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旅游文化课堂教学探微

新课改旅游文化课堂教学探微

《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专业核心教材。针对知识点博而不精、宽泛理论与具体实践脱节、宏观知识下地域旅游文化融入不足等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新课改“三维目标”理论,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分析,《旅游文化》课堂有效教学应做到意、言、形、实相结合。《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与人文性兼具,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旅游业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合作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日趋成为课程教学主线。作为文化型课程,在抽象宽泛的文化理论和具体讲解技能中如何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结合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找到能被学生接受的平衡点,是专业任课教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巧借东风力,吹的满园春——提升《旅游文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人文课程更要“活”。《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专业基础课程,对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品味旅游产品研发、高质量旅游服务举足轻重。如何深入浅出、将知识融汇技能,使学生感受人文课程的乐趣,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触发正确的情感共鸣和自我认知是课堂教学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既是课程本身发展需要,更是“教书”且“育人”的本质体现。授之以“鱼”未必好。传统《旅游文化》教学常以“授之以鱼”呈现,偏重教师讲授、知识点重复灌输,疏于导游讲解、服务礼仪等专业技能习得。教师说的多、讲的广,学生悟的浅、练的少。中职学生根基薄弱,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对单一理论教授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学目标往往浮于表面,偏离本意。授之以“渔”也需巧。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为在知识为内核与归宿之上,教师要改变传统主导者的身份,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单纯传道解惑转为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晓之以理,授之以“渔”,倡导学与教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言传身教,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合理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习的过程,也转变为通过师生多向交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探索多种学习途径的过程。新课改为《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带来灵感。巧借东风力吹的满园春;引导学生领会知识,习得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举一反三优化自身教学能力,既是教育之本也是教师成长必需。

二、得“意”莫忘“言”,习“形”更得“实”——例谈《旅游文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一)“意”先于“言”,“言”需达“意”“意”,是指书本知识和相关教学内容。

《旅游文化》课程涵盖历史、民俗、自然景观、园林建筑、宗教等多方面知识,广且杂,对学生来说新奇有趣,但难消化理解。“言”,是指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掌握技能。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最直观的“言”就是将理论知识按照导游技能操作标准、服务礼仪规范,转化为实际讲解。因此教学过程中,首要是以生为本,理清知识构架,点明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等方式的结合,先知“意”再会“言”,能“言”且达“意”。以《东岳泰山》为例。教师将教学分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拓展三个环节。1、翻转课堂,课前预习分配任务。教师提供泰山短视频。学生分组设计“泰山档案卡”,合作探究实现知识预热。2、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循序渐入。(1)视频欣赏:家乡的山、民族的山,激发兴趣。(2)任务驱动:展示预习成果,调动积极性。(3)深入探究:点评学生作业,从五岳独尊、人文泰山、自然泰山、封禅泰山四方面延伸讲授,结合图片视频,强调重难点,学生深入了解泰山。(4)巩固要点:学生课堂速记泰山档案卡,至此对“意”一定掌握。(5)角色模拟:分组讲解泰山,引入导游比赛评分标准,学生互评,最后选出金牌向导、团队。升华课堂,将“意”转化为“言”。通过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情境和角色,渲染实地讲解氛围,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培养能力,了解旅游专业所需技能。(6)复习小结,由“言”归“意”。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能主动审视所学,有所反思,始终抱着探究学习的热情,善于发问、自问,研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会“意”且能“言”。善“言”然后知深“意”。3、课外拓展:撰写泰山导游词,寻访家乡名山,制作档案卡,设计导游词,融入地域文化升华情感。由“意”到“言”,依“言”会“意”,完成知“意”能“言”与“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意“与“言”互转、融合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分析、交流展示中学习,在形成小组观点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与沟通,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形”为“实”所表,“实”为“形”之本“形”,是学生看到、听到甚至品尝到的,实实在在的文字与事物。

《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点充实,书中配合许多典故及图片,旨在学生可学可读、可赏可玩,但也易让学生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实”,是学生能通过书本领悟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由此触及内心而衍生自我认知、价值观念与民族情感。教育只有触发情感上的深入共鸣,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际教学中,即通过“形”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思想及情感,在“形”与“实”的比较中真切感受、加深印象。以《大屋顶》为例。古建筑课程专业性强、趣味不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学中,直接采用角色扮演、项目驱动都不能很好带动学习。因此授课时,主要采取以下思路:1、课前铺垫,寻访家乡古建筑。学生联系生活,介绍家乡古建筑,入情入境地体会古建筑的魅力与价值,感悟古代高超工艺,进而产生问题、形成兴趣、关注课文。2、课堂创设情境,以“画屋顶-赏屋顶-识屋顶-说屋顶”为主线,层层递进。(1)“画屋顶”导入,学生画出看到过的屋顶。(2)“赏屋顶”赏析教师给出丰富的古建筑屋顶图片,视觉上感受屋顶的美。(3)“识屋顶”环节,分“看图认屋顶”—“屋顶大不同”—“屋顶档案卡”三步骤,教师提供六种屋顶纸质模型,示范讲解。学生由浅入深,直观生动地感受古建筑屋顶的精巧,与古建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古代建筑文化。初步熟悉屋顶之“形”,并根据课本的“意”来完成屋顶档案卡,实现“意”“形”的学习。(4)“说屋顶”。分“说屋顶”-“屋顶接龙”-“屋顶排序”三步,从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挖掘教材,学生按照书本知识和导游讲解要求模拟讲解。通过开放课堂、案例实践教学,在领悟课文内容的主线上启发学生能写会说,将“意”转化为“言”,在“言”中体会“实”的升华。3、课外拓展:设计家乡古建筑屋顶导游词,模拟讲解。设计保护古建筑的标语,唤起情感共鸣。“形”“实”兼备,以“小”见“大”,以“少”知“多”。探讨类似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寻找课外知识,引发探究式学习,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得“意”能“言”,也需习“形”悟“实”实际教学中,“意”“言”“形”“实”相互独立更紧密相连,对“三维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意”是根本“言”为目标,“形”是重点“实”是升华,四种元素穿插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体现课程学习真正的价值。教学中,既需根据不同阶段、内容分清主次,选择恰当教学方法;也需引导学生在“意”“言”“形”“实”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走入课程深处,发现知识的奥妙,领悟课程对自己的价值,提高人文课程教学效果。

三、结论

得“意”莫忘“言”,习“形”更得“实”。“意”“形”“言”“实”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下,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上都得到提升;教师在整合资源、深度挖掘上积累一定经验,对课程教学也有了一定感悟。实践表明,这对新课改下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为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旅游文化》教学效率有良好效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此中有真“意”,欲辨莫忘“言”。曲径通幽处,引导“意”更深。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得鱼、得渔、得欲,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实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张敏昭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