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理论范例

高职教育理论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1

(一)、安排开设知识课程

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一个人从事这项职业的前提和基础,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恰恰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得不到入职许可证,还怎么谈努力工作,怎么谈实现职业理想?

(二)、开设能力培养课程

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与之相关各种能力,而是指在学生一生当中都受用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职业教育,不要将学生塑造成为只会从事某种专门工作的机器,而是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开设培养学生人格的课程

我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良好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关键。如团队合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诚信严谨精神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是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教学课程时应当重视的。

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在内容、方法、过程和能力考核等方面,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一)、评价内容

改变原有的单纯考察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的状况,应当将重心向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方面倾斜。

(二)、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仅仅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学习成就和努力程度高低,所以学校要重视使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成果,调动其积极性。另外,随着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高职教育的评价要兼顾初中等教育改革,也要与学生就业岗位相衔接,建立第二课堂,对评价方法进行大胆的整合与尝试。

(三)、评价主体

高职教育评价过程中,学生作为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的地位,基本上就是教师在学期末组织考试,给学生判定卷面分数。这种评价不仅是不全面的,也是对学生不公平的,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高职学校可以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由主管他们的师傅给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出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定位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自己。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师、单位、管理者、学生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籍制度

(一)、“弹簧”学制,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在一定范围内伸缩

对于部分优秀的学员,修完学分后,经过个人向学校提交申请,学校认定其符合条件后,可以批准提前毕业;对于想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工学交替,分阶段在三到五年内完成规定的必要学分,即可毕业。

(二)、取消补考,推行重修,直到修满及格为止

在大多数高职学校,一般学生挂科后都不会太过担心,因为补考是必定能过的。补考时监考不严,学生可以随意翻看教材和资料,甚至可以用手机上网百度答案。这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知识的增长有所裨益,反之却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去组织和参加一场毫无意义的形式化考试罢了。推行课程重修制度,制造适当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三)、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和进一步放宽转换专业制度

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修读第二专业,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而且多掌握一门技能以后就多一条人生道路可供选择。

四、结语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技术类型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管理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管理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班级管理,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此,高职教育中要能够注重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构建和谐校园。从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高职教育本身与本科教育具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的生源相比来说复杂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成绩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和本科教育的教育目的也有所不同。为此,在高职教育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以此更好的提升管理效率。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本身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的性格也表现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的学习会表现为过度的自卑或者自尊。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分析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准确,从而导致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自我进行否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水平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往往会被标记为后进生。在中学阶段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不能对自我定位进行正确的判断,当自己被标记为后进生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学生的这种自卑消极心理最终导致对自我的认识不清,从而不利于自身成长。另外一些学生表现为较强的自尊心理,分析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长时间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肯定,但是内心极度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最终会选择自己喜欢自己。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时,会感到委屈,也会曲解教师和家长的用意,认为他人都是看不起自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当前高职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缺乏自信的表现,在高职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强化职业素质,以此为适应社会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将激励理论进行应用不仅是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通过激励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激励。第二种是通过设置具有一定吸引力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并对其进行激励。第三种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对行为进行强化,以此对人们的积极性进行激励。总的来说激励理论的应用就是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柔性管理进行相应的强化,也更加注重对个性和情感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学生自身理性方面的认识相对比较差,对于民主相对比较关注,对平等更加注重,为此,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般家长都会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忽视,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知该如何关心孩子,孩子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学习也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消极情绪,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关心,引导学生集中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存在的问题。为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要注重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善,以此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从激励理论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运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自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措施

(一)了解需求,准确定位

高职教育管理中首先要能够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当前处于信息时代,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互联网、手机、博客等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学生的需求与以往时代会有所不同。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从多个方面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高职教育管理中对激励机制的应用首先要能够构建院-辅导员-学生的环节,以此保证师生能够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并将学生的需求构建专门的数据库。由于学生是动态发展的个体,学生的需求肯定不是一层不变的。为此,构建的数据库要能够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做到及时更新。要保证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实施的依据。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对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相应的了解,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交往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参与方面的需求对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扩大自身的交往,对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相应的了解。主要通过辅导员、班干部以及学生等对高职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以此为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要注重了解学生对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自身有较高的需求,但是也怕自己做不好引来别人的嘲讽。高职教育管理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此要能够做到全面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包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还要引导学生具有乐于助人的观念,对自我进行认识,从而准确的为自己定位,从而更好的发挥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以信任为潜力,挖掘自我实现潜力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能够做到信任学生为最基本的前提,信任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精神动力。人的世界版图的变化应该是进行说服或者皈依的一个过程,不是给出理由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人生版图进行不断规划过程,如果想要说服学生,就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说是学生,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学生才会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断对自我进行挑战,完善,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此外,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给予一定的信任,高职教育管理会渗透到学生自我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智慧进行相应的信任,要做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不是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不管不顾,注重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课程进行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风、校风以及学分等工作的开展中,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可能存在的冲突主要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宿管人员之间的冲突等。要对这些冲突做到及时发现和阻止,以此更好的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要对学生的自我实现给予一定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自身能够为自我实现创造一定的条件,具备可以自我实现的能力。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才能够更好的推进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不会因为外在的原原因②出现激励理论使用中断现象的发生。

(三)设定合理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要注重设计合理的目标。首先是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应该能够包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学习基础,设定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成功与一定的快乐,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进行激发。此外,要能够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目标,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技能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之后要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此,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首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进行设定。此外,要能够根据学生可能发展的潜力进行设定实践方面的目标。还要能够考虑到企业和工学结合的足球对实践目标进行设定。让学生在实践目标的完成中,感受一定的激励力量。帮助学生设定较为合理的职业生涯方面的目标,高职学生注重是要步入社会职场,在职业岗位中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在进行职业目标设定时,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的性格,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考虑其中,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目标。还要注重为学生进行职业岗位的模拟,设计知识竞赛,让学生感受岗位需求,从而在学习中准确定位知识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四)多元激励,保障个性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多元激励方式的使用,以便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激励理论中获得一定的成长。在高职学生刚入学阶段,要注重采用正面激励的方式,以鼓励、赞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尽快的走出高考失利的阴霾,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快速的融入新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也要配合使用惩罚的方法,对于表现不好,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能够给予批评,警告的惩罚,以此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当学生适应了高职的生活,学习节奏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适应情况自己教学内容采用奖励、竞赛以及榜样的激励方法,主要是以物质、精神奖励为主,以此更好的提升奖励的效果。在高职学生快要毕业时,要着重突出使用目标和考评的激励方式,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通过制定合适的职业就业指导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就业,甚至创业的动机。将学生的学业、技能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目标的实现。此外,要能够考虑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基于学生存在的差异采用相应的激励方法。对于经常犯错误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对于经常性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批评教育,还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确批评的目的。对于偶尔犯错的学生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应用柔性管理方式,以此更好的实现不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将性格开朗和孤僻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开朗的学生来说直接采用激励的方式即可,对于孤僻的学生来说要在尊重,关怀的基础上进行委婉的表达激励。要能够对贫困和非贫困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对待贫困的学生要能够采用物质、关怀激励的方式,对于非贫困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多种综合激励方式。

三、结语

总之,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励理论的应用使得高职教育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率。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可以为自身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能够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还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需求都尽可能的深入挖掘,以此使得激励理论的应用做到有的放矢。要能够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在目标基础上使用激励理论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目标,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激励理论应用中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存在差异开展激励理论,以此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以此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笑,邹萌.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探讨[J].才智,2019(22):26.

[2]沈小红.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26-27.

[3]欧阳琼.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亚太教育,2016(19):161.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3

对于管理者素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教育大国更是一个教育强国。在这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管理者在面对众多人员素质的差异时往往给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在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也恰恰是对管理者素质的考验。

对于高职教育学校数量控制的问题:在教育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今天,各种培训机构、私立学校层出不穷,往往有一些学校不为学生自身利益着想,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学生花钱去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还白白的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这种学校往往把证书与学生本身的技能分开来,只为了寻求证书这种结果而实施教学。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政府往往应该加大控制力度。

对于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程度加深,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在我国教育师资的管理一直是采用专用的师范类渠道,虽然有这种高素质的渠道,但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本身对于老师的资历把关不严格,往往有顺水人情这种问题出现。而且高职教育的师资不能与一些重点教育的师资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对于师资力量的浪费。总之,我国在教育上的管理者素质问题、对于学校数量控制问题、和师资力量问题还很欠缺。应该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建议

对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应该抓住在教育管理是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要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在我们想做高职教育管理的时候不妨试试建立一个有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给教师一个规范的框架和标准。

针对现在层出不穷却又不够标准的学校进行排查,把教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不够办学资格的学校彻底取消。符合资格的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把握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顺水人情的事情出现。因为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对于这种问题往往不能马虎。国家、政府应该增加对于学校的投资力度、改善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配置,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定期对学校的办学资格、师资力量做评估,从根本上杜绝坑人学校的出现。

现今的社会和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以前古代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是实行中国式的教育,还更应该向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学习,取其优点在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找一条新的出路,让中国人的思维、世界观更加的宽广。做到理工科与文科类平衡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综合型人才。

三、结语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4

1前言

在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不断对别具一格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进行探索,这些探索旨在寻求独具特色的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有一些比较薄弱环节,原因在于,此类院校学制短,而且学生还必须进行顶岗实习,因此建立党员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较大,无法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想顺利开展、实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2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完善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党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育,同时开展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政治理论知识上得到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学生入党以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理论知识培养降低了重视程度,减少了对学生入党后的培养和教育次数。因此,造成学生党员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本身对于有关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上,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进一步培养和教育。由于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导致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从而使部分学生党员产生了惰性,降低了他们参与院校组织的党员培养和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2专职党务工作者的人数和水平不足

在高校对各院系中的有关职位进行调整之后,各个院系都设置了党支部书记的职位并成立了学生党支部。通常情况下,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另外还在各班级内部设置了班小组。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常只有一个人管理专职专人的全部工作,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党员管理人员。党支部书记除了要全面负责党员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全权负责学生教育内容的管理工作,这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琐碎事情削弱了党支部书记对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大部分党员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减少了对党务培养工作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间,党员教师缺乏专业的党员理论知识学习。另外,由于事务繁忙,党员教师很少有时间参加正规的党员培训课程,这就直接造成党务水平的降低。因此,院校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和水平的不足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2.3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活力

院校学生党支部在对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培养教育工作时,内容和程序通常都比较丰富,并且形式也比较多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加入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后期的培养教育管理时,通常按照一些比较传统、简单的程序进行,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和活力。比如,在党员举行党支部会议的过程中,文件读取和汇集的进程通常采用传统的程序进行,缺乏创新和活力,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部分学生党员来说,这样传统的形式没有体现党员应该具备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党员而言,这样的会议氛围并不能够将党员应该具备的活力和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久而久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就无法发挥作用。

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

3.1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这样一来就可以细致规划学生党支部中相关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党员进行规范化的培养和教育。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所有重要讲话传达的精神,对于党执政能力的建设牢牢把握,将党建工作侧重在增强党性和提高党员素质上,不断提高全党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发挥党的先锋带头作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改指导思想完善和创新的党支部的管理理念,并严格把握和控制管理的程序。要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就要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党员的甚或细节中去,注意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为了实现学生党员的典范形象化,各院校可以在校园中为学生党员设立专门的党员示范区,让学生在对党员示范区进行管理的时候,有效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并在相互监督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典范形象的目的。

3.2提高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在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合理组织下进行,而党务工作必须是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党建队伍的支撑下进行。因此,在提高党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时候,应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对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首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中心,将增强党性作为出发点,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求培育出相应的专业人才。其次,党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必须在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服务党员、因材施教、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党员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党务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帮助他人的优秀品格,并且要十分热爱自己的岗位,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认真完成所有工作的内容。

3.3实现党员学生培养教育培养管理工作的生动化

在高职院校党员培训的课程中,通常采用比较传统和简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班级内部培训、院系之间的交流会等。这样简单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现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甚至会引起现代学生对此类党员培训形式的排斥。因此,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将党员教育的形式主义逐渐转向开放式学习的党组织教育。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党员培养主要措施的第二条“创新载体手段,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现代化水平”,现代的党员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进行,使得党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例如,专职党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时将一些相关党员知识和党员精神的内容发送给学生。通过对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党性意识,深化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介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比如,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等,不断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另外,还应将党员培训教育网站办好,开设相关的课程如“网络课堂”、“网上党校”等,不断将党建的电子信息途径开辟出来,并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科技做好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肩负着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因此通过参与党员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活动、体力劳动等,可以让学生党员对社会有一个提前的认识或者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一方面能够影响党员的质量和培养后党员的形象,另一方面对党员工作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应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党员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和能力提高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作者:林彩燕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就

1.高职院校把教育管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尽管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十分重要,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关键。实际上,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其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价值实现。

2.院级、系级共同构成的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伴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发展规模,院系两级结构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生的主要形式。另外,很多高校还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效果十分显著,不断优化改进院系两级结构教育管理模式。

3.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人本主义思想,从根本上说,这体现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2)让学生合理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3)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人性化教育管理,给予学生人文主义关怀,理解、包容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4)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5)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主动接受。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差异显著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增长十分迅速。相比之前,学生素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参差不齐,不同社会背景、年龄段的人通过高考都可以让自己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阶段,大众社会正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价值理念日趋复杂,高职院校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现在很多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自我中心思想严重,有时候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这种心理状态是该学生群体所特有的。另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社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学生今后需要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生甚至为此产生心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实际需要,也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其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存在很多隐患。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是学生在校主要监护人,承担首要责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大多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担任,虽然他们和学生年纪相当,更容易亲近学生,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但因为刚参加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有些问题处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另外,很多高校不够重视教育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使得这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心态失衡,缺乏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离开学校另求出路或者更换岗位,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稳定的专业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经常变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落伍

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进步发展,原先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形势需要,也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目标要求。过去,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具有很大强制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性培养,造成学生没有自制力,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别说培养其创新意识能力了。同时,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和学生沟通交流,师生关系逐渐疏远,使得教育管理学生变得更加困难。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两者往往脱节,缺乏有效衔接。现阶段,在大部分高校教师看来,自己只需要负责讲课,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管理学生应该由辅导员负责,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专业不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只是进行思想教育。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学分考核制度创新

虽然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下,高职院校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给学生制定具体发展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来培养人才。现阶段,学分制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制度,它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有关课程学习,不仅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校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分制通过量化评价方式开展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具体权重和分值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分数标准才能毕业。学分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学分和管理学分。其中,教育学分主要包括新生军训、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人文讲座、技能比赛、诚信行为等方面;而管理学分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违纪行为、文明礼仪等方面。

(二)学籍管理模式创新

首先,加强学籍管理体制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学生个人实际不同,学校必须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基于自由开放原则来管理学生学籍。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制比较僵硬,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各方沟通协调工作,对于学生转学、休学等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允许学生按照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年限和毕业时间。另外,高职院校应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学生想要离开学校自主创业,学校方面可以尽量满足。其次,加强学生转业制度创新。在学籍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放宽学生转业条件。学校有关部门应科学管理、灵活操作,设立第二专业,完善转业制度,优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深造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学有收获。

(三)就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就业需要展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宏观把握。高校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要全面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社会经济形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中观考察。高职院校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可以多走访一些产业部门,进行全面实地考察,像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单位、经济开发区等,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针对性教育管理措施。三是微观调整。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到企业单位人才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对口,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总结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教育管理模式上的缺陷。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从当前教育管理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市场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学校教育培养和管理水平。

作者:董博 单位: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探析

一、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1.个别党员党的基本知识欠缺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谈话中发现,大部分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纪律、权利义务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党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上的难点问题认识相对欠缺,政治敏锐性不高,缺乏系统深入思考。

2.个别党员入党材料不全

在入党方面,党员发展首先强调思想上入党,然后是组织上入党,齐全规范的入党材料是党员组织上入党的主要证明,也是证明党员身份的主要依据之一。完整规范的入党材料,是对新转入党员进行审查的主要内容。近几年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入党材料的审核中,发现大部分党员入党材料不全。排除因部队党组织工作模式差异不作硬性要求的材料外,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培训证明、政审材料、入党志愿书等材料应该具有,正式党员还必须有转正申请书。但是审核发现,个别党员仅仅有入党申请书和入党志愿书,其他材料缺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个别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材料一般会和入伍材料一起归档转递,因此,学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好档案材料审核工作,防止材料遗失。

3.个别党员入党动机模糊

入党动机是党员入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对党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驱动。在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组织谈话和后期的组织考察过程中发现,党员普遍具备正确的入党动机,但是个别党员入党动机模糊。与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相比,部队党员发展对党员的政治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对党员的教育在教育时间上和强度上都较强,所以导致个别党员在入党动机上认识有余,理性思考不足,存在入党动机模糊的现象。

4.个别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于党员个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退伍复学的学生党员进入到新校园生活中,在很多方面不适应,导致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表现平平,甚至不如一般普通学生。更有个别党员存在逃课现象,出现“前脚复学、后脚退学”的现象,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党员本身素质有关,也可能与个别基层党组织忽视对其后续的教育管理有关。

二、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不重视

经调查研究,高职院个别基层党组织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后期对其的教育管理跟不上。突出表现在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顺利接收他们的组织关系并使之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是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在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仍然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是经过部队党组织严格考察并组织发展入党的,其在入党动机、政治素质、组织纪律、现实表现等方面已经具备党员标准,再加上这些党员不是经过学校基层党组织考察发展的,认识不到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必要性。

2.在校预备期考察时间短

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时间分布比较分散,有的是在大一参军入伍的,有的是在大二参军入伍的,还有个别是大三参军入伍的。受到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影响,特别是“2+1”教学模式的影响,这就客观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特别是大二和大三参军入伍后退伍复学的学生党员,他们在校的时间更短。再加上退伍后退伍手续和组织关系转移工作影响,有的学生党员并不是退伍复学时就能把组织关系转移到学校,中间还有个时间差,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预备期考察时间缩短。基层党组织对其的考察虽然在时间上连续计算满一年了,但是对其考察过程和考察内容还不够,往往影响到学生党员的转正。

3.教育上缺乏系统性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个别基层党组织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不重视,即便开展了一定的教育活动,但对其教育零散,系统性不够。由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学校的时间并不集中,往往比较分散,这在客观上给各基层党组织专门为其组织一次集中系统的党的知识的培训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很难通过预备党员集中培训班来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虽然很多基层党组织也尝试通过QQ、微信、网上党校等网络平台对其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学院党员教育培训时间的不同步,教育培训的效果也并不明显。

4.管理上缺乏严格性

个别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客观造成了对其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大二、大三入伍学生党员退伍复学时间短,受到高职院学制的影响,有的党员退伍复学就去实习,还有个别的在校集中学习只有一年,这给基层党组织对其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个别党员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严,存在个别学生党员不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形象,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存在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等情况,一直要党组织催促才办。由于对其管理不够严格,极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仅仅是为了拿满学分混毕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松散,出现逃课等现象,非但没有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影响到了党员队伍的形象。

三、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通过分析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当前高职院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发挥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教育管理

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前面的分析,高职院的个别基层党组织受到学制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思想认识上会放松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因此,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认识到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从而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

2.做好组织关系转接,顺利完成衔接

党员组织关系是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是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组织一项严肃的工作。认真转接党员组织关系是加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员因调动工作、参军、升学、毕业或其他原因离开原所在单位必须转移组织关系。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必须凭原部队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进行组织关系转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生党员对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政策普遍不了解,退伍复学后未能及时转移组织关系,也未向基层党组织表明党员身份,没有向学校组织部门或者基层党组织反映情况,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学生退伍复学后学院基层党组织应积极了解学生情况,调查其是否为党员,确认其党员身份后及时提醒学生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严格审查入党材料,完善党员档案

确认党员身份,一方面要看党员所持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另一方面要审核党员的入党材料,审查党员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相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直接把个人档案交给班主任,个别班主任不了解情况,直接将其材料归复学校学籍档案中,这给基层党组织审核党员材料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基层党组织在核实完学生党员真实身份后,一方面帮助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一方面须审查入党材料,并报学校组织部门进行审核。审查档案材料主要内容为档案材料是否齐全、档案材料是否真实、发展党员条件标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由于原发展单位工作模式的差异,如在档案审查中发现疑问,学校组织部门应及时向原发展单位核实相关情况。

4.加强帮扶,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为避免“前脚复学、后脚退学”现象,要求高职院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的关怀。退伍复学学生重新进入到大学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个别大二、大三入伍的学生,他们退伍复学后在校时间短,而需要完成的学业任务又比较重,再加上入伍参军阶段专业学习间隔,客观上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对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来讲,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校园,完成相关的学业。这就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帮扶,对他们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多鼓励其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并且结合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措施,注重“正面关注”“积极关怀”。在学习上、生活上及社会工作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专门安排至少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一名学生党员,通过一对一的帮扶,帮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发挥他们在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5.严格考察,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

经调查,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基本上都是预备党员,大部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需要在学校完成预备党员转正工作。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把严格教育、积极关怀和严格考察结合起来,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严把预备党员转正关,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织环节,也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各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考察,认真履行组织程序,认真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党员的意见,注重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严格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加强系统性的教育,强化党员意识

加强党员教育,强化党员意识,是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由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较短,任务重,而开展集中的理论培训难度大,所以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系统化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好学校党校的作用,组织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参加预备党员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高级培训班,利用集中理论培训和考核,来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其次,鼓励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提高其参与社会工作的热情和能力;鼓励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加强监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5

(一)ISO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已经制定出不同行业的ISO标准1万多个,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农业等39个行业,教育被列为第37类。最早将ISO标准引入教育的是1992年英国沃尔沃汉普斯顿大学。随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全国学校中普遍推行,剑桥、哈佛等知名学府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通过认证。在国内,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标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顺利通过认证并促进了学生就业。据统计,2004年底,我国已有五百多所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通过认证。ISO标准能使教育组织各项复杂的教育活动都处于有计划、有记录的可控状态,极大地促进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迫切性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高职教育将迎来发展的又一轮机遇期。但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来,管理模式僵化、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高职教育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只有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度关注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度,才能和企业一样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需要创新发展,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检验高职教育质量有双向标准:一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标准,二是企业人才的质量体系标准。目前缺少一个高效规范的科学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将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十分必要。ISO标准是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既满足国内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又能在管理中不断提高能力,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实施ISO标准评估,获取质量认证,有助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内容

(一)ISO标准的关键术语界定

ISO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引入高职教育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准确界定关键性术语,这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1.“产品”的概念

ISO标准旨在“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于“产品”来说,是指“过程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产品”是指什么呢?应该定位为“服务”,是在学生身上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而存在于知识技能传授和品德修养的信息传递方面。这与传统上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校教育的重点由“学生个体”转移到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上,也纠正很多教育观点的错误:如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基础太差等。这对目前生源质量下滑和生源压力增加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强调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服务,有助于教师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势形象,准确定位自身,注重教育教学服务的效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融入市场,走“向管理要质量”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顾客”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如上下级之间构成职级客户关系,职能部门之间构成职能客户关系等。外部客户,主要是指直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同时,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包括为购买教育服务付费的学生家长及政府、接收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组成供给循环的主体。

3.“顾客满意”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满意”为“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对于内部客户而言,强调教职员工及教学教辅部门之间相互工作的满意度和和谐度,加强高职院校的内化管理。外部顾客满意,主要是指学生满意,还包括家长满意、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高职院校需要理解并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及拥有职业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当前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ISO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解读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需要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提供优质教育场馆和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注重对学生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测量,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当然,由于“顾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批评教育及评价,同时还需满足家长的期望、企业的需求。

2.领导的作用

校领导是一个学校能实现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基础,负责学校定位和确立办学思想。现代企业制度认为,领导优秀比员工优秀更重要。领导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制度管理上,还表现在非制度管理上,如领导、决策、沟通的艺术以及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3.全员参与

学校的各级人员都是ISO标准的执行者,唯有全体参与才能实现目标。需要整合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针对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4.过程方法

ISO标准要求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做动向管理,即注重程序制度体系的规范,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及教育规律的动态发展。做好过程的策划和评价,让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控制,所有活动都能得到识别,在过程中体现服务价值,在过程中改进提升。

5.管理的系统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对高职院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功能性分类,对每个部门(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识别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是学校的支持性部门;把低效率的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每个部门的评估目标。对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环节,克服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及持续改进体系。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要求高职院校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不断改进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改进目标。“教改”是永恒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永无止境。学校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科学决策必须基于事实,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准确分析之上。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越高,其定量化工具就越多,可靠性的数据结果就越准确,与之相伴的教学质量水平就越高。

7.互利的供需关系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其“原料”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及师德,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等,所以“供方”主体不如企业明显。

(三)ISO标准对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高职院校导入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和稳步实施。

1.领导决策,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层坚定信心和全权负责,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特色化质量方针,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的宗旨和源动力。

2.贯标培训,全员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根据职位层次和部门类别,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贯穿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熟悉ISO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原则,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3.建立体系,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要针对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设计管理体系架构,然后层层落实,确定质量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具体运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既不漏项又不重复。各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含质量手册、所有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质量记录等。

4.实施运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各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认真记录结果数据,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有序、良性运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解决,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积极认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在内部初审合格后,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质量认证中心对高职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学校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

管理体系对接应注意的事项ISO标准是一套非常规范、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这给高职教育引入ISO9000标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实施ISO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新理论,克服机械照搬照抄现象

ISO标准最早应用于制造行业,在教育组织中实施,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或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院校的自身实际,创新理解“产品”、“顾客”等基本术语和基本原则,编制教学过程文件,克服过分机械地依赖原始文件的现象。

(二)注重实效,克服重视认证而轻视贯标的现象

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目标在于全方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全方位提升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注重实效是根本。但与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多属公办单位,与市场的距离相对较远,质量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容易出现重视认证、轻视对ISO标准贯彻执行的现象。

(三)持续改进,建立保障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6

1)当前会计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比较低,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管理会计课程。

高职院校开展会计和财务类的职业教育,主要还是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类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记账、做账等财务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管理会计的教育。以我校为例,之前开设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但是管理会计不属于核心课程,后来因为开设课程的压缩,导致取消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究其原因,在于会计职业教育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思维中。

2)高职类管理会计教材缺乏,专业管理会计教师等教学资源不够。

高职类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纯理论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反感,管理会计的教材很多都是理论化的东西较多,没有针对高职类学生的经典教材,相关教学资料缺乏。很多高职管理会计教师并不是研究管理会计的老师,专业师资不够。

3)高职类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枯燥,单纯照搬本科理论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差,教学效果不好。

很多高职老师没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都是毕业就进入职业教育,对管理会计的实际经验不多,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没有形成适合高职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同时,高职教学方法较乱,各种新教学方法和思想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各自学校的方法不一,大家纯粹为了模仿形式的方法,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效果。

4)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差。因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和路径,因为学校与企业脱节较为严重,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差,教学方法枯燥。在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在推广校企合作,但因为会计类教育涉及到企业的核心信息,很多企业参与学生培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只停留在表面阶段。大量管理会计方法尚未运用到职业化教育中,如作业成本法、企业价值链管理、品质成本管理、战略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平衡计分卡和EVA指标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5)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的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相应专门组织进行管理会计的推广,也没有企业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导致管理会计高职教育的缺乏。

在职业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有正式的机构设置,而管理会计工作却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设置,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并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会计职业教育才会真正繁荣。

2促进我国管理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国家应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推出管理会计资格证书,开展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

为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应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组织,不断丰富和完善管理会计知识,组织大家进行资格证书考试,推广管理会计,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2)根据市场需求,明确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型,企业越来越注重内涵建设,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应依据市场需求,随之转变教学思维,重新确立管理会计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不应该仅限于培养财务会计人员,更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大量 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日益完善,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管理会计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多,继续以传统的观念将管理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辅助部分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3)改进和完善管理会计高职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

高职教育侧重学生技能的训练,管理会计高职教育中的教育内容需要紧跟市场需求,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工作实际,侧重学生管理会计技能的训练。管理会计的技能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目前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一些管理会计的实践培训,但基本上还处于仿效模拟阶段,并没有对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起到指导作用。所以,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到学校,也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习,如果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模拟实训室,模拟企业实际环境,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引入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参与到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中。可以聘请校外职业界导师来校任教、指导,培养出符合职业界需要的管理会计新型人才。

4)改变管理会计现有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技能考核。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7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正式启动,教育一体化和协同发展也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教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工作和调查实际指出了当前高职教师教育能力方面存在的欠缺;提出了新形势新要求下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能力的内涵;最后为了更好地适应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从国家政策、学校制度及教师个人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职教师;教育能力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正式启动,教育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关乎着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高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决定了对高职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新的形式和背景之下,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在北京和天津的影响和融合下,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展望

(一)京津冀背景下的新机遇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呼吁“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不仅在经济、交通等方面要一体化,教育方面的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更是迫在眉睫,不能等待。”早在2014年北京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时即指出:“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推动在京部分高等学校有效迁出,支持有条件的北京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当然人们也意识到,在现时条件下,要实现北京高校最大数量外迁的话,因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事实上并不容易。但是,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交流挂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也能开展区域教育合作,在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内,老师异地讲课,一起做课题搞科研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兴建议,应该成立强有力的专门机构,本着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及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运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此同时,作为培养输出服务于经济社会一线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大量高水平专业技能人才的渴求,直接助长了近年来大量职业院校的诞生,也让职业院校以百计的北京不堪重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职业教育应当全力支持和配合相关要求。北京、天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要发挥对河北的支持作用,进而支持整个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结合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也曾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实现一体化:招生制度;学分互认;学籍管理;学生资助;实训基地;数字资源;质量评价;就业平台。关于京津冀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具体到建议,吴正宪提出要建立京津对口支援河北的有效模式。积极借鉴对口援助经验,通过名校办分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管理干部培训、联合教研、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共建、校际之间的“手拉手”、名师工作站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举办附中附小等方式。可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之下,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将会迎来更多的新机遇,与此同时也会对高职教师提出更多的新要求。

(二)京津冀背景下的新要求

在教育部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特别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增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职教教师培养能力。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统筹考虑经费安排;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在有关民族地区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可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之下,将会对高职教师在能力素质方面尤其是实践能力上提出更多的新要求。

二、当前高职教师在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高职教师身上普遍存有:对职业教育理念认识和学习不到位,一些办学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仍然走不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压缩版的怪圈;对职业所需实际能力培养执行不到位;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条件不到位;信息能力方面学习不到位;教育管理能力方面参与意识不到位;协调合作能力方面社会意识不到位等。与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教师自身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压力和难题,如:“就业导向”加大了高职教师的工作难度;社会偏见对高职教师的职业声望形成不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高职教师的心理负担;教师生涯发展管理制度缺失不利于高职教师终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一些学校高职教师数量不足,流失严重、总体结构不合理。结合工作实际和对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高职教师尤其是河北地区的高职教师在能力发展方面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高职教师与学生沟通能力存有欠缺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严重缺乏。很多教师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不到位,不清楚上课班级学生的生源情况、专业发展目标和学生个体目标。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高职教师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幸福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次是一些教师确实是缺乏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很难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理念的把握不够

目前高职学校在招聘的时候基本上是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进行招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较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接触的都是基础理论教育,基本上没有接触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还有一些是学校升格之前原中专学校的老教师,他们大多没有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高职教育的理念更新较慢,没有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不能将高职教育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去。

(三)高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是目前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有着高学历却缺乏经历和经验,老教师一般具有双师资质,但学校体制内的双师型教师大多都是考取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拿在手里,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呈正相关的。

(四)高职教师科研水平不高

从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角度分析,师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是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下新建立起来的,还有一些是属于过去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同样也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主要角色,但由于高职学校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偏低,进而造成缺少学科带头人,再加上高职教师工作负荷重,课时量大,因为生源素质层次不齐,教学和管理难度加大,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暇顾及科研,或者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做科研从而影响学校科研水平。还可能与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到位,科研资金有限等因素有关。

(五)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在近些年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借机转型或者升格而来,相比有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缺少风清气正的校风、学风和学术之风,另外由于社会大风气“官本位”的影响、考核评价管理体系滞后及工资待遇偏低,一些专业素养很好的教师选择“弃教从政”,热衷于仕途钻研,或经营人际关系,或谋求第二职业去赚钱,一些人过度追求个人收入及优质课教师、年终嘉奖、名师等实惠和光环,忽视教学内功的积累和演练,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垫底的“副业”。

(六)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和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从高职院校生源紧张的角度来说,教师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加大。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萎缩,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调整办学方向和思路。据统计2015年普通高校高考报名人数是40.48万人,比2014年减少1.34万人,是近几年来报名人数最少的一年。自2008年起,河北省连续7年高考报考人数下降,在目前的招生制度和体系之下,减少的生源主要是集中在高职教育这一块,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甚至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甚至出现零投档的现象。甚至有一些职业学校已经因为生源而难以为继。有些学校勉强维持但是生源水平良莠不齐,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很多没有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有的来自社会上不想继续上班的人员,其中包括带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和谐,近几年也多次报出高职学校校园暴力的恶性事件,这些也提高了高职教师的工作难度,加大了高职教师的心理压力。而高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和方法,就容易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和严重的职业倦怠。

三、新形势下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内涵

结合对高职教师在能力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知目前高职教师在能力建设和发展方面还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和学习,提高教师能力建设,尤其是全面发展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服务于经济社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教育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各种综合能力的总和。从职业角度来说,高职教师是需要专门知识和长期广泛的专业准备的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需要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并接受专门训练。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成败,还关乎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我认为新形势下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建设至少需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需要与学生、同事、领导、实习企业等不同的对象建立好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面对的是学生,面对不同的高职生源和教学对象,普高?对口?还是实验班?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需要我们随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职业目标,了解学情,以达到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沟通,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即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技术。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技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高职教师要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出发,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定位,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主动关心学生,熟悉学情,做到因材施教进而以准确的理念和观点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扎实的教学技能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巧,通过准确恰当的语言和现代教育手段展示给学生。

(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素养

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素养使得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所谓熟能生巧,熟练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得教师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自我提高和发展。

(四)娴熟的操作示范和丰富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实践并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和专业训练。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才能适应时代对高职教师的要求。

(五)一定程度的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开发能力、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编写教材、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此外,高职教师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对照《中国师德手册》认真学习,教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长远的影响作用。高职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要热爱高等职业教育,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特殊的教育资源,高尚的师德能直接影响学风和校风,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并对学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四、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高职学校的生源现状及高职教师所面对的具体学情等方面来看,现实情况对高职教师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同时我们也知道国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的启动也为我们高职教育带来了更好的展望前景和发展机遇。国家多次强调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事,而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能力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国为兴,必贵师而重傅”,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够乐观,尚不能适应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想打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前提需要有一流的教师。因而在新背景新形势下加强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尝试在国家、学校、教师自身三个层面开拓高职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这对于促进高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政策方面

1.支持资源共享

新形势下,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京津冀三地资源协作共享日益紧密,教育资源日益融合。科教推动三地合作共荣的作用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办好三地互融共享的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高职教师可以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互通有无进而提升能力。

2.提高高职教师待遇

客观工作实际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对高职教师的高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高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无形当中带给高职教师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难度。提高职业教师的待遇,以增强其职业稳定感势在必行。建立良好的职业稳定感是高职教师提升教育相关能力的前提。调查发现,待遇偏低是影响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教师工资收入低、生活艰苦,会造成骨干教师的流失或者普通教师也把精力放在自谋第二职业以赚钱养家上,生源情况复杂,学生难管,心理压力大直接造成了青年教师辞职离岗,这给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带来很大的困难,经济收入虽然不是引起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第一原因,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3.从政策上营造培养高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良好氛围

目前高职教师在教育能力上突出的缺失就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我认为这与国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所有的高校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上都是一样的,主要靠科研量化指标,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高职教师的师资特点,并没有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做特殊重视和强调,现有政策体制下,高职教师没有实践能力只要科研达标依然可以参评教授。因而,国家政策职能部门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考虑单独设立职业教师职称评定体系,比如把高职教师的实践技能作为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促进教师重视实践,参与实践,具备真正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学校管理方面

1.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除了要满足教师基本能力水平的构建,还应凸显实践能力。实践技能应该作为高职院校选聘教师时重点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也要衡量其服务地方和行业的经验情况。可针对来源及层次不同的教师,采用校企合作、教企轮岗等方式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队伍,加强高职教师能力建设。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适应高职教育职业性的需要,通过制度规范和激励措施促使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努力完成由“学科型知识结构”向“技能型知识结构”的转变。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由“传授理论性教学”向“传授技能型教学”的转变,随时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提升双师素质,动态发展地去适应职业和工作的要求。鼓励教师进修考取实践性更强的专业学位。还可以考虑从工厂和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师为学校的实践课教师,以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

2.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

教师参加相关职业领域的培训是教师职业化的重要途径,支持教师参加相应培训和通过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和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学校方面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对教师的使用和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工作和个人进修的关系,既保证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需要,又要促进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

3.学校要健全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机制不健全,不仅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事部门要合理优化人力资源,使得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力。人事制度要公开透明,不同的教学和管理岗位可通过公开竞聘上岗。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建议学校要科学地设计绩效考核的指标,同时,从多维度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采取措施激发教师成长的主观愿望

根据心理学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求发展的愿望,渴望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学校从管理的体制和激励的制度上要设法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和积极主动性,这样教师在投入到理论和技能的提升时会更加努力,面对学生工作时会更加勤奋。

5.学校考虑多种渠道招聘和引进人才

考虑多方面引进人才,包括专兼结合,可通过聘请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专家授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等形式多渠道重视人才、引进人才,打破单一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专业建设和学院发展中考虑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资源的价值。

(三)教师个人方面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更是一个需要自身终身学习的职业。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来自于工作和生活中的用心积累和锻炼。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注重自身知识修养,提高教师知识面,铺砌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人文基础,提升教师基本素质,夯实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重视政策文件和理念精神的学习

及时学习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随时更新职业教育的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来源于积极地学习和吸收新思想。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以“为人师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分清什么样的事情是教师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情是教师不能做的,打造德高望重的高职教师形象。

4.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

深入生产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在企业现场观摩、学习、讨论、实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注重一线技能培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5.寓情于教

我认为教师能够寓情于教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和教育能力,带着情感去工作、去面对学生、去面对高职教师这份职业,有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富于情感的语言可以促进师生有效沟通,富于情感的教育有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当前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及教育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新形势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的启动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更多的机会,相信随着政策的更新和评价体制的不断完善,高职教师发展的道路将更加畅通,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爱教育、爱学生也会成为广大高职教师永远不变的定位和动力。

作者:冯丽 何艳成 闵廷维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丰宁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夏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吉雪峰.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

【3】解艳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人才需求为视角[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4】史万兵.教育行政管理[M].北京: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5.

【5】邹松建.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6】李亮亮.高职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5):74-76.

【7】杨晓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探析——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暨南大学,2008.

【8】陈凤琴.高职教师职业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13,(S1).

【9】何明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10】刘欣,倪江涛.职业教育: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先行军[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09-10.

【11】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8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