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浅议(4篇)

高职旅游管理浅议(4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探析

1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增。如何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旅游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们许多的旅游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多的强调招生而忽略就业,更多的关注理论而忽视实践,没有注意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因而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失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业务技能熟练,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身心健康的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有较强的业务技能。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导致一方面社会急需一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又不能够适应社会,进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初级人才过多,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才比例失衡现象。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近些年,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内部分工更加细化,新岗位、新职业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新的职业的不断产生,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需要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符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不仅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更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2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培养目标不明确,行业素质教育未强化。

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专业特色,不重视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公共和专业基础课偏重。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毕业后往往还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本科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从课程所占比例上分析,占比例较重的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时偏少,在课程学习上,没有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行业素质教育未提到高度。

(2)实训设施条件欠缺,师资实践经验不足。

受各方面条件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在基本实训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同时,受资金、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各院校建设的实训设施在层次、规格、条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校内实训场所,实训主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虽然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3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1)准确定位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实践性较强,因此,这一行业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高专设置专业必须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不仅要考虑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特点,还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等特点,要根据社会对旅游业人才需求特点准确定位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还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要抓好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课外实践,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终生学习,不断提高各方面技能奠定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大多数都是出学校门入学校门,实践经验比较少,和高水平大学的教师相比,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也相对不足。因此,要想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必须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首先,有计划地派教师到一些重点旅游院校去进修,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其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及时的了解新时期的旅游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旅游行业运行动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再者,鼓励一些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有,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双师队伍,在这个方面,既可以聘请一些理论水平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这样就能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理论素养的专、兼职双师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开拓性、创新性特点,也要具有实践性特征。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相结合,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可以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做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技能课程,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和基础课程系统的完成,以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训实习,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基地。如与旅游公司、旅行社、景区等签订合作培训协议,这样,学校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实训、实习,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企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了解、适应社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能更加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在企业的见习、实习,也能找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外,学校还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将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融入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还有利于经常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王春丽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为校企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合同,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岗位与实习场所,校方则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悉职业环境与特点,提高岗位适应性与职业修养,毕业后顺利与企业对接。

(二)订单式培养

校企双方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计划,学校的课程制定、企业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等,均根据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旅游企业工作,真正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三)校企联合办学由旅游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学院,由企业投入人力、资金等进行专业建设及管理,学校则给予师资支持,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如法宁波大学与国昂热大学联合办学,整合了宁波大学和法国昂热大学的资源优势,同时引入了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法国雅高集团和法国索迪斯集团等三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教学计划由中法两所大学和参与合作的跨国企业共同制订并监督执行,培养精通中法英三门语言、综合中欧两种文化的新型旅游管理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层面

学生、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将顶岗实习等同于自身为廉价劳动力,难以接受校企合作教育。而较多旅游企业也未能意识到未来企业长期发展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不愿付出更多财力、人力参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导致校方的一些教学实践计划很难深入执行。

(二)实施层面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的合作,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根据学校提出的实践要求提供相应的岗位与实习场所协助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很难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模式。如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只在一个部门或岗位实习工作,很少进行交叉培训以了解整个酒店运行及管理状况。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较少与企业进行沟通,理论教学跟不上行业发展形势,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由此造成企业很难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方一些建设性的想法也较难实行,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双师型、实践型师资,具有旅游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所占比例低,很难进行实战型教学,对实践工作内容部分讲解起来不生动、难深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性较差。

(三)制度层面

校企合作双方各自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的校企合作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缺少对校企合作参与者的法律保障,也没有明确对合作企业的激励或补偿措施,也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的构建策略

为优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应借鉴国外成熟的校企合作经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协同努力,共同促进。

(一)政府

1.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经费投入。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组织,研究制定宏观政策,将校企合作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经费投入,为校企合作创造优良环境,促进高校相关专业加速聚合多方面资源优势,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强化政策支持,建立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针对校企合作仅有的一部《职业教育法》内容并未涉及普通本科层面的高等教育。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对校企合作予以保障,包括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专利保护、具体实施细节等方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促进校企合作有效开展。通过促进机制的建设,确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无论是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合作企业利益的实现,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都有重大意义。

(二)学校

1.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对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中,建立企业实践制度,做到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训常态化,建设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保障专业教师对行业发展及专业技能的及时了解与把握,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同时,聘用技能型、专家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并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开拓专业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应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实训指导、评价考核等规章制度,以确保实训质量。如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面,应加大行业标准的权重,结合校内考核、企业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三)企业

旅游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在一定的政策保障下,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合作的规章制度,对实习学生、企业内作为指导教师的员工、到企业进行实践交流学习的高校教师都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旅游人才、拓展旅游企业的业务领域、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等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春红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

一、相关文献述评

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当前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内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应形成学生、同事、专家、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领导及教师自身等多元主体结构,以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然而多主体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也将导致评价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学生评价教学指标可从教师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三大类七方面展开;专家评价指标主要有教学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个维度。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和论著,申请科研项目也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理应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此外,教师的师德师风、治学精神、学术道德等也应纳入评价范畴。由此可见,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师素质修养,以上三点尽可能多地囊括了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然而高职院校虽为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但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发展目标直接决定了其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区别所在,因此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与一般高校研究混为一谈并不能得出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在当前少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中评价内容的选取主要关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三方面,评价内容并不全面,尚未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发展得如火如荼,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熊继红通过因素分析和层析分析法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其中上级部门评教所占权重值最大,然而评价指标的选取仍主要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准备、设计和组织等,甚少考虑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指标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随后,陈友军,吕汝健提出旅游高职院校“三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融合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学中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但评价体系中要素层指标均借鉴于“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设置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缺乏动态性和综合性。此外,在教学中应开辟新思路,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师资建设、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高职旅游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有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多从某一视角展开,指标的选取也大多借鉴于高等院校教学评价,并侧重于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测算指标的权重值,而评价指标筛选、确定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定量研究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实际开展,但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理论体系为前提。为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过程逐层筛选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并构建评价模型,进一步挖掘相关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及对教学质量的作用机理。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扎根理论方法的运用缘由

本文旨在探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影响机理,而当前国内外对此甚少有成熟的理论假设和变量范畴。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和焦点会议获取第一手资料,采用扎根理论这一质化研究方法,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进行经验概括,在连续比较过程中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进而发展范畴及范畴间的各种联系,最终升华为理论。这种扎根于现实资料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有利于抽象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概念和观点,探索新的作用机理。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侧重于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因此运用了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具体包括:(1)以非结构化问卷为基础对四川省、陕西省六所公办高职院校共83名教务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深度访谈;(2)在访谈进行中和结束后各召开两次焦点会议,由旅游管理专任教师、教学督导和学生共同参与对评价模型的内容、维度、内在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层探讨,进一步明确和补充相关概念;(3)收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和评价的相关办法。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和质证,为降低“研究效应”导致访谈效度失真的可能性,本研究对照公开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办法和报道来提高研究的效度,以确保资料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学评价内容。

三、范畴提炼与评价模型构建

在构建教师教学评价模型的过程中,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的分析过程可依次划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主要步骤。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资料收集、分解、比较和检验的过程,通过缩编大量资料记录发现概念和范畴,并以此命名来精准地反映资料内容。在此阶段访谈和开放式编码同步进行,共抽象出82个概念,通过剔除无效与重复性概念后共挖掘出57个有效概念和14个范畴,这14个范畴即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因素

(二)主轴编码

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的范畴之间是独立的,其间的关系也较为广泛和模糊,而主轴编码则在重新整合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各个范畴在概念层面上存在的潜在联结关系,进而发展主范畴及其副范畴。通过主轴编码,本文最终梳理出四大范畴,分别为教学能力素质、专业素养、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抽象化的层次分析,从主范畴中识别出核心范畴,并进一步分析、验证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间的联结关系,以从“故事线”中发展出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中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如表2所示。在与原始资料比较互动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4个主范畴和14个范畴,本研究确定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这一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概括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由教学能力素质、专业素养、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共同构成,其中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素养是评价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属于衍生性评价内容,是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检验,是科学研究工作理论创新、方法延伸的实践检验,这四者共同影响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在此故事线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构建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模型。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是否达到饱和是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中何时停止理论抽样的鉴别依据。本研究将随机抽样70份访谈记录后剩余的13份样本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与模型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所表现的脉络和关系相符合,范畴也已发展得非常丰富,未出现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由此可认为,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四、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模型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教学能力素质、专业素养、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这四点不仅可进一步被细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教学能力素质是对任何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而言。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自律意识和能力待提高,而且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理实一体的特点,使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增大。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被细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四部分。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所持的看法和心态,只有具备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才能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障;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与专业性质及课程特点有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安排、表述等很大限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故而教学内容是教学评价的重点;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学内容传递和学生接受理解的效果,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协调地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升授课效果成为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同时也是对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学生提问、突发情况等都会影响教学计划,这致使如何成功、有效地组织管理课堂来保障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师教学技能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学组织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专业素养是专任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旅游、管理、经济、市场营销等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具备旅行社业务操作、酒店接待与服务、景区实践运营等相应的技能,因此总体而言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维度组成。(1)专业知识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并将其授于学生,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2)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宗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也决定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尤其是伴随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行业范畴不断扩大,会展旅游、游轮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的出现更要求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拥有熟练的行业实践技能。专业技能的衡量主要有专业资格证、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实践操作技能和行业锻炼背景四个方面。(3)教研教改是对专业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的研讨环节,是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只有抓好精品课程,做好重点项目建设,专业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障。此外,教师内训授课和技能鉴定也影响着教研教改的成效。(4)在社会和行业环境不断变化升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逐渐完善个人知识体系、更新专业理念、掌握实践技能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谋求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持续学习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来源。

(三)科学研究工作是教师对专业、行业科学理论研究创新的过程。

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累积、理论水平提升和经验方法获取,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术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学术奖励三个方面。学术成果是衡量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全面反映科研工作的效果;科研项目与经费体现着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素养,以及教师对专业理论、行业实践的掌握情况;学术奖励直接体现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所在和专业素养。此外,科学研究工作的展开和成效受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只有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行业实践经验才能促进专业科学研究创新。

(四)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和支持是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

主要有科研成果转化、社会咨询服务及教育拓展服务三个途径,这三者是教师的基本社会功能,属于教师教学评价的衍生性指标。社会服务虽然对教学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实为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环节,检验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知识拓展和方法创新的有效性,还对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此外,社会服务还受教师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影响,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为社会提供智慧服务的广度和方式,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着社会服务的高度和深度。因此,社会服务也应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维度之一。基于以上探究发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模型由四个维度构成,教学能力素质、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属于基础范畴,社会服务属于衍生性范畴。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素养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科学研究工作受教师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的影响,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起着保障作用;而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是教师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促进着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的评价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馈的作用过程。

五、结语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评价内容由教学能力素质、专业素养、科学研究工作及社会服务四个维度组成,并且四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共同构成了教学评价模型。教学能力素质和专业素养是评价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能力素质与专业素养的保证,社会服务是教师的必然选择,四者共同组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能,促使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保障。此外,四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推动其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个人成长发展存在阶梯性的内涵相契合。

作者:张丹 李春寒 曾维静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在“产教深度融合、工学赛证并进、提升培养质量、服务现代产业”的职教理念指引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设定为:一是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培养具有乐观自信、刚毅务实的性格和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旅游人才;二是使学生掌握符合就业岗位群要求的专业技能,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从事岗位群工作的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具体实施举措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架构

要实现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需要在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毕业顶岗实习”这种较为单一的模式上,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并形成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层次性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举措

1.职业认知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接触具体专业知识之前,对工作场所、就业岗位、工作职责等有感性认识。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的第一环节安排职业认知实践,即在新生入学后,教师带领学生赴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参观工作场所,听取企业文化宣讲;或带领学生观摩企业的商业推广、员工培训、优秀员工颁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旅游企业、职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邀请职业经理人进校园举办职业认知讲座,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工作特点、用人标准等,面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让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辅导学生端正职业观,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课程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实践一方面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实际的工作过程,合作开发课程,合编教材,共同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授课。除在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外,更多的是在旅行社、景区、酒店、展览馆、休闲旅游企业等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例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导游业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营销》、《休闲产业服务与管理》等都是较容易开展教学实践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国家导游员》、《会展策划师》、《饭店前厅服务员》、《咖啡师》、《调酒师》、《饭店餐厅服务员》、《饭店客房服务员》、《茶艺师》等。绝大多数资格证都有实践、实操的考试部分,把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而且也规范和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3.项目实训实践:

由于旅游行业的淡旺季较为明显,旅游企业在旺季的用工需求量大,这为在校学生开展短期顶岗实习提供了机会。校方可根据企业业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1周左右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项目教学实践。例如,每年4月和9月在旅行社大量接待学生春秋游急需助手时,开展《导游服务》项目周实践,即校方承接旅行社的学生春秋游团队接待任务,校企双方师资为学生进行岗前理论、技能培训,并带领学生赴景区踩线,之后安排学生正式上岗担任导游助手,协助导游开展学生春秋游带团工作。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未取得导游证之前,能有机会接触导游工作,了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使其自发产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学生可获得报酬,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此外,高职院校可在大型展会、会议、节事活动开展期间,会展公司、酒店临时急需大量用工时,开展《会展服务》、《酒店服务》项目周实践;可与邮轮服务公司合作,在邮轮停靠码头需要服务人员时,开展《邮轮接待》项目周实践;在景区旺季需要人手时,开展《景区服务》项目周实践等。

4.专业服务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多积累行业工作经验,有利于顺利就业。学生多劳动获得报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充实大学课余生活,校方可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大学一、二年级在校期间,完成每学期不少于56小时(2年总共224个小时)的临时酒店帮工、导游服务、邮轮服务、会展服务、礼仪服务等旅游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并且每次实践表现为合格及以上等级,以此作为获取学分及评选“专业实践积极分子”的重要凭证。

5.技能竞赛实践: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日益多样和奖项含金量逐步提高,师生们参赛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可把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中英文导游、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式宴会服务、旅游线路设计、中华茶艺技能等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促使师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借助企业先进设施设备开展技能实训。这不仅培养了专业技能拔尖的学生,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虽然旅游类的技能竞赛不少,但是也较难保证所有学生都适合或者都能参加。因此,对于没能选拔上技能竞赛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参与旅游赛事的组织工作或观摩旅游赛事等,来参与旅游专业技能竞赛实践。

6.毕业顶岗实践:

毕业顶岗实践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学生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也包含订单班学生第五学期的顶岗实践。学生在第六学期赴企业开展毕业顶岗实习,这是常规的做法。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在第五学期就将实践课程开到企业,即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这不仅保障了实习生的业务培训质量,提高了企业开展实习生多岗位轮换的意愿,也更好地达到了顶岗实践的效果。

7.专业创业实践:

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创业实践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项创新,即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源,指导学生创办校内虚拟公司或注册经营,例如开设旅行社门店、成立自驾游俱乐部;经营商旅服务公司、民宿、咖啡吧等。通过创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组织,参与人员、业务、财务管理,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实现及具体措施的开展还需要从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经费等方面加以保障。

(一)师资保障

师资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根本保障。首先,校内专任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和生命线,在行动上要积极参与考证、比赛、培训、企业顶岗等。其次,校内专任教师在数量上要有保障,职称、年龄结构要有梯队,专业方向要调整合理,双师型比重要大。再次,重点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从地方各类旅游相关企业中遴选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通过聘请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兼职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建设,开展讲座、授课,担任技能竞赛评委,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保障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从三个方面建设:一是基础实训室,例如语音室、ERP实训室、信息管理系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二是专业模拟实训室,例如模拟导游、前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水服务、茶艺技能等实训室;三是生产性实训平台,例如校内实验酒店、校内商旅服务公司、餐饮服务公司等。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校内模拟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搭建校内平台。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障

校外实训基地是遴选企业兼职师资,开展项目周实践及学生日常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基地。校方应本着热情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多样、有利、优质的合作项目吸引企业长期投入,建立友好、双赢、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开辟广阔的校外天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般以旅行社、酒店、景区为主,今后可拓展会展、邮轮、高尔夫等企业,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学生就业提供多样化选择。

(四)管理制度保障

院校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实施举措,制定系列的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践指导教师职责》、《实践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等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编写《职业认知实践指导书》、《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书》、《项目实训指导书》、《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日志》、《学生社会实践汇报册》、《校企协调反馈表》等,保障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收集与反馈,及时解决实践教学期间的问题,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经费保障

经费支撑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的基础,现场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竞赛等环节的开展都需要经费保障。教学经费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院系拨款,也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争取企业赞助,部分项目的开展还可以让学校和学生共同出资。

作者:吴青兰 何巧华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商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