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例6篇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文1

随着智慧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应用和发展,很多学校和教师将智慧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方针来教育学生,以网络学习为基础的小W数学智慧课堂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智慧课堂教学

智慧课堂以教育智慧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智慧,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优势创造出智慧学习的环境。智慧课堂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智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为目标,结合科学技术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智慧的学习环境,达到教学课堂的最佳效果。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网络学习空间,但是只是单纯地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生自己下载学习。当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还尚未普及,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时间。

(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中,网络学习空间过于形式化,如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学习中,有些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习题复制到网络空间,这样就会让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没有很大区别,另外,网络学习空间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活动也没有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功能,对网络空间的使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三)反思和评价工作存在不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有教学反馈和评价工作,但是一些教师虽然会对自己的教学有相应的评价和反思,但是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中,老师首先会将练习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在下节课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增加学习资料,但是没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功能。另外,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记录不够关注,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方案

教育改革提出小学教育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结合,而网络学习空间正是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案:

(一)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建立以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要目标

智慧型学习人才的要求是可以创造性学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空间为培养智慧型人才提供了有利平台,网络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不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五年级《圆柱和圆锥》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讲解相应知识点,介绍计算方法,学生最后根据这些知识点计算出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面积。但是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再让学生向里面倒入液体,更好的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2.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学习

采用问题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智慧课堂的优势,但是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难度应该适宜,不宜过难,不然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的话,则会使学生骄傲自满,失去学习动力。教师应根绝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不应该太单一和死板,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生虽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但是心思敏感,情感丰富,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使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合理使用网络空间实施教学方案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和教育的一种方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是教师不能盲目跟风,要将网络空间学习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章节中,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再将网络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课前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图片,加入容易混淆的梯形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平行四边形特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故障

网络教学经常会出现网页打不开或是其他技术故障,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应对,先把网络学习放一边,先讲解其他学习内容,等待网络恢复时在进行。这也提醒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况合理灵活应对。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注意观察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学习档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要对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在课后,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客观地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顶岗实习生;教学实践智慧;生成

近年,随着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关注,教学实践智慧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这一点对于即将正式上岗的实习生而言,同样如此。但师范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实习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顶岗实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打破传统,为师范生培养教学实践智慧提供了契机。

一、顶岗实习: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契机

(1)顶岗实习的内涵。《高级汉语词典》“顶”有“支撑、承担”、“代替”之意,“岗”即“岗位、哨位”。对应“顶岗”一词,就有两层含义“担当起本职工作”和“替别人当班工作”。显而易见,顶岗实习就是“担当起本职工作来实习”或“替别人当班工作来实习”。目前,顶岗实习用于师范教育领域,是指学生经过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农村中小学(或条件相对较差的城市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的锻炼,考核鉴定合格后计入学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习模式。(2)顶岗实习对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价值。智慧来源于实践,实践智慧“不同于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那样将某些普遍的、固定的原理、规则运用于对象,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完成自己、实现自己。”教学实践智慧同样如此。新的教育实习模式——顶岗实习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智慧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我们知道,师范专业如同医学专业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医学专业依靠临床实习保证其实践性与操作性,师范教育必须依靠教育实习来保证实践性和操作性。但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体制中的教育实习根本得不到保障,不仅经费捉襟见肘,时间更是难以保证。实习时间大约8周(其中校内强化训练占3周),且大多安排在毕业前夕,备受学生寻求职的冲击。实习生如同实习学校的匆匆过客,刚刚熟悉校园环境却即将步履匆忙地离开,刚刚进入教学状态实习又将戛然而止。在短短的五周里,实习生尚未能确认自己的教师身份,更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智慧。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实习时间有一个完整的学期,学生完全参与实习基地的各项工作,包括开学、日常教学与管理、期末复习和考试等。更重要的是,“顶岗”这一概念赋予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务一旦分配,顶岗实习生将顶替原任教师开展工作,在他们享有更多工作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他们的肩上责任和担子更重。为了履行好自己的工作,实习生们积极加强自主学习与思考、请教指导老师、与队友相互学习探究等多种形式应对他所面对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经验不断累积,智慧不断地生成,个体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智慧也随之产生。

二、顶岗实习生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与集中实习相比,顶岗实习具有实习时间长、实习范围宽、实习深度深、实习学生责任心强等优势。因此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可以通过继承与超越指导老师经验、记录专业实践案例、开展合作探究专业活动以及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自身教学实践智慧。

1.继承与超越指导老师的经验。教师是一个贮存着大量缄默知识的专业人员。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总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方法、模式),并在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情境中运用“教学经验”。实践形态的教学经验通常是理解、领悟,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常常具有不能言传的特点,具有缄默知识(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根据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作为一种不能言说的知识只能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传递,通过实践中新手对导师的自然观察与服从而进行。因此,一名顶岗实习生要想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不仅要学习已经形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领悟指导老师的教学心得和各种尚未“形式化”的隐性知识和才能。对顶岗实习生而言,学习借鉴已有的教学经验,初登讲台时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规性武器”,这样能很快熟悉教学,少走弯路,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教学质量也能得到必要的保障。因此,已有教学经验成为实习生们专业成长的“拐杖”。如何获得已有教学经验?这一过程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第一,指导教师的同期指导,稳定的师徒传、带。顶岗实习中每位实习生都将安排一位甚至几位老师实施教学及班级管理的指导。实习生与指导老师每天同上班、同教学、一起管理班级。在这一过程中,实习生主动观察与学习老师的行为,老师的悉心指导并为实习生示范,教学经验在师徒间流淌开来。第二,校内、校际间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经常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并进行研讨,也是形成教学实践智慧的重要渠道。顶岗实习中校内的每堂课都可向实习生开放,每位老师都乐意为实习生解答疑难。不仅如此,由于同地区有几所学校同为顶岗实习基地,校与校之间的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等优质教学资源成为几所学校实习生共同观摩的对象。在观摩的基础上,组织实习生单独或与实习基地的老师们一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审视,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实现让实习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目的。

2.记录专业实践案例。我们知道,教师与医生的职业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医学实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实践惯例——病历记录。病历记录是医生记录自身专业实践的过程,为医生的反思和探究提供了资料,是一种有效促进反思和探究的重要方式。但教师就如同犯了个人或集体的“失语症”,在规划自身教学的同时,都很少对已进行的专业活动进行记录。没有对实践的记录和记忆系统,教师也就失去了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探究的重要工具,因此,专业实践案例的记录,如教学日志、班级管理日志,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要求向在职教师提出,可能会遭遇很大的阻碍,原因之一是大多教师已经形成无记录的习惯,缺乏记录的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教师的案例记录意识,要求打破这种惯习并非易事。但是作为初入教学岗位并同时作为学生身份的顶岗实习生而言,他们有着极高的教学热情,对教学实践既迷惘又向往,加之有带队老师的组织和指导,对记录实践案例的要求往往能从一开始坚持下来,久而久之形成惯例。虽然一开始记录有些稚嫩,但经过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他们能越做越好。这些记录不仅成为学生实习的留念,更是成为实习生反思探究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教学实践案例的记录既是某一实践案例的记录,也是一种对教师自己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的记录。写作的过程是实习生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过程;写作过程中激发了实习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引发实习生的深思,从而实现在反思中分析、认识、改变自己,最终超越自己。因此,专业实践案例记录的过程和记录后的反思、探究过程也就成为实习生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过程。

3.开展合作探究式的专业活动。教学实践智慧虽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它的生成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探究是教师生成和发展实践智慧的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教师中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倾向,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常被看成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形式,教师常将自己的教学行动看作是一种隐私,拒斥他人的窥探,因为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问题。问题的暴露往往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因此,教师既也不愿他人来窥探,也不愿去寻求他人的帮助。这种保守的个人主义使教师间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缺乏真正的合作与探究。

作为对教学工作极其热情的顶岗实习生,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他们不惧怕暴露自己的问题,他们正热忱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加之有“顶岗”的任务压头,实习队队员间的合作愿意变得十分迫切。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同学科之间进行,也表现在同年级,还表现在跨年级、跨学科(如实习生对小学教材系统不熟悉,相邻年级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中;不仅与队友之间的合作,还有与指导老师、带队老师的切磋、探究。在合作与探究中,彼此的思想相互激发、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智慧。在与他人合作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实习生形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集体备课、小团体教学诊断(如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相互听课、评课,开展专题研讨)、主题式研讨活动。

4.实施教育叙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也提出,教师应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中小学教师做研究往往不是理论研究,而是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不断地反思、研究,从而解决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实施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叙事,就是讲叙故事;教育叙事,就是讲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反思,挖掘故事中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把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理念引入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经验之中,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这种研究易于被老师掌握,也符合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作为顶岗实习生而言,他们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刚进入教学实践领域,肯定有很多的困惑,如果能把困惑的发生、发展、解决过程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将是更彻底的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撰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实习生个体会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会促动对个体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更好地激发实习生的教学实践智慧。在实践领域,实习生也会碰到很多有意义的关键事件,如果能原汁原味地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包括当事人的所为、所言、所想、所感,就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情境,自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准备。另外,由于叙事研究的叙事性,读叙事研究的成果如同读故事一样有趣,同伴在分享教育叙事过程中,能感受、体验到当时情境下教育教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心世界受到强烈的冲击与共鸣,从而使个体的智慧播种到群体的心中,激起群体智慧的涟漪。

参 考 文 献

[1]姜勇等.论教师的专业影响力:知识、场域与实践智慧[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王少非等.教师专业发展:来自医学专业实践的其实[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文3

有这样一句话:“带着思想上路,直面问题本身。”我很喜欢,我觉得我们所说的教师实践智慧其实也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在教师直面不同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产生、调整、提炼出来的有共性、更有个性的东西。这种智慧、这种思想具有针对性、变通性和连续性。

二、由小故事联想到的教师实践智慧

曾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禅师有两位弟子,一天,禅师叫他的两位弟子到山下去挑水。下山的路有两条,大弟子选择走平坦的大路,来回需要半小时;小弟子选择了崎岖的小路,来回需要20分钟。过了一些日子,又来了一位弟子,禅师也让他去挑水,结果这位弟子每次都第一个到达。禅师问其原因,这位弟子说:“早晨我下山的时候大路挑水的人多,拥挤,我就走小路;挑好水上山,小路上溅了水很湿滑易摔跤,我就走大路。”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老禅师的举动很有智慧,他让弟子去挑水,并没有规定固定的路线和时间,限制弟子的思维,而是让弟子自己探索、发现,总结。这种懂得放手与等待的智慧值得每位教师借鉴和学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看到了第三位弟子极强的观察、思考、变通的能力。他发现大路虽平坦但有时会很拥挤,小路虽崎岖但有时很省时,适时地走不同的路,带着思想上路,就是成功所在,就是智慧的显现。其实,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是在不断地观察、判断、反思、调整中产生的。

三、由身边的教学案例想到的教师实践智慧

举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自习课后,几个在教室的学生将门虚关着,把一包开封的袋装果汁轻轻地放

在门框上,想搞一个恶作剧捉弄一位班里的同学。没想到,推开门的却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此时的班主任老师被果汁淋了一身,几个“始作俑者”混在同学中,面无表情,等待班主任探案式的调查和暴风雨般的训斥。班主任气得不得了,想大声斥责,但转念一想,迅速压抑了愤怒的情绪,不动声色地离开了教室,搞得那几个孩子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上课,班主任撑着雨伞进教室,全班同学都会心地大笑,唯有搞恶作剧的孩子笑不起来,以后的两天老师都撑着雨伞进教室,那几个孩子终于耐不住这种煎熬,向老师承认了,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得多了。

面对学生的恶作剧,这位年轻班主任运用了教育智慧,恰当处置,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之中得到无声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实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和谐!善于观察和发现是智慧生成的源头,及时反思和调整是智慧价值的体现。小小的举措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小的智慧赢得了师生和谐的发展。

经过了几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教师潜心做教育,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可提炼出有益的教育智慧。实践教育智慧,基于真爱、孕于历练、源于博学。

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努力成长为一个有实践智慧的教师,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创新与改革,也能够使我们的教育钻到孩子们的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智慧课堂;思维; 问题设计; 案例分析

1引言

智慧是人们对人与事物本质的深刻认知及对其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利用,智慧既是一种深层次的、高瞻远瞩的认识能力,也是一种非凡的判断能力与创新能力,还是一种透彻事理、洞察人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1].而能够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成长,同时能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成长的课堂,就是智慧课堂.创造智慧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

思维是学科的核心,启迪思维是智慧课堂的重要表征,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智慧课堂的重要表现.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引领,来构建智慧课堂呢?

下面就通过对两节课课堂问题的设计来做简单的分析:

2案例1

苏科版8年级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三节《直线运动》(如图1)【情境1】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或动画:a、自动扶梯上乘客的运动;b、滑滑梯的小朋友的运动;c、玩具车在弯曲的轨道上的运动;d、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

【问题1】你能根据运动情况的不同,将它们分类吗?

生1:a、b、d是一类,都是直线运动,c是一类,是曲线运动

生2:a、d是一类,都是匀速运动,b、c是一类,是变速运动

【情境2】展示一个两端封闭,内有一小段蜡块的充满水的玻璃管 (如图2)

【问题2】如何确定蜡块的速度有没有变化?

W生讨论、交流

生1:测出蜡块运动的时间和路程,计算出速度

生2:测出速度也无法判断速度有没有变化

生1:那就测出不同路程里蜡块的运动速度,再比较判断

【情境3】用笔在玻璃管上中间部分画一条线(如图3)

【问题3】将这段距离分几段不同的路程呢?是平均分还是任意分?

学生利用手中的玻璃管观察蜡块的运动后讨论、交流

生1:2段.

生2: 3段.

……

师:只分两段行不行?一定能得出运动规律吗?

生:不行.

师:是不是越多越好?

生1:是的,越多越准确.

生2:不是,分得越多,每段运动时间就越短,测量误差大.

师: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那我们40cm的距离,把它分成几段呢?

生:4段或5段比较好.

师:平均分还是任意分?为什么?

生1:平均分,便于测量.

师:平均分便于测量什么?

生1:应该是便于比较,只要通过比较时间就能判断速度是否变化了,相同路程如果所需时间相同,速度是不变的.

师:不需要计算速度就能比较速度是否相同了.

生2:任意分好,能得到一般规律,虽然路程不同,但通过计算如果能发现速度相等,更能说明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根据你们小组讨论的方案,来划分出4段路程.

【情境4】展示一根新的玻璃管(没有划分距离的)(如图4)

【问题4】我们能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判断蜡块速度是否变化吗?

学生讨论、交流

生1:1位同学看秒表,每到2秒提示一声“到”,另一位同学就用记号笔做记号,然后再测量.

生2:人有反应时间,误差太大了,操作难度也有点大.

师:那能不能借助于先进的工具呢?(展示手机)

生:手机可以计时,但跟秒表计时有什么区别呢?

师:再想想,手机除了可以计时,还可以干什么呢?

生:拍录像,把蜡块的运动过程全部拍下来,然后每隔相等的时间按暂停,就可以比较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了.

……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关键看问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问,避免问题多且平庸,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比如这节课中的第一个问题:“你能根据运动情况的不同,将它们分类吗?”,需要学生在观察并找出事物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分类.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它既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又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蜡块的速度有没有变化?”和第三个问题:“将这段距离分几段不同的路程呢?是平均分还是任意分?”则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设置具有开放性,答案也都不唯一,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还引导学生质疑、判断、比较择优,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而第四个问题:“我们能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判断蜡块速度是否变化吗?” 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把手机的拍摄功能和播放暂停功能与实验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本节课中每一个问题都有意义、有价值,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3案例2

苏科版9下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第二节《电流的磁场》中关于“电磁铁”(如图5)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轻负高效 智慧课堂 初中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打造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智慧课堂尤为重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富有活力性、创造性、愉悦性和高效性,更能启迪师生心智、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火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探究的欲望、体验求知的快乐。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构建有效的智慧课堂。

一、自主性和针对性智慧课堂的基石

智慧课堂,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在所学新知识中,学生也有三分生、七分熟悉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尝试,也能获得尝试的成功,而导学案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尝试的机会,有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有利学生创造意想不到的成绩。与此同时,上课前教师根据导学案反馈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全等三角形判定(2)》教学时: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画图、实验和探究,学生自主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在自主探究“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为什么?”时,发现导学案中有画出图形并转化为刚学过的“ASA”来说明;有写“会,ASA”;也有写“不会”,并画出图1说明。从上述的情形看:有些学生对“AAS”中的“对应”的含义已深刻理解;有些学生不假思索、想当然回答,对“AAS”中的“对应”的含义理解模糊;也有些学生忽视了“对应”的含义或甚至还不理解。上课前笔者把一个同学画的图形剪下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图1)。

经过合作交流,很快明白了错误的原因,并深刻理解了“对应”的含义。学生刚接触“SAS”、“ASA”、“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有些学生一直不甚理解,教学中一直找不到合适方法解释“对应”两个字,现从导学案中展示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并利用这个资源进行纠错,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对应”两字。可见,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学定教能有效减少低效的教学活动,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针对性非常重要,是课堂真正成为智慧课堂的基石。

二、多样性和有效性智慧课堂的策略

智慧课堂,需要创设多样丰富有效的情景揭示数学规律的发生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教参提供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留给学生的只是抽象的推理和枯燥的结论。为避免如此,我上课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和陈述自己探究过程的空间。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自己的剪、拼过程,若将三角形纸片按图2所示剪开,发现剪开的两部分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后发现:要想剪、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的小三角形必须有两边与剩余四边形两边相等(即图3中AD=DB,AE=EC)。

于是通过点A、B重合得到边AB的中点D,同理得到边AC的中点E,然后将纸片ABC沿线段DE剪开,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CEF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如图4):

由于点D、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F与BD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创设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的重要策略,课堂上不断呈现操作、游戏、故事、竞赛等有效情境不但能丰富教学活动,还能促进数学知识高效的传播。

三、发散性和灵活性智慧课堂的灵魂

智慧课堂,教师应预设一些严密性和发散性的题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引向广阔的“空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具有多变性与开放性特点;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例如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可预设例题:如图5,已知∠C+∠A=∠AEC,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考虑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准备一根橡皮筋、两根细木条、钉子、图钉、一块小黑板,将一根橡皮筋两端固定在点A上和点C上,图钉拉着橡皮筋钉在点E上(如图5)。

如何证明?需要添加辅助线,如何添?开始许多同学往往不知其然所以然。教师通过移动图钉E分别到线段AC上、AB与CD上,从特殊位置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寻求解题思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发现这两条平行线中像是少了一条截线,又像少了一条平行线似的。经过师生交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得到6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思维打开了,整个课堂沉浸在思索和快乐的海洋中,此时再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演示移动图钉位置,得到新的图形形态(如图6、7、8)。

又逐一探究AB与CD平行的条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热情高涨,产生要学、乐学的学习激情。此时,笔者又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如图9。

∠1、∠2、∠3、∠4 应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CD平行?学生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可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不断发展。

智慧中小学教学案例范文6

一、阅读:在理论的海洋中汲取教育营养

“研课”侧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但如果没有理论作为教师思考与行动的支撑,“研课”便只能局限于经验总结层面,难以获得深入的发展。以“研课”过程中的问题为起点和突破口,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与深入研究,既可以加深教师对于特定问题的理解,又可以逐步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理解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水平。因此,阅读,尤其是专业理论的阅读,应成为“研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阅读中能掌握幼儿学习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能不断丰富自已对于幼儿的理解,,从而能为透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刻理解了的理论才能被较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情境中,宏大的理论才能被转化为个体的教育经验或事件,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从而真正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长期专家统领的“理论研究”和教师“实际操作”之间的藩篱,创造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拼一拼,搭一搭》中,研课老师初次执教时研课组发现如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公共边的学习上,大班幼儿处于怎样的水平?哪些内容是适合幼儿的?哪些是超越了幼儿学习能力的?幼儿是怎样学数学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些特点?教师应该如何从这些特点入手实施教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与研课组教师一起学习了幼儿数学学习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了解到“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的理解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概括开始的;幼儿的数学学习始于操作;概念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等等幼儿数学学习规律。理论的学习澄清了教师在初次执教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依据,也为后续“研课”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合作:在与专家探讨中锤炼教学艺术

长期以来,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不乏同层级的横向支援, 却鲜有不同层级的纵向专业引领。缺少了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导与对话, 缺少了教育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协助与引领, 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难以被一线教师所理解与消化,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无意义反复。

“研课”活动中的“合作”在这里指的是专业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他们共同面对教学,对具有内在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境通过讨论做出解释和决策,最终,使教师在研究者的引领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逐步体悟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所蕴涵的课程理念,逐步重组、修正自我认知结构,不断丰富自身教育专业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

教师的教学观与教师的课堂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理念会营造出不同的学习环境, 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者带领教师一起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念,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 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设计, 让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使创造的精神得以激发,在这种经验和理念的交锋与协调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经验得以重新整合。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中,第一次教学实践之后,研究者与研课组成员发现的问题有:课堂时间过长;教师主导过多;探索浮于表面;相对性概念复杂……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研究者指出导致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原因是“科学核心目标过多”。那么物品多少与声音轻重的探索是否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幼儿?

在大家陷入困惑时,研究者向教师建议:“物品多少影响声音轻重”适合小班幼儿探索,却不适合在集体课堂中进行,建议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因受单位时间、操作材料等因素的限制,每个活动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导致一些探索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但区角活动所具有的探索自主性和指导间接性却可以解决集体教学中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研究者的点拨使教师们豁然开朗。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和执教教师在自身理论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 进行集体讨论与反省。而每一次反省又都是理念与经验、期望与现实的碰撞。这样的专业引领,使具有“超然立场”的研究者和处于“现实情境”中的教师两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在研究者的引领下,上课老师也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三、行动:在实践与反思中升华教育智慧

这里的“行动”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即教师亲自参与的“研课”过程。幼儿教师只有在“研课”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与得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验证教育理论,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能力,逐渐形成教育智慧。

(一)在行动中反思教育教学

反思是有效行动的前奏,能大大提高教师从经验中学习的效果,从而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现实。实践是反思的基础,反思又能推进实践。反思能够深化实践,而深化了的实践又可以让反思进一步深化。

“研课”是通过深入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反思内容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研课”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研课”主题必然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例如:在科学活动《抓糖果》中,第一次研课之后,研课组开展了基于实践的理论学习,在研究者的引领下结合理论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中发现: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手的大小与所抓糖果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科学概念,它只是一般的科学经验。案例中的核心目标是“幼儿理解空间大小的基础”,目标所追求的是关于“空间关系”的科学概念。针对反思意见, 研究者和教师一起讨论, 设计了新的教学策略,又进行了第二次研课。调整后的课堂上幼儿思维活跃、语言流畅,在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幼儿不断地进行思考,运用推理和反例推断的方法,寻找经验背后隐藏的逻辑规律。但这时,研课组又发现,理想的课堂与实际行为之间并不能完成衔接:5到7岁的幼儿对空间关系的判断是由直觉判断向推理判断发展,但一般只能抓住一个因素进行推理。如何证明课堂上的幼儿已经掌握了判断的第二要素“用力按、使劲抓”背后的概念呢?研课组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需要加以验证,概念的掌握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理解。由此设计了第三次课堂教学——使用“生活运用策略”进行新经验的迁移。

在“研课”中,“研课”教师需要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已有的经验中学习,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经验,通过“已成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话,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不断获得教育理解的新生。

(二)在行动中形成实践智慧

有研究表明,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有多种方式,实践推理是其中之一。实践推理有两种:一种是逻辑推理,分为实践三段论和实践推论;二是基于案例的推理。“研课”主要是以案例为载体的。“行为跟进”是教师基于案例的和透过表面认知的一种实践推理,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

四、教师实践智慧发展的交融机制:知识、行动、反思

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是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反思、知识三者交融的结果。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是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反思则有机地促进了教师的实践行为与知识和理论的结合。知、行、思三者只有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才能较好地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知、行、思交融”是幼儿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基本机制与原理。由于三者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所以称之为“交融”。实践智慧镶嵌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它面对的是具体实物。不像知识那样有明确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它是依靠经验慢慢培养的。每一次研课,都应该关注行为、反思、知识三者的融合。在研课的过程中要重温和复述旧案例,回眸与审视自我的教学实践,这样可以为实践智慧的形成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反复地比较新旧案例的差异,寻找获得实践智慧的的突破口,将原有案例中获得的教益应用于新的情境。这是教师实践智慧养成的关键。最后,将所形成的新的经验与认知编入教师自已的案例库。正是在这种学习、思考与行动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得以不断丰富、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 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