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例6篇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情境创设 三维目标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4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课堂应该是启迪智慧的场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哲学教学变得越来越功利,缺少了哲学味。前段时间,山东师大附中赵斌勇老师的一节课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第九课第二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谈谈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课堂实录

环节一:诗意导入,引领学习

以《无锡是个好地方》的MTV引入课题。

师:无锡城市徽标以“玉飞凤”为造型主体,隐喻“凤凰起飞迎朝阳”,象征着“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精美的玉器,仔细观察这些玉器,并非完美无瑕,但瑕不掩瑜。

师:请大家说一下“瑕不掩瑜”的含义。

生答略。

师:西汉时期的戴圣在《礼记》中写道,“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这一成语反映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哲学道理,特别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思辨探究

【情境创设,关注生活】

[多媒体展示]最近我校召开学代会,议题之一是规范寄宿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会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引发激烈争论。

观点一: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应允许。

观点二: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应禁止。

【分小组辩论】分析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其中的哲学道理。

生答略。

[要点归纳]对于寄宿生使用手机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自控力强的学生利大于弊;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弊大于利。从中引出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及其方法论的分析。

[动画展示]

师总结: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启示:通过对这一原理的学习,希望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环节三:合作探究,精彩生成

【探究一】影响你实现“大学梦”的因素有哪些?

生答略。

[幻灯片展示]影响你实现“大学梦”的因素――高二学生抽样调查结果。

师:在上述因素中,你认为影响实现“大学梦”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处理好这一关键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成绩的高低是大学录取最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实现大学梦。

[要点归纳]通过对影响实现大学梦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学会了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也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同时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探究二】直面现实,情系祖国

[幻灯片展示]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矛盾。有人认为,当前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中心任务应是保护环境;有人认为,当前生产力依然落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未变,中心任务仍是发展经济。

[小组讨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分析其哲学道理。

生答略。

师:回眸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直面现实,富强尚未实现,我们仍需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变。

[幻灯片展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环节四:总结升华,情感体悟

【实现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了辉煌成就,瑕不掩瑜;中国共产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严治党,瑜不掩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反腐迎来从治标到治本的新起点。上述举措也反映了对我国玉文化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清正廉洁气魄的继承与发展。

【配乐诗朗诵 “赠言”】

二、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涉及知识点不多,学习难度却很大,学生在学习时极易混淆。因此教学设计应从学生身边现象入手,由具体到抽象,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述课堂设计布局合理,首尾呼应,坚持了生活化、思辨性原则,诗意盎然。

1.生活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始终关注社会生活,这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本课在分析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和主次矛盾关系时,分别创设了“寄宿制学生使用手机”和“影响大学梦的因素”两个情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关注个人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分析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思辨性。在传统政治课堂中,教师灌输多,学生参与少,提问以记忆类问题为主,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哲学本身充满思辨性,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哲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思辨的课堂,生成智慧的课堂。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问题的思辨性和开放性。关于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以课堂辩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师生、生生在平等、真诚、自由的氛围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

3.诗意盎然。整篇教学设计充满诗意,教学组织写意。课堂以无锡的美丽景色导入,展现“玉飞凤”,引出对“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并且美玉这条主线一直隐含课堂之中,暗喻追求高尚人格。在课堂结尾部分,以教师创作的诗歌收尾,课堂充满着诗意和哲学智慧。这样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三、教学总结与升华

1.三维目标浑然天成。优秀的政治课堂必须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并且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是自然生成、不做作、潜移默化的渗透。本课在达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始终在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了教育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一条以生活为主线,由微观及宏观,由关注自我发展到国家、社会发展,进而升华为“中国梦”的实现,教学情境本身蕴含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条以美玉为主线,瑕不掩瑜,以美玉暗喻人的高尚人格,鼓励学生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我,追求高尚人格。课堂教学中两条主线交相呼应,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精彩设计,灵动课堂。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情境的选择和运用中巧妙设计,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有机融合,将知识线索与情境线索巧妙地结合起来,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极大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知识重难点。

导入情境,以景入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情境的设计极为重要。在开始阶段,播放一段《无锡是个好地方》的MTV,展示无锡美丽的风景和现代城市风貌,以“玉飞凤”引出对“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自然而然引入对矛盾主次方面的理解。将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入课堂,课堂显得自然、亲切,同时又使学生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生活。

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本框题是哲学生活教学中最难的内容之一,抽象难懂、易混淆。因此在问题情境的选择方面很有讲究。本课在情境选择上始终紧贴生活,用生活的情境理解抽象的观点,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关注的手机问题,到影响大学梦的因素,上升至社会生活,课堂结尾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由微观及宏观,由表及里,在生活感悟中理解课本难点,收获精神与情感的成长。

3.有效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教学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本课教学设计很好地把握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首先,课前精心预设。矛盾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关系这两大教学难点的处理上,精心预设生活情境――寄宿生手机问题和影响大学梦实现的因素。这两个情境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2

1. 情景描述

本节课是9A Unit 8的Integrated Skills,是一节综合技能课。本节课的目标是听懂有关警察询问嫌疑犯的录音,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写出关于绑架案的报告,之后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模仿调查嫌疑犯并作出相关记录。

1.1 做好听前预测

在听力活动开始之前,通过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让学生先对已知信息进行猜测,利用聚光灯突出内容的重点情节,再利用拖拽功能将信息拖拽分类。帮助学生熟悉话题,处理好关键词,为关键信息的获取做好铺垫。

1.2 加强听法指导

利用电子白板的隐藏、显示功能,音频播放功能,快速捕捉相关信息。对学生听不懂或听不清的内容,反复听,提高听力效果,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1.3 练习反馈

在练习的过程中,利用智慧笔的互动功能,将学生的答案直接呈现在屏幕上,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练习的准确性及完成进度。在教师的讲评时,在学生的答题页面中同步批注,直观明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 反思

2.1 白板的合理使用

白板在本节课中完全替代了传统黑板的功能,使我能够在白板上操作,离开了计算机控制台,使白板的交互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运用“幕布”等功能设计出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 智慧笔的使用

智慧笔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体现出非常强的互动性。如:选择题可以很快看出学的得分率,错误率;其它的练习,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检查模式,随机抽取某一位学生的即时练习状态或者全体学生练习的进度。纠错时也可以随机抽取,而且可以回放练习过程。因此,智慧笔的使用使得课堂师生互动性更强,节约互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3 交互的反思

电子白板和智慧笔的交互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电子白板支持任何格式的声音和视频插入,使得它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更加方便、高效。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课堂反馈和及时评价等方面具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无与伦比的优势,在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PPT的使用

电子白板技术更新之后,可以直接导入PPT课件再优化,智慧笔也可以直接导入PPT使用,方便教师备课并节省了大量时间;

3. 思考和建议

其一,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相比较,白板笔的书写和触摸屏的准确流畅程度有待改进;同时,传统的黑板并不能完全丢弃,它可以给上课留下痕迹,时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关注;

其二,智慧笔软件不支持声音播放,在语言教学中有一定程度的不方便,特别在英语的听说课中,需要改进以便可以使用声音功能;

其三,智慧笔软件只支持PPT课件,所以上课过程中需要在白板与智慧笔之间切换,造成了一定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如果它们可以有效结合,互相支持,会更大提高课堂效率。

其四,智慧笔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明确看到每一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但这同时也是他的弊端。在显示某位学生的答题情况时,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答错的情况下。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到学生的自尊心。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智慧课堂 构建方式

智慧课堂是教学改革以来针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又一创新和创造,旨在通过增加更多探究式、自主式学习成分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辅助发展。

一、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构建智慧课堂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局限与制约难以彻底根除。从小学阶段开始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小学生从受教育伊始即尝试更多自主学习的摸索,避免传统中以死记硬背应付教师和考试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智慧课堂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从墨守成规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始终保有一种从多个角度看待知识、对待学习的热忱和质朴情怀。

二、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可行性

前沿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已经让当前的学校教育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也就是从过去只有教师口述加板书的老传统走向现在的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教学。技术的进步给更智慧的课堂构建创造了软硬件上的条件,也在无形中给了教师拓展教学多元模式的工具。无论是图片、图像,还是音频、视频,当下的科学技术已经让小学语文教师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可以说,只要教师选择得当,那么以更丰富、趣味性强的多重手段构建智慧课堂将水到渠成。

三、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举措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性决定了其既对环境充满好奇又容易被各种事物分散精力,在传统课堂教学时常常需要耗费教师不少时间让过于活跃的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教学主题。而在当下这个多媒体已基本普及的时代,技术的应用则往往能够避免珍贵的教学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在学习诸如《草原的早晨》、《月亮和云彩》、《小河与青草》、《一株紫丁香》等散文类、科普类课文时,一开场就播放三到五分钟色彩炫丽、动感十足的视频画面,通常就能将学生原本涣散的精神集中到即将开始的教学上。除此以外,在涉及与环境、生物相关的教学主题时,引入恰当的环保题材资源则能够在既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番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的素质教育。例如有一则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无解说的视频,就是比较直观的环保教育:一片郁郁葱葱的丘陵上植被茂密繁盛,不过这片丘陵却依托在一个巨大的水龙头之上。伴随水龙头如注水流的倾泻而下,丘陵上茂密的植被渐渐变得枯黄,直至化为片片烟尘被风吹散。当最后一点绿色消失殆尽时,丘陵变成了荒漠,而曾经丰沛的水流也渐变为水滴直至一滴不剩。这类公益广告的引入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口头解释,有正常智力的小学生都能较容易地自行理解其中隐含的环保意义。只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穿插到课本教学当中,学生就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二)引入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辅助资源。

当今未成年人利用前沿科技获取资讯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但是,与技术的飞跃相伴的除了愈发优越的生活条件外,还有学生对于曾经艰苦的历史岁月的隔膜,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学生对不少语文课程难以理解。比如学习《七律・长征》,小学生对于战争、革命、军人铁血之类的人事物无法建立起情感和精神上的纽带联系,以致不少学生很难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与生命转瞬即逝的危难现实及和平得来之不易感同身受。

此时此刻,与其白费唇舌,不如引入之间既已学过的革命战争题材课文资料资源进行补充式、对比式综合教学,让学生从真实、客观的真人真事中自主体验、感悟式学习。比如《探母》、《的扁担》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置身真正的战场,明知斗争的危险和生存的艰难,但为了理想、信仰、最终的和平,他们仍然做好放弃生的希望换来革命胜利的准备。

还有一个极佳的资源就是央视记录频道曾经播出的《中国维和行动》,当中有一段中国维和士兵排雷的视频记录――联黎司令部给中国维和士兵下达了排除指定区域内地雷的命令,由于地理环境限制,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只能采取人工排雷。当画面中一位中国维和士兵以跪姿轻轻拂去红色标记框内疑似地雷物上面的土块时,话外音开始解说:“……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排雷兵,他曾经多次被记者采访和报道。甚至曾有记者以‘如刨地瓜般’形容他排雷的稳健和迅速。而现实却是,每次排雷时,他都必须如考古学家对待文物般小心翼翼,不敢有一丝大意……”随着镜头移动,士兵顶着厚重排爆头盔的面颊上滚滚而下的汗滴清晰地呈现在特写镜头中,虽然鼻尖和下巴上的汗滴不断聚集,但士兵却恍如无知觉般大睁着双眼,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地面。当灰黑色的地雷终于露出一小片狰狞的外皮时,镜头中的士兵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

有了这样真实、客观的记录资料,再返回课文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展开对比和递进的阐释――在貌似回归和平的黎巴嫩,战争遗留的地雷让中国维和士兵面对的依然是和战场相当的雷场。面对地雷的士兵就是面对死亡。然而中国维和士兵为什么没有转身逃跑?为什么明知危险仍然义无反顾、挺身向前?答案就是,他们身为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这是一份维护和平的勇气和坚毅。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中国军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也有作为普通人面对死亡威胁时自然产生的恐惧。但是,军人又不是普通人,军营和战场的磨砺让他们拥有勇气,那就是即使心怀恐惧,也镇定自若、勇往直前。

现实主义题材的学习资源对于构建智慧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素材的使用不仅是对既定的课本内容的陪衬,更是让相对平面的教材产生具象化升华。现实主义题材资源的引入能让学生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一定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也能使这些“温室中的花朵”通过接触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品质。

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同样旨在克服传统应试教学造成的种种弊端,让小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语文教学就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智慧课堂并非仅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类课堂的构建其实是对行业水平提升的帮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4

一、 教师智慧造就人的“大智慧”

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人的智慧性格和提升人的智慧属性的活动。教育是需要智慧的,也应该是智慧的。随着教学的主流精神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时代更加需要教学的智慧品格。既然教育智慧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今天特别强调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呢?我觉得这是时代命题,而不是一个理论命题。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它在理念上凸显“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但是反观我们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当现代教育大踏步地向现代科学迈进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信息洪流而成为一个虔诚的“知识信徒”的时候,我们离智慧的教育却越来越远。而这一切改变的前提取决于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具有教育智慧,因此,教师智慧生成依然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为:

课堂教学现状:重知识,轻智慧;重纪律,轻自由。笔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或轻视知识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但人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知识,即人的发展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与获取来实现。我们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把知识的学习当作惟一或最终目的,而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这自然会导致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因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知识获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智慧生成。教育说到底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它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的主动性。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是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去背诵和记忆许多概念、原理和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很多教师都读过高中,对那段岁月有着切肤之痛,但当我们成了老师之后,就淡忘了往日的伤疤,开始把自己当年的痛苦转嫁到学生头上,逼迫学生日复一日地在书海中苦读、记诵。我们的教师都有苦衷,可这是剥夺孩子童年幸福的理由吗?难道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如此的教育,只能把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灵性的学生塑造成记诵和模仿的机器。假如教育只有记忆而无怀疑,能说是智慧的教育吗!

此外,真实的课堂,我们比较看重课堂纪律的控制,而对学生的自由不屑一顾。小学生是最具有自由精神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把他们纳入我们所谓的规范之中,而当他们长大后,最需要自由精神的时候,他们的能动性却泯灭殆尽。试想一个连自由都没有的课堂,怎么能孕育智慧的教育。假如教育缺失了智慧的灵韵,又怎么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有效课堂需要人的“大智慧”

科学课堂应该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凝聚了教师诸多的心血和智慧。有效课堂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建构,用智慧去实践。那么如何发挥教育智慧,构建智慧的科学课堂呢?

(一)以情境启动智慧

学习情境,是教师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情境画面,或是一种生效合一的场景,或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环境。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以实践带动智慧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实践”发挥操作的诸多功能,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化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矛盾触动智慧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四)以点拨振动智慧

学生解题思路受阻是常有的事,此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回顾,以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干扰带来的弊端,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新认识。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语文教学 感想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市级骨干教师的课堂展示课评课活动。执教者在诠释课程改革新理念、展示语文教学新思路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笔者也由此发现,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在复杂,而在具备几个实实在在的亮点。

一、切入点――巧妙

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紧紧扣住语文课堂教学的枢纽,切入点抓得准,抓得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能顺利地带动全文的品析。庞老师执教的课文为《那树》,作者王鼎钧用他冷静的叙述和细致准确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的残酷。一棵树由生到死的过程。对于这篇文章,可以有很多的问题设置:如人们伐去大树的过程、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树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但究竟哪个问题能够串起全文的思想内容呢?庞老师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能有效表现主旨的点,那就是上帝说的那句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如果说课堂是一棵大树,那么这个问题就是那根树干,在这根树干上,生出了花叶果以及一切,绿着生,生得和谐;绿着死,死得从容;顺着这条线拓展下去,应该死复绿,可是它最终却是死未绿。树的结局发人深省。整个课堂饱满而又单纯。沿着“绿着生,绿着死”这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水道渠成。

二、赏析点――独到

赏析点是课文中需要下猛力的地方。当前,感知文本,品读文本这样的教学环节到处可见。可是究竟品读哪些词、句,如何品读就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有时品读的有些粗糙,有些浅显,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充其量只能是感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处于同一层面,思维没有向纵身发展。庞老师的创意在于抓住几个看似平淡却颇有深意的词语细细敲打,比如抓了几个副词,几个量词。如“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一句与“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这一句中的量词形成鲜明的比照,“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写出人类的开发速度之快,而树的生长“一厘米一厘米”则极为缓慢。两相对照,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愈来愈强烈。作者对那树命运的忧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忧虑,在量词的比照中更为形象深刻。毫无生气的量词在品析中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有了内涵。这样一些词的重打细敲,敲得合理,敲得有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些非关键词,甚至不起眼的小角色词,巧妙运用,它也会变得鲜活生动,也会成为文本解读的奇妙支点。

三、生长点――智慧

在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仍以《那树》为例,教学用书上对文本的解读是:要爱护树木,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是庞老师把它进行了迁移,充实。那就是树具有了隐喻意义,文章有了更深的意蕴。他是一个人,一个生命。你看文中的树,有着千掌千指,有踝骨,嚼碎后有骨粉,有大头颅,有动脉静脉。它有着活生生的生命气息。不仅如此,那树还有着生命体身上许多特殊美好的气质。顽强、无私、活力……因此,《那树》更是一曲尊重生命的礼歌。但是她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又续了一笔,“现代文明发展很快,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温暖的那树们,就使那树具有了更多的象征义,留给了学生课余更多的想象的空间(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啊……)。教者践行用文本来教的理念,教出了特色,教出了个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启迪。这样的解读是合理的,到位的。

四、兴奋点――适宜

庞老师在品读到树最终被人们连根刨去时,进行了说话训练,请以“上帝说:人们啊――”的句式畅谈上帝此刻的心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和“换位思考”。学生兴趣高涨,思维积极,发言踊跃。甚至有学生说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说:“人啊人?!……”没有任何的语言,但几个标点符号更让人深感震撼,上帝面对人类的行径,他也无语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对人类的不满,谴责,无奈尽显其中。精彩的回答中迸发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品味得何等深入,感悟得何等透彻。激活教学的兴奋点,就能点亮学生的兴趣之灯,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不可低估了。

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6

一、教学中必须要坚持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

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及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在把握学生的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当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和描绘教学过程。另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使教师在设计中得到成功的收获,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教学中要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该把学习的责任和快乐结合起来,以便让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历史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选择运用多种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乐学、会学、主动学,最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学习的认知等问题。另外,历史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历史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实践证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如果能引起学生对现实的思索,就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问题的兴趣,就能和学生的心灵相通,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受到思想启示、情感升华。

三、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尽可能地使教学过程切合学生的实际为前提的,而不是以同样的作业或统一要求为评价标准的。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已经成为当前贯穿于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所有新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只有敏感地察觉到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其个性化指导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有意义的学习指导。要使个性化指导具有真实性,历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教育目标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程式性、学习过程的接受性的桎梏,用专题探究学习、情境体验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去解放自己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平等互助的教学气氛中,教师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个性化指导策略,学生的发展才有适宜的空间。

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也只有把教学变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不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升。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创制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剔弊趋利,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地编排、加工和设计。

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过程。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以及现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学习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教材内容和活动。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合理拟定教学顺序、时间、速度,测定和分析教学效果,使教学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收获。

另外,要想使学生学习到历史的要义,领悟到历史的价值,历史教育应该在以下三个维度上有所收获,惟其如此,才以体现历史、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学会选择并且勇于承担选择的后果与责任,提高生存智慧,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人文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二,要提高思维的品质,能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也能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第三,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保持好奇心,学会学习,体味历史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实现“读史使人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