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高职教学改革论文(10篇)

第一篇:高职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一、外贸跟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操作比较薄弱

很多高职学院因为实训条件和师资的限制,还是以传统教室的理论教学为主,还有些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外贸跟单员考试的应考倾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比较欠缺。有些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中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训课程,但理论课程和实训操作课程基本是分开的,有时是多个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实操训练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往往记忆不清,也达不到理想的巩固和训练强化的效果。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外贸跟单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灵活地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现在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学历或职称,大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外贸跟单的专业知识,真正具备外贸跟单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很多老师仅能纸上谈兵地从学科体系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外贸跟单流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这样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选用局限性大

作为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细分出来的岗位,外贸跟单类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还不够成熟。比如教材方面,现在市面上外贸跟单类教材很少,教材内容很多是根据外贸跟单员培训考试内容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许多知识点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复,学生学习起来总感觉是以前学过的,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学生对商品知识的缺乏

外贸跟单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具体的产品相结合,前期从跟单员接触到产品的订单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订单的各个条款,特别产品质量的各项要求,比如跟单工作中最为复杂的纺织品,对于纺织品的面料种类、色牢度、克重、幅宽、经纬密度等质量的具体要求,还有关于产品的国际的质量认证要求,类似欧盟对纺织品偶氮染色剂的规定。这些都需要学生对产品的特性非常熟悉,才能顺利的为后期的工作做好准备。订单中后期跟进的过程也都是和产品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跟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强化学生商品学的基本知识。

二、改进外贸跟单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外贸跟单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岗位,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外贸跟单相关软件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模拟外贸环境下作为外贸业务人员进行从合同的磋商到制单结汇整个交易过程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外贸企业实习或参观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实现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比如现在欧洲的“一体化教室”的做法已经被很多高职院校学习,把传统教室改成一体化教室,将讨论区、授课区、信息区和样品展示厅集中于一体并配备相关的操作软件。学生的跟单课程安排在一体化教师进行,有在外贸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到的商品资料、单证资料等教学素材,也有商品吊牌标签、价目表、包装及瓦楞纸板样本等等商品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知识过程中能有实际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对于有些实际操作的环节,也可以边学边练,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1.分项目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分项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针对某一外贸公司出口中程跟单为例,也就是跟到出口货物从工厂生产出来装上出口运输工具为止。老师根据具体案例设计出口跟单的项目,然后分配每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由学生分组后进行流程的操作。选择的商品可以由易到难,第一次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逐渐增加难度,由学生自行针对教学工作每个环节对该订单操作。从接到订单,到包装人库,到装船清关,再到收回货款,每项技能的训练都围绕该订单中的具体信息来展开,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出口跟单整体流程有所把握。

2.实地参观进行现场教学

跟单员除了要了解外贸专业知识和产品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工厂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知识,对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及生产进度的控制,生产进度出现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理论讲述很难理解。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带学生去生产企业车间现场进行参观,比如纺织品生产的工厂,让学生现场观摩从裁剪车间到缝制再到后道工序及最后的包装过程,了解每个环节工作要点难点,中间可以通过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启发,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以赛促学

近几年来从各省到全国每年都举办报关职业技能大赛,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外贸跟单技能大赛从理论和实务两个部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实务操作部分,主要是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让参赛选手真实体验到了外贸跟单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接触不到的。高职学院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多方面促进学生外贸跟单技能的提升,进一步进行专业建设、推动和促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作者:张丽莉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构建强化“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基本界定

所谓的“典型岗位”就是指本地区(省域内)本专业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专业核心课是指“典型岗位”中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一套识别系统,识别出本专业的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进而提炼出“典型岗位”所需要的核心专业技能。从而确定出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建立面向“典型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

1.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夯实基础

依托行业办学,学院先后与省内外100余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很多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华润、万科、北方建筑等知名企业。同时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聘请80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为科学地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用层次分析方法识别出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及对应的专业技能

我院建筑设备专业充分依托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单位和辽宁省建筑设备行业协会参与、省内知名专家和学院专业教师,通过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完成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岗位”识别。对沈阳华维工程有限公司、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辽阳分公司、沈阳浑南热力公司等十多家有代表性的本专业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形成了四类主要数据:一是企业的经理、技术负责、各企业的人事管理者以及在企业内工作的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二是在企业内兼职的专业教师的比较总结;三是在院内任课的企业兼职工程师的建议;四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座谈。将该四项内容按照3:2:2:3的权重进行数据处理,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本专业的“典型岗位”及对应的专业技能,最后得出我院建筑设备专业的典型岗位有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预算员、绘图员。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

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打分、能工巧匠建设性方案、专业骨干教师及毕业生调查结论四者按(3:2:3:2)权重处理,最后确定出建筑设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设备施工技术4门课程。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实施是关键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建设与核心专业课程配套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成集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建筑设备产品设计生产、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安装企业及物业管理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智能楼宇管理师执业资格鉴定等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施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结合“一体化”课程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选择性的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为就业或者创业做铺垫。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部分项目可让学生参与完成,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丰富了经验。

(三)建立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

目前,一体化教学的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定考核方案时不宜复杂、指标要可量化、可操作,容易实施。在注重加深加细考核过程评价的同时,强化单项技能竞赛。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部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将课堂教学评价向课外延伸,全过程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

作者:高会艳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建筑CAD教学改革思考

一、当前高职建筑cad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虽然各大院校都开设了CAD教学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实际效果往往还不能一步到位,学习了课程之后不能直接快速投入到工作中去,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科目,然而对于公司工作的CAD绘图员来说,为了工作再学习另一门建筑类的课程是很划不来的,因此教学上需要进行改革。

(一)从教学内容上,当前主流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方式为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而教材的编著方式往往是按照软件的介绍来编辑,一个菜单一个菜单的介绍。其流程首先是CAD的界面介绍,然后是制图模板和常用制图工具,接下来是制图背景、单位设置、选项设置,基本的制图命令的使用,对已经绘制的图形进行修改,添加文字、剖面线、做法图名等,添加标注,制作块和编辑块,三维制图基础,最终是CAD的打印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讲解命令,讲解各个参数的意义,然后给一些简单的例子手动操作,这些例子往往是纯图形,没有和专业挂钩,导致学员对这种教学的实际意义产生怀疑,而且没有针对专业讲解知识点和操作的活学活用,导致实际工作的时候仍然要从头摸索,一点一点结合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绘图工作,导致学习的价值有所打折。

(二)教学的方法上,当前常用方式是理论和实际操作分开,一节理论课一次操作课,先理论后操作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的联系较弱,实际操作的时候对知识点的印象已经减弱,CAD活学活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当前CAD教学往往是无专业差别的大班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学满毕业后仍然要花时间适应上班的需求,教学的实际意义还有待提高。

(三)最终的考核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理论,会有较为系统的理论考试,考核一些较偏的知识点来考验学员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但是忽略了实际操作常用的绘图方式和命令。考核最终有些脱离实际,和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差别。

二、结合实际岗位的高职建筑CAD教育改革建议

高职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的学生以后往往是技术最前线的员工,所以其课程和操作要求尽量与实际工作相符合,直接与行业常用的操作和绘图过程接轨,尽量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对目前CAD教学不切实际的问题进行改良,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课程配置对CAD教学的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课程选择教学重点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建筑工作CAD制图中常用的命令和画法,把重心放在实际工作中CAD的常用技巧和快速提高上,而不是系统讲解CAD的全部知识。考虑到生源的特点,课程应当更贴合工作,而不是侧重理论,以保障学生的对课程的兴趣。以建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CAD制图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杂糅结合,寻找对建筑来说快速上手更有价值的CAD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建筑CAD以后的工作主要是设计院、规划局和设计公司的绘图员,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建筑工作选择常用的命令和绘图方式。如建筑制图与机械制图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建筑图形较为规整,剖切方式也较为简单,而且由于建筑图纸包含的信息量巨大,CAD的三维建模功能很少用到,日常绘图中仅仅在计算日照的时候使用一些。在指定课程计划的时候重点考虑建筑常用的各种线形设置,针对建筑直角更多讲解UCS使用,双线绘图墙体等,在选择操作案例的时候,尽量以实际项目为蓝本,绘制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完整的建筑图纸,使得学员更容易有成就感和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之前分析项目,一步到位分析该方案中使用的建筑专业知识和CAD知识技巧,使学员在学习之前对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由于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制图领域已经有前瞻性的新方法和软件推行,如近年来较为热门的BIM和参数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软件和方式进行介绍,使得学员在系统学习CAD的同时对建筑制图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未来的变化有所准备。

(二)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机房现场演示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快速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完就上手操作,知识点迅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操作的实际演练。由于建筑CAD课程需要手工操作来熟练,并且毕业结果也是以可以制图为标准,所以在项目的学习中应当以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建筑CAD注重实践,课程教学中宜采用实际操作为主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细节上因人而异,除了部分快速提高的方法之外尽量给学员自由空间,保证每个学员有适合自己的绘图风格和节奏。

(三)考核的方式,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最终考核以实际项目CAD的绘制为蓝本,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员参加建筑行业的实际项目,作为额外加分的依据,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来增强学员的工作能力,提高CAD教学的实际价值。针对当前CAD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后,可以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绘制,课程完成后就可以直接胜任建筑设计绘图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在一步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设计和绘图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CAD是一个实用成熟的平台,可以大幅提高建筑制图的效率,因此各大院校都开设了CAD教学的课程,本文针对建筑当前CAD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做了简单的分析,为以后CAD教学提供了参考。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建筑给排水施工教学改革

一、建筑给排水识图实训教学设计理念分析

(一)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工场及相应的专业设计室和学校外部的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创建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实训过程中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核心,然后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以相关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训,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接着让学生从教师的理论教学转移至现场参与到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纸的识图实践,从而为相应的施工人员进行讲解,通过这种现场的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融入本行业要素进行创新实践。

依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给排水系统的认知及读图识图以及给排水和土建工程的结合内容都融入之具体的实训课程中,将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与施工的主要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关的技能鉴定、企业需求等方面引入具体的给排水识图实训环节,另外还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及相关的资源来开发相应的实训内容,并加以一定的创新,从而提升识图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创建真实的实训环境。

针对给排水读图实训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注重真实环境的营造,甚至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训,让学生以职业化的状态融入到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此时老师注重在现场以及企业环境中进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的识图实训中,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并且引入职业岗位体验,熟悉职业环境氛围等层面来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对识读图纸的实训。

二、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训练的具体改革实践

(一)明确实训方案。

老师需要结合当地的建筑企业的具体施工情况来加以现场实训,比如进入正在施工的一期给排水施工项目中,选择的施工项目地址尽量和学校地址相近,然后以此项目为重要载体,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展现场教学。此时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每4人可以划分为一组,然后根据现场的给排水施工,将现场的第1栋楼到第10栋楼的给排水施工图纸一一下发给相应的团队,然后让各个团队分别就建筑、消防等给水以及建筑等排水撰写识图报告,同时在具体的现场让团队进行管道的连接实训。

(二)设计整体的项目教学框架。

根据具体的给排水施工项目的具体目标来构建相应的教学项目框架设计。由于针对建筑给排水项目的训练框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种类较多。其中包括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平面投影和垂直投影方法,以及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认知、识读图纸以及土建和建筑给排水施工的配合三大技能,和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平面图、系统图和大样图这四大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进行框架设计的重要基础。

(三)组织具体的实训。

在实训教学时,需要将学生作为实训的主体。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可以在实训中运用先自学后教学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学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导入任务、让学生认知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任务来构建解决方案,辅助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在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以及巩固学习成果来提升实训效果。

1.导入任务。

以附近的建筑一期项目涉及到给排水施工图为重要的教学载体,并将其导入至教学实训环节,老师要对这个给排水工程涉及到的诸多系统构成及原理进行讲述,并结合具体的建筑给排水系统所涉及到的管材和福建,以及相关特点和类型进行阐述。

2.引导学生对任务的认知。

老师此时可以结合理论和现场两个层面来让学生充分理解给排水施工图中的内容,包括了给排水、消防给水工程、建筑排水工程等相关的施工图内容,并让学生在现场了解其真实环境,这是进行现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易理解和一些相关的工艺可以在现场进行演示和演练的方式来进行,或者在实训专业教室中进行。比如针对管材、附件以及管道铺设等工艺施工要求继续拧讲述时,就可以在现场来进行演示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相关的设备工具。

3.学生依据实训任务制定相应方案。

当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给排水工程施工图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之后,就需要构建相应的任务计划方案,老师则在其中通过引导和展示技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并明确给水、消防和排水等施工图纸的识读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学生通过计划完成相应的识读图工作。

结合明确的识图步骤,对图纸的目录、标题和图纸设计及施工说明、平面图、给水系统图、大样图和排水系统图及大样图等内容一一进行识读,并让学生以施工人员的角色来对某个环节进行安装实验,并让其他团队人员来进行验收。识图完成要让学生撰写相应的识图报告。

5.师生共同评价。

当学生的识图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实训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对此可以采用学生和老师双方评价的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而提升评价效果,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和现场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训改革,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通信电源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开设目的

如前所述,通信电源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高职类院校通信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通信企业对符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二、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信电源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包括高低压配电、油机发电机、开关电源、UPS、蓄电池、空调、直流远供、接地与防雷、集中监控等相关内容。时间紧,内容多,那么就需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总体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几点内容。

1、通信系统及各子系统(直流系统、交流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监控系统、空调系统等)的组成和作用,对通信电源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2、通信电源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比如功率因数、KW、KVA、AH、浮充、均充、制冷量、地阻、三相四线制、三相五线制、联合接地等。

3、通信电源中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开关电源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市场上主流厂家的主打开关电源产品。蓄电池的结构组成、基本原理,蓄电池的容量及影响蓄电池实际容量的一些因素。油机发电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4、通信电源中相关的测量。在通信电源的维护中,除了一些日常的物理性维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因此学生还需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比如利用万用表对蓄电池极柱压降、端电压等的测量,利用红外测温仪对温升的测量,利用地阻测试仪对接地电阻的测量,利用钳形电流表对电流的测量等等。

5、常见故障的排除。通过相应设备原理的掌握和测量技术,能够排除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三、明确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目前教学的特点普遍是注重实践教学,弱化理论教学。但对于通信电源的教学,还是应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如前教学内容中所述,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学习后续知识,运行和维护相应设备的基础,因此,在注重实训教学的同时,不能弱化甚至抛弃理论教学,而是要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训,用实训践反过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之前理论与实训一般分开进行,有的甚至这学期理论教学,下学期实训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能理解透彻,当实训教学时又把理论知识忘记了,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训教育。

四、明确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试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求和给出,其中期末成绩一般占有60%~70%,平时成绩占40%~30%,为了改变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好多人提出加大平时成绩占的比例,缩小期末成绩的占比,这里平时成绩均包含课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但此考核方式同样存在弊端,不能真正检测和督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实施阶段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和平时表现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该考核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和督促学生的阶段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上必须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采用符合学生及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保障。

作者:陈碧云 惠聪 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建筑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实践性知识教学,而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前期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科设置不可理的现象,如数学、力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教学中却忽略了数学、力学等基础性学科的辅助作用,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学效果难以显现。而且实践教学中片面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看到了教学的短期效益,而没有从根本上挖掘整个学科体系的真正内涵。

(二)师资力量有限。

教师是教学的施教者,其教学水平、专业知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看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缺乏专业知识强、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如今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师向低龄化发展,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重,这些教师基本都具备扎实的建筑基础知识,但是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丰富的教师中,又存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不一致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不能适应时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要求和新课程的变化。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结构而设计安排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过程只是单一的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实际训练不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标准要求,因此不利于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缺乏完备的实践基地。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场地,由于资金问题或者学校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只是停留在院校内部,缺乏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建设的训练场地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与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实训内容与教材不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实训系统,实训教材都是沿用几年前的教材,教材与实际实训教学内容不符,实训资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关键,高职建筑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批集建筑生产、建设、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加强对教学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与社会更好地对接。

(一)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建筑结构分析能力、建筑工程测量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同时掌握必要的施工技术。因此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学生具备将来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生受益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二)采用案例教学。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为学生讲解真实、典型的案例,将施工现场问题带到课堂去讨论、分析,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还可以通过反案例教学,为学生讲述施工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巩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模糊知识点,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理解,从案例中吸取经验。

(三)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将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课程,学校借助企业的专业技术背景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专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等,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理论只是与实践技能达到融合统一,进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了解建筑行业发展动向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理论,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五)编写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教材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要与教材相结合,吸收国内外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编写一套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采用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此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容同的实训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结束语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建筑人才,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宁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根据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企业的反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多年以来,各院校致力于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低、能动性差,严重影响着自身发展。不仅如此,这种方式下教育出的学生都缺乏实践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存在一种“到了工作岗位中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都用不上、能用上的知识自己都不会”的现象。而且,他们还缺乏创造性,对现有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了如指掌,却没有发散性的思维。针对种种境况,当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整合主干学科,实现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以模块化思维方式为基础,将各教科书的章节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将每个知识点按其实际应用范围重新组成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需要,将各个部分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对章节的增加、删减和顺序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施工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据以上各科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出的学生实际工作能低,空有一脑子的知识,却不知怎样运用。每个课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书本界限,整合以上学科,进行模块化教学。从实际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把学科整合为:基础知识模块、混凝土结构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岗位实习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根据实际工程的工艺特点,再将这五大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例如:在测量课程中融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材料力学课程结合建筑施工课程等。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转移教学地点。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是典型的理科课程,所以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的知识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对知识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因此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适应时展,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从城市到从村,各种素质不等。针对高职的一些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遇难则退等特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直接地、更直观地把书本中的知识以实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我们可以把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让学生看到相应的实物。把每个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到底是如何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关键工序的施工做成小型的实物道具,同时结合施工材料设备,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例如,EPS聚苯板外墙保温施工,可在实验室制作一个小型的房屋,每道施工工序,包括基层处理、测量放线、粘贴EPS聚苯板、EPS聚苯板打磨、涂抹面胶浆、铺压耐碱玻纤网格布、涂抹面胶浆、填嵌缝膏、涂面层腻子和涂料都能反映出来,并联合施工材料、设备的展示,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围绕这样的案例来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符合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学生掌握、有利于摒除死记硬背现象和减轻学生负担。

(三)加强与施工企业合作,增加实习机会。

实习是学校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实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最终完成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学校中,专注于教学,却缺少了实际施工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施工企业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教学。他们长期生活在施工现场,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对新材料、新技术也有着及时的了解。聘用他们为学生们做课程辅导,一定会得到可喜的效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学。我国的高职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入成千上万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每一个施工现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能力决定每一个施工现场的质量、决定着建筑市场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成更多的新型技术人才。有改革才会有进步,相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发展、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壮大。

作者:郭直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现状

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以及方法,简化太极拳依旧是太极拳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以竞技体育缩版为主,造成太极拳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陈旧、弊端较多等问题,该种教学模式下的太极拳教学已经难以吸引大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太极拳教学中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师的动作,体育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不仅造成太极拳教学中没有融合太极拳的攻防练习而是一味的去强调太极拳的核心是修身养性、锻炼体魄,这种缺乏技击方面示范和教学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太极拳教学失去兴趣,致使学习过太极拳的大学生对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运动的了解微乎其微,很多大学生都错误的认为其所掌握的太极拳套路是“花拳绣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太极拳教学考核方式上过于呆板,在太极拳考试中太极拳运动技术、技能的分数比占80%左右,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不难看出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对于太极拳教学来说不应该只通过大学生个体的运动技术对其进行评价而是要通过大学生专项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所沿用的传统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考评方式难以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求,这也是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推动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其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首要问题。

二、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分析———以《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为例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学习、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主要教学用书,该教程作为国家武术段位制实施以来规定的太极拳考试用书,是和有禄根据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在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标准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专业用书。《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在编写过程中便采用了段位制教学模式,对一至六段的段位技术基本形态、单练套路、对打套路以及拆招技法等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来说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和式太极拳自身特点,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实施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教程在编制过程中高度保持了一段到六段中各段套路动作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控制上十分合理,所以该教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确保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中将和式太极拳“化打合一”的特点有效融入其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其不仅可以在教学中掌握和式太极拳的攻击技能,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大学生防守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在按照该教程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太极拳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太极拳练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一)段位制常规教学法

太极拳段位制常规教学法与高职院校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该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十分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极拳段位制理论教学

对于太极拳来说可以用“一层功夫一层技,一层功夫一层理”来对其进行概括,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每招每势中均带有丰富的理论,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需要利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其每个动作,所以理论教学必须要作为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建议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太极拳理论教学前,应将太极拳技术教学作为基础,即利用太极拳技术教学来培养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当大学生个体太极拳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记忆太极拳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学生在学习中对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厌烦心理。再者,体育教师在太极拳理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整理一些视频,让大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的角度更为深入的去了解太极拳理论知识,这对提高太极拳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体育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单练动作的时候,要将不同太极拳动作所含有的攻防内涵融入其中,这样的理论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对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2.太极拳段位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体育教师利用直观示范和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示范具体动作形象、技术结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以及动作路线等,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师示范中的基本要求是力求准确并要高度保持太极拳独有的风格特点,示范过程中要确保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语言讲解是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体育教师在语言讲解中主要向大学生讲授太极拳基本知识、动作名称、动作作用、动作要求、动作完成方法、动作方向、动作之间衔接要求、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材特点等。体育教师在太极拳语言讲解中要坚持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特点,尤其是要将各动作的运行路线、衔接部位讲解清楚,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要正确的使用每一个太极拳动作术语,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专业术语要使用通俗语言进行解释,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记忆以及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其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做出相应动作。和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与传统七十二式太极拳相比,前者的学习相对较为简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通过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练习体系,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讲解可以开启大学生的思维,将理论与实践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专项教学

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来掌握其出现错误动作的规律,这样便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预防和纠正大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太极拳中没有对其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则十分容易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因此,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要做好学生错误动作研究,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这种积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太极拳动作技术,这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段位制特色教学法

段位制特色教学法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太极拳教学中学生模仿教师而改良的教学方法,该种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拆招明招教学

拆招明招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将一个复杂的太极拳动作,将其分解成为多个不同动作进行教学的方法,对于太极拳动作来说只有给予大学生完整的动作示范,才能帮助其准确的掌握不同动作衔接中的细节动作,这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太极拳学习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和式太极拳单鞭动作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动作进行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将双手下沉并转换重心,然后让学生的右脚向右打开一小步并左脚跟步,同时学生的双手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向左再向右划弧动作,最后要求学生掌握该动作的定式动作,利用这种更为系统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2.喂招还击教学

喂招还击教学中主要强调教师要以给学生喂招,学生做出已掌握动作来化解教师招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该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大学生对相应动作的掌握程度,使大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更为主动的去学习太极拳套路。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的瑰宝,太极拳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太极拳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掉太极拳所具备的攻防作用,因此,该种教学方法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将太极拳的攻防内涵融入其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去理解太极拳攻防的含义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运用太极拳的攻防功能,学以致用是该教学方法实践中强调的核心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太极拳所具备的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等功能,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只有将攻防功能融入太极拳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太极拳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若干意见,以期利用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来将段位制教学,真正的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中。

作者:李春华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校思政概论课教学改革

一、论与史的关系

本科院校开有四门思政课程:概论课、思修法基、马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职院校只开设两门:概论和思修法基。由于概论课与纲要一定程度的同向同构,加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历史知识的相对匮乏———尤其理工科学生,高中阶段几乎没上历史课,所以,许多高职院校老师在概论教学中习惯采用论中带史或以史带论的教法。原因在于党中央之所以布置和选择在高职院校开概论课而非纲要课,有其深刻的考虑,概论课能更系统全面反映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实践探索所总结出的理论成果,它能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辨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讲概论课,论是主,史是辅。史作为讲理论的背景、案例,可以增加论的色彩、深度,使理论变得有根有源。有些理论,如果脱离历史背景,当今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几乎全面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又允许私有制等非公形式存在。难道社会主义改造错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正确性在哪里?只有结合当时历史条件以及这一改造对中国后世的整体影响才能讲清楚。

二、专题式教法与概论体系的关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概论课可能过于抽象无味,引不起多大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有许多教师采用专题式教法,将教材内容划分成若干个专题模块,每个专题围绕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开展研讨、演讲、辩论。比如“,走近”专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也可以把放进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了解他对中国的功绩和理论贡献,好处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对专题进行划分,对专题进行研讨时候,必须兼顾教材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即对于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专题中也要显现出来,让专题和专题之间也形成前后相继的逻辑链。避免专题搞得花里胡哨,却没有内在的理论作为依托。课堂专题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来进行,其操作策略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演讲、讨论、访谈、戏剧、游戏、知识竞赛、视频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让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内容进入课堂,在良性互动中领悟人生真谛,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

我们曾经比较重视概论课理论教学而忽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应付也就是说总体上不知道该怎样把实践教学搞的有声有色富有成效。现在,绝大部分院校认同并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式,这符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实践教学起辅助作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对应的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来确定。如今,理论教学的改革风生水起,实践性教学则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在于理论教学改革成本小,而实践性教学改革成本大。不管什么形式的实践活动,多半要带领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如纪念场馆、历史遗址、企业、社区等等,涉及资金、车辆、安全、组织联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活动设计样式多一些,参与的学生少一些。回校以后,通过宣传介绍进行补救。

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杜威是研究教学中儿童(学生)主体地位的先驱和权威,但是他并没有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系。以思政课教学为例,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把控、教学效果的检验等主要环节上。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就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是有人格尊严有思想情感的人,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是有理想抱负有学习组织能力的人。一言堂、满堂灌实际上就是没有怎么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所以,教改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进行演讲、讨论、辩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展示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更大限度体现出来。

五、思政教育共性与学生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关系的关系

全国的思政课教材是中央政治局拍板的统编教材,思政课本身带有比较鲜明的政治思想色彩和任务,思政教育的共性也就是说不管针对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要履行上述任务。但是,不论是什么课程的教育,因材施教是从教之古训,我们教育教学的中心都是学生,本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适度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学生的专业是他们学业的主要目标,因此,凡是涉及与其专业相联系的课外知识———包括与专业有关联的历史事件、人物、科技创新、当代相关企业现状等等,总能引起学生特别的共鸣,比如,针对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讲近现代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及人物,讲大型机械厂的发展转型,讲沿海一带先进的模具制造企业等等,学生总是兴趣浓厚。布置学生课外社会实践调查时,有意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到不同企业、工业园,或者安排一些与其专业有一定联系的考察内容,这就是思政教育的个性所在。

六、考评模式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思政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考评,真的不在乎通过期末一张试卷考试评定分数———这个分数既不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取消卷面考试以后,采用了一些新的考评模式。新的考评模式要突出过程性、多样性以及知行结合的特点。所谓过程性,即把考评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乃至全过程中去考查、分析、点评、评分。所谓多样性即考评学生成绩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学生课内学习专题,可以采用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外实践划分不同的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和实践种类。另外,我们还要考查学生出勤率、上课表现。所谓强调知行结合,即把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具体行为结合考评,比如,学生专题演讲,既要考评学生专题内容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评学生演讲中表达、仪态、PPT制作使用、上下互动等水平。考评方式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为了实效,我们真正在乎的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以后认同这门课,并且获得教益。这些教益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以上几种关系是我们概论教学中绕不过去且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之间构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有关联的系统,所以,我们必须整体的思考这些关系并处理好这些关系。

作者:张玉龙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第十篇:高职药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目前存在问题

1.1专业发展迅速。

高职高专的专业面向社会需求,近年来细化程度明显,专业变化程度大。以我校为例在药学、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等传统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中药、药品经营管理、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助产、保健品和营养学等多个专业,大多数专业都将药理学设为必修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实验课程比例。但各个专业的需求与侧重明显不同,如药学和中药专业侧重于药理学机制及应用;护理专业侧重于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和与不良反应;医学技术专业侧重于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与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等。部分传统药理学实验操作难度较高、设计复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已不符合需要。

1.2实验教学任务重,师资匮乏。

高职高专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师生比较低,以我校为例,专职从事教师有5名,兼职5名,从事药理实验的实验教师仅1名,但药理学为大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每年接近2000名学生需接受实验培训,任务重。

1.3学情变化明显。

青年学生热衷于接收新概念事物,好奇心强,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心理疲劳。传统药理学实验多为经典基础实验,实验结果虽稳定,但结果容易取得且固定,学生科研兴趣和主动意识不高。另外目前医药高职高专大部分是从中专药校和护校转变而来,女生比例高,对动物接触较少,动物实验操作有困难。

2.教学改革的初探

2.1以专业为导向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按“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置讨论,统分结合,精选实验内容,以大专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缩减过于复杂的药理实验,并同时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如对护理专业的实验内容中在红霉素溶媒实验等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加入常见消毒防腐药物作用效果与毒性比较;对药品营销专业开展介绍药品处方辨识比赛,模拟药房“问病卖药”等项目;对医学检验专业,开设药物对人体生物材料的检验指标影响的实用课程等。通过药理学实验将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2从实验课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实验课的设计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意义重大,适当、可控的实验课改革不仅能保持传统实验课结果可控的优点,也可避免其教条、死板和无新意等缺点。我们在与课堂的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引入设计性实验,加大开放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实验之前开始查阅文献,撰写实验方案,并实验过程中视频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课后及时点评,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3丰富实验教学的手段

2.3.1.PBL实验方法。

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PBL实验方法效果已得到证明,“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PBL教学的精髓所在,是提升职业素养的捷径。以我们实验教学为例,实验课前提出问题:“如有一名大范围烧伤的病人,体温>38.5℃,应采用盐酸氯丙嗪还是阿司匹林降温?”。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验设计方法:甲组小鼠给予盐酸氯丙嗪,乙组小鼠给予阿司匹林,给药后将甲、各2只放入冰箱冷藏室,另2只置于常温下,30分钟后分别测量4只小鼠体温2次,求其平均值,比较给药前后的变化及不同条件下的体温值。从该项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抗精神病药物与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机制的不同之处,还能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了解基础统计学方法和如何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2.3.2采用渐进式教学法。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的转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技能,实验课中先由老师讲授原理,然后进行操作技术示范并讲解技术规范,之后请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并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实际操作并由教师及时矫正和反复训练。

2.3.3与软件技术有机结合。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药理学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加快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我校建立有120平方米的药理学仿真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的环境完成机能学与形态学的实验,包括实验对象、实验试剂、实验器材、实验简介、实验步骤、仿真实战、仿真实验等部分。该系统不受试验动物、试剂的制约。

作者:黄晓敏 邓昌良 李宏 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