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的语言文化

美术课堂的语言文化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美术课堂里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首先示范或欣赏范画后提问最多的话就是:“这幅作品好看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好看”。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答“喜欢”。教师又问:“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   2、语言的模式化。多年来,“第一步先干什么……第二步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示范语言成了模式。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机,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扼杀了感受美、创造美术的机会。   3、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在课堂上,美术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角色,尽情地“演示”着“教”,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4、语言的表述像“语文课”。讲授法是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美术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无生机的“满堂灌”,失去了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5、语言评价的单一化。中学美术课堂中,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往往是:“好的”、“很好”、“非常好”……类似的语言如果总是重复使用,学生是否能在其中真正受到激励呢?   新的美术课堂强调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一、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的特点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团结合作的学习气氛,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机制,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欢欢喜喜过新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手提一串装饰性的鞭炮,上面吊着一串串“恭喜”,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做出给孩子们拜年的模样,说“孩子们,祝你们新年快乐!”面对孩子们疑惑的眼神,笔者立即说:“今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过新年!”一时间,同学们兴奋了,这时,《新年好》的音乐响起,随着音乐,笔者带着大家边唱边舞了起来。等音乐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你曾是怎样过的新年?”“你设想过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吗?”学生热情很高。有同学说:“我在新年里没有拿到一分压岁钱,但我知道了爸爸妈妈的辛苦,还知道了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要想办法解决。”我马上让这位同学说说家中的情况,并给予了及大的表扬,其他学生也受到了触动。同学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盎然,都有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感情、增强价值观的要求。   (二)要考虑问题的难易。提出的问题要注意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的学生。在设计《会动的线条》一课时,在欣赏过“动画”课件以及范画作品后,老师如果说:“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会动的线条’画一幅你喜欢的画好吗?”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画难以下手,或者千篇一律,跟老师画的一样。但如果换一个说法:“你能画一根会动的线条吗?”“这根线条像什么?”“自然界中有哪些会动的线条”“你想用这根会动的线条表现什么呢?”学生画出了风吹动的小草,大树,火焰,海浪,女孩的长发,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很有兴趣地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达到目的。   (三)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美术课堂是一个享受美的殿堂,美术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美术课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靠视觉来完成的,这种视觉依赖美术本身。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会意,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美术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明确、条理分明、难点重点突出。比如说,欣赏作品前,教师常常会把绘画作品的背景和内容都讲得很详细,这样往往抑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学生受教师讲解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硬往上拉,失去了兴趣,想像力无法发展。所以,美术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是减法,少讲,甚至不讲。   二、从情感出发,在“自在”中重视审美体验   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美术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美术教学主要还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审美体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美术教育也可以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体验美术作品的感情。要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雨如丝”。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美术教师要想用语言感动学生,引起共鸣,必须对教材、教学、学生富有感情。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教师用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p#分页标题#e#   (二)语言要流畅,问题要有联系。老师在一节美术课里准备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为美术本身服务。问题还要层层深入,各环节之间过渡流畅,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三)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美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问题。表扬鼓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出“不对”、“不好”之类的评价,可以说“我们再试着体会一下”。鼓励的语言还要充满感情,富于变化。对待学生的不同回答,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正注意到了自己。   三、以学生为主,在“自由”中鼓励美术创造   一位教育专家谈教师角色转变问题时形象地说教师过去扮演着乐团的指挥,现在扮演着乐团的首席。美术教师要及时扮演好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跳出来,创造一种自然、和谐的交流氛围,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高创造空间。   (一)以学生为主角的语言设计。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提出一种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就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如上《画声音》一课时,笔者带着录音机走进课堂,学生从录音机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夏日小虫的叫声、街市的嘈杂声、优美的音乐声,孩子们也画出了这些声音。最有趣的是孩子们在评述自己画的是什么时,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有个孩子在讲“我爸爸的呼噜声”时说“我爸爸的呼噜声很响很闷,所以用了土黄色,还夹杂着毛毛的,又画了许多小毛,声音有时很大,节奏很快,就用了很尖的钝线表示,有时候声音小了慢慢消失了。我就用小点表示,可第二轮声音又大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相互沟通,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开启了思维之门,促进了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创设自由的空间。过去,我们曾把学生看做是笼中之鸟,如今,鸟儿要回到大自然了。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并自觉地探索。在分小组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场外组织,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大胆地参与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很浓,积极性也会很高,发展了思维的独立性,师生共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气氛。   (三)启发创新思维。美术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美术创造潜能,关键在于美术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造性活动。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张扬的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