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例6篇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1

/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初中生物学 中考复习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怀着一定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一些辅助工具,如课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在课堂上收集信息,并依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的一种课堂研究方法。

在开展课堂观察这个新的听评课模式研究前,对于每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率是多少,回答准确率是多少,不同层次的学生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频率是多少,教师的解答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如何有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去反思与修正。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泛泛的听评课模式,实现了听评课的具体化、量化,用数据说话更具说服力,同时避免了评课的随意性,使评课更有针对性。这种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下面将课堂观察引入中考复习课堂,采用定量统计与个案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问题的提出

八年级下学期的期末将迎来初中生物中考。从时间上来看,八年级下学期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从任务上来看,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八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又要复习四本书迎考。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合理的复习,追求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第一轮中考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表1),然而,阶段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如何找出问题所在?如何重新构建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呢?

2.课堂观察在生物学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作用

针对传统复习课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一节复习课为例,简单介绍课堂观察的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2.1课前会议

任课教师进行说课,并提出困惑:“复习课是重复学过的内容,较无新鲜感,而且每节课的知识量较大,学生容易疲乏。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其他教师积极讨论,对笔者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最后分头设计准备观察量表。

2.2课中观察

教师同伴们在各自事先安排好的观察位置上,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2.3课后会议

任课教师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①教师讲解为主,集体回答多,个别提问少;②学生倦怠、反应不积极;③课前提问结果反馈出多数学生上节课后未完成复习任务,以至于这个环节拖拉较长时间,最后导致学生课堂自主复习时间比原计划少”。

每位观察者围绕自己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如根据伯海英设计的“教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评价量表”,发现的问题有:①复习内容的呈示方式单一,主要是讲述呈示;②没有使用教具;③时间安排方面,课前提问环节耗时太长,教师讲授时间也稍长,应该让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多提问一些学生,建议删除学生自主复习环节;④教师单独提问少,多为集体回答,导致部分中等生和多数学困生、行困生走神偷懒;⑤单独提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只有39%;⑥学生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光靠上课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想办法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

根据伯海英设计的“课堂问答互动观察量表”也发现一些问题:①教师设置的问题,描述性问题(“是什么”)占62%,论证性问题(“为什么”)占28%,判断性问题(“是与否”)占10%,建议多设置论证性问题;②学生齐答次数占回答总数的57%,提问举手者为21%,提问未举手者为17%,建议多进行个别提问及多关注未举手者;③被提问的学生,学优生占43%,中等生占35%,学困生占13%,行困生占9%,建议多提问中等生及学困生,而且要注意不同难度问题的分配以提高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教师有重复问题答案的理答习惯,应适当克服,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

2.4教学修正

经过认真思考,对于观察表所反馈出的问题,笔者对旧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正:

①针对复习内容,使用多种呈示方式,如讲述呈示、多媒体呈示(精美课件、动画)、板书呈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回忆并识记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走神、倦怠的问题。

②时间安排方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本章的知识内容,采用提问复习而不是教师讲解作为主要复习方式,用课件呈现提纲中的知识点,将重难点和易错的关键词空出来,提问学生。

③为了让复习课不沉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提问,给每组加分,一周统计一次分数,分数最低的组完成额外的作业。

④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复习环节不可少,把这个环节调整到复习提问前,在竞赛氛围的激励下,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效率非常高。

⑤边提问边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将易答错的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到提纲相应的位置,有助于课后复习。

⑥在提问学生类型的选择上,尽量多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及思考的积极性。

⑦为了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好好复习,利用学生自主复习时间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偷懒行为或鼓励表扬进步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⑧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笔者使用表格归纳对比、结合结构图或示意图、使用教具、使用概念图等方式进行突破。如此使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达到理解、识记、应用的目的。

3.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通过连续几次课堂观察的反馈,笔者不断修正,一个月下来,基于课堂观察修正后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表2)基本成型。

根据相关量表的记录统计,反馈出新复习课模式的优点:重难点突出;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小组竞赛使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问题难度,提问各层次学生,覆盖面广,单独提问和齐答正确率提高;呈现方式多样;自主复习安排在前面效果显著。笔者采用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研究,两个班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及中考成绩呈现出较大差异,采用修正后复习课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其学生的应试成绩优势明显。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观课; 议课; 评课; 方法曾经有人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钢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因此,我就观课议课的方法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比较。“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评课到观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1.1“听”与“观”。“听”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1.2“评”与“议”。“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1.3“观课”与“议课”。

1.3.1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如生物实验课,首先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操作的全过程、学生提问、课堂纪律情况、实验现象等。

1.3.2议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讲解、提问、手势表情,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蕴,寄托了一定的教育理想,反映了执教者的教育“前见”,而“意蕴理想、前见、意义”仅靠观察远远不够,需要诠释和理解,需要讨论和对话。这个过程是议的过程,揭示“意蕴、意义”就是议的目标和任务。

1.3.3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其主要活动包括:现象观察、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事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提示教学行为意义、规划课堂改革行动。

1.3.4观议课与听评课: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实用场所和范围。观课议课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主体与主角。具有日常性、普遍性,一线教师主体参与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及意义和价值所在。

2观课议课的途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改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教师,发展课堂需要发展教师,观课议课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1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 听课评课——就教师教的行为讨论教的行为,对行为的前后联系很少提示,就事论事,很难实现教师的真正发展和改变。 观课议课一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观课是建立初步联系的过程,而议课是建立深系的过程。

2.2议出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可能和关联,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2.3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面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大受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反思包括:(1)课前反思(2)课中反思(3)课后反思。

一般来说,围绕课堂的反思程序是:首先,教师通过“实践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课后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成果将成为下一次“为实践反思”,(课前反思)的基础。

3观课议课的基本要求

3.1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1、以学考查教。2、以学改进教。3、观课的焦点

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况,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预设到生成)。议课时由“我认为……”转变为“我注意到……”、“我发现……”等,这是议课的主要话语结构。 4、观课的位置:要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中间。

3.2直面问题的策略。

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

一方面,献课者不要介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议课的过程是捉“问题虫”的过程,大家都应该主要围绕问题和困惑来展开讨论,而不是仅仅一味肯观议课中不下结论,对事不对人;发展问题,不是发现错误。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3

1.探索群文阅读议题策略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群文阅读的关键是如何根据阅读素材的性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确定相应的议题标准,以此来探讨议题提出的方法。

2.构建以议题策略研究来促进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议题策略研究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根据议题的原则、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议题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以此探讨课堂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阅读点,从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更多议题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面对诸多阅读素材时能迅速发现自己的阅读点,提出相应的阅读议题,围绕议题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从而发现议题提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群文阅读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大幅度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4.通过议题策略研究,形成系统的关于高中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理论体系,以期在未来的高中语文阅读中向全省高中推广。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目前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我们就想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以此构建和丰富群文阅读理论体系。

二、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效率。

2.将优质多元的阅读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校本教材。

3.构建以议题策略研究为目标,以单元整组文章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足够的阅读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生正确的阅读观念,端正阅读态度,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5.将课堂掌握的议题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奠定基础。

三、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打破现有教材的编排序列,根据议题重组教材内容,并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阅读素材,编订适合群文阅读和学生阅读实际的校本教材,让教学目标和阅读目标更为明确。

2.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推广群文阅读教学,侧重研究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实践。

3.打破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以议题为标准的多篇文章阅读的课堂新模式。

4.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素材中找准不同阅读素材之间的相同议题,以议题为标准广泛阅读一组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课堂容量,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5.运用议题提出的方法,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技能。

四、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多角度,多议题,多选材。结合教师的阅读教学实际,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校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广泛收集阅读素材,然后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主题情感及表现手法等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选文、读文。让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阅读一组同一议题的文章,少则三四篇,多则五六篇,这样既扩大阅读量,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阅读的新鲜感。

(2)多质疑,多交流,多分享。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预先设置的议题,让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分享阅读成果。让讨论和交流真正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养成敢提问题,提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习惯。

(3)多方法,大量阅读,实践性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围绕议题,采取默读和朗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对比式阅读以及其他在具体情境中临时应急创造的阅读方法,教师依据阅读状况,适当点拨、点评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阅读大量文章,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技巧,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阅读专著、报刊,收看视频录像等形式收集、查阅、摘录相关资料,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的一些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建构“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通过自编问卷等形式,定期对我校的学生、教师等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学生阅读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访谈法。深入各年级、各班级或学生家中实地考察,通过与学生、教师、家长的交流和访谈,掌握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4)教材重组法。大胆尝试,勇于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序列,根据议题标准重组教材,编订适合群文阅读的校本教材。

(5)议题提取法。根据阅读素材的作者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主题情感及表现手法等内容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标准选文、读文。要求学生在阅读一组文章时,根据阅读情况归纳、提炼出新的议题。

(6)分组实验法。结合阅读教学实际状况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语文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实验,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交流。

(7)质疑探究法。围绕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让讨论和交流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8)阅读对比法。围绕议题,让学生采用默读和朗读、精读和略读、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泛读和重点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批判式、探究式阅读和休闲式阅读、研究式和消遣式阅读及其他阅读方式阅读大量文章,分析、对比不同阅读方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导学案 问题建议 高效地理课堂 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导学案”的身影。它将我们的“讲堂”变为“学堂”, 其实质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运用“导学案”不仅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大多数中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老师来“喂”,缺乏自己找“食”的意识和能力,而地理受一直以来的“副科”影响,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地理课堂的力不从心或置之不理是很常见的。笔者对某校高一地理进行了一学期的调查,发现地理导学案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学生方面

(1)用时找不到:导学案经常会提前一两天发放,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自学预习,而现实是一到上课需要时,不少学生的导学案就会半天找不着,严重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建议导学案在每次地理课前下发,因为能够提前预习地理的学生实在太少了,我们老师须认清这一基本现实,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消化;(2)运用方法不恰当: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会跟随老师机械地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不会多想更不会多问,其自身能力的锻炼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导学案使用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不是一张简单的练习纸,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学堂”;(3)单页纸的学案常常会丢失:导学案通常是分课时的单页纸,由于学生的忽视、保管不善等原因,课外导学案经常会丢失。因此,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回忆,笔者建议由老师给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地理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学案导学以及各种课堂作业和师生评价。

1.2 教师方面

(1)学案形式结构单一和固定: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每课时学案都是学习目标和知识概括、问题讨论和练习题的堆砌,所有课就成了一道道的固定程序,对学生来说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2)将导学案习题化:有的课堂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热热闹闹的“活动”,或者留在课后作为课后练习作业;(3)“拿来”的导学案:有些教师的导学案直接从网上或同事等其他地方拿来,并未进行必要的修改就直接下发和使用。

笔者经过与部分地理教师的交谈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并未深刻理解到导学案的实质,觉得毫无意义。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认为上课就应该规规矩矩地按传统方式上课,把课堂搞得那么花哨对学生掌握知识没有如何帮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能够理解导学案的精髓,虽然他们想极力上好每一堂课,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不得不使导学案流于形式化。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笔者建议各位教师:(1)导学案是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考虑是否利用导学案,而不是每节课都利用导学案;(2)利用导学案的教师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使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借助网络等方式直接拿来就用。无论何时,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都无法被替代。在利用导学案时,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主要从学生情绪、学习方法、重难点和评价反思等方面来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 有效使用导学案的五环节

(1)情境导入:此环节设置精当的导语或创设适宜的情境(以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例如,在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之初,教师可先提问“鸡蛋分几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机激发学生思考“那么我们所在的地球的结构分几层?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本环节重在导学生情绪,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2)自主探究:此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 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再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各自的问题和共有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巡回走动密切观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并加以指导。本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学习和对重难点的认识。

(3)全班交流:此环节教师组织各小组或部分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及困惑,鼓励全班一起积极地讨论和解决遗留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将全班学生按组别分为四组,其中三个小组分别研究“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最后一个小组作为裁判对以上三个组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和意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本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敢于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能力,教师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精讲点拨:此环节是教师利用导学案,发挥其主导作用最关键的一步。教师抓住问题要害,层层递进或一语道破天机让学生恍然大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更形象地解释抽象的地理问题,使学生有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严谨科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解决和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此外,教师还须同时板书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重点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5)检测反馈:此环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经典练习题, 教师抽样或学生交换批改,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地理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等趣味性题目,让学生抢答并对积极回答的同学予以口头表扬;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部互评等方式评价,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成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则收获失败的教训。此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课堂上的有效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他还处于起步阶段,践行导学案在目前有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日臻完善,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导学稿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19.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 数学;预练议教练;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及课堂教学建议》中指出:“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用运”,针对我校学生整体数学基础与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课外学习时间、质量没有保证,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很难巩固,更难以提高,从而使学习进入非良性循环状态,鉴于这种现象,通过研究与实践运用,构建了“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构建

(一)本模式构建的基础

“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学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旨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当堂解决问题,激发“兴奋点”,减少学习负担,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为目标构建的。

(二)本模式内涵解析

1.预:就是学生预习。时间一般五分钟,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纲是教师从学生学习角度,根据学生预习时产生问题的预测设计的,其过程突出个体思维,主要目标是解决“好学易懂”的知识。

2.练:时间一般十分钟,教师出示层次渐进的练习题组,组织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摸清学生的实际,以确定后面“教”的起点,其过程是独立的。

3.议:时间一般十分钟左右,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交流、互补、展示。其过程是反复震荡的,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在议中,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来完善、提高自我。教师在组织中必须有意识的追问、拓展、质疑,对同学们的表现和投入度给予点评,课堂气氛是热闹热烈的。

4.教:时间一般十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的起点,讲解易错点﹑关键点、重点、难点,或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问题的拓展,或常规题规范性书写要求等,主要目标是解决“难学不懂”的知识,这是一个带动集体的环节。

5.练:时间一般五分钟,这是升华、生成的环节,不同于第二个环节的“练”,是对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检验学的效果,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使整个学习训练达到高潮。

(三)本模式的特点

在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校情下,要在40分钟内上好一堂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预”的环节中,结合要讲的课程内容,引进与该内容有联系的实际问题时,这个实际问题要简单,有趣,不要过大,过难,在第一个“练”的环节中,练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把握好课堂节奏,能收能放,主要目标解决“好学易懂”的问题;在“教”的环节中,教师叙述要准确,提问要到位,就像足球比赛,传球很到位,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突出“细、透、深”三个字,“细”绝对不是把一个问题反复重复,而是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坡度平缓的梯度,“透”是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找出来加以分析,“深”就是对教材例题、习题的拓展,延伸;在“议”的环节中,难点突破的地方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四人一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越激烈越好,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出现的错误或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在第二个“练”的环节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难度大一些,开拓性强一些,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对于作业辅导课,体现学生为主,课堂完全开放,让同座位的两位同学同时准备同一道题,各有分工,一个念题,一个讲解,形成学生互学,教师关注学生的投入度,教师对问题及时追问,拓展,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评价:声音是否洪亮,讲解是否清晰,两个学生合作中补充是否及时,反应是否敏捷,学生讲解是否有新意。最后选出本节课最佳讲解员给予表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四)实施本模式的支持性条件

1.学校由教科室专门负责此项实验研究,资料设备齐全,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课题组成人员为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足够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二、对本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

(一)基本的研究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分析法。

(二)实践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对象,明确课题负责人,确定课题,学习有关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并对“预、练、议、教、练”教学模式的内涵、要求及操作方法深入领会。拟定出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

2.实施阶段。课题组先在我校2011级初一3、5班进行小范围实验。在实践中收集实验资料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以调查完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又以2011级初二3、5班为实验班,其他9个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全面对比实验研究。

3.总结阶段。课题组对实验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对教改实验依据作出总结反思,撰写体会、总结、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

(三)成绩对比分析

1.2006年至2008年期间,学校安排我担任八年级2、6班的数学任课教师,其中2班是全年级最差的班,平均分低于同年级50多分,学生课堂睡倒一大片,课堂作业不会做,课外预习不可能实现,于是我把“预”的环节移到了课堂上,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列出预习提纲,起点放的低,坡度平缓,形成了预习提纲引导下的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议”的环节中,我发现有时教师讲了,学生不明白,但学生之间讲解就容易懂,于是我坚持让学生互学,课堂上真正出现了“生教生”,初步形成了“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一年后,数学成绩达到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2.2008年至2010年期间,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派我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坚定了我对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信念,创设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建立在有效教学基础上的“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学生数学成绩两个班平均分分别为109分,106分,名列全年级1,2名。

三、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表明,采用本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极大化,学生再学习欲望极大化,采用本教学模式的班级数学成绩提高是明显的,基本呈直线上升态势,对该教学模式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该模式是科学可行的。

(二)思考

在对该课题的教学研究中,我感到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例如: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对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较难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还需要研究和理解等问题。虽然存在问题,但是任何模式只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来转型,都将是成功的。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6

一、要使课堂高效,六个环节必不可少

1.提一提(见证预习)

课前预习至关重要,要想见证预习情况,必须在课堂前几分钟进行提问,这个提问可以是教师提问,也可以学生提问,也可以直接由学生主动积极去展示自己预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议一议(互动交流)

针对“提一提”中的问题,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大胆热情地去展开讨论,从而逐步获新知,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3.试一试(展示体验)

这是课堂中的亮点所在,是学生体验成就感的时机,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示自己在“议一议”环节中的所得所想,让学生感知区别自己的所议成果。

4.讲一讲(整合精讲)

结合上一环的展示,教者需要对照备课,参照所暴露的问题进行整合资源、举例精讲、扩展知识点等,这是课堂中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一环。

5.练一练(当堂检测)

高效课堂的核心即精讲多练,在学生提出问题、议出成果、教师扩展精讲之后,必须见证效果,所以练一练势在必行,这也是见证学情、检测学情的过程与手段,这也是为课后辅导和分层教学做铺垫。

6.说一说(课堂小结)

这一个环节是一节课的收尾,可以小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可以说说本节课的个人收获,还可以说说学生、说说教师本节课的表现等,具体可以结合课型(新授、复习、话题等)自由分配“说一说”的时间,自由调整“说一说”的主角(可以由学生说、教师说,最好是师生同说达成一致,各显风尘)。

二、要使课堂高效,必须“活”字当头,“笑”“效”结合

“效率”必须建立在“笑声”的基础上,这也印证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体现充分开放,要倡导体验参与,要突出学生主体。总之,要使学生轻松快乐才能拥有课堂的高效。另外,“活”字当头,这除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所授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即活化教材。对于死板的教科书,我们要充分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实情灵活地进行整合,甚至部分课时可以直接丢开教材,打破学生死啃书本、依赖教材的坏习惯,使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真正意义上变为自己的财富,比如,英语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话题等,直接丢开课本,离开座位,针对某个话题展开讨论,链接整合已有的语言知识,学习利用同学、教师提供的新知识,自由大胆地去发挥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总之,只有“活”了教材,“活”了学生,才能“活”了课堂,进而才能使课堂高效。

三、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在课外下功夫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教学之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却修炼在课堂教学之外。

首先,教师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知识体系,明确不同章节内容的教学要求和建议,清楚不同学段要对学生进行的能力培养要求等等。

其次,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必须在课外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扎实认真地挖掘教材,弄清楚教材的知识联系,并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精心选择教法、学法,只有课前这样去做,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点。

再次,课前备课时,要善于跟同学科教师交流沟通,进行教法、学法和教学预案的研讨,虚心采纳其他老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的运用等,真正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贴近学情、教情,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另外,教师要真正掌握学情和学生的学习动态。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高效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而这“六度”只有真正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去落实,才能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与所教班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困惑和要求,聆听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便于自己及时改进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以上三点是我对高效课堂的简单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大胆地去实验、去探索,我们就一定会在重复的工作道路上实现一个个不重复的自己,让我们充分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让学生陪我们度过快乐幸福的人生,让学校真正成为他们生活和成长的乐园。

上一篇除法竖式教程

下一篇条件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