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职教育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教育培训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1

(一)新任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1.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和课堂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是指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特点和符合企业社会用人需求的教学新理念。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千人一面,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而不是只注重受教育者的共性;第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型的教师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做学习者、研究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第三,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由重视传递知识技能转变为重视发展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2.职业导向的教学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能力

职业导向的教学程序设计理论是指校内实践课教学程序设计需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教师不仅要懂得实践课教学程序设计的理论,还需要遵循这个理论并具备熟练掌握设计教学过程、监控和指导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教学结果的能力。

3.行动导向的学习理论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学习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机会自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自觉评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对教师而言,必须在研究教学方向、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能仅停留在“教书匠”的教学角色上。

4.元认知理论和教学反思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计划和反思能力是一种智慧。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同时,教师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制定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发现学习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弥补学习差距”的元认知思维程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元认知智慧、形成元认知思维品质。

5.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任教师首先要有专业成长的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有计划地确定发展目标,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阶段,激发自身职业成长的动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逐渐成长为一个骨干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甚至教学带头人,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作出更大、更有成效的贡献。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改革者”和“研究者”,针对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前沿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内容包括:

1.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从跨界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跨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指导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开发课程资源。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要求:一是校企合作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二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与职业成长规律以及教育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

2.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编写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同于普通教育,有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在编写教材、设计教学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学习和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还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编写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职工职业成长规律和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未来职工和社会公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成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师应熟悉和了解职工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并深入浅出地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设计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高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大批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教研、科研能力,并愿意为高职教育研究奉献时间和精力的教师。这对骨干教师和广大中青年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青年教师学习和掌握高职教育研究方法,并在教学研究、高职教育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高职教育理论,不断指导和促进高职教育实践,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师多层次继续教育培训途径

(一)新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途径

1.自我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内容很广泛,缺少对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因此,自我教育不失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种查漏补缺和自我提升的重要培训途径。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需要为教师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和帮助,如必要的图书、音像资料、必要的网络平台、教师智能办公系统、校园精品课平台、特色专业建设平台等。

2.教师合作学习

教师合作小组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多角度、多类型的。首先是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同事共同阅读专业理论材料,共同探讨其中的疑问和难点;其次是课堂教学方法研究,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共同发展进步;再次是关于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探讨。此外,还包括学生评价的设计和对课堂教学反思的交流等。教师合作小组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随机探讨、共同研究、听课评课、老教师的“传帮带”、校内外课改专家指导等。

3.各类教学能力竞赛

教学能力竞赛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层次上看,教学能力竞赛包括本系本专业内部竞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国家级竞赛甚至国际大赛;从内容上说,教学能力竞赛分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校内实训课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课件比赛、微课教学比赛、网络教学基本功大赛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生技能大赛等。

4.微课教学技能训练

微课教学技能训练是指教师利用5-10分钟时间,单独训练和熟练运用一种教学技能,比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设计情景技能、讲解概念原理的技能、结课的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等。这是新教师教学技能入门的高效的培训途径。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途径

1.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校本培训途径

地方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应建设一个或几个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中青年教师在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规律,进一步明确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明确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储备优良师资、奠定坚实基础。

2.依托校企合作项目的高职教师“双向能力”校本培训途径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的校本培训主要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这种培训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时间自由,培训便利,教师不出校门就可以参加专业实践能力培训。

3.基于高职教育科研项目的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途径

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基于高职教育科研项目的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途径主要有:第一,专家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第二,课题项目与培训研究相结合,课题项目交流可以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三,现场诊断,现场培训。特别是对于横向合作课题,企业科研人员与院校课题参与者相互合作,实地考察,理性分析,面对面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更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效的提高。

4.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培训途径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2

一、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覆盖的内容

(一)开发管理

开发管理包括对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对象,确定培训方案、招生方案以及培训地点,明确培训教师等相关问题。

(二)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主要是对继续教育培训过程和学习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序、规范的完成。对于任课教师来讲,主要是了解、管理他们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满意度等;对于学习人员来讲,主要是了解、管理他们的学习完成情况、课程考核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

(三)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主要是对继续教育培训在结束之后进行总结、评估,以及对相关档案资料进行存档。要做好培训学生名单、授课教案、考试题材、成绩档案等资料的收集工作,方便今后的查阅。

二、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先凸显的问题就是生源不足,现在高考生源在不断的下降,每个院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导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生源严重不足。其次,教育市场逐渐转向国际化,从而引起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目前社会上涌现出各种民办学院、网路学校以及各种培训教育机构,其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最后,很多社会教育机构采用非正常的竞争手段和办学模式,在降低办学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考试通过率,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很多生源选择社会教育机构,公办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生源流失量较大。

(二)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高职院校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制度来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办学改革以及基本建设,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激励方案、人员配备以及资金的投入较少,继续教育培训学员与全日制在校生的待遇、地位差别较大,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其次,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办学理念以及发展思路不够新颖,一方面,高职院校没有正确的把握、理解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以及配套政策等,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出高职优质办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没有深究继续教育办学的特点和规律,市场意识不足,不能有效地把握机遇,开拓业务。从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都是以取得学历证书为目标开展的教学措施,其教学方案、制度都比较传统,一般采用单向授课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影响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速度,整体的教育模式不容乐观。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够规范、健全。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复杂,涉及的范围广阔,在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出现教学质量不高、考试不够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各个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独立办学,以此来谋求部门利益,从而导致继续教育出现重复建设以及资源分散等问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继续教育学院的作用,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大部分继续教育学院都隶属于学院的二级教育机构,其考核评价、人事制度都是参考在职教职工管理方案,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三、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政策,引导继续教育的方向

首先,要充分的释放政策资源,让社会各界都积极地参与到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来。政府部门要鼓励各界积极的参与其中,不断的优化教育资源,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创建提供有效条件,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例如,在政策方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切实认真地落实了水利部2011年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以及2013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积极地将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设成水利行业职工培训基地以及湖南水利技术研发与服务基地,培养国家水利水电行业的高质量人才。另外,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还积极与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了专升本自学考试助学班,开设的专业有电力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等,满足了广大学生对学历提升的需求。

(二)加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够有效地保障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拥有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要以建设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为主要工作内容,努力打造出一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过硬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继续教育的教师定期参加培训、讲座和研修等,在其中进行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学习,来提高教师贴近现实市场的实践能力,并将此列入年度考核中。例如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成员结构就非常的合理,其中有5名管理管理者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25名专职教师,其中91%都具有本科学历。其次,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相继开展了远程教育培训班以及高等函授教育培训班、短期人才培训班,将成人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结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搭建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

目前,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高职院校要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法和路径,实现继续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高职院校要积极地打造信息化学习、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随时登录平台进行学习。另外,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者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平台增进与学员之间的沟通,提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设备的配备上就比较完善,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便利、快捷的学习沟通方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继续教育的作用,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充分地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明确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端正继续教育机构管理人员的态度,提高学校以及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行教育培训分析管理的模式,对继续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所有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均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院的继续教育机构对学员满意度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考核,以此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另外,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还定期的举办研讨会,对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进行总结,找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

四、总结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3

1.1整体情况

江苏高职教师群体是一批以拥有本科硕士学历为主、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群体。如图1所示,48%的受调查对象有本科文凭,46%的有硕士文凭,中青年教师占84%。在职称方面,讲师和助教的占比分别为42.5%和35.5%。这说明这批年轻高学历的教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工作时间上看,不足5年的占25%,5-10年的占37%,大部分教师还属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发展期。因此,这个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且很愿意接受这类教育。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满足教学需要和科研需要,其中,对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最高,其次是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

1.2认识水平

江苏高职教师对于自身继续教育的定位比较准确,主要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补充。这源于对高职教育体系的深刻理解。高职教育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相应地,认为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是到企业实践。

1.3现实差距

江苏高职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期望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苏高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听讲座和参加会议,只有约37%受调查对象是到企业实践。谈到参加继续教育的效果,约68%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效果不是很明显。

1.4外部环境

江苏各高职院校对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都有相应的政策。如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相结合;对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支持力度也日渐增加;2012年成立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负责省内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与规划,培训政策研究与咨询,培训项目开发与资源建设,培训计划落实与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构建与绩效评价等工作。

1.5校本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大部分高职院校经常组织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校本培训。如有针对师德、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等方面的培训;有互相学习的比赛、观摩和研讨;有户外拓展等。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因为约55%的受调查对象反映内容比较丰富,约40%的教师认为形式比较单调,约53%的教师认为接受的校本培训有点效果。

2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形成“高原”现象,相应地,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再加上江苏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其他省份的一些人才。因此,相对而言,江苏教师的整体水平较高,且竞争意识也强。此外,跟其他省份的高职教师一样,江苏高职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直接参加工作,缺少实践经验。所以,这些教师对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特别高,期望参加更多更好的继续教育活动。这样一来,江苏高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更加强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而当前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是各个学校在遵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的,有很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及其积极性(周健,2011)。虽然各校都将继续教育纳入职称评定,并且也将参加企业社会实践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由于考核政策的不完善,参加企业社会实践这一条考核标准有些流于形式。某高职院校出台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利用暑假参加不少于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要求有相关的申请和总结材料交人事处存档,并设立了监督机制。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实施几年了,并没有太多的教师真正参加社会实践。

2.2培训形式内容单调

目前,高职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职称评定部门要求接受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培训,这种培训一般都是针对所有专业技术岗位的,其针对性可想而知。二是培训基地的在职进修。培训基地多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的学习机械、被动(粟湘沙等,2006),且授课教师基本上是基地学校的教授,参加的也多是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当然,基地培训也会提供一部分企业实践,但比较少。三是各种协会、学会组织的培训,这种培训也是多采用专家讲座形式,只是这些专家大部分来自于各行业或政府,相对来说能接触到一些行业内的信息,与社会实践想要达到的效果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很多这种培训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费用较高,获得学校批准的机率就小了些。四是学历进修,随着职称评定压力的增加,原学历为本科的教师都在积极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

2.3教师个人的行动力不足

问卷结果显示的是将近90%受调查对象出于教学和科研需要迫切需要参加继续教育,但现实了解下来,真正能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只有30%左右。缘何有这么大的出入?一方面与可提供的培训机会、资金有限有关系,但另一方面与教师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以某校某系为例,学校每年拨给的继续教育费用虽不算多,但有时居然会用不完。经分析,参加培训的教师集中在少数几位教师身上,而这几位教师在出去几次后考虑到名额问题,也不申请出去了。其他未出去的教师呢,则直接称未看到通知,事实上,系部收到的培训都已经公布,并专门告知相关教研室主任。有的则提出疑问,学校有钱供我们出去培训么?还有的表示,出去参加培训太麻烦,落下的课务回来后一补就是一堆,吃不消。而且孩子也无人照顾。也有些老师认为,我们参加的这些培训效果不大,听听而已。综合这些说法,根本一条,就是教师自身动力不足,容易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也不负责任。

3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3.1教师个人积极应对

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不能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据调查,大部分教师对本职工作认识到位,且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在付诸实践时,往往会讲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出去培训期间落下的教学任务依然要自己解决;出去培训时间太长放心不下孩子;出去培训的经费还要自己申请;有些培训不是很懂。总之,在面对继续教育时,除了个别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明确,能坚持根据所需主动寻找培训项目外,其余的基本上处于一种“等靠状态”,或者送到面前都不愿接受的状态。追根溯源,其实就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职业成长规划还不是很明确,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坚持。另外,也需要学校出台相关的奖惩政策激励更多的教师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积极寻找参加有效的继续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等靠”。

3.2校本培训多样化

由于可提供的外出培训机会、资金有限,且往往是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培训了再培训(牛国鹏,2006),以及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与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且教师参加的外出培训的组织方基本上是师资培训基地、各种各样协会、学会组织培训,良莠不齐,有的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就是为了挣钱。而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不同的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同,学科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不同,期望也不同。同一地区内含有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师更是呈现出数量少且地域分布散的特点(粟湘沙等,2006)。所以要想让大批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且有良好的效果,关键还是所在学校要努力探讨适合本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3.3完善政策,加强执行度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率先;创新;创业;南京;

    早在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同志殷切期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一五”时期江苏主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压力,采取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积极建设创新型省份等举措,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结合起来,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互动并进,使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1]。 今后五年,是江苏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南京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总体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这对驻宁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职教育源起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区域服务性,主要为本区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而区域经济又是高职教育的“催化剂”,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为高职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南京市“十二五” 时期的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升级和攻坚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驻宁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方式也应率先实现由“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成为南京市总体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推进器”。 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见解:

    一、瞄准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大方向 实现教育创新

    (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共性关键技术,增设新专业

    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把南京定位成国际城市,与上海协同运转、互补区域优势,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未来5年,南京在吸引和消化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技术的创新活动和科教信息资源等方面必将会有跨越发展。驻宁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这些新情况,拓宽视野,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开发增设涉及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和新课程,培养高素质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南京市“十二五” 期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石化、钢铁、电力、汽车、电子、建材产业集群生态链,对于这六大产业集群来说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是共性的关键技术,高职院校就应针对这些类似的共性关键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人、财、力优势,面向上海和国际采集、吸收、消化相关新技术,开设涉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的专业或课程,把新型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新能源的应用技术引进专业,引入课堂,把原料、能源、水等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等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引入实训基地,使专业或课程设置做到源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先于区域经济社会现状,使学生成为新技术拥有者、宣传者,以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

    (二)校企共建“现代化教学工厂”,培养有潜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科技推广等方面都是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经济的服务性,即立足区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本上做到把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把取证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这些举措着实是提高了人才技能培养,缩小了学校与岗位的距离,但由于课程模式与职业教育目标还不够相适应[3],所以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存在差距。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换代更新,区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被淘汰,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增长作用会越发凸显,高职院校要在重视人才的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校、企、研相结合,“立足本土、依托行业、面向实践、追求实效”进行教育研究,把合作目的锁定在培养人才的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层面上,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催生具有普适意义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工艺,培养出实用对路有潜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地处南京化工园区的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园区60% 为外资企业、产业升级转型快的特点,整合校内外资源,十二五期间将以现有产学研基地为基础,重点与南化集团化机厂合作共建机械实训中心,与化学工业园合作共建“机械密封技术研发推广中心”等[4],在企业厂区内合作共建“现代化教学工厂”, 把学生实训课开在教学工厂去,让学生边操作边体验工艺方法和技术,让教师和学生结合课程实训现场、对着设备说问题、话效果、谈想法、提建议。这源于真实高于真实、源于企业高于企业、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教学实训环境,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复杂变成简单、把外行变成内行、把新手变成高手,这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铺就了一条便捷高效之路。教学实训过程总结出来的对先进行装备使用和再改进的建议,又将催生技术革新和装备配制更完善,增强了学校服务产业升级转型的能力。

    (三)依托行业推广研发成果  增强推进力

    “现代化教学工厂”必定促成企业进校,高职院校的科研仪器、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为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服务,把企业科研项目引进来,成立“企业项目”工作室,以企业项目研究为载体,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研发,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培训企业人员,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项目研究研发成果又可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训练学生、反哺教学。要实现更有效、更广泛的校企研内外优势相互转化和良性互动,就得依托行业,让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成果与价值观走出教室、实验室,拓宽合作的广度,加深合作的深度,让研究成果和技术革新在行业内开花、在企业中结果,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项目和研究资金,促进教学实验设备更新、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水准提升,推动师资培训、课程改革、软件配置和教材建设,使单一的项目研究合作逐步过渡为学校教学与企业研发、学生训练与产业升级双向服务。在此基础上与行业协会建立稳定合作机制,参与到行业技术新规范、新条例的制定工作中去,不仅要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新规范等,还要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在国家即将出台的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基础上,力促行业协会起草制定行业内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成为行业中推进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教育创新有影响力的引领者。#p#分页标题#e#

    二、着眼于区域经济未来,强化创业型职业教育

    今后5年,南京市随着循环经济六大产业集群的逐渐构成,引领区域经济未来产业的“技术先导密集、知识密集集聚”的先导型产业将应运而生。先导性技术与产业相互作用促成大量关联密切的先导技术企业与相关机构在各级各类开发园区范围内集聚,形成产业体系健全且具灵活性、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组成先导产业群。先导产业主要通过先导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来引领区域未来产业,先导产业企业是以社会需要和行业辐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来实现知识传递与转化,带动技术、思想、创意扩散,实现产业更新,进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经济。创业型职业教育是以产业集群“上、中、下,前与后”结构主体间的竞争、合作、学习、知识转移扩散为主题的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专业实践基地,搭建创业教育平台,进行知识、信息、人才、技术和工艺的交流,加强创业实践,营造创业氛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创业能力[5]。所以,创业型职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创业精神,鼓励创业活动,实现创意产业化,完成产业的创新、集群的发展、地区经济的跨越,成就有创业潜质的人才。

    三、面向企业或社会开展产业技能教育培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更和谐

    江苏为了实现‘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目标,提出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6],进一步丰富了“两个率先”的内涵,提升了“两个率先”的标准,“两个率先”不再只是强调发展进程率先,还要实现发展水平领先。

    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导致的职业消亡与兴起,造成企业富余人员逐年增多;技术更新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大量缺乏技能的农民工难以适应企业需要,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和“民工荒”。职业教育是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把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最紧密的教育,是促进生产的教育,是保障民生的教育,是增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教育[7]。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产业技能教育培训,利用在人才、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专题培训,对企业分流的富余人员和转移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职业教育培训,努力使学校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推广中心,使学校变成名副其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职工的培训学校。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作用。

    四、面向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转移,培养对路、适用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使南京成为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长三角门户城市,在努力加快本区域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还要引导和服务周边区域产业承载和价值创造,让中西部地区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发展进入快车道的职能。产业转移不只东部企业、项目的空间移位,还有东部先进技术、产业管理体制和创业理念的移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驻宁高职院校不仅仅是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还要面向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技术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对路、适用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加速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把中西部地区极其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中西部地区经济正处于“由农到工”向“由内到外”发展的转型阶段,所以,驻宁高职院校要在总结办学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经验基础上,认真分析中西部地区需求的人才特点,结合自身特色,以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带动其他、全面发展的教改思路整合和设置专业,做到一门进、多门出,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识面窄、适应面窄,人才后劲不足的缺陷,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人才。例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化工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的特点,把污染的预防与控制、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资源、生态保护等作为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并与化工园区合作共建区环境监测站,推进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在实践训练中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掌握工作过程规律、增强职业意识,推进中西部地区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结束语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所谓“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只是仅要求人才有较高操作技能,而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技术运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素质”是指除了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之外,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由于奶粉中三聚氰胺、猪肉中瘦肉精、馒头中有害添加剂等问题,当前企业诚信普遍受到质疑,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反面教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激发学生正义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引导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把学到的真才实学用在技术创新和回报社会的正道上来,率先实现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孟景舟,周志刚.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 [4]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5]段素菊.职业院校要向创业型学校转型.职业技术教育[J],2011(09):23

2011(6):24-27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5

1.1顶层设计约束力不强

高职教师培训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特别是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应发挥关键性作用。然而,除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外,能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依据的均为指导意见、决定等之类的文件,《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事业组织接纳教师实习只做了原则性规定,并未规定明确的义务和责任追究程序。高职教育培训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教师培训有法难依、执法不力,社会参与教师培训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培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1.2培训内容缺乏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职业性,人才培养注重技术、技能性、复合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更必须把实践技能的培训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大多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仍是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是短期化的,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开发项目较少,对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多以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为标准,这无意中降低了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1.3缺乏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并不小,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与验收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职称评聘、绩效考评等的制度设计中未真正把培训特别是参加实践培训作为重要的指标加以考量。评估和验收环节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的调动,把参加培训视为一项任务,使得培训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培训的成果难以实现全院共享,培训只有当事人获得收益,起不到示范效应,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效率。

2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出路

2.1完善培训立法工作

法制是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纵观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不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德国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培训企业和受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核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工作起步较晚,现行的《职业教育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修改。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关于培训方面的立法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跨界性”。高职教师培训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培训立法应对主体部门的责任分工加以明确,清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监督和考核责任与程序,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二是配套性。一部职业教育法不可能囊括培训的一切,需要高等教育法、学校法、行业法、税法等法规的有机衔接与配套,将各方主体的责权利都能在职业教育法的框架内得以明确体现;三是动态性。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断变革中,职业教育中的培训立法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进行修订。

2.2开展培训需求调查

教师培训应以利于提升教师职业发展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应有利于降低培训成本。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培训目标泛化、培训内容千篇一律、培训方法单一等现象,注重教师个体需求方面的差异。为此,应以培训需求调查为基础,遵循个性化、人本化原则,根据教师所处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从事教学的专业类别、从事教学的课程类别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唯有此,方能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达到既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又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之目标。

2.3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其培训内容必须体现高职特色,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主要目的是强化教师对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教学过程等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二是实践技能培训。通过让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实习,掌握最新的管理技能、技术知识,提高教师教学的时效性;三是教学过程培训。通过观摩、研讨,让教师掌握高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方法。

2.4创建“二元”培训模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单靠高职院校一方难以奏效,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搭建政府引领下的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设置选择一批重点企业作为专职教师稳定的实践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管理,在职称评聘、聘期(年度)考核中应加大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考核的权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5积极推行“导师制”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策略;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状况,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入,为了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需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促进他们生存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是决定农村社区教育成效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注重农村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使其为农村社区成员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注重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的采用

由于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全日制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开展,其培训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人数以及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确保农村社区能够更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社区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单一办学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农村社区中不乏人员以务农为主要工作,这样就可以通过农村职校或者是相关的技术推广机构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推广等活动,使他们能够对农业新品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既能够实现对新技术的推广,又能够有利于新思路的宣传发展。然而在农村社区中也包含有逐渐与农业脱离的工作人员,对这类人员,在教育培训开展中不仅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其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使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够通过学习得以减轻。因此,农村社区为了切实落实更具实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开展教育,并注重其培训形式的多样化,这样不会对农村社区人员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便,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素质的发展。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加便于农村社区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将教育活动的开展地点设置为人员聚集地,如工厂、企业或者是聚居区,由此使其学习条件更加便利,让农村社区人员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为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进行设置

农村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其目的除了是提高农村社区人员综合素质之外,还需要注重提升农村社区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需要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劳动力市场中所发生的需求变化进行了解的同时,也要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敏锐把握,这样才能够确保培训内容更具专业性,也能够针对性地对培训专业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市场变化要求相适应,为培养更具专业性的人才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人才是推动农村未来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时代化的今天,各类前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时需要注重其综合性,在提高农村社区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助于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三、注重基础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内容的增加

农村社区人员作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有必要注重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内容的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劳动力价值,又能有效避免农村社区劳动力盲目流动的情况出现。因此,其农业生产教学内容不仅要融入农村基础教育中,更要融入高职教育中,使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得以扩大。为了能够使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可以通过资格认可的方式将职业技能培训贯穿至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当中,这对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加强对新增农民转岗的劳动技能培训,对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新增长点进行寻找和发现,由此促进新农民专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促进效益的提升,将剩余农村社区劳动力进行有序转移。其次,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探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优势产业,从而培训农村社区成员成为符合未来农村发展需求的新人才,由此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为了能够整体提高当代农村社区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必要与时俱进,注重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只有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强化,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在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对富裕劳动力进行顺利转移,由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志云.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29).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的具有高知识资本、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如信息、会展、研发、咨询、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它是在传统服务业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生产和供给方面,均借助于现代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更大程度地采用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分工与合作,服务手段多样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首先,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高职教育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职教育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职业界已经不可避免地在职业岗位与职业精神两方面受到强烈冲击,高职教育也应该密切注意产业调整带来的市场新动向,认真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将涌现出大批新岗位,面对这些新岗位,高职教育应该为服务业服务,进行专业创新。再次,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应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专业设置应“宽窄并举,宜宽则宽,宜狭则狭,视情而定”。现阶段,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向着拓展专业的宽度趋势发展,这也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面向市场,服务市场,需要摆脱以往普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影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最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必然涌现大批新的岗位,新的工作要求,而传统的工作岗位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冲击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因此,面对这些新变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开发出既符合新时期服务业发展要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学生特点的课程出来。

三、现代服务业在高职教育上面临的新形势及问题

1.国家《纲要》给高职教育提出新课题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等分别明确了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纲要》的制订都充分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都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给高职教育带来新契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快速复苏,各国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国家调控和干预措施,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度调整。因此,世界产业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二是从产业失衡到产业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理性回归;三是从“浅层发展”到“深度融合”,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进行。同时,本次金融危机使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国把它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并纷纷颁布了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战略纲领。

3.高职教育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岗位、新工作的要求;其次,在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次,高职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无法去企业一线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师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关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索

1.因材施教—了解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既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体制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教与学必然存在很多矛盾。高职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较模糊;家庭教育不被他们的父母重视,个人思想和行为不被他们的父母接受和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等。这些特点导致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教师抱怨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高,而学生又抱怨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教什么”和“学什么”并不重要,“如何教”和“如何学”才是关键。

2.以身作则—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高职教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教师高尚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要重视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己的形象,铸造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二、教师的知识才华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要注重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前沿成果,不断发掘和开辟新知识。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基本条件。

3.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做到专而精。高职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广博的相关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最好亲自动手,与学生一起操作,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4.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改革遵循的必然规律。第一,高职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多方搜集资料,严格的分析、整理资料,再将案例分析融入理论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上获取理性认识。第二,高职院校要多创建和开发校外课堂。第三,多渠道、多层次地挖掘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第四,教师应广泛使用并积极创新现代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第五,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课与实践课各有不同却又相互补充,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同步进行、彼此配合,培养理论实践双优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运燕.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

[2]苏俊玲.试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8.

高职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就业视野;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有效补充,而且对于社会岗位需求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指导性。在党的报告之中有明确的指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自然也应该要紧跟讲话精神,来真正有效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教育管理手段,培养出市场以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但是,究竟要如何有效创新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也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理念就是指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观念,属于一种精神亦或者是说行为的导向,这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理念创新的重要性。身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也只有正确的理念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与提升。而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做好这一项工作就能让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结合就业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与管理之中,最大程度提升高职教育管理效果和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推进。

二、就业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来看,在理念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高职教育管理理念的有效创新,笔者也对其问题进行了如下概述:

(一)教育理念落后

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教学管理体系来看,教师过分重视教育教学,可是却忽视了教学法的研究,所以在教育理念上也十分的落后,直接促使教学活动实施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教学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也深受影响,最终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自然也就与社会缺少契合度,无法实现高素质、高质量综合型技术人才。

(二)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也都开始意识到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可是因为受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所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依然是教育管理指导,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也无法得到提升,无法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尚未有效结合

就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来看,除了上述几点之外,理论与实践尚未有效结合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平常教育管理中也十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可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所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却无法有效开展,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自然也受到了抑制发展,最终无法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效果。

三、就业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

(一)对教学管理组织进行优化

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质量是现如今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其对于提高院校竞争力以及实力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只有做好这一项工作才能赢得更多的生源,从而获得良好的市场发展。而要想真正有效实现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首先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管理组织进行优化,构建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制,对于这一点,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按照所提出的讲话精神来进行理念创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真正以就业需求作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来共同构建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从而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得以提升。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一定要意识到企业的作用,构建出完善的互惠互利机制,来激励企业参与到教育管理之中,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与共同发展。其次,在人员配置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则可以构建教育管理委员会,并且让双方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来对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从而有效实现校企有效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例如,学校与企业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建实训基地,以此来探讨出专业化的学生实习方案,同时对其相应的技术指导与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素质人才。

(二)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注重的都是知识的传授,所以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是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气体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模式明显无法再满足新时代需求。为此,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还应该要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个性发展来为学生选择“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这样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就能按照自身知识水平以及理论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而学生也能在自主选择中有效发展自身能力与素养。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要想实现创新,可以积极推广学分制,这样能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从而真正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技术人才,最终有效落实高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对专业建设进行完善

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专业建设进行完善,按照“服务就业,培养人才”这一原则来设置出符合院校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然后以此来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进行有效完善,实现教育管理理念的有效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盲目扩大生源招收范围的现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更加关注其质量以及求学方向,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以此来形成较为良好的竞争力,扩大学校知名度以及认可度。除此之外,院校在专业建设工程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来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和谐发展。

(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管理创新,还需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自身教学管理理念就会直接影响其创新工作的落实,所以在就业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校方面一定要加强对双师型技术人才的招聘,同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养,让其能够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之中,这样就能为之后教育管理工作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方面可以委派优秀的教师直接进入到企业挂职,同时有效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其自身水平与能力,从而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得以发展。

(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管理创新,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毕竟在信息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自然也应该要顺应新时展需求,积极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管理方式来进行教育管理,有效落实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基于就业视域来展开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然后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较为重要的构成,也是及时向社会以及企业输送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高职院校处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保障教学效果,自然要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毕竟理念是一切活动实施的前提,只有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有序实施之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琳林.茶文化视野下高职教学管理创新动因与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375-376.

[2]蔡华.就业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12):139-141.

[3]李春青.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