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范例6篇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范文1

某日物理课上我们可爱、可亲、可敬的物理老师用他那原本应该去说相声的嘴给我们讲着一道我认为非人类能做出的选择题。我满脸倦意地抬起昏沉沉的头望了一眼黑板上那些扼杀我们幼小心灵的电压与电阻。正想破口大骂,但又迫于物理老师1.85米身高的威严,只好将原来9.9999……级的怒火强行压到了0.001级。

正当我为自己的忍耐力暗暗得意的时候同桌狠狠地捣了我一下。“干什么?”我凶神恶煞地问道。真想一脚把他踢到月球上去。“把眼镜摘下来”,那家伙一脸狡猾地说道。嗯……要保持革命者高度的警惕性。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取掉一下而已嘛。”那家伙反倒先不耐烦了起来。“好吧,取就取,想你也不敢耍什么花招。”

于是乎,我带着陶渊明式的闲适神情慢慢取下了眼镜。只见那家伙在远处摇了摇他那只又粗又短的手,然后又慢吞吞地问道:“这是什么?”“猪脚。”脆地回答道(其实我当时真是这么觉得)。这次他毫不留情地用他那又粗又短猪脚似的手在我身上狠狠地打了一拳……此时此刻我惟一的体会就是:疼,实在是疼……

课堂外

我以约光速1/3的速度冲回家后,又以约刘翔1/2的速度奔向厨房。5秒钟后,便以饿了十天半月的难民的状态在餐桌前准备就绪,等待着“开伙”。但无奈面前的碗里只有无色无味且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缺少了点实质性的东西,悲哉!我真是同情我胃中的HCl呀。想想我那兄弟真是可怜。此刻,它们事实上正在进行着痛苦非常的“自我消化”……

课堂内外范文2

笔者参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结合自身实践探索,认为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效就应在课堂前后落实三个“有”,即: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活动、课外有延伸。

一、课前有准备,激感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为让学生对品德活动有更深刻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1课《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我们家里有爷爷奶奶,周围还有许多的老年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做过什么工作,现在又是怎样生活的,你了解吗?让我们做个调查访问,并做好记录。”

上课时,让学生在《常回家看看》的乐曲伴奏中“夸夸爷爷奶奶(周围的老年人)”。结合学生课前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认真记录,与开课时的“夸一夸”活动衔接,同时伴以大家所熟知的音乐,使学生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交流自己的调查访问成果,在“爷爷奶奶”的真情故事中油然而生敬慕之情。这样,既与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高效落实,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体会到“爷爷奶奶”们的可敬可爱,为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尊敬老人、尊重长辈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课中有活动,真情体验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选材要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看一看”、“讲一讲”、“议一议”等活动,从榜样身上汲取道德力量,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又通过自我展示典型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育情,学生充分品尝到了良好品行形成的愉悦感。

1.树立榜样,以事明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及由教材延伸的“榜样”,可以说信手拈来,只要能够巧妙地利用,就可以让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事半功倍。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时,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报刊等了解自己崇拜的对象,建立“明星档案”,并和同学交流崇拜的原因。同学们通过看、读、讲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榜样,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由讨论、自主交流,从而形成“热爱祖国、刻苦耐劳、虚心好学、宽容他人……”等等的正确观念,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2.参与探究,促进内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是课标着重强调的。我们学校陈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不一样的你我他》时,就设计了“变一变”(用一张白纸,通过画、折、撕、剪等方法,使它变成你想像中的事物形象)、“猜一猜”(通过学生的自画像,猜出是哪位同学)、“夸一夸”(每位同学为班级作出的贡献)等。并对教材进行拓展,在最后创设了“帮一帮”的环节,课件展示画面,教师简述:小丽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可是一场车祸让小丽成为孤儿。如今,小丽和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还面临辍学的窘境。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帮助小丽的计划。在学生汇报后,陈老师还将同学们的计划进行综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不一样”,形成完整的“帮助计划”,让小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走出丧失父母的悲痛,享受幸福的童年。

在这样的情境设计中,让学生参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道德辨析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帮一帮,则可以反映“理解、尊重、帮助他人”观念在学生心中内化后的具体表现。

3.联系生活,活动育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绿色小卫士》时,在完成“拯救地球有办法”这一环节中,就让学生结合少先队组织的“校园环保小卫士”的日常工作,写出“我的环保提示语”。因为有了前面“变垃圾为资源”、“污染的包围圈”、“破了的生命网”及同学们为环保校园的创建付出的努力,这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活动,所归纳的环保提示语自然精美而感人:“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共营生命绿色,共建美好家园”……

由此,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增强同学间的情感,体验到道德行为实践的成功愉悦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进一步升华感受,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培育。

三、课外有延伸,行为养成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内外范文3

师:(出示句子:①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②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③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读读这些句子吧,这是一位老人在他漫长的岁月里的人生信条和追求。(指名读)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在漫长的工作时间里,他从来没有拿过一分工资。巴金老人的一字一句都让我们深深铭记,他让每个人都认真地审视自己,让每个人都去思考如何让生命有价值。(板书:让生命开花结果)

请你再默读这些文字,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对生命开花结果的理解:让生命开花结果,就是 ,而不是 。

生:让生命开花结果,就是让自己心里有别人,而不是只为自己着想。

生:让生命开花结果,就是能为社会做事,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

生:让生命开花结果,就是为社会奉献,而不是索取,怨声载道。

师: (出示文字,教师朗诵)

让生命开花结果

让生命开花结果/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巴金老人/他用文字的激情,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让生命开花结果/就像我们的好警察任长霞/她用自己的行为阐释了正义和民主的真正含义//让生命开花结果/就像窗外那个不知名的清洁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师:让生命开花结果,你会想到哪些人?也许是伟大的人、名人,也许更是那些普普通通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一生的人,拿出你的笔,把你心里想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学生写,然后汇报)

生:让生命开花结果,我想到了城市清洁工,他们每天清晨出门,脏了自己,美丽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的生命在开花结果。

生:让生命开花结果,我想到了我们的亲人,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危险,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他们的生命在开花结果。

生:让生命开花结果,我想到了巴金的夫人萧珊,她为了巴金爷爷,不知吃了多少苦,在巴金爷爷被批斗想不开的时候,她开导他;在巴金爷爷生病的时候,她细心照顾他;最后自己得了绝症。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为巴金爷爷,她的生命也在开花结果。

【教学反思】

课文的作者巴金生活经历跟我们的学生距离很远,可我们看到的课堂上的情境多么情趣盎然!之所以出现这样欣喜的结果,是由于教师在课内课外融合上做了一些引导,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思考:

1. 整合了教学与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程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堂课上,教师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巴金的人品和作品,我布置学生去看有关巴金的书籍。在上公开课的前一天,专门上了一节《走近巴金》课外阅读交流课,开发了“了解巴金”的课程资源。

课堂内外范文4

摘要:渤海大学实行的“转动课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课堂上实行精讲、互动、练习,是强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转动课堂内涵。然后,对转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内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最后,以《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为例,给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的可操作性教学方案。

关键词:转动课堂;师生互动;翻转课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65-03

“转动课堂”[1]是渤海大学杨延东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既包含教育理念的转变,更体现教学方法的更新。“转动课堂”把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中解放出来,使教学活动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要学会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m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的适用型人才[2,3]。

一、转动课堂的内涵

1.“转动课堂”中的“转”。“转动课堂”中的“转”主要是指:

(1)转型。即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到新的改革模式上来。

(2)转法,由课上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上来。

(3)转体,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2.“转动课堂”中的“动”。“转动课堂”中的“动”主要是指:

(1)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通过互动,让知识获取和消化变得鲜活。

(2)动手动脑。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练习,学会知识是什么和怎么用知识。

在转动课堂上,主要包括三个教学环节,即教师精讲,师生互动,学生动脑动手练习。教师精讲是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最重要、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与讲解。精心地选取授课内容,科学地组织精讲内容,高效地讲授精讲内容。精讲的主要特点是授课内容精、讲授精、用时精,三者缺一不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转动课堂的精讲时间不要多于课堂教学时长的60%。这三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时间长短可以微调整,形式可以多样,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吸收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点

师生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时动态地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真正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合作和表达。课堂互动需要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等能力培养进行开展,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是基于问题的课堂互动教学。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思维主动性的最好刺激物[4]。问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某个工程领域,可以来自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问题可以在课前提出、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2.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实现过程。在转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导引学生思考,解释学生疑惑的内容,及时正确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主动地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自己的学习意图和行动要求,不断深度内化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动态交替交融过程。

3.是共同学习的教学。生生互动,会碰撞出新的问题与有意义的知识成果。师生互动,教师收获了学生的新思维、新视觉、新问题,学生收获了老师的一种思维路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4.是不拘一格形式的教学。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学导式、发现式、案例式、学导式、启发式、问题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及其多种方法融合等。

三、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教学流程划分,“转动课堂”的师生互动包括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下面以《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师生课堂互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1.精选和创新课堂互动内容。师生互动的内容是学生需要进一步内化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的内容。在互动内容的选择上要下功夫,要有创意,要以应用为背景,要形成一个好问题,要做到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以《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为例,在讲授能源分类知识点时,以问题“我们是新能源学院,什么是新能源?”,在讲授风力发电技术的优缺点时,以问题“风力发电是导致雾霾的推手吗?”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优化课堂互动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互动,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互动方式不拘一格。下面针对导学-学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来说明转动课堂中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

(1)导学-学导式教学法。导学-学导式教学法综合运用了导学式和学导式这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具体体现。具体实现方式一:由教师概讲(教师提供教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自学)-学生释疑(学生自行查阅参考资料、学生讨论、教师个别辅导等)-小组讨论-小组表述答案-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质疑-教师精讲(教师讲透学生难以弄懂的要点)-学生演练等环节形成教学的基本过程。具体实现方式二:由教师概讲(教师提供教案及相关资料)-学生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自学)-学生释疑(学生自行查阅参考资料、学生讨论、教师个别辅导等)-教师精讲(教师讲透学生难以弄懂的要点)-学生演练等五个环节形成教学的基本过程。在《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中,在完成讨论问题“风力发电对电网造成什么影响?”过程中,采用导学-学导教学法。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畅谈风力发电对电网造成的具体影响,发现学生不能用术语描述电能质量。因此,教师概讲了是风力发电的什么特点对电网造成影响,具体影响电网什么?并指定为下一次的具体讨论内容。学生课外自学,经过学生讨论,向老师咨询等方式,理解风力发电对电能质量造成的影响。然后,下一次课堂讨论此内容。历经小组表述、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质疑、教师精讲、学生回顾练习等方式完成这个内容。

(2)讨论式。在转动课堂中,讨论式是一种最好的师生互动方式。讨论中,学生可以用手机上网搜集资料,教师要巡视,可以适当参加某个小组,一定要少说多听多看。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应成为成绩记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教师精讲-创设情境-学生讨论-小组表述-教师和其他小组质疑-教师总结与评价-师精讲(教师讲透讨论中衍生出的知识点或学生遗漏的要点等)-学生小结作业等环节形成教学的基本过程。在《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中,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问题方式引出的讨论内容:风电场如何选址?风能资源评估的步骤?测风塔安装位置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风电场如何选址?风电场如何建设?为什么常用三叶片风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是导致雾霾的推手吗?风力发电对电网具有什么影响?风力发电的优缺点是什么?

(3)案例教学法。在转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L力发电技术》课程中,风能资源评估由学生自学,并完成实践作品题目“针对某个风电场进行风能资源评估,给出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

3.课堂互动的教学组织和程序。教师一定要科学地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要进行精心准备与组织实施,使得互动内容与互动方式协调匹配,实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目标。

以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凝练出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学生间交流,小组间交流,或向教师反馈获得解释。在课堂师生互动环节上,教师创造情境,合适时机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巡回点拔,观察学生们的表现,适时参与某个小组了解情况,对难以解决无法进行的讨论给予适当引导。讨论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特别是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得网上相关信息。小组讨论完毕,讨论结果由组长指定组员进行答辩,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教师和同学可以质疑和继续提问,属于小组答辩过程。答辩结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和知识的内化程度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通过精讲方式给出正确答案。

4.课堂互动必须实行优化分组和正确考核评价。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优化分组。小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就、智力、性格、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灵活搭配。组内成员的分工要清楚,可以设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职责要明确,要确保每位成员都有事情做;每次小组活动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成绩评定。其次,教师对小组活动要实施动态管理。例如小组完成一项任务后要重新组合,成员的职责轮流变更等。如《风力发电技术》课程开课之初,小组采用学生自愿和老师指派的方式组成。班级人数60人,每个小组5-6人,其中基础好的2-3人,中等及其基础薄弱一些的3-4人。每次小组讨论可由组员选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

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好的主动性,完成课外学习,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为例,课堂互动有一套非常细化的得分标准。师生互动学生表现占课堂总成绩成绩70%,对于主动回答问题,质疑提问等给予奖励加分。

四、课外互动的教学实施方案

如果转动课堂中的课内教学占课程总学时60%,那么课外教学占课程总学时40%,仍属于授课范畴。在课外教学中,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课外互动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网上,可以是全部学生,可以是少数学生。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可以采用答疑、实践作品展示、发明等实现师生课外互动。

针对《风力发电技术》课程,课外互动主要以学生的实践作品设计与展示为主,如以如何提高风力发电场的发电效率为任务,三周时间准备,并启发了同学们思路,如从提高风能捕获角度,设计多层风力叶片、利用树叶原理设计风力发电树等;从风光互补发电、减小弃风现象、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移动电源等角度给予同学启发。并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在渤海大学主页图书馆中查找论文、专利等。提出创新设计作品答辩内容按照背景、基本思路、关键技术、推广价值等准备。在创新作品答辩过程中,教师与其他学生均是评委,可以提问或质疑。提问有道理的可以加分,提问者可以与答辩者同台进行辩论。另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题,由教师亲自指导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创项目等,近两年已获批五项部级大创项目。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书写发明专利等。具体交流方式可以采用微信、QQ、邮箱、面对面等,真正做到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

五、采用全程动态精细化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课内、课外师生互动取得良好效果,真正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需要采取全程动态精细化考核评价机制。如,某个学生缺勤,可以用一个创新作品来弥补,使学生始终有机会多学多做。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奖励3分,主动回答问题奖励3分等。

参考文献:

[1]林琳,冉清文.培养适用型人才:一个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与践行[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04-107.

[2]杨延东.我的大学观[M].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12

课堂内外范文5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最初是以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所倡导的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为雏形。

翻转课堂概念的最先提出是在2007年,由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提出来的。这两位老师把自己的讲课录制成视频来帮助缺课的学生,以便他们能跟上其他学生。同时,他们利用PowerPoint或其它软件录制课程视频,然后放到YouTube上供大家观看。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不仅缺课的学生会观看视频,其它没有缺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观看视频来巩固所学。这个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作业来指导学生。另一个变化是,他们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重点是放在教上面,而现在,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小组,并通过观察来确定哪一组的哪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最先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最初他为了指导亲戚小孩数学而录制教学影片并上传网络 。后来,他在自己的TED talk中提到了这一概念,并提供了各种学科主题的学习视频。通过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学生可以在家看课程视频,到学校里做家庭作业。很快,可汗学院成为教育者实施翻转课堂的获取相关资源的主要阵地。其它类似的还有Code Academy, Learners TV TED Talks 以及TED的一个新的分支叫做TED-Ed, YouTube, Teacher YouTube, Vimeo, itunesU, PBSmedia, Annenberg Learner和Open Education Resources(OER),这些组织机构都是翻转课堂教育资源的热门来源。

创办人萨尔曼・可汗(孟加拉裔美国人)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学士与电机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MBA学位,曾从事金融业。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他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放上网络,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由于受到广泛好评,相关影片观看次数急速成长,受到鼓励的萨尔曼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目前已有自己的独立网站。该机构曾获得2009年微软教育奖,2010年谷歌“十的一百次方计划”教育项目的两百万美元资助。 可汗学院的相关教学视频部分已经在中国的网易公开课中获得翻译。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的一所非营利教育机构。机构通过网络提供一系列免费教材,现于Youtube载有超过5,600段教学影片,内容涵盖数学、历史、医疗卫生及医学、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经济学、宇宙学、有机化学、美国公民教育、美术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计算机科学。后来影片内容慢慢扩及各科,成为今天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至今,每月都有超过百万名学生会上网来使用可汗学院,影片点阅次数高达四亿七千万次,影响力愈来愈大。

爱达荷州在2011年立法通过,中学毕业47学分中的2分必须为线上学习课程,而2013年可汗学院的课程会在二十多所公立学校采用。

2013年开始,可汗学院开放给世界各国,将其本站翻译为各国自身语言,完成后并可以随时进行多语切换,从而提供全球一致的学习体验。“台湾关键创新教育协会”为华语地区的主要推动者,目前“可汗学院中文翻译计划”共有超过500名志愿工作者投入,并持续招募翻译及校对者。

克林顿戴尔高中(Clinton dale )是翻转课堂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2011年,在美国的密歇根州,克林顿戴尔高中的教师们在所有的班级里实施了翻转课堂授课。校长Greg Green努力帮助教师们推行翻转课堂计划。他同社会学课程的教师们一起研究翻转课堂。用同样的教材和作业对两个班进行试验,一个班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授课,另一个班则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在翻转课堂的班级中,有许多原先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些学生甚至多次不及格。20周后,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班级超过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并且,翻转课堂班级的学生成绩没有低于C+的,而之前1个学期该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为13%。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则没有变化。

克林顿戴尔高中之前在美国当地是被列为全州倒数5%的学校之一,而当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的第二年,该学校的排名上升到正数第九位。英语课的不及格率由原来的52%降为19%,数学由44%降为13%,科学由41%降为19%,社会学则由原来的28%降为9%。

该校2011年以后,学生考上大学的比率由2010年的63%升到2012年的80%。

教师们发现3-6分钟的视频短片对学生是最有效果的。授课利用的听力录音,阅读材料,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来自于可汗学院,TED以及其它一些翻转课堂资源网站。

如今,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已经被全世界各国的中学和大学实施和采用。这一想法最开始出现在中学,后来被引入大学。在很多这样的大学里,学生们不但成绩考得更好,而且他们更满意于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的读写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技巧,而这两项是21世纪教学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笔者对知网进行搜索,其中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为7076条。关于“大学”“翻转课堂”的文章为702条。关于“高职”“翻转课堂”的文章为625条。关于“大学英语”和“翻转课堂”的文章为537条。关于“高职英语”和“翻转课堂”的文章为214条。从搜索结果来看,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学,而大学相对较少,而在大学中,高职又比普通大学少。关于英语课程的翻转课堂的研究,高职要比普通大学少很多,不到普通大学的一般。

中学方面,目前积极进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有山西运城新绛中学、重庆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其中重庆江津的聚奎中学是最先在国内开展颠倒课程教学实验的。

2011年,重庆江津的聚奎中学最先在国内开展颠倒课程教学实验。该学校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其中学课程中实验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这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对颠倒课堂的兴趣。聚奎中学的做法是,教师先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中,学生在课前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而课堂中更多的时候则用于讨论和交流。聚奎中学认为课改总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往往是依令行事,并无多少话语权。课改的制定者对宏观的教育理念研究得比较多,对教与学的现实往往缺乏深入和具体的感知。他们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出发来推进新课改。他们最终借鉴翻转课堂模式,用技术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实验,发现的问题有:普遍问题如网速太慢,下载费时,长时间观看对研究,耳朵产生潜在损害;教学方面有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内容死板,语言单调,没有足够时间看视频和完成作业等问题;其它还有管理上的问题以及不同学科所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教改还不成熟,但最终的调查显示,教师们和学生都非常赞同这种模式。

大学方面,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由于英语课程的特殊性,翻转课堂的实施相比其他课程难度更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调动。

(2)信息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善。

(3)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可参考的经验较少。

(4)与高职英语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非常少。

(5)传统的评价模式难以改变。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翻转课堂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推广。无论国家,无论学科,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翻转课堂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认可。

课堂内外范文6

昨晚10点睡觉,今早5点起床,上课人如游魂,下课人如游神。

今天上午的课全部是“催眠课”。我正好可以潇洒走一回了,老师您可千万别怪我。我又要去寻找“周公”了,迷迷糊糊的想起了新版李清照的《如梦令?;呼噜》,这首词好像是专门为我们这些磕睡虫“量身订做”似的,简直是太符合实际,太经典了:上课瞌睡过度,眼皮打架无数,实在支持不住,误入梦境深入,呼噜,呼噜,惊醒同学全部,哈拉汁覆盖课桌全部。

抬头看钟,Mygod,才过了十分钟,同学们面面相觑,眼里的迷茫,心里的无奈,可怜的MissCheng还在台上讲得唾沫直飞……

忽然,窗户旁闪过一个黑影,“班主任来了”,不知那位好心人的提醒,同学们提高了警惕,赶忙抹干了课桌上的哈拉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