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信息化范例6篇

高职会计信息化

高职会计信息化范文1

(一)课程的性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职会计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在高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

1 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促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2 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申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2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3 解决的途径

3.1 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3.2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3.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粉笔”是主要教学手段,计算机做为辅助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将计算机做为主要手段。“黑板+粉笔”是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力求使教学手段多样,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加教学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信息化教学中的《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可以通过上机来完成学习目标。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必要时可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会计及计算机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高职会计信息化范文3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潮流和趋势,从而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们多年的社会调研数据显示:会计信息化要求高职高专培养既懂会计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会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等传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外,还要掌握数据库原理、网络技术、信息化软件应用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

二、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社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而目前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尚可,但实务能力与期望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水平较低,甚至有时与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化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是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及时更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文化、信息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诚信好,实操强”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为目标。

(二)根据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新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虽然近几年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但设置大多偏向于会计基本理论,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仍然涉及较肤浅,因此要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改革之前,应当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活动,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他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有什么要求,然后再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目前我们已进行的市场调研,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除了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求加强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能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学会会计软件的简单维护常识,了解财务软件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因此改革课程体系时应融入更多的信息化课程及一些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真正理解信息化的涵义,可以开设《计算机理论及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数据库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各项技能,在课程中添加技能证书考证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达到相关岗位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及素质标准,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

四、建立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会计人员素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5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43- 03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国家也陆续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继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国家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资金来源更加广泛,学校面临的会计环境也发生着显著变化,横向联系更加广泛,涉外财务不断增多。高职院校资金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各方面对高校的资产和效益方面约束缺失,导致了高校由于会计管理方面的不良操作,使得高校陷入债务循环之中,使得高校的会计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而且随着进入信息化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无处不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会计工作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会计理论、实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会计信息化,将使会计工作的重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这些都加大了高校在会计方面的压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这种变化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信息化条件下对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进行探讨。

1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素质现状

高等学校会计工作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预算、决算管理,高校决算管理包括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高校会计工作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收支管理。高等院校的主要收入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校友捐助。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是指院校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并予以解释后产生的,是会计管理和学校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经济信息。其核心是财务信息,即资金的筹措、分配和运用等方面的信息,也包括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的载体主要是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管理和运用就是对会计资料的管理和运用。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反映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经济合作等过程中的资金筹集、分配、运用等情况。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应需而用,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的管理运用是否科学高效是关键。

近几年,会计的发展经历了电算化和信息化两次重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的变革,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过去的手工记账、算账的过程,使得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规范了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化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行为当中,是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各方面的促进。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逐渐发展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普及能够增强会计管理能力、核算程序方法等,因此会计信息化是高校会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人数众多,共1 300万人左右,但有学历、有职称者比重偏低,特别是中高级会计人员比重较小,尤为短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5%,无学历者占76.4%,即没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是在高等人才积聚的高校中财会人员的现状也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大批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或几个地方性院校合并而来,财务人员本来就参差不齐、人员结构老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不够,计算机财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不高,造成财务部门人员结构很不合理,会计工作的质量根本没法保证。

2 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2.1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特殊的要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国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说:“诚信不止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准则。”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的会计技术既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其所制造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令人信赖。在工作中要客观、真实、合法地反映经济业务, 培养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要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 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2.2 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会计人员首先要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业务处理的多样化,处理难度的增加,以及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的理论、方法等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信息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不能再仅仅是死记硬背准则和制度,而要有远见,具备分析、判断、交流等能力。会计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才能和应变能力, 能较好地同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打交道,对一些不确定的、复杂的或新出现的情况, 能够以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2.3 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

2.3.1 信息技术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会给企业带来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

2.3.2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

2.3.3 财经法律知识

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税收制度,应熟知国际惯例,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并能联系单位实际情况,正确地执行。

3 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的途径

3.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监督制度的精髓,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的会计师制度,会计师既要评价内部监督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内部监督的意见,又要检查内部监督的执行情况,督促内部监督的有效执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报表。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建设,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表现的认定,是培养会计人员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来实现的,离开了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会计职业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会计行为,具有2个方面:①会计人员之间和社会(会计中介机构和监督机构)对会计行为所作的评价。即对合乎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肯定、支持或表彰;对不道德的会计行为,依据情节不同,给予批评、谴责、处罚,直至追究行政刑事责任。②会计人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即会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活动经常进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自我检查鉴定。通过经常的自省可以更加自觉地改恶从善,自觉地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工作中,应当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教育与奖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运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手段,培养文明行为,抑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的信息技术知识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迅速扩大,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也提供了丰富的管理信息,会计人员不仅要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更新观念, 从传统会计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转变,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向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方向转变。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因此,会计人员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要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领导经营决策当好参谋。

3.3 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时进行业务培训

对正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更新。要具有较强的时局洞悉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上,以专门业务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并进行定期考核,使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庞静.浅析新时期高等院校会计基础工作[J].财会研究,2011(10):106.

高职会计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三大领域。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模式逐渐被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所取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快。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边革,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必须对目前的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尤其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充分认清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合格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

1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不同的专家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和定位不同,但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在会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原有的会计模式,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让我们的会计专业学生了解这一思想,掌握知识和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当前,会计信息化工作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1.1实时性

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核算,会计信息较为滞后,所需信息一般要当月会计业务结束后才能从账上反映出来。在当今网络环境时代,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的、传输和利用都是实时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1.2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模型的重建,它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可以随时存放会计信息的资源库。

1.3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当然,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管理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1.4开放性

网络环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工作站都享有系统的全部功能,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

1.5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方法、提供形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总之,会计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行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趋势,没有熟练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和能力,将会阻碍会计工作的进展以及影响会计数据的核算。面对当前形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出既能掌握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以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当今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课程设置规范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虽然设置了相关的会计课程,但对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没有具体标准。如:各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及衔接方面不足、学时分配不合理、使学生在学习与训练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达不到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2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形势下,除了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等相关知识。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此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只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和管理基础知识等课程,导致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能力较差。

2.3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是在高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会计核算职能是如何实现的;了解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会计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方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课程改革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导致所学知识与会计领域发展状况相背离。

3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开设既要符合社会会计发展现状又要和学生就业相结合。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规范性

制定具有高标准的教学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明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结合社会现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出发,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

3.2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技能、信息管理等课程,尤其可以通过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中可以通过用友公司推出的ERP沙盘实验教学模式,在扩展了企业的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对供需链的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同时,开设ERP沙盘实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将企业供需链与资金链相对接,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而提升学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ERP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又如何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理论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通过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清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对于会计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胜任变化的会计工作。

3.3改变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会计信息化课程,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多锻炼学生的能力。从传统的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看,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为导向,要通过设置教学情景,以案例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4结合社会人才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今就业压力增加,很多单位在求职岗位上要求具有工作年限的会计人员,对于工作年限的要求中涉及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要熟悉会计工作业务流程,这对于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就业相对狭窄,但如何在限定条件的基础上打破这一僵局?那就要求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必须结合社会各行业的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学生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不同行业企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应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策略,建立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应用型教学体系,缩短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掌握全新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惟.浅析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科学咨询,2008.

[2]张公朴.对我国会计发展的探讨,科技资讯,2007.

[3]丁子轩.论新时期会计人才教育目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4]张福蕊,宋建梅.浅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育,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5]夏勇.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浅议,新西部,2007,2.

高职会计信息化范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水平在财务会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而且能够对风险、财务进行管理,对业绩进行评价等,从而准确、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化所具备的优势包括:第一,方便快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并且可以实施共享。通过有效的信息通道,企业可以对内外部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可以对第一手资料进行获取,在网络构建的基础上,使企业工作变得更加便捷;第二,实现集成化。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会计业务处理的流程必定会出现明显变化,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更新,从而实现会计信息的集成化;第三,多元化系统。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会计不只是对会计信息进行提供,更是将信息的提供空间、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第四,强化会计职能。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处理成本减小,所以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时可以选用的方式就越来越多。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信息化与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以会计新准则、教学实践以及企业发展的相应要求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同时还需要对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制定。专业知识是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是会计人员需要良好掌握的最基本内容。而信息技术知识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会计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并为其工作质量提供确切保障。所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将新的政策法规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可以与时俱进。此外,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改革,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这是构建高校课堂的关键。总而言之,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需要对教学环境、设施、模式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有效考虑,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制定有序的课堂秩序。恰当的将相应要求固定化,以有效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其次,应用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生机。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专注性与持续性,所以教师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示范教学、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具有较强可视性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得到有效坚持,让会计学习成为学生的终生志趣。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精心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选择,从而有效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三)重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