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职教育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教育理论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1

(一)、安排开设知识课程

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一个人从事这项职业的前提和基础,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恰恰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得不到入职许可证,还怎么谈努力工作,怎么谈实现职业理想?

(二)、开设能力培养课程

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与之相关各种能力,而是指在学生一生当中都受用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职业教育,不要将学生塑造成为只会从事某种专门工作的机器,而是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开设培养学生人格的课程

我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良好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关键。如团队合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诚信严谨精神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是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教学课程时应当重视的。

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在内容、方法、过程和能力考核等方面,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一)、评价内容

改变原有的单纯考察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的状况,应当将重心向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方面倾斜。

(二)、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仅仅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学习成就和努力程度高低,所以学校要重视使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成果,调动其积极性。另外,随着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高职教育的评价要兼顾初中等教育改革,也要与学生就业岗位相衔接,建立第二课堂,对评价方法进行大胆的整合与尝试。

(三)、评价主体

高职教育评价过程中,学生作为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的地位,基本上就是教师在学期末组织考试,给学生判定卷面分数。这种评价不仅是不全面的,也是对学生不公平的,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高职学校可以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由主管他们的师傅给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出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定位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自己。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师、单位、管理者、学生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籍制度

(一)、“弹簧”学制,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在一定范围内伸缩

对于部分优秀的学员,修完学分后,经过个人向学校提交申请,学校认定其符合条件后,可以批准提前毕业;对于想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工学交替,分阶段在三到五年内完成规定的必要学分,即可毕业。

(二)、取消补考,推行重修,直到修满及格为止

在大多数高职学校,一般学生挂科后都不会太过担心,因为补考是必定能过的。补考时监考不严,学生可以随意翻看教材和资料,甚至可以用手机上网百度答案。这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知识的增长有所裨益,反之却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去组织和参加一场毫无意义的形式化考试罢了。推行课程重修制度,制造适当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三)、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和进一步放宽转换专业制度

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修读第二专业,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而且多掌握一门技能以后就多一条人生道路可供选择。

四、结语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技术类型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管理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管理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班级管理,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此,高职教育中要能够注重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构建和谐校园。从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高职教育本身与本科教育具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的生源相比来说复杂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成绩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和本科教育的教育目的也有所不同。为此,在高职教育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以此更好的提升管理效率。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本身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的性格也表现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的学习会表现为过度的自卑或者自尊。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分析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准确,从而导致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自我进行否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水平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往往会被标记为后进生。在中学阶段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不能对自我定位进行正确的判断,当自己被标记为后进生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学生的这种自卑消极心理最终导致对自我的认识不清,从而不利于自身成长。另外一些学生表现为较强的自尊心理,分析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长时间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肯定,但是内心极度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最终会选择自己喜欢自己。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时,会感到委屈,也会曲解教师和家长的用意,认为他人都是看不起自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当前高职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缺乏自信的表现,在高职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一定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强化职业素质,以此为适应社会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将激励理论进行应用不仅是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通过激励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激励。第二种是通过设置具有一定吸引力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并对其进行激励。第三种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对行为进行强化,以此对人们的积极性进行激励。总的来说激励理论的应用就是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柔性管理进行相应的强化,也更加注重对个性和情感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学生自身理性方面的认识相对比较差,对于民主相对比较关注,对平等更加注重,为此,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般家长都会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忽视,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知该如何关心孩子,孩子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学习也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消极情绪,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关心,引导学生集中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存在的问题。为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要注重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善,以此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从激励理论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运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自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措施

(一)了解需求,准确定位

高职教育管理中首先要能够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当前处于信息时代,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互联网、手机、博客等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学生的需求与以往时代会有所不同。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从多个方面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高职教育管理中对激励机制的应用首先要能够构建院-辅导员-学生的环节,以此保证师生能够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并将学生的需求构建专门的数据库。由于学生是动态发展的个体,学生的需求肯定不是一层不变的。为此,构建的数据库要能够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做到及时更新。要保证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实施的依据。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对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相应的了解,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交往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参与方面的需求对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扩大自身的交往,对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相应的了解。主要通过辅导员、班干部以及学生等对高职学生的交往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以此为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要注重了解学生对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自身有较高的需求,但是也怕自己做不好引来别人的嘲讽。高职教育管理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此要能够做到全面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包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还要引导学生具有乐于助人的观念,对自我进行认识,从而准确的为自己定位,从而更好的发挥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以信任为潜力,挖掘自我实现潜力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能够做到信任学生为最基本的前提,信任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精神动力。人的世界版图的变化应该是进行说服或者皈依的一个过程,不是给出理由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人生版图进行不断规划过程,如果想要说服学生,就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说是学生,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学生才会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断对自我进行挑战,完善,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此外,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给予一定的信任,高职教育管理会渗透到学生自我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智慧进行相应的信任,要做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不是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不管不顾,注重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课程进行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风、校风以及学分等工作的开展中,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可能存在的冲突主要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宿管人员之间的冲突等。要对这些冲突做到及时发现和阻止,以此更好的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要对学生的自我实现给予一定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自身能够为自我实现创造一定的条件,具备可以自我实现的能力。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才能够更好的推进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不会因为外在的原原因②出现激励理论使用中断现象的发生。

(三)设定合理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要注重设计合理的目标。首先是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应该能够包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学习基础,设定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成功与一定的快乐,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进行激发。此外,要能够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目标,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技能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之后要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此,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首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进行设定。此外,要能够根据学生可能发展的潜力进行设定实践方面的目标。还要能够考虑到企业和工学结合的足球对实践目标进行设定。让学生在实践目标的完成中,感受一定的激励力量。帮助学生设定较为合理的职业生涯方面的目标,高职学生注重是要步入社会职场,在职业岗位中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在进行职业目标设定时,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的性格,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考虑其中,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目标。还要注重为学生进行职业岗位的模拟,设计知识竞赛,让学生感受岗位需求,从而在学习中准确定位知识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四)多元激励,保障个性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多元激励方式的使用,以便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激励理论中获得一定的成长。在高职学生刚入学阶段,要注重采用正面激励的方式,以鼓励、赞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尽快的走出高考失利的阴霾,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快速的融入新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也要配合使用惩罚的方法,对于表现不好,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能够给予批评,警告的惩罚,以此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当学生适应了高职的生活,学习节奏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适应情况自己教学内容采用奖励、竞赛以及榜样的激励方法,主要是以物质、精神奖励为主,以此更好的提升奖励的效果。在高职学生快要毕业时,要着重突出使用目标和考评的激励方式,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通过制定合适的职业就业指导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就业,甚至创业的动机。将学生的学业、技能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目标的实现。此外,要能够考虑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基于学生存在的差异采用相应的激励方法。对于经常犯错误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对于经常性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批评教育,还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确批评的目的。对于偶尔犯错的学生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应用柔性管理方式,以此更好的实现不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将性格开朗和孤僻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开朗的学生来说直接采用激励的方式即可,对于孤僻的学生来说要在尊重,关怀的基础上进行委婉的表达激励。要能够对贫困和非贫困的学生加以区别对待,对待贫困的学生要能够采用物质、关怀激励的方式,对于非贫困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多种综合激励方式。

三、结语

总之,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励理论的应用使得高职教育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效率。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可以为自身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能够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还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需求都尽可能的深入挖掘,以此使得激励理论的应用做到有的放矢。要能够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在目标基础上使用激励理论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目标,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激励理论应用中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存在差异开展激励理论,以此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以此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笑,邹萌.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探讨[J].才智,2019(22):26.

[2]沈小红.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26-27.

[3]欧阳琼.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亚太教育,2016(19):161.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3

对于管理者素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教育大国更是一个教育强国。在这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管理者在面对众多人员素质的差异时往往给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在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也恰恰是对管理者素质的考验。

对于高职教育学校数量控制的问题:在教育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今天,各种培训机构、私立学校层出不穷,往往有一些学校不为学生自身利益着想,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学生花钱去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还白白的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这种学校往往把证书与学生本身的技能分开来,只为了寻求证书这种结果而实施教学。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政府往往应该加大控制力度。

对于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程度加深,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在我国教育师资的管理一直是采用专用的师范类渠道,虽然有这种高素质的渠道,但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本身对于老师的资历把关不严格,往往有顺水人情这种问题出现。而且高职教育的师资不能与一些重点教育的师资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对于师资力量的浪费。总之,我国在教育上的管理者素质问题、对于学校数量控制问题、和师资力量问题还很欠缺。应该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建议

对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应该抓住在教育管理是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要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在我们想做高职教育管理的时候不妨试试建立一个有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给教师一个规范的框架和标准。

针对现在层出不穷却又不够标准的学校进行排查,把教育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不够办学资格的学校彻底取消。符合资格的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把握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顺水人情的事情出现。因为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对于这种问题往往不能马虎。国家、政府应该增加对于学校的投资力度、改善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配置,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定期对学校的办学资格、师资力量做评估,从根本上杜绝坑人学校的出现。

现今的社会和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以前古代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是实行中国式的教育,还更应该向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学习,取其优点在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找一条新的出路,让中国人的思维、世界观更加的宽广。做到理工科与文科类平衡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综合型人才。

三、结语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4

1前言

在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不断对别具一格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进行探索,这些探索旨在寻求独具特色的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有一些比较薄弱环节,原因在于,此类院校学制短,而且学生还必须进行顶岗实习,因此建立党员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较大,无法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想顺利开展、实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2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完善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党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育,同时开展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政治理论知识上得到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学生入党以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理论知识培养降低了重视程度,减少了对学生入党后的培养和教育次数。因此,造成学生党员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本身对于有关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上,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进一步培养和教育。由于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导致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从而使部分学生党员产生了惰性,降低了他们参与院校组织的党员培养和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2专职党务工作者的人数和水平不足

在高校对各院系中的有关职位进行调整之后,各个院系都设置了党支部书记的职位并成立了学生党支部。通常情况下,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另外还在各班级内部设置了班小组。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常只有一个人管理专职专人的全部工作,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党员管理人员。党支部书记除了要全面负责党员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全权负责学生教育内容的管理工作,这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琐碎事情削弱了党支部书记对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大部分党员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减少了对党务培养工作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间,党员教师缺乏专业的党员理论知识学习。另外,由于事务繁忙,党员教师很少有时间参加正规的党员培训课程,这就直接造成党务水平的降低。因此,院校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和水平的不足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2.3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活力

院校学生党支部在对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培养教育工作时,内容和程序通常都比较丰富,并且形式也比较多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加入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后期的培养教育管理时,通常按照一些比较传统、简单的程序进行,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和活力。比如,在党员举行党支部会议的过程中,文件读取和汇集的进程通常采用传统的程序进行,缺乏创新和活力,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部分学生党员来说,这样传统的形式没有体现党员应该具备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党员而言,这样的会议氛围并不能够将党员应该具备的活力和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久而久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就无法发挥作用。

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

3.1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这样一来就可以细致规划学生党支部中相关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党员进行规范化的培养和教育。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所有重要讲话传达的精神,对于党执政能力的建设牢牢把握,将党建工作侧重在增强党性和提高党员素质上,不断提高全党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发挥党的先锋带头作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改指导思想完善和创新的党支部的管理理念,并严格把握和控制管理的程序。要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就要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党员的甚或细节中去,注意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为了实现学生党员的典范形象化,各院校可以在校园中为学生党员设立专门的党员示范区,让学生在对党员示范区进行管理的时候,有效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并在相互监督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典范形象的目的。

3.2提高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在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合理组织下进行,而党务工作必须是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党建队伍的支撑下进行。因此,在提高党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时候,应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对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首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中心,将增强党性作为出发点,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求培育出相应的专业人才。其次,党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必须在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服务党员、因材施教、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党员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党务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帮助他人的优秀品格,并且要十分热爱自己的岗位,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认真完成所有工作的内容。

3.3实现党员学生培养教育培养管理工作的生动化

在高职院校党员培训的课程中,通常采用比较传统和简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班级内部培训、院系之间的交流会等。这样简单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现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甚至会引起现代学生对此类党员培训形式的排斥。因此,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将党员教育的形式主义逐渐转向开放式学习的党组织教育。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党员培养主要措施的第二条“创新载体手段,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现代化水平”,现代的党员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进行,使得党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例如,专职党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时将一些相关党员知识和党员精神的内容发送给学生。通过对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党性意识,深化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介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比如,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等,不断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另外,还应将党员培训教育网站办好,开设相关的课程如“网络课堂”、“网上党校”等,不断将党建的电子信息途径开辟出来,并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科技做好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肩负着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因此通过参与党员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活动、体力劳动等,可以让学生党员对社会有一个提前的认识或者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一方面能够影响党员的质量和培养后党员的形象,另一方面对党员工作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应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党员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和能力提高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作者:林彩燕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就

1.高职院校把教育管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尽管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十分重要,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关键。实际上,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其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价值实现。

2.院级、系级共同构成的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伴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发展规模,院系两级结构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生的主要形式。另外,很多高校还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效果十分显著,不断优化改进院系两级结构教育管理模式。

3.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人本主义思想,从根本上说,这体现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2)让学生合理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3)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人性化教育管理,给予学生人文主义关怀,理解、包容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4)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5)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主动接受。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差异显著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增长十分迅速。相比之前,学生素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参差不齐,不同社会背景、年龄段的人通过高考都可以让自己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阶段,大众社会正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价值理念日趋复杂,高职院校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现在很多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自我中心思想严重,有时候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这种心理状态是该学生群体所特有的。另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社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学生今后需要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生甚至为此产生心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实际需要,也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其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存在很多隐患。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是学生在校主要监护人,承担首要责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大多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担任,虽然他们和学生年纪相当,更容易亲近学生,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但因为刚参加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有些问题处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另外,很多高校不够重视教育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使得这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心态失衡,缺乏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离开学校另求出路或者更换岗位,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稳定的专业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经常变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落伍

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进步发展,原先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形势需要,也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目标要求。过去,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具有很大强制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性培养,造成学生没有自制力,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别说培养其创新意识能力了。同时,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和学生沟通交流,师生关系逐渐疏远,使得教育管理学生变得更加困难。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两者往往脱节,缺乏有效衔接。现阶段,在大部分高校教师看来,自己只需要负责讲课,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管理学生应该由辅导员负责,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专业不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只是进行思想教育。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学分考核制度创新

虽然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下,高职院校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给学生制定具体发展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来培养人才。现阶段,学分制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制度,它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有关课程学习,不仅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校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分制通过量化评价方式开展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具体权重和分值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分数标准才能毕业。学分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学分和管理学分。其中,教育学分主要包括新生军训、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人文讲座、技能比赛、诚信行为等方面;而管理学分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违纪行为、文明礼仪等方面。

(二)学籍管理模式创新

首先,加强学籍管理体制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学生个人实际不同,学校必须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基于自由开放原则来管理学生学籍。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制比较僵硬,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各方沟通协调工作,对于学生转学、休学等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允许学生按照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年限和毕业时间。另外,高职院校应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学生想要离开学校自主创业,学校方面可以尽量满足。其次,加强学生转业制度创新。在学籍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放宽学生转业条件。学校有关部门应科学管理、灵活操作,设立第二专业,完善转业制度,优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深造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学有收获。

(三)就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就业需要展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宏观把握。高校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要全面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社会经济形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中观考察。高职院校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可以多走访一些产业部门,进行全面实地考察,像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单位、经济开发区等,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针对性教育管理措施。三是微观调整。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到企业单位人才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对口,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总结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教育管理模式上的缺陷。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从当前教育管理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市场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学校教育培养和管理水平。

作者:董博 单位: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探析

一、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1.个别党员党的基本知识欠缺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谈话中发现,大部分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纪律、权利义务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党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上的难点问题认识相对欠缺,政治敏锐性不高,缺乏系统深入思考。

2.个别党员入党材料不全

在入党方面,党员发展首先强调思想上入党,然后是组织上入党,齐全规范的入党材料是党员组织上入党的主要证明,也是证明党员身份的主要依据之一。完整规范的入党材料,是对新转入党员进行审查的主要内容。近几年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入党材料的审核中,发现大部分党员入党材料不全。排除因部队党组织工作模式差异不作硬性要求的材料外,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培训证明、政审材料、入党志愿书等材料应该具有,正式党员还必须有转正申请书。但是审核发现,个别党员仅仅有入党申请书和入党志愿书,其他材料缺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个别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材料一般会和入伍材料一起归档转递,因此,学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好档案材料审核工作,防止材料遗失。

3.个别党员入党动机模糊

入党动机是党员入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对党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驱动。在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组织谈话和后期的组织考察过程中发现,党员普遍具备正确的入党动机,但是个别党员入党动机模糊。与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相比,部队党员发展对党员的政治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对党员的教育在教育时间上和强度上都较强,所以导致个别党员在入党动机上认识有余,理性思考不足,存在入党动机模糊的现象。

4.个别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于党员个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退伍复学的学生党员进入到新校园生活中,在很多方面不适应,导致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表现平平,甚至不如一般普通学生。更有个别党员存在逃课现象,出现“前脚复学、后脚退学”的现象,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党员本身素质有关,也可能与个别基层党组织忽视对其后续的教育管理有关。

二、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不重视

经调查研究,高职院个别基层党组织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后期对其的教育管理跟不上。突出表现在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顺利接收他们的组织关系并使之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是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在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仍然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是经过部队党组织严格考察并组织发展入党的,其在入党动机、政治素质、组织纪律、现实表现等方面已经具备党员标准,再加上这些党员不是经过学校基层党组织考察发展的,认识不到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必要性。

2.在校预备期考察时间短

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时间分布比较分散,有的是在大一参军入伍的,有的是在大二参军入伍的,还有个别是大三参军入伍的。受到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影响,特别是“2+1”教学模式的影响,这就客观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特别是大二和大三参军入伍后退伍复学的学生党员,他们在校的时间更短。再加上退伍后退伍手续和组织关系转移工作影响,有的学生党员并不是退伍复学时就能把组织关系转移到学校,中间还有个时间差,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预备期考察时间缩短。基层党组织对其的考察虽然在时间上连续计算满一年了,但是对其考察过程和考察内容还不够,往往影响到学生党员的转正。

3.教育上缺乏系统性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个别基层党组织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不重视,即便开展了一定的教育活动,但对其教育零散,系统性不够。由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学校的时间并不集中,往往比较分散,这在客观上给各基层党组织专门为其组织一次集中系统的党的知识的培训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很难通过预备党员集中培训班来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虽然很多基层党组织也尝试通过QQ、微信、网上党校等网络平台对其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学院党员教育培训时间的不同步,教育培训的效果也并不明显。

4.管理上缺乏严格性

个别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客观造成了对其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大二、大三入伍学生党员退伍复学时间短,受到高职院学制的影响,有的党员退伍复学就去实习,还有个别的在校集中学习只有一年,这给基层党组织对其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个别党员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严,存在个别学生党员不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形象,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存在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等情况,一直要党组织催促才办。由于对其管理不够严格,极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仅仅是为了拿满学分混毕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松散,出现逃课等现象,非但没有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影响到了党员队伍的形象。

三、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通过分析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当前高职院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发挥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教育管理

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前面的分析,高职院的个别基层党组织受到学制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思想认识上会放松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因此,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认识到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从而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

2.做好组织关系转接,顺利完成衔接

党员组织关系是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是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组织一项严肃的工作。认真转接党员组织关系是加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员因调动工作、参军、升学、毕业或其他原因离开原所在单位必须转移组织关系。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必须凭原部队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进行组织关系转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生党员对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政策普遍不了解,退伍复学后未能及时转移组织关系,也未向基层党组织表明党员身份,没有向学校组织部门或者基层党组织反映情况,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学生退伍复学后学院基层党组织应积极了解学生情况,调查其是否为党员,确认其党员身份后及时提醒学生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严格审查入党材料,完善党员档案

确认党员身份,一方面要看党员所持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另一方面要审核党员的入党材料,审查党员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相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直接把个人档案交给班主任,个别班主任不了解情况,直接将其材料归复学校学籍档案中,这给基层党组织审核党员材料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基层党组织在核实完学生党员真实身份后,一方面帮助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一方面须审查入党材料,并报学校组织部门进行审核。审查档案材料主要内容为档案材料是否齐全、档案材料是否真实、发展党员条件标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由于原发展单位工作模式的差异,如在档案审查中发现疑问,学校组织部门应及时向原发展单位核实相关情况。

4.加强帮扶,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为避免“前脚复学、后脚退学”现象,要求高职院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的关怀。退伍复学学生重新进入到大学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个别大二、大三入伍的学生,他们退伍复学后在校时间短,而需要完成的学业任务又比较重,再加上入伍参军阶段专业学习间隔,客观上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对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来讲,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校园,完成相关的学业。这就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帮扶,对他们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多鼓励其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并且结合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措施,注重“正面关注”“积极关怀”。在学习上、生活上及社会工作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专门安排至少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一名学生党员,通过一对一的帮扶,帮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发挥他们在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5.严格考察,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

经调查,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基本上都是预备党员,大部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需要在学校完成预备党员转正工作。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把严格教育、积极关怀和严格考察结合起来,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严把预备党员转正关,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织环节,也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各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考察,认真履行组织程序,认真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党员的意见,注重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严格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加强系统性的教育,强化党员意识

加强党员教育,强化党员意识,是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由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较短,任务重,而开展集中的理论培训难度大,所以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系统化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好学校党校的作用,组织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参加预备党员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高级培训班,利用集中理论培训和考核,来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其次,鼓励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提高其参与社会工作的热情和能力;鼓励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加强监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5

(一)ISO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已经制定出不同行业的ISO标准1万多个,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农业等39个行业,教育被列为第37类。最早将ISO标准引入教育的是1992年英国沃尔沃汉普斯顿大学。随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全国学校中普遍推行,剑桥、哈佛等知名学府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通过认证。在国内,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标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顺利通过认证并促进了学生就业。据统计,2004年底,我国已有五百多所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通过认证。ISO标准能使教育组织各项复杂的教育活动都处于有计划、有记录的可控状态,极大地促进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迫切性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高职教育将迎来发展的又一轮机遇期。但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来,管理模式僵化、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高职教育正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只有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度关注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度,才能和企业一样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需要创新发展,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检验高职教育质量有双向标准:一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标准,二是企业人才的质量体系标准。目前缺少一个高效规范的科学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将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十分必要。ISO标准是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既满足国内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又能在管理中不断提高能力,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实施ISO标准评估,获取质量认证,有助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内容

(一)ISO标准的关键术语界定

ISO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引入高职教育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准确界定关键性术语,这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1.“产品”的概念

ISO标准旨在“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于“产品”来说,是指“过程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产品”是指什么呢?应该定位为“服务”,是在学生身上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而存在于知识技能传授和品德修养的信息传递方面。这与传统上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校教育的重点由“学生个体”转移到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上,也纠正很多教育观点的错误:如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基础太差等。这对目前生源质量下滑和生源压力增加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强调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服务,有助于教师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势形象,准确定位自身,注重教育教学服务的效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融入市场,走“向管理要质量”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顾客”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如上下级之间构成职级客户关系,职能部门之间构成职能客户关系等。外部客户,主要是指直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同时,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包括为购买教育服务付费的学生家长及政府、接收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组成供给循环的主体。

3.“顾客满意”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满意”为“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对于内部客户而言,强调教职员工及教学教辅部门之间相互工作的满意度和和谐度,加强高职院校的内化管理。外部顾客满意,主要是指学生满意,还包括家长满意、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高职院校需要理解并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及拥有职业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当前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ISO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解读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需要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提供优质教育场馆和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注重对学生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测量,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当然,由于“顾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批评教育及评价,同时还需满足家长的期望、企业的需求。

2.领导的作用

校领导是一个学校能实现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基础,负责学校定位和确立办学思想。现代企业制度认为,领导优秀比员工优秀更重要。领导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制度管理上,还表现在非制度管理上,如领导、决策、沟通的艺术以及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3.全员参与

学校的各级人员都是ISO标准的执行者,唯有全体参与才能实现目标。需要整合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针对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4.过程方法

ISO标准要求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做动向管理,即注重程序制度体系的规范,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及教育规律的动态发展。做好过程的策划和评价,让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控制,所有活动都能得到识别,在过程中体现服务价值,在过程中改进提升。

5.管理的系统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对高职院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功能性分类,对每个部门(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识别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是学校的支持性部门;把低效率的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每个部门的评估目标。对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环节,克服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及持续改进体系。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要求高职院校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不断改进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改进目标。“教改”是永恒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永无止境。学校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科学决策必须基于事实,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准确分析之上。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越高,其定量化工具就越多,可靠性的数据结果就越准确,与之相伴的教学质量水平就越高。

7.互利的供需关系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其“原料”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及师德,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等,所以“供方”主体不如企业明显。

(三)ISO标准对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高职院校导入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和稳步实施。

1.领导决策,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层坚定信心和全权负责,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特色化质量方针,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的宗旨和源动力。

2.贯标培训,全员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根据职位层次和部门类别,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贯穿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熟悉ISO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原则,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3.建立体系,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要针对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设计管理体系架构,然后层层落实,确定质量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具体运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既不漏项又不重复。各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含质量手册、所有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质量记录等。

4.实施运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各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认真记录结果数据,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有序、良性运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解决,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积极认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在内部初审合格后,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质量认证中心对高职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学校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

管理体系对接应注意的事项ISO标准是一套非常规范、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这给高职教育引入ISO9000标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实施ISO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新理论,克服机械照搬照抄现象

ISO标准最早应用于制造行业,在教育组织中实施,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或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院校的自身实际,创新理解“产品”、“顾客”等基本术语和基本原则,编制教学过程文件,克服过分机械地依赖原始文件的现象。

(二)注重实效,克服重视认证而轻视贯标的现象

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目标在于全方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全方位提升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注重实效是根本。但与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多属公办单位,与市场的距离相对较远,质量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容易出现重视认证、轻视对ISO标准贯彻执行的现象。

(三)持续改进,建立保障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6

1.有关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定的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现,人力资本(教育)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占23%。英国经济学家斯宾斯、索罗认为教育具有市场筛选作用,因为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别高能力求职者时,求职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这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率或者鉴别市场效用的经济性工具意义。叶澜认为教育是实现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黄济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联系,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产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化科技发明有重要作用。黄志良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而高职教育大量实施的以“成才育人”为目的的产学研结合则容易受到忽视,高职教育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多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的产学研结合。王全旺、赵兵川等人借鉴蛛网理论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成因。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分析基本是从经济关联性、与劳动力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的,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判定,是可以从他物关系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只是国外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较直接从宏观计量方面进行分析,而国内主要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的,属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表现形态。

(1)物化表现形态——社会大生产力。

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建立了与自身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工业部门规模日益扩大化、复杂化、规则化和自动化,复杂的工艺和材料被不断发明和应用,这需要工人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不断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要求劳动者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机器构造,掌握机器原理与操作技术,因此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反而言之,劳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后,理所当然会促进机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必定会促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

(2)内化表现形态——劳动力价值。

高职教育对劳动力价值提高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变劳动力形态上,并通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马克思曾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需要花费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要比普通劳动贵得多,所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价值就高,劳动力复杂程度越高,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3)外化表现形态——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的联系,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关系。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产生的初期,由于产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便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劳动所活动的产业部门产生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的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最初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劳动力和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联系的关键性环节,现代商品经济正是通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以此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理解的简单化与狭隘化。

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一般属性以及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等核心概念存在狭隘理解和替代的现象。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是一个不言自存的实在概念,并无需下定义,因此使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很难直接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进行直接分析,所以大多数人从相关方面入手,这样的认知方式虽有可行性,但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经济属性”概念被简单代替的现象。比如,一提到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时则会联想到“公共产品”“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关联性“”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所谓的“属性”概念并不是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所指向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对“教育经济属性”形式的展现,错误地将属性表现认为属性本身,这样理解的后果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产业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短视化”“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产生。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反映的是高职教育的属性问题,不是功能问题或者关系问题。如果把经济属性最一般的本质仅仅看成经济属性是具有产品的功能或者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外延运用泛化与庸俗化。

对高职教育及相关核心概念的运用存在泛化与庸俗化现象。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高职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或对其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立场、观念的影响,会折射出主观认识和研究身份。为了方便理解与运用,有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对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上提出“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和功能,应该推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高职教育就办什么专业”等一些极端做法,有些学者在进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分析时直接用“教育经济(市场)”这样很不严谨的词句来表述,这些极端做法和不严谨的说法模糊了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把经济当成市场,把经济属性看成市场功能,引起了人们对市场理解的泛化,使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歧义,这样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的真实体现和教育决策者的理性判断。

3.经济与市场共性与个性边界不清。

对经济属性的简单理解和运用泛化处理,说明这两个概念关系边界不是很清楚,明显模糊了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边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高职院校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改一补“”三多一改”等政策措施下发展起来的;从高职教育主要研究者来说,他们大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工作者或中职教育工作者;从高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来说,他们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都是从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演绎,甚至是直接照搬而来的。对“经济属性”外延的简单理解和内涵泛化运用,势必导致共性和个性界定模糊,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三、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中对市场成分的理性反思

1.从认识论上,突破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误区。

对高职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职教育时间定位中的狭隘性和简单化。一方面,高职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品,高职教育作为产品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换和买卖;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进行过度工具化解读,视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为刺激经济、跟风市场的工具,这不仅不符合经济属性本原,也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存在依赖的基础。按照这样的理解,经济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教育只是有经济属性,但经济属性不是教育的唯一属性。在封建社会之前,以人的依附关系为主的商品经济不发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当然就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教育就没有经济属性。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时代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之前的边缘化走向以商品经济为重的社会中心,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逐渐凸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更多是指向经济规律在高职教育本身所引起的特殊作用和效果,而市场则更多地体现在“买方”“卖方”以及两者之间价值规律的运用上。

2.从知识论上,厘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关系。

经济属于元概念,属于范畴层次,市场只是经济概念的下位概念。经济范畴与普通的经济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个别的经济现象或过程,经济范畴则是反映大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过程。因此,“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是经济范畴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用球体理论来加以阐述。“经济”属于球体网络的内层核心中的点,而“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概念是球体网络组织表面上的一个个点,“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根植于“经济”核心概念,吸取“经济”概念养分,“经济”概念理解越深,下位概念越多,认识就越广泛,整个球体网络就越大,且与“经济”概念丝丝相连,位于网络组织外围的陈述最容易修改,同时修改网络其他部分陈述也比较容易,具有网络中心的陈述在整个网络组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修改这些陈述不会动摇整个网络体系,它们同属一个球体。

3.从实践论上,回归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的具有高知识资本、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如信息、会展、研发、咨询、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它是在传统服务业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生产和供给方面,均借助于现代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更大程度地采用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分工与合作,服务手段多样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首先,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高职教育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职教育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职业界已经不可避免地在职业岗位与职业精神两方面受到强烈冲击,高职教育也应该密切注意产业调整带来的市场新动向,认真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将涌现出大批新岗位,面对这些新岗位,高职教育应该为服务业服务,进行专业创新。再次,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应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专业设置应“宽窄并举,宜宽则宽,宜狭则狭,视情而定”。现阶段,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向着拓展专业的宽度趋势发展,这也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面向市场,服务市场,需要摆脱以往普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影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最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必然涌现大批新的岗位,新的工作要求,而传统的工作岗位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冲击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因此,面对这些新变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开发出既符合新时期服务业发展要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学生特点的课程出来。

三、现代服务业在高职教育上面临的新形势及问题

1.国家《纲要》给高职教育提出新课题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等分别明确了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纲要》的制订都充分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都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给高职教育带来新契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快速复苏,各国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国家调控和干预措施,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度调整。因此,世界产业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二是从产业失衡到产业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理性回归;三是从“浅层发展”到“深度融合”,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进行。同时,本次金融危机使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国把它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并纷纷颁布了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战略纲领。

3.高职教育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岗位、新工作的要求;其次,在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次,高职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无法去企业一线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师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关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索

1.因材施教—了解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既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体制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教与学必然存在很多矛盾。高职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较模糊;家庭教育不被他们的父母重视,个人思想和行为不被他们的父母接受和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等。这些特点导致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教师抱怨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高,而学生又抱怨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教什么”和“学什么”并不重要,“如何教”和“如何学”才是关键。

2.以身作则—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高职教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教师高尚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要重视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己的形象,铸造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二、教师的知识才华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要注重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前沿成果,不断发掘和开辟新知识。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基本条件。

3.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做到专而精。高职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广博的相关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最好亲自动手,与学生一起操作,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4.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改革遵循的必然规律。第一,高职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多方搜集资料,严格的分析、整理资料,再将案例分析融入理论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上获取理性认识。第二,高职院校要多创建和开发校外课堂。第三,多渠道、多层次地挖掘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第四,教师应广泛使用并积极创新现代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第五,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课与实践课各有不同却又相互补充,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同步进行、彼此配合,培养理论实践双优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运燕.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

[2]苏俊玲.试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8.

高职教育理论范文8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关系;问题;对策思考

前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从不同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方式出发,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生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往往需要步入高职学习阶段,而这个转折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间未能实现良好的衔接,导致不同的教育层级出现了一定的脱节,而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使二者更顺利有效地衔接起来,值得思考。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1.1中高职教育在类型与层次上的异同

和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而言,不管是中职或者是高职教育,都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重点的,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从类别看,中高职教育都是隶属于同一个体系中的教育类型,因此在规律和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比如中高职教育的差别,从实质上看表现在理论和技能的“中”和“高”之别上。中职和高职教育二者的关系本身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具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具体来说,高职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相对较高的层次类型。中职教育往往致力于经验层级的技能,而高职则关乎策略层次的技能类型,策略是以经验为前提,并且对后者进行总结和升华而实现的。在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的情况下,经验层次的技能已经无法完全处理好问题,因此必须对决策层面的技巧进行适当的运用。

1.2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行业提供高素质劳动人员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技能型、操作型的优秀人才。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教育要求也会更高,其重点在于提升人才的素质和层次,强化其创造力。从中职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也会出现层级上本质提升。

1.3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数量上的区别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中职学校往往会处于改善产业结构的考虑,开始设置专业,总数甚至达到了几百种,而高职教育则是比较高级的教育领域,因为办学水平和师资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发展历程比较短,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会更单一,不具多元化特征。

1.4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

在高职学校的生源系统中,普通的高中毕业生会占比较大的比例,中职“三校”更低,而往届和在职员工则是绝少数。许多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步入高职教育阶段后,也未能形成专业的技能基础,很多高考落败者在职校就读往往不是出于兴趣考虑,而是被迫的选择。高职院校的招生往往会偏向于中职毕业生,因为后者的实践水平,可以设想并且采取各种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质量。因此中职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基础,中职毕业生往往更适宜在高职学校就读。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若干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带”的说法将社会人才结构划分成“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级别。中高职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应用能力,促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高职教育工作把资格证书定位在了高级的层次上。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首要的一点就在于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也就是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应该在更低层次的教育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使得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水平都能比中职更高,保证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

2.2专业上的衔接

中职学校内设置的专业往往不能完全在高职学校内找到合适的“衔接点”,这是正常现象,究其本质,在于社会上的部分职业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水平员工,或许只需要接受中职教育就可以直接上岗,例如服务类、操作类的专业,并不能和高职教育完全接轨。

2.3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点在于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职业教育本身属于定向教育的类型,在专业理论和操作技巧上的衔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点。但是联系现实看,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都表现出了脱节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课的学习往往会更加容易,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难度相对较高,这也体现了中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原则有所不同。中职教育阶段,往往关注和就业相关的专业课学习,而轻视了基础文化的落实,因此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低。但是高职教育往往会有更高的要求,在文化基础课学习方面是将普通高中的课程作为参考标准的,因此中职步入高职阶段后,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此外,专业课内容重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在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领域都普遍存在。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在中职课程设计方面可以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理念,夯实学生的基础,并且强化其职业水平。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学分制试验,优化考试考核方法,打造中职高职教育相近专业学分互认的制度。

2.4技能上的衔接

从理论上来说,中职学校是属于劳动部门的,近年来,许多政府单位都为中职办学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而且学校本身也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累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进步,设备、师资、管理都得到了加强。但是因为高职教育是教育部门的范畴,因此在政府投资方面所获的支持不多,加上设备比较老旧、数目不足,使得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长期得不到质的突破,因此这种倒错的现象也是不利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二者的高效衔接的,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处理。

3.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3.1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类型价值的共识

教育实质是让人变成对社会有用、价值更高的人,从教育原理的出发,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同感,让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巨大提升,使其与国内教育体系内的普通教育就可能持平。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保持深刻的认识,并且做好必要的宣传,增大职业、普通教育认可度持平的几率。相关人员也要强化社会中一线劳动者的地位,使技术劳动职业教育能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当然,政府等单位为教育工作提供良好条件,使职业、普通、继续教育三者之间能高效畅通,为群众的终身学习创造有效的衔接平台,在提升中职地位的过程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力量,相关单位也需要对其作出更高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支持,当然,高职学校的教学研究等等工作也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专业设置应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职的专业更加针对职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专业划分更细、知识面更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群,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从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高职专业的设置应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既然中职专业目录的修订在2010年,按照政策的连续性,中职专业设置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大的修订,这样高职的专业设置只能在现有中职专业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统一配置,进行科学修订,以增强中高职专业之间的契合度,并按照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当然,各职业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也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中高职专业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可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3.3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

对国内目前现有的职业标准、就业准入机制进行研究与优化,是促进中高职教育二者实现更好地衔接的必然要求。政府单位也应该把教育的职业标准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在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兼顾行业、企业等等不同立场的声音,对行业、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强化职业分析的技术水平,对国际职业分类标准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深入研究,增强职业标准的影响力度和权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构造更动态的、精细化的职业标准体系,从而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工作创造参考条件。当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应该针对技能型岗位采取必要的准入制度,帮助行业建立专业的协会,负责界定和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鼓励企业技能型人员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内的有效衔接。

3.4做实课程衔接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固有规则和教育工作使命的要求,为了促进中高职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相关院校应该和行业协会、企业单位、教育专家等等保持良好的合作,与其就教学方案和方法等等进行深入探讨,打造出科学全面的中高职课程系统。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的理念;在对职业岗位内容、教育任务与职业技能等等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一般、高级技能人才二者对应的不同的培养规律,并且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等等情况对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设置出系统衔接的一致性课程标准,以免出现内容重复与交叉的问题,保证课程衔接的逻辑正确与系统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的分析,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包括中高职教育在类型与层次上的异同、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数量上的区别、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等等;同时了解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若干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上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技能上的衔接等;在此基础上,对中高职衔接的对策进行全面思考,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类型价值的共识,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做实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俞宝娇.浅谈新政策下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

[2]王芳.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浅析[J].求知导刊,2015(15).

[3]周俊.中职英语教育和高职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4]俞文娟.让中职英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