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1

在中国文字中,和Human对应的概念是“人文”“人道”,即人的,人类的东西。在这里,没有善与恶的区分。只要是人的、人类的,都可以称为“人文”“人道”。

与人文对应的概念是“天文”。“人文”是人的、人类的;天文就是非人的,自然的,也就是通常说的“自然现象”。在和人文对应的意义上,天文指一切自然现象。

“人文”“天文”的概念首见于《周易》。在《周易》中,无论是天文还是人文,都是“观”的对象。观,就是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天文和人文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观,是要人去观,所以科学也是人的、人类的,也是人文的一种。

Humanism在中国被译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有时也被译为“人本主义”。Humanism在英语中大约就包含了这三种意义,但是在汉语中,这三种意义的差别有时是十分明显的。“人文主义”是在和宗教有神论对立的意义上使用的,其意义是说,人不应该把一切献给神。不献给神,就是要献给人;不听神的,就是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这种观念是以人的真实幸福为基础,所以又被译为“人本主义”。

中国有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往往把人本主义看作古代的“民本”思想,这是不正确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说人民群众是政治统治的基础,只有善待民众,统治才能巩固。这种观念,和从翻译Humanism中产生的人本主义,意义是不同的。

人道主义指要用善良的心肠去对待一切人,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出于摆脱落后愚昧、建设新生活的需要,中国主要把Humanism译为“人文主义”,并且特指欧洲文艺复兴及其以后所产生的与宗教有神论对立的启蒙观念。

二、“人文主义”含义的转向

从和宗教有神论对立的意义上,人文主义和科学是站在同一行列中的,因为科学在它迈向近代的转折关头,曾经遭受到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严重迫害。

然而近些年来,“人文”在中国,成了和科学对立的概念。因而在“科学精神”之旁,又出现了一个“人文精神”,以代替人文主义。并且由于宗教有神论也是人的,人类的,因而宗教有神论以及以此为基础所产生的种种观念,就也成了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则认为科学应该受人文的指导。由于宗教也是人文的,于是认为科学应该受宗教指导的说法也出现了。

这种说法的前提,就是认为科学是冷冰冰的、非人类的,或者是不关心人类幸福的东西,而“人文精神”则是善的、关心人类幸福,并且也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东西。这是一个双重的错误。

第一,科学就是人文的一种,也是人的、人类的东西。而人类从事科学,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科学从产生以来,可说是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科学带给人类的知识,是人类一切幸福的源泉。原始人类产生不了优美的诗歌,因为没有知识的基础。把当代的环境破坏、军备竞赛等人类面临的灾难归因于科学,是错误的。这些灾难不是由于知识,而是由于对知识的不正确利用,而且往往是在少数人的甚至个别人的利益驱使之下的对于知识的利用。

第二,把科学获得的知识用于少数人的甚至个别人的私利,也是所谓“人文对科学的指导”。统一的科学精神是存在的,那是一种使科学能够达到自己追求确切知识的目的的精神。但是统一的人文精神是不存在的,因为善的精神是人文精神,恶的精神同样也是人文精神,它们同样都是人的、人类的东西。

三、新蒙昧主义的兴起和新启蒙运动的必要

把与宗教有神论对立的人文主义转向为包括宗教有神论观念在内的人文精神,不仅是理论上的错误,也是现实中一系列事变的结果。这些事变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人类理性的背弃和蔑视,向蒙昧状态回归。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美国,还发生在世界各地。

回归蒙昧状态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表现为某些地区传统宗教有神论的复兴,希望借助传统宗教的有神论来拯救目前的所谓道德滑坡,来消解国际国内层出不穷的种种冲突。重者则是对超自然力的追求和迷恋,各种连宗教有神论也不齿的巫术迷信,被说成

是最新的科学。

自从人文主义诞生以来,宗教有神论的阵地是一天天地缩小了。虽然信仰宗教的人数还是要大大超过不信仰者的人数,但是在事关国计民生、人类幸福的重要社会生活领域,则大都排除了宗教有神论干预。比如宗教不得干预政治,不得干预教育等等。各种巫术迷信也从来没有绝迹,并且和宗教有神论也总是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但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巫术迷信是排斥的,所以巫术迷信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影响人们的思想。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2

2001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不仅正式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而且把它同“精神文明”并列起来。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将三个文明并列使用,表明我们党已从对文明的两分法发展到三分法,既在社会文明系统中为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定了位,又理顺了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从“五四”前后先进人士想超越前人制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机械割裂与绝对对立,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到我党进入新时期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再到本世纪初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前后经历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理论创新

十六大报告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增加了“政治文明”,又用很大篇幅论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文明”与“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文明”与“文化”在中西文里是两个不同的词。但英国泰勒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称:“文化或文明在人种志学中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里“文明”与“文化”指同一对象,同我们说的“精神文明”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差不多。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化论》,主张把“文明”与“文化”区分开来:“文明”专指“较进展的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方面”。“文化”则包括“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直到“社会组织”,即从物质到精神的广义文化。美国克罗伯和科拉克洪1952年发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在考察100多种文化定义后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强调文化“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我国《周易》中的“天下文明”指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有文采而光明”。古籍中的“文化”含文治与教化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文明”和“文化”一般都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因而也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其中狭义指精神、思想方面。“文明”和“文化”既可通用,又有区别。讲区别时,“文化”侧重指经过人类加工制作的东西。如石器是文化,石头却不是。西方源于拉丁文的“文化”一词,原指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培育。“文明”则侧重指文化的进步方面,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社会的进步状态。如人群都有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西方源于拉丁文“文明”一词,意为公民的、有组织的。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用“文明”一词表达对未来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向往。19世纪德国学者却称社会的精神成果为文化,物质成果为文明。这种用法在马恩著作中也可找到。美国学者摩尔根1877年发表《原始社会》,将文明阶段提前到从使用文字开始。恩格斯把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称为“史前各文化阶段”,而将有文字有商品生产和阶级剥削的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称为文明时代。现在人们已将社会发展取得的先进成果都纳入“文明”一词。十六大报告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增加“政治文明”,就是要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的协调发展。这三个“文明”都是从社会进步意义上使用的。只有先进生产力、先进政治、先进文化,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这是对社会“文明”认识上的加深。报告中讲的文化建设,是狭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现在讲的“政治文明”同西方讲的“政治文明”或“政治文化”有什么不同呢?报告讲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借鉴更有创新。当今国际上讲的“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1986年,党的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已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我们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条件下的新型政治文明,其名称和内涵都有质的不同。国际上讲的“政治文化”通常指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及基本价值观的总和。1996年说:“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他指出“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又强调“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如果再加上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所有这些表明我们虽然没有在党的最高文献中使用“政治文化”一词,却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定内容和要求,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

十六大讲的“政治文明”是不是从我党原先讲的“精神文明”中另列出来的呢?看来不好这么解释。1979年9-10月“讲话”、邓小平“祝词”分别提精神文明建设时,都先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再讲精神文明建设。后者是不包括前者的。十二大报告第三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解释“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这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显然属于意识形态,它是同“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分列的。十二大报告第四部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将“社会主义民主”单列,而且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范畴中,一开始就不包含十六大报告所讲的“政治文明”的有关内容,因而从“广义的精神文明”中不可能另列出一个“政治文明”来。何况“精神文明”已是相对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明”而言的狭义“文明”,说它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更使人不好理解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我党使用我国由来已久的提法而又赋予了新义,人们对它有各种解释,这是不难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方面。前者生产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后者生产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马克思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物资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等提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各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不就是我们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对文明两分法的由来吗?但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却复杂得多。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恩选集》1995年版第2卷第32页)物质文明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紧密相联。精神文明同精神生活和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紧密相联。政治文明则同政治生活和政治上层建筑紧密相联。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上述划分,后来被简称为经济、政治、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文化)三大方面,这正是对文明采用三分法的由来。从两个文明发展到三个文明,不仅反映我党对社会文明认识的深化,而且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今天,只有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建设政治文明有新思路新举措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对比十五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部分,可以看到十六大报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举措。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几个大项,都是新增加的,不仅很有高度,而且抓住了根本。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开始,重点放在扩大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说前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后者“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又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增写了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等。这些都是切合广大人民和广大党员心意的。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抓住了决策和执行、选人和用人两大环节,提出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干部的任期制、辞职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政务公开制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或切实可行的。在健全法制方面,强调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办事,司法人员执法公正,增写了“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报告对执政党、人民和法治三者关系的表述,比十五大更精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指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在党的建设部分新写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又吸收代表意见,在定稿时增加了“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等内容。这些对于建设政治文明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四、政治文明建设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3

一、从经济常识思考

1、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将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红色旅游,属于第三产业。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发展革命老区经济、造福革命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红色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红色旅游,这个消费热点的形成,将带动旅游产业的繁荣。红色旅游,既是享受性消费,又是精神消费,可以陶冶身心、推动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质量、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从哲学常识思考

1、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展红色旅游,重温革命历史,重走胜利之路,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旅游,有利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我国现实,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2、贯彻科学发展观。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三、从政治常识思考

1、有利于坚定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是一部光荣历史,是一条光辉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重温革命历史,重走胜利之路,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风景园林;纪念性园林;陵园Abstract:The commemorative landscap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ull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design, meet the memorial, Memorial Cemetery, inheritance function, landscape function, leisure functio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sign staf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Shanxi Chahar Hebei cemetery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the hope can bring new inspiration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is type of memorial gardens.

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memorial garden; cemetery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纪念性园林,作为众多园林类型的一种,具有更多的文化性、情感性、纪念性,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行为或者纪念本能的主要载体,通过观赏者、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表达传承出其纪念意义。晋察冀烈士陵园,它的纪念性园林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其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纪念性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设计带来新的灵感。

2、 晋察冀烈士陵园概述

晋察冀烈士陵园位于唐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军城南关村西,坐落在通天河畔。陵园占地68亩,历史上的阅兵场,西、北面城墙相抱,南侧潺潺河水绕过,东面通向军城镇。园内苍松翠柏,花果飘香,林墓相间,庄严肃穆,林荫下长眠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国际友人琼·尤恩女士等36名抗日烈士。该园是中国共产党所建的较早烈士陵园之一,1940年5月1日白求恩墓首先落成,墓前石碑上刻有中共中央的唁电和祭文,镶刻着、、聂荣臻、、吕正操、萧克、舒同的题词。

3、开发设计理念

3.1以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历史为依托,发扬晋察冀烈士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作为新中国的雏形,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战略反攻及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晋察冀革命烈士的这种“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勇于进取,敢于开创,把党的事业铭记心间,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很强的时代意义。

项目区以晋察冀边区为背景,晋察冀烈士为主题,挖掘具有时代意义的晋察冀精神,唱响“红色”主旋律。

3.2突出国际主义精神,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有机结合,实现陵园精神文化层次的多样性

不同于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区长眠着白求恩、柯棣华、琼·尤恩女士等国际主义战士,更体现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等。

3.3尊重规划区现状,重塑园林景观,打造现代公园式生态陵园

规划区目前建有晋察冀革命烈士纪念塔遗址、白求恩纪念馆3间;白求恩、柯棣华、傅莱、琼·尤恩墓;晋察冀革命烈士陵墓等,整个规划区整体布局缺乏对称感和层次感,接待服务设施不健全。从陵园栽种的植物现状来看,植物栽种有些乱植现象,没有运用相关种植手法(孤植、对植和群植)达到景观空间效应。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运用植物对称、植物品种、雕塑等来重塑陵园的庄重意境。

3.4以园林景观为切入点,拓展陵园功能,实现陵园人文纪念和生态休闲两大功能的有效统一

园林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的普通大众,满足其普遍情感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现在一些园林设计中存在情感的缺失,而情感的表达在纪念性园林中尤为重要,在充分考虑情感设计的基础上,满足陵园缅怀、追思功能,传承功能,景观生态功能,休闲功能等多功能需求,打造现代公园式生态陵园。

4、景点规划内容

项目区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据需求和条件配置为四大区块,分别为入口广场区、纪念碑核心区、墓区、古文化区(图一)。

图一:平面图

4.1入口广场区

入口广场区主要为人群提供集散场地。广场和主神道的设置让人群先在开阔的空间进行集散再到狭长庄重的主神道,空间感觉上欲抑先扬,有了很大的空间反差,更加突出主神道的庄严、静谧。植物配置上都选用柏树,对称种植,营造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主神道两侧分别设置烈士雕像、战役雕像,打造晋察冀爱国主义文化。

4.2纪念碑核心区

将纪念塔的位置移到核心区中轴线上,与陵园大门景、白求恩墓构成三点一线布局。这样既体现出纪念塔标志性建筑的作用,使整个陵园的空间程序组织沿着:序幕、发展、高潮、延伸的步骤进深,轴线总长200米,入口大门至高潮段长150米,延伸段长50米。纪念塔作为核心区的高潮部分,使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纪念碑两侧设置陵园展览馆、会堂。除了运用传统的手法来设计,还应用了声光电等新技术。

4.3墓园区

4.3.1白求恩等国际友人墓区

白求恩等国际友人墓区作为整个陵园区的延伸,是纪念塔后的又一高潮,也是整个陵园区的核心精神区。墓区基本由林地、墓园、大理石雕像、大理石生平简介碑组成,包括白求恩墓、柯棣华墓、傅莱墓、琼·尤恩墓。

墓区四周设置环形花架,使每个墓区形成半封闭的相对独立空间。整体布局采用自由式布局。四位国际友人墓园之间以苍松翠柏为隔离带,间种花草灌木丛墓与墓之间以长青树相衬托,达到园园相通错落别致的园区动态环境。

4.3.2革命公墓

现有革命公墓设计不规整,占地面积过大,规划对本区域进行统一整改,设计成一个规模化、统一化、现代化的公墓区。

墓区按壁葬、艺术葬、树葬等现代化的殡葬形式修建,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按风水原理,在配合地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按吉向分别安置了丙山壬向、巳山亥向、巽山乾向、子山午向、癸山丁向、乙山辛向、卯山酉向、丑山未向等墓碑坐向,既让墓区的布局风水达到了最优,又合理利用现有土地。

4.4古文化区

在规划区南侧,保留现有点将台遗址,体现军城文化。由于两种文化,找不到契合点,所以运用植物景观,利用障景的手法,将点将台设置在植物之后,已达到分区弱化的目的。

5、结语

晋察冀纪念园项目圆满结束设计任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都一一解决,方案也在不断的否定和肯定中不断完善。纪念性园林作为园林类型的一种,寄情于景,采用一切艺术手段把历史的空间环境和人们当时的心情结合起来,引起人们情感共鸣,希望该设计案例能为纪念性园林做出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樊涛,薄育新.纪念性园林的总体规划和树种选择--以南阳市卧龙岗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0-22.

刘滨谊,李开然.纪念性景观的基本图式母题【J】.中国园林,2003(5):35-38.

邵锋.论墓园【D】.北京林业大学,2006.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5

苏区精神是在2005年10月兴国会议上,与会同志取得共识后力主要大力宣传的。此后,许多同志特别是江西赣州市的同志,一直在呼吁如何唱响苏区精神。2007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邀请全国有苏区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2008年11月,以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为依托,在中国社科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在宁都召开成立大会,研究如何深入宣传弘扬苏区精神。一年来,江西省、赣州市有关部门和苏区精神研究会做了许多工作,对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有几件事又使我感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苏区精神的力度和统一对苏区精神的认识。一是今年9月10日在长沙召开的思想和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上,主要部门负责人在讲话中历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诸多精神时,仍然没有列举苏区精神;在中央一级的主要报刊媒体上也很少讲苏区精神。二是前年在瑞金开会时希望从第三届苏区精神研讨会始,全国有苏区的各省市自治区轮流召开,当时有的省答应了,但这件事后来没能落实;去年在宁都召开的苏区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一些省市的相关部门也没派人参加。三是我在前几个月看到的由苏区精神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人民共和国摇篮》丛书和由赣南师范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的书稿中,以省委书记苏荣名义为这两本书各写的序言,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表述不完全一样;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牵头组织编辑的《中央苏区文库》关于文件的综述所讲的苏区精神内涵又是一种说法。尽管这些表述大同小异,但使人感到不规范,没有统一口径。作为专家著述,这很正常,但作为代表组织或主要领导人的说法应尽求一致。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再作呼吁:全国苏区都应唱同一首歌:苏区精神。为此,我讲五点意见。

(一)应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对苏区历史地位和苏区精神内涵的认识

从2001年11月纪念中央苏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在近10年考察苏区的多次讲话中,一直强调以中央苏区为中枢的全国各苏区6年左右的历史对中国革命胜利的特殊意义。苏区时期是10年土地革命战争的核心。除中央苏区外,鄂豫皖、湘鄂西、闽浙赣、湘鄂赣、湘赣、琼崖、右江、川陕和陕甘等各个苏区,在那些年不但进行反“围剿”战争,而且不少地方还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其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斗争精神非常高涨,革命业绩甚为突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看,就革命内涵言,大革命时期仅仅揭开了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序幕,从土地革命战争始,党才真正成为近代革命的主角,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全面展开。全国各苏区的建立,是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支点。以中央苏区为依托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既是新中国的原始雏形,也开启中共中央局部执政的最初肇端。这个时期,党不仅经历漫漫10年的求索,是民主革命最长的历史阶段;而且是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和曲折最为频繁,党和红军几乎濒临绝境而又发生生死攸关的转折时期。正是经过了这样的劫难之后,党才走向成熟,由小至大,由弱变强,夺取革命胜利乃势所必至。这个时期既凸显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特色,也是决定党的命运的关键,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的一个异常特殊和重要的时期。它是党探索革命胜利之路的缩影,有极为深邃的历史价值和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没有这段艰苦卓绝斗争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中国革命不可能在此后走上坦途。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广大苏区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二)应大力宣传苏区精神不只是江西一省的革命精神,而是属于全国各苏区的革命精神

一个时期,一讲苏区精神,不少人认为讲的是江西老表。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苏区精神不只是江西一省的革命精神,而是属于全国各苏区的革命精神。2007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就是要明确和统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的讲话题目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在土地革命战争的30年代前期,党领导的大苏区在全国有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共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它涉及赣、闽、湘、鄂、皖、豫、浙、川、渝、琼、桂、陕、甘等13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年“走走党史”,我对上述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苏区都作过实地考察,深深感到各个苏区都有震天撼地的伟大革命精神。为了使苏区精神认同为全国苏区的革命精神,这里,我介绍在原湘鄂赣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地方所了解到的苏区精神的一点情况。

2007年6月,我到原属湘鄂赣苏区的湖北阳新考察。当年的阳新有60万人口,发展的农会会员达29万,为湖北各县之冠,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阳新的苏区干部也有像兴国干部那样的好作风。老百姓有歌赞誉苏区干部:吃的金丝汤(红薯丝),睡的金丝床(稻草),穿的金丝鞋(草鞋),打的胜利仗;夸奖他们是联系群众、没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由于苏区政府的出色工作,全县50多万贫苦农民都分得土地,苏区一片兴旺景象。在1934年1月“二苏大会”表扬道:“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1]这说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相当普遍的。该县首任县委书记罗伟,在大革命失败后,被反动派作为仅次于、董必武等的二等要犯,以重金悬赏捉拿。他在1928年1月被处以极刑时,高唱就义歌:“来到刑场用目睹,乌烟瘴气绕四周。大吼一声雷霆怒,怒气冲天贯斗牛。我牺牲,为的是无产阶级大多数;我牺牲,为的是贫苦工农。这样死,有价值也有气度;这样死,无忧又无愁。……枯骨填成平等路,一腔热血洗环球。杀尽残酷诸猛兽,红日照遍五大洲。”这正义之声令反动派胆颤心惊,恼羞成怒,将烈士惨无人道地五马分尸。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在其他苏区也听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如彭总在1957年赞颂阳新人民的题词所写: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

由于种种原因,鄂豫皖苏区过去宣传较少。这些年,我五走这片苏区红土地,发现这片苏区的历史贡献应当深入挖掘和广为宣传。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地位太重要了。它以大别山为中心,东临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滨长江,北接淮河,距离三大省城武汉、郑州、合肥和其他中心城市都不远,为逐鹿中原的战略要地。并且,它西与湘鄂西,南与湘鄂赣联通中央苏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它的全盛时期,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拥有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人口350多万;红军主力部队发展到两个军辖6个师,有4.5万余人,地方武装达20余万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威胁的反动统治。因此,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的同时,也投入数十万兵力对它进行疯狂“围剿”。红军指战员在广大群众配合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会剿”和“围剿”。后来,贯彻执行王明“左”倾路线,实行错误的战略指导,没能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不得不战略转移。这样,一个创建较久、规模较大、坚持较长的鄂豫皖大苏区丢失了。但是,它的历史地位不应抹杀,它的革命精神同样可歌可泣。今年5月,我参加安徽金寨立夏节起义(即“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80周年纪念座谈会,了解到鄂豫皖苏区的皖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以全国有名的三大将军县之一的金寨而言,这里爆发过鄂豫皖苏区三大起义中的两大起义,诞生和组建了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部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骨干和核心。在“”以前授衔和晋衔的将军达59人,成为仅次于红安的第二将军县。它是鄂豫皖的核心区域之一,有10万儿女参加党领导的革命,牺牲的烈士占安徽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因此,苏区精神绝不只是宣传江西一省的革命精神,而是属于全国各苏区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凝聚着遍布全国的伟大苏区精神。对这一点,还需要广为宣传,不仅让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有苏区的干部和人民具有这个共识,而且要让全国人民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史部门的同志也积极传播这个思想。

(三)应进一步消除某些观念的影响,特别是要将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区别开来,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

有的同志对宣传苏区精神有疑虑,主要是对党史中的几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是对“苏区”这个名称有看法,认为这是照搬俄国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产物,有“左”的味道。二是党在这个时期连续犯了三次“左”倾错误,宣传苏区精神是否宣传“左”倾错误。三是有了井冈山精神,何必再强调苏区精神?意即井冈山精神包含苏区精神。四是中央主要领导人没讲过苏区精神,何必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呢!对这些问题,我在兴国会议和瑞金会议上作过辨析。由于这次到会参与苏区精神研究的,许多是“新面孔”,这里再简要地说明几句。

――关于“苏区”名称。“苏区”是历史形成的概念,虽然源于俄语,但党使用这个概念旨在反映那段历史的奋斗目标。要旧制度,根据中国国情,就不能不走俄国人的路,进行暴力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不能视为“左”。正如学习和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先“仿制”后创新,不能简单地说成“左”一样。那个时期的“左”,主要是对革命情势缺乏科学分析,基于城市中心论和打击中间势力的指导思想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暴力革命道路,这是两码事。至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毛选》第3卷附录在1953年发表时,将“苏区”改为“根据地”,将“苏维埃运动”改为“红军运动”,主要是使没有经历这段历史的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容易理解,便于接受,不存在清除“左”的教条主义影响问题。

――关于苏区精神与党的“左”倾错误如何区别。勿庸讳言,苏区时期是党的指导思想接二连三犯“左”倾错误,而且后果极为严重的时期。但苏区精神与党的“左”倾错误也是两码事,完全能够区别开来。因为苏区精神是积极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范、道德情操等,主要体现在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创建苏区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中。它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在某个时候或某个问题上犯过“左”倾错误,后来认识和改正了的领导人)领导苏区的广大军民创造和培育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那些“左”倾错误则完全是消极的负面的精神形态和实践活动,在许多方面对苏区精神是种抑制,不少苏区精神是在同“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得到发扬的。苏区精神不属于“左”倾错误范畴,宣传苏区精神既不存在掩盖或淡化“左”倾错误,也不存在为它翻案之类的问题。

――关于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关系。作为反映中国革命历程的这个“精神”、那个“精神”,都是与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历史发展相联系的,会打上鲜明的时空印记。井冈山时期与苏区时期,是前后相互衔接又有不同内涵的两个阶段。尽管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并根据前者的指导思想而开辟,但后者的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对前者有很大发展。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井冈山道路”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新方向,并以实践斗争说明中国革命重心应由城市向农村进行战略性转移,这些都具有伟大的开创性、奠基性和初始性。但是,由于在井冈山只有一年多一点时间,的许多思想未能展开。这个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能说已形成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而在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苏区时期,的思想理论得以多方面展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主要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它是思想丰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既然如此,作为反映这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精神形态就会有两种“精神”,其外延范围和内涵特质不完全相同,既有相通的共性,又有相异的个性。一方面,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精神的源头;另一方面,苏区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井冈山精神的巨大深化、拓宽、丰富和发展。

――关于如何认识中央主要领导人没讲过苏区精神。一些负责干部有一种疑虑,中央主要领导人没讲过苏区精神,我们大力宣传是否合适。历史已经前进到21世纪,党已过了88岁的高寿,我以为这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苏区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革命精神力量,土地革命风暴那段历史能够发生,并星火燎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尽管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没有明确讲过苏区精神,但这与几十年来一直宣传的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这个思想的进一步升华。苏区精神是对苏区历史可歌可泣革命精神的最佳概括。何况2003年底主管宣传的中央常委到赣州视察时已明确地讲了苏区精神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在今年3月中旬举办的《共和国的摇篮》开播仪式上,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负责人的讲话已强调了弘扬苏区精神。这是可喜可贺的,希望进一步大力宣传这个思想。

(四)应统一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表述

江西今年出版两套大型研究丛书,将过去对中央苏区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台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在分别为这两套丛书写的序言中都论述了苏区精神。这是将宣传苏区精神由学界推向社会公众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此,要感谢苏荣同志。但是不能不说,又有一点小小遗憾,即这两个序言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表述不尽一致。在《人民共和国摇篮》丛书中,苏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但在《中央苏区研究丛书》中却又表述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第一、无私奉献。我个人是倾向于前一种“5句话40个字”的表述的。这两者尽管意思基本相同,但后者少了“反对‘本本’,开拓进取”的重要思想。一般读者不会注意它,但研究人员会提出疑问。因为反对“本本主义”是创建苏区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源头。作为学者,可以有这样那样的表述,但作为省委主管部门应当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有一个为大多数同志所认同的统一表述,使之具有权威性。我以为,是时候了,有关部门应当与有关各方做这一工作。有了规范的统一表述,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

当然,对苏区精神内涵的概括和表述,是对全国苏区而言的,力求比较完整、全面,成为涵盖各苏区之“普照的光”。就各苏区言,既可以使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苏区精神概念,也可根据本地情况将它具体化,如湖北宣传“红安精神”、福建宣传“古田会议精神”等。但统一宣传苏区精神,丝毫不妨碍各地方将它具体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精神”元素。

(五)应充分利用建党90周年和中央苏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的机遇,使苏区精神在中央领导人讲话中明确列入中国革命精神系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河极其波澜壮阔,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培育的革命精神异常丰富。这些精神不仅是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而且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就苏区精神言,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最重要的,至少有这么三点:一是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凝聚了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革命精神。那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境界、开拓的精神风貌、无私的奉献追求,仍然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苏区精神积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那时成立的具有国家形态雏形的中央红色政权,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锻炼了民主建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这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三是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特别是强调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十分严格法纪、建有非常有效的监督机制,既强调作风建设,又注重制度建设,这些都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

再过两年,就是建党90周年和中央苏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有关部门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手段,加大宣传苏区精神力度;特别是要通过有效渠道,使那时的重要讲话在论述中国革命的精神之链中也有苏区精神这个重要之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弘扬苏区精神等革命精神,对于团结人民激励奋发向上的斗志,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将会发挥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必将创造比过去更加惊天动地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范文6

这次会议,是在区委班子换届调整之后召开的第一次文明委全体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本荣同志宣读了关于调整区文明委成员的意见,张红同志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作了简要说明。大家围绕今年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讲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区文明办要根据讨论情况,抓紧修改相关文件,尽快下发。对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组织、狠抓落实,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带好头,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和谐*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全区上下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各方面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新一轮评选的关键之年,中央和市委讲了新的要求。

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举措。今年,我们要瞄准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创建、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和谐*建设;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力争早日跨入全国文明城区的行列。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思想引导的水平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讲有两大方面,一是先进文化,一是和谐文化。所谓先进文化,是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所谓和谐文化,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整合和引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弘扬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大力倡导和坚持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先进文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前进方向,是核心,是主导;而和谐文化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是适应我国社会阶层变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二是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三是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四是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这既增强了发展的活力,也必然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面对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面对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趋势,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提高思想引导的水平。

今年要在全区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坚持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社会”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一些同志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偏移、精神状态不够振奋等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文明创建、和谐创建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水平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社区、基层单位的重要载体。文明创建活动,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传统特色活动,还要继续抓好,还要有新的发展。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也是今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今年,我们要在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着力在研究探索和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上下功夫。一要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共创和谐*”这一主题,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实施和谐创建“百千万”工程,力争年内创建百个和谐社区,千个和谐楼门、万个和谐家庭。二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培育和谐精神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迎奥运这一有利时机,广泛开展文明风尚、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活动,着力解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四要把和谐创建活动同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消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三、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突出特色、弘扬先进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典型引路的水平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好,还是某一方面的工作也好,要保持常盛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典型。没有特色,没有典型,就形不成优势,就缺乏影响力和持久力。俗话说,典型典型,反映工作水平;特色特色,体现工作活力。这几年,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抓特色,抓典型,抓亮点,总结推广了许多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特色活动和典型经验,全区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双学”活动、全民读书活动、文明小区“五个一”创建活动等成为全市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同时,总结宣扬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其中李秀清、康海龙等重大典型在全市、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今年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典型引路的水平。一是在文明小区“五个一”建设方面,今年要打造新的亮点,培育新的精品,并进一步向创建特色小区方向发展。二是要加大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力度,在水上公园街整街建制创建和谐文明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建范围,今年,要推进体育中心街、*街整街建制文明和谐社区的工作,总结推广新的创建经验。三是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双学”活动、读书活动、“和谐*”艺术节活动、“三创”等传统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四是要继续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扬,今年全区力争再推出一到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区各系统、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抓工作特色、选树先进典型上下功夫,不断推出新的工作亮点,创造新的工作经验,涌现新的各类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和思想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四、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的目标,就要在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共创共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