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范例

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范文1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

1.前言

思想政治课具有教育合一的学科性质,要求在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充分的将内容和形式进行灵活的结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概念也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要求下提出来的。新一轮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的内在要求。无论是活动设计内容化还是课程内容活动化,都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中,转变以往的较多的完全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师从主讲者向导演者转变,学生从听众向主角转变。因此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教育的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满足课堂角色和课堂过程的变化的需要。

2.师生关系范式研究

据现有的师生关系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知晓师生关系主要分为3中范式。

2.1师生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间的工作关系表现位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输者,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从本质上来讲,存在一种上下关系。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才能让学生信服;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满足“上”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的发起者,课程的安排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课程的安排,知识的教授上,存在教师认为可以的,学生认为不行,从而导致了师生中的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别扭。

2.2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间建立起来的亲密好友的交往关系。师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朝夕相处的两块单元,每天都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流,师生间存在着朋友式的谈心,开到等活动。同样的在当前的管理中,虽然强调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应当平等,亲密,和谐。但是作为教师,无论从学业上,还是人生上都是学生长辈式的人物,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存在着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心,教师对学生的事务或心里活动不理解。因此在师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存在着天然的隔阂。

2.3师生间的组织关系

师生间的组织关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履行的职责不同从而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下来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教师中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的存在所承担的组织工作,其余的授课老师作为辅佐。在学生中间也有班委等学生组织。在师生的组织关系中,当前的环境下,教师作为这个组织的权威者,学生大部分处于被组织者的地位。当前的这种组织关系不具备有自我领导,自我发挥的组织。这种组织关系也就谈不上完全的健康的组织关系。

3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教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改进

通过研究发现,在当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不灵活的被动形态。不灵活的被动形态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上述三种关系中,无论哪一种,教师都作为主动的发起者,学生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但是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教学又需要我们的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关系中改变过来。其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感,活动性。在一种参与,活动,实践中学习知识,养成性格。因此在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教育的要求下,从师生关系下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上,我们对师生关系在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育活动的课堂中应做如下创新和研究。首先,把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当成一种工作,师生在此活动中就是合作完成一项工作。在工作的安排上,就不能太过于按照教师的经验来安排,应当活化工作安排,也就是活化我们的课程安排。好的课程课程安排是良好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师全面掌握教学方向,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将课程的安排与学生进行有益的商讨,活化我们的课程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在议题设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课程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能够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教育课程下要求和内容。因为通过合作的关系将课程设计议题活化,不仅能够让师生双方在此项工作中充分交流意见,增进工作的更好开展,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参与,对课程目标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更有目的学习。其次,把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当作一种人际关系的培养,师生关系应该摆脱以往的范式。活动型学科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需要渗透学为先导的形态,而此形态的建立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在培养中,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朋,学生能够以教师为友,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在接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心里负担和压力,是一种朋友式的,娓娓道来般的沁入学生的心里。最后,把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当作一种组织关系,师生关系就应当是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组织的创立者,都有责任和业务把共同的组织维护好,建设好。活动型学科成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内在的全方位的技能培养,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培养中,我们将学生作为师生组织关系的重要一员来看待,让学生能够参与组织关系的建立,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习老师的基本技能,学会怎么与同学,与老师建立良好的组织关系,培养出超越学科基本知识的核心的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同时,良好的组织关系也能够让学生具备主人翁意思,能够积极,热心的思考,行动,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学生。

4结论

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跟,通过挖掘师生间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探究了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教学活动下的师生关系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形态和内容,为思想政治良好的活动型学科教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研究与补充。

参考文献

课堂活动范文2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到更多知识是小学教师们研究的目标。本文就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教师能够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真正带领学生认识这个世界、感受社会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科学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大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兴趣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中,把网络上一些生动的视频、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兴趣。例如: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一节内容时,很少有学生见过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物繁殖后代的小视频或图片播放给学生,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教学有效性。

二、把科学的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

很多教师可能认为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识已经培养出来了,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合游戏元素,其实不然,无论什么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情,把游戏元素与教学课堂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觉得科学学习过程是有趣的,从而更愿意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学《形状与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些泡沫和胶水,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利用这些材料最快最好地搭建出小房子,学生一边拼接,教师一边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更加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率。

三、开展分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但是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一味让学生独立学习,反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又能将学生力量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例如:教学《地球的表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地球表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能说出几条,在所有学生描述完之后把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获得的知识分享出来,这一堂课教学就完成了。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最主要的是节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学习效果上。

四、分层教学,着眼于全体学生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普通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使一部分学得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而一部分学困生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学习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设置比较困难的目标,更多地让学生自学;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采取引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重点进行引导,同时设置比较简单的目标,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改进

课堂活动范文3

[关键词]生物课堂;科学探究;活动

在新课标的推进下,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级主题的教学任务之一,设置这一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主动地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注重探究的过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最终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一、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原则

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将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学科理论以及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增强学生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们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的三个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探究活动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优势。首先,是对照原则,在各个科学学科的实验中,对照原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实验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否则会影响最终的结论得出;第二,是重复原则,每个实验都必须要将个体的因素考虑进来,参与的个体不同,其最终产生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具体的指标分析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在确保能够大量地重复地进行实验的条件下,才能够显露出该实验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度,一般来说,单个实验至少需要重复5次才能够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第三,是随机原则,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将各个小组之间可能产生影响因素的一些非必要条件确保一致,例如实验温度、空气湿度等等。除此之外,教师们需要了解,科学探究是一个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呈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的活动,不是一个独立完成的活动,在进行生物学科的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要让学生们从不同的教学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一次的探究。其次,科学探究实现的前提是有一个合理的猜想,做出假设之后采取恰当的实验方法进行结论的验证,这些实验方法可以是多种途径的。

二、挖掘实验材料进行探究

在生物学科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们应该最优选择那些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例如:在初一年级的一个探究活动中,需要学生们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那么教师们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去校园里找到一些小蚂蚁、小麻雀,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公园,以春游的形式观察湖中的小鸭子、天鹅等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他们自然也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们的工作,使得整个探究环节变得简单高效。同时,教师们也要鼓励学生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例如:在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这一节课中,教师们可以按照课本上提供的方法,设置四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在不同的变量:温度、水分和空气三个环境下相同的种子萌发的情况。在设置“充足的空气”这一个对照组时,有一个操作动作是将瓶盖拧紧,这时有学生们提出,如果将瓶盖拧紧,那么必然会将瓶中的空气消耗完毕,无法达到充足的空气这一实验条件,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教师们可以就他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进行表扬。如果在不确定这一操作是否正确的情况下,也可以再设置一个对照组,做不拧紧瓶盖这一操作,观察种子的萌芽情况进行对照。

三、采用启发教学促进探究

课堂活动范文4

关键词:学生活动;高效课堂;教学

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探究活动,那么高职教学的本质,理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为介质,获取学习方面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技能。高职高效课堂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鉴于此,本文就“学生活动引领高效课堂”展开更深层次的剖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1学生活动引领高效课堂需重视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外加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通病,诸如个人学习能力较弱,存在错误的学习观念等。除此之外,在实际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烦躁心理,无法深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存在严重的贪玩心理,对现有的教学极为不满,严重影响高效课堂的打造[1]。因此,教师以学生活动引领课堂,才是实现当下高职课堂高效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2学生活动引领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由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引领高校课堂。接下来,文章以实践教学案例为例,对其进行阐述。

2.1设计案例,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高职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前提在于是否具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环境,所选择的教学案例,需要时刻与教学目标相关联。在此,需要教师引起注意的是,课堂所涉及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范围,并且需要符合课堂教学需求,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积极思考、讨论,最终掌握新知识及技能[2]。不过,在此教师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基础》中“倾销与反倾销应对措施”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外贸商品价格战展开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国与别国同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同一商品,此商品在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然而某一国家以正常价格出售,反而缺乏市场。以上述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述这一案例时,要以故事的口吻进行表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阅读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探究,促使学生自主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处理这类问题?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总结出倾销相关知识。

2.2组织学生讨论,以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现如今,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是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起多媒体的使用,借助多媒体联网在线播放功能,或者是储存功能,直接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课外资料,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书本之外的知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最终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案例授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中国光伏产业贸易纠纷有关影像,要求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之后,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判断此次事件的是非曲直。在整个讨论环节,教师需要放任学生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质疑等不断深化倾销知识点。同时教师需要不断纠正学生活动中所出现的错误,以此不断帮助学生不断巩固知识,打造高效课堂。

2.3组织学生实践练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重视起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因此,针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师应该重视起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及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国际贸易基础》中“倾销与反倾销应对措施”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庭审判,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践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在空间布置上需要尽可能设置得与法庭一致,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体验感。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就事件收集相关申诉材料,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所要进行的工作。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掌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相关倾销与反倾销相关的知识,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在此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深化实施之后,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有必要高度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授课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荷花.在语文课堂对话活动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0):87.

[2]梁燕.课堂因“活动引领”教学模式而精彩[J].学周刊,2014(22):125.

课堂活动范文5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活动;教师指令;设计原则;传达原则

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并要求教师们“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其实一直以来,教师们在英语课堂中设计了很多活动。但是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特别是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在备课阶段,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材研读和活动设计上,这固然没错,但实际上教师课堂语言,特别是活动指令也是值得大家花心思下功夫的。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维屏副研究员、蔡龙权教授(2015)引用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师课堂话语价值的评价: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所以面对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教师们除了反思所设计的活动的合理性之外,还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语言中活动指令的语言设计和传达方式进行反思。

1指令没能有效传达的原因

1.1指令传达方式的局限性

高中教师们被鼓励用英文授课,因为教师课堂用语是学生外语学习输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自然发生的社会环境”(刘乃美,2006)。因此教师用英语传达活动指令,学生听。但是DianaBonet(2009)指出,我们在听的时候,会忽视、遗忘、扭曲或误解所听到的75%的信息,即使在精力完全集中的状态下,我们也没办法长时间保持100%吸收所听到的内容。所以在真实的课堂上,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因为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忽视、遗忘、扭曲或误解我们所传达的活动指令,而导致在活动开始的最初时候,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1.2指令语言的低效性

唐楠(2014)指出教师课堂用语存在着“不规范、随意性大”以及“教师话语量过大,课堂用语单调乏味”的问题。此外,还会出现教师语速太快、词汇或句式太难等问题,降低了指令语言传达的效果,影响了学生对指令语言的准确接收和理解。

2指令语言设计的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格莱斯认为,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遵循着“合作原则”,以到达合作的目的。课堂教学活动,其实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教师设计课堂活动,传达指令给学生,学生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将借助“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原则”来阐述对设计课堂指令语言的看法。

2.1避免语言晦涩难懂或模棱两可

教师课堂教学用语不同于教师做研究或是日常对话所用的语言,教师在设计指令时,应该注意所用的词汇和句式,不能超出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之外。词汇选择时,常用词汇、基础词汇应该优选于专业词汇、生僻词汇。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中,教师还可以保持某些常见活动指令的一致性,提高学生接收活动指令的效能。比如活动中经常会用到“违反规则”这个词组,教师们用breaktherule,学生理解起来就很顺畅,没必要去使用像violate这样大部分学生不是太熟悉的单词。

2.2句式尽量简短

课堂活动指令的用途是让学生听懂、理解,从而知道如何开展活动,“清晰易懂的教学指令语是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的首要保证”(郭红梅,2018)。所以教师在句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尽量简短,不要用太复杂的结构,像省略if的虚拟条件句,笔者认为就没必要非得在活动指令中使用它,因为学生,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对这样的结构阅读起来可能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在靠听来输入活动指令时,他们就容易误解教师所传达的信息。

2.3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北师大的程晓堂教授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做过深入的研究,并肯定了教师话语逻辑性和条理性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话语清楚、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而且说话的目的清楚,那么教师话语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学习”(程晓堂,2008)。在课堂活动本身符合教学目标、学情,也具备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活动指令也可以遵循活动步骤来设计,这样教师也容易把握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接收起来也比较顺畅。但是,活动步骤并不等同于课堂活动指令。

3指令语言传达的原则

3.1降低干扰

指令传达过程中,所有会干扰学生理解指令的因素,教师都应该尽量降低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比如活动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工具等物品,这些东西与活动密切相关,但是如果教师边下达活动指令边分发,看起来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学生的关注点会转移到所发的物品上,而对活动指令的理解、吸收就会打折扣,也势必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师可以在活动指令下达后再分发相关物品。再比如,教师在下达活动指令时,用到了某个词或短语,就穿插着讲解这个词或短语的用法。这种做法也是对学生理解活动指令的干扰。即使这个词或短语非讲不可,也应该放到活动指令下达前进行讲解比较适宜。

3.2把握语速

吴维屏副研究员、蔡龙权教授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格里菲斯的观点,认为“教师的话语速度和停顿掌控影响学生的理解”。既然活动指令的有效传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基础,那么在这么重要的环节,教师不妨稍微放慢自己的语速,在指令重点处稍做停顿,以保证学生对活动指令的有效理解,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意语气

前面提到课堂活动指令所使用的句式应尽量简短,但这并不是有些老师所说的活动指令全部都用祈使句。全部祈使句是不合适的,因为命令的口吻让人感觉生硬,易产生畏惧感。正如陈春兰(2013)认为在高年级的课堂,命令式的直接指令应该减少,不具命令性的间接指令应增多。高中课堂上,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光是通过强势的命令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应该学会调控自己的语气、声调,让学生有亲切感,从而愿意配合课堂活动。

3.4借助资源

教师在传达指令时,除了用语言以外,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动指令。教师可以将一些主要步骤以幻灯片的形式在屏幕上呈现,对于那些将在一段时间的课上都要进行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将步骤做成文字材料印发给学生,在第一次活动的时候介绍清楚,那么今后再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学生自然就能知道要如何配合教师完成活动了。

4小结

课堂活动的成败,除了活动本身的设计以外,与指令语言的设计和传达方式也都密不可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原先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加以重视。甚至可以将指令语言在教案中呈现出来,自己先对指令的语言、句式、逻辑和条理方面进行把关,并在传达指令时,牢记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2]吴维屏,蔡龙权.国外TESOL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52-59.

[3]刘乃美.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教育与职业,2006,17:137-139.

[4]唐楠.重视英语课堂教师用语的使用——努力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J].海外英语,2014,(15):92-93.

[5]郭红梅.浅谈有效的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指令语[J].海外英语,2018,(1):89-90.

[6]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与连贯性[J].基础英语教育,2008,(6):3-9.

课堂活动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演绎;创意设计

语文课堂启动演绎机制,不仅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丰盈活力,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触动学生心灵,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动力。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演绎脚本、明确角色分工、筛选表演形式、做好演绎组织,确保课堂演绎活动的顺利推进,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课堂演绎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布设,其适合度更高,教学发动效果显著,值得深度研究。

一、精心设计脚本

课堂演绎需要有适合的剧本,如何创编这个脚本,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些课文有丰富的对话情节,学生完全可以将教材作为脚本来使用,但大多数课文不能成为直接演绎的剧本,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对课文进行创编。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创编课本剧,这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读写基础,自行创编课本剧不存在太多困难,教师在学生操作时要给出一些引导和启迪,确保课本剧创编活动顺利推进。如教学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社戏》时,教师选择了“看戏归航”片段,针对“偷豆”“煮豆”环节让学生展开演绎活动。为了让学生对演绎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发动学生创编课本剧脚本:看完社戏的归途中,一群孩子在一起“偷豆”“煮豆”。这里涉及多个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成立演绎团队,分配好角色,设计好角色的台词、动作和表情,展开演绎彩排训练,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拿到创编演绎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组成演绎团队,并协商角色分配方案,对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在对角色的台词、动作、表情进行设计时,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学生的准备情况,并参与学生的互动,给出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演绎顺利展开。在课堂演绎展示阶段,学生表现良好,教师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演绎创编活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启迪。通过具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演绎活动顺利展开,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引导是比较成功的。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课本剧创编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二、明确角色分工

在组织课堂演绎活动时,教师要做好演绎分工。首先,教师要组织演绎团队,这是课堂演绎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习惯按照学生座位进行编组,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学生要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才能形成极强的内聚力。教师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配合也会更默契。其次,教师要做好角色分工,课堂演绎时,学生对角色有选择性,教师要给出积极引导,做好相关调节工作,让学生自觉接受角色。最后,教师要对角色演绎方法进行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中,确保课堂演绎的高效性。《春酒》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其中的人物不多,“母亲”是核心人物,其他“邻居”都属于配角,“我”是见证人,也属于配角。教师在组织学生演绎课文时,要先组织学生做好脚本和角色分配工作。教师主要对“母亲”角色性格进行重点分析:“母亲”是一位朴素的、善良的、诚实的农村妇女,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伟大。学生在角色演绎时,要表现出人物的多方面品质,要在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上做更多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活动,对角色的塑造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为凸显人物形象做了许多研究性学习。为成功塑造“母亲”的形象,教师组织学生对角色进行探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学生对“母亲”形象不陌生,也很容易达成共识,教师将此作为教学发动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启动效果良好。

三、筛选表演形式

课堂演绎形式众多,教师要给出必要的筛选意见,如分角色诵读、小品演绎、诵读造型、音乐剧、舞蹈、哑剧、快板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做出规划,给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能够利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演绎,以提升演绎的效果。学生对课堂演绎形式有自己的审美,教师不妨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行选择演绎形式,或鼓励学生创新演绎形式,这会使学生收获丰富的学习成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在选择课堂演绎形式时,很多学生都有个性追求,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可以吸收部分学生的意见,对演绎形式进行创新选择。《安塞腰鼓》是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抒情性散文,没有具体的故事情境和个性人物活动,不适合开展演绎活动。为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如果让你进行直观展示,你有什么好建议呢?学生听说要自行选择课堂演绎形式,自然很兴奋。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个性观点不断涌现。有的学生建议:“我们找来一些腰鼓或可替代腰鼓的东西,全班学生一起表演,再现课文中的场面。”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特别是安塞腰鼓的声音,模拟演出并展示,能够形成很好的效果。”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与学生逐渐达成共识,为课堂演绎的顺利展开提供更多有利条件。教师发动学生出谋划策,设计适合的课堂演绎形式,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的具体意见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已经融入教材之中,与课文内容形成了共鸣。不管学生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演绎形式,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有效拓展。课堂演绎的重点是准备,而不是演绎过程,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才是最有价值的。

四、做好演绎组织

课堂演绎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教师要在组织上给出更多关注,确保演绎活动的顺利推进。演绎团队组成、角色分工、演绎形式选择、演绎过程、演绎评价等环节,都存在组织与管理的问题,教师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启迪和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演绎情境中,在感受文本角色的同时,形成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特别是在课本剧演绎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更多的组织与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这是课堂演绎顺利展开的基础。课堂演绎方案确立后,教师需要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演绎的顺利推进。《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但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典型的形象,非常适合开展演绎活动,教师给出有针对性的布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桃花源记》译文进行整理,自行创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和台词,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研究人物表情和动作,先在小组内彩排训练,然后参与班级集体展示活动。教师布设清晰,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相关操作。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中,对学生演绎准备情况进行辅导。经过一番精心的排练,每一个小组都做好了展示准备。课堂演绎正式开始,教师将部分学生组成评委团,现场为各小组打分评价。课堂互动气氛浓厚,课堂演绎顺利展开。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课堂演绎活动,并在每一个环节都给出具体的设计和指导,组织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课堂演绎活动也有浓厚的兴趣,但纪律性普遍较差。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学效果极为明显。课堂演绎活动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直观感,为学生立体解读文本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在课堂演绎设计、发动、组织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课堂演绎活动顺利展开,给学生提供学习感知和历练的机会,这对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叙事性散文、故事、寓言等,这些内容都适合展开课堂演绎活动,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创新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尚刚.介入小品演绎,打造灵动高效语文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6(8).

[2]何文清.在动态生成中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J].现代语文,2014(12).

课堂活动范文7

[关键词]OBE理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活动设计

根据OBE理论,我们得知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应当重视教学的产出以及教学成效及成果。成果不只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内容,还应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学习成果展示的应该是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的获取最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更应当在OBE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教学产出。口语课堂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内容转化成日常的口语交流能力。所以,如何有效的教学产出,我们要对口语课堂的中的各个因素加以分析,使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有最大的收获,即最大的教学产出。

一、OBE理论介绍

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我们也可称之为能力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以及目标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OBE理论1981年由Spady等人首次提出,这一理念在得到认可的同时,很快成为欧美等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流理念。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突出4大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以所获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学生所获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有什么用途?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以获得这些有用的学习成果?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学习成果呢,检测手段是什么?我们所谈及的成果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终取得的结果,是学生经过某一学习阶段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值。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重点突出学生最终获得了的知识,将知识转化成了的能力,但OBE本身不强调老师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尤其突出强调教学过程后的学生的输出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输入水平。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统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的个性化教学要求来看,老师必须要清楚地知道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并能及时了解每名同学的个人学习的目标的设立、基础学习状况和学习进程和轨迹。以此来设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学习成果产出是OBE的教学评价汇聚焦点。本文将把OBE的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活动设计当中。

二、影响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设计的四方面

口语课堂的活动设计要遵循互动的语言教学原则。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设计应该使语言教学过程成为语言活动过程,要充分体现语言的多功能性。互动的语言教学原则包含4个方面即:以信息为主的交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及感情的移入相统一。

(一)信息为主的交际

以信息为主的交际(德文原文为“mitteilungsbezogeneKom-munikation”)是由Black和Butzkamm(1977)杜撰的。他们用它来指代英语教学中这样一些珍贵的时刻,也就是目的语言被当作了交际工具。这种使用方式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是课堂讨论,例如,在课上完成某事。有时候真正的交际时刻会自发地产生,就像在对昨晚的电视节目或某人的新发型交流看法的时候。然而,在达到高级水平之前,多数一般性语言教学都偏向以语言为主的交流,或是技能获得型”(skill-getting):他们只是在句型结构练习中和由学习者事先确定好的反应时才使用英语。在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东西以及所获得的成功感受远远比“她们是怎样学习的”“是什么时候学习”要重要得多。我们更加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严格把控以学生为中心。因为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用英语来完成交际的技能,所以应利用任何有真正交流自然发生的情景,并创造更多这样的情况。通过OBE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有两个可以帮助老师决定交际活动的策略:信息鸿沟和意见分歧。信息鸿沟就是利用重构课文,猜谜,写摘要等都是信息鸿沟的好例子。而意见分歧产生于那些有争议的课文或观点的练习中,它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观点或为自己辩护。意见分歧还有一种活动形式那就是让参加者分享共有的一次经历。在适当的传统型练习中,应用信息鸿沟和意见分歧这两个原则,老师就能把这些练习转变成更具挑战性的交际情景。因此,让语言学习者描述彼此的外貌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步骤,在加入猜(信息鸿沟)的因素后,就变成了一个交际活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能基于这个原则,那些没有真正话题的可操纵型练习还要保持原样。信息鸿沟和意见分歧的练习必须要有值得谈论的内容,学生们是不愿意谈论琐事的。由活动的结构引发的兴趣可能受话题影响,增加或减少。英语口语学习者的感受和想法是课堂口语活动练习的中心,并由此产生出许多好的课堂口语活动。作为新一代的老师在积极的转变并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此同时课堂讲授内容的正确处理与实践课外练习的重要性要好好把握。老师要有一个开放的眼光,要积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且积极的学习。老师也只有不断地输入才能很好地输出反馈教学。反馈教学主要体现在改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极大的受益。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在非英语环境下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经历真正的交际情景呢。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英语口语学习者才能够习得并且学着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口语教学活动中,语法学习虽然很有必要且有用,但就是不能在学习者和目标学习语英语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并且让学习者得以认同。根据OBE相关理论我们得知,英语学习并不只是机械的记忆一些没有意义的名字,它也是一次教育历程和体验。我们的交流语言是和我们的气质性格类型、文化紧密联系的,那我们就应该利用学习语言的这一过程,来实现对我们的气质性格和文化获得更多的领悟。例如,学会谈论自己的喜恶就能使他们对生活的价值和目的做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生参与口语课堂的动力

新型课程可以说是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信心和价值观等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新的教育形式。“第二课堂”是目前隐性课程的一种体现形式。要充分加强第二课堂的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并规划教学、教学内容与载体。要将第一和第二课堂放到一个高度来对待。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层次,强化第二课堂育人成效。英语口语活动的级别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类型。学习者的活动,字面理解还有做事情和动手完成事情的意思,例如,制作一套广播节目迫使学生们去读,去写并用英语交谈,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玩”录音机,搞音响效果和配乐。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在班内做民意测验。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态度。如果她基本上喜欢合作方式教学,不回避小组活动或任务带来的较大工作量,那学生学习合作能力的条件就是好的。一个班或一个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通过选择某种练习和话题,她就能给气氛定调子,而这一点经常是老师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三)教学气氛

许多的课堂活动有时会集中于单个学习者。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告诉别人他们的感受、喜恶,判断自己的感觉和接受别人的采访。谈论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就能做到,如果小组气氛不友好,或者所涉及的学习者担心被取笑或嘲弄,即使是最外向的学生也无法做到。所以,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种轻松和友好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些活动的目的:合作及增进了解。在口语活动中,对于新组建的或是刚刚由新老师接受的班级或小组来说,良好的氛围可能不会马上就显现出来。此时在设计课堂活动中就要尽量避免使用涉及个人话题的活动。为创造良好氛围,老师可以在热身练习活动中多下功夫。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学生们互相了解的班级里,有些活动也有让个别学生害怕的成分。为避免任何尴尬局面或不良反应,老师应声明任何人都可以拒绝回答个人问题,不必给出任何理由或解释,其他同学须接受这个结果,不必讨论或做任何评价。

(四)老师的角色

老师决定是否作为一个平等的成员加入活动当中去或者待在幕后提供帮助或观察。前者的优势是:例如,当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有更多的了解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当然,老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没完没了地更正学生的错误或是把语言优势凌驾于学生之上。但是,如果老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她就不能像不参与时那样独立地判断,提建议,帮助其他组。不参与的另一个优势是,老师可以不动声色地同时观察几个学生的英语表现,记下共有的错误以便过后更正。老师只使用可观察的活动要好得多,并只在学生要求帮助的情况下才给予帮助,即便那时也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想说的内容。口语练习活动已经扩展到价值观教育和性格培养领域,给纯粹的语法结构练习和词汇训练留下很小的空间。英语教学,有的时候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树立同情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我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能感受别人的情感,分享他们的喜与乐。口语练习的方法很多且很重要,我们不能仅把口语练习当作是一种热身环节或过度环节。许多的语言功能和结构都可以用新的方式来练习。但是口语活动的安排应该设计安排学生如何灵活的运用外语知识。基于OBE理论,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产出为导向,在口语活动的设计环节多下功夫,鼓励学生张开嘴巴多说多练习。期望,英语口语活动环节的有效且高效运用会给英语学习者的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肖雨.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43).

课堂活动范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活动式课堂;综合能力

在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活动式课堂教学备受欢迎。通过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激发小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目标明确,实现活动式课堂的有效构建

小学英语活动式课堂的构建,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目标设定,强调活动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尽可能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强调让小学生通过活动式课堂参与,真正提升小学英语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规则的设定,让小学生明白活动的要求,即从所学的1~4单元课文中,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篇课文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学生在活动式课堂参与的同时,深化其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巩固。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式课堂的规划上,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设定[1],然后通过目标的驱动,合理地进行活动式课堂内容的规划。明确的目标设定是活动式课堂能够取得预期教学成效的关键,对提升小学英语活动式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全体调动,提升活动式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小学英语活动式课堂设置的目的在于吸引全体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管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英语知识学习基础,都应该成为活动式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式课堂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内容的规划,要结合全体小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合理完成课堂内容的规划[2]。具体来说,在活动式课堂内容的规划上,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同时还要强调活动设置的趣味性。唯有如此,方可确保活动式课堂的规划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Myweekendplan的教学中,结合活动式课堂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要求小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周末生活的资料。如照片、视频等。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以“askandanswer”的方式让小学生描述自己的周末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句型训练主要是“Wheredidyougofortheholiday?Iwent…Whatdidyoudothere?Howwastheweather?”等。由于小学生对自己的周末生活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在该活动式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基本上能够达成全部小学生参与性的调动。在问答的活动中,小学生对重点例句的表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例句完成提问内容的表达。在小学英语活动式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确保活动式课堂的内容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全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活动式课堂设置的效果达成。

三、巧妙拓展,确保活动式课堂的实践培养效果

小学英语活动式课堂的构建,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作为一种出色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工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该积极进行知识的拓展,让小学生通过活动式课堂参与,实现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Atthefarm教学为例,教师在活动式课堂的设置上,引入很多农场的道具,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农场环境。在课堂活动的设置上,教师让小学生尝试扮演农场主,并以农场主的口吻模仿课文内容完成对话。基于这种方式的活动设置,让小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参与的过程中,顺畅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句型完成沟通和交流。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来说,也有积极意义。通过合理拓展,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确保小学英语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式课堂的构建,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境,赋予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感体验,进而推动小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彰显,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江翠玲.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版),2014(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