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职教育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教育管理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1

对于管理者素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教育大国更是一个教育强国。在这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管理者在面对众多人员素质的差异时往往给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在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也恰恰是对管理者素质的考验。

对于高职教育学校数量控制的问题:在教育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今天,各种培训机构、私立学校层出不穷,往往有一些学校不为学生自身利益着想,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学生花钱去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还白白的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这种学校往往把证书与学生本身的技能分开来,只为了寻求证书这种结果而实施教学。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政府往往应该加大控制力度。

对于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程度加深,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在我国教育师资的管理一直是采用专用的师范类渠道,虽然有这种高素质的渠道,但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本身对于老师的资历把关不严格,往往有顺水人情这种问题出现。而且高职教育的师资不能与一些重点教育的师资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对于师资力量的浪费。总之,我国在教育上的管理者素质问题、对于学校数量控制问题、和师资力量问题还很欠缺。应该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建议

对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应该抓住在教育管理是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要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在我们想做高职教育管理的时候不妨试试建立一个有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给教师一个规范的框架和标准。

针对现在层出不穷却又不够标准的学校进行排查,把教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不够办学资格的学校彻底取消。符合资格的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把握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顺水人情的事情出现。因为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对于这种问题往往不能马虎。国家、政府应该增加对于学校的投资力度、改善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配置,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定期对学校的办学资格、师资力量做评估,从根本上杜绝坑人学校的出现。

现今的社会和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以前古代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是实行中国式的教育,还更应该向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学习,取其优点在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找一条新的出路,让中国人的思维、世界观更加的宽广。做到理工科与文科类平衡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综合型人才。

三、结语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2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的要求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

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对于职业教育的形式。英国有其“三明治”的教育模式、美国有其“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德国的教育模式则是“双元制”。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应用到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推动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以“工学结合”为基础思想,进一步诞生了“订单式”、“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和“双向生”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差异下,适合应用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下,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做前提,立足当地、服务行业企业的高职院校的发展的背景,来建立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在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下,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2、“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专兼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是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对于高职教学队伍的建设,在鼓励专职教师走出校门,深入行业实践中对行业具体了解,对企业深入了解中,从而使教学的实践能力加强。

(二)从思路入手来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1、教学模式要逐步向以地方为中心进行转移

在以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为特征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中,需要在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下,来从真正的企业内部中,结合实践,学到更多。校内第一课堂进行理论奠基,校外第二课堂进行实践延伸,使得教育模式朝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此通过制订新的教学考核标准和工作量计算办法来激励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来转变。

2、教学模式中要更加重视以能力为目标的转变

课程考核作为评价教学模式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在工学结合高职教学的改革中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面对“工学结合”新的教学模式下,更为科学、完备、可测性能的一套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是否能够更好发展新教育模式的助推剂。在理论加实践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学校评价为基础,结合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来使得评价更具可靠性。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从现状中发现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的相对落后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还存在在高职教学的管理中,这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在缺少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仅仅理论教学的高职教育中,因为缺少学生的实践教学,从而不能达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标准。教育的科学性、人性化也没有得到重视,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一无所获。

2、管理者素质低

对于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基本上就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其所学的专业也与教育教学管理不对口。管理者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的不牢靠也是造成高职教育现状的直接原因。

(二)结合现状对高职教育管理进行研究

1、从观念出发,做好教学管理创新

只有对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在落后的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下,是不能够发展教学管理的。所以培养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促进高职教学管理发展的第一步。管理者在拥有创新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高职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效果好和成绩佳。而对于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其创新性的培养,可见创新意识对于高职教学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从信息化入手,提高教学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通过大量信息的参考和处理来对高职教学管理进行正确的决策。信息化与高职教育管理相结合是使得高职教学管理高效、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保障,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管理队伍考虑,提高教学管理

管理队伍的强弱是关乎高职教育发展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则是高职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中之重。第一、从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第二、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从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第三、从提高各级领导对于教学管理重视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根据现如今就业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改革中,在以“工学结合”中进行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生命线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前提来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来培养法律素养与人文素养集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以学生成人、成才、成长为主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主线,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迁移能力为能力培养方向,法律知识贯通体系、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为四个构建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特点选择校舍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订单培养、课证融合、学训结合、学工交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同时,还应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具体构建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则要从酒店和旅游岗位群来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进行法律素养教育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则要从“接触——掌握——提高——适应”四个方面来入手,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对于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在融合了法律、文秘、管理的课程体系中来全面培养人才,能够以“大平台、宽方向、多技能”的工学结合下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从实例中看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以某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来谈在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实施是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该专业在第四学期的时候就不安排校内的教学任务了,将学生安排到江苏、上海等地区的酒店中进行实地实习,到第五学期开学为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能够将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人文素养贯通,学训教管合一”的培养模式,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从提升人文素质入手,在学习、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贯通”,再通过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如学习平台、知识模块、讲座、竞赛、社团活动,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和公关礼仪知识。以看、听为主,文案资料工作为辅的“学训教管合一”中,能够了解到一线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让学生们对于自己所要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3

高职主体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对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且师生参与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民主化发展的趋势。要让师生更多地参加关于高职教育的讨论,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也开始慢慢体现出来。其次,是高职院校推行人本管理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上,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以更好地推进教育管理。人本管理要充分强调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去开展一切管理活动。

二、高职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高职管理工作者角色和地位的缺失。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得到主体角色的认同,高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高职管理者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但是,一些高职管理者还存在一定误区:一是缺少一定的奖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二是管理人员误解了自己的任务,只把自己的任务定性为排排课表、抄抄成绩等。三是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信息。四是教学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系统、不具体。如果一个高职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弄清自己的地位,必然会造成管理工作角色和地位的缺失。

2.高职教师对主体地位认识模糊。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不仅在实践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定教师对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认同,而且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但是,在我国现有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下,大部分教师只停留在被动的授课阶段,例如课时的分配、上下课的控制、上课时间的安排以及工作量的核算等方面。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对主体意识的认识模糊,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比较了解,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把握得也比较透彻。但是,由于主体认识模糊,对学生的一些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最后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负担。

3.学生的主体话语权受到冷落。学生作为实际的主体,在一定的场合下必须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学生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失去了一定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表现是学生的话语权被冷落,使其处在一个没有自我的主体状态。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和知识结构缺乏弹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参差不齐,学生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质量高低不等,但是还要在同样的管理体制下进行学习,更加冷落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主体教学的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1.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的方面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采用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经费的投入。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工作考核,合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广泛听取多方面的建议,虚心听取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合理意见。

2.提高参与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改革,针对学校面临的实际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进行高职教育管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尽最大可能利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提高参与管理的意识,坚持和完善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努力使教学管理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明确职责与分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3.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在高职院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也不会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观察、领悟、应用和选择,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的主体性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的创新,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学。

4.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内心当中树立起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教育的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主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5.树立人本管理思想,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者的新形象。其次,要明确教学管理者的职能,坚持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培养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最后,要不断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界定管理者的工作方向和性质,逐渐拓宽学生和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和空间。

6.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活化课堂内外的教学能量。现在的高职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学习的范围也在扩大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对其做出相应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课堂教学的激活点,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并进行相关的教学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求知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地达到课堂内外的统一。

7.增加学生的话语权,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行为的培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性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二是准确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掌握学生的需求层次,正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差别,不断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一个信息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

8.加强教学管理软环境建设。教学管理中的软环境不仅是教学管理新形象、教学管理主张和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管理赖以体现的物质保证。因此,加强教育管理软环境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高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管理队伍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树立教学管理的新形象。二是不断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不断提升管理者的文化层次,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三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四是实施鼓励的软件制约方式,避免管理者之间发生冲突。

四、结语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4

学生唯有置身于适合他们自身特征的各种活动中,在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才会倍添活力,才可能体悟到自己就是实践主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激励,更好地成长成才。易于被高职学生认同,营造良好教育管理环境。激励机制乃是借助积极性、内化力、柔性的管理范式。较之于那些刚性的、外力的、高压性的管理理念,激励机制力倡鼓励性、垂范性、感化式的方法、路径,更契合90后高职学生热望被尊重、被认知、被认同、被接受、被推崇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尽量避免易情绪化的他们突生对抗性情绪。传统习惯性的管理方法热衷让每一位学生处于被教训、被管理、受支配的受众地位。而置身激励机制的教育环境,学生完全能够做自身真正的管理者、支配者,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内驱力。可见,激励机制非常有助于最大化地缓和、消解学生和教育者、管理者的之间的矛盾,其所主张的柔性、灵活的理念和实践,确实可以给教育管理生态添加正能量,可以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管理环境。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原则

精神、物质激励主辅结合。人的需要涵盖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两大维度。激励教育须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作为一个受教育时间较长的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异的思想表征、行为特点。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有着自己的具体需求,常常更看重精神激励。的确,比较而言,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更直接,可是,激励的时效非常之短,难以持久,仅仅为爆发性的激励样态;而精神激励更强调塑造人的内心,“触及灵魂”,能更持久、更深层地撬动个体的内在动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学校方面必须将二者的有机结合,渐进式地将“物质激励为主”置换为“精神激励为主”。

正面、负面激励主辅结合。正面激励,即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改进、发展,借助肯定、称赞、表扬、激励对受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作出积极评价,以达到激励他们的实际效果。正面激励不仅可以很好地催生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迸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可以满足施教对象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负面激励,即对教育受众的过失、错误、缺点、毛病予以拒斥、批评、惩罚。负面激励给施教对象传递的是“不要这样”的信息,促使他们易辙改弦,“回头是岸”。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定程度的忧虑、恐惧是人们内趋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不仅能增强人们的反应强度并导致内趋力的提高,而且惩罚还能警示、教育他人。比较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所以,对高职学生应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目标、榜样激励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即借助厘定目标来激发施教对象的动机,指导、引领其行为,使高职学生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结合,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于理性思维较强的群体里,目标激励的需要凸显。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设计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强烈的成才动机,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发奋努力。同时,也要注意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经常于高职学生中确立各种榜样,比如,树立班、级、系、校的学习标兵,然后问一问大家,在同样主客观条件下,为何有人能获得优异成绩?有了示范,每一名学生就“赶有目标、学有方向”,便时时处处受激励,进而引起感情共鸣,起到鼓舞和教育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促人奋发的内在力量。平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

理性、情感相互交融。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乃高职教师教育管理工作威力发挥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高职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讲清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接受,必然会实现教育的目的。进行说理教育时,教育的主客体必须完全平等、非常坦诚,摆事实讲道理,交流的进行要有理、有据、有节。同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对施教对象投入真情实感,以心换心,主动、积极地与他们真诚交流、耐心沟通。要用好用足情感激励,竭力用精神杠杆、感情力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感人、动人,促使高职学生产生接受心理。平时,教师一要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关注、关心、关爱学生;二要理解并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合理激励、公平激励同时注重。

合理激励,即激励措施须适度。高职教师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激励措施,要契合如今高职学生时代之特点,注意因应他们身心发展实际的动态吁求。公平激励,即要保证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老师平时对施教对象的学习、工作表现开展种种评比、总结等具体活动时,必须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如果不公平、不公正,就会使某些学生顿生消极感、颓唐感、拒斥感,甚至诱发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冲突。激励教育应该适时适度,不可不注意开展时间和力度分寸。如果能够适时适度地进行激励教育,必然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强烈的自信心,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垂范实施激励教育。儒学大师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始终力倡教师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孔子主张,人必先自立,方可立人;必先正己,方可正人。因此,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告诫“: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只有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生发出教育管理之深厚伟力。众所周知,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同学接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当然也最大、最久。这就是讲,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激励每一位学生。

通过关爱实施激励教育。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其中一部分同学迷惘、彷徨,对将来的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一片茫然。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对社会实情不甚了解,心里缺乏目标感、方向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须及时地观察他们、关爱他们,及时为他们拨云见日,明晰方向,厘定理想。关爱必须以谈心、座谈等方式正确进行,首先,要真诚、热情、积极,从好的方面、正面视角对同学给予认可、鼓励,让学生感到全部谈心过程的愉快、舒心;其次,须坦诚相见,以帮助人为目的,避免伤害他们的感情、自尊。

通过满足实施激励教育。满足是指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及精神需要,这属于高层次需要,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向心力、归属感,形成可对他们持久产生影响的推动力。大家知道,高层次需要其实就是精神维度的吁求。比如,高职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像献血、当志愿者等),其心理动因就是源于他们的精神需要、内心呼唤。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干部、任课教师应该非常注意维护和提高优秀干部和突出学生的信任度、知名度、影响度、荣誉度,使他们精神上得到鼓舞,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巨大力量。通过评价实施激励教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曾明确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理论分析表明,每一个人无不具有自我肯定、接受荣耀、获得荣誉的心理需要。

通过评价对高职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首先,须注意针对性、公正性,绝不可大而化之,泛泛评价;其次,须注意及时性,要于第一时间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励;再次,须注意策略性,公开场合主要是肯定性评价,私下沟通时可以使用否定性评价;最后,须注意多样性,比如口头的、书面的,定期的、随机的,语言的、非语言的,等等。

通过奖惩实施激励教育。要在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让激励教育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比如,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要制定学生操行记录卡,登记每名同学高职三年的种种操行表现,表现突出予以加分,违反校纪予以减分。又如,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可使用学分制,读完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在评优评奖、入团入党、推荐就业等活动中,都严格以上述内容为标尺,就可对学生的激励教育机制化,同时彰显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四、总结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创新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工作有了很大进度。但是在高职教育中,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对于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管理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进行,对于高职教育有了更高的关注。高职教育高质量的管理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在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中,需要保证管理质量,为高校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另外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缺乏竞争意识。在现阶段,很多高职教育管理者,由于缺乏这种竞争意识,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把这种思想体现出来,这样一来会对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发展产生影响,还会降低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质量。作为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及时进行改变,避免给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

2.教师管理限制过多

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教师资源是非常重要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师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高职教育生态化管理造成了影响。一是,在教师管理中,考勤制度不合理。为了对教师进行约束,一些高职院校会把教师束缚在办公室,采用签到的方式,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师集中在办公室,深入到一线企业调研实践的机会减少。二是,在高职院校管理中,赋予教师的自主管理权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影响,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1.实现激励性生态管理

在做一件事情上,他人给予自己的鼓励能够更好的激励自己做好,所以在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当中也需要激励性生态管理,从而使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所谓的激励性生态管理主要是指在管理中,能够根据职工的具体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比如,在精神奖励上,可以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从而满足职工的职业满足感,从而促进职工更加积极的工作,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

2.引入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在管理中应当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竞争性的生态管理,可以促使参与竞争主体更好的激发潜力,振奋人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加高效的工作。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和创新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一种的管理理念。一是,应当以柔性化的管理代替以前硬性化的管理,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认真了解员工的发展意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拉近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二是,在高职教育管理中,需要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为教师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可以想出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三是,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当多设置一些意见箱,让员工以匿名投稿的方式为学校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高校的生态化管理就应该以人为本,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变传统的稳定化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柱梁.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1(1):17-19.

[2]胡俊,胡怀雯.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创新[J].嘉兴学院学报,2014(4):108-111.

[3]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4):194.

[4]张健.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创新——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0(5).

[5]熊景强.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9).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6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技术类型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管理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管理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班级管理,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此,高职教育中要能够注重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构建和谐校园。从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高职教育本身与本科教育具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的生源相比来说复杂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成绩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和本科教育的教育目的也有所不同。为此,在高职教育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以此更好的提升管理效率。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本身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的性格也表现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的学习会表现为过度的自卑或者自尊。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分析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准确,从而导致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自我进行否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水平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往往会被标记为后进生。在中学阶段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不能对自我定位进行正确的判断,当自己被标记为后进生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学生的这种自卑消极心理最终导致对自我的认识不清,从而不利于自身成长。另外一些学生表现为较强的自尊心理,分析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长时间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肯定,但是内心极度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最终会选择自己喜欢自己。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时,会感到委屈,也会曲解教师和家长的用意,认为他人都是看不起自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当前高职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缺乏自信的表现,在高职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强化职业素质,以此为适应社会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将激励理论进行应用不仅是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通过激励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激励。第二种是通过设置具有一定吸引力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并对其进行激励。第三种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对行为进行强化,以此对人们的积极性进行激励。总的来说激励理论的应用就是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柔性管理进行相应的强化,也更加注重对个性和情感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学生自身理性方面的认识相对比较差,对于民主相对比较关注,对平等更加注重,为此,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般家长都会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忽视,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知该如何关心孩子,孩子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学习也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消极情绪,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关心,引导学生集中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存在的问题。为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要注重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善,以此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从激励理论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运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自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措施

(一)了解需求,准确定位

高职教育管理中首先要能够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当前处于信息时代,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互联网、手机、博客等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学生的需求与以往时代会有所不同。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从多个方面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高职教育管理中对激励机制的应用首先要能够构建院-辅导员-学生的环节,以此保证师生能够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并将学生的需求构建专门的数据库。由于学生是动态发展的个体,学生的需求肯定不是一层不变的。为此,构建的数据库要能够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做到及时更新。要保证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实施的依据。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对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相应的了解,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交往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参与方面的需求对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扩大自身的交往,对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相应的了解。主要通过辅导员、班干部以及学生等对高职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以此为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要注重了解学生对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自身有较高的需求,但是也怕自己做不好引来别人的嘲讽。高职教育管理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此要能够做到全面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包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还要引导学生具有乐于助人的观念,对自我进行认识,从而准确的为自己定位,从而更好的发挥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以信任为潜力,挖掘自我实现潜力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能够做到信任学生为最基本的前提,信任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精神动力。人的世界版图的变化应该是进行说服或者皈依的一个过程,不是给出理由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人生版图进行不断规划过程,如果想要说服学生,就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说是学生,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学生才会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断对自我进行挑战,完善,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此外,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给予一定的信任,高职教育管理会渗透到学生自我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智慧进行相应的信任,要做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不是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不管不顾,注重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课程进行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风、校风以及学分等工作的开展中,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可能存在的冲突主要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宿管人员之间的冲突等。要对这些冲突做到及时发现和阻止,以此更好的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要对学生的自我实现给予一定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自身能够为自我实现创造一定的条件,具备可以自我实现的能力。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才能够更好的推进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不会因为外在的原原因②出现激励理论使用中断现象的发生。

(三)设定合理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要注重设计合理的目标。首先是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应该能够包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学习基础,设定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成功与一定的快乐,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进行激发。此外,要能够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目标,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技能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之后要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此,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首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进行设定。此外,要能够根据学生可能发展的潜力进行设定实践方面的目标。还要能够考虑到企业和工学结合的足球对实践目标进行设定。让学生在实践目标的完成中,感受一定的激励力量。帮助学生设定较为合理的职业生涯方面的目标,高职学生注重是要步入社会职场,在职业岗位中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在进行职业目标设定时,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的性格,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考虑其中,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目标。还要注重为学生进行职业岗位的模拟,设计知识竞赛,让学生感受岗位需求,从而在学习中准确定位知识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四)多元激励,保障个性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多元激励方式的使用,以便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激励理论中获得一定的成长。在高职学生刚入学阶段,要注重采用正面激励的方式,以鼓励、赞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尽快的走出高考失利的阴霾,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快速的融入新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也要配合使用惩罚的方法,对于表现不好,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能够给予批评,警告的惩罚,以此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当学生适应了高职的生活,学习节奏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适应情况自己教学内容采用奖励、竞赛以及榜样的激励方法,主要是以物质、精神奖励为主,以此更好的提升奖励的效果。在高职学生快要毕业时,要着重突出使用目标和考评的激励方式,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通过制定合适的职业就业指导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就业,甚至创业的动机。将学生的学业、技能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目标的实现。此外,要能够考虑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基于学生存在的差异采用相应的激励方法。对于经常犯错误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对于经常性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批评教育,还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确批评的目的。对于偶尔犯错的学生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应用柔性管理方式,以此更好的实现不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将性格开朗和孤僻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开朗的学生来说直接采用激励的方式即可,对于孤僻的学生来说要在尊重,关怀的基础上进行委婉的表达激励。要能够对贫困和非贫困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对待贫困的学生要能够采用物质、关怀激励的方式,对于非贫困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多种综合激励方式。

三、结语

总之,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励理论的应用使得高职教育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率。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可以为自身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能够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还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需求都尽可能的深入挖掘,以此使得激励理论的应用做到有的放矢。要能够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在目标基础上使用激励理论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目标,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激励理论应用中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存在差异开展激励理论,以此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以此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笑,邹萌.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探讨[J].才智,2019(22):26.

[2]沈小红.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26-27.

[3]欧阳琼.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亚太教育,2016(19):161.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7

关键词:管理体制;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机构设置的规则与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反应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政府之间形成的关系,反映着其与经济的联系。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管理体制两个层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猛,为了保障其高效稳定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两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管理体制称之为“宏观管理体质”。自建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质虽然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发展和进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这种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也中遇到各种问题,产生更多的不足,难以跟进社会的发展[1]。因此,为了确保宏观管理体质的有效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做出相关的努力,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方向,同时需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权,将升级作为主要改革方向,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应该适当地下放权利给高校,促使高职专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招生,为宏观管理体质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然而,高职教育在实施改革宏观管理体质的过程中力度不足,无法直观地反应高职教育的现状。在办学主体方面,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级办学,以省为单位开展分级管理机制,相关政府在不违背国家规定的情况下,自主地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定与制度。在投资体质方面,除了民办院校以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资,主办高职院校,并允许相关企业投资,合理实施专家管理体制,适应时代的创新与改革。促使高职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展的变化,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2],避免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推进办学主体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单一的管理方式,提升高职管理体制的效率。

(二)微观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内部开展的管理称之为“微观管理体制”。相对其他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新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较为迅速。根据实际调查可知,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办学主体有较大的差异。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同,主要决定权在于校长以及领导层人员。学校在实际实施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建设规模较小,通常会开展两级管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部分高校得到社会的投资,并扩大校园的建设规模,进而适当地开展三级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直线职能制,而且内部管理正在向目标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会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微观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时没有明确目标,一味地模仿其他院校,同时会有攀比的心理。由于自身起步较晚,相关资金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够充足,导致无法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与此同时,虽然部分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进行改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治管理、学术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但是这3种管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与高等院校组织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限制微观管理模式的发展。

二、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伴随高职院校迅速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出现相应的弊端,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滞后

据实际调查,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行政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虽然已经颁布相关的教育法规,明确了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也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3]。

(二)教学软件与硬件条件较差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属于民办院校,没有充足的资金,师资建设与软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实训基地,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原因,不能够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升,同时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4]。

(三)无法明确理论重要性与现实重要性

从理论上来讲,高职教育不仅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也认可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给予相应的支持。然而,部分学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上学,并一致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不足,影响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常常受到限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不足,而且待遇相对较低。

(四)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不当

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由高等教育部门监管,而中职教育则由职业教育部门监管,两个部门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实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没有商讨制定管理规划与开展相应的制度[5]。进而导致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学内容与规范出现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高职教育各部门之间不够协调

高职教育的管理部门通常由行政部门主管,而经费使用以及花销则由财政部门主管。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两者并没有协调发展,缺少相应的沟通。无论是在校内教育,还是校外融资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影响因素,限制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已经下达相关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规划,但是在研究解决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仍然缺乏一定的权威性,缺少相应的执行主体。伴随社会发展的进步,这种机制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六)社会参与度不高

高职教育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时需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否则将会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足够认识,同时没有参与其中,限制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更加高效地实现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只有跟进时展的脚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与此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

(二)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

虽然高等教育能够培养众多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并不高,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存在质疑。首先,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较低,无论是技术还是素质无法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媲美,进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重要性。其次,虽然相关教育部门重视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培养了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但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的现象。

(三)让教育与管理同时发挥作用

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教育与管理相区分,教师只需要做好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学生的管理工作基本上由一位或多位教师监管,出现严重的教育与管理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同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因此,只有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才能够将教育与管理有效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6]。

四、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管理

(一)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想高效地完成创新与改革,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想。首先,需要正确教学理念与方式,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质量,同时需要提高校园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将先进元素与理念融入进来,严禁一致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其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创新管理思想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创新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相关的教学,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制定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出发,全方面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教育的发展[7]。

(二)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

在传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院校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并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然而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宽松,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充足的认识。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转变管理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力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督导评估职能,根据高职院校实际的发展状况,定期对其开展监督工作,并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应该保障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性,避免出现注重形式化的现象。

(三)借鉴他人的经验

我国高职教育在进行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借鉴其他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需要分析社会需求人才的类型,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确保学生除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外还应该取得相关职业证书,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改革招生制度

高职院校虽然教学条件没有本科院校好,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办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招生标准,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具有一定的主动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教学,尽可能调整办学的规模与方向。其中,需要合理规划的就是招生机制,这也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适当地调整招生制度,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单方面能力或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发挥高职教育创新管理体制的作用。

(五)教育模式的创新

由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只有合理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的改进,首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专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量。与此同时,还应该适当改善教学设备以及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人才的方式。

五、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时应该合理地调动办学的积极性

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根据高职院校的规模建设就业部门、工业部门以及经济部门,使教育事业能够高效稳定地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创新高职院校管理的体制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办学的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社会各界进行相应的联系,进而展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避免失去创新的意义。

(二)与地方企业协调互动

为了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开展校企合作,根据相关企业的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介意企业的融入,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呈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态势,而且地区发展不够协调,要想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需要针对院校发展的现状,适应全新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对学生就业率的保障,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自身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说,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地方企业的沟通协作。

(三)重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两大难题,其一是相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能力与学历不符合管理的工作,甚至还会有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的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管理体制的稳定发展。其二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严重受管理水平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发展的现状,开展针对性策略,提高管理的水平与效率,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把握创新的机会,提出相应的对策排除影响创新的因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该全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与该问题相关的因素,确保管理体制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由于社会在迅速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出击寻找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管理的体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

[2]陈松洲.改革我国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01).

[3]任全录,纪民.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

[4]王岩砾.对能力场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的几点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08).

[5]汤敏骞.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

[6]郭红军.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8(06).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8

摘要:在当前,大数据行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对许多行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同样如此,大数据将对于其教育管理提出一系列挑战并同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必须结合大数据发展的实际,对自身的信息化、数据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个性教育;终身教育

一、大数据与高职教育

(一)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起源于2004年麦肯锡公司提出的“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于2012年《大数据时代》的畅销,使得“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之一。大数据的英语为“bigdata”,大用于指数据规模超过十TB,数据是指一切可以在互联网以代码表示的信息内容。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大数据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1]简单来说,大数据就是对超大规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云计算挖掘数据背后不为人知的价值信息。大数据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关键作用,当前大数据主要应用于国内的教学平台,在线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分析如何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共有两千多所,在校生多达上千万人,与本科生教育基本接近,但从质量层面而言,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便是,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由于教育领域信息相对滞后与脱节,学校专业课程并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传统行业培养人才供过于求,新兴行业培养人才供不应求。同时,教师队伍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大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加上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差,不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出现各种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大数据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

大数据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结合,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满足市场实际需求,满足社会发展与产业技术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技术人才。而大数据通过对产业发展实际、课堂实际教学、学生学习动手效果等一系列过程的数据搜集,能够有效挖掘行为数据背后的学生个性特点与长处所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符合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能力与素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优秀人才。大数据可以通过数据追踪,完成对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人才供求关系的分析,得出相对应的调查结果,为高职学校有目的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与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与政府、企业完成多方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得人才培养不在与市场脱节,及时更新教学计划,提高供不应求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人数,改善高职院校以往人才培养的落后现象。大数据可以通过与网络平台、高职专业课堂相联系,为社会上的广大有志学习者提供另外一条学习的渠道,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在服务广大在校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公共服务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增光添彩。同时,也能改变在校学生的认知观念,学习与教育不一定局限于校园,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阻碍学习的主要因素,必须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培养自己对于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定与主动性,强化自身能动性,不断对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做到更新换代,做到终身学习。

(二)改变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以往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更多的只是老师在讲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理论知识过多,动手操作实践不足,制约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影响了专业技能的提高。将大数据应用于各专业教学中,将极大的改变目前所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而是作为组织微课、慕课等内容的组织者,同时负责在参与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成为参与新型教学形式的主体。教师通过对大数据的使用,对关键教学资源的把握,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掌握数据处理能力后,可以共同参与专业教学的讨论中来,在沟通与互动中使得自己的观念得到碰撞、更新、升华,为知识结构的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相关应用,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当前利用大数据的多种教育平台,都为教师提供了选择空间。例如湖南所有高职院校都参与的基于云技术共享的世界大学城空间,贵州启用的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等,而大数据的应用将有可能将这些分散的教育平台进行资源集合,届时,教育数据资源将呈爆炸式增长,同一门课程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将是之前几何倍数,从海里数据里找寻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行为必将催生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

(三)建设智慧校园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校园,对于校园内外网络平台的信息发稿、转发、评论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对部分言论影响学校的进行整理,及时改善学校教学与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改善办学质量,更好的服务学生。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改善了以往的人工服务模式,提升了人力、物力的利用效率,还能够提高相关数据的运行效率,从而实现校园的智慧化服务。如学校发生故障反应,大数据会马上准确进行反应,然后自动化地进行维修。实现智慧校园,就是实现智慧化的服务。[3]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数据与教育管理方面的结合与应用,数据分析是关键问题,具体是指能否对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挖掘,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是真正意义上,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利用好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所在。要想提升大数据对于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就必须提升数据分析水平,构建起高水平的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政府、企业与大数据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得不承认的是,能否有效利用大数据,是整个大数据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大数据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许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与对策:以L大学2006—2015年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123-128.

[2]任璐.浅析大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12-13.

[3]余战秋.高职院校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17(29):242.

作者:孙文兴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模式及应用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建设对职业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的建校时间比较短,教育管理模式相对传统,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鉴于此,有必要在对高职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教书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确立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转变,这直接带来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在校人数的增加,也对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条件。目前的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学习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仍旧带有比较大的行政色彩、应试思维,对招生管理和就业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够,影响了整体上的教育管理效率和效益,所以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和应用,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个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从而带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始发展。高职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同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首先,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基本达成了共识,把学生作为学校基于管理工作的中心。在学生培养目标的确立上,除了要重视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外,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基础教育也非常重视,以便于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有助于保障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其次,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比较成熟。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规模的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也就逐渐得以确立,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系级管理部门拥有比较大的管理自主权,可以负责专业班级的具体教学管理工作,而校级管理部门可以将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宏观管理上,做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分工,避免了职能交叉和重复管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对传统教育管理经验的依赖性比较大。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依赖传统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强制性管理,缺乏与时俱进、管理创新的意识,如依据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对学生进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体现出严重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特征。但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应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有些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比较强,所以过于依赖传统管理经验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严重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叛逆心理。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采取事后管理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管理的任务,而缺乏教育管理的主动意识和灵活思维,容易造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如高职院校的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代表学校管理学生,学生只是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当出现教学问题或学生犯错时,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所以多是采取“事后管理”手段,“事前管理”、“预防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管理手段也不够先进,最终影响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再次,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对教育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但是由于很多一线管理人员多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教育管理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比较低,容易出现离职现象。同时,很多院校不够重视教育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上都处于较低水平,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培养和薪酬激励措施,所以容易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均衡性,限制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应用实践策略

(一)实现从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模式的创新

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按照功能角度进行划分,组建管理组织结构,如根据学校的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分别确立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校园文化管理等目标,然后逐个去实现。但是这在实现基本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很难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效能。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任务的日益繁重和复杂,在有限的教育管理资源内追求管理效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要积极确立效能目标,对传统的组织管理目标进行优化和调整,探索学校教书育人和教育管理的内在作用机制,明白如何管理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人才培养会更加有效,招生工作会更加高效,学生就业工作会更加顺利,从而逐渐确立学校的效能管理模式。例如,高职院校各个院系部门之间可以实现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教师等资源的共享,所以应当在整体上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搞“平均主义”,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同时,基于高职院校效能管理模式构建的现实需要,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教育评价等教育管理手段的应用,促进学校教育管理行为的有效改善。

(二)实现从职能部门管理向整体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基本都是以“分工制”为基础的,所以通常会根据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组建教学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外联部们、校园文化管理等部门等。这种传统的功能管理模式,虽然内部分工比较明确,各个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职务会比较明确,但是容易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战”,有时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很难实现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统一指挥、有效协作。例如,学校的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基本实现相互孤立,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各个部门会相互扯皮、内耗,所以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会比较严重,不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整体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就是要求学校打破传统的职能管理思想,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要求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具体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当出现部门利益之间的冲突时,要以整体利益为主,做到顾全大局,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上多给予支持与协助。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加强规划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应用,这对于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整体优化管理模式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快学校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三)实现从封闭强制管理向柔性开放管理模式的创新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强制化的封闭管理模式,以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但是这样很容易与部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相冲突。此外,有些学习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比较大,而辅导员往往还承担比较多的学校管理任务,加上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所以很难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同时,带有强制性的封闭管理模式,学生只是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所以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服务学生”的主动意识,也缺乏情感教育因素的有效导入,很多管理者甚至不了解学情、不认识学生,机械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对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导向作用,积极转变过去“训导型”、“封闭型”的落后管理理念,将学生看做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管理理念,积极创设开放型、咨询服务型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开展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借助柔性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例如,学校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对其进行疏导,避免问题扩大化;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可以赋予校园文化更多隐性管理职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管理的相关作用和职能;校园制度设计的人性化,有助于实现学生对规章制度从被动遵守向主动遵守的有效转变,避免校园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硬性束缚,让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和谐。

(四)实现从“单主”向“双主”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以“教”为中心的,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管理者的管理任务进行组织设计,说要实施的“单主管理”、“单向管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这一传统模式虽然能够方便教师组织、管理以及控制管理进程,将以教师为代表的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校园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却遭到了严重忽视,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参与校园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从“单主”向“双主”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智能,赋予学生更多的管理自主权,老师等管理要更好的充当组织、引导职能,注意学生的自主管理动态,做到及时监督与有效指导,切记“越权”和不当干预,达成“双主”管理模式下双方之间的平衡,例如,高职院校的院系或班级在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学校要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学生参与机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参议权,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营造出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管理氛围,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五)实现从传统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下,很多教育管理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管理效率也比较低。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带来,现代信息技术也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学校的传统管理思维方式要做出积极转变,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使其更具“数字化”的特征。例如,学校的素质测评、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匿名沟通;各类通知和文件的下发也可以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下发;学校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等都可以组建电子档案;图书馆管理可以实现在线预约、电子文献阅读与共享等。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验与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教育成果,在管理模式上也在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上的创新,然后积极实现从功能管理向效能管理、从职能部门管理向整体管理、从机械管理向人性化管理、从“单主”管理向“双主”管理的积极转变,以促进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在管理实践中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益。

参考文献:

[1]潘锡泉.高职院校治理模式创新:“治理”和“自理”的耦合[J].职教论坛,2017(22):43-48.

[2]姚树伟,谷峪.高职院校发展动力因素与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18-20.

作者:许旭丹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步,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也逐步完善,在未来的教育管理工作布局中,高职教育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激励理论是当前高职管理工作的新理念,从整体上说,激励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竞争能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掌握学生的需求,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激励政策,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对激励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激励理论在高职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激励理论;目标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激励理论作为新的概念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从本质上说,激励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有个体行为的起因皆是起源于人的需求,如果这种从内心迸发的需求没能被满足,人们就会感到紧张和压迫,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人们就会被激发出强烈的动机,从而去努力实现心中既定的目标。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只有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为我们国家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所以,如何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肩负的责任。在目前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严格化的、刚性的管理政策必不可少,但是柔性的管理政策也日益凸显其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职学校的管理者应当灵活的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激励理论分类研究

从激励理论的本质上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内容型的激励理论和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这两项均为激励理论的研究发现,都是管理者通过了解被管理者的相关需求,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促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1.过程型激励理论分析

从激励理论的内容来分析,过程型的激励理论更侧重于研究被管理者的个体行为,主要研究的是被管理者的个体动机以及到行为实现的过程,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在激励的过程中被管理者所作出努力的大小、绩效的高低等细节,其中还包括被管理者对于获得奖励的相关反应和认识。一般而言,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还包括了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通俗地来解释,在工作中,劳动者往往会和与自己处于同一劳动岗位的其他员工比较薪资水平和待遇标准,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差不大,则劳动者往往是认为公平的,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别太大,超越了劳动者的承受水平,那么他就会感觉到很不公平,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就会明显下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平”能够显著影响劳动者内心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动机,这也就是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而且,期望理论也是影响激励效果的主要理论之一,美国的著名学者曾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指出,目标的存在会对人们的激励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目标效价是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们会对自己工作成果的最大价值进行估计,如果目标工作的成果较大,劳动者则更愿意付出相应的劳动;其二,劳动者期望值的大小也会影响激励程度,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会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主观的估计,如果可能性较大,劳动者则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该理论认为劳动者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可以通过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来体现,也就是说,只有劳动者认为目标工作的成果较大或者实现的可能性较大时才更愿意付出劳动,最后,强化理论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激励理论的内在含义,它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刺激,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应答反应,而且该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调控,只有管理者不断地使用有效的刺激行为来调控劳动者的某种行为,劳动者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积极性。

2.内容型的激励理论分析

所谓内容型的激励理论,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该种激励方式主要侧重于内容,也就是劳动者的需求,这种方法着重研究究竟是什么东西的存在能够使劳动者采取相应的、不同的行为,从而激起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心理学方面,著名学者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按照由低级向高级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五大领域的内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的需求的增长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只有劳动者没有达到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而另一位学者赫兹伯格也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他认为对劳动者起不到激励作用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保健因素”,例如工作环境、工资、福利等,而具有一些激励作用的因素,例如被承认、地位的上升、晋升等因素则会对劳动者产生极大的激励,因此,在学术上也将赫兹伯格这一研究内容总结为双因素理论。

三、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理论把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会伴随着人们的一生,在不同的环境着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高职学生人群有着不同的特点,从整体上来说,高职学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而高职学生又共同聚集在同一个校园环境中,他们会有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又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1.培养其独立能力

从目前高职学校的招生范围来看,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下降,其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不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的,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学习观念较为淡薄。而且当前环境中的高职学校学生大多数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很多都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所以其独立生活的意识非常弱,进入高职学校中,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高职学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接触着不同的新同学,他们脱离父母来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需要靠自己来完成,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性格的成熟,高职学校的学生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地长大。因此,独立生活的能力是高职学校学生生理需要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激励理论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2.培养其集体归属感的需要

高职学校学生初步迈入学校大门,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同学,他们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感情空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新的朋友圈是每一位学生的迫切需求,因此,选择志趣相投的同学是他们入校之后的感情需要,而对于高职学校学生来说,由于高考落差的存在,他们更需要老师来鼓励和关心,更希望能够在集体生活中扮演更优秀的角色,从而被集体认可,也就是所说的集体归属感,而激励理论的存在也能大力地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使其更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3.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

相比更低层次的学生,高职学校学生对自身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相关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高职学校学生对自身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值,他们愿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社会价值。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家长的鼓励,能够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别人眼前。但是由于高职学校学生年龄尚小,思想不太成熟,往往只能听得进去好听放入话语,却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对于批评和讥讽非常不能接受。所以,教师应当适当地采用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让他们尊重别人,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激发自身的潜能,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为自己未来的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完善激励理论实施质量的相关对策分析

1.了解学生需求,适当设置目标

从理论内涵来分析,目标和需求之间是存在着相应的联系的,目标只有充满了需求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纳,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坚定不移的完成。所以说,高职学校学生的行为动机主要是来源其自身的需求,对其的行为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高职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看,目标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避免盲目性,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型、创新型的人才,所以在激励理论的施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背景,为学生设置合适的目标,使其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并且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2.需求和动机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需求和动机是分层次存在的,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对于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不同的,这也就说明需求和动机是可以被引导的,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高职学生不同于中职学生和本科生,他们对于自身的定位是比较难的,如果他们仅仅把学习当做谋生的手段,那么其学习动机将会大打折扣。在激励理论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的需求和动机向更高层次的转化,把学习的动机作为精神上的需求,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为我们这个社会、为我们中华民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和动机会激励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学习观念,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引导着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

3.正负激励手段双管齐下

在高职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赏罚分明,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因此,正负激励手段是需要同时使用的,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高职学校中一些学生的纪律组织性较差,往往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面对这样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批评,给其他同学一个警示的作用。如果有的学生因为高考落差的原因,进入学校之后愤世嫉俗、情绪低落,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沟通,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他们新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其信心,战胜自我,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4.运用好“暗示”这一利器

心理暗示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虽然“暗示”看起来悄无生息,但是对于学生的功效确实十分巨大的,暗示作用的存在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暗示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当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环境的不同合适地选择暗示方法和时机。例如经常发生违纪行为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采用比较严厉的手段,从而在其心理产生强烈的暗示,当下一次学生再想违规时,就会想到曾经的暗示,而对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仅仅采用比较轻微的暗示即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积极地改正。

参考文献:

[1]张鑫.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7(14):313-314.

[2]张小玮.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4(18):60+62.

[3]杨丹.基于双因素理论再议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激励策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9(5):78-80.

[4]陈智行.推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研究——激励理论视角下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6(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