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范例

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构建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要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任务进行过程中,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作为主体,老师只是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扮演指导老师的作用而不是一个讲课者,教师通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然后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阅读课的内容会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及时的发现阅读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只是的学习和动脑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组成:一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师需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课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其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但是往往学生对阅读课不是特别的喜欢,因为太单调,只是单纯地学生阅读,老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现在的学生对趣味性和拓展性知识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对自己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进行改进,构建生态课堂,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地习惯,还能提高学生对阅读地学习兴趣。二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的表现和实际阅读能力,随时对阅读教学课堂的活动进行调整。避免发生一些教师与学生理解不一致或者其他的问题,是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的联系和思考。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阅读课堂大纲的充分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不影响教学大纲的同时,可以及时的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拜摆脱一些困扰,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形成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看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改进阅读教学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能够在师生互相交流之中进行阅读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方式分析

(一)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社会的了解正处于一种萌芽时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调查,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每个高中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有所差距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每位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并将语文阅读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学生本身对阅读的感受来想象到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出现的人,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某个范文的知识点提炼来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来了解更多地有关阅读材料的知识,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阅读教材为出发点和基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往往都要对阅读内容进行课外拓展,难免一些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会偏离阅读教材。但是,阅读教材中的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主要掌握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对阅读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的课文和知识能够精简出来进行细致讲解,可以给学生的阅读学习打好基础,对学习课外拓展的阅读文章更有利。

(三)确立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地位

高中生在这么多年的语文阅读学习中,一定是积累了很多阅读知识,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各个同学的学习习惯也都已经养成了,想要改变比较困难。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细致地对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行了解,利用学生的有效地学习能力和恰当的学习习惯这些优势,通过引导来对每个同学的阅读学习进行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构建,利用问题引导,将语文阅读知识融入问题之中,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与交流,对阅读课文进行思想碰撞,磨合出更好地理解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虚心听取他人想法的习惯。从而确立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三、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极大地提升这些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阅读教学生态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对课堂活动进行及时的有效的调整,确立学生在生态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地位。

参考文献:

[1]何彦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17.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读-思-悟-联”

阅读对语文学习很重要,直接影响语感的形成,反映字词句篇的理解运用能力,决定表达能力的高低。阅读对个人的成长更重要,一个人的阅读积淀是其具有健全人格的“精神底子”。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成长,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更要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成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修养素质和行为习惯。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才有可能是真正的高效实效,而并非只是考试技巧的训练场。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落实这些任务目标,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优化研究,联系阅读教学的实践,结合初中学生学情,我觉得“读-思-悟-联”四步走的模式,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效。

一.阅读感知

读,阅读文章,重在感知文本内容。这一步落实至关重要,这是学生走进文本、作者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依据,是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对话交流的载体,是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理解体会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内心能否触动的前提。

1.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和情境采取不同的的方法。阅读有快速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等等。课下预习,认真阅读文章两三遍;课堂上带问题快速阅读。阅读教学课堂上,一般在学生预习后,要求学生做到后者;如果没有预习,可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并限定时间读完文章,让学生对文章有较充分的感知,当然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也可以快速阅读。“读”这一步的实施,要求学生明了课文写了什么,能提取相应信息,熟悉内容。

2.根据不同的文体,“读”的指向应有所区别。阅读记叙类文章,指导学生抓记叙六要素,指出刻画人物的方法,区分表现人物所用的素材及其详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概括内容;阅读说明文,能指出说明对象,说出其特点及使用的说明方法等;阅读议论文,能指出所用的论据,读后能判断出文章论点。第一步走“读”,相对来说简单些,只要扎实认真,就会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所读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情境创设,学生在“读”时,就在身临其境,就在接近文章、作者,在向表达意旨创作意图靠拢,就在为完成阅读教学课堂任务做最贴切的情境导学。

二.思考设问

思,思考设问,精读触动人心之处,体会其深意,揣摩其妙处。这一步是阅读教学课堂的核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答疑的积极性,为读者与作品、师与生、生与生对话提供平台,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要学生“感受理解体会揣摩体验”的阅读目标落实的关键,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1.注重学生自主设置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思考,多想多问:多想一想为什么,多问一问怎么回事,文章的表述是这样为何不是那样,为何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作者的情感为什么倾向于此而非彼,文章的妙处何在等。当然,在课堂上,老师要给予学生深入思考的提示,给予他们设置问题的角度,把阅读引向深入。

2.注重学生分析判断讨论探究。阅读教学课堂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面对大家权威也要勇于做出自己的判断分析,从而有所发现甚至质疑,真正地吸收有益于思想认识提高的营养。否则,一味地接受,自己的头脑只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了思考就会有发现,就能捕捉他人观点,就会产生与人讨论交流的愿望,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就有可能收获新的课堂生成。这样每个同学在课堂上就会处于积极的状态,相互倾听、讨论,学生的思想真正受到触动,真正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阅读教学课堂第二步走“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文章要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逐渐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不断提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突出“思”的作用,也会引导学生平日的阅读,使得学生区分辨识的能力逐步提高,通过阅读对社会生活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更深的认识,为形成自己的判断审美、价值取向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教学课堂第二步走“思”,是整个课堂最生动的一步,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是否高效的有力依据,因为课堂的主人就是学生,一节课是否高效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是否真正有所收获。走了“思”这一步,学生的思维激活了,问题意识激发了,内心受触动了,思考问题有角度了,讨论交流有平台了,思想认识有所澄清了,这都是“思”带来的积极效应。

三.把握领悟

悟,感悟领悟,把握作者情感意图,对照自我实际,获得启迪,借鉴行文笔法之妙。这一步旨在实现阅读教学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培养表达能力目标。

1.对话交流,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作者,与文本、作者对话,也与自己对话,领悟文章的意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照自己的实际,与师生交流感受启示。在走“悟”这一步时,老师着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予以点拨提升。阅读本来就是个性化的,每个人会因不尽相同的背景环境、情感经历、认知水平,对文章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对阅读材料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会形成不同的判断认识,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感情倾向,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使在课堂上有了一定的引导,学生不见得就能准确地靠近作者的表达倾向,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事实是“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肯定、鼓励,倡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也不能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做出的反应却是具体可感的,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点拨提升。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情境采取不同的形式,或用一句话概括阅读启示,或对照自我实际谈感受,或以小练笔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件具体的事儿,或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等等,只要能将课堂所获阅读所得变成成长的养分,那就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2.领悟借鉴,尝试运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文章立意、组材、结构、语言表达等行文之妙,有意识地往平日练笔中运用。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特色,对写法有了较具体的感知和理解,老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用。不做这一点拨,很多同学就不能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阅读教学课堂能让学生在写作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是阅读教学课堂最大的实效吧。阅读教学课堂,不仅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还让其学着进行自我的表达,这该是学生最想收获的。阅读教学课堂第三步走“悟”,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加深文章理解,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思想认识,指导作文借鉴之道,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联系迁移

联,联系自我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联系所学,进行迁移拓展。

1.着重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呈现与所读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思考探究二者有何异同、联系何在,区分二者优劣高下,有了这样思考探究,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意犹未尽,就有可能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所质疑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来比较验证,这样,阅读教学的课堂就会向课外延伸,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思维的广度就会加大,最终实现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的目标。

2.着重于迁移拓展,提升认识。阅读教学课堂第四步走“联”,在基本完成教学的情况下,通过联系相关素材,进行迁移拓展。师生再次互动,老师指导学生再次思考,积极地投入探究,举一反三。阅读教学课堂第四步走“联”,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的要点,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兴趣和探究欲望,更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探究能力。走“联”这一步,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提升,判断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得,真正将之内化,真正让所读成为自己的积淀。阅读教学课堂第四步走“联”,是课堂是否真正高效的一个具体呈现,是对学生关注大语文的一个有益引导,更是对学生成长的一个积极引导,后者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终极意义所在。阅读教学课堂“读-思-悟-联”四步走,围绕“问题”不断深入不断探究,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扎实有序地进行有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精神建构人格健全“打底子”。阅读教学课堂“读-思-悟-联”四步走,让课堂有了真正的“内在的动”,改变了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倾向,构建了积极高效的阅读教学的课堂,达至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阅读教学课堂“读-思-悟-联”四步走,让教材真正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当然,教无定法,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的构建还需要不断创设提高,“读-思-悟-联”四步走的模式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断改进调整,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有效高效,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对策漫谈

一、高效阅读的概念

阅读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容获取的有效方式之一,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效阅读教学能在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高效化阅读主要是指在关键性概念+递进阅读+任务型写作模式的带动下,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正确写作规律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学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推进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有升华,能在阅读教学主旨把握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感,在阅读中进行语言内容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有的弊端

(一)阅读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能了解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但要注意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不能对等,教师始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单方向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内容,学生在此教学方式的影响下,自主阅读机会不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导致双方缺乏互动,学生难以进行主动的知识内容探究,这其实是有悖阅读教学要求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

(二)不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受到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不是很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行为习惯。而现阶段市面上课外阅读读物参差不齐,小学阶段的学生则取法选择优质书籍的能力与经验,导致不能判定阅读哪本书籍更好。另外要注意小学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若是接触的读物三观不正,不但难以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故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其认知特点的优秀读物,而不是采用“散放”政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听之任之。

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选择“好书”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能在体验美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美,学生能在感受到阅读魅力的同时,对阅读有着更好的认知度。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于新知识和新技巧有很多的向往,甚至有的时候学生是渴望开展阅读的,由于通过阅读学生能了解到不同的世界,能感受到不同的生活。其实阅读教学活动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教师可以为学生筛选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可以是一些插入图片的书籍,教师在借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活动中就以课外阅读《野鸭子》为例,在文章中穿插几张小鸭子的图片,小鸭子在河边戏水,在岸边散步,向着远方遥望等,还有的小鸭子在与小伙伴嬉戏。这些系列描述能将每个鸭子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文章的整体渲染性更好,也让文字更显生动,学生对文章有浓厚兴趣后,学生才能开展进一步阅读。其实一本好书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在为学生选择书籍的时候要慎重,尽量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书籍。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通过朗读能更明晰主人公的形象,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解读文章的内容,进而对主人公有更多精神上的解读。其实在现阶段学生会发现知识内容学习应该本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学习理念,通过多读书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内容,书籍中有更为广阔的世界,能通过书籍看到广阔的世界,认识到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感受到人生的珍贵等。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多新感悟,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其价值所在,进而学生才能在不断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过程中,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1.开展益智阅读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较高的兴趣度。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举办阅读心得交流的大会的方式,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如,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手和脑的故事》,教师让学生思考手有什么故事?脑袋有什么故事?手和脑都有什么故事?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能自由地进行阅读体验教学,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学生能在思考中对知识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也能在吸收其他人看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2.列举名人榜样激励。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时候为学生列举一些相关的榜样故事,要求学生在榜样故事的激励下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容的深度学习,进而能在故事中名人的激励下更好地进行书籍的阅读。譬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等人的故事。3.时常讲解阅读重要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名人对书籍都有着由衷的热爱,他们喜欢书籍更喜欢通过书籍了解世界。这些名人他们都很喜欢读书,在书籍中能发现知识,汲取营养,开拓思维,丰富情感。

(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后,学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但是兴趣学习不代表毫无目的性的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若无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效果将不复存在,阅读本身也将没有意义。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出良好的教学指导,并通过阅读教学的方式,深化教学体验,调动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譬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与学生一起研读《我的老师》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好阅读计划,不要让学生盲目地进行阅读,更需列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老师的怎么样的人?”我和老师有什么样的故事?老师的外貌特征怎么样?教师通过此类方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目标,在深化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形成较好的阅读效果,进而能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高。1.引导精读。阅读教学需要做到“精”,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要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每一段话的意思,从而能在整个篇章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做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理解文章内容后,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并能在阅读的体会中感知知识。通过精读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感知文章细节,更好地体验文章情感,更好地探知相关的知识内容。2.引导速读。速读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施的,教师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方式进行简单的了解,也能在合理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字词,理解文章后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继而能在感受作者心境后获得阅读体会。快速阅读会让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有提高,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知识内容的索取。3.引入情景教学。教育本身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在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舞,从而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阅读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加自然、更加高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不断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创设情境时,教师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但要注意创设出的情境所具有的领活动。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黄山相关的各种图片或者影音资料。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形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对文章当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你想想中的黄山松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在大脑当中勾勒出黄山松的样子,再与文章当中所描绘的样子进行对比,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再如,学习《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这首二胡曲目,先让学生通过对这首曲子进行欣赏,对这首曲子形成一定的印象,再让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将会对曲目本身进行更好的了解。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解后,学生将会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体会。通过音乐的播放,能够与教材文本当中的文字相互映衬,有效地将阿炳的不幸的一生展现出来。教师还要继续使用问题引导学生:“如果使用西洋乐器演奏《二泉映月》,是否仍然能够演奏出这首曲子的精华,是否能够将曲目当中的月夜之美以及阿炳心中的悲伤演绎出来?”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文本展开更加认真的主动阅读,并在阅读中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促使学生展现出更加认真的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要让学生在阅读当中寻找到快乐。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能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的阅读感悟,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升华,更能在提升学生想象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小学教师需要从兴趣教学出发,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掌握高效阅读方式的同时,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而使学生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

[2]赵春生.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7(16).

[3]林玉洁.依托文本潜心涵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6(23).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4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简述

翻转课堂主要是学生与教师通过互动与沟通,在不断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学习多种知识,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展示教育教学的具体任务和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教学的信息明确和清晰,教学与学习的流程非常顺畅,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巩固与延伸知识,从而学习和复习知识。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教育行业虽然正在积极地进行优化改革,但是仍然难以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整体教育教学模式而言,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思维意识相对而言处于比较单一的状态,这样就使整体的英语阅读教学氛围比较压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压并且学习动力也会逐渐下降,长此以往,不但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差。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下,英语教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应用,学生能够通过自行探索逐渐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翻转课堂能够使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工作情况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工作顺利高效落实,才能使翻转课堂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工作还存在比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方面,部分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彻底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这就使教师的教学重点仍然过于倾向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轻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把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精髓。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的主观能动性较差,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加强教学工作落实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学习效果

英语阅读教学仅靠教师的努力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在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需要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并配合教师工作,才能够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阅读教学顺利进行。就当下教学工作中学生的表现而言,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基础以及与教师的配合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限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所以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英语阅读教学包含对基础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而现阶段一些学生的口语能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达到标准,而且由于英语的词汇等知识相对比较零散且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进行翻转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词汇量和基础知识积累相对比较薄弱,难以支撑高效学习。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化研究

(一)课前英语教学剖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化研究第一步应该从课前的英语教学剖析进行,教师在对英语阅读教学翻转课堂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课前教学设计做出优化。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为了完善翻转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前对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设置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在落实上述工作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的课前设计。进行翻转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应该在课堂开始前根据教师的任务清单和相关教学材料进行自主预习,同时,学生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案,并对未来课程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应当进行的学习做出合理的规划,从而保证自己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

(二)课堂英语教学实践

在落实翻转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的方式使翻转课堂有效发挥作用。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科学地分配合作小组,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阅读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小组探讨。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学生遇到小组内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而且学生也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协同合作,同时,学生的责任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当然,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也会得到良好的应用和实践。

(三)课后教学经验总结

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客观理性的经验总结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地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使教师能够及时对不足之处做出调整和改进。这样一来,教学工作的规范性会越来越强,其整体的工作效率也会逐渐提升。在应用翻转课堂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也是如此,英语教师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之后,应该通过对课堂教学和自身工作的经验总结不断进行自我打磨和工作调整。在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教学工作的需求和标准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师除了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自评之外,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总体而言,在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总结、评价、调整的基础上,翻转课堂能够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得到落实。

(四)教学思维方式创新

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进,能够使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难度有所下降,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维方式支持下,初中英语教师能够灵活地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开阔的教学思路也会使教师在落实教学工作的时候更加自如,这样一来,英语阅读课堂的整体质量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从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要想形成创新的教学思维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首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此同时,为了有效推进翻转课堂的应用,教学工作更加多元化,英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应该确保翻转课堂应用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而非浅尝辄止。除此之外,英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实现教学思维的转变,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效的英语阅读翻转课堂。

五、结语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5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最重要的通道,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最重要的步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地读,享受读带来的乐趣,从而有效积累语言文字,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要想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文本设计平台,从而让学生在读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如何让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在读中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本课的理解会存在一定困难,好多学生无法感受到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的状态。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精心制作课件创设情景,生动的音乐和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出情感?教师让学生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学生经过深入品读,找了出“专心、忧郁、渴望读书”三个词语,教师顺势引导:“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请找出相关语句,细细品味,并和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们通过充分的朗读,读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又如,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再次出示课件展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教师再次引语“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然后让学生带着对画面的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升华情感。

二、聚焦词句,感悟文本妙表达

收录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凝聚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在遣词造句方面煞费苦心。在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为切入点,就能让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文本表达的韵味,体会关键词句在文本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够,而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略读课文应该体现出一定的阅读策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悟,让学生以点带面来感悟课文。首先,课题就是一个关键点,“金色的鱼钩”,“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而“金色”则喻指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文本所要表达的“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通过课题释放出来。本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如本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两鬓都斑白”等无不衬托了老班长饱经风霜,过度劳累,所以还不到四十岁,就显得很衰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能为接下来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做铺垫。又如,“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知道了鱼的来之不易,老班长的身体也非常衰弱,但他却将仅有的一点儿东西给我们三个病号吃,自己在背地里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于心不忍啊,望着鱼汤,“我”想起了老班长,实在不忍心喝下,实不愿意看到老班长忍饥挨饿,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当学生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后进行深深体会,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老班长的光辉形象就能渐渐清晰。

三、整体把握,感受文本巧布局

每个课文都具备一定的结构,因此,在解读一篇文章时,要能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不同课文的把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从而提升文本的领悟能力。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年级的学生正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本课的文章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先总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在教师眼中不难看出,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契机了。因此,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结构,像第一自然段,教师要通过放手让学生去感悟,然后能说出总概括的特点,而第二至五自然段,文本以比较清晰的字眼介绍一年四季,最后一段又进行总结。因此,总分总的文章结构要想让三年级学生真正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从而感受作者的谋篇布局。本文主题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而课文突出了“绿色的海洋”来写小兴安岭的树多,因此,这也是文章结构的一个特色,教师要巧妙借助本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升文本的领悟能力。

四、总结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阅读教学

1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目标的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解释为:“通过语文课堂里的语言应用,帮助学生获得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辩证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还有深刻性、批判性以及自主性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学会常规方法和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基本经由间接经验产生,大部分来自于语文书本和语文课堂。但是,想要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能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采用讲授法,尤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最为突出。这种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学生无法将课堂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开展课堂拓展阅读教学,一方面,由课堂文本提供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由课堂拓展阅读教学为学生创造、思考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基本内容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去[1]。

2以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的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依托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美的创造、表现和欣赏。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应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意境以及精神的美,推动学生产生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由教材编委会精心筛选出的文章,且在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考量了其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文章自身的价值,常常会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删减或改版,所以课文的拓展空间较大。除此之外,部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差距较大,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将课文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刻充分地理解课文,引起学生的思考,推动学生的进步[1]。老师要合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通过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步:创设环境,激发审美兴趣。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对待审美课题的态度。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审美主体是学生,审美客体是教学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怀着审美的态度,并将其发展为审美兴趣和审美需要。审美态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主动积极地阅读,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2]。第二步:初读课文,获得审美感知。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自身要对课文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当老师先处于课文的情感体验中时,学生也就更容易进入课文创设的意境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用音乐、视频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得到初步的感悟。第三步:拓展阅读,加深审美体验。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后,老师应当合理加入拓展阅读的材料,帮助学生通过更多的角度产生更丰富的思考,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应贯穿整个课堂,而不应受限于某个时间段。老师要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出现不解和疑惑,或是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老师应当及时提供拓展阅读,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阅读的内容和数量需要合理控制,不能在课堂上盲目拓展,否则会使课堂主次颠倒,达不到教学目的。要认识到:拓展阅读只是补充,而非重点,切忌舍本逐末[2]。第四步:回归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在拓展阅读的同时,应当将拓展阅读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联系,保证教学的效果,切忌过于重视拓展阅读而忽略课文。拓展最后的落点必然是课本,其目的是为课本服务。当学生在完成了对课文的初读和拓展阅读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及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教学引回正轨,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以培养文化理解与传递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

文化理解与传递的含义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现代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各个时期和区域的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从根本上杜绝文化虚无的问题。著名语言学家RobertPolitzer曾提到,文化可以通过语文课程表达,倘若传授语言的过程脱离了文化含义,教学的内容将变成没有价值的符号,甚至会将学生引导至不正确的方向。所以文化的欣赏和传承,应当注重将课本中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将文化吸收[3]。小学生年龄不大,缺少生活经验,往往只能读出课文的表面含义,难以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更难以把课文中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恰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老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要发挥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现代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精神传授给学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和进步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做出合理的引导和示范,还要进行恰当的知识拓展,补充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空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促进文化欣赏和传承并非要把语文课变成思修课,语文教学应坚持自身风格,在文字中传情达意,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烙印在学生心中,使学生主动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3]。

4结语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本文提出将主要的教学任务定为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认知和发扬。本文还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的新目标,即提高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发展审美鉴赏和创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以及推动文化欣赏和传承,并提供了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的范本,以期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8):92-93.

[2]陈金环.拓展阅读: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J].教学与管理,2013(7):38-40.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十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开展课内文章阅读,教师还广泛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旨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精神陶冶和思维锻炼。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提出,对开展课堂拓展阅读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开展现状

拓展阅读教学是对课内文章阅读的补充,需要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有效的迁移性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内知识,增加阅读积累。从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及阅读兴趣,对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感兴趣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出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留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时间较少,或者直接放在课下进行,不重视拓展阅读的教学指导。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由课文进行拓展阅读”的人数占68.8%,认为“预留拓展时间充足”的学生仅为28.4%。此外,对拓展阅读内容较为感兴趣、能够理解拓展阅读内容的学生占41.5%,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拓展阅读的学生占44.3%。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学生被动性较高,未得到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有效的阅读指导,难以达到开展拓展阅读的预期目的[1]。

二、拓展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对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知网中检索“语文拓展阅读”得到204条检索结果,检索“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得到867条检索结果,其中超过80%的研究文献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关。从研究时间来看,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和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文献从2014年开始快速增多。这一组数字表明,拓展阅读教学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来看,无论是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还是文化传承,都与阅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发展。而且教师仅依托于教材内容开展阅读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量需求,因此,开展拓展阅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从拓展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出发,构建合理的拓展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2]。

三、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提出,为拓展阅读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框架。因此,教师应将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视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理解等各个维度素质能力的平衡发展。首先,在价值定位方面,教师应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精神的陶冶,形成积极、健康的品格。其次,教学目标也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互对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能力[3]。

(二)基于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需求选择阅读材料

在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实际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以往教师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似材料,选择面较为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等方面出发,合理选择拓展阅读文本。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一味选择名著阅读,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拓展阅读效果,相反,选择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阅读材料的取舍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课堂时间因素,选择篇幅合适、富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除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外,教师还要预留出一定的课堂讨论及教师指导时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挖掘阅读材料内涵,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过程

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提出了多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在拓展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消化吸收[3]。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置梯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视频、音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立体化的情境下,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容易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到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相互促进作用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在多个拓展阅读材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教师还应改变课堂齐读或学生默读的方式,采取小组阅读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阅读或分段阅读,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完成阅读后,也可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会,讨论重点问题,通过思想的碰撞,促进阅读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

(五)对课堂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方法做出变革

在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构建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作出相应改变。首先,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教师应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设计一级指标,并结合拓展阅读教学内容,设计二级指标,从而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评价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发展水平。其次,教师应对教学评价方式作出改变,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作用。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记录自己在拓展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并对自己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然后通过交换阅读笔记,分享好的阅读学习方法。在此情况下,学生可以对自己各项能力的发展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主动弥补不足,提高阅读水平。综上所述,拓展阅读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间本身具有密切的关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构建拓展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21-27,124.

[2]蔺华.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甘肃教育,2018(18):106.

课堂阅读教学范文8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涵泳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阅读与一般读者的阅读有所不同。课堂阅读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时空限制的阅读教育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和阅读经验有限的特殊性,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如何让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涵泳”本义为“水中潜行”“沉浸”,引申为“深入体会”。曾国藩曾这样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易意测之日:涵者如春雨之润花,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泳者,如鱼之入水,如人之濯足……”[1]阅读教学过程其实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涵泳”其中,以获得相关知识,理解所读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慢慢咀嚼,细细体会,“涵泳”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涵泳”文本,“沉浸”其中,取得高效的阅读效率呢?

一、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转变以往“填鸭式”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亲自“下水游泳”,即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知文本真正的“味道”。如笔者在设计《将进酒》这一课时,将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朗读”“品读”等各种“读”。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隐退”自己对学生“阅读体验”的“侵略”,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地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得到最原始的、最本真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把李白“浸透”在诗句里跌宕起伏的飘逸、狂放、愤激之情也渐渐感知出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潜能,发挥自己阅读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索阅读的奥妙,积累阅读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虚心静气、沐心而读的状态

近年来有些阅读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小组讨论激烈、师生提问互动频繁、PPT幻灯片运用广泛,就是缺少“静”的阅读氛围,缺少学生与文本的静心对话。这些“赶趟儿”的阅读非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反复吟诵,不断涵泳,“……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2]学生将自己整个身心沉浸于文本所营造的氛围当中,虚心定气,静默寻思,涵泳原文。如笔者曾引领学生阅读林逋的《山园小梅》,学生初读时兴致盎然,在粗浅的阅读中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写梅花的“娇美,崇高不屈的品质”。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摒弃浮躁的阅读心态,放下一成不变的固定性阅读习惯,进一步静下心来,在心平气和的“涵泳”中慢慢品读诗句,尤其从梅花典型的意象及特点“影”“水”“香”“月”出发慢慢琢磨、细细体会本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在虚心静气的状态下,学生慢慢地品味出了诗歌真正的诗意内涵———以幽居隐逸为乐、不慕名利的情感。在课堂阅读中学生个体与作者在同一作品视野中进行“真心朋友”般的对话、交流,这种文生之间毫无功利、心灵自由对话交往关系的建立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沉浸式的阅读习惯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可是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读”都是“平面滑行”式的浅读,不是具有实践价值的“涵泳”。真正有价值的、效率高的读是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涵泳。如黄厚江执教的《季氏将伐颛臾》,黄老师设计了八次“读”的活动,从读准字词句、到读通文句、再到读译全文、进一步到白话对译、再到听读、最后到质疑地读,这一次次“读”,循序渐进、浸透在文本当中、涵泳默识,在读的层次上达到了“螺旋式上升”“润物细无声”的阅读规律。笔者在《逍遥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先引领学生从标题入手,让学生谈自己对“逍遥”的认识,结果学生众说纷纭,往往将“逍遥”误认为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主义;对于学生肤浅、甚至不正确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继续“潜心”阅读原文本,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再次熟读全文,然后小组讨论,找出文本主要信息、总结主题思想。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开始学生认为“逍遥游”就是像庄子塑造的大鹏那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翱翔在苍穹间;于是笔者再次带领学生阅读全文,让学生再次思考“大鹏是不是真正逍遥”,当学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时,有许多学生认为世间没有绝对的逍遥,因为全文列举的所有事物都是“有所待”,所以本文说的是“逍遥游”,实质则要告诉人们永远不能“逍遥”;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慢慢“浸透”,逐步加深。当笔者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时,有些学生总结全文,得出只要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逍遥”了,学生读到这里似乎已经掌握了本文的“主题思想”,笔者认为这是误读,还没有真正读懂全文,师问:“我们大家如果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是不是就逍遥呢?”学生齐声回答“是”!师问:“庄子这里所说的‘无己’‘无功’‘无名’对象是谁?”学生:“是‘至人’‘神人’‘圣人’!”师问:“那我们是不是这些人呀?”学生:“……不是!”学生在这样的沉浸式阅读下“渐入佳境”,进一步“涵泳”文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最后真正理解了本文的主题思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在?”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这种沉浸式阅读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这种阅读方式符合学生文本的认知规律,也能更好地训练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种沉浸式阅读中,感受由阅读文本带来的愉悦,进而产生审美体验[3]。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俗世俗思,身心处于“欣欣然”的审美兴奋状态。课堂阅读教学不能急躁,教师需引领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阅读习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体会,促进学生思维处在“涵泳”的动态发展中,学生个性化阅读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尊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性、个性化、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的良好阅读习惯,而这种主体性探究阅读习惯的培养,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吕叔湘先生强调,阅读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认真实在地走进文本,学习感知文本的语言魅力,在文本当中“涵泳”,读出真正的语文味道,“徜徉在语言之途”“沉入词语”“缓视微吟,虚心涵泳”,这样的课堂阅读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J].教师,2015(2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