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智慧建筑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智慧建筑管理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1

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行业发展正面临诸多制约问题,如建筑施工成本上升、建筑工人老龄化、科技含量不高,导致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力差、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率偏低、施工安全问题突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建筑行业提升自身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也是建筑行业打造并实践新型建筑发展模式的必经路径,能够加速建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建筑行业发展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实践。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用工慌”、“施工风险大”、“施工质量不高”、“生产设备碎片化”等问题,建筑机器人的开发应用无疑成为缓解此类建筑施工问题的创新路径,同时也响应了智慧营建、绿色营建的号召。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较为广泛,涉及到设计、建造、破拆、运维四个方面,既可应用到一些复杂工艺、危险环境等情况下的施工作业,代替建筑工人完成一些风险大、劳动强度高的建筑施工任务,如混凝土施工、外墙喷涂、墙砖铺贴、腻子打磨、墙纸铺贴;也可智能应对复杂环境,对建筑施工进行在线监测与指导,与其他相关系统相结合来代替建筑管理人员执行一些建筑施工监督与指导工作,快速有效的发现与解决多元化多种类的建筑施工问题,实现特巡和定制性巡检任务。且建筑机器人也拥有较强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在效率、质量、成本上拥有巨大优势,有助于保障着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智能生产、质量生产,在减少人工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解放建筑施工劳动力,降低建筑工地的伤亡率,满足建筑行业大规模定制需求。图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砌墙建筑机器人,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控制、视觉图像识别等技术为依托,集合运动控制算法、智能视觉图像识别与传感器等技术于一体,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控制算法和建筑工艺数据相融合,可智能识别建筑墙体施工中涉及到工程几何、材料、结构、工艺等数据,并凭借系统内部各项数字技术的协作配合,可按指定路径前往指定区域施工,进而实现建筑墙体工程的数字化智造,用科技力量带动生产力。   

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中,建筑业智能化浪潮不可逆转。作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其在建筑领域的数字设计、智慧生产、智惠施工、智慧维护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与实践,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参数化设计、方案决策、智能营造、智慧管理之中,有效帮助建筑行业运用数字技术寻找现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处理建筑空间布局、建筑模型构建、建筑施工运维等多元化问题。

作者:寇红平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区块链;绿色建筑平台;BIM技术

1引言

在现有的法律结构下,国家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问题,认为绿色建筑是整体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能够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转型提供先决条件[1]。只有不断发展绿色建筑才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让现有建筑更好地满足现实需求。而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对各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明确,通过协同优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将降低建设成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BIM的应用空间。对于BIM技术来说,其不仅仅是一种设计辅助工具,同时也是信息化平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能够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共享,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并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的价值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价值。对于区块链而言,虽然其是一种底层的技术体系,与比特币息息相关,但是其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多个具体的行业及实体经济当中,区块链从核心角度来看,就是具备分布式特点的“共享账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构建互联网数据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区块链的相关问题,强调区块链的重要性,认为区块链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自然也就具备了较为明显的价值[2]。除此之外,BIM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设计辅助工具,同时也是信息化平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能够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共享,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为了能不断发展绿色建筑,就必须要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对各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明确,通过协同优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以上所述,基本就是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的价值。

3BIM平台下绿色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

只有对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明确,才能够更好地构建管理平台。在建筑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数据与信息,无论是合同还是图纸信息及数据能够被上传到BIM平台,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的作业流程。但电子资料在应用过程中很容易被修改,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合理解决,即便明确了信息源头并想要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仍然具备较大难度,很难维护自身利益。在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当中,很多问题都会影响进程的开展,因为建筑项目中涉及很多建材种类,不仅供应来源无法统一,同时材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对材料进行运输的过程中,交通管制层面的因素会导致运输费用昂贵,一旦成本提升就会影响预算。再者,如果与传统的仓储管理公司合作,那么就会在付出较高成本的基础上影响监管质量,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既然要发展绿色建筑,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创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对资源及材料等进行合理节约,注重安全性与环境的和谐因素。所以,对建筑生命周期内涉及的建材及设备,都必须要合理进行管理,不断提升供应管理质量。最后,在现实情况中,统一的认定标准并未得到建立,相关负责人并不能做到对各类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也无法从生产商角度对建材设备进行绿色认定。由于信息数据平台不够完善且不具备共通性,所以必须要合理对其进行改善,结合设计精度及施工质量等具体情况,解决资金不足等具体问题,让企业能更加轻松地管理各方面信息。

4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的应用策略

4.1模型信息层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能够较好地满足现实需求,而想要真正地发挥其应用价值,提升其应用效果,就必须要完善相关设计。从模型信息层的设计与应用的角度来看,必须要结合建筑生命周期的具体情况构建阶段性模型以及总模型,并在模型体系中不断补充与建筑项目相关的细节信息,无论是材料信息还是财务信息,或是物流信息等,都必须要完全包括在其中。这些具体的信息与数据都与各阶段的项目参与主体息息相关。例如,在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各个主体都可以通过BIM模型来对建筑和材料设计有关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对材料的具体生产信息和功能信息等进行补充。

4.2数据库层的设计与应用。

在对数据库层进行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类细节进行完善,明确下层静态的模型数据,之后对动态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与采集。在对文件格式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合理标准,让数据能够在平台中进行转换,提升应用质量,保证应用效果,诠释应用价值,满足在同一平台上对资源进行管理与共享的要求。

4.3区块链层的设计与应用。

区块链层的设计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核心。为了能够达成现实需求,必须要将一系列数据区以链条的形式进行连接。这些数据区能够代表项目过程中的多方面交易记录,这些交易不仅包括资金的流动情况、物质的流动情况,还包括项目任务信息、施工任务信息等。由于每个不同的区块都包含了现有的交易记录,所以能够对区块进行合理的加密引用处理,对于已经得到存储的数据或信息,不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如建材供应链的上下游交易信息,都必须要通过区块链记录在绿色建筑管理平台上,让各主体都能够对其进行共享。

4.4交互层的设计与应用。

对于项目的各参与方来说,必须要通过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对绿色建材及绿色设备相关的情况进行明确,从而完善设计方案,保证基础条件,对信息进行沟通与监管。除此之外,企业内部以及与供应链相关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解决问题,即便出现失信情况也能够良好地取证,保护自身权益[3]。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区块链的相关问题,强调区块链的重要性,认为区块链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建筑生命周期内涉及的建材及设备,都必须进行合理管理,不断提升供应管理质量。除此之外,基于区块链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管理平台能够较好地满足现实需求,例如,在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各个主体都可以通过BIM模型来对建筑和材料设计有关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对材料的具体生产信息和功能信息等进行补充。而想要真正发挥其应用价值,提升其应用效果,就必须要完善相关设计,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更好地达成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强,田备.高校绿色建筑智慧运营管理探索与实践———以江南大学为例[J].建设科技,2019(14):47-52.

【2】吕丽娜,赵娜,范世锋.基于多系统跨媒体交互的绿色建筑信息化应用系统研发[J].建设科技,2017(23):32-34.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智慧消防;建设

我国进入现代化城市建设以来,社会对各行业的要求都逐渐增多,消防部门的管理工作在新时代下面临着较多挑战,如何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消防隐患、加快消防工作的开展速度、针对消防工作现状进行改进和优化是相关人员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为消防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使消防工作更加智能化、提高救援效率,是消防部门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智慧消防建设概述

(一)智慧消防建设原理

智慧消防建设是指通过目前科技发展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消防工作进行结合,将消防工作中的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提高传输速度的同时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技术来使用更为先进的消防设备,为消防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智慧消防不仅对消防工作的设备使用、信息传输、管理效果产生影响,还可以有效提高消防部门对火灾危险的感知预警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更早发现、更快处理,将火灾风险和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救援效果。

(二)智慧消防的优点

智慧消防使用信息化技术对消防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不仅快捷而且准确,可以让消防工作人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将消防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内容交由数据系统进行管理,同时使用数据系统来管理数据、减少纸质文档的使用,对数据信息的保护性更强。智慧消防的最终目的是使城市的消防系统做到智慧防控、智慧决策、智慧救援。

(三)智慧消防的特点

智慧消防是基于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建设的理念,使用先进技术进行日常消防工作,因此智慧消防在火灾预警、火灾监控的工作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智能性;传统消防部门的管理工作通过档案和资料文件的保存来开展,当险情较多时容易出现资料过多、处理不及时、信息数据传输慢的现象,而使用大数据智能技术进行智慧消防建设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信息数据统一管理保存,为保存工作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保证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这体现了智慧消防的便捷性;智慧消防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工作,将消防系统与当地的交通系统、公安系统进行连接,可以使消防部门的信息掌握速度更快,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利用,这体现了智慧消防的统一性。

二、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消防建设的实际应用

(一)智能化救援设备的运用

很多城市进行智慧消防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将智能化的设备投入到实际消防工作使用中,如大多数城市已经使用的自动消防泵和烟雾感应装置,通过感应设备来感应建筑内的烟雾成分和浓度,若烟雾的浓度过高时感应器就会发出蜂鸣、消防泵就会自动喷水来进行消防工作,对居民的人身安全和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效果。部分建筑除感应烟雾浓度的感应器外还装有整体建筑状态的感应器,将建筑内的实时数据信息及时传递到建筑管理人员手中,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数据信息对可能引发火灾隐患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有效减少火灾发生的几率。除监控设备外,消防救援中使用的救援设备也可以进行智能化更新,如消防救援中最常使用的水资源,在传统消防救援工作中经常有因水资源缺少导致救援不及时的现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使用智能化管理设备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将全市的大型水资源位置上传到网络上,在发生火灾险情时消防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搜索到险情附近的水资源位置,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输给需要使用的水资源站点,该站点的管理人员接到信息后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和前往火灾事故现场,为救援行动争取大量的时间,有效提高救援质量。

(二)信息数据管理工作智能化

在消防救援工作中,针对救援行动的总结和评估也是提升消防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消防部门针对救援行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良,为下次救援行动打好坚实基础,由于数据资源较多,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常出现整理速度较低的现象影响消防部门的正常使用,使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消防部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保存能力,建立网络消防数据库,将具有借鉴意义和使用价值的信息传输到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保存,设置关键词搜索可以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消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信息资料的查询,为全国各地开展消防救援工作起到积极意义。

(三)设备管理工作智能化

目前我国消防管理部门已经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开发出“消防物联网”技术并投入使用,将全国各地的消防部门的信息数据上传到物联网中,通过网络就可以对各基层消防单位的救援设备和消防资源进行管控,各基层的工作人员将自身具有的消防设备数量、种类进行上报,可以将日常保养维修的信息发布在物联网上,若设备出现损坏需要更换可以直接在物联网进行申报,不仅提高了管理部门对消防设备的管理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消防信息的及时性,为消防工作的调动、指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消防建设的优化方案

(一)实现智慧救援工作

目前我国智慧消防的发展目标是解决智慧救援问题,使消防工作者的救援工作更具智能化,以下有两点优化方案:第一,针对救援行动中常见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优化,可以将城市交通网络与消防网络进行连接,救援人员在前往事故发生地点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路况查询,选择最省时间的路线前往。还可以通过与交通部门的管理人员取得联系,为救援车辆让出道路使其快速抵达事故现场;第二,针对发生火灾事故的情况进行快速分析,在数据库中将各种类型火灾事故的特点进行分析,消防人员可以通过智能化分析系统根据火灾事故的环境、天气、火势等相关因素对引发火灾的原因和火势的发展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火势的发展消防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救援,数据库还可以为消防人员提供最合理的救援方案,方便救援工作者的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二)实现智慧预警工作火灾的预警要具有及时性,因此针对自动报警系统和监测系统的及时性需要相关人员加以改进,消防部门要将更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火灾预警的工作上,确保报警系统的灵敏度和及时性,智能化设备针对火灾的判断也要相应精确。目前,我国已经有新型火灾报警设备被相关研究人员开发出来,可以根据监测环境内某一点的温度进行预警,较传统报警设备系统拥有更强的及时性,同时由于使用的材料耐高温性能非常好,在多次使用后仍然符合使用标准。由于电子设备极易受到干扰和腐蚀因此以往的报警系统只能在建筑中使用,这种新型报警器抗干扰性和抗腐蚀性较高,可以利用于工厂、室外等环境的火灾报警工作,对城市的安全性起到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4

【关键词】建筑项目;BIM技术;运维管理;信息集成

1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智慧化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行业的融合逐渐走入建筑管理市场,并在设计、施工阶段取得了相对成熟的应用,但当前在运维阶段的应用还较少[1]。建筑运维阶段占据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是维持项目回收投资和取得效益的重要阶段,因此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实现建设项目运维阶段的智慧化管理。随着建筑设备种类的增多,产品功能不断更新迭代,在彼此交互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使运维管理阶段的难度增加。BIM技术作为数据集成的基本工具,通过获取设计、施工阶段的信息,将建筑物各部分信息数据集成在一起,储存到数据库中,供项目各参与方实时获取,对工程后期的维护、改造提供了数据支撑[2]。

2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

传统的建筑运维阶段管理模式相对原始,主要依靠各阶段管理人员通过人工采集、处理、整合信息的方式对各阶段数据进行记录。建筑所产生的数据来源于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3]。运维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数据信息的流通链可以发现,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各阶段人员需要整理的数据信息庞大而冗杂,且各个阶段的工作相对独立,数据信息难以集成和统一,造成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应对信息的高速运转。

3基于BIM的运维管理模式

3.1BIM运维管理模式构建

BI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整个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创建、共享和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能更好地解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功能需求[4]。从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结束,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它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进行整合,在运行和维护阶段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管理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和高效应对[5],为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实现管理的高效化透明化。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运维管理阶段,能够解决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信息缺失及信息模糊等问题,实现运维阶段数据的集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BIM运维管理模式是利用BIM技术对建筑四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录入,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处理,使BIM数据库中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基本信息,通过数据可视化平台,可随时被查询到。同时,可三维动态地观测设备实施运行状态,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维修保养[6]。管理模式框架图如图2所示,整个管理过程主要分为:信息录入、数据储存、平台管理。

1)信息录入

建筑的BIM运维数据来源于建筑固有的静态数据和建筑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数据,静态数据主要是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产生的,包括建筑各部分信息数据、建筑文化资料等。静态数据可通过建模的方式同步建筑的实际信息,当前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的创建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手段获取建筑外形点云数据,再通过网格封装形成高精度网格模型,能够精确反映建筑物的外形信息;②利用Revit、Sketchup等BIM建模软件对建筑进行正向建模[7]。通过图纸信息,在设计好的内容及尺寸信息之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实体建筑的数据即刻同步在模型之中。动态数据主要是在工程竣工数据集成后的基础上,结合运维过程中各部分产生的实时运行数据所形成的,包括设备运行数据、楼宇自控系统数据、安保管理数据等。

2)数据储存

在完成BIM运维数据的录入后,需要对海量离散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形成标准的数据库中心。预处理阶段包括对BIM静态几何数据的轻量化处理以及对动态数据的采集、清洗、储存等处理。在数据处理完成后,整理好的数据将录入BIM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存储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部信息和数据,同时数据会随着项目的变化实时更新。基于BIM数据库,项目各参与方能及时获得管理所需的数据,还能快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管理。

3)平台管理

数据经处理后,集中储存在BIM数据库中,此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融合。一方面实现动态运行数据与原始BIM数据的挂接;另一方面根据业务需要,将各类数据融合、沉淀,形成数据可视化平台,为运维系统的数据分析提供基础依赖服务。

3.2BIM运维管理优势

1)提高了管理时效性

BIM运维管理体系有一套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据库,改善了传统运维管理模式的时效性问题,使数据信息能随时自由获取、修改和管理。

2)实现了可视化管理

BIM运维管理模型提供了各类信息的共享平台,不仅能让项目各参与方同时了解建筑项目内的各类信息,实现信息交换,避免信息流失,还能使建筑各项业务信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减少损耗,便于维护管理工作。再加上BIM提供的可视化操作平台,使运维管理人员能直观、清晰地掌握建筑内各项业务的基本情况,便于对各类信息的实时监控,提前规划风险应对策略,实现运维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4结语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体系;设计要点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建造建筑物全过程周期产生的巨大能耗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有数据显示,由于建筑物需要的材料颇多,在建筑行业消耗的土地和矿石近乎达到了世界总额的一半,消耗木制品和田地也达到了60%以上,除此之外还包括40%的水资源等大规模不可再生资源被用于建筑物建造和维护过程中。并且建筑行业所消耗的能源多为不可再生能源,为降低建筑业能源损耗,各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建筑,把发展绿色建筑制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损耗,提高其利用率,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之中便已提出了推广绿色建筑的建议,近几年,政府大力推动这一理念,多项政策接连出台,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新的管理体系,这一举动加速了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超过8亿m2的建筑面积获得了绿色建筑的称号标识。由此可见,一个先进的管理体系可以为行业带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绿色建筑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1如何进行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有效使用寿命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空间的舒适度,做到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1]。在节约能源方面,可以利用太阳能来提供建筑采暖,从而减少对采暖设备的使用。以自然通风原理来设置风冷系统,即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建筑平面布局,利用季节的主导风向来为建筑提供风冷。在节约资源方面,设计之初,从建筑模数、材料选择等方面,应优先选择相匹配的,合理的,在不影响建筑质量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减少材料的用量,做到减量化[2]。除此之外,对水资源的利用做出约束,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在建造过程和后期运维过程中的使用,在回归自然方面,做到将建筑和外界环境相融合。进行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需要做到全方位推进,除了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和出台相关政策外,规范建筑标准,攻克关键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监管方面,监管者要对各个方面深入了解,从立项到运维,各个环节严格监控,督促保障工程质量。各个领域也要精诚团结,在各自领域指定环保节能的方案,并着手研发新型节能技术,从政府到设计、施工单位,各部分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

2对绿色建筑管理的探索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绿色建筑并了解其重要性,有针对的推出了一系列的评价体系,其中较为知名的是美国的LEED和英国的BREE-AM。本世纪初,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同时也意识到环境问题,于是在2006年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由于绿色建筑业发展速度过快,国家在2014年在其基础上又重新修订更改,颁布了更为全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借鉴了LEED和BREEAM的绿色建筑过程评价,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2019年3月13日我国进一步修订该标准,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作为对绿色建筑及其等级评定的指导性文件,该标准从2019年8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随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1年3月16日发布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从建造过程技术对绿色建筑、绿色建造进行指导。这些标准和导则的出台全面推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各省各市也在文件的指导之下纷纷制定了关于绿色建筑的管理方案,从立项、规划、设计、建设到运维五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分阶段评价。一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需要经过审查并通过后再进行设计评价和标识认证。一个工程项目只有在竣工并验收后投入使用时间超过一年,才能申请标识认证评价,两者可以分别进行,不会产生矛盾。而其推出的新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中,通过对评价阶段进行重新定位,并取消设计评价的方式提高了方法的可行性。尽管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和方法与国外的评估机制不尽相同,但更为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然而,LEED和BREEAM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其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点,当评估过程存在问题时,国外的团队会派出专业人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并与项目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共同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形成新方案,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提高了项目完成的效率。第二点,国外评估机构有专门评估的网站,网站可以对预评项目进行在线评估,这种方式避免了过去复杂繁琐的程序,让专业人员可以直接在网站上根据预评结果来修正和改进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点,为了保证工程施工后,建筑产品和最初设计的一致,很多评估机构都设置了核查环节。当申请机构认证的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供施工过程和施工完成后的实际检查报告,再申请认证BREEAM。除此之外还要求进行实地核查,以此来保证施工的效果。第四点,建立评审和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提议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根据此提议,美国创建了Arc平台,通过这一平台,LEED可链接到绿色建筑运行的所有设备,人们可以在平台上获得帮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一平台拥有许多的即时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许多生活中常用能源的数据,这些即时数据能够让绿色建筑的运行系统变得直观,且便于有关部门进行随时监督。平台的功能还远不止于此,其收集了全球的绿色建筑产业信息,拥有大量的资源进行对比改进,让整个平台拥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集众家之所长。

3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管理中的问题

尽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许多城市都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甚至有些城市还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然而国内并无绿色建筑管理的经验,国家出台的政策也并非适用于全部地区,管理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实际之中出现许多问题,管理和责任主体不够明确,过程管控不足,流程不完善等问题都在影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全过程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3.1管理的主体过多,责任不够明确

绿色建筑整个过程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众多,一旦管理部门多且复杂就会出现一些各行业都难以处理的问题。在绿色建筑行业中较为重要的是主管部门,在我国,住建部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指定发展的规划,还要对技术标准进行编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对施工图纸,招投标,施工竣工的验收管理、评估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从管理流程上看,绿色建筑施工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管理部分种类繁多,管理内容也较为分散,这就使得其对指标落实的管控较为混乱。除此之外,绿色建筑在技术方面,由于专业性过强,许多部分只能在形式上给予判断,无法从根本上对设计和施工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更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3.2管理缺乏过程控制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将绿色建筑指标落实,才能够有效且准确地抓住绿色建筑实施的关键,有关部门不可以忽视这一问题,必须将绿色建筑的指标和工程建设的程序进行有机结合,将过程管控做好,才能使行业进步。尽管部分省市对新建建筑有了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要求,且达到了一星级,但其根本无法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高星级绿色建筑仍然只给予倡导和鼓励,也并未进行强制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建筑节能考核。在一般工程建设程序管控的环节,根本不包含绿色建筑全部的指标项,评价机构只在指定的实践节点对设计和竣工使用进行评价,没有按照绿色建筑项目要求的标准进行,这就导致了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根本无法得以保证。政府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本身也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对建筑实施过程没有强大的约束力,施工质量参差不齐。

3.3运营阶段的管理缺失

如果单从全过程管理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建筑业,那就是重视设计而轻视运营。拥有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很少,仅占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量的5%,其从根本说明了绿色建筑运维存在巨大的问题。哪怕各省各市在文件中都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想要凭借这些要求去说服企业从而保障各个环节正常运营明显是不够的。现今存在的评估方法只有竣工后一年参与绿色建筑评价一种方式还算得上明确。这种方式的时间延续性和动态管理性还是不足。长此以往,不建立长期的动态评价机制,则绿色建筑必将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标准。

4全过程管理制度设计要点

将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融入到工程项目规划之中,在项目建立之初便建立好目标,与此同时,管控和行政审批二者不能分开进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为了能够凸显市场主题,将各阶段的管理主题和责任主题明确起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还可以建立第三方绿色建筑评审机构,并招揽具有强大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让专业的评审机构在整个管理和评价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适应建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吸取国外经验,建立绿色建筑网络评审数据平台,公布绿色建筑运营信息,使大众可以随时监控,在建筑施工前期进行指导,施工后积极进行实地考察,做到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作为国家大力推行的方案,作用不仅是改善政府的治理能力,其主要作用在于完善政府的治理体系,这一方案能够完善项目建设审批制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全方面覆盖,以此基础可以构建出一个科学、便捷、有效的建筑项目审批管理体系。

5全过程管控及其配套管理制度

5.1理想用地规划许可阶段

规划主管部门在对项目进行审批时需要将绿色建筑等级标准作为审批的指标之一,将其重视起来,将规划指标和绿色指标进行衔接,二者结合作为新的审批标准,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使用许可时,着重注意土地利用的功能,在选址意见书中对建筑物的绿色建筑等级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需要申请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在项目立项时,要求在文件中表明绿色建筑的设计部分,并评估其是否达到国家要求。

5.2工程建设许可阶段

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之初就要落实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必须重视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将其作为整个设计的主体,配合有关部门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施工,不得出现管理层面的错误,应用新兴的BIM技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和施工以及运营管理,搭建BIM加CIM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规划部门在审批许可时,需要委托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机构对工程进行评估,并对设计方案进行核查,看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5.3施工许可阶段

施工阶段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对图纸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政府可以委托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专业性的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审查,审查机构出具的审查意见作为是否给予通过的主要依据,审查通过后再经由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对建筑进行等级评估。

5.4运行阶段

在房屋销售时,开发商提供绿色物业管理方案和相关机构给予的意见,统一发送至房管部门进行审核,再由房管部门决定是否发放销售许可。在日常的运营维护管理方面,可以利用最近兴起的BIM和CIM共同协作,创建较为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平台,从而针对的进行绿色建筑后期运营管理。

5.5改造拆除

如果建筑物需要改造或者拆除,需要制定计划发送至政府主管部门,待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6结语

在我国,绿色建筑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了现如今的初具规模,国家和地方已经构建了全过程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且初具规模,伴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并提供经济支持和扶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提升,可谓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比国外资本国家的发展经历和教训可以得知,在城市建设之中,如果不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了经济一味的盲目发展,终有一天会导致资源枯竭,正因如此,绿色建筑应大力推行,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绿色城市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兴民,薛雨桐,武涌,等.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制度研究[J].建筑节能,2019,47(10):6.

[2]李军.新形势下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模式的思考[J].建筑科学,2020,36(8):6.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人员管理;射频;超高频标签;窄带互联网;智慧工地

1施工现场管理现状

由于施工现场组成复杂,故政府管理部门对施工人员管理难度较大;发包方对承包商合同履行和安全质量管理责任难以落实。本文介绍引入超高频电子标签实现定位的物联网技术,尝试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目前,对于施工操作工人,上海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总包单位采取施工区入口闸机刷卡/人脸识别来实现,媒体报道将此技术作为“智慧工地”的组成部分来宣传;针对参建各方管理人员现场行为管理,采用办公室留存的检查记录手段。也就是说,除了施工区域出入口和现场办公室资料柜,目前现场施工人员管理和企业/项目安全质量行为的落实,仅通过定点、书面二种形式来体现。

2利用超高频电子标签实现施工现场个人定位

2.1射频识别和超高频电子标签技术的定义。按照百度百科定义,射频识别(RFID)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目的。完整的RFID系统由读写器(Reader)、电子标签(Tag)和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按供电方式分为无源、有源和半有源三类。日常应用最为简便的无源电子标签,通过接受读写器传输来的微波信号,以及通过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来对自身短暂供电,从而完成信息交换。因省去供电系统,故无源标签的体积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更小,而且自身结构简单,成本低,故障率低,使用寿命较长。作为射频识别技术的1种,超高频(UHF,UltraHighFrequency)电子标签属于无源电子标签。根据电子产品世界(EEPW)百科,目前超高频电子标签识别具有距离远、识读率高、防冲突能力强、扩展性好等特点,读卡距离达6~10m,每秒可读100张卡,单标签识别率<8ms。常见的高速路不停车自动收费(ETC)即为早期超高频标签的技术实现之一。“不准跟车”是每个ETC收费口都张贴的告示,这样规定自然是为了防止逃费,但更主要的原因是ETC采用的读卡器抗冲突性能较差,识别标签耗时较长,二车连续通过闸口,读卡器大概率会漏读信息。

2.2现场实施方案设想。2.2.1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现场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使用射频感应技术读取电子标签,记录读取时间和标签数据,传送至现场边缘服务器,计算得到人员实时位置和历史移动轨迹。设想中该系统主要由超高频电子标签、读卡器/场内传输模块、边缘计算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其中电子标签基本一次性使用,而读卡器、网络传输模块和服务器皆可在不同工地持续使用。超高频电子电子标签实质上就是铜质感应线圈,其价格低廉,内部存储信息可供读卡器读取;使用时粘贴在安全帽、工具或者施工设备上。一线作业工人/管理人员进场前登记需要验证二代身份证,之后就仅需携带超高频标签进入施工场地。读卡器和网络传输模块需两两配对成套使用,形成1个数据读取/传输节点,仅需布设1条电源线路/或电池供电,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施工现场不论处于基础阶段、主体结构还是内部装饰、设施设备安装阶段,在场地主要通道出入口和交汇处,每个点位设置若干读卡器,用读卡器的扇形读取面重叠覆盖经过人员必经之路。现场从业人员/工具设备携带超高频标签,经过读卡器覆盖范围信息即被读取,读卡器通过网络传输模块在每条信息上添加时间戳后定时发送。读卡器节点采用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采购移动/联通/电信模块+配套物联网SIM卡)与现场边缘计算服务器之间传送信息。目前超高频读卡器的工作距离能达到6~10m不等,参照交警对非机动车闯禁监管、ETC技术和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完全能满足施工现场人员定位需求。边缘计算服务器存放于现场办公室机房,其作用在于运行施工现场数据管理系统,将所有接收到的数据经计算整理后发送云端,由各使用单位从云端接口提取。根据具体需求,读卡器发送的原始数据经过服务器整理计算,就能再现所有人员的历史活动轨迹[1]。2.2.2数据存储。数据主要产生于读卡器节点。节点设计时应配置一定容量存储空间,临时存储获取的数据,并考虑工地用电不稳定/电池耗尽等因素,掉电保存数据;由网络传输模块定时发送数据后清空缓存。边缘计算服务器作为常规设施,不必考虑存储空间利用效率,不论原始数据还是计算结果,都可永久存储。边缘计算结果还可进一步深化开发,丰富智慧工地内涵。2.2.3数据应用。(1)边缘计算结果及用途。边缘计算结果上传云端之后,通过专门应用接口,可供相关各方使用[2]。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保险公司等都能在数据利用中享受其便利。政府部门通过边缘计算结果,可查看人员定位计算结果,包含某特定人员/工具设备的移动轨迹、年龄/出厂日期、工种/用途、执业资格/技术指标、健康状况/保养情况等。人员定位在建筑管理中有基础性的作用,从实名制人员管理、疲劳作业、危险区域设定、消费扣除/报酬领取等,对一线作业工人、基层管理人员乃至公司技术部门人员现场检查/验收/巡视的管理由单纯的数字增减转化到有工种、有年龄、有活动轨迹的鲜活真人;结合每条数据中携带的位置标识和时间戳,可以得到每个人/工具设备的移动轨迹。从轨迹的集合可以得到不同工种在现场不同区域投入程度,从中可追溯突发事件、工程质量、劳务报酬、健康安全等。(2)为意外事件提供信息。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都必须佩戴安全帽;施工中必然使用特定工具或者设备,将超高频标签粘帖/镶嵌在安全帽内侧/工具设备外壳,深化一线操作工人实名制管理的作业区移动定位落实;忠实记录管理人员现场检查、验收和带班制度的实施;督促发包单位对承包商逐级管理;由于射频电子标签读取和信息发送的即时性,所以一旦紧急事件发生,管理方即可掌握涉及人员的大致方位,为拯救生命,提供关键参考信息。

3与其他技术的差别

(1)成本低廉。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基于射频技术的超高频标签读写器以及电子标签价格已经大幅下降,相对其能提供的功能与价格的性价比,应该说已处于非常合适投入使用的阶段。(2)与有源定位系统区别。除射频技术外,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室内几乎无法使用;实时定位系统(RTLS)和超宽带定位系统(UWB)[3]通常要求被定位个体提供电源。在施工现场一线操作工人使用时,在防水防尘、便利性方面,超高频标签的便利性更胜一筹。鉴于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差:粉尘、温度、震动等外力影响因素,及标签/读写器设施损毁更换等综合因素,无缘超高频标签技术经济性亦更胜一筹。(3)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差别。面部识别技术在施工现场人员管理应用中局限性较大。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利于面部识别技术在现场大量部署,经济方面也接受不了面临的设备损毁比率。目前上海地区工程建设领域面部识别技术人员管理仅在工地现建设管理与经济场入口或者管理层办公室处设置,仅能证明人员抵达照明充足的入口(停顿、整理仪容后接受验证)情况:甚至个别工地仅在初次进入现场时候用来“验明正身”。与超高频电子标签能提供人员、工具、设备在施工场地的大致移动轨迹相比,差距颇大。(4)不足之处。当然,超高频电子标签技术在施工人员管理方面并非是完美无缺,如换戴安全帽、极端天气下操作人员脱下安全帽和电子标签磨损、脱落等都可能造成信息缺失或失真;存在定位精确度只能依靠读卡器位置信息等缺点。

4结语

(1)本文提出的探索方案作为智慧工地[4]的组成部分,提供与IBM施工内窗和施工时间段相匹配、基于物联网技术获得的边缘计算结果,为现场安全质量管理提供鲜活数据集合:“智慧工地”若没有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大量物资精力的投入换来的仅仅是工地出入口、塔吊顶点鸟瞰视频,合同签订分包队伍清单罗列等信息。(2)拥有了“智慧”系统,应该能做到在既有事实基础上先于人类,不受从业人员的情绪体力、学识专业或经历经验等影响,就可给出下一步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若以前述超高频电子标签应用为例,进场人员携带标签体现了所有承包合同履行的劳务、管理和施工进度的三位一体实现,配备标签的工具/设备是补充。(3)重要施工工序、恶劣天气甚至现场突发情况时,智慧工地能主动统计信息、提出建议,组织人手物资,或待命,或撤离;同时建议地区管理部门,提前协调封路、切断电力燃气,尽量主动降低损失,减小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向阳,李鑫奎,沈志勇,等.人员定位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控中的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20,42(4):618-620.

[2]方俊杰,雷凯.面向边缘人工智能计算的区块链技术综述[J].应用科学学报,2020,38(1):1-21.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7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0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域的人们,繁衍生息,伴随着社会的发生不断研究与探索,产生很多优秀的文化,其中传统建筑文化是杰出的代表。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复杂的结构、优美的外形,无不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如何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相结合,建设更多蕴涵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建筑工程,是当前业内人士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1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分析

1.1天人合一理念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蕴涵的理念中,“天人合一理念”“有与无的辩证理念”较为典型,其中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我国传统古代建筑进行研究,或多或少地可解读出:人在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后,蕴涵的“无限”憧憬,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天人合一理念应用到建筑中,将“无限”遐想与建筑中有限空间进行融合,创造出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建筑。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有与无理念中,“有”表示建筑实体,而“无”表示建筑内、外部空间。研究我国传统建筑不难发现,一些建筑虽进行围合,但却非常注重空间的开放,即,建筑实体的围合为“有”,空间的无限为“无”,两者相互统一。人们在“有”的现实中,追求更高层面上的“无”。

2传统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在传统建筑文化理念指引下,传统的建筑工程呈现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中以下特征在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

2.1凸显对称特点

对称是传统古代建筑最为鲜明的特点,在很多传统建筑工程的结构或造型上,总能找到平面、直线与点等一些对称元素,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使人感受到人民的智慧,以及传统古代建筑遵循的规律。例如,故宫不仅考虑古代礼仪内容,而且建筑以中心对称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壮阔的整体美、对称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对称”给现代建筑工程的设计带来不小的启示,现代建筑的“对称”随处可见,不仅大气,而且美观。

2.2体现和谐特点

古代建筑中美的元素无处不在,建筑结构、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符合时代审美观点,而且一些空间使用优美的图案与结构加以装饰。事实上,美是一种“有序”,这种有序即为和谐。从这一点来看,传统建筑工程中无不体现着和谐之美。

2.3体现风水特点

古代有“风水宝地”之说,即无论建筑的选址还是结构的布置上,倾向于选择“雌雄交合”或“阴阳交合”之处,追求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研究可看出,建筑布局都能看到信仰“风水”的特点,例如,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均为中间平整、虚空,前低后高,坐北朝南。

2.4空间布局灵活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群组程序与规律,不同空间的布局,也较为巧妙。例如,建筑内部空间使用屏、罩、门等一些方便拆卸、安装的活动构筑物,可任意划分、随时更改。另外,室内、室外空间过渡的庭院自然受到古人的重视,人们常常在庭院中设置花架、种植花卉、树木、设置假山等,不仅增添生活情趣,而且给人以舒适、安闲、亲切之感。

3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的融合

传统建筑文化体现着古代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社会礼仪。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应注重借鉴、应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添加庄重之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洗礼。事实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会非常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出很多优美、功能实用的建筑工程。例如,万科第五园采用多样化的院落形式,即多数建筑围合采用开放式的院落,居住区域中,不同类型的住宅参与院落的形成,构成“四合院”“六合院”等。同时,注重风水、对称、和谐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且能够与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感受到大自然的氛围。正如上文所述,传统建筑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天井是“天人合一”理念在建筑上的具体诠释,例如,江西民居、安徽民居、福州民居等非常重视天井的预留,部分天井除用于通风、采光外,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安徽民居中的天井除发挥排水作用外,排水方向均向着天井,象征着财源滚滚。现代应用天井的建筑工程中,苏州博物馆是一个良好的典范,设计师除应用苏州当地传统民居的天井元素外,还将一些三角造型融入其中,赋予天井更多的生命力。

4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充分发挥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具体可应用以下策略。

4.1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研究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丰富,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存在差别,因此,应用传统建筑文化时应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具体应注重以下细节的落实: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师开展设计工作前应多查阅当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内容,找到可运用的文化元素,搞清楚不同文化元素的寓意,如此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风俗的建筑空间。其次,多进行走访调查。为获得设计灵感,设计师应多走访调查,参观当地现存的古代建筑,分析古代建筑应用的设计手法,给人的空间体验,结合现代建筑工程设计要求有针对性的借鉴。最后,找到与现代建筑的契合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建筑师应分析当地现代建筑工程空间设计情况,熟练掌握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找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的契合点,明确需要采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方式,设计出最佳方案。

4.2做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

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较多,设计师应加强不同元素内涵的研究,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巧妙的融入到现代建筑空间中,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明确现代建筑设计需求。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保证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恰到好处,设计师应明确现代建筑设计需求,与建设单位做好充分的沟通,了解建筑工程空间要满足的功能,给人的体验等,避免设计的盲目性。其次,构建三维设计模型。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各种设计软件不断出现,为更好的评估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上的效果,设计师可通过专业的软件,对现代建筑空间进行三维设计,并和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及时改正设计工作的不足。最后,做好设计细节优化。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内容较多,部分细节考虑不到位,可能给人们带来不好的体验,因此,设计师应做好设计细节的优化,一方面,注重功能的考虑。融入传统建筑文化时,设计师不能顾此失彼,应注重空间功能的考虑,使其符合现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注重现代审美理念的融入。应用传统建筑文化时,正确处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之间的关系,做好现代审美理念的融入。

4.3不断提高空间设计水平

应用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设计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具体应考虑落实以下内容:首先,做好设计工作总结。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应用传统建筑文化开展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工作时,设计师应提高认识,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应做好设计工作总结,明确以往设计工作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设计水平,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其次,请教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是一个专业性强、涉及较多细节的工作,因此,设计师应多与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沟通,交流经验,分析不同地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技巧,以及设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自身技能水平,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不断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最后,提高现代设计技术应用水平。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市场上出现很多功能强大的设计软件,给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例如,应用专业的建筑设计软件,进行不同建筑空间的三维立体设计,通过不同视图,设计师可方便的观察到各个位置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效果,通过外形、位置的变换等,优化相关细节,争取达到良好的感官及使用效果,因此,设计师应做好相关设计软件的理论学习,做到熟练操作,灵活应用相关设计技巧,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5结语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建筑空间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建筑文化,可给人以亲切感及美的享受,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因此,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有着鲜明的理念,其中“天人合一理念”“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典型代表,在一些古代建筑中多有体现。(2)在传统建筑文化理念指引下,我国传统建筑工程呈现出空间布局对称、和谐、注重风水、空间布局灵活的特点。因此,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应用传统建筑文化时应注重这一特点的把握。(3)为使传统建筑文化更好的应用到现代建筑工程空间设计中,应注重应用一些策略,要求设计师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融入、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水平,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良好的融合,促进现代建筑空间功能充分发挥的同时,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空间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方靓,杨阳.论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2):172-173.

[2]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016(21):44-49.

[3]胡为为.关于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145-146.

[4]赵莹.徽州建筑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J].艺术教育,2016(10):203-204.

智慧建筑管理范文8

关键词:建筑管理;转型升级;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业每年近5000万的建筑大军,用智慧和汗水为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至2017年底产生了260余家特级资质企业,中国建筑业随之腾飞,经营规模快速扩大,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投资,庞大的房地产泡沫,发展模式粗放,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1]。近年来随着国建、行业技术规范完善,“人口红利”消失和技术工人的断档,建筑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迫使建筑行业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阶段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同行们探讨。

1现阶段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不规范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30年建筑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在速扩大,企业组织构架及管理能力却未能同步提升,建造过程中资源耗费大始终在低层次发展,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甚至部分企业仅以出卖资质、挂靠、对项目收管理费生存,对项目各个环节的管控很少,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未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管理机制对企业市场判断能力下降,存在巨大的管理风险。从而使企业决策能力出现问题,最终影响企业发展[3]。

1.2管理团队临时组建管理人才稀缺

建筑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作为带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市场高端人才已出现严重不足,企业规模扩张与管理实力、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严重脱节。临时招聘管理团队,没有企业文化、管理团队、作业人员技术水平都没有相对稳定状态,存在严重管理风险。

1.3企业工程管理处理信息量巨大且透明度不高

建筑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大数据行业,每个项目数据,按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品牌,随项目进展动态变化,难于掌控,而管理必须依赖于数据和信息。企业没有自己的数据库,施工和管理技术还停留在2D技术层面;集约化程度低。

1.4安全质量意识淡薄

建筑行业中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是建筑企业管理中目前需要面临典型问题,虽然目前建筑行业对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有所重视,从新闻已报道的和有关单位统计的质量、安全事故报告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在建设工程现场随处可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标语口号,但事实上质量安全意识过多流于形式,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建筑体量不断增多[2],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施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建筑行业中的质量、安全事故逐年在增加;虽然造成因素复杂,其中主要原因与企业,团队临时组建,岗前培训,安全教育不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安全意识淡泊,未按标准化要求施工,以及企业违法转包、分包降低成本不无关系,增加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严重的出现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1.5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粗放式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建筑企业中为降低管理成本,管理部门不健全,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因为责任而互相推诿,管理部门缺失而管理混乱,安全质量管理责任未落实,人员管理松散,流动性过大,负责人只讲究经济利益而忽视质量安全对企业造成的重大隐患。

2对建现阶段建筑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讨

当前建筑业管理的困境的实质是中国建筑现有的管理模式与生产方式将遭到淘汰,以及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影响,建筑企业面临的更严峻课题是如何变革现在的企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短期的成本矛盾转嫁无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客观市场环境引起的建筑业项目生产方式变革将会是革命性的,由“关系竞争型”向“能力竞争型”过渡阶段,以工业化思维再造建筑业的新思维,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通过集约化、工业化、信息化就是重要的变革方向,通过这种手段,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人工使用量,消除因“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影响。

2.1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

①企业应从管理层入手,管理重点放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上,才能将责任落实到人;②企业建立自己的文化,加强企业上层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定期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激发员工积极性,加强有效监督,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管理团队;③定期对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节都得到落实,确保管理体系高质量运行。

2.2逐步建立稳定的管理团队挖掘人才

企业通过企业文化,逐步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一个共同体,形成自己的管理团队,合理利用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目标[2],按照技术能力特长确定适合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岗位,让他们在特长岗位发挥效用;确定项目管理制度的软硬,为项目管理团队划出行为的边界,调节团队中各种负荷的“过”与“不及”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注重管理人员内在的物质激励和成就感,激发管理团队的工作热情;反映出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2],达到共同的目标。

2.3提高企业管理透明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意识

一些建筑企业还停留在高估冒算的惯性“鸵鸟”思维上,打破黑箱,面向透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才是建筑企业与行业的真正出路。安全质量管理是实现安全施工的有效手段和质量符合要求的保证,只有按照安全质量管理规定,抓好各项安全施工制度和质量标准的落实,才能保证建设工程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和质量合格的前提,也是衡量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安全质量责任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对培训不合格人员禁止进入施工现场。定期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4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我国当前客观市场环境引起的建筑业项目生产方式变革将会是革命性的[3]。以工业化思维再造建筑业的新思维,通过集约化、工业化、信息化就是重要的变革方向,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人工使用量。在材料、工艺、机械、管理方面大幅创新,运用科技力量提升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实力,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3结束语

我国建筑企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是我国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不但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3],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建筑企业及工程项目管理从在问题的探讨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建筑业同行讨论研究,提升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真正成为世界“基建狂魔”,为世界建筑业写下一笔浓墨重彩。

参考文献

[1]杨宝明.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2:94-95.

[2]罗留智.浅谈建筑管理存在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B].建材发展导向,2014,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