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职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关系;问题;对策思考

前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从不同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方式出发,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生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往往需要步入高职学习阶段,而这个转折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间未能实现良好的衔接,导致不同的教育层级出现了一定的脱节,而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使二者更顺利有效地衔接起来,值得思考。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1.1中高职教育在类型与层次上的异同

和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而言,不管是中职或者是高职教育,都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重点的,其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从类别看,中高职教育都是隶属于同一个体系中的教育类型,因此在规律和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比如中高职教育的差别,从实质上看表现在理论和技能的“中”和“高”之别上。中职和高职教育二者的关系本身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具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具体来说,高职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相对较高的层次类型。中职教育往往致力于经验层级的技能,而高职则关乎策略层次的技能类型,策略是以经验为前提,并且对后者进行总结和升华而实现的。在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的情况下,经验层次的技能已经无法完全处理好问题,因此必须对决策层面的技巧进行适当的运用。

1.2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行业提供高素质劳动人员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技能型、操作型的优秀人才。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教育要求也会更高,其重点在于提升人才的素质和层次,强化其创造力。从中职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也会出现层级上本质提升。

1.3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数量上的区别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中职学校往往会处于改善产业结构的考虑,开始设置专业,总数甚至达到了几百种,而高职教育则是比较高级的教育领域,因为办学水平和师资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发展历程比较短,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会更单一,不具多元化特征。

1.4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

在高职学校的生源系统中,普通的高中毕业生会占比较大的比例,中职“三校”更低,而往届和在职员工则是绝少数。许多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步入高职教育阶段后,也未能形成专业的技能基础,很多高考落败者在职校就读往往不是出于兴趣考虑,而是被迫的选择。高职院校的招生往往会偏向于中职毕业生,因为后者的实践水平,可以设想并且采取各种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质量。因此中职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基础,中职毕业生往往更适宜在高职学校就读。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若干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带”的说法将社会人才结构划分成“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级别。中高职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应用能力,促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高职教育工作把资格证书定位在了高级的层次上。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首要的一点就在于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也就是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应该在更低层次的教育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使得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水平都能比中职更高,保证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

2.2专业上的衔接

中职学校内设置的专业往往不能完全在高职学校内找到合适的“衔接点”,这是正常现象,究其本质,在于社会上的部分职业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水平员工,或许只需要接受中职教育就可以直接上岗,例如服务类、操作类的专业,并不能和高职教育完全接轨。

2.3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点在于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职业教育本身属于定向教育的类型,在专业理论和操作技巧上的衔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点。但是联系现实看,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都表现出了脱节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课的学习往往会更加容易,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难度相对较高,这也体现了中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原则有所不同。中职教育阶段,往往关注和就业相关的专业课学习,而轻视了基础文化的落实,因此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低。但是高职教育往往会有更高的要求,在文化基础课学习方面是将普通高中的课程作为参考标准的,因此中职步入高职阶段后,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此外,专业课内容重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在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领域都普遍存在。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在中职课程设计方面可以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理念,夯实学生的基础,并且强化其职业水平。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学分制试验,优化考试考核方法,打造中职高职教育相近专业学分互认的制度。

2.4技能上的衔接

从理论上来说,中职学校是属于劳动部门的,近年来,许多政府单位都为中职办学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而且学校本身也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累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进步,设备、师资、管理都得到了加强。但是因为高职教育是教育部门的范畴,因此在政府投资方面所获的支持不多,加上设备比较老旧、数目不足,使得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长期得不到质的突破,因此这种倒错的现象也是不利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二者的高效衔接的,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处理。

3.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3.1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类型价值的共识

教育实质是让人变成对社会有用、价值更高的人,从教育原理的出发,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同感,让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巨大提升,使其与国内教育体系内的普通教育就可能持平。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保持深刻的认识,并且做好必要的宣传,增大职业、普通教育认可度持平的几率。相关人员也要强化社会中一线劳动者的地位,使技术劳动职业教育能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当然,政府等单位为教育工作提供良好条件,使职业、普通、继续教育三者之间能高效畅通,为群众的终身学习创造有效的衔接平台,在提升中职地位的过程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力量,相关单位也需要对其作出更高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支持,当然,高职学校的教学研究等等工作也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专业设置应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职的专业更加针对职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专业划分更细、知识面更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群,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从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高职专业的设置应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既然中职专业目录的修订在2010年,按照政策的连续性,中职专业设置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大的修订,这样高职的专业设置只能在现有中职专业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统一配置,进行科学修订,以增强中高职专业之间的契合度,并按照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当然,各职业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也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中高职专业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可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3.3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

对国内目前现有的职业标准、就业准入机制进行研究与优化,是促进中高职教育二者实现更好地衔接的必然要求。政府单位也应该把教育的职业标准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在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兼顾行业、企业等等不同立场的声音,对行业、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强化职业分析的技术水平,对国际职业分类标准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深入研究,增强职业标准的影响力度和权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构造更动态的、精细化的职业标准体系,从而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工作创造参考条件。当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应该针对技能型岗位采取必要的准入制度,帮助行业建立专业的协会,负责界定和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鼓励企业技能型人员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内的有效衔接。

3.4做实课程衔接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固有规则和教育工作使命的要求,为了促进中高职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相关院校应该和行业协会、企业单位、教育专家等等保持良好的合作,与其就教学方案和方法等等进行深入探讨,打造出科学全面的中高职课程系统。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的理念;在对职业岗位内容、教育任务与职业技能等等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一般、高级技能人才二者对应的不同的培养规律,并且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等等情况对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设置出系统衔接的一致性课程标准,以免出现内容重复与交叉的问题,保证课程衔接的逻辑正确与系统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的分析,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包括中高职教育在类型与层次上的异同、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数量上的区别、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等等;同时了解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若干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上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技能上的衔接等;在此基础上,对中高职衔接的对策进行全面思考,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类型价值的共识,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实行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做实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俞宝娇.浅谈新政策下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

[2]王芳.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浅析[J].求知导刊,2015(15).

[3]周俊.中职英语教育和高职英语教育的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4]俞文娟.让中职英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11).

高职教育范文2

(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职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当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达1300余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000多万在校学生,开设专业涉及工、农、理、化等众多专业,范围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还包括一些新兴产业。然而,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存在着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或者参照原先中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因而就出现了照搬模式后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所以,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对于构建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职能,完成高职教育使命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三大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结构、素质,还是在规格等方面。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办学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实际需要的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的地位不对等,前者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后者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而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高职院校对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用人单位的意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及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尽快转变职能,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指导,同时,为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贯穿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改革,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职能,完成高职教育使命。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要想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高职教育改革,首先,必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更新高职教育观念。一般的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注重对学生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出现职业技能很高,但综合素质不高的短板,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在职业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在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所以,高职教育将素质教育纳入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是必然的趋势,也是适应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中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而更新教育观念应当先从转变教育观念做起。首先,高职院校要将单纯重视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学习,转变为既要重视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又要重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等的培训与学习。其次,高职院校要将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理念。最后,高职院校要将以学校作为单一培养主体的育人模式观念转变为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并行的育人模式观念。

(二)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还必须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主要有理论教学课堂与技能实践课堂。高职院校通过这两大基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探索其他的培养途径,比如,可以通过校外企业、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实践等途径来进行教学。要不断探索新的高职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突破现行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不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重新构建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新的课程体系,分设基础能力课、基础职业能力培养课以及职业技能拓展课等。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可以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围绕“德育”与“智育”两方面展开,通过德育和智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高职院校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多尝试和采用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要结合各种要素对教学环境进行整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传输和接收过程转变为主动接收和反思收获过程,让学生在转变后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通过多阅读、广阅读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活动,还可以结合阅读活动开展相应的社会调研和职业技能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职业技能与素质培训,建设实践技能培训基地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还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训,建设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不断探索能够和社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基地的方法与措施,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养。一般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多是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若能与社会企业、用人单位达成合作关系,构建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仿真实践操作,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技能。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基地所提供的设备与条件开展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可以为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使其成为行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与技术使用推广基地。

(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其为高职素质教育服务水平

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还必须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其为高职素质教育服务的水平。在高职教育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很大的便利,而现代教育技术也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借助教育方式与手段的革新,能够为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带来更加明了、更加直观、更加逼真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渠道,学习和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应当系统全面的开发和引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高职教育体系。

(五)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及软硬件设施建设

最后,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还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及软硬件设施建设。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代表着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高校院校可以定期安排高职教师去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开展专业实践、挂职锻炼等,一方面能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高职教师能够将实践所学习的知识和得到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上传播和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也有所收获。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就业;高职教育;改革

2014年《南方周末》曾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一篇采访,大标题就是“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就业造假”。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但高校考核指标中包含了就业率指标,毕业生没有就业怎么办,考核不达标,很多高校就要想办法达到高就业率。有的地方包括二本本科都有,没有就业就没有毕业证书。所以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使得就业率的范围无限扩大,出国也算就业,升学也算就业,自己开的证明叫自给自足也叫就业,爹妈在家养起来开个证明也叫就业,反正就业率就是98%。那么,就业是否就真的这么难呢?举一个例子:一家房地产公司要去库存,拿100万资金找学校推销30套房产。100万拿来了,学校却不敢接,中专、专科、本科都不敢接,说这个事情麻烦了,这个营销它是要算账的,是要建平台的,是要投入产出的,不是说做做玩玩的。最后没办法,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出马,结果10天不到的时间,就弄了几十个帖子,4个人帮忙做一做,6套房子卖掉了,1000万资金回笼。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就业岗位有,但是具备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没有。我们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当然要肯定这么多年的进步,解决了大多数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职业教育体制的问题。严格说来,我们还不能叫职业教育,还只是个学历教育、院校式教育,不然,上述案例中房地产这个项目怎么没有院校可以接的了呢?连学校都没办法接,更别提学校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毕业生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开始

从个体来看,高职教育主要解决了大多数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的问题。进不了本科学习的,就来了我们高职院校。那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什么?智商不低的情商不够,人是聪明的就是基础不大好,那怎么办呢?所以高职教育是解决适性学习和适性发展的,全世界都如此。以会计专业招生情况来说,我们学校会计专业每年都招三四百个学生。这里面有真正想读会计的,也有不想读会计的。那他们将来应该如何发展呢?再举个例子,世界上顶尖的最大最好的传媒集团WPP,他的学生招来以后,执行院长就用两个月的时间,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谈心。通过这次谈心,了解学生的性格。性格内向的安排进平面设计专业,性格活泼的安排至传媒公关专业。专业不同,将来的就业岗位就不同,两年以后还可以调整。因此,高职教育带给学生的应该是适性学习。要想适性学习,就必须先了解他的个性。教育部提出的个性化培养以及个性化学习,以及一些一流高校提出的对全体学生实行学分制,都是基于以上案例。可是,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太刚性,课程设置的成才路径太单一。学生一旦确定了专业,进来以后就没得选,那怎么叫适性学习适性发展呢?包括会计专业亦是如此。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毕业时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但是,我们的毕业生就只有这一个出口吗?拿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怎么办?最后,我们会计专业设置了四条路径:最简单的叫外包会计,高一点的就去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里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小微企业的,相对简单一点。另外一种是能力强一点的适合大中型企业的。再强一点的,还可以去拿英国的CIMA证书。至于哪一种证书更适合学生,交由学生选择。想要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什么样的规格,学生自己努力。因此,怎么样帮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人生、出彩的机会,得从了解学生开始。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需要一套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会计专业为例,中国的会计行业需求真的很大。但是,我们高职教育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和国外又有些许区别。英国美国认为会计不是基础岗位,是管理岗位,出纳才是基础岗位。所以他们的会计课程和我们开设的不一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税法,并且为了迎合中国的税法,专门开设了一个模块叫中国税法;第二个部分是会计的一般知识能力;第三个部分叫初级证书的六大能力、高级证书的十大能力。而且,这六大能力、十大能力不是说开设六门课程、十门课程,它包含在前面的课程里面。那么怎么考核这些能力呢?给出200个案例,学生能考出60%,也就是能答对120个案例,就能获取分数。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更接近于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像我们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开设若干门课程,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这些课程,拿到从业资格考试就可以毕业。但到底掌握了哪些能力,能为将来就业提供怎样的素养,却无法考核。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到底怎么来设置呢?首先,要有课程标准。各级教学评估时候要看的不是教学大纲,而是课程标准。所谓教学大纲,是指教学体系,分章节、重难点、课时、考题等等。课程标准是指职业标准,告诉学生你所学的这门课程内容和你将来从事的职业标准是对接的。这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难题,我们的老师就是拿教材上课,没有做过什么职业标准,但是没有职业标准就没有课程内容。不仅如此,职业标准还应包括教学设计。职业标准定完了,不管是按照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大家觉得好,还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完成。其次,就是教学设计,他是通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来引领完成。再次,任务完成后,我们需要考核。考核的形式有很多,也是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最难的。拿台湾的高职教育来说,八个行业四千三百多门课程。因为,这八个行业需要四千多项能力,每个能力都对应一门课程。我们来看其中一个专业———汽车营销。这个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接车,16课时,两个考核点:第一个,请你用五分钟时间讲清楚接车的三个原则;第二个,用三十分钟时间完成接车的接待。怎么接待?有各种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完全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为什么呢?因为接待是公司的第一块品牌,客户进来第一个就是和接待人员打交道,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做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打折扣,甚至影响接下来的生意往来。因此,这门课程设置了接待时的各类考核要点:客人进来了,用什么语言去打招呼;鞠躬怎么鞠法;握手怎么握法;递名片怎么递;经理在的时候怎么接待,不在的时候又怎么接待,甚至于倒水怎么倒,一直到最后送走客户用什么语言等等。所有这些要点,在这一门课程里,都有提到。我们培养的是能够适应职业需求的毕业生,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设置一套契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设置好了,就涉及这些课程由哪些老师来上的问题了。任课老师是要有资质的。譬如说,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本科以上,研究生以上,一般要有两年实践经验。不是专业老师的话,有三年以上教学经历,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质证书。一个学校最主要的就是抓老师、抓课程。而现在,中国是没有专门培养高职老师的学校的,也许有一所,但是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成了学科性的东西。如果教课程的老师本身没有资格证,那怎么行呢。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博士生要考高级工的证书,否则没有办法教专业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没做过项目的老师,不能上两年级的专业课,手里没有项目的老师不能带三年级的专业课。根据这样的要求,再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学校是一定要依靠老师来办学的。老师最主要的就是专业带头人,另外就是我们核心课程的骨干老师,学校如果这两条都不具备,何谈课程体系设置。所以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校企合作不再停留于“一张协议”

校企合作是个大课题,国务院强调要发挥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这是从格式上讲。但是,企业主体到底体现在哪一点还有很大争议,有人说企业主体就是企业投资,其实不尽然。国家教育改革试点曾经有个课题叫“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研究经费1000万。1000万研究一个项目,完全没有前人的经验科学,我们就学体制管理。承担项目的学校(以下简称C校)和世界最大的传媒企业WPP合作,院长、执行院长都由WPP选派,计划由他们做,每周留给C校半天,用来上思政课、体育课,其他全部都是WPP安排。教学计划也按照WPP的计划。执行院长问C校符不符合要求,C校说你们符合我的要求干什么,是培养你们需要的人啊!当时还没有供给侧的概念。到后来,这个学院办的是风声水起。14年,两个学生就拿到了英国的黄铅笔奖,那是世界的奥斯卡,中国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拿到过。当年,这个高职本专业的生源50%是以本科的成绩进来的。而他的毕业生有80%是去往国外公司的,有10%的学生,可以放到WPP在全世界的36个子公司中去。校企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法,企业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人,说到底,真正判定这个专业的水平、真正判定这个学校的水平要用人单位说了算,用人单位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作为真正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逻辑起点就是企业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要跟踪,跟踪就业率、对口率,一年以后稳定率、三年以后升迁率等等一系列数据,这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狭义一点,要生存先要就业。假设学校将毕业生比作完工产品,当然是希望将产品推销出去,但是,企业不需要,说你的这个产品不符合我的要求。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提的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过去我们只管招生,至于招来的学生是否适合行业发展需要,毕业后到底对应哪些行业企业,我们统统不知道,因为我们也不做市场调查。反正这个专业很好,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很好。现在,我们的高职教育要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要做市场调研,要写人才报告,真正做到三个对接、两个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陈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分析[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

[3]童均.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J].现代企业教育,2013.

[4]孙健,王雅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

[5]丁春琴,郑亚娣.浅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

[6]熊平,吴菊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高职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

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有效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在改革职业教育中的难点。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对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高,所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迫切。我国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研究,对实现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的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要素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两方面内容构成,一个是中等职业教育,另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一起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中对课程的有效衔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所以对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实现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基本保障。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对课程的研究与衔接可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时代需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首先确立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改革的核心。在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方案的推进中,也都是向中高职衔接的问题落实的,所以这也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创新与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三)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学生最后的选择,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直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对人们没有吸引力,导致在就学的选择上会严重滞后,但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现代职业教育也凸显出其强大的作用。只有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断进行创新与研究,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是一个基本被社会认可的普遍问题。在我国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学生和家长最无奈的选择,让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处于边缘地位,不被社会所认可。尽管我国也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在实际的发展中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而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却愈加深刻。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职业教育的地位无法提高,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顺利开展受到了很严重的阻碍。

(二)国家政策的滞后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我国也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规划与建设开始重视,但在发展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三)办学定位不准

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办学的定位不准。在发展中表现出中高职教育衔接时候对学生的规模、办学定位、教师的衔接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管理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并适合社会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发现,很多职业学校都有很强的地位保护主和利益的驱动,让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做出了很大的偏移。

(四)中高职教育考试制度的缺陷

我国在中高职院校的招生中,只要招收初中生,这让学生的学习连贯性没有贯彻到位,缺乏高职阶段的学习,导致学生在职业院校的学习很多只是对高中知识的学习或者一些简单的技能培训。等学习够五年之后,让学生毕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培训都无法形成。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合理,让学生和学校无法形成合力的对接,就导致学生在职业院校毕业之后就业很困难,进而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三、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增加技能实践

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将对人才的全方面培养确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中高职教育在衔接的时候有操作性。中职学生需要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高职学生需要对高等教育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把握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衔接工作顺利推进。

(二)发展院校特色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做出了很大调整,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各具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一定要把握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让学校培养出各个方面的专业化人才。

(三)注重衔接性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很多院校都比较独立,严重缺乏联系性,这就导致我国职业教育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需要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始,不断对目标进行优化,精准实现对目标的衔接,让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科学合理的衔接。

(四)提升招考制度规范性,为中高职内涵衔接奠定基础

我国对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要注重对考试制度的改革。我国对现存的考试制度需要不断的优化创新,提高考试的规范性。国家要完善考试制度,将制度细分到每一个学科。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职能,尤其是对计划招生的管理和报考条件等方面的规定做出详细的规划。在考试制度制定规范后,在实际的实施中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评估,让招考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标准化规则。

(五)学习借鉴不同的衔接模式

在中高职开展衔接工作的时候,不但要对中职的专业进行有效的分析,还需要对各个职业院校,甚至是国外的职业院校作为参考,从而找到适合自身院校和专业的衔接方法。在衔接中要对所参考的专业和院校进行合理分析,找到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而为自身的衔接提供科学合理的模式。

(六)改革教学管理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管理的改革,而管理的改革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多学分制和弹性学年制的改革。对学分制和弹性学年制的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效解决职业教育课程脱节问题的方法之一。学分制是现代教育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综合考虑,并为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供便利,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对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中要注意对课程、专业、制度等的科学合理衔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从而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徐丽萍.中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究[J].药学教育,2015,(5):5.

高职教育范文5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深刻理解教育部16号文件的基础之上,学院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初见成效。“1+2N”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毕业时,在获得一个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多个岗位就业择业能力及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富有团队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有用之才。遵循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坚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产学结合等原则,“1+2N”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创造性地引导。尤其是职业技能板块课程设计从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出发,利用三年学制的有限时间,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和内容,把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言,他们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对旅行社、风景区等机构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旅游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对于旅游酒店行业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则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康体娱乐部门工作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情况: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旅游行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践经验,遇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际业务工作就束手无策,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不能马上上手,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旅游业综合性强,与吃、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企业业务往来多,而且旅游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多,致使旅游工作复杂化、专业化,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缺乏敬业精神,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部分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不够,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了很大麻烦,使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在使用刚毕业大学生方面更加谨慎。

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学生无法受到企业重用,灰心丧气,甚至频繁跳槽或最终离开旅游行业。学生职业能力没有完全达到企业需要,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是想用又不敢用。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够许多学校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还具有片面性,学生职业能力不应该是单一方面的能力。并且,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其他能力。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不是片面的某方面能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而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培养应与市场接轨,应针对岗位和市场需要培育人才。

高职教育范文6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教育;教育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职业教育的改革。并随着人们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促使高职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程度不断的深入,高职教育教育改革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受到传统高职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很多高职院校受到传统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有社会出现了脱节,我们从高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没有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位转化,这就使得课程与社会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不符合市场经济下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现代社会高职教育改革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职教育出现了很多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出现了这些模式,但是这些模式的出现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高职教育,即使这些教育模式、课程模式等设计构建出来,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对这些模式进行推进和设施,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还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适应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难以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其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改革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想要进一步获得发展,就需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近几年根据相关企业的反映,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实践技能差、工作被动以及职业能力薄弱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且在团队合作沟通中也存在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高职教育改革,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进步。而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是包括以下几种:1.课程结构不合理。我们对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高职院校主要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设置的,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编排,通过这样的方式设置的课程结构,不仅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各个学科证件的有效整合和渗透,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较薄弱,发挥不了学生的作用。2.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我们对高职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高职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但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发挥不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往往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实践操作技能比较差,一旦步入社会,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3.课程体系缺少职业能力因素。我们对传统对高职教育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传统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其课程体系中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例如在高职学生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各个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虽然有相关的涉及,但是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正是由于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才需要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对这方面的内容缓不重视,一直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没有将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培养以及职业岗位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很难社会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和构建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对高职课程模式及其观念进行彻底转变。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任务,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进的措施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职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对其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以本文就主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的措施。1.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关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多,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其课程设置不同,对于学生的培养的目标也不同,社会和企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和需求也不同。但是我们对高职教育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专业培养定位还不明确,甚至很多院校将不同专业人才的定位混为一谈,因此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存在的这些情况,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培养定位。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针对其毕业之后踏入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其次需要对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市场和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而且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在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这样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2.改进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我们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直观的展示和计算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改进岗位职业职业能力机构,主要从功能维度、技能维度以及技术维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地的分析和改进其岗位职业能力解雇3.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各个专业招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职院校现有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将不同专业课程分为基本技能课程核心技能课程以及实践技能,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其次需要本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偏重实践”的原则,确定每个课程模块所包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该专业毕业生从事相关岗位所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等。最后需要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制定课程的大纲和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尤其是在选取不同专业教材的时候,需要选取国家规划级教材或者是本专业优秀获奖教材。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教材进行选取的时候,选取的教材能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并配合有丰富的案例和项目,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好的进行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现代社会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就业。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适应现代社会事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0(28):7-9.

[2]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12):65-68.

[3]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18-20.

[4]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9):49-55.

[5]姜大源.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1.

[6]阮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32-35.

[7]顾倩.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41-43.

[8]朱颂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社科类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36-40.

[9]娄锐,郭士义,李俊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1):28-32.

高职教育范文7

航海类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成功的办学模式之一。基于此,本文对航海高职教学办学模式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航海类专业课程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依据航海高职教学特点的分析来促进特色专业高职课程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航海类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借鉴意义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呼吁着我国高等教育崛起,但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在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航海类教育为例,对其成功的教学发展模式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教学借鉴。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

航海类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远洋和近洋船舶行业培养一些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航海类教育具有很强的岗位和职业针对性,它的办学模式是由世界航运状况以及航运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一)国际统一的教学培养规格和要求

1978年IMO通过了STCW公约,全称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5年被各缔约国进行了全面的修正,新的STCW78/95公约诞生。新的公约对航海类教育的教学目标,评估手段,以及教师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公约要求的毕业生。这就对中国的航海类教育提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要求。

(二)按CBE理论制定的各项教学计划

航海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它的工作重心就是加强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CBE理论是航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特点来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岗位特色的教学课程。在航海类教育课程中,占据比重较大的是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课程,这正体现了CBE理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全面高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航海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要求从事航海类教育的教职人员不仅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船员职务证书。航海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定期安排教师上船进行工作,积累经验,并对他们原有的技能实践知识进行巩固更新,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船员职务的晋升考试,获取证书;另一方面学校还聘请一些企业的高级船员来学校进行任教,这些船员来自一线,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可以让学生们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实践知识。

(四)独特的职业证书和专项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航海专业学生要拿到毕业证书除了需要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外,还需要在毕业前参加国家海事局的考试并获得相关船员职位证书,如三管轮适任证书或三副适任证书等。这些证书由国际海事组织承认并全球通用。主修航海专业的在校生必须接受本专业的技能训练,还要通过相关考试来获得航海技能证书。作为一名合格的海船驾驶员必须具备七项技能证书,海船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必须要具备六项技能证书。技能证书以及职业证书获得与否要以考教分离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受学校的相关专业教育,然后由国家海事局组织进行相关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国家海事局向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这也是世界各地所认可的一种方式。

(五)拥有先进的航海模拟器教学优势

对于评估海员的技能以及航海教学两方面STCW公约特别强调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航海模拟器的重要性。航海类教育具有岗位能力要求高以及岗位特点显著这两大特点,因此航海类教育要把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使学生们掌握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船舶的智能化、大型化以及自动化),想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十分艰难的。在航海技能培训中模拟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模拟器系统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航海技能,具有其他系统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例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最近几年,我国不仅集中主要力量来开发航海模拟器,同时还将一些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国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发了独具我国特色的航海模拟器。使用航海模拟器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更有效的体现出了岗位培训的特色,比如岗位培训的实用性、可评价性以及针对性等特点,促进了教学水平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拥有更加稳定的“校船”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航海类教育环节的重中之重。课堂理论教学是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校船是航海院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主要基地,当然也包括模拟器训练。在组织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对校船的使用情况拥有主动权,一般而言,学生要进行长达一学期的实习培训,学校要确保实习保质保量完成。

(七)“三层结构”的先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实现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船员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航海院校的首要任务。依据IS09000标准以及《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建立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支持性文件、质量手册以及程序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使航海院校的教学与管理更加规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教职工之间权责明确,大大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核机制以及外部审核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各个受控部分每年都要接受航海院校的评审。评审有利于及时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不合理的成分,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八)有针对性的职业化教育+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教育

海洋运输船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流动分散、点多、面广,因此船员除了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对航海事业有足够高的热情。职业道德教育是航海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半军事管理体制是我国航海类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和半军事管理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航海类教育教学特点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较为突出的职业课程设置特色

准确的教学定位以及鲜明的职业特色是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与要求,为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明确的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以“模块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主导模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将工作重点集中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STCW78/95公约》的相关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符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征,使学生获取相关证书。这种方式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使课程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性以及适应性。高职院校想要使“双证融通”得以实现,就必须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基础与前提。

(三)夯实培养职业能力基础而实施的“能力本位”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教学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十几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航运企业对于高职航海类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适任证书的学生,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高职航海类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擅长“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二是实践教学资源充足,三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四是适任评估方法具有科学性及高权威性。第一,“双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产学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到特定岗位去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尽力得到行业的支持,实现行业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第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中要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落实“双证融通”也同样是高职院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产学结合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获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促使实训基地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实训基地氛围的改善。在为实训基地配置设备的同时要考虑新技术的发展,使基地设备符合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难度、高环境成本的专业,比如港口设备、铁路运输设备以及航空设备等,这些专业应该借助仿真技术开发模拟器实训设备以及计算机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职业环境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实训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实训效率的提高。第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模式必须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直以普通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有很少的实践机会。想要使这种模式的弊端得以改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设备,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第四,改革并创新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主,实现产学结合的评价方法,促进行业评估及学校评估的统一。

作者:孔宪顺 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向阳.浅谈高职院校GMDSS教改的新思路[J].天津航海,2013(1):66-68.

高职教育范文8

[关键词]工业4.0;高职教育改革;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2010年3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职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以不同的形式广泛开展。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高职教育为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与此同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业4.0的提出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愿景。

一、工业4.0概述

(一)工业4.0理念的提出

工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以“精细”著称的工业强国,其在工业制造领域的造诣,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因此,工业4.0理念于2011年最早在德国被提出便不难理解。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简称。蒸汽机的发明,是人们正式步入工业时代最显著的标志,传统手工业与各类机械的广泛结合,人们的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日益增高,人们将这一阶段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电气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在以信息技术、互联网络为基础,实现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的阶段被人们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有别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喷薄欲出。

(二)工业4.0下社会生产方式

工业4.0理念下,产品生产需经历的三个阶段:订单生成阶段、产品生产及配送阶段、消费者体验与反馈阶段。订单生成阶段:首先,消费者按照自己的需求直接对生产者描述自己所期望的产品的各项特征:如大小、样式、材质、色泽、图案等;其次,生产者对消费者所需产品进行设计,并不断与消费者沟通,对产品设计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生成订单;产品生产与配送阶段:首先,生产者按照订单生产产品,并及时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状态反馈于消费者,因而消费者能够及时将对产品是否满意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者;其次,生产者将产品安全、迅速地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可以避免各级代理商、中间商赚取差价,消费者不必为不必要的中转买单,同时避免了残次品出现在市场中;消费者体验与反馈阶段:首先,消费者向生产者反馈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体验,如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及配送,产品使用、客户服务等;其次,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对其产品生产及服务质量进行总结,并尝试探寻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增强其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三)工业4.0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因地域原因造成的供求难题即供求信息对称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在工业4.0中的应用,极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生产过程中供求平衡难题,避免资源浪费;人们能够让生产者根据自身需求来定制和不断完善差异化的产品,机械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工业4.0将对传统的工商业运营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产品生产商的数量将大幅增长,而产品的经销商、代理商将大幅减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得到最大实惠。生产者将直接对用户使用的产品负责,通过汇总用户对产品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产品生产与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工业4.0的提出正是为改变人在工业生产中被异化为与机器功能类似的不合理现象,关注“人的缺失”的问题,强调人在工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对历次工业革命应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肯定的同时,“人性化”成为其最显著的标志。强调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关注生产者与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

二、工业4.0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契合点

高职教育与工业生产均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众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基于工业4.0的理念,探寻我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历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纵观以往三次工业革命,总是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相生,时代烙印分外鲜明。历次工业革命无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升,且总会引发教育理念及方式相应的转变。工业4.0与以往三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关注和谐生产关系的构建,强调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产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高职教育也真正成为培养人的过程,既关注教师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本身也成为教育的主体,重视高职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此外,从整体上,宏观把握高职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关系。

(二)高职教育与工业4.0间的区别联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斯在其代表作《满足的极限》一书中强调:“人对人最大的误解就在于认为人的幸福和希望在消费领域而不在生产领域。”同样教育过程中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在传统观念里仅仅是一份无私奉献的工作,忽视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实现的过程。工业4.0能够为生产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但若将工业4.0理念仅仅局限于工业制造领域,其潜在的能量并未真正发挥。透过工业4.0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特征,我们应能够感受到在工业4.0下,人们追求自身价值、最大程度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恰好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高度一致。工业4.0通过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工业生产与教育改革之间更加密切的联系。例如,工业4.0对“智慧”工厂工人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必然会导致高职教育与之相适应。同样,高职教育能够按照“智慧”工厂的人才标准,培养出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工业4.0理念的出现,“智慧”工厂是工业4.0时代下人们对工厂寄予的厚望。“智慧”工厂与传统工厂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在其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时刻秉承人本思想,在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体验的同时,也关注产品生产者的生产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问题。无论是消费者抑或是生产者都能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过去的产品生产者,往往只是流水线的一个环节,机械的、简单的重复制作工艺,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缺乏创新欲望。消费者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在产品生产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工业4.0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威斯特在《教育与工业革命》一书中强调:“在工业革命期间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它们是互相促进的”。显然,在这里,威斯特明确地指出了工业革命与教育改革是一对相伴相随的孪生姊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下就工业4.0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解放思想,探索工业4.0与我国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途径

教育改革不能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修补补,哪里出现问题,改正哪里,应当在注重细节的同时,注意宏观地把握高职教育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改革。目前,高职教育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整体性或个体的差异性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创新能力较低、功利心过强、盲目跟风、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发展等。部分人会认为当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师生的个体差异性时,教育的整体性、统一性便很难保证,如此,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便很难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我们应当兼顾二者,结合具体教育改革实际,灵活应对具体改革问题。工业4.0理念坚持恰当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发展工业。将工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人性化。高职教育亦应当积极合理地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以高效进行高职教育的各项日常工作。对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便于发现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日后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大数据”技术,是工业4.0实现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集中体现于受教育者内部心理状态及外部行为的统一,通过“大数据”分析受教育者内外统一程度将是考量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真实、全面的数据为参照标准,能够更好地为我国人才培养及选拔提供依据。在运用大数据进行教学及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师生信息安全隐患。努力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成符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间差异性。为避免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滥用,应时刻铭记“以教育为本”的根本理念。

(二)整体把握高职教育改革与其外部因素间的统一

“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学习无用论”等现象的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教育脱离了社会改革的具体要求。学习者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学习的理论内容没有与当下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直接导致学习者在进入社会中的无所适从,甚至上升为对高职教育的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工业4.0理念对该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诠释。发展工业绝不能仅仅关注工业生产过程本身,与其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都应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应得到充分考虑,并努力使高职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保持高度统一,让学习者终身受益于高职教育。仅仅在高职内部搞高职教育改革,脱离社会实践的高职教育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必须与其外部因素的变化相匹配,只有学习者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切身感受到高职教育对其整个人生发展的重大作用时,学习才能够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

(三)保证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间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