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体教学范例6篇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课堂 教学 主体

几年来,我始终冲在课改的第一线,并试探着在数学课上从重视情感知识,注重学法知道,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行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将我的一点点教学经验介绍给大家,敬请提出宝贵建议。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富于活力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天月寒。”由此可知一句话对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每小节知识的学习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激励,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还经常改变教师用语,如“这个想法不错”、“真聪明,连老师还没考虑好呢!”、“再说完整一点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对学生回答错了的问题我一般都不给予正面否定,而是因势利导。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愉悦地气氛中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得到提高。这样学既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法指导,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1.学会学习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让学生学会自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点。怎样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比如:利用问题自学,联系旧知识自学,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自学,尝试操作自学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实践自学后,能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对教师的讲解就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满足其表现的欲望。

2.重视动后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内容实施了整合。淡化了学科界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首先就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用手摸等方式去感知这些物体的多部特征,再通过组内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物体特征。这样,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他们自身操作感悟,突破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落实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材也相应做了调整,删除了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适当增加了现代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新教材,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不同程度处理。

1.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

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实行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新知,从中提示规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我一开始让学生从0、1、2、3、4、5、6、7、8、9任选三个数组成三位数,看看组成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经过学生自主思考后,来回答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数,四人一组合作讨论:“能被2、3、5整除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经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很快说出能被2、3、5整除的特征。

2.设计开放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课堂上,如果上课采用一种方法,评价一个标准,练习一种形式,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造成优生不够“吃”,学困生“吃不完”现象。因此,我一般在学生学好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一些形式的题目,以次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了不曾有过的思维方式。

四、改变教法,强化学生主体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己的教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讲课,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生交流等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进而落实其学习的主体性。

1.让学生参与讲课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如果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听”。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质量。如在教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提出有的长方体表面积不是6个面。结果学生就能利用粉刷教师举例验证。有的学生说教师地面不用刷,所以是5个面,有的学生还说出门窗和黑板不用刷,也应除去,还有的同学说四面墙有的地方刷油,也不用粉刷。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思维得到了很好发展。

2.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生间交流

当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态度必须有过去的居高临下式转变为平等融洽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合作气氛中感受新知,积累新知,运用新知。教学重视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如在教学“基本性质”一节时,我从“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到“为什么零除外”的讨论,展示了学生依靠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逐步获得新知,得出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情境,往往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在情境中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选用学生熟悉的迎面走情境,学生非常喜欢,也观察的很投入。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思维,在情境中领会了相遇的概念,真可谓“学欲至浓,求异拓展,课堂气氛活跃。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二、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新教材的编写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教材合理取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抽象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获得。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可以是师生的交流,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合作中,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环境,让他们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喜悦;中等生则在他们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习。先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并作好记录;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焕发出生机生机勃勃的活力。

四、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主体教学;策略;互动;主动;发展

教学观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学观一经形成就会在其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影响到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重教师而轻学生,重传授而轻探索,重管教而轻自觉,重统一而轻多样等现象,片面强调学生被动的一面,抹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入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对一的交往形式,把学生带到一个预定的圈子,只为求得统一答案。这种教师主宰一切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压抑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等弊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已从原来的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化过度,它要求教师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我们应当运用课堂教学策略,高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主体。主体指具有意识的人,是实践者和认识者,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身素质结构产生的功能表现。其次,我们要了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早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人的主体性就已经是重要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注重对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到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学等都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个性、主体性、人的价值进行思考和讨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也为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准备了条件,而且对人的主体素质、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发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我们应当认识到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自由、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的统一。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呢?我们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下面,就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策略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互动激活策略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主体教育理论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但又结合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别于社会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这突出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学生处于主体性水平的提升和形成时期,教育教学活动做得好,可以有效地加快这一进程。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从根本上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论及较少,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的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激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多向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如何看待亲情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讨论“我是否忘记了做孩子的责任”这个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主体网络,使感性得以升华到理性,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课后,许多学生家长打来电话,反映孩子回家后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以及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主动参与的策略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主动参与策略的近期目的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远期目的旨在发挥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能动性的一面,也有被动性、依存性的一面,他们往往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主认识和自主实践的能力,需要求助于教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在教师主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而非自学,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地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是主动参与的关键。

1.自主学习首先是一种自律学习。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动性受人的内在需要的驱使,是在需要的引发下产生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确立先学后教的原则:先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认真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独立探索、思考,培养其理解教材、勤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感知自悟,解决现有的问题。然后根据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的活动,教师设置疑问解答时,解决最近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必须给予解答,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解答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结论的条件,启发学生通过再读教材、查阅资料、交流信息、借助联想、分析比较、转换思维等方式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教师可做进一步点拨,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从而获得丰富知识。

2.探究学习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收集和处理、解决问题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从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接受知识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而且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诸如“我与父母关系”“如何培养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研究的情境,并将目标定位于重过程、重应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从而培养科学态度、道德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条路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而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讨论或辩论式的教学法十分适合小组合作。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要素的确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人人都必须要参与;注意相互沟通、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互动;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事实表明,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比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更容易接近、沟通。

三、学法指导的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过程,它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学习方法是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促使学生会学、乐学,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来促进他们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是他们受用一生的知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为突出的:一是学习方法单一、呆板,致使学习活动枯燥、低效,由此导致厌学情绪;二是缺乏必要而基本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处于智力不差,但成绩较低的失能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对策:

1.重目标的确定: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发展元认知为重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目标,并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前告诉学生,使学生目标明确,方向清晰,从而引发学习动机。

2.重一般学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优势的学习方法;激活与保持适度的学习心理状态;合理安排时间。

经过这些学法的指导,学生在整理、消化、提高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炼了自己的心智技能,并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关键的是,对于其他学科的复习应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学法目标引导下,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提高的目标,对于学生后天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自律学习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情感培育的策略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强大的内趋力。

情感的激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应具备良好的情绪背景。对教师而言,首先应尽可能挖掘和展示教材知识的内在魅力,以本课程不可替代的价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要总以考试来刺激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学习,如:开端引趣、设置悬念、开展竞赛、适度诱导、深入浅出、幽默形象、联系实际、科学引导等,或者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精神饱满,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我国伟大精神文化》这节课时,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探索·发现》中的考古部分,展示我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并在课后及时总结,结合讨论,让学生参观博物馆等,这样自然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学习平台,使优生发挥优势,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至于对学习产生恐惧。

五、促进发展的评价策略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步步或隐或现、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与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在评价中,首先应注意把握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不在于判断答案的对错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好坏,而在于强调形成性作用,注重整体发展功能。其次要注意多元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考,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最后,要寻求发展性,明确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故应避免没有方向的、低质量的评价。

促进发展的评价,时时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做法是课前的时事评论及课后的我思我悟。时事评论与教材教学相结合,可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这项活动,学生全员参与,虽说是按照学号顺序循序开始的,但愈到后面,学生的表现力愈佳。事实表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潮中,既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又体现了学生独立的人格。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成果,评价时长其所长,补其所短,能激励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

叶澜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尤其要让学生乐学、善学、优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向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尤其要重视让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统统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重视教法转向重视学法的探讨和指导,改变机械、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气氛,创设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通过各种积极的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向主动的探索,教师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教师采用了主体参与教学型模式,力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目前,学生上课热情较高,文章写得较好,讨论思维活跃,敢说敢想,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教师也有不少收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黄葳.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理论[J].教育研究,2002(4).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思政课 主体 主体性 互动式教学

影响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规定和影响教育目的、方法和内容。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师生的主体性。

一、主体及主体性之内涵分析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主体及主体性概念。它主要研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师生主体性,研究师生主体在其对象性的学习、认识与交往活动中的地位、能力、作用。①在认识和实践意义上,主体是指与客体相对应的,从事认识、实践活动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是现实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者。主体之为主体,需具备成为主体的素质,即主体性。只有发挥出主体性,个体才能自动取得主体地位。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人的主体性的涵义

1.主体性是主体在客体面前表现出来的特性

主体是活在当下的现实的人。主体是现实生活中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②主体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只有发生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的存在、人的特性和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关系才能实现。认识主体是与认识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主体是一个动态性的范畴。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属性,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也只有在双方相互依存时才存在。

2.主体性的三个层次

(1)主观能动性。这是主体性的根本特征。要改变现存事物,主体必须对客体选择、制约、作用与影响,发挥自身能动性。人自由自觉的主体意识促成自我超越的内在动机,并最终促使人的能动性生成。

(2)独立自主性。就是人在主客关系中自己主宰自己、控制自己的本质力量。它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我决定性。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主体处于自主状态,是活动的发动者、操纵者与调控者。在活动目标、手段、内容、方式、过程与结果中,主体有意识地随时调整、统一、协调对象化活动的整个过程。

(3)实践创造性。创造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创造性是指人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改变现存世界、使其符合自身需要而在对象化活动中展示出的人的特性。它是主体的自觉行为,是主体能动性最直接的表现,是人的类特性的现实体现。

(二)主体自由度的问题

主体自由度,是标示主体性的量度和向度的范畴。量度是指主体性的强弱;向度是指主体行为对客体及主体自身的效益关系,它包括行为合规律性和合道德性。④

意识形态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表现,它不是人的主观的精神,而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的思想、理想、要求的客观化形式。这是思政课教学中主体自由度的所在。

二、主体性教育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

主体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的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是主体性建构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整有效的教学应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耦合而成。

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授内容是其变革和改造的客体。通过教授活动,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相互作用的主客体关系,并为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提供条件。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和发挥自身主体性,改变教材结构和形式,运用适合学生接受特点的方式进行教授,并通过学生的表现与反应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教师在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课程内容是客体。通过他们之间的主客体交往关系,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交往经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习习惯,总结学习方法,增强自身主体性。学生运用各种方式给教师的教授活动以反馈,借此,教师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师主体性的建构。

(二)主体性教育是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

教师与学生是相对的两种角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通过彼此交往实现的。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本质上是对象化活动的交往关系。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相互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⑤这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⑥师生之间不仅有浅层次的言语交流,更有深层次的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交流;双方能在理解、接纳中承认并保持自身独立性和完整性,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吸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

三、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个性化和艺术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课内外积极思考和质疑中。

(一)教师主体性

教师教学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在了解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吃透课本,看到课本背后的本质规律。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之外、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现实的教学信息。其次,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教师要进行设计,把个性化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问题的设置等教学策略进行缜密思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实现自我发展。最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教师对自己的教授活动也应该有评价权。这种评价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过程,它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学生主体性

学生学习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性。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课前准备的协商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进程的安排、方法手段的采用到教学效果评估,都由学生与教师协商确定。第二,教学中对活动过程的把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灵活把握活动的步骤。第三,教学实施中的互动互助。一是通过学生主体自我互动,实现对知识的主动认知和理解;⑦二是与教师思维过程互助。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角色互换,把学习过程变成探索、研究过程,教与学实现互助共赢;三是学生自我调节。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潜力。

其次,参与认知和实践的能动性。学生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其能主动、积极地作用于认识客体所提供的信息,它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教学,能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情意因素。学生的能动性被唤起,就能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同化外界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组合新旧知识,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最后,学习追求上的创造性。创造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学生学习创造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改造旧事物,产生新事物,它通常表现为改革、发明、创新等;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既要追求第一种超越,更应该追求第二种超越。

四、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思政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直观化倾向。大学生轻视理论思维和学习,在认知上偏重直观化的特点。他们不盲从,不轻信说教,凡事凭思考后的感觉进行判断选择,追求真实,厌恶虚假。二是个体意识凸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他们不趋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表现出自身的个性;视野开阔,注重独立思考,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导和教材的条条框框;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强烈,希望在各种活动中显示自身价值。

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正是在把握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互动、师生与环境互动的学习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全方位参与、多方互动及切身体验等直观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理论课是自身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非外界因素强迫所致,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各种互动式教学具体方法的运用,学生充分而广泛的参与可以增强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广泛联系社会实际,自主思考,合作研讨,从而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教材的超越。而参与者自主性、主动性、超越性的生成,正是教学主体性的要义。主体性教学理念是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指导理念,而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的具体体现形式。

注释:

①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1.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16,86.

④朱高建.试论主体自由度[J].攀枝花大学学报,1997,(1):1.

⑤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⑥李瑾瑜.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报(社科版),1997,(1).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6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主体性教育,源于对新课改的深刻思考。时下,徐州市教育局正在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讲方式”。我校前期在学习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模仿、借鉴、尝试、反思、总结的漫长之路,形成了现在的“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与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在内涵上相契合,都是基于主体性教育的生动实践。这种教学组织模式遵循了经济学上的“巴莱多定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这一定律普遍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可以解释为:80%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掌握,只有20%的知识需要教师点拨讲解;一堂课80%的时间要留给学生,20%的时间才是老师的。教育心理学上,有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育思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等等。虽然这些表述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这些为主体性教育的生态文化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如同一块块基石,筑起主体性教育课堂的巍峨大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就是一种旨在唤醒、激励和鼓舞的新课改模式,它以“明标自学(自学)――合作释疑(助学)――点拨拓展(师教)――达标检测(查学)”为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流程,规范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思路。这种规范不是对教学方式的束缚,更不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而是一种多年来对课改反思总结后取得的“真经”,是有效指导课堂沿着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的航标。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课改是一种智慧,但首先是一种精神和勇气,没有“开窗”的勇气,便无法看到巨浪拍天的壮阔景象。我校在课改之路上走在了前面,革新理念、改革课堂、规范学法、教研反思、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使课改的制度日臻完善,课改的思路愈加清晰,与完美的课改蓝图正渐行渐近……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校的教师正以百倍的信心、万丈的豪情投入课改中。通过学校的规范和引导、激励和促进,一大批课改精英脱颖而出,一个锐意改革的教改骨干队伍初步形成,课改的硕果已经开始收获: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高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生源质量同等的学校中,取得大幅度领先的优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以迅速发展,学生在省、市、县举办的作文、美术、音乐、舞蹈、体操、科技制作比赛中频获佳绩;教师在县级优质课评比中有16人次获得一、二等奖;学校顺利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