这些技术目前大多处于少数人研究中,涉及的面至少在现时比较小,而以往我们的学科对这些方面的关注较多,对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常规伦理关注较少,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审视。医学心理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实验心理学,从生理机制研究心理过程,这是慢工夫,一下子难以拿出一些疾病心理致病的生理机制的确切成果;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对心理的反映,此事做起来能比较快一点。前者似乎是自然科学,后者可能属于人文医学的范围。医科院校设立医学心理学,主要是为培养医生服务的,是作为优秀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技能提出的,目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不足,是一般心理学的内容多,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不足和不扎实,而为医生们提供对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干预与支持,正是医学心理学教学的主业,是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这一点,近来已为许多临床医生重视,中国抗癌协会等多个组织联合的《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一书的出版,表明临床实践可能走在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还涉及医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的作用很大程度是心理效应。王辰院士[5]说:“医学实践中的宗教因素是在医学不能充分把握和解释、预测病情的情况下,患者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依托和祈求。在产生心理效应的基础上,宗教还可能产生由心理引发的行为和生理效应。”宗教与心理学的关系也是值得医学心理学关注的,目前在临终关怀中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医学法学的使命,是维护医生、病人和社会(包括环境)各方的正当权益,促使医疗保健服务在法制轨道上进行。当今医学法学的学科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一是在维护医方和病人以及医患双方与国家、社会权益方面如何维持平衡。就医患双方而言,由于病人处于弱势地位,且医方是为病人服务的,维护病人的正当权益,似应成为医学法学首先要关注的事。有的法学专家向医生进言:“凡是可抢救可不抢救的一律不抢救,凡是可检查可不检查的一律检查。”这种将医方利益置于首位的主张是不可取的;但医方的权益也不能忽视,否则会给医疗保健服务带来伤害,从而损毁整个医疗保健事业。在医患双方与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上,也需要维持合理的平衡,不顾国家经济的可允许度,过多地消耗有限的卫生资源,最终仍是要危及医患双方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二是法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时下似乎存在过多地把伦理问题说成法的问题的倾向。当然,医生应当也必须依法行医,但依法行医只是医生行医的最低底线。实际上,大多数医生,是超越法律的要求为病人做了许多善事。如果医生只满足于不作恶,这样必然大大束缚履行医生人道主义的积极性,使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可做的事而不做了。笔者赞成有的法学教师的看法:如果医生只依法行医,医学就不得了了。关于伦理与法的关系,历史上的法学界有两种主张,一是以牛津大学法学教授哈特为首,主张法与道德分离,法不考虑道德;二是以美国法学家富勒为首,主张法要以道德为基础,法本身就是“内在道德”。笔者以为法是不能脱离道德的。医学法学不应也不能驱除道德,不应将伦理能调节的事变成法的强制,背离伦理的法是恶法。医患沟通学的学科构建,似乎需要更多的关注医患沟通的主旨和目的,对于为何需要沟通、说明沟通对于当代医学意义的份量不够。后人在总结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时说,药物、手术、语言是医生的三大武器,这种观点至今也未过时。语言是什么,语言就医患沟通。现代医学已逐步认识到,医学应当从以“病”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从诊断、治疗到康复,都离不开与病人的沟通,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要环节也在于医患间的沟通。医患沟通技巧当然需要重视,但如果这门学科只是沟通技巧的汇集,就可能大大降低它的作用和份量。《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关于“沟通”一项,列了9点,每点都讲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未强调具体的沟通技能;教育部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有6处讲沟通,都是结合各种具体环节讲的。当前医患沟通不畅,固然与医生缺乏沟通技能有关,但更多是因为缺乏对病人的同理心和对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致。医患之间的沟通,按其本原来说,似属于医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但鉴于其对当代医学的重要性,独立出来也是应当的,但它的理论性及支撑学科的专门名词术语,显然有些不足。医学社会学的学科构建,从我国发表的有关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看,触及学科的主体内容不多,大多限于医患关系。以美国科克汉姆[6]的《医学社会学》第10版为例,除医生、病人角色这些内容外,还列出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医学生活化”、“医生的社会文化”、“美国医学的权力结构”、“处于社会变迁中医生”等,这些在中国的医学社会学中少有涉及;从英国出版的《社会学》关于医学社会学列出的内容来看,其中身体社会学、阶层与健康、健康的社会基础、健康与疾病的社会视角、变化世界中的医学与健康等[7],我们更没有研究。医学社会学的主体内容未能到位,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医学哲学在这些学科中起步比较早,但至今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的学术体系,几本医学哲学的读本差别很大。有的依据原则、理论是研究的出发点的办法,将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移植于医学,形成三大块的医学自然辩证法的教科书,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医学哲学成果;以医学方法论、临床思维为重点构建医学哲学,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热潮背景下对医学哲学的构建;以医学关切的几个热点,如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医疗危机、职业精神等视点构建医学哲学;以医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疾病与健康、结构与功能、生理与心理、人体与环境、整体与局部、主体与客体等构建医学哲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原因在于对医学哲学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和哲学切入医学的角度存在不同理解。再具体一点说,一是对医学哲学如何切入医学,应抓住哪个关键点不明确,医学哲学的主要内容应当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不清楚;二是未能紧密结合当代医学发展的实际,反映当代医学需要从哲学角度回答的问题,对医学哲学在医疗实践中如何落地、何处落地还不太明确。尽管医学哲学学科的建构仍在探索中,但这些成果也是来之不易的,它为医学哲学学科的完美建构作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现代医学大踏步前进,提出的哲学问题愈来愈多,因而有的医生提出“好医生一定是哲学家”的观点[8];最近我们了解到国外医学界关于医学真实世界的讨论。在医学面前,存在三个世界:真实性世界、选择性世界、人造物世界,这是尖锐的医学哲学问题。早两年,樊代明院士一口气提出了17个医学哲学问题,发表了多篇讨论医学与科学的文章,提出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这样一个很严肃的医学哲学问题。2017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次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讲到医学与哲学……我是非常喜欢,当学生的时候,我就觉得医学与哲学关系非常密切”[9],他希望《医学与哲学》杂志多做些工作;韩启德院士多次说,当前医学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哲学视野加以研究,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是找不到答案的,并且亲自就慢性病防治、癌症的三早等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解析,并召集有关方面共同商议。他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次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时要求:“从事医学哲学的学者和关心哲学的医护工作者们,应紧密联系现实,更多地转向以医疗实践为基础和医学哲学研究。不能止于理论,满足于写几篇理论性文章,理论研究一定要接地气。哲学理论如果不接地气的话,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出息的。”[10]医学哲学学科的构建,还需要作坚韧的努力。学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及其分支,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其中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另一含义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教师、科研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11]。本文讨论的学科建设是就后者而言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学科必须符合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对学科内容作认真的审订,为教师们教学提供依据。目前医学高校开设几门人文医学学科,有的通过教科书大致形成了符合医生培养目标且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但也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有的则少有从培养目标出发设定学科教学内容,而是由教师们随兴发挥,不适应医学教育需求。高校的人文医学教学不应当千篇一律,可以而且应当发挥教师们的特长,但教学内容仍是要对准培养人才需要的。医学人文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涉及关爱生命的电影、诗歌、音乐和一些文学作品,都有利于医学生人文情操的培育,但时下中国的医疗实践中一些最基本的医学专业精神受到侵袭和干扰,一些紧迫的人文医学知识和技能亟需补充,所以目前人文医学教学,仍应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将已经纳入医学高校教学内容的几门人文医学课程教好;这些课程在结合医疗实践中如何协同进行,也应在学科建设时探索贴近实际的安排,特别是紧密结合学生实习和规范化培训加以落实,如何收到更好的实效,更需作全盘思考。

4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包括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队伍的梯队结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科带头人的形成。由于人文医学是交叉性质的学科,从事人文医学教学与研究,一般应具有医学和人文社科方面的两类知识,单一的知识结构可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困难,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目前队伍的状况是单一较多,两者兼有的较少,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弥补和充实。一些缺少医学知识的人文教师,发扬懂得哲学、法学等的长处,克服不懂医学的短处,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一些医疗实践活动,如参加临床查房,听听危重病例的会诊和死亡病例讨论,参加一些综合性的医学学术会议,交几个医生朋友,读点医学刊物上的综述性文章,就能大致把握当代医学的脉搏和一些难题难点所在(因为终究不是为病人开处方);年龄结构和梯队结构,在一些人文学科比较齐全的学校,大致已经形成,一些学科设置较少的学校,可能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只有两三个教师,是很难谈得上合理的梯队结构的;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学科主持人或带头人。目前,某些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就是因为有一个热心且有一定水平的带头人,而某些学校教师们不少,学科设置也较全,但多年没有做出显著的成绩,原因就在于缺少一两个学科的带头人。这需要通过引进或者送出培养才能解决。从临床医师中,物色、挖掘和培养若干有志于关心人文医学的人,也是队伍形成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一些国家,专职从事人文医学教学的教师并不多,他们的人文医学教学,大多由有志于人文医学的医生承担,而且他们来做,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并且很受学生的欢迎,效果也比较好。从我国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看,这种可能也并非天方夜谭。在人文医学越来越为整个医学界关心的背景下,有志于此事的临床医生也并非凤毛麟角,锦州医科大学的多位临床科室主任,大连医科大学的几位高年资的医师,就担任了一些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只要认准这条路,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同时人文教师又给予帮助,办好此事并非没有可能,我们应为在临床医生中找到一批合作的朋友而努力。

5科研

科研是构建学科、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方面。目前在人文医学的科研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且涌现了一些成果,现在的问题是要在拓宽视野、集结力量、重点攻关、坚持不懈几个方面下工夫,改进这方面的工作局面。所谓拓宽视野,就是研究的目光,不要只限于人文自身方面的课题,要逐渐将重点转向医疗实践中的人文课题。当前医疗实践中有待研究的人文课题,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如过度医疗、无益医疗、疾病与健康的边界、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区分、事实与判断、医学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大数据与临床诊断、精准医学的评估、循证医学的评估、靶向治疗的评估等,都是医学界关心的,也是当前人文医学应当出击的重要靶点。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拿出几个成果,就能对医学做出十分有意义的贡献,也能提高人文医学的威信。所谓集结力量,是指对一些重要的课题,需要集结多方面的力量,首先需要有医学专家加入,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持,更要有有关部门提供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就人文队伍而言,也需要相互合作。可能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其实并不尽然,这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领导已经关注到了,不少权威学者也在呼吁,只要努力,先从有条件的学校开始,选定一两个研究课题,逐渐做起来,星星之火,是可以慢慢燎原。所谓重攻关,就是要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几个重点课题,先做做看,而不能遍地开花。所谓持续不懈,就是要坚持到底,不能像麻雀那样,这儿跳一下,那儿跳一下,那样是做不出成绩的。目前医学研究中的一个不足,就是没有稳定、持续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学者随兴所致,东一下,西一下,所以没有出现有份量的成果。

作者:杜治政 单位:医学与哲学杂志社

[本文系作者根据2016年6月、9月、12月于遵义医学院、锦州医科大学、第二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广州)三次报告的内容综合整理。]

参考文献

[1]祝世兴.学科建设重在抓好五项内容[EB/OL].(2012-11-01)[2017-03-21].

[2]王晓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EB/OL].(2015-04-12)[2017-03-21].

[3]邱仁宗.理解生命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297-302.

[4]余涌.卷首语:开创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新纪元[M]//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中国应用伦理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7.

[5]王辰.要成良医必修人文[N].健康报,2016-09-18(5).

[7]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7,138,151.

[8]王锡山.为什么说好医生一定是“哲学家”[N].健康报,2014-07-11(6).

[9]樊代明.关注医学发展方向研究医学发展问题:在“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医学与哲学,2017,38(2A):2.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5

一、人文的内涵

医学与人文,两者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源远流长。早在1979年,美国学者佩里格利诺(EdmundD.Pellegrino)曾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护理和服务人类的学科。纵览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医学一直被视为治病救人的“仁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写下医者的誓言:“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患者是男是女、是自由民还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德箴言,至今还影响和规范着医疗行为。当代名医大家林巧稚、吴孟超、顾玉东身体力行,让世人看到——作为一名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印证了古代先贤所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确实,医学要预防、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这一医学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充满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1.医学人文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提倡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医学的科学性在无形中被夸大,致使很多医生只钻研医学专业和临床技术,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一味追求“看病”而不是在“治人”。一旦科学技术成了医学的主体,科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造成漠视和侵害,致使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慢慢的,广大患者群体对于医学乃至医生产生了对立不满情绪,普通民众对医疗健康保障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最早开始成立医学人文系,而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也开始强制在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中增加对医学人文方面的考核。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人文艺术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从经院型转变为多元型,即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此后,医学人文学科快速发展,开展人文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急速上升。到了1999年,医学人文课程在美国75%的高等医学院校得到开设。很多权威医学杂志也开始关注医学人文的话题。例如,1995年起创刊发行的AcademicMedicine开设专栏发表医学人文主题文章;随后,一批顶级医学杂志(JAMA、Lancet等)开始增设人文话题版面。人文教育的大力推广对于美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美国著名的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HavenHospital)为例,“以人文本”的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提供小推车;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开设等候室,在其中提供电视、沙发、杂志以便消磨时间;为需要进行手术的儿童提供玩具安抚情绪,母亲可以陪伴孩子进入手术室,并由母亲实施涂有果糖香味的面罩吸入麻醉药物。此外,耶鲁-纽黑文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科研楼、儿童医院和医学院大楼均通过长廊连在一起,患者、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均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于是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2.医学人文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在这期间,我国从传统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体制改革。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政策,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 。而后我国经历了十年浩劫,科学技术和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仍模糊不清。北京医学院的阮芳赋教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建设框架,其中包括20余门人文学科。至此之后,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开设人文艺术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开设人文课程的科目局限,所占课时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医学人文课程的展现方式单一;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薄弱。可喜的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系和研究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能否得到积极长远的发展取决于医学与人文能否和谐相处、良性互动。

三、对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人道主义、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现状,必须从关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入手。鉴于当今国内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还极其有限,作为医学英语的教研人员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最大化的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

提到加强人文教育,可能很多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会想到的是增加人文课程。但是,“学业繁重而时间紧迫”从来就是医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新课,医学生恐怕只能在重压下敷衍了事,医学人文教育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医学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都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明确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根本要求,抛弃“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陈旧观念,优化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医学英语教育。医学院校与其增加人文课程,不如优化现有的医学英语课程,让医学生有机会涉猎除英语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和艺术鉴赏,增加人文修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医学专业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一双翅膀——通过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生们必定可以如虎添翼,成为复合型医学人才。

2.增进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变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现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打破传统讲授式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效仿美国医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医学英语教学,全方面培养英语交际技能。在美国,人文学科的教师经常组织小组研讨和临床带教等互动方式来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且可以更加轻松自在地加入讨论。国内医学院校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量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

3.提高医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关键。在美国医学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都是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很高的人文修养。而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这种专业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人文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总之,双方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打造出一批既具有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精英教师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不同于医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因此,创建浓厚的人文环境在医学院医学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院可以定期开展医学英语交流活动,如邀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医学专家跟医学生分享在海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或是组织医学生观看医学主题的英语电影;再有开展医学英语角,邀请医学生和医生中的英语爱好者一起参加。另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学生社团,如诗词社、音乐团等,积极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此外,要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图书馆、教学大楼的设施环境,板报宣传、校园绿化共同构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医学研究也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正为了医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而努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限于篇幅,本文仅粗略讨论了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美国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塑造人性、更新观念、改进思维、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只要我们认准“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的目标,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生。

作者:王恬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医学英语教研中心

第二篇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优势,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不规范,设置随意。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设置为选修课,且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淆,偏重对政治信仰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伦理的思考,使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空间。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记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概念、理论原理和知识框架的讲授,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引导学生从医学案例中剖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淡化了医学中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感到医学人文教育空洞、枯燥。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缺乏融合与渗透。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目前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横向联系,各自孤立,相互融合性差。

四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连贯性差,未在医学生大学生涯中开展全程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仅是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多在临床专业课开设前便结束,致使学生在关键的临床学习期无法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力不足。

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医学人文教育多重视理论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形式简单,教育阵地只固定在课堂,尚未开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空间。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

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虽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偏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内心的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深入探索。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1.开展全程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应从医学生步入学校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模式。实施临床前期、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重点加强临床见习期、实习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从医学人文角度进行案例分析与专题讲解,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亲自与病人沟通,询问病史、查体等,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能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见习、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2.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哲学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案例问题”等为导向,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勇于面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通过布置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临床情景,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可使其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到医学专业教育中,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营造医学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一方面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景观,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开展医学生义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文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医学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文内涵的学生。强化教师人文教育能力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在校园里树立师德标兵与教师楷模,弘扬其先进事迹,号召师生学习,从而起到激励、感染的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非医学出身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医学知识,给予一定时间安排到医院参观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人文教育培训、讲座、进修等形式督导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科研,深化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内涵,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能力。

5.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环境

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如教师博客、QQ群等,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随时互动,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并进行知识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内化,让人文内涵无形的融入到临床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其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渗透,要在医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职业生涯中全程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并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再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到临床工作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作者:宋瑞佳 郭树怀 彭玉荣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教育厅

第三篇

1超越:医学人文教育之本体意义

对于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对医学领域应然世界的话语表达,它要求医学生、医务人员用应然的、理想的标准来对现实行为作出各种客观的人文评判,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向合乎人文要求的至善方向前进。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旨不仅在于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更在于通过传授医学人文知识使医学生、医务人员能够懂得医学实践中自己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养成实践这种“应该”的坚定医学人文信念。教育以及人自身的特性都规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意义。尽管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要适应现实、受物质生活的制约,但医学人文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再现。医学人文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也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即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教育理想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去实践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医学人文教育只能趋向于孤芳自赏甚至逐渐消亡。

2医学模式嬗变的现代反思: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

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由此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各种人造器官等博大而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和临床技术,因而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医学的对象是完整的人,然而,临床实践中由于生物医学模式片面注重于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学属性,由此导致生物医学模式规避了人的情感、心理、行为和思想等因素在疾病生成中的存在,削弱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限制了人们从整体上去全面把握人体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建构一种全新的、完整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这种全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当作全息或整体来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努力提高人类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素质,并力求从整体上保持人体健康。显然,新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是医学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外在体现,这种超越和体现的凝聚点就是真正确立了医学中的“人”的存在,原先距离“人”越来越远的医学正变得越来越近了。因此,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医学的人文性既是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3医学人文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瞩目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从新的意义上去认识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于1967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医学人文学系。1969年,美国最早的医学人文学术团体即“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成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相互包容。日本针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实施了“全人的医学教育”。2003年,悉尼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2004年,澳大利亚医学人文协会宣告成立。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2001年,原卫生部、教育部联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亦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时至今日,这场弘扬医学人文本性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处在方兴未艾之中。应该看到从物质主义泛滥、技术主义冲击、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中对医学的拯救,是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承载着现代医学涅?重生的历史使命之所在。因此,时代赋予医学人文教育以新的超越的意义,这种超越并不是传统医学的再版与重现,而是一种深深烙上超越物质主义、医疗技术至上主义、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等历史印痕的质的飞跃与提升。为此,如何促进医学人文切实走进临床、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价值立法理当成为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意义的终极依归。

3.1确立并践行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社会互动及其蕴涵价值的根本判断和整体看法,反映着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必须做到既要摒弃那些诸如重医学轻人文的教育理念,还要剔除将医学人文教育仅仅等同于医学人文知识传授的知识性医学人文教育倾向的思维。实际上,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应帮助医学生去获取、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医学生对为何而生问题进行意义思考和体察。唯其如此,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在几近碎片化的生活世界中为医学生的心灵提供一片宁静的港湾,进而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3.2设定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

教育目标是教育行为的价值指向和目的依归。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亦逐步提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一样应当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慎重甄选向适于医业的青年学子,施以基本的医学教育,并训练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以期其成为能终身学习、以服务为志趣、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医师便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要责任。而设定具有精湛医技与高尚医德之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无疑既是满足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实践医学教育主要责任的逻辑起点,更是衡量现实医学人文教育行为有无实效性以及实效性大小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根本价值依据。

3.3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活动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医学各领域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医学的本质所在。由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学职业精神的目标追求”,因此面对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和学科较多而学时有限的现实,在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就必须牢牢把握培育并弘扬高尚医学职业精神这一教育主题。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对于强化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爱人知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选择正确医德行为必然具有积极的影响。

3.4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6

医学之所以会发展起来并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心之情。它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健康身体、延续生命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在我国古代的医德中讲究患者的一视同仁,以礼相待。所谓“医者仁心”,就是在高超的技术下,还必须拥有一颗重视患者,关心爱护他人的善心。这就使高等医科院校培养的现代医学生应当具有人文精神。但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来看,大多数医科院校的学生为理科类,对于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人文类课程多为选修,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多数上大课,教学形式比较传统单调……这都导致了许多医学生完全忽视了一些哲学思想的人文课,只把它当作无聊的思想政治课。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技术纯熟的同时,也能自觉的运用人文思维去把握医学进步的正确方向,医科院校必须重视医学生人文课程的教育。在教学中,增加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和课时,安排具有专业性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摒弃掉之前让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来带班的情况,真真正正地把人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科学。只有高校教育重视起来,在校的医学生才能够有机会去接触更高层度的人文思想,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医德。

2在实践中引导

2.1学会关爱

对于“医者仁心”,现在许多医学生看来,只不过是老教授口中常念叨的词语,对其中的含义早已淡化和陌生。就像没有经历过地震伤痛的人无法深刻领会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是一种怎样绝望的处境。同理,只靠实验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医学生也不能深刻的感受到医生到底是一种怎样神圣而庄严的职业。对此,高校可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医学生,通过见习的方式安排到病人的身边进行简单的日常照护,不断加强病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能让医学生在病人的身边进行细微的观察,补充学习到那些书本上没有的或是变动性较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亲密接触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能更加理解他们身体上的痛苦和情感的需要,在实际中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帮助患者,关爱他们。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值得病人信赖的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2.2培养医德

医德,顾名思义就是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它是调整医生和病人,医生和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正如孙思邈曾在《千金方》里提到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至想。”这也是现代医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之前需要掌握的精神力量。医科院校可在早期的一二年将医学生送去参加医疗咨询服务或是社区义工等实践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他们对社会认同感的建立,正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随后几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就可以跟随老师进入医院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能帮助其更好的树立起“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念,培育自己养成学会尊重患者、一视同仁的职业操守,养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准则。

3结语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7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烟台牟平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的医学成人教育学员为被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有效率为83.7%。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年限,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32人。

1.2研究工具

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此问卷由华东师范大学国秀玮编制而成。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第1部分为个人资料;第2部分学习动机量表包括:求知兴趣、职业进展、社会接触、逃避或刺激、外界期望、社会服务6个维度;第3部分为学习满意度量表包括: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学习成果、人际关系、学习环境、学习支持服务6个维度。此量表按五点记得分的方法,得分在1~5分之间,得分越高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本研究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年限。其中,女性132名(52.6%),男性119名(57.4%);未婚129名(51.4%),已婚122名(48.6%);在事业单位工作86名(34.3%),自由职业99名(39.4%),无工作66名(26.3%);未工作64名(25.5%),工作1~5年77名(30.7%),6~10年68名(27.1%),11年以上42名(16.7%)。

2.2研究对象的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现状的分析

2.2.1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除人际关系维度外,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各维度得分女性都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动机量表中,女性的外界期待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满意度量表6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不同婚姻状态的研究对象在各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态的成人教育学员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3不同职业研究对象在各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总均分上,自由职业者组的得分都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动机问卷中,事业单位组成人教育学员得分普遍低于其他2组研究对象。在社会接触、逃避或刺激2个维度得分均最低,与无工作组和自由职业组的成人教育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工作组与自由职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满意度问卷中事业单位组成人教育学员在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学习成果、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自由职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学习支持服务维度上事业单位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不同工作年限研究对象在各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动机的整体层面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最低,并与未工作组和工作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接触与社会服务2个维度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最低,并与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交。学习满意度整体层面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最低,并与未工作组和工作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课程内容、学习成果、人际关系3个维度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均最低,与未工作组和工作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医学成人教育类学员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各维度的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均<0.01)。

2.4医学成人教育类学员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显示,以学习满意度总均分为因变量,学习动机6个维度为自变量,其中求知兴趣、社会接触、外界期待、社会服务4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4个维度对学习满意度的总体解释率达到50.7%。社会服务贡献率最大,对学习满意度的解释率可以达到39.8%,其次是社会接触,对学习满意度的解释率达35.4%,外界期待对学习满意度的预测为32.4%,求知兴趣为22.7%。4个维度对学习满意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即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满意度越好。

3讨论

3.1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男性、女性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整体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医学专业成人教育学员的学习动机并不十分强烈,同时对于目前成人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也一般。此外,两量表中仅外界期待维度得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其他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成人教育生在学习动机上是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往的研究有2种结果,少数人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Joseph研究参加大学学分课程的654名成人学生发现男女动机取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更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两性的学习动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多表现为男性的学习动机倾向于工作进展、外界期望及社会服务等价值取向;女性则倾向于工作稳定、求知兴趣及社会关系和谐等方面。就本调查而言,在取样时尽量保证男女比例均等,而且对于影响比较大的婚姻状态也尽量保证取样均衡,这样就首先避免了一些由于取样上带来的误差。其次,医学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数已有工作经历,他们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能或更换更好的工作环境而继续深造学习,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迫切希望在提高自己学历层次的同时,能学到针对性、应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在很多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反映出了男性、女性在这一需求上的共通性。外界期待维度得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的原因可能是女性更希望通过再教育的机会更多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3.2不同婚姻状况的研究对象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已婚与未婚医学成人教育学员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往的研究认为已婚者倾向于认知兴趣、职业发展;未婚的成人学生在逃避动机上显著高于已婚者;认为未婚者倾向职业进展、社交关系、逃避或刺激及外界期望等动机。但同样有研究者认为婚姻状况在动机取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的研究显示婚姻状况对医学专业成人教育学员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无影响。因为本次调查的学习动机5个维度中,得分最高者为职业发展,逃避或刺激得分最低。也就是说不管已婚还是未婚者参加成人教育的原因主要是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赢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从而有利于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自我提高内驱力占主要地位的学习动机会妥善协调婚姻中的其他因素。此外,本次调查中工作5年以下者占56.2%,也就是年轻人居多,此时婚姻对于事业发展的影响较小。

3.3不同职业的研究对象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动机问卷中,事业单位组成人教育学员得分普遍低于其他2组研究对象。社会接触、逃避或刺激2个维度上事业单位组成人教育学员得分显著低于无工作组和自由职业组的成人教育学员,而无工作组与自由职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医学专业成人教育类学员大多是来自医院的医务人员,相对于其他2组而言工作稳定。并且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学习动机较弱,很多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也是由于晋升职称的需要。无工作组和自由职业组可能更希望通过成人教育的学习达到扩大社会接触或暂时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学习满意度问卷中事业单位组成人教育学员在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学习成果、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自由职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学习支持服务维度上事业单位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在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学习成果等维度上事业单位组得分低是因为目前成人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是复制本科生教学,很难满足已经有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事业单位组成人教育学员的要求,他们此时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迫切希望在提高自己学历层次的同时,能学到针对性、应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很难实现这一点。在3组不同职业中无工作组与自由职业组由于工作的不稳定、经济等的原因想要求学时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就是学习支持服务不高,而事业单位组学员可以选择在职学习,周末集中上课,平时正常上班,基本不影响工作及生活,此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所在单位对职工的继续教育是否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学习支持服务得分较高。

3.4不同工作年限的研究对象在各个变量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动机的整体层面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最低,并与未工作组和工作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接触与社会服务2个维度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最低,并与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调查中工作11年以上者,年龄在40岁以上,基本上工作能力与事业发展都已经定型,加上自身精力的原因,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较低。而在医疗领域,工作时间越久,形成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大,这也可能是造成工作11年以上组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维度得分最低的原因之一。学习满意度整体层面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最低,并与未工作组和工作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课程内容、学习成果、人际关系3个维度上工作11年以上组得分均最低,与未工作组和工作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工作11年以上组学习动机较低,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会有一种“不实用”“完全与临床脱节”的感觉,因此对于课程内容、学习成果等方面都不满意。而未工作组和参加工作5年以下组由于工作经验欠缺,对于成人教育课程给予的评价较高。工作6~10年组处于居中水平。这样一结果也提示以后医学成人教育学员的课程设置中是否可以采用分层上课的办法,针对不同需求的个体开设相应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才能真正达到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目的。

3.5医学成人教育类学员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人文医学论文范文8

(一)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成人教育学院临床、护理、影像、检验、口腔各专业,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对被试者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在15分钟内完成,要求被试者当场答卷,研究者当场收回、核查,发现漏填、错填,及时更正。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80份,经核查,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100%。对数据统一编码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1.年龄普遍较大

66.1%的成人医学生年龄在25~40岁。25岁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7%,40岁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0岁。和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社会阅历较多,实践经验较丰富,在学习中普遍表现为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较弱,学习精力不足。

2.女生所占比重大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12、2013、2014级校本部成教医学生数据信息统计,女生约占75%,她们有韧性,意志力强;全部学生中近一半已婚,已婚学生中79.4%已有小孩,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照顾,来自家庭的责任和负担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只有42.1%的学生每天能学习1小时或以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3.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有工作经历和临床技能,但医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参差不齐,85.7%的考生是初级或以下职称,中级职称占13.2%,副高职称占1.1%,普遍学习勤奋,知识面较广,对问题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也有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带着问题来学习。

4.工作压力大,学习动机带一定功利性

据调查,98.3%的成教学生已工作,且绝大多数在医疗一线,医务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时间不稳定,78.6%的学生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10小时或更长。绝大部分学生要上夜班,每月上夜班2天以上的占73.2%,4天以上的占44.6%,医务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很难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功利性强,据调查,52.1%的学生深造目的只为一纸文凭即为了职称晋升。

5.家校距离远

由于能够提供医学成人教育的学校有限,很多人必须到外地学习。据南医大校本部成人学生调查显示,在本市医院工作、车程在1小时以内的仅占总人数的30%,在1~2小时的占36.4%,在地级市医院工作、车程在2~4小时的占21.8%,在县城或乡镇医院工作车程4~6小时的占总人数的6.4%,甚至有5.4%的学生车程超过6小时,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路上,这给他们的学习增添了不少挑战。

(二)成人医学教学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医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医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对成人医学生来说,则难度更大。

1.实验、见习课不足

实验课应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成人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必修课程。而目前成人教育重招生、轻教学。各类成人医学专业的课程基本是参照普高同类专业设置的,对成人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考虑不多,缺乏针对性,专业实验、见习课安排不足。尤其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和实验高强度运转,虽然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课时数,但因条件限制,实验课不能正常开设,有些课程干脆不做实验,实验、见习开课率极低,并且效果不好。

2.实习分散,没有系统的指导

实习是规范临床技能、养成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成人医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实习期间大部分回原单位工作代替学习,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指导,虽然他们在医务工作一线获得了很多临床经验,但对于理论知识及医学新知识、新技术非常缺乏,多年来成人医学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3.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很少

长期以来,成人医学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没有全面系统设置人文社会学科内容,或比例不合理、内容单调且与医学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真正渗透应用到医学领域,导致成人医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据统计,以我校为例,目前普通本科教学中人文课程(不含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11.3%;而成人医学课程中除医学心理学课程外,没有人文课程。其次,成人医学生从事的医疗工作岗位各不相同,学习需求各异,现有课程中也没有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不能充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到课率不高

目前,成人医学教育一般采取集中式面授,在一定时间内把学生组织起来上课,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难度较大,加之实际承担成人医学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如上临床课程的青年教师,上课内容单调不生动,即使举病例也是成人学生在工作中常见的,新鲜感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缺课。再者医学专业课程量大,教学内容多,工学矛盾更显突出,又影响课堂出席率,由于学生到课率偏低,教师讲课的激情无法释放,教师备课积极性降低,课件制作单调乏味,到课率再度下降。另外,成人医学生课堂之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学习效果没有保证。多种因素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制约着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面对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成人医学生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成人医学生社会角色具有多维性,年龄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及个体差异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必须从成人医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1.实行弹性学分制

由于成教医学生学习时间不集中,工作年限有高有低,学生差异很大,学年制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因此最好实行学分制,即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水平、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选课和学习。

2.自我管理为主,管教结合

成人医学生大多为临床一线工作者,服务对象是患者,工作量、服务量大,岗位要求其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自主、自律的意识,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他们同理性强的特点,可在班级中选取年龄大、有威信、成绩好的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适时开展各类专题交流,采取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考评时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以课堂教学为辅,建立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

因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学生之间比较陌生,班级集体感不强,班主任应全程负责,抓住每次面授机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为学生建立班级学习群,在班级群中共享教师的教学课件,或通过发送邮件的形式,将学习资料发送给每位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保证学习效率。

4.规范考勤管理

增加平时考勤在最后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在考核中加入平时课堂表现一项,以调动学生来校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成绩、到课率、参与集体活动三者结合,采取措施确保到课,科学评优评先。对于很少来校学习或马虎应付的学生,可取消其考试资格,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依据学生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态势和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保持其科学性、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成人学生大多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新观念、新技术。当前,成人医学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压缩课程,减少面授时间,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适当增加实验、见习课,多讲临床实用知识,如临床病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工作实际,真正发挥对日常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身行为之中,并通过其一言一行得到具体体现。所以,成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逐渐消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是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在制订和修改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关注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要,增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医患沟通技能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医学生必须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懂得涉及到医患关系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哲学、历史、伦理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养成新的行为方式去面对医疗工作,并增开一些与成人医学生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选修课、专题讲座。

(三)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成人医学生多为在职人员,多数学生来自医疗第一线,学习目的有一定功利性,轻基础、重应用,怕理论、爱实践,这就对临床教学以及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成教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一定实践技能,更需要遴选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尽量聘请高年资教师、医生担任教学工作,定期通过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方式进行培训,组建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内在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将会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让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尽量讲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成人医学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集中面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知识扎实,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放到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上去,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信息量的流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上网学习,给他们拓宽学习时间、空间,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效率。要依托网络学习来完成形成性评价,降低“到课率”的敏感性,不断总结完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教学,尽量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临床教学目的。成人学生一般基础医学底子薄,加之年龄偏大,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确有难度,但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较全日制学生更加全面,这不仅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还可以使他们结合自身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从调动学生主动性入手,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将基础理论知识揉合到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讲解,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共鸣。许多学生在工作中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故有研究者建议,将学分制引入到医学成人本科教育,同时将论文写作纳入学分的范畴,这样可以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掌握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专家督导制度。组织具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教学效果,研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见习、实习,广泛听取带教老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较差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授课老师提高教学技巧,指导临床带教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实践中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做好临床授课带教老师的评价工作,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