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教育范例

智慧化教育

智慧化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中各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作为教育培育人才的学校,教学信息化刻不容缓。现如今,已经有许多学校引入了各种高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所有教师都在慢慢地学习信息技术并使其彻底融入教学教育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给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互联网+教育”以及智慧校园的内涵

1.“互联网+教育”

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教学相互结合产生的新时代教育形式,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广泛使用这种技术,但也并不是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只是将现在教育系统中的优秀资源通过如大数据等技术做一个优化整合,以此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想要达到这个结果,首先要完成一个前提,那就是信息共享平台,只有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才能和各个地区的学校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育资源,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

2.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就是将每一个学校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并搭建出一个充满智慧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真正让所有校园互相连接起来,其内部的教学设施也互通有无,使学习教育智能化。只有将智慧校园真正建立起来,才能让教育教学真正进步。通过教育的智能化,来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出独属于他们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如果想要让教育信息化广泛普及,那就必须要保证所有学校都拥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教育效率,改进迂腐教学理念,这也是为了不被时代潮流所吞没而必须跟上的趋势。但是毕竟这种理念才刚刚诞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架构供教育界学习,各个学校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因为没有一个理论性的指导,所以有很多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育策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使用体验,使其偏离了提升学习效率的初衷。还有的学校没有彻底理解智慧校园所要表达的内容,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还是和过去的传统校园模式相差无几,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得非常笼统,没有一个清晰管理模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比较简陋。

三、“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架构

和过去的传统校园建设不同,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教师对互联网技术有所了解,能够做到将数字和物理相互融合,最终架构起一个优秀的智能结构体系,给所有学生以最为优质的交流平台,使学校管理人员有更加便捷的工作服务辅助系统。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被分为五大层级,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层,这些层级相互配合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服务体验。

2.增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

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分阶段,详细计划每一个步骤的执行方法,只有将这些步骤都完美完成,才能最终拼接成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为了能够更快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引入一些最新教学器材,以此替代那些已经过时的教学设施。这些教学器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校园学习生活质量,激发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教师备课工作更加便捷,确保他们睡眠充足,不会再发生熬夜备课的情况。

3.提高数据应用型

现如今,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广泛建设了信息应用系统,但其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学校在设立信息应用系统时过于急躁,只想着跟上时代潮流,而没有认真仔细地策划信息应用建设方案,导致它无法和传统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到一起。信息应用系统的最大作用就是教学教育信息传导,只有拥有这项功能,信息化改革才算成功。所以,每一所学校在进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时,绝对要强化对各种教学教育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在进行信息收集时,不能将目光只放在眼前,还要积极地采用各个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教育方式和知识,争取构建出一个极其优秀的学校交流共享平台。

4.培养建设专业团队

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要靠软件硬件,相应的管理分析人员也是必需的。如果只是收集信息而不理解的话,那么根本就无法提升和改变校园教育质量,只有当全部理解这些信息和其蕴藏的深意后,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互联网+”。所以,各个学校必须要招收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并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管理分析团队。他们的加入不光能够迅速分析收集来的各种教学教育信息,还能够教导教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平台使用度以及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建设信息化智慧校园工程

就像一日不能建成罗马一样,信息化智慧校园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建设完成的,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慢慢将其完善。万幸的是,信息化技术在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且成熟,智慧校园建设只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案,使它能够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得更加完美。在进行教学教育方案改进时要平衡信息化和传统教学方式,给所有学生教师一个适应期,不要操之过急。不管方案是好是坏,其基础都要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教师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要方便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最终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发展。

6.校园服务的提升

智能服务系统支持学校购买、注册、管理、跟踪和查询有关学校建筑物、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的统计信息。它还支持教学仪器和设备的存储、库存、应用、分配、使用、召回、维修、保养和管理,帮助学校后勤部门和信息中心解决过去工作中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时信息混乱、学校办学条件不一致、资产信息统计口径等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全方位学校资产和设备的全过程管理。支持物流网络、多媒体、水电等在线维护,实时监控和进行学期工作量统计。通过集成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对学校核心计算机室,楼层交换机和无线AP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四、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

1.家校联系现代化

智能家庭学校系统支持一个管理信息平台,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在线联系和互动交流。该系统支持公告、请假、新闻、新闻讨论和问卷调查。它有效地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校公告将及时给学生家长,它为家长提供了与学校和班级教师的在线交流渠道,加强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增强了学校管理的软实力。

2.教务系统现代化

智能教务管理系统支持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日常报名、班级安排、课程计划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安排、课程选择、课程调整。该系统支持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为每个年级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计划;支持为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和在线课程;支持设置自定义调度规则和自动调度;提供成绩表、上课时间表、教师时间表,并具有其他查询功能。该系统解决了以往教学管理不系统、不规范、信息共享不及时、人工操作困难等问题。例如,使用智能教学管理解决了减轻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量的问题,并为整个学校安排了教师上课,以方便教师查询无课,进行数据查询和进行汇总分析,提高了管理效率。

3.评价系统现代化

智慧评估支持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维、多层次、多模式的信息平台评估和管理;通过对成长过程中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该系统可以帮助班主任客观、公正、全面地掌握和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情况,敦促家长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思想和方法。

4.考勤管理现代化

考试管理和绩效分析系统是一个信息平台,支持学校的教务处管理与考试相关的工作流程。它支持管理考试信息、考试室信息、监考人、考生考试编号和学科学生信息,以及结果的统计分析。该系统提高了考试管理的效率,减少了错误,并为教务处和学校领导提供了准确的统计分析和对学校、年级、学科、班级学生表现的预警。

5.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智慧化教育范文2

《酒店英语》课堂以听力和口语为重点,注重情景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目前大部分老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也只停留在音频、视频和PPT等材料播放的初级阶段,也未使学生课后做到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为此,文章首先主要对智慧课堂及个性化进行梳理,并针对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构建,旨在帮助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课堂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二、智慧课堂及个性化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的课堂模式———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是由智慧教育发展而来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实现,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个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课堂。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1)聚焦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如:MattRapp,R.BenjaminShapiro,TanMinhTruong等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度。(2)注重构建学习活动本身的智慧课堂模式。(3)关注学习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多元化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师的研究,旨在提高教师技能。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创造智慧型的课堂环境。对于课堂智慧环境的研究也基本是围绕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智慧课堂模式的构建和学习模式个性化、自主化和多元化三大点展开,并结合智慧课堂三个特征:自主、泛在和个性化进行阐述。

三、酒店英语智慧课堂的特征

(一)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网上学习平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可自动推送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目前,有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个性,追求学科的共同问题,而忽略了课程间的截然不同,单纯的选择个别的知识点给学生学习,没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方向,教师也没有从每个学生的水平出发来设计课程。智慧课堂更好的完善了这一弊病,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出不同主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及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源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开放和共享,是创新、传播和分享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它在课堂上,为智慧课堂的形成提供了最不可或缺的资源,并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智慧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跟学习内容相关的,关联性极强的,具有真实情境的媒体资源。比如:喜马拉雅软件,流利英语说,中国日报等。同时,教师在课前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也可为学生搜索互联网资源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取各类资源,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就不受教师个人的局限,来源丰富。

(三)真实的教学情景环境

酒店英语智慧课堂注重引导作用,让学生体验课堂,融入课堂,最终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表达和使用。在职业英语社会化的导向作用下,对于酒店英语的情景创设和模拟要求更大。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难点不仅是对于词语和句子的表达,还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趣味游戏等为学生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并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熟练使用,提高语言能力。

(四)持续的自主学习行为

智慧课堂不同于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时间和空间只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九十分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人人都有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产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些智能终端平台上进行网上学习,并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延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学习,使我们能够将课前、课中和课后更好的衔接,降低了学生的遗忘速度,同时也实现了持续性教学,自主学习。

四、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

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智慧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最终落脚于课堂。在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中,教师将词汇、短语、句型、场景、游戏活动等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展示和分享。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上文本、图片、音视频进行学习,进行互动。教学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平台。通过分析各研究学者对智慧课堂模式的理解,结合现下高职酒店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构建了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评价,和学生个性化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个性化课前预习属于课前准备活动。在课前,酒店英语课程可通过口语情境表演、影视作品等有关外语学习资源相互链接,也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视频进行观摩熟悉章节背景知识。如:可将《酒店英语》课程中有关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等实际视频提前推送给学生,帮助其了解应用常识。教师在向学生预习任务时,应展示任务完整,任务指令明确,为学生推送对应的预习任务,由此获取知识点,促使教学设计完整有效,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预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便可知道本章节的重要教学要求,因此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内容完成或者讨论完成。对于无法解决或解决过程中存有疑虑的问题,可以通过上传平台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解答,并反馈和总结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得以更好的体现,及时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的难度,修改教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和个性化课堂学习是整个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课中,由于酒店英语具有社会职场性,教师首先将某一职场场景处理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告诉学生,然后将处理流程中可能用到的重点句型和短语展现出来,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性。酒店英语的学习重在实践,单纯的依靠课堂的小组游戏来巩固是完全不够的,还需依靠学生在真实的实际环境下相互合作来进行演练。智慧学习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对应的场景环境,帮助学生完成角色演练,加强巩固。教师根据智慧学习平台上学生的随堂竞答、练习检测和课堂的角色演练等每一环节进行实时答疑和点评,以此更好的进行教学调整和管理,使教师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后,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主要分为教师的个性化总结评价和学生的个性化课后巩固,并进行相互反馈。课程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网上评课,投票和留言评论等多元综合评价,教师也可通过平台对学生的作业、表演视频进行网上点评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个性化评估总结后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课堂随堂学习资料,课后作业和具有针对性的拓展任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定制课程内容,保证学生能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有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英语场景演练的巩固是必要的课后任务,学生可以上传课后小组演练视频展现成果。教师在整合发送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时候,要注重帮助学生将储存的知识最大限度的输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后作业和任务,利用网络智慧平台和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互动解决问题。对于自己掌握不够的知识点,学生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进行课后巩固,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课后巩固的融合。

五、结语

智慧化教育范文3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价值;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革命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与精神支持。过去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更侧重于其社会意义及作用,很少对其社会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已有研究也更多从感性层面出发,对其社会价值进行理论解释,相对而言较为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从哲学角度对红色文化社会价值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展开以及发挥红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起到积极影响。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意义

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是因为红色文化明显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对红色文化社会价值进行探究,实际上就是探索红色文化存在的意义,探讨人们为什么需要精神支柱,以及精神支柱要如何发挥作用,促进人们积极正面的发展等。简单的说,红色文化教育只是传递文化内核的载体,真正的作用是利用教育将其价值扩散到整个社会之中,令人们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而红色文化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各种物质以及非物质的载体。它不具有明确的外形和定义,却能被人们轻松的划分范围,这是因为红色文化教育具有独一无二的社会价值。红色文化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管理等各个层面与人们进行“沟通”,促进社会统一、积极、快速的发展。而实际上,红色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可以看作是对人民的贡献价值。任何一种思想的正确性,都需要得到现实和历史的验证,才有价值被人们认同、推崇和传承。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内“发力”,协助人们完成对社会和环境的建设。因此其自然而然可以成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时展的精神力量。

二、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

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而言,政治价值无疑是重中之重。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宝贵财富。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后续革命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精神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直观表现,涵盖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丰富的要素。马克思曾指出,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用于维系自身阶级统治的工具。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是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群众和各阶层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契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诉求,对维系中国政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社会发展价值。政党对于政权的维护,需要以人民群众对政权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为根基。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呈现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特点。政党必须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教育,养成人民群众对政党的心理认同,维护政党的合法性和政治稳定性。而红色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直观表现,人民群众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其对红色文化拥有极高的接受度和认同度。运用红色文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有助于政党确立政权稳定性,而政权稳定能够为社会稳定繁荣发展提供环境基础,彰显出红色文化独特的社会发展价值。其三,社会约束价值。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发展建设始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逐渐成熟。其中丰富的精神文明内容,是当代党员学习的重要材料,能够对党员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红色文化教育能运用红色文化影响学生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利用红色文化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心与政治情感,从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树立自身的政治角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红色文化教育的经济价值

社会化大生产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生产关系呈现出社会化发展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精神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愈发显著。而红色文化教育的展开,从宏观层面上能够形成契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文化观念,以价值取向的角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并培养其在效率、时间等角度的观念,发挥意识对行为的引导作用,从而奠定良好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红色文化教育的经济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红色文化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辅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表现出该文化观念对维护集体利益的重视。在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的进程中,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与思想基础。其二,红色文化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精神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而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发展实践的红色文化,拥有直面困境、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动力能鼓舞人们积极、高效地投入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大胆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其三,红色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环境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各项制度仍在不断完善中,市场中存在着大量假冒伪劣、山寨盗版等问题,既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通过长期革命和发展实践验证,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能使人们从短期视野向长期视野发展,改变当前市场环境片面、狭隘的盈利策略,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指明前路。

四、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沿袭自马克思主义思想,成型于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发展实践,对于国家、社会、政党乃至于个人都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多元文化环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深远。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价值得到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文化继承与传播功能。红色文化教育并非对既有文化的单方面传播,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实现情感交流。红色文化根植于长期革命发展实践,固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时展之下红色文化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陈旧观念。在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中陈旧部分被革新,精华部分得到弘扬,能够推动红色文化本身的繁荣发展,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对推动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先进文化建设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从文化层面上来看,人们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且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然而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如低俗、媚俗、庸俗等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红色文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其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内核能够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立足于红色文化视角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对以“三俗”为主的错误文化产生抵制作用,逐渐消除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糟粕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环境基础。

五、红色文化教育的管理价值

红色文化教育的人文性特点,能够推动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工作中的落实,为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助力。红色文化教育的管理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弘扬人文精神。纯粹从管理技术层面出发的管理工作属于显性管理,主要停留于制度层面。而实际上,通过对组织生产行为的观察,能够发现在制度层面背后的隐性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内容得以表现的。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推动其代表的人文精神,与管理学所代表的科学精神相结合,让管理者发觉显性管理中没有发现的,归属于文化范畴的隐性因素,能够拓展管理者的视野,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实现人本管理。其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革新的精神内涵,能够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红色文化教育能消除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隔阂,形成价值层面的共识,避免组织结构的内部摩擦,降低管理工作产生的成本,并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其三,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推动人本管理的落实。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其拥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借助红色文化的特殊地位,在管理工作中可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构建人本管理模式,找出侧重于人本身的情感与侧重于管理的效率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构建动态平衡逻辑推进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从而改变既有管理模式过于注重效率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弊病。

六、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阶段。报告中更是提出了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工作重心,降低能源损耗并提升资源利用率,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清醒认知,更是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举措。分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可知,如资金和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已经不再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关键,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道德观念的视角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生态伦理学家们提出了“理性生态人”假设,理性生态人应具备理性与生态人的双重素质。从理性层面来看,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支持;从生态人层面来看,应具备丰富的生态伦理学素养。而理性生态人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教育,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推动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等红色文化内涵的传播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态价值表现在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是人们解决当前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所必备的思想。其二,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能使学生摒弃“人类中心”的思想观念,树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深刻意识到人必须依托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不断发展,有益于养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其三,红色文化教育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优秀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对人的精神文明产生影响。红色文化教育的展开,能通过生态意识的确立改变当前人们面对自然的短视问题,使其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破坏自然的短期利益向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进行转化,重视全局利益而非局部利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思想指引。

七、结语

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是其社会价值中的重中之重。红色文化是历史的记录者,它包含着我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党与群众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法和思想过程。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将我党的政治形象立体化,从而强化其政治话语力度,令人们成为其拥护者和维护者。红色文化教育的经济价值,则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起到调整方向、刺激发展的积极作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而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在保证所有人拥护同一个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企业、民众、国家高度联系在一起,有效刺激经济稳定、飞速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价值是,其能够构建“承上启下”的文化传承链条,既帮助人们铭记过去,也能够辅助人们辨别当下。红色文化教育的管理价值,能够为管理者规划好行为的核心,推动人本管理思想的有序落实。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态价值又能够促进思想中生态和谐的基本任务。总的来说,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涵盖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海贵,叶桉,周琰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及途径探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1):38-43+117.

[2]薛强伟,刘建军.文化自信视域中的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探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9(1):64-68.

[3]刘莉,张华金.红色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J].教育探索,2014(3):114-115.

[4]张华波,邓淑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14.

智慧化教育范文4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传播政治理论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政治方向,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政治价值观,塑造完善的政治人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破天荒地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个理论,随即展开深入研究。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提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改变和创造的过程”。[1](P.91)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也较为深刻,王惠岩提出:“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2](P.241)燕继荣认为:“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为政治社会化过程。”[3](P.302)综上所述,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通过某些途径得以普及、传承并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或组织将统治阶级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规范等主导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合理合法的政治行为,形成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树立政治信仰,政治人格不断完善过程。在此过程中,本地区或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特色得以维持、发展。这个过程始终伴随人生各个阶段,由“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化。

二、社会政治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统治阶级不仅指挥物质生产,而且还要生产精神产品。统治阶级出产的精神产品区别于其他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产品。其精神产品包含浓烈的意识形态性,服务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4](P.4)在此过程中,教育活动促使教育对象自觉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我意识,外化为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等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两者所包含的“政治观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两者在根本属性、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意识形态属性是两者的根本属性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得以传播的保证。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完成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承,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在此进程中,时刻坚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色,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因而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就有较强的阶级性。两者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观念,因此,两者的根本属性相一致。

(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代表阶级利益的施教人员,如初级、高级教育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企事业单位党委负责人等。教育者以统治阶级意识为主导,组织教育活动,制定教育内容。两者的教育对象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从事各种职业,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如学生、医生、军人、干部、共产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三)两者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在我国,政治社会化传递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输送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政治观教育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分析基本国情、最新形势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两者倡导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培育“四有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两者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升教育对象思想道德境界,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塑造具有道德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共产主义信仰的理想人格。此外,在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其产生积极行为,促进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政治社会化旨在培养社会成员政治情感,帮助社会成员塑造理想政治人格,坚定政治信仰,激励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内化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外化政治行为,使其政治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两者共同目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政治文化代际传递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决定了政治社会化进程是否顺利,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政治社会化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就是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政治社会化坚持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行动指南。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政治信息,传授最权威政治知识,为教育对象扫清认知障碍。政治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围绕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为塑造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人格而展开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政治信息,提倡的政治观点增强了教育对象政治敏感度,激发了教育对象的政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手法,不断强化了统治阶级的意识,逐步加深教育对象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促使教育对象对政治观点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地飞跃。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者只有具备共产党提倡的政治思想,才会产生为人民服务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教育对象输送政治知识,传递政治信号,引导教育对象树立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教育对象形成个体政治价值观念

树立个体政治价值观念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初期,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阶段,教育对象对其产生了基本的认识。此后,经过教育者直接理论宣讲,或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对象理解、消化、掌握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以政治行为准则来参与政治活动。从内化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念,到以社会公认的政治行为尺度进行政治活动,就标志着个体政治价值观念以完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价值观念,是产生政治认同的前提。凡拥护党的政治路线、纲领,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行为都应受到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就是为了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激发教育对象奉献社会的热心,产生有利社会的行为,对敌对势力采取相应的惩罚,摒弃恶劣行为,这就逐渐达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共识,增强内心的归属感,就产生了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改造传统政治价值观,确立现代政治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剔除封建等级制度,否定君主绝对权威,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权价值、民主意识等现代政治价值观融入教育活动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维持政治系统运行

人是政治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民群众塑造现代政治人格,引领群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法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使完善其政治人格。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教育者培养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对象内化过程中,新思想、新观点逐渐淘汰以往陈旧的观点,新的思想体系建立起来,这就意味着形成全新的政治态度。在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多种思想政治观点相互激荡,相互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是让教育对象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念,随着主流政治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将政治观念、政治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外化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了各阶层、各民族间的和谐统一。只有保证人民群众在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才有助于推动政治系统运行,为我国各项事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了维护统治阶级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政治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延续性是政治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也意味着政治社会化进程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87.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智慧化教育范文5

随着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我们倡导的高校教育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关注于老师与老师之间,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社会化网络以及教育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内涵,着重分析了高校教师知识与知识行为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设计了几个关于社会化网络教育知识管理目标,最后根据这一目标构建起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并且依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实现知识共享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关键词】

社会网络化;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所谓的社会化网络主要指的就是通过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网络连接起来,进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方便。社会网络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许多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展示了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这就促使我们构建起社会化网络教育知识管理系统,很好的解决了当前我国高校当中知识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知识与知识行为的特点

(一)高深知识聚集

高校当中汇集了多个专业的教师,不同专业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一样,当所有的教师汇集到一起不仅改善了高校学术交流环境而且为高校知识创新提供了可行性条件。不同的教师通过校园社会化网络沟通交流不断的汲取其他专业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涵养并且有有利于加快高校知识创新的步伐。

(二)隐形知识丰富性

高校教师一般所受教育水平较高,并且具备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许多教师尽管只从事一门专业的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之外许多教师也积极的学习其他的知识,因此高校当中许多教师具备有多项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的隐形知识一般体现在日常的学术过程中以及教学、科研当中。高校如果可以很好的管理以及使用教师的这些隐形知识资源那么就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群体的发展。

(三)知识互动有限

要促进高校知识创新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互动创新,但是当今高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各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不一致,高校各院系之间交流较少,高校奖励机制等等这些方面的影响,受制于此,高校当中教师知识互动少之又少,这样就阻碍了高校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

二、基于社会化网络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

(一)知识动态推送

主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系统网站,并且将高校教师的相关信息录入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学术研究方向等等相关信息,然后系统为各教师自动推荐同样研究这一学术领域或者是对这一学术领域有兴趣的其他相关的教师,最后相关的教师可以组成一个讨论群,在群组里讨论或者是相关的信息。

(二)知识服务虚拟社区化

所谓的知识服务虚拟社区化主要指的就是将高校教师通过分组之后组成一定的群体,将这样的群体比拟成一定的社区,各个群体在这个虚拟化的社区当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而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架构,提高高校教师知识交流速度以及高校知识的利用率。

(三)以“活动”引领知识传播

特定的活动总是与特定的知识相关联的,特定的“活动”可以有效的引领知识服务传播,高校为了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举行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学术活动不仅针对性强且能够有效的发挥出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而且“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公告以及单纯的信息推送具有更加形象及生动的特点,它更有利于用户的学习与消化。

三、构建知识共享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一)用户中心模块

用户中心模块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资料修改等三部分的内容,用户注册完之后可以登录系统中完善自己的信息,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用户完善的信息将用户作出适当的归类,并且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是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然后系统再将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是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归为一起,自动生成一个群体。各个用户也可以通过系统当中的资料完善部分填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填写内容将我们分配到不同的群体当中,进而满足我们不同的研究兴趣。每个用户通过系统进行站内学习、交流,甚至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学习。

(二)学习团队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指的就是系统中的用户根据自身研究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兴趣安排,将相关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每个教师可以加入多个研究小组,组成团队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在团队内交流讨论,公告、开展项目调查及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进各个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

(三)文献知识交流模块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交流这一模块内容来分享自己近期读过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书或者是里面的某一章节某一段内容,在这一模块教师可以将自己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分享出来,也可以将一些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来,供群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探讨,通过这一模块的交流学习不仅促使了群组里每位教师对其他教师科研成果的参阅学习而且也使得其他教师产生紧迫性,更加促使他们去收集资料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

四、结束语

社会化网络发展趋势下,高校要加强知识的联系性以及创新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习惯了“各行其事”,总是埋头苦干自己的份内事,对于其他信息可谓是不管不问,这种分散式的高校知识体系不利于高校知识的管理,也影响了一个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及学校整体的发展,为了改进这样的局面,顺应当前网络化的发展,各个高校应该加强构建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交流,促进高校知识的创新。

作者:朱锐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初薇,李金永,基于社会化网络的高校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智慧化教育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智慧;优化课堂

1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

相较于其它学科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圆融性极强,灵活多样,致使语文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方面的内容摇摆不定。一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导致教学目标的选择极其困难。其它学科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学习了这一教学内容就能习得某一能力。而语文学科则不然,学生基本能够运用现有母语知识对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学,过多的讲授只会让课堂教学繁杂,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教师在文本处理上又不容易找到核心教学内容以构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并不明显。二是语文教学的方法面临质疑,由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处在母语环境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和学生自学自练的语文学习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且有大量数据表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得益于自己的课外阅读,而并非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面对以上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势必需要运用语文教学智慧进行思索,以改善语文教学现状,优化课堂教学。现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谈谈该如何运用语文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

2运用语文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

2.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长久以来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要么随意引申,将一节语文课演变成了思政课;要么不顾文本进行肆意解读,如:武松打虎是违反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出现这些情况很大可能是教师自身对学科性质、教材、学情把握不到位,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运用文本解读的教学智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蟋蟀的住宅》是一篇介绍蟋蟀修建自己洞穴的文章,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在于蟋蟀修建洞穴的过程,否则很容易上成自然科学课。而是应将重点放在文中反复言说的对象上———“不肯随遇而安”,这是蟋蟀的不同之处,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会对它表达喜爱之情的原因。且文章标题为“蟋蟀的住宅”而非“蟋蟀的洞穴”,特殊的写法必有特殊的用意。

2.2敏锐捕捉语言意蕴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为核心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的教学智慧敏锐地捕捉文本语言中的意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良好的向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文中描写蟋蟀“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这一句时应重点把握“一点一点”,让学生细细品味蟋蟀运用自己柔弱的工具(钳子、前足、后足)是如何修整出这样一个舒服的住宅,这“一点一点”之中充满了几多辛劳与不易,应将这种辛劳与不易朗读出来,切实体会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

2.3构建和谐课堂气氛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这是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文本中的情、意是点燃语文课堂气氛的一根火柴,教师可以运用这根火柴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周围一片漆黑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围绕着这一根燃烧的火柴畅所欲言式的探讨火柴的温度,激发知识间的碰撞,照亮整个黑夜。文章中的第7、8自然段是对蟋蟀挖掘住宅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通过蟋蟀的挖掘动作刻画了蟋蟀即使没有坚硬的工具,即使再疲劳,也要建造伟大工程的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其中的细节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切身感受其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2.4适时开展课堂训练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还包括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这是开展课堂训练的目的。教师应将课堂训练的目的了然于心,以文本为依托发掘其中的“肯綮”之处,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训练以达到最佳预期效果。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常规训练项目,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的常用手段。《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蟋蟀与别的昆虫在选择巢穴时的不同之处;描写蟋蟀住宅的句子;蟋蟀挖掘住宅的细节动作),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运用“自由朗读”“同桌共读”等朗读方式获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2.5妥善处理教学生成

即使教师在备课时进行了充分预设,在课堂上仍有可能由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产生教师无法预设到的生成性情况。遇到生成性的内容出现,切忌回避,这时教师更需要机智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进行问题解决,适当突破既定的教学程序,给予自由探索的空间,达到既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又“超额”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教师形象解释“挖掘”一词后仍然把握不准其用法,教师可采取将“挖掘”一词与其近义词、反义词作对比分析并结合语境造句,这样既完成了对“挖掘”一词的落实工作,又让学生积累了类似的词语、学会了这个词语的正确用法,有效落实了语言的习得训练。

参考文献:

智慧化教育范文7

(一)农村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不断学习已经走上致富之路。然而,那些贫困山区脱贫的步伐却依旧缓慢,经济发展不起来甚至进入死循环。很多农民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新东西,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漠视不理,继续粗放式发展生产,从事不利于自身健康、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工作,这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理念、和谐氛围格格不入。因而,为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与治安稳定,形成淳朴民风村风,贫困山区农民法律社会化迫在眉睫。

(二)建设法治中国的客观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因而,解决好农民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全面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使其法律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将成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三)农民自身法律素养提升的应然要求

法律社会化,指通过主体与法律的交互作用,使个体的法律共性与个性共同形成的统一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教化,使主体在法律环境的作用下,掌握法律文化,造就法律共性;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内化,使主体积极作用于法律环境,选择法律文化,塑造法律个性。构建学习型社会,农民的学习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贫困山区农民法律素养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现实,要提升农民自身的法律素养,着眼于促进农民法律社会化理应成为一个突破口。具体来说,促进农民法律社会化,就是使农民从自然人成为法律人,就是促进农民逐渐学会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并为现存法律体制所接受,就是促进农民法律态度、法律信仰、法律意识形成,也是促进农民理性认知、利用和改造自身所处法律环境,从而使山区农民养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形成积极学法、遵法的优良风气。

二、贫困山区农民法律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当前,我国贫困山区农民法律社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民法制教育严重缺失,没有法制教育的相关计划与安排;缺少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农民接受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存在一定程度的法律信仰危机,司法公信力较低,多数农民认为学习法律无用,或者认为法律程序过于繁琐;农民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法律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法制教育内容与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关联性小,且法制教育以文本方式为主,教学方式陈旧不先进,农民对其不感兴趣。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民习惯、干部乐意的“人治”历史传统

中国普通百姓有勤劳善良、隐忍、逆来顺受等性格特质,文化水平低且社会地位低,遇到棘手问题多是依赖别人,不习惯独立解决。由于“有事找干部”、“有事找政府”等传统思想盛行,农民平时遇到纠纷时,常寻求村里的“智者”调和,想不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贫困山区多粗放式经营,经济相对落后

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可用耕地较少,因而农民务农收入并不高,村干部经济较差,没有形成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路,对村里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生产生活方式视而不见或者得过且过,山区经济发展一直跟不上时代步伐,仍旧是粗放式发展。比如,山区农民长期以来形成开山取石的传统,破坏了国家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原始森林资源,同时,造成生态失衡、引发地质灾害。

(三)地理环境受限,普法宣传不到位

贫困山区多处偏远地带,交通不便,县政府对其监管不力。一些乡镇从未组织过村干部学习法律,更没有采取措施要求干部自学或进行相关法律培训。比如,国家森林保护法、国家矿产开采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土地流转政策、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并未深入进行宣讲,对农民宣讲也不到位,并未分析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与法律认同感。一些法律主管部门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流于形式,在没有长期性规划的情况下便开始农民法制教育与宣传,导致成果不理想。

(四)农村干部阶层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依法治村

虽然我国的普法教育已经进行多年,农民的法制观念有所提高,但是贫困山区农民的法制观念依然淡薄。很多乡村干部对法律一知半解,处理一些农村基层工作时,很少以法律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常常以权压法、以暴制暴,甚至对一些积重难返问题放任自流。或者因为自身管理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乡村干部不依法办事,随意侵害农民合法权益,以权谋私,损害党在农民心中的良好形象。然而,农民却不懂法,常常无意识寻求合理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现实对于干部法制观念的强化与农民法制观念的形成极其不利。

(五)农民本身文化层次低,接受法制教育的意识不强

贫困山区农民眼界受限,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常常怀有抵触心理;为了养家糊口,平时除了干农活、打零工外,没有太多时间娱乐或继续学习提升,就算有一点农闲时间也常聚众喝酒、打麻将、闲聊等,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多是随意,或者有一些对时事感兴趣的农民也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专业的法律语言不理解,对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更是难以知晓;有时听村长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也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心理,多数人认为,法律离自己很远,自己只要本分劳动就不会惹事端。

(六)法制教育培训少科学规划,多主体造成责任分化

从纵向看,虽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民法制教育网络,但整个教育培训体系无统筹安排与长远规划,收效甚微。从横向看,目前涉及农民法制教育的部门众多,如组织部、宣传部、司法部、妇联、学校等,但是多方管理造成责任分化,没有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便无法保证农民法制教育的顺利展开。这使农民法制教育在实际的宣传与培训中,陷入零散、盲目、无头绪的混乱情形。

(七)农民法制教育内容滞后,方法缺少针对性

农民法制教育内容更多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非对文本的具体解读,更多体现国家强制性而较少关注农民实际的法制教育需求,内容多枯燥而少灵活性、专业性强而晦涩难懂,无法激起农民的学习热情。我国于2012年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但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各地方省市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农民法制教育培训本身操作性不强,法理性不够。教育培训方法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单向的传单发放,不关注农民的反馈意见;多采用墙报、村务宣传栏进行短期突击宣传,不注重长期宣传及后续跟踪。

三、成人教育促进农民法律社会化

许多学者对农民法制教育的探讨侧重从法律、教育、文化、新农村建设等视角,本文重点从成人教育促进农民法律社会化视角来分析农民法制教育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具体表现在:

(一)总体思路分析

1.充分考量农民心理及农民学习实际。

在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下,农民形成了“安全第一”、“知足常乐”等生存伦理和价值取向。他们存有保守古板、小富即安心理,力图规避对基本生存形成威胁的风险。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又有脱贫致富、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在这种安于现状的保守心态影响下,农民形成了过分关心实际效果的学习理念,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因农民忙于农事而致使他们严重缺乏学习时间及学习空间。因而,在农民法制教育中,应凸显尊重体谅的人文关怀、身体力行的公平正义,而不是极端偏见下的过分说教、至高权威与随意指责;应自觉打破思维预设,敢于推陈出新,并积极引导农民破除麻木冷漠、保守愚昧等落后思想观念,帮助其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做好对农民进行长期法制教育的心理准备,真正将农民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2.妥善处理个群关系,使之良性互动,各司其职。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因而,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民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内部与外部人力资源、关系资源、隐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协调好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其良性互动,更方便地开展农民法制教育。法律宣讲团成员在进行农民法制教育时,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了避免工作过程中互相推卸责任,必须提前进行工作分工:集体成员商议后确立短期和长期工作方案,组织部负责培训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宣传部负责前期动员与宣传;编辑部负责法律材料的编写与修正等。整个团队应注意个人与群体的良好协调及互动,并在活动中确立工作理念,逐渐形成科学的工作流程。

(二)具体操作方案

1.准备:创设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

(1)宣讲团成员提前深入农民生活,收集农民生活中的现实法律问题(离婚打官司问题、房产问题、子女上学择校问题、土地使用、流转问题等),以这些问题为原型设置问题困境并形成宣传资料,在培训开始前将其发给农户;(2)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进行普法动员;(3)由村委会组织村民观看法制类影片并穿插法律宣传片,充分激发农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4)将农民的实际法律问题改编成小品、相声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给农民以心灵的触动。

2.方法及计划: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

法国学者莱斯纳等人认为,成人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同时扮演继续社会化的客体、继续社会化的主体、继续社会化的施动者三种不同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莱斯纳提出成人继续社会化的基本机制,分析形成了三类教学方法:以获得规范为导向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以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帮助型教学方法、以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为导向的介入型教学方法。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农民继续社会化的过程。结合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农民法制教育的培训工作应该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地完成。(1)培训初期应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方法,比如讲解法(分为一般法律知识专题和与农民相关的农村法律知识、政策法规等)、读书指导法(重点解读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专业术语)等,侧重对农民基本与重点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其形成相关的法律概念与解决法律纠纷的图式;(2)培训中期应多采用帮助型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法(讨论并学习借鉴农民身边熟悉的法律案件、纠纷的解决过程与审判结果,帮助农民理解法律问题的关键点及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心理体验法(有计划组织农民旁听县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会,让其身临其境感受法律公正、法律权威、法律维权,并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等,侧重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与意识、形成解决简单法律纠纷的能力;(3)培训后期应多采用介入型教学方法,以实际生活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比如土地纠纷、村干部换届选举、婚姻财产问题等,侧重农民之间的互动,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争做“法律明白人”、“维权达人”。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并延续教学成果同样重要。经过集中式培训后,宣讲团要及时总结培训中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后期对村干部进行针对性培训,重点培养他们倾听农民心声、关心农民生活的习惯,鼓励他们及时发现并收集问题,帮助他们成长为农民的法律咨询员、调解员,最终促成村民与干部和谐共处、法律素养逐步提高。

3.内容选择:体现方向性,凸显地方性、时代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选择,是一种文化选择。因此,农民法制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农民。在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的前提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应该具体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及文件内容,形成一套适合农民学习的、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宣讲材料,并结合最新时事动态进行修改完善。比如,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基本法律常识、农民合法权益维护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赡养父母问题、房屋买卖问题、财产继承问题、土地承包问题、纠纷处理问题等等。

4.启动:村委会牵头,整合人力、财力、关系资源。

智慧化教育范文8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性技能和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此,中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训练时间,注重教学实践,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更多侧重基本美术知识的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简笔画、水墨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剪、贴、画、拼、粘、组合等技法,借助不同的美术形式,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可以实现三个教育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幼儿园的一些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画画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最直接手段。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很多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探索、观察、思考并动手绘制完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注重开展“在玩中动手、在学中动脑、在寓教于乐中认知”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带给幼儿丰富的、直接的、主观的审美体验和情趣,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不仅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要有效结合美术相关的图案与美术鉴赏能力,以此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

受以往教育体制的影响,一些中职学生在接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前未能学习专业的美术课程,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加之入学之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未能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其手绘能力也较为缺失。

2.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生难以全面掌握

美术教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前的美术教育与幼儿实践教学中,艺术创作、教具玩具制作、区域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绘画教学开设的课程内容繁多而且种类丰富,学生难以深入地研究、学习并全面掌握。

3.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以往教学方式的影响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简单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并简单地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否作为判定成绩的重要参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模仿,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让学生对美术课程形成厌烦的情绪,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1.以全实践为导向,树立专业课程理念

全实践,即将学前教育专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定位并作统筹安排。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包含了专业中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内容。从本质上看,全实践指有效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职业性基本能力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或指导方向。绘画课程是根据幼儿实际教学需要开设的课程。一年级时,绘画课程主要有简笔画教学、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幼儿线描、折纸、剪纸等,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进入幼儿园见习三次,寒暑假应参与社会实践并进行考核。二年级时,主要根据幼儿园课程需要,开设有关儿童主题画创作、幼儿园玩具教具制作、废旧材料运用、泥塑、布艺以及环境创设等课程,也会让学生进入幼儿园参观、见习,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怎样做到“在玩中动手、在学中动脑、在寓教于乐中认知”。

2.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应紧密结合幼儿美术教育的实际,以保证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生今后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不应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对其绘画技能的训练上。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美术课程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美术教育的精神,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以胜任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儿童画创作与教学、手工制作与教学等相关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不断提升自我,掌握必备的幼儿教学技能,进而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对此,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多开设一些与幼儿教学相关的课程,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具体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部分

绘画部分包含简笔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儿童装饰画等内容。其中,简笔画的内容应被当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础的内容开展。

(2)手工制作部分

手工制作部分的内容繁杂,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征。这部分内容包含纸艺、布艺、泥工和废旧材料手工等。其中,手工制作部分属于基础内容,课时较少但要求较高,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手工制作内容较多且分布较广。

(3)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的成长难以脱离环境,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内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牢牢把握幼儿园环境创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工作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进入幼儿园工作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主题性文化墙,或布置一些卡通墙饰,让学生从这些墙饰尝试辨认不同的颜色。这些活动的开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外,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加直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色彩的对比》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应用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开放式体验课堂导入,内容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或是日常的生活经验理解并对比色彩,感受色彩的变化,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展开探究。第二,将所讲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开展任务型浏览,这就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分工合作,各小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整体性色调的搭配。第四,结合课堂评价、小组互评或自评的方式综合评定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第五,课后反思。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姿势不正确,不会合理使用水粉材料。教学结束后,教师将与这些有关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和QQ群中,供学生学习。该节课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推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愈加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美术核心素养和美术技能,努力培养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教学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19(11).

[2]苗变变.基于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以美术基础课程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9(9).

[3]郭利婷,马婷.杜威课程论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昭通学院学报,2019(1).

[4]陈永亮.破与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刍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