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例6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4] 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4).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得更为复杂,从而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变得尤为迫切。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时代背景,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现状,认清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创新其实践路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必须积极探求新的实践方法,从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方法着手加以改进,并辅以微博等新型的科技手段,最终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 ]网络时代背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01

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发展到网络时代的教育,不论是国内教育还是国际教育,它们都经历了重点研究科学领域而轻视人文领域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直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日益下降,并逐步发现人格教育失当之后,大家才逐渐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之所在。从广义上来讲传统文化教育应包括政事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学以及环境教育等方方面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多学科内容整合而成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则是一种科技整合的教育行为,德育正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由一种单一的道德人格培养模式逐步地过渡到一种全面素质的培养模式。

2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参差不齐。首先,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道德影响持认同态度,但认识程度较为模糊,例如问卷中“你认为传统的荣辱观可以成为我国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吗?”一题中,选择持肯定态度的仅占百分之五十一。在“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的肯定回答一项中,选择赞同的约占百分之八十五。由此可知,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道德方面还是有着正确的认识,但仍有极少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

(2)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目前的高校学生基本都有着比较明确的人生方向,但是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却多种多样。如在“是什么支撑你前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学生选择“事业有成”,而“贡献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仅占百分之十九。这些数字都表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持有较为功利的个人主义思想。

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有助于大学生转变生活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网络时代正逐步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许多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互联网的共享性加速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模式的改进。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外部限制条件,以其快速、高效、资源共享等优点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得到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各种网上论坛、网络邮箱等新型网络交流模式的不断涌现,也使原始的德育教育方式得到了改观。

4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易引发高校学生国家意识淡薄。互联网一方面使地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更为多样化。但由于各国间的文化相互交织,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变得更为多元化,这就会造成大学生自身对国家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减弱了国家意识及民族意识。从一个侧面来看,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渗透加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也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网络易对教育主体的权威造成冲击。原始的德育工作中,教育主体一般都占据着极有利的位置,因此教育主体能够更好地树立权威地位,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但由于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中有一部分人网络技术水平低于大学生,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文化差异得到缩小。换句话说,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这便使教育主体的权威受到冲击,也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

5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创新

5.1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方法创新性研究

(1)课堂教学法。面对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把互联网纳入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教育工作者随时都能制作网络课件来进行教学,此方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助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2)视听熏陶法。互联网自身主要是电脑来组成的网络体系,因为电脑自身就具有不同于人的大脑的基本属性,因此它更便于通过人的眼睛、耳朵等视听器官反射到人的大脑。

5.2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思路探究

(1)由传统的经验思维模式逐步过渡到科学思维模式。在现代的互联网信息社会中,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挣脱原始的经验思维模式所带来的束缚。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譬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服务等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向科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2)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号召力。由于当前社会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并且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方法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可以建立革命烈士网络纪念馆,以此来了解今天美好生活的得来不易。第二是在网络上建立革命根据地老区的网络镜像,从而达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婧.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青年与社会,2012(2).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更加注重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更加体现了东方的文明和精粹,培养了人们善良、诚信的优良品质,在表现我国的仁义礼贤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一部活的教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不仅将现代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体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这与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涵盖广泛、要求简单且易于实现、种类众多,在性格不同、体质不同的学生中更加方便推广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制以及兴趣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从而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达到终身受益、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必须要在人民中实现,当前,我国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作为实现推广的关键和突破口。但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往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给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就使得必须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民族特征和地域差异等因素,将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且易于实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经过学校体育的推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方法,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为以后在社会中成为体育骨干、引导周围群众爱好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采用了技术要求高且规则很多的体育项目,这使得体育教学禁锢了体育的特性,在学校体育中教学方式单一且呆板,从而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厌恶体育的现象。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它具有娱乐性、便于操作性、种类众多性以及新颖、不受场地限制等众多优点,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将其逐渐地应用于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还能够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体现和传播民族文化,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必要性

(1)学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最佳渠道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是延续数千年的农耕和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各地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传统体育活动的习俗正在逐步消失。有学者认为,必须要找到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渠道,否则继承就会出现断层。现在比较成熟的渠道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学,民族体育才能获得强大和持续的生命力。经过挖掘、整理和改造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不断地赋予新时代的健身、教育、娱乐等意义,使其既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特征,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引入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实践,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高脚马从民间引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通过学校这个环节不断得到完善与规范的发展,继而成为影响较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面对全球一体化和西方竞技运动的强烈冲击,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教育中,不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实现变革,在新时代找到生存的沃土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让青年一代从小就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来说,不仅学生兴趣大,而且也能节省教学设施的投入。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民族中小学就把高脚马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了发展这个项目,湾潭民族中小学还专门摸索了教学方式;在甘南州,很多中小学已经用锅庄舞代替了课间操,现在藏区不论是牧区还是城市,很多孩子都会跳锅庄舞。锅庄舞已经成为甘南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当地促销旅游的一大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根本出路。

(2)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完善的中间环节

1984年,国家体委综合古代蹴鞠、花毽运动、现代足球、羽毛球以及排球项目的运动特点,推出了毽球项目,并重新规定了毽球运动的规则以及技术要求。目前,在全国已经有近百所大学把毽球作为大学体育的常设科目,毽球运动的发展逐步步入正轨,比赛规则不断得以完善,技术发展不断成熟。正是有了如此坚实的群众基础,毽球项目才会成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并且还走出国门,成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又如中南民族大学对鄂西地区的摆手舞的校园化创编。摆手舞又名“社巴”,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摆手舞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中南民族大学通过对这些生活化舞蹈动作的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配合以现代乐律,创编出了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式体育舞蹈,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受到了学生欢迎。国外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如北美原住民青年奥运会(The Native Youth Olympics)之所以能得到极大的发展,除了受到政府的支持外,还在于它一开始就把主要参与对象定位于青少年,通过学校进行了推广和普及。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敛。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找到生存根基的最佳媒介。

(3)学校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不排斥现代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相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希望通过现代管理和组织模式为其注入新的理念,以便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良好的运作。如日本所建立的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和竞赛系统,使它摆脱了片段生存状况,具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北美的原住民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是印第安人建立了很多现代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服务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1974年由美国体育领导者成立的“国家印第安体育协会”(National Indian Activities Association),发起了一年一度的男女篮球运动和“快投垒球”(fast-pitchsoftball)赛事。国家和地区级的印第安高尔夫锦标赛也从1975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这些举措促使原住民传统体育现代管理制度的形成。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拥有优秀的社会资源,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势必会不断实现与现念的融合,进而找到民族传统与现代科学的契合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变迁。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方法

1.研发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因而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顺利有效地融入学校体育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区域特点和体育项目特色,有效地发掘资源并进行整编,研发科学的体育教材,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研发,构建涵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体育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构架。

2.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是一项崭新的创新工作,为了便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有效的融合,必须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假如体育老师没有清楚的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类型、训练方法以及规则等一系列问题,就无法给学生清晰的讲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进行锻炼,更谈不上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因此,必须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培养能够带动学校传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通更多的渠道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由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得文化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历经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运动,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以及行为等。要想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中,开通更多的渠道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学校内课堂体育课的开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渠道,例如开展课外体育运动、组织体育运动比赛、举办运动会比赛等等都是广泛的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的渠道。要尽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融入学校体育中,提高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有效的渠道积极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还能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不仅将现代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研发,构建涵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体育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构架。还要加大投入,培养能够带动学校传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在这些骨干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民族教育研究,2001(1).

[2] 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 韦晓康.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06(5).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等学校;大学生;综合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0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5

[本刊网址]http://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化而言的。在学术界,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中所形成生活方式与道德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生活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基础。为此,当今的学术界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多次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文件,这些文件极大地促进了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比如,辽东学院的姚潇囡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在理论构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高等学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李英从宏观上研究了高校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他研究指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着眼于国家强国的战略大局,着眼于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大局;周春辉研究与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问题,等等。可以看出,上述的研究主要是从某一个侧面去探讨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问题,这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有效承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足的是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价值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价值是多层面的,不是单一的。它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层面,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当然它也具有形成科学幸福观与审美观等方面的价值。本文正是从上述目的出发,多方位与多角度地探讨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综合价值问题,从而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给概念,它是由传统与文化两个概念组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就是人类世世代代所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文化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一般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各种财富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思想、制度以及组织机制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它涵盖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但仅从社会的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意识中。尽管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意识立场不同,但仍然有诸多的思想观念与传统被人们所认可并指导人们行动。因此,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并被本民族大多人所认可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这些思想与行为准则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支柱,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内容就体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及“贵和尚中”等方面。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价值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巨大的综合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科学幸福观形成价值、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等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价值

在党的十政治报告中,中共中央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正向有的学者指出那样,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以及社会理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提供理论源泉。从实践来看,自有了人类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富强、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是中国古代人们千百年来亲身实践的结果。可以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作为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学习并内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祖国繁荣富强的栋梁,他们必须树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观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大任。因此,在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大学生学习与掌握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民族精神等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是人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动指南。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教育价值。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爱国的教育价值、崇高的人格教育价值、积极人世的进取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在爱国教育价值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也就是爱国。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所倡导与追求的是大一统的理想社会,即把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富强、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放在首位。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在当前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依靠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崇高的人格教育价值方面,儒家十分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的大丈夫精神正是崇高人格的一种反应。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有很多党员干部为了金钱与权力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与人格。因此,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格方面的论述,有助于大学生成良好的人格。在积极人世的进取精神方面,儒家主张刚健有为,积极人世。《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被历朝历代社会所继承与接收。后来清初的思想家颜元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在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方面,厚德载物出自于《易经》,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着重阐述了才与德的关系,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与厚德载物意义相近的成语还有“上善若水”,它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我国的清华大学就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勉励清华学子努力奋斗与拼搏,形成具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三)科学幸福观形成价值

幸福感是人幸福的一种主观体验与感受,它主要体现了外界事物是否满足于个体需程度,是个体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反应,虽然瘦人的地位、权力、金钱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它最根本是来源于人的幸福观念,而这种观念是扎根于人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即人的幸福观。在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以及佛家对什么是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幸。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可以对幸福观中的积极加以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幸福观。

儒家文化思想及其理论所体现的幸福观主要是“仁爱”之心幸福观、义而后取的幸福观、精神幸福观以及安定和谐的幸福观。其中,“仁爱”之心幸福观的基点是对父母的“孝悌”之心、对社会大众“泛爱”之心以及个体行事的“忠恕”之心。在儒家看来,“孝悌”是幸福的源泉与根基;“泛爱”是幸福的扩展,即全社会获得幸福的条件;“忠恕”是获的幸福的方法。义而后取的义就是指道德,即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建立在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范畴内,否则,即便是欲望获得满足也会受到谴责,从而给个体带来痛苦。精神之乐幸福观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忽视物质上的满足。人只有这样,其人格才能得到通过与完善。安定和谐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崇高追求,社会只有安定和谐,人才会体验到幸福。比如,荀子主张“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务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上述思想清楚地告诉人们,什么事幸福?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对于生活在安逸富裕环境却体验不到幸福的大学生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学派,道家所追求的幸福观是“自然和谐”。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至虚极,守静笃”。这种境界叫“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由此可以看出,幸福与不幸福主要取决于人是否顺应天性。对于大学生而言,“自然和谐”幸福观的价值就在于凡事不可强求,要顺应客观世界的自然法则,做自己该做的事。

佛家主张人生的幸福主要在于一心向善,即行善幸福观。佛教认为,善就是福。人之不幸皆来源于人内心的各种贪念,人若想幸福需看破虚空,即一切都是空,只有修行向佛,才能体验到幸福。对于大学生而言,行善幸福观的价值就在于告诫大学生放弃贪念,要更多地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与快乐。

(四)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来自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相关讲座,而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同样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教育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含有极其丰富心理教育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内省”、“中庸”、“自我意识”、“仁爱和谐”以及疏导放松等心理健康观。

所谓的“内省”是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或察看,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行为的自我调节。孔子的弟子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人尚且如此,当代大学生也理应效仿古人,自觉地察看或检查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改正。当前,大学生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性,因此,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自省自觉性。

“中庸”是儒家行事的基本准则,所谓的中庸是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借鉴儒家的“中庸”之道,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也应不偏不倚,保持“适度”。比如,以人自信心为例,过度的自信可称之为自负,适度的自信可称之为自信,如果缺乏自信就是自卑。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常常出现两极的现象,要么就是过度的热衷某件事,而忽视另外一些事,不善于调节的心理与行为。因此,保持“适度”之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也是比较多的。成语“自知之明”就是中国古代人对人的自我意识的最概括,它与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含义是一样的。所谓的“自知之明”就是要对自己的正确评估,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相传,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此外,《老子》中也有“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的说法。当前,由不少大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有些人常常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导致自负;而另外一些人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导致自卑。也有的大学生只能接受自己的优点,而对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凡此种种恰恰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健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仁爱和谐”既是一种幸福观,也是一种心理健康观。儒家把“泛爱众”当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泛爱众”准则的指导下,人与人之间尊重、友爱、宽容、和谐。人有了尊重、友爱、宽容以及和谐就会被接纳、被认可,从而促使自身的心理健康。当今的大学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以及大学生学业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弥补当前仁爱精神匮乏有着极其总体的意义。

疏导放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比较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清代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说“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解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掌握一些疏导放松的传统方法。

三、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启示

既然传统文化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科学幸福观形成价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高校就应该积极推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步伐,充分地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因素,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宣传、宣传报等形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姚潇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1):19-21。

[2]李英,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00-101。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5-287。

[5]刘怡然,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党史文苑,2012(1):64-65。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论文摘要:对于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积业道德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向题。职业道德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面向职业道德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培育主体性为核心,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开展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诊释的理论问题。职业道德,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涌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1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面向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1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经济的开展,现代生产技术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以至干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1.2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道德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1.3职业道德是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职业道德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2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面向职业道德的主要涵义

2.1以适应职业道德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道德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因此,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2.2从职业道德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道德对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3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

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追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道德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2.4建立与职业道德相衔接的评价方式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教育心理学;传承机制;应用思路;价值理念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2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分析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4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5结语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2]付家东.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9-122.

[3]臧亚平刘廷亮.传统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32-235.

[4]胡雁伟.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中外企业家,2015(19):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