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范例6篇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1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言语实践;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语文课堂活动来完成。那么,如何在课文课堂中通过优化言语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感性激活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王力先生所说的“法治”是指具有一定规律和逻辑,需要通过“教导”能够获得的语言,而“人治”则指通过直觉感悟,学习者通过反复的学习练习可掌握的语言。感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教师的功夫在于引领儿童动用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等感性因素,去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会正确运用词语,去主动探寻词语背后的意蕴。通过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与感性的语言,从中感悟、领会语言,运用知识。

二、角色转换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体验。设法让他们入情入境,调动他们强烈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如,在《珍珠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为珍珠鸟,想象珍珠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细腻的情感真实地表露出来,通过角色转换,也让学生体会到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的,它和作者之间是慢慢信赖的过程,动物也和人一样敏感,需要关爱,从而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角色转换,不仅优化了语言实践过程,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多说多写

语文教学中,所有的语言实践活动都要围绕语言表现进行展开。因此,语文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语言天才,给他们创造“说”和“写”的机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去说和写。通过言语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需求,将他们推向语言学习的前台,将学生思维引向文字的价值背后,在不断的“说”与“写”的实践练习中,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四、对比替换

对比替换,是运用感性的方式,对语言进行品赏的教学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精读和细细“咀嚼”就能领会语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结构下,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他们通过对生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进行“替换”,将课文中的词语有效激活,将文中人物赋予感彩,再现课文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真正领略语言的精妙之处,感悟语言之精深,欣赏语言文字所原有的那份亮丽的风景。

比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感受詹天佑的“爱国”,就充分运用了对比替换的策略,效果不错。

师:同学们,课本中有这么一句话,“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这里的“要挟”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威胁、吓唬、威吓”等词语。让我们一起来揣摩揣摩,思量思量!

生:“要挟”是指利用对方的弱点,提出某些苛刻的条件,威胁或迫使对方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生:我觉得用“要挟”一词,更能突出清朝政府当时工程技术的落后。

生:由“要挟”一词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经济落后,无法培养出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家。

生:联系后文,从“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句话,我意识到了工程的难度,非常难以胜任。所以帝国主义者才敢这样“要挟”我们。

生:我从前文的“阻挠”――暗地里破坏和这里的“要挟”――抓住对方弱点,足可以看出帝国主义者恃强凌弱、侵略我国的丑恶嘴脸。读来真让人气愤填膺。而“威胁、吓唬、威吓”只是一般的恐吓,不能表达出这些内涵。

生:由此看来,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不仅要有不怕嘲笑的胸怀,而且要有过硬、出色的工程技术,更要有受命于危难的爱国情怀。

师:看,作者用词准确,同学们品析得深刻到位,让我们用悲愤的语气把詹天佑这种爱国热情读出来。

对比替换,充分运用感性的方式,是一种让语言品赏的行为策略。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加以有效“替换”,潜心涵咏,精心品味,领略语言表达之精妙,感悟文本主旨之精深,品尝出真正的语文味。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2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首要手段,小学语文课为语言文字水平和运用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课改理念,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展开浅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 策略 教学方法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关注对教材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和做题,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不利于小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掌握语言文字规律,增强语文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和写作质量,

一、创设童趣和谐氛围,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教师应该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课堂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和智力,提高语言教学效果。中高年级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功底,但是性格和爱好已经拉开较大差距,课堂中对教师的提问和有的学生比较内向胆怯不愿意发言,有的学生语文根基较差答不出来,而语文的首要功能是口语表达,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敢于表达,学会表达。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说话,尊重他们表达的热情和愿望,教师从对话中发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称赞,促进口语兴趣和信心的形成。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差或者错误时,教师应该恰当地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依赖心理,也要避免粗暴的取笑和说教,从心理学角度看,持续性地否定和指责会打击儿童的积极性,教师要用亲切和幽默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贴近小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还要经常学习新鲜的网络名词,掌握学生中流行的游戏和话题,增加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在其乐融融巾提升学生的门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时课堂气氛可能过于活跃,部分捣蛋的学生说出不合时宜的话语容易造成跑题,教师要学会掌控课堂,巧妙引导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实现口语训练的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与实践,增强口语表达实用性

语言学科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需要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更好地锻炼,只靠书本和学校学习,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无法生动美丽,只有汲取生活的营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文本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或者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贴近地气和生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语言,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例如六年级口语交际一文中,文本让学生选择的话题就非常具有操作性,教师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或者郊外去踏青,在真正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一花一木、山水虫鱼观察和欣赏,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口头描述,让他们充分调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再通过口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当时当刻的心境描述出来,相互交流和提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师生之间进行良好地沟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共鸣。

三、从阅读中体会多种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语言文字需要从阅读人手,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语言之美,在默读中感悟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和精神,在分析和探究中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1、学习文本中的不同体裁特点。中华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文学体裁种类繁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其基本的语文体裁,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提升文本阅读中蕴含的教学功能。例如,《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教师可以围绕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对文本风格和特点做详细阐述,让学生将散文和记叙文、议论文做出区分,再将初中学习的《春》作为补充阅读文本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文学视野,更好地体会散文写作方法,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优美的散文。

2、体会文本中的遣词造句特点。不同的作家和作品的语言文字特点截然不同,学生可以从文本阅读中感知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和风格。首先,不同作家的写作用词各具特色,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阅读文本都是经典之作,尽量向小学生呈现出不同作家和作品的风貌,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文学素养,学会鉴别语言文字,从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中吸收文学精华,尤其表现在诗词赏析教学中。例如辛弃疾和苏东坡的词、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同一时代的诗词作者,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诗词风格自成一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和指导。其次,同一种文体的不同文章语言风格也不相同,例如《鲸》和《松鼠》两篇文本都是说明文体裁,但是前者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和,主要以陈述为主,依赖于数字、举例等说明方法,文风追求严肃、科学的效果;后者主要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拟人和比喻等文学性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方法,达到了风趣、形象、令人愉悦的阅读感受。教师应该指点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风格,学会自己总结和归纳,以便在今后的习作中努力形成自己作品的个性。

四、增加阅读面,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悟性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培养非常关键,这一时期让小学生多接触课外读物,让他们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从优秀作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乐趣和魅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终身影响。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阅读理念,在课堂给学生展现和拓展与教材文本相关的读物,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杂、中外名著等,让学生明确阅读和文学素养相辅相成的关系。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激励式评价方法,善于发现热爱阅读的学生口头表达或者书面习作中的闪光之处,加以表扬和肯定,鼓励全体学生都投入到阅读面的扩充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累优秀语句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准备一个文学摘录本,在阅读中遇到优美的词句、有道理的句子、名言警句就摘抄到本本中,还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稍纵即逝的灵感,等等。教师组织学生定期交流互换摘录本,让学生们实现资源互补和同享。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同学们公认的摘录精品,在读书角或者班级墙壁上展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班形成爱书,读书的良好风气。当学生在说话和写作时将阅读中学习的词句信手拈来、运用得当时,学生会由衷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五、运用写作锻炼,提升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小学语文通常从三年级展开习作教学,习作教学水平直接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中高年级小学语文主要通过写作训练来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但是小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字底蕴较差,往往感觉言之无物,或者形式主义严重,很多小学生的写作水平陷入瓶颈。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写作的灵感,培养写作的技巧。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应该对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充分的讲练结合,将积累的美词佳句加以运用,经过专题训练与课堂随笔练习,逐步积累和提高写作能力。通常可以结合语文阅读文本,在课堂预留小段时间让学生当堂写作,然后教师个别提问和点评,师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就习作及时互动和交流。例如,四年级《火烧云》课堂中,教师可以就火烧云“像……”的排比片段让学生仿写,可以就下雨、下雪、刮风等天气景观进行描写;第四组动物单元中,在《白鹅》《猫》课堂中,让小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做小练笔,学会如何抓住动物的特征,让习作更加生动和突出。教师还可以选取适合的题材,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习作练习,例如《给予是快乐的》新课学完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阐述对“给予”的正确认识,促进小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学会如何根据教材获得感悟。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新教学改革的理念落实在语文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和书面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功底,构建积极上进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3

而在语文课文中,有些精妙的语言文字,就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带给人强烈的冲击和无限的遐想。作为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镜头”,创造性的在课堂上利用这些“镜头”,艺术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我相信,一定会将这些“镜头”定格在学生的脑海,把拍摄这些“镜头”所运用的方法,融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学到这些艺术,成为一个个“艺术家”。

下面就具体地谈谈如何艺术性地捕捉镜头,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一、抓特写镜头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字词用的非常的绝妙,这些字词堪称“特写镜头”。遇到这样的“特写”,可以用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直观演示法,近义词替代法,比较法,(即通过删、换、调的方法进行比较。)来进行训练。这样做,学生不仅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刻,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长期训练下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品词析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表达时斟词酌句,提高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老师抓住首段中的“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这句话进行了如下的词语教学:先出示这句话,让学生读,然后问:“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学生马上回答是“嵌”字,接着老师出示换成“长”字后的句子,拿它和原句比较,体会作者为什么用“嵌”而不用“长”。学生在读中比较鉴赏,从而领悟出:一个“嵌”字把小松鼠写活了。松树的眼虽小,但“闪闪发光”,很有神、很灵活,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卡”在它的面孔上一样,显得那样美。读后让人感到一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松鼠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若是用“长”字,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很死板。

二、扣“大特写”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效果。

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大特写”,让学生在文本中“趟”那么几个来回,在把书“读厚”与“读薄”之间培养语感,理解内容,运用语言文字。再突破文本,把在文本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在课内课外“行走穿梭”, 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了两个“大特写”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个是“笑”,一个是“叹”。

在新课导入环节,先随机指定几个学生表演一下“笑”,大家来评他们笑出的意味。这样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出示课件《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比较、品味“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抓关键字“笑”。第一个“笑”字写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的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第二个“笑”字是苏轼自嘲,他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被贬黄州,同三十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自感惭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接着,我话锋一转,为了强化兴趣,采用轻松时尚的说法引入课文:苏轼在文学界成就很高,很“牛”,而他在周瑜面前自愧不如,周瑜“更牛”。周瑜在另一个人面前却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可见这个人是“极牛”。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新课中的主人公――诸葛亮。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在文中,诸葛亮也“笑”了,我们要品一品他“笑”中的深长意味。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那一句,引导学生品读出诸葛亮“笑”中的多重意味之趣:一笑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随机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曹操的句子品读)这是讽刺、轻蔑的笑;二笑周瑜嫉贤妒能、狡诈毒辣,(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品读)这是自信、胜利的笑; 三笑鲁肃忠厚老实 、不知底细,(同样品词析句)这是幽默、友善的笑。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此时,出示练习:“诸葛亮( )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让学生填空,然后根据所填的词,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样抓住诸葛亮的“笑”以此为轴,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人物个性,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读的训练,课上得既轻松愉快,训练又扎实深入。

与诸葛亮的“笑”相对应的是周瑜的“叹”。这一叹,叹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叹出了周瑜的自愧不如。这时,老师顺势引导:“这样的一叹,使“草船借箭”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但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笑还有很多,周瑜也多次叹息,去认真地读读原著,看看他们都在什么情况下“笑”和“叹”的?又分别是怎样的“笑”和“叹”?从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这样从文本拓展到课外,把文本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整本书的阅读,又把训练提升了一个层次。看来紧扣文本中的“大特写”来大做文章,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会大增。

三、品“慢镜头”和“快镜头”

在喜剧片《甜蜜的事业》中,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声一起,招弟与五宝在密林中互相追逐嬉戏,他们的动作缓慢轻柔,宛如飘游一般,给影片增添了抒情的色彩。而在有些电影中,表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时,却用极快的镜头,用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图,几秒之内闪过,这样的快镜头,也给人以视觉冲击。

在语文课本中,也有这样的一些“慢镜头”和“快镜头”,抓住这些镜头,引导学生品味,恰当地渗透语言文字训练,效果非同一般。

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慢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2.倒装句式与正常与句式比较读,这样的句式更能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浓厚感情。

3.改成诗句的形式再读,体会语言的诗意化。

4.仿照这段的写法,学生自己创作一段文字。

5.经过这些训练,学生把这段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在这课中还有一段“快镜头”。作者连用了三个“立刻”,表现了母亲的辛劳。从中可以让学生品析“立刻”这个词语的准确性,这个词在情感烘托上的作用后,同样让学生仿写来内化所学,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四、悟“远镜头”和“近镜头”

远镜头用来表现开阔的场景和远处的人物,主要用于表达整个场景的雄壮观,会让整体场景更有气势,更有规模,并以此感染人。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则要用到近镜头,以便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描写群鸟翻飞的热闹场面时,作者采用的是“远镜头”。写那只画眉鸟是则采用的是“近镜头”。两者的结合就是“点面描写”。抓住这种描写的方式,设计练习,让学生悟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最终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五、补“留白镜头”

在影片《城南旧事》中,观众在暗淡的色调中看到逶迤的长城,桐树掩映的墓地,无叙事意义的留白性空镜头构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影像,写意写实手法相糅合,是诗与画的融汇,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审美意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留白镜头”。 这些留白的意境之美,是淡雅清香的极致,可以让学生触摸着字里行间的情愫,让学生尽情的遐想,把学生思维跃动的纷呈叠出,在想象中获得享受,在体验中收获饱满。让精彩在留白里尽情的舞动、尽情舒展。教学时以课文的留白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的留白处涂色、着墨,不但让课文留白处更加的精彩纷呈,还适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了课文导写的训练。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挥想象,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样的教学,把学习的过程还给了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得到了落实。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4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力;激励;表达;创新;实践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在正确、完整连贯的前提下,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逻辑性,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口头表达、操作实践、创新思维等不同层面逐步强化,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初步见解。

一、注重激励引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性格叛逆,但在学习上,教师的引导激励非常重要,教师的主导角色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里,在学习上是依赖于教师的,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很有可能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个经历长久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更是需要在语文教师的不断激励引导下,逐步提高。

为了充分应用好老师的导向作用,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激励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比如,在平时,教师主编办班刊,组织学生一同办一份属于自己班级的小册子,即班刊,在这本小册子里,汇集了所有同学各自最好的作品,带着憧憬及成就感,学生自然会认真对待写作,会更加用心去写。

又如,重视鼓励性批语。在平时的语文作业中,尤其在作文批改中,教师的批语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热情,多加鼓励,循循善诱,耐心地指出错误并加以引导其改正。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注意批评要有分寸,因为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强,易受打击,教师要学会委婉批评,切忌出现例如“很差”、“屡教不改”、“令人失望”、“不堪入目”……等言辞中较为生硬刻薄的字眼;要学会并善于运用诸如“真不错”、“这次的作业你很用心”、“你在一步步进步”……较为顺耳的言辞。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闪光点,比如批语作文,大到全篇的审题立意、构思和过渡,小到开头结尾,一句话,一个词,努力去寻找值得表扬的点点滴滴。在教师的不断激励、引导之下,学生就敢于表达见解,勇于发表观点,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强化口头表达

学好语文的根本是在于表达,所谓的能说会写,就是说只要能流利地口头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叙述事情的经过,描绘一定的场景,写的功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自然强。学生在中学阶段,是思维的活跃期。要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多给他们提供开口发言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班级举行“时事大家谈”,针对时事热点大家各抒己见,可以谈谈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谈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等时事政治,也可以谈谈以房养老等民生问题,这些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整体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大局观,还有表达能力。再比如,班级举办小型演讲会,为孩子提供平台,让学生自由在所给的有限时间里,畅所欲言,当然,教师要指导他们的演讲,提出有效意见,帮学生的演讲尽量做到所谓的“信”、“达”、“雅”。

当然,要多给学生提供开口发言的机会,就要寻找一切时机,抓住一切契机,搭建一切平台,鼓励他们在语文课上积极开动脑筋,组织语言,积极发言,尽量达到实现整体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效果。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要融入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在语文作文中,更要提倡新颖。鼓励孩子学会创新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个性化的语文文字表达包含的元素有“生活体验”,“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在平凡中描绘出不凡,因此要求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在笔者批阅过的作文中,有相当一定量的作品是富有新意的。例如,以写人物为主题,一学生开头写道“有那么一种人,他骄傲,贪吃鱼,还整天睡懒觉……但我就是喜欢他――‘猫人’”文章在写作方式上创新了,用了欲扬先抑法,吸引读者眼球;又如,《我的名字叫……》这篇半命题作文,一学生就以《我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以一个后进生的角度讲述了他进步、蜕变的心路历程,内容也是别具新意;再如,词语移用创新,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此词彼用或彼词此用,使句子充满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如有学生写道“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当我在下课铃响0.1秒之后,手捧我那刚买的新碗狂奔向目的地时,地上的一颗小石子不知是怪我踩疼了它的肉体,还是与我过不去,偏偏要不识时务地跑到我的脚下来,害得我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时,与大地母亲接起吻来,直到嘴肿得老大。更可气的是,我那刚买的新碗不幸英年早逝。”这段话中的“肉体”、“接吻”、“英年早逝”等词焕发出新的光彩,读来备感清新俏皮,趣味横生。

当然,“新意”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训练,要扩充阅读量,汲取营养,感受他人思想;要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感悟、创新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再用其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起创新的语文思维,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操作

心理学表明,初中生的智力还是具体形象思维占大部分。我们教给他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从而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实践操作能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真正贯彻落实了“学以致用”。

比如,在初中语文中,我们学了新闻的读写。校园刚好有学生广播站,笔者发动大家写新闻稿,争当小记者,把“写新闻”变成现实。与此同时,举行“成语接龙”、“诗歌会”、“格言警句比赛”此类的课间实践活动,将语言文字“动”起来,掌握语言文字,同时能增加孩子的知识量。再比如,像演讲,朗诵,模仿新闻采访,表演话剧……都可以成为我们举办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了这些实践活动,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这种语言文字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渠道有很多,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积极引导,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名师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三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五重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5

第一阶:模仿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先以“模仿表达”为主。例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个经典的语句之后,教师请学生按照同样的句式仿写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学生就能够仿写出譬如:“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或者“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这样的句子。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当中,经常有意识地设计这样的读写训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把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化解掉,又能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运用规范的语言。

第二阶:迁移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以“迁移表达”为重点。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后,学生在学习到了“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课后小练笔――写一写你身边的一处景点。在写作的时候,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外,还要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参观游览的习作,就自然而然地会用上“见闻”+“感受”这一表达的结构和形式了。

第三阶:个性表达

小学生高年级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尝试做“个性表达”。如,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教师提出:不仅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这一特点写出来的,更要研究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例如,文章中的句子:“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不提“爱”这个字,也不提“喜欢”这个词,却能写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是作者丰子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这样,积极引导学生多一些“求异”,少一些“求同”,使自己的习作有顿悟,有创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写出个性化的作品来。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建构,“三阶表达”能够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语言文字运用范文6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动笔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有诸多亮点,其中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就是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这个定位,重在说明和肯定“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和拙见。

一、多阅读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读到许多精美的语段或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个时候,手中的笔就该动起来,把这些好词佳句摘抄到“采蜜本”上。这是我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备的本子,一本较厚的笔记本,用来摘录每天在阅读过程中自己认为值得摘录的词、句、段,然后每天读一读,甚至背一背,视自己的能力而定,以培养语言感觉能力。积累精美语言这一项工作虽然苦,但苦得值得,很多按我的方法认真施行的学生无论在理解能力方面,还是在习作方面,都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驾驭文字的能力强了,想要表达的思想就能流畅地表达出来。同时,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大量的阅读中也会渐渐敏感起来。当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积淀时,对世界的欣赏、理解、判断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何尝不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极佳表现呢?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多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二、多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意思是: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思考,思考过程中有想不通的地方就去阅读。阅读和思考一定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我们经常提到的语感就是在这样读、思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过程当中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靠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或信息,拿来就用,没有创造,没有实现“内化”,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初期,如习作方面,我们可以仿照或仿写,但最终还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学会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才真正具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并非如此。比方说,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比较推崇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桂林山水》一文,于是教师便都这样教了。所以,学生的习作几乎都是此种模式,有些作文可以说仿写得很不错,可毫无新意。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前提下,学生应真正从这些条条框框的套路中解脱出来,说出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写出真真切切的文章。

三、多交流

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表现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多同他人交流,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还是课余日常生活当中的人际交往,只要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必会有所收获。因为只有多了解别人的思想,自己才能更有思路;只有多关注别人的语言,自己才能说出妙语,这是一个方面。此外,听、说、读、写本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听与说是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学会聆听,培养好的聆听习惯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课本中的课文录制成音频的形式,在上课的时候换一种授课方式,将录制的文章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还可以开展文章作品赏析、广播评论、听写比赛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定时听广播、听新闻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听环境,帮助学生养成善听的好习惯。在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有时能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因此,对于一名学生来说,要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真正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堂提问,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活动,我们要提供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参加辩论赛、答辩会等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度、信息捕捉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锻炼一个人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平台。还可以组织即兴演讲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明白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爱上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当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保证师生之间有个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学生乐于、敢于和教师交流。

四、多写

这里的“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读写结合。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课堂小练笔。每篇课文学完后,教师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文章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的习作小练笔,但要注意适时、适度,不必每节课都训练。二是对学生加强写生字、抄写词语、默写课文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识字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范写,还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教低年级语文时,就非常重视抄写课文(不一定全抄),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课文的行文格式抄写,连标点也不得马虎。这样做能使学生逐渐懂得写作文时如何行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对于他们写作文很有帮助。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书面语言练习题,让学生画一画关键词句、中心句、自己喜欢的段落、能体现某一要点的词句等,让学生在课堂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加深理解,发展思维,直至产生顿悟和共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时记下他人的精彩言论和观点。久而久之,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出口成章”,写起来“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了。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立足课堂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工作,做好语文能力的提高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