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应用(3篇)

高校道德教育应用(3篇)

第一篇:高校日常道德教育传统德文化应用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它足以使全球华人引以为傲。但当前某些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如:诚信、伦理、行为规范的等问题较为严重。本文分析了传统“德”文化对当代高校的大学生的影响,挖掘到了“德”文化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借鉴推行传统“德”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法,有助于强化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

传统“德”文化;高校;日常道德教育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都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始终困扰着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道德教育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找到应用的具体措施和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1中国优良传统“德”文化的含义

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等,其核心就是“德”,即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恪守诚信,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中国优良传统“德”文化在日常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学识和技能水平,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传统文化这一瑰宝,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内涵和品质,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德”文化,具体来说具有以下作用:

2.1中国优良传统“德”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校培养的目标是使输出的大学生成为国家合格的复合型高技能的建设者,是践行社会责任感规范的重要力量。很明显,社会对他们道德素养具有较高的期望值。

2.2中国优良传统“德”文化可以协调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了“以和为贵”这个观念,也造就了中国人鲜明的处事特点。当今社会同样提倡“和谐”二字,它是我们传统“德”文化的精髓。现在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部分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与人相处,遇到矛盾时就会以“我”为半径思考问题,没有办法与人和谐沟通,最后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良习性的惯性发展,可能使他们将来在社会生存上处处碰壁,找不到一个能自我展现的平台和机会。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从中国传统德文化中吸取精华,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以“德”文化为尺度,在发展中处理不同的矛盾,促使他们能逐步协调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形成浓厚的道德新氛围。

2.3应用中国传统“德”文化可以提升学生诚信水平

诚信是我国传统“德”文化中的核心因素,包含着诚实无欺、相互信任等多重内涵,它既是人内在品质体现,也是人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信任危机引起的矛盾越演越烈,从社会蔓延到校园,如考试作弊严重、恶意拖欠贷款等等。大量事实说明校园的净土也到处呈现诚信危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我国传统德文化中的精髓诚信教育贯穿到学生们的日常政治教育工作中,让诚信不仅仅停留在道德的宣传形式阶段,而应重在践行。高校的大学生担负着祖国未来建设重任的群体,因此对他们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德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诚信水平时不我待。

3中国优良传统“德”文化在日常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把传统德文化应用到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来确实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3.1借鉴传统“德”文化,满足学生日常道德教育的需求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必须以满足学生日常道德的需求为前提,以激发大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为导向的主体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借鉴传统“德”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自强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勤学奉献、团结合作,具备勤奋节俭、明礼诚信的品质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日常道德教育的需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他们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层面上。因此,必须将道德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从教会大学生道德知识转变到激发大学生践行道德需要上做文章。

3.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传统“德”文化,增强日常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获得的个人体验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为此,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德”文化有的放矢地应用到实践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中国传统德文化的现实价值。从而使大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的生活中,践行价值规范,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实践者和传承者,这样就落实和增强了大学生日常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3.3让传统“德”文化贴近生活,提升日常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中培养的大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优良传统“德”文化中的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自强精神等对于学生的职业品格的教育和形成无不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优良的传统“德”文化相对接,让传统“德”文化的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通过有目的地将传统“德”文化的教育蕴含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从而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等意识。将传统“德”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中,这不仅实现了他们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黄丽薇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光兴,张劲松著.从传统走向现代——构建我们的现代文明观[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晓朝著.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戴静.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

第二篇: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与地域文化探析

摘要

现代高校教育已经不只是将教学目标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已经向培育综合素养人才的教学目标转型。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转型期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生态道德教育与地域文化联系上阐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转型期;生态道德教育;地域文化

1转型期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制造业等随之得到迅速发展,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层一度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较为严重的雾霾现象,空气污染相当严重,让很多国民感染了呼吸系统疾病,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岌岌可危。高校内的大学生是我国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群体,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在高校内正确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代表了整个国家整体的最高教育水准,在这个由知识教育到综合素养教育的转型时期,高校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科专业知识的传授上,高校教育也要为社会负责,实施有效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宣传和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生态道德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拥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每个地域的历史、民族都不尽相同,地域文化氛围相当浓郁。生态系统离不开地域环境,结合每个地域的文化去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将能够让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具备生态道德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所产生的有益影响。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若能够得到珍惜,将使子孙后代辈辈受益,一定要让学生多感受地域文化,喜爱地域文化,这样才能产生保护生态的情怀,生态道德教育将能够更顺利的开展。多年来,为贯彻生态道德教育标准,提升这种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和教师也在多年的实践中积极寻找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年的教育经验证明,将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这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实施有着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转型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合

3.1校内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用教师的口去讲解书面的教材,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多结合生活实际,将较为抽象的人文理论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生活实际,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更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内组织一场生动的生态道德教育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的传统文化播放出来,如北京颐和园、故宫的由来,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故事,日军侵占哈尔滨等历史文化,再播放北方的重雾霾城市的真实场景,通过台上大屏幕影像的形式真实、生动地播放出来,让台下的大学生看到这就是眼前的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再播放出桂林、丽江、巴蜀等甲天下的美景,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名人故居、抗战场所等等,宣传地域文化的同时,很多游客到桂林、丽江等地旅游时的不道德现象,如乱扔垃圾,乱喂动物,随地吐痰等等,造成的景观被破坏、河鱼生物被垃圾堵住嘴巴不能呼吸、空气臭气熏天等等,让台下的学生看到这些不文明的生态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感受到地域文化将遭到破坏的惋惜。

3.2校外教学重视实践活动

地域文化下的生态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还要让学生们走出学校去亲身感受地域文化,吸收精髓。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参观实践活动,如到各个地域的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等地去实地参观,在学生的亲眼所见所闻中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濒危性,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每参观一处地域,都写下该地域的文化特色、必要时用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感人的场景,并在参观完毕后写出实践活动的有感。这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将很有成效。

3.3将文化与道德传承和传播

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传承,生态道德需要广泛传播,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保护生态、有生态文明意识,那我们的生存环境将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传承文化和传播道德文明,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低处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实处做起。例如,在公共场所及时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宣扬生态保护的意义。可以利用网络、微信等多媒体的形式,对于实践活动中看到的地域文化进行宣传,鼓励呼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让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全人类中,让地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全世界的共鸣,这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事业的最终奋斗目标。

4结语

总之,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将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成长、学习和工作,世代受益。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结合地域文化去开展,让学生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去才能够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作者:朱琳 单位:江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丽,傅安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陈香.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

[3]蔡静静.低碳经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蕴与模式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22).

[4]李婷.新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第三篇:高校德育工作道德教育运用

[摘要]

中英两个大国在道德教育运动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英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道德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开放和包容态度的文化强国,应该批判吸取英国道德教育模式中可借鉴的经验,以弥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

[关键词]

英国;中国;道德教育;启示

一、中英两国道德教育模式

所谓道德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由一定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理论的指导,贴合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实践的要求,在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多方面的具有综合形式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不仅存在于主观构想,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行为模式,为了达到道德教育目标,通过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动的指引,使道德理论内化于心,随之外化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把中英两国的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了解中英两国的道德教育发展趋势,进一步地学习借鉴英国道德教育中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的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促进我国道德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英国道德教育模式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并且经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这与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提到英国,会与一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便是“绅士”,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就曾提出“绅士教育”,这也影响着英国道德教育模式。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德目主义模式”,又称“体谅模式”。它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亲切、勇敢的人。“体谅模式”的最大特色是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重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种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取得了实际效果。

(二)中国高校德育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融合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政治观念上的教育,课堂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为“整体构建德育模式”、“情感道德模式”以及“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三个方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知识性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渗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称为“渗透性德育”;利用党团等为载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形式称为“活动性德育”。目前我国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以及道德发展规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论,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又赋有创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二、中英两国道德教育模式比较

(一)相同点

1.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我国高校,通常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制定相应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系统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英国,同样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健康课、公民课;他们更加注重从生活上、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讨论学习为主。针对“体谅模式”的特点,英国学校利用宗教这一手段,定期开设宗教课,举办宗教活动,用宗教的知识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利用其它学科辅助德育渗透

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之后,更加注重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强调三维目标的确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英国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也会通过其他课程如文学课、历史课、艺术课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

理论离不开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达到德育的目标,这一形式具有理论依据同时又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在我国高校中,党团下属的各类社团组织经常会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参加环保组织,宣传构建绿色校园,绿色社会的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都是为了让大学生在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身体力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使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实施,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英国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参加慈善募捐、社会公益或环保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4.利用道德教育资源进行道德教育

大众媒体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利用网络传媒等渠道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此同时,通过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在我国,每逢重要的节日,如国庆节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祭拜烈士等,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入团、入党,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使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英国,也有把海德公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类似这样的教育活动。

(二)不同点

1.我国重在显性的道德教育,英国重视隐性的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经常采用的事灌输式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教师的正面教学、直接教育为主,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总以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道德教育,道德内化的效果不是很好,外化行动效果更是不明显,难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英国德育课程的设置偏向于客观分析、实地观察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或采用实物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最终使道德内化。

2.我国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英国以养成道德品质为主

在中国,教师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向于系统的内容学习,而往往忽略了德育的渗透,相比之下英国德育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强调的是通过德育来实现引导、挖掘学生道德潜在意识,从而实现受教育者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中国德育模式可以说是为受教育者作一个铺垫,在很大程度上都希望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少走下坡路。而英国德育模式更多的是希望受教育者在试错、反思的过程中去接受道德教育,注重自由发展。

3.我国强调集体价值的实现,英国强调个人自由的追求

中英两国德育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但是中国德育模式更加强调个体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意义,而英国德育模式则更加强调个体身上所具备的自我道德建构与反思的能力与素质。例如:在中国德育模式中往往强调以大局为重,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而英国德育模式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在英国,自由是其文化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英国德育模式中为了实现道德发展的目标,通常不会采用具有引导性的主流价值,而是由受教育者自己去自由选择、自我反思从而自我建构实现道德发展的目标。

三、英国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隐性道德教育

隐性教育可以遵循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根据中国德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将显性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方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创建开放学习情境

学校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开放式的学习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他们的个体意识强,更看重自己的感觉,他们厌烦教师灌输的单一价值观念和空洞的说教。在这一方面,英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开放性的德育模式,打破单纯的学习传授过程。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手段,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就目前状况来看,社会教育方面,我国各地法院、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等都主动开展知识进校园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学生成长中影响最大的家长,却未能充分发挥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建设现代道德教育模式中来,加上各方协调一致,才能建立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系统。所以,应该加强舆论的宣传作用,呼吁全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英国能够率先建成资本主义、完成工业革命,这与它的教育制度、社会实践乃至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英国的德育模式展现了它的特色,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不能妄自菲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以虔诚的态度不断探索既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学校道德教育系。

作者:蔡慧青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赵萱.隐性教育在英国德育中的运用及其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