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发展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感知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

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也是一个亮点,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除了处理技术、传输技术高速发展之外,还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特别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内容处理技术、软件和复杂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有新的应用来体现,这就是智慧城市。

更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通过将各种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和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进而产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方式。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的信息系统。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是试点推进,下一步必将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共享,如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历程,以顶层设计的模式和框架,逐步完善智慧功能的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面貌,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简单叠加,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阶跃和爆发,必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水平和智慧气质,信息基础资源的标准化组织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核心。

智慧城市蕴含巨大商机,之所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民生效益。这表现在政府希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一直以来,政府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目标:就是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次是推动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水平。

新技术整合信息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基本能够体现智能城市建设的理念。根据公开的信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城市建设专家认为,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精确收集所需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

1、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通过打造信息技术开放平台,可以整合共享、统一管理数据,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跨越协同鸿沟。以北京市城市管理为例,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北京在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和“巡查即监察、巡查即录入”的工作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

2、推进智慧政府建设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如今电子政府到“智慧政府”转变。信息技术能够正真跨越政府内部协同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促进政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孤岛的消减,盘活数据资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等自身建设;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让政务透明,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建立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推进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效率倍增,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当前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拥堵、交通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的有效管理。第一,开发更智能导航系统。先进的导航系统通过完善的传感器网络,建立交通管理的数据,能够实时获得交通信息,包括前往目的地途中的交通事故、施工、拥堵情况,还要能提供最新的天气情况和停车位信息。第二、建立更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车辆定位系统为基础,实现车辆的实时调度、自动报站、视频跟踪查询、车辆紧急救援等功能,优化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能力。第三、建立更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如电子不停车缴费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与电子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缴费。第四,开发智慧交通软件,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下载使用。通过该软件就可以了解当前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情况,以及最佳选择路径等。

4、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升级发展,通过与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载体,为各方提供医疗信息技术服务。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推进,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不仅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也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活力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自主参与意识,都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构建1个经济充满活力、社会管理高效、大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和谐的城市生态,是当前国家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最佳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城市将从工业制造中心、商业贸易中心,逐步转为信息流通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标志之一。作为信息时代的1种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等概念的延伸和扩展,还反映出社会对建设更智能、更绿色、更协调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景,是对城市转型的1种积极探索和对城市发展新模式的不懈追求。

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各地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明显加快,世界经济逐步融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

在此背景下,加快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增加综合国力、谋求发展主动权的主要途径。城市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握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而形成更为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使我们的城市更聪明、生活更美好。

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大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而应紧扣“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所带来的新机遇,坚持走以“两化融合”为支撑的综合现代化发展道路,赋予工业发展以信息化时代特征,借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渗透实现后发优势,才能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接轨,并最终实现超越。

解决资源环境压力及转型升级问题需要智慧理念和实践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以要素聚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治安、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需要用“智慧”的理念和实践加以解决。而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更准确快捷配置资源、更大程度降低能耗,从而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最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市民幸福感的目的。

智慧城市建设以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有效支撑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以及卫星定位和卫星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智能提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集成化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的技术手段,为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撑。

由此可见,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创新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凝聚了巨大的势能,而准确把握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融合,通过新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实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也为人民创造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取向

由于智慧城市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城市发展理念,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定义,但有一些基本共识,即智慧城市是网络宽带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当前,我国正在确立“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其目标取向、本质内涵等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度一致。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有效承接这一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流模式,实现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推动智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网络化工作生活方式广泛普及,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使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实现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载体。

以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创新驱动”环境。现阶段,政府应将“努力夺取科技创新创业重大突破”作为实现“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最重要举措,打造“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而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信息能否自由的流动及获取,取决于创新创业者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把握是否及时有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信息网络向泛在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目标就是大力提升信息资源的流动性、及时性和易得性,使创新创业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支持。同时,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突破,将有力推动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云服务模式投入商用,使创新创业者能够更便捷、低成本地使用公共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创新创业的成本,真正形成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以智慧城市建设培育“内生增长”机制。内生增长理论的是指不依赖外力推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的关键是形成足够大的内生市场,保证新技术、新业态等创新产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得以验证和改进,保证创业者能够完成原始积累。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1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市民卡、政务数据中心等一大批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才能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的应用空间,催生新兴服务行业方式和业态,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向集约型、知识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内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支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各类智慧系统部署,使我们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智慧城市中,由于宽带网络普及以及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城市的服务体系达到高度的网络化,把部分实际物流、人流虚拟化,大量城市活动的完成可以通过信息互联网络实现。企业和个人可借助网络交易实现各种消费,以举行网络会议、居家上班、提供远程服务等方式形成轻量化、清洁化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大幅度减轻城市空间及交通系统承担的压力,真正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应在总体目标指引下,聚焦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民生改善保障、城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城市级的关键应用、基础数据库及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批功能性示范工程,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智慧城市的框架雏形。建议从有关民生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先抓好市民卡、车辆智能卡和政务数据中心等项目推进工作。

突出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建设

政务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项目,总体目标是打造1个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环境。现阶段,政务数据中心建设重点是引入云计算理念,通过基础设施服务外包模式,大力构建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和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整个城市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云、应用软件云、信息资源云和技术服务云”,为各部门信息系统应用、权力阳光运行、以及重点社会信息化项目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大幅提升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利用及业务协同水平,逐步把政务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地下管网、智能交通等信息化系统统一中心平台上进行管理和展示,建立以信息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产生质的飞跃。

围绕信息便民惠民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

市民卡项目作为信息化发展惠及市民生活的重点工程,集合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电子支付功能于一体,是服务和方便广大群众生活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城市市民卡已发卡应用已进入社保、医疗、文教、园林、交通、小额支付等多个领域,有力保障老人乘车优惠等重大惠民政策的落实,初步实现了“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建设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方便市民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因此,一方面要会同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提升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为整个城市范围的社区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重点依托市民卡建设城市卫生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城市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系统,启动“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应用项目建设,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努力拓展市民卡在交通和小额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完善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良好用卡环境,让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早日走进千家万户。

推进车辆智能卡工程加快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车辆智能卡项目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核心先导工程,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示范项目。主要是采用RFID射频技术,以环保标识形式为车辆安装电子标签,结合公安、环保等部门需求,在城市各主要道路和治安卡口建设动态信息采集点,并结合城市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交通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搭建整个城市道路交通动态实时监测体系,加快交通信息采集交换平台建设,使车流数据能够实时采集、整理和分析,城市交通真正实现“感知”,有效解决车辆识别、动态监测、交通流精确分析等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交通信号控制、出行诱导、智能公交等一系列交通管理及服务系统,逐步建成综合智能交通体系,实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畅通有序的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1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智慧城市的推进机制,特别是信息化建设与各产业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制定切合实际的长效推进政策,让智慧城市在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CIO)

智慧城市建设是1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一致。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广CIO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由政府首席信息官负责、各相关部门参加的智慧城市建设联合推进机制,负责确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体系。

加强战略研究工作建立决策咨询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1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其框架体系、重点任务等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城市发展战略、技术演进趋势、社会民生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因此,应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机制、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等问题,积极跟踪智慧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加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成立包括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相关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咨询指导,从宏观上把握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适时成立智慧城市规划标准研究院,履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和决策咨询等职责。

创新政企合作机制扩大资金投入来源

以市场化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撑,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有限提供资源,有偿开放资源,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引入社会力量作为建设主体。政府部门要制订投资导向目录,安排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用于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推广示范、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相关标准建立和政府购买服务、重点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工作。同时,在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扶持。

培育信息消费打造适合智慧生长的社会环境

出台信息技术产品购买使用的鼓励政策,加快先进技术成果向消费与生活领域转化,促进新型消费的形成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采用外包、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有意识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科技创业者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要立足丰厚的城市文化资本和充沛的科教资源,加快提升全体市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市民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信息对称、透明的多元开放的人文环境,夯实智慧城市的人文基础,使全社会都能共享智慧城市发展成果。

结语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3

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永久性的村落也开始出现。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城市――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由此诞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交通拥挤。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3月25日,“IBM论坛 2010”隆重举行,参与“智慧城市”分论坛讨论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智慧的城市”为我们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永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在这样的城市中,智慧的 IT 科技将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可以尽享便利生活,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而这样智慧的城市不是遥远的乌托邦,它正在我们的身边逐渐成为现实。

智慧城市

从百姓身边做起

随着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经济成长大局,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如今,中国各地的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全面规划、积极建设,争取让自己更绿化、现代化、高科技化。而IBM提出的“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路线。

“智慧城市”是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基本元素。IBM认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IBM在 2008年年底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至今,IBM已经与中国的沈阳、昆山、南京等22个城市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合作。很快IBM还将和昆明签署类似协议。

那么,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城市”呢?IBM中国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智慧城市业务拓展总监张昆认为,“智慧城市”应该至少要包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5大基本要素: 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智慧的交通管理、智慧的医疗管理、智慧的电力管理。

“民以食为天,每座城市都该有智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张昆表示,“智慧的城市”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智慧的食品”。通过追踪监控系统、生产评估系统、应急制度等措施,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无污染。“市民在选购食品时,只需按下手机按键,就可以了解食品的产地、生长状况、营养提示,甚至烹调方式和菜谱建议。”张昆说。

其次是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发展之源。据张昆介绍,利用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机构将能够对城市的各种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同时,还可进行智能调配,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城市建起更多“无形”的水库。

第三是智慧的交通管理。IBM 全球铁路创新中心资深铁路行业顾问谈学军介绍说,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顽疾。在智慧的城市中,交通部门通过部署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前预测交通流量,动态管理道路状况,使道路在出现拥堵前便及时分流,乘客也可以合理规划出行方式。“智慧的交通不仅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还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谈学军说。

第四是智慧的医疗管理。众多国家开始建立智慧的医疗系统,看病将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通过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等技术,医疗信息和资源会得到有效整合。在IBM 大中华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技术总监文金言看来,智慧的医疗管理可以帮助医生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例,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一致而且准确的医护。

第五是智慧的电力管理。电网中不仅流动着电流,还有信息流。“应用领先科技,电力行业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潜藏在电网中的信息,从而建立清洁发电、高效输电、动态配电、合理用电的智慧电力体系,使电力可以随需配送及使用,不再出现浪费或紧缺的情况。” IBM大中华区能源与公共事业行业业务拓展总监余红光说。

张昆认为,如果中国的城市能够成功地解决上面五大问题,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典范。他说:“当然,IBM希望能够参与其中,与社会各界携手,为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以便‘智慧城市’早日实现。”

中国智慧城市

稳步落地

可以说,智慧城市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今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何时能享受城市带给人们的智慧服务?

先让我们看看IBM“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轨迹。

2009年可以说是IBM“智慧城市”在中国快速实施的一年。8月26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10月22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 10月22日,IBM与南京市政府举办了“智慧南京”创新论坛,而南京市政府三个显现的发展方向是交通、医疗和电力。2010年1月,昆明市政府也与IBM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人才等方面展开合作。

不难发现,中国首批与IBM合作的都是那些信息化程度高、城市管理者意识比较超前的城市。由此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而言就是信息化水平的极大拉升。因为,在实施“智慧城市”之前,城市必先将将自己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到一定水平,而在实施之后,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更将进入“智慧”阶段。

“但城市就像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量身定制、稳步推进。”张昆认为,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沈阳的重点在生态城市,广州的重点包括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而昆山则强调其食品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空洞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找出城市特征,了解自身资源,才能因城市而异,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张昆还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中国城市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大不相同,IBM的计划是协助所有城市实现适合自己的“智慧城市”愿景。“从起点到终点,‘城市的智慧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IBM将积极参与到这个庞大的智慧战略中来,贡献自己的每项资源。”张昆说。

链接

智慧城市的四大技术特征

全面物联

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充分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激励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4

聚焦民生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它是数字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目前随着国内城市人口膨胀加速,城市的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现有的数字化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的生活需要。智慧城市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参与市民生活,让民生先“智慧”起来,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以宁波市为例,“城市更聪明,民生更便捷”一直是宁波创建“智慧城市”倾力的目标和口号。从制定“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伊始,宁波就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病”进行了分类梳理,推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应用项目的建设和运作。据统计,宁波“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87个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涉及民生服务。

前不久,台风“海葵”正面来袭时,宁波城区严重内涝,不过交通并未“一团糟”。每隔5分钟,市民就能从手机、网络上收到城区各条道路的实时交通情况。关键时刻显身手的正是宁波“智慧城市”重要内容之一的智能应急管理平台。

除宁波之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将重点放在了民生建设上,但在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都忽略了市民的参与度。而只有让市民充分参与,参考市民的意见,智慧城市才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双向交流

众所周知,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很多全新应用。在商业应用领域有很多公司利用社交平台提高了业务效率,并且提高了合作伙伴的满意度。而在智慧城市领域,社交平台可以为市民和政府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过去几年当中,南京市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斥资巨大,南京市政府不只希望南京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成为世界智慧城市的标杆,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从而让人民更加满意。

南京市准备以2014年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契机,推动社交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普及南京文化和中国文化;改善市民体验,帮助市民更好地享受智慧南京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提升政府利用社交媒体与市民互动、沟通的能力,使得市民可以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分享市民智慧与意见,而不再只是作为城市管理的被动接受者。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5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e-Education)。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YourOwn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应用

引言

伴随着不断深入发展的物联网技术,现阶段智能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当中,因此加强对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成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而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建筑、交通、旅游、医疗等方面着重围绕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1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物联网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简单来说,互联网在结合通信网下诞生了物联网,因此其在应用等方面也成为了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在物联网技术当中,具有感知能力的装置可以负责感知和识别物理世界中的各类信息,并借助与互联网的交互传输功能可以使得人物和物物之间顺利进行信息互联对接,从而完成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掌控[1]。物联网技术出现和发展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也逐渐朝着智慧城市方向前进,智慧城市也被人们看作是集各综合物联网应用产业于一身的综合体,并且其主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感知和管控城市的重要任务。智慧城市在物联网技术下能够以更加智能的方式存储、计算海量数据信息,从而使得无论是生产技术、文化生活还是城市的其他方面均能够更加智能化,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智慧建筑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慧建筑当中,指的就是建设智慧化的小区,即将物联网技术等运用在社区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当中,实现家居安防、家居智能等一体化的智慧小区。而在此过程当中,云管理平台以及业主的手机客户端是实现小区智慧化的关键,物业通过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将云管理平台同业主手机相连,使得业主利用手机客户端即可随时随地对各类物业信息进行查看,享受全方位的物[2]。以故障报修为例,智慧建筑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电梯、水电网等内部系统当中设置自检系统,同时安装故障定位装置,从而有效确定故障的具体影响范围,之后由云管理平台向业主发送故障处理情况、进展、结果等相关信息,帮助业主对故障报修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2.2智慧交通

所谓的智慧交通指的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交通工具融于统一的网络当中,使得人与交通工具能够在统一的交通网络当中建立起感知与互动,进而有效提升运输效率、保障服务水平、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以智慧停车场为例,通过在停车场安装监控探头,并利用传感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其与主控室相连接,进而在主控室大屏幕上能够将当前车位占用情况直观、清晰、准确地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停车场的全面监控。同时,在监控停车场中的时间监控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具体的车位占用时长,并将其传输至停车场监控系统当中,而监控总系统将以此为根据计算出停车场的分时段占用率,之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停车管理安排计划。与此同时,停车场监控系统也将与收费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之间的传输与交换,进而实现资源有效共享,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2.3智慧旅游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行业也掀起了一阵“狂潮”,红火发展的旅游行业与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之下将诞生一种全新的产物即智慧旅游。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web收集和整理海量的信息,并不断添加形形的旅游元素,结合游客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借助内部软件对全部旅游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为游客进行“私人订制”如制定专门的旅游线路、线上完成旅游产品交易及相关业务咨询等,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与此同时,为游客提供一系列如酒店住宿、餐饮选择、消费维权等其他相关服务,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满意程度,尽可能满足其旅游需求。

2.4智慧医疗

(1)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身体全部变化情况在内的个人健康档案,并进一步扩大共享医疗健康信息资源的范围。从而使得患者入院求医时,医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提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2)还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建立起包括医疗设备、药品信息等在内的公共卫生系统[3]。通过优化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并积极实现共享,能够使得政府在面对各种突发医学事件如传染病等时,可以立足于各种医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决策,节省宝贵时间。(3)物联网技术还可以运用在远程急救当中,在救护车内安装监护设备帮助急救人员采集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信息,之后通过CDMA网络直接将信息传输至急救指挥中心或是医院急诊中心,进而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其存活率,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城市建设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事实证明,在物联网技术下构建出的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确实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在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在医疗、教育、住宅等各方面落实好与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的智慧与智能程度,努力为城市居民打造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笑娟.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发展应用.《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2]曹宇.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全国各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