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堂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论文
一、思政课堂教学文化中的师生差异
1.工作差异。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的工作是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受可能会完全不同。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授课内容能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学到在自己看来有用的知识。但是这两个并不完全对等,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有可能不是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东西教师未必会讲述,更何况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受到教材、学校规章制度等的制约。
2.社会差异。由于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同。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实用性不强,再加上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更加深了学生的这一认识。而作为教师,因为职业和认识的原因,可能会反复强调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其他大学生一样,高职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非常乐意接受新东西并且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对于知识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这些都是教育得以进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思政理论课可以使这种影响更加积极正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性。
1.学习能力。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层层筛选,一些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他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领域。
2.自律性。有的学生会厌学,对学习和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的直接站在对立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学难度就提高了很多。
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文化产业论文
一、“学生学习主导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学生学习主导课堂”教学模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要求,符合教学实际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教师,基本任务在于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设计好相关讨论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特别是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设计,引入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对理论知识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点和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的进程和课堂教学中讲解的重点,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新视野,也是现代思维科学的新成果。
二、《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是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但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
1.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这门课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为主的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强势地位,对学习起着绝对的主导性,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学习也只成了一种工具。
2.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单一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论文
1教学方法改革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
一、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职业思考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
近年来,翻转课堂这一的教学模式日趋受到关注。高校英语教学则是翻转课堂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梳理了国内核心期刊刊登的关于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共74篇论文,并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发现此类论文理论和实证研究数量相当,虽存在研究对象分类笼统,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但研究领域,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且研究成果丰富。
关键词:
翻转课堂;课堂模式;英语教学;高校
一、引言
自从科罗拉多州的高中化学老师Jon-athanenBergman和AaronSams于2007年提出翻转课堂理念以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短短几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并得到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翻转课堂英文全称为“FlippedClassModel”,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学生在上课时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随着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与此有关的国内外研究也日趋增多,其研究成果涉及经济学,数学,机械工程,外语学习等不同学科。翻转课堂的价值在于彰显新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学生中的互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了推进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将对此类研究现状全面地总结归纳,分析不足并展望今后此类研究的趋势,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二、期刊的选择
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专题是基于数学教育关注的话题而设置的一个栏目,是对数学教育领域内一些重要现象和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成果汇总.《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设置的专题栏就是由若干篇有共同特质的论文对某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些文章进行探析发现,2017年12期杂志的专题论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考试题评析、数学实验教学、中小学衔接、课堂情境设计及深度学习和数学文化,每个主题中都蕴含着数学教育原理、思想和方法,给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与分享的窗口.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因课时减少、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分类评价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精华、重视古诗词吟诵、介绍学术新信息等形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课时减少带来的消极影响;课堂讨论和撰写小论文、创作古诗词,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撰写小论文;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部分高校国际教育专业和新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此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浩若烟海的文学遗产,时间跨度极长,作品极为丰富,因而所需课时相对较多。此课程除了传授文学史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任务。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开设了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大幅度压缩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数,这使得原本就略显紧张的课时更是捉襟见肘。学生受公务员考试、考研(非古代文学专业)影响,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不高,原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说,当前的教学现状,难以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高函〔2018〕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打造成有难度和挑战度的“金课”,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声音,一个手势,一个转身都有可能留给学生美好的记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对文学研究方法的研习,需要研读教师的科研论著,也需要课堂教育的体知”[1]。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取得进步。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置问题,分类评价。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的评价策略,以期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对那些大胆、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应多提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对其回答应在赞赏的同时客观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这类学生进步。对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学生,教师最初提问应以较易回答的简单问题为主,对其回答应以鼓励为主,使其增强信心,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并尽可能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空前高涨。
(二)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浩若烟海的文学、文化遗产。继承其精华,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文学作品在描写、抒情、个性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相关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细致、鲜活的显现”[2],所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体认传统文化”[2],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来进行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也是对在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尽力挖掘出课程中蕴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作家,一生艰辛、坎坷,却始终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始终不忘对国家的忠诚、对民众的眷念。讲解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围绕抒情性、表述方式、文体特征、个性化等概念进行文本阐释外,更应该突出表现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讲解屈原《离骚》诗篇时,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讲解杜甫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对杜甫的生平遭际做深入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杜甫诗歌。课堂上,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这些诗句的理由,再进行补充、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上课时的发言就比较生动、精彩。学习白居易诗歌时,强调了白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关怀;讲解苏轼章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实践证明,通过积极主动地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体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
一、组织一流学术,培植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1.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中英双方合作协议规定,宁波诺丁汉大学由中方提供建设资金、后勤保障与学生服务;由英方负责课程设置、教学师资与教学管理。据此,学校利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引进诺丁汉最具优势的、同时也是国际最前沿、国内最急需的学科专业。目前学校设置的教学院所与学科专业,都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历次全英大学专业评估中的五星级专业。这样既保证了所设学科专业的适恰性、前沿性和高起点,也保证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学校所设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性。如,国际文化传播学专业,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文化认同、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理论、电影文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理解基础上的国际视角;国际学专业,利用经典的与新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历史学成果,指导学生全面、客观、批判地回顾过去数十年全球走过的发展道路,评价与分析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低碳零排放、能源再生可利用专业,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探讨学术发展前沿,运用工业化加快给人类地球带来严峻挑战的大量事实,揭示可持续发展原理,阐释应对性策略。
2.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确保教育家办学和“教授治教”的专业水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流的学科专业说到底还要看师资力量的支撑。学校花极大的代价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根据合作协议,学校坚持从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高水平的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另一方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教学人员,优先录用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优秀博士。如,学校历任执行校长与各教学院所长负责人,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管理高层和著名专家学者。首任执行校长高岩教授原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亚洲文化研究著名专家;继任执行校长彼得巴特利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动物学会会长;前任执行校长罗杰•伍兹教授曾任英国现代语言大学委员会主席,2006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FRSA)高级会员;现任执行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曾是该校较年轻的教授之一。他们坚实的专业功底、成熟的教学经验、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领导阅历和颇高的国际知名度,确保了教育家办学的专业水准和“教授治教”的大学传统,体现出“内行领导”的学术凝聚力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视野。
3.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学校依托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术优势,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从2006开始,学校设立“诺贝尔奖大讲堂”,先后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教授、李政道教授莅临讲演;设立“中国院士讲坛”,相继邀请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徐冰士院士等亲临讲学;设立“全球名人讲座”、“诺丁汉大学教授讲座”等,其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知名教授讲座36场,国外专家学者讲座127场。这些大师的讲座,不仅介绍了不同领域的学术前沿,揭示相关课题的发展态势,而且向广大的学子展现知识创新的非凡人生,营造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6年来,通过组建一流的学科专业,聘请一流的师资,邀请学术大师讲座等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建设,师生严谨刻苦、努力认真、自由讨论、平等对话,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油然而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校风环境与真做学问的浓厚氛围。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多元化”课堂活跃学生思维
1.坚持各项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爱默生1838年在哈佛大学美国大学优秀生联谊会上的讲演中指出:“学院有其不可缺少的职责,那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只有当他们的目的是创造而非训练;当他们在宾至如归的讲堂里聚集起每一朵天才的火花,在熊熊的智慧之火旁点燃起青年人心中火焰的时候,他们才能服务于我们。”[2]正是这种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校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教学”的理念,坚持了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与学”,才能够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把知识结构变革成他们的内在素质。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学校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教与学的新局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课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根据需要随机安排。如有讨论课、对话课、演示课、实验课、作业课、情境课、演剧课、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网络联合授课等等。即使是以讲授新知识为主的讲授课,教师也不是口若悬河、一讲到底,他们或者提纲挈领,勾勒知识意境;或者画龙点睛,揭示科学奥妙;或者要语不烦,点缀问题真谛;或者妙语连株,启发学习兴致,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省悟、讨论、争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认知灵感迅捷通畅,想像空间自由驰骋,逻辑思维严密深邃,发现学习几度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