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编辑的人文素养探讨

新时期编辑的人文素养探讨

摘要:新时期合格的编辑,除了具备职业要求的文化知识水准,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有人文素养,才有人文理想。编辑所追求的人文素养,力求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出于职业特点和事业需要,一个优秀编辑的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做有理想情操的编辑,做有独立思考的编辑,做有仁爱之心的编辑。编辑的人文素养决定其所编辑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内涵品质。

关键词:编辑;人文素养;独立思考;仁爱之心

新时期以来,不管是报纸、杂志、图书,还是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介交相辉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逞所能,抢占市场,方兴未艾。作为这些媒介的编辑,理应学习新技术,拥抱新理念,两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的交互通道,使内容生产和营销渠道并驾齐驱,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的编辑,不管是从事传统媒体,还是从事新兴媒体,对其各方面的素质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在于职业素养是否达到标准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有成为“四家”的能力,包括:专家,即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有一定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及文字语言能力;杂家,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对各方事物均有涉猎;写家,即会写、能写、爱写的写作能力者;玩家,即会“玩”的人,会“上山下海”、周游各地,会广泛交友,与作者、读者、各行各业的人结识交友,会做活动,如活动策划、组织开展、设计宣传,推广推荐等。笔者以为,新时期合格的编辑,除了具备职业要求的水准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呢?首先,人文就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核心、最可贵的那一部分,即人文价值观在人本身的体现,也就是要对以人为本及人本身的文化加以重视与关注。而人文素养,就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包含其中的内涵研究、文化知识水平等内容,及对其研究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发散点、以人为内在体现的精神,及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素养的内容包罗万象,即包括文学、艺术、美学,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还包括哲学、法学、历史等,涵盖了各个方面。个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决定其人文素养的质量高低,而如果一个社会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文明成果总结发扬,那自然是成为能够衡量“文明”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志。笔者多年从事教育期刊和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的责任编辑、复审和终审工作,深知人文素养对各类媒体编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在当下,焦虑情绪弥漫,逐利意识浓厚,编辑出版领域普遍放松质量要求,一味追求“短平快”,“人文素养”在编辑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以为,编辑的人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一、做有理想情操的编辑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他用这个标准勉励着全国教师们做“四有”好老师。同理,作为媒体编辑,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好编辑,也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一个好编辑,或者说合格的编辑,首先就要喜欢、热爱编辑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干一番事业的前提,正如古人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别年轻人入职新闻出版领域,干起了新闻采访、编辑校对,却不图进取,得过且过,认为仅仅是一个饭碗谋生而已,业务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些现象皆因其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上进心,没有事业心,缺乏对编辑工作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编辑工作,这样的从业人员不如趁早改行,免得耽误了编辑工作,也贻误了自己的人生。怀抱远大的理想信念、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就是做好一件事、创立大事业的前提。一方面要志存高远,一方面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好高骛远,不坐而论道,坚守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编辑出版是人类文明千古传承的载体,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中国出版史上,不乏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编辑家。古代大编辑家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堪称最早。其后,古有刘向、司马迁、司马光、班固、朱熹,近有魏源、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张季鸾、陈独秀等,今有巴金、茅盾、叶圣陶、张守仁、崔道怡等。他们对编辑工作的意志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无不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二、做有独立思考的编辑

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陈寅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真正的学问要突破前人的藩篱,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成为学人们治学的座右铭。那么,编辑出版工作者也应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辩证对待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进行科学思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生产出有别于前人、有别于他人的精神产品。真正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编辑,一定要敢于想他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时刻绷紧这根独立自主、创新创业的弦,就一定能弹出悦耳动听的音符。笔者在从事《初中生之友》(旬刊)编辑工作的时候,结合刊物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提议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版本分别叫作“快乐号”“青春号”“学习号”,这一做法就迥异于国内其他初中生刊物,使本刊的特点与其他学生报刊鲜明地区分开来,也赢得读者和家长的高度认可,2003年刊物获得“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笔者后来编辑《高中生之友》,负责上半月刊时,也主张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特点,称其为“青春版”,加大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美文阅读和作文指导的分量,这样也有别于其他注重教学辅导的高中生刊物。2009年在创办《教师博览》原创版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创新,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实际,开辟了“人文课”“人物志”“叙事”“视点”“书话”“艺品”“文苑”“亲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一下子使刊物贴近了读者、贴近了教育、贴近了生活,刊物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如今创办十多年来,这些栏目依旧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2011年,我们又顺应读者需要,创办了《教师博览》下旬刊(科研版),为教师们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公开发表与业务指导的平台,深受欢迎。2021年初,我们又通过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将《江西教育》由旬刊改为周刊,创建“职业教育”专号。在确立板块栏目时,我们积极开通脑筋,深入实际调研,设置了“关注”“科研”“成长”三个板块,主要栏目有:“特别报道”“人物聚焦”“创业故事”“谈经论道”“育人之道”“科技乐园”“域外来风”“课程看台”“心海泛舟”“芳草地”“六艺阁”“职教人物”“青春秀”“院校风采”等。结合宣传工作和组稿任务,我们不停走访基层学校,听取广大师生意见建议,为的是办出一份读者满意的刊物。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出新,编辑出版事业才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那种创新创业的成就感、获得感也犹如深山清泉,源源不断。

三、做有仁爱之心的编辑

总书记在提出对全国教师的期望时,强调“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如此,好编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除了理想情操、独立思考的区别,还有仁爱之心等等。《论语》云:“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仁爱之人为什么会无忧呢?仁者,不论做事还是对人,都心存仁心,懂得利他,而不是自私自利。他们都有开阔的胸怀,明白自己与周遭是一体的。他们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和环境的羁绊,“乐天知命”的境界才是他们的追求。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编辑的灵魂。只要有爱,编辑完成的精神产品,也会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古往今来,多少深受老百姓喜欢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散发着人性、人道、人文的光芒。中国的《诗经》《离骚》、诸子散文、汉赋晋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外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古典主义文学作品、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无不贴近读者的脉搏,打开读者的心扉,启迪读者的思想,抚慰读者的灵魂。具有仁爱之心的作品,是最有生命力的。笔者在从事教育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也深知这一道理。无论是学生期刊,还是教师期刊,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感觉、知觉、触觉的生命,都需要仁爱的文化、仁爱的精神。所谓教育,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相遇、碰撞、交融,而编辑,其实也是另一形式的教育,他们用精神文化产品,去巧遇、撞击、融化读者们,去做读者们的倾听者、陪伴着、布道者。仁爱,即其中过程中的灵魂因素,不可或缺。否则,没有仁爱的精神文化产品,无异于鸦片,将贻害众人,罪莫大焉。衡量一个编辑,好不好,优秀不优秀,指标有很多。但人文素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以,编辑的人文素养决定其所编辑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内涵品质。在内容为王的新时期媒体大战中,强调编辑的人文素养,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汤寿根.人文精神与科普创作[J].科普研究,2006(3).

[2]周玉清,蔡婷婷,陆晨.高教期刊编辑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3]柳斌著.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方新田 单位: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