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工程范例

智慧物流工程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1

[关键词]汽车制造;智慧物流;大数据

1引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竞争力背后的力量支撑。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向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看齐。该规划分三个阶段实现工业强国。第一阶段即2015—2025年十年间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十大领域,汽车产业就在其中。在该战略的指引下,汽车制造商纷纷开展数字智能工厂升级改造工程,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汽车生产制造依赖稳定的全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衔接、生产企业内部工序之间均需要物流活动的支撑。物流通道可以促进供应链上企业间业务合作顺畅,尤其是及时的供货和充足的库存,防止因材料不到位或质量问题而出现停产事故。在智慧物流研究上,郑秋丽提出了智慧物流的四个演化阶段:信息化阶段、物联网阶段、智能物流阶段、智慧物流阶段[1],蒋瞻等研究了以3S(GIS/GPS/RS)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智慧配送系统使其在Web上实现物流配送系统和3S的有效集成[2],董潇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MATLAB仿真软件对智慧物流进行评价[3],张彤认为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沿着“智慧供应链物流管理”和“智慧物流业务管理”两个层次展开[4],余娟提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信息技术[5]。

2汽车制造物流系统分析

汽车制造业物流系统相比其他产业要复杂,从物流活动中的各项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实时指导现场作业,再到多系统集成互通,物流体系需要将上游供应链、基地仓储系统、下游供应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内外物流可视化、物料交接零时间、降低库存积压。智慧物流系统依托SPS、LES、SRM、MES、QNS、ANDON等多系统集成,采用JIT、QR、精益物流等技术,可以实现物流数据处理实时准确、物流活动可视透明、物流流程衔接顺畅,达到高效节约的目的。

3汽车制造智慧物流体系构建

(1)智慧物流内涵。对于智慧物流的定义,社会各界提出了各种看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匹配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6]。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认为,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7]。贺盛瑜等学者从管理视角出发,认为智慧物流是物流企业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货物流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8]。(2)智慧物流核心技术。智慧物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展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型物流系统。智慧物流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实现信息的捕捉、推送、处理、分析和预测。(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架构。第一,基础环境层。①平台支撑环境,包括系统的运营环境、操作系统环境、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环境。②网络平台,包括物联网的承载网络、广域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局域网、车载网,以及网络设备和接入隔离设备。第二,应用支撑层。①技术支持平台,一方面通过服务引擎访问资源、数据,以身份认证、工作流引擎、调度引擎等功能实现系统的数据管理、业务执行引擎等;另一方面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字典等对数据在企业业务应用提供传输、处理、转换等功能支持。②外部支持平台,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金融平台和电子物流平台。第三,企业应用层。①智慧物流商物管理平台,包括品类管理系统、流量流向管理系统、供需管理系统及商物协同管理系统。②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基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配合供应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实现无缝链接,包括采购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一体化物流系统。③智慧物流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包括自动仓储系统、动态配送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管理系统、物流过程控制系统、分析与优化决策系统、货运信息系统、增值服务系统等。第四,智能决策支持层。将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运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辅助决策者进行预测分析、统计分析、模拟决策和方案制定,帮助制定战略战术,实现企业智能化管理。

4推进汽车产业智慧物流发展建议

(1)推进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汽车产业正面临转型,大数据、AGV、机器人、云平台等数字智能技术将成为汽车工厂的标配。打造工业4.0汽车生产智慧工厂,搭建大数据云平台,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打通制造、供应链、销售、售后为一体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将是大势所趋。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制造企业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后,其生产成本能够降低10%~15%,大数据对于工业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数字经济融入实体经济,依托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信息化,环节数据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可控性,降低物流成本。(2)强化产业配套打造智慧供应链。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尤其是汽车产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依赖度十分高。精益制造环境要求形成以“主机厂”为核心企业,相应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作为供应商的精益供应链体系。在这种要求下,一方面需加大力度指导、帮扶企业引进生产所需上下游配套企业,政府出台保障配套企业用地、配套企业落户、税收减免、资金支持方面的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智能化水平国内一流的产业发展集群;另一方面提升汽车供应链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开发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缩短订单处理周期,提高准确率,减少供应链上库存水平,降低总物流成本。(3)加强汽车行业物流人才教育培训。汽车产业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设施设备操作难度系数较高,普通工人难以胜任,需要引进有一定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从事相关工作。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物流系统的升级,要做好物流岗位员工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环境。(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引擎,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制造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提供大量的研发资金进行科技创新,将研发链和生产链、营销链、物流链打通,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才能在不断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郑秋丽.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18):108-111.

[2]蒋瞻,陈书林,贾红艳.基于3S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152-154.

[3]董潇,韩以伦.“互联网+”背景下智慧物流评价体系研究[J].智慧工厂,2019(4):64-66,69.

[4]张彤.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物流业务体系构建与运营[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86-89.

[5]余娟.我国智慧物流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9(2):65-69.

[6]黄宏明.基于A生产企业的智慧物流设计及实施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

[7]袁开福,何旭.物流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33.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2

关键词:区块链;智慧物流;政策;技术;产业

区块链技术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之一。中国将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列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范畴。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区块链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区块链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区块链技术产业应用愈发广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的目标,运用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发展智慧物流则是必然之路。在基于区块链的智慧物流发展之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探索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才能够有效化解矛盾,深化智慧物流改革,构建物流运行体系,有力助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1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1.1区块链技术及其发展。区块链是基于信任基础,具有合作机制的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信息保真、留痕、可溯、公开。区块链技术是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区块链伴随比特币的诞生而出现,主要用于加密货币,通过电子数据传输与交易,从而完成交易介质、记账单位和价值存储的功能。第二阶段区块链主要用于金融服务,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由其创建者编写执行特定任务的程序,使得区块链能够发挥更为复杂的逻辑功能。第三阶段区块链不再只为金融服务,而是开始应用在包括政府、食品安全、媒体、司法取证等在内的更多场景,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超级账本技术,能够实现完整权限控制及安全防护的区块链架构。

1.2区块链技术的产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产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区块链技术企业主要进行加密货币、互联网、金融、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数据管理服务、物联网、能源、医疗健康、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存证等多种产业应用。从全球范围来看,拥有区块链企业数量和规模排名前两位的国家是美国(约32%)和中国(约30%),两国区块链企业占全球的60%以上,紧随其后的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瑞士、日本、印度、德国、韩国8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分全球约40%的区块链企业。区块链技术在国内主要在金融业、政府档案、数字资产管理、投票、政府采购、土地认证/不动产登记、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产业应用。同时也应看到,区块链技术产业的资本热度出现下降,区块链技术企业的增速正在放缓。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球区块链产业累计投融资金额达103.69亿美元,2020年开始投融资层面区块链产业投融资交易热度下降。

1.3区块链技术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数字身份设计、可信计算、隐私保护和风险控制等技术,能够解决物流运输真实性和资金真实性证明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的交叉核验,帮助物流产业链中所有参与者更好地获得金融、监管机构和客户的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慧物流适用于公路货运、航运、多式联运等多重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场景,能够通过实践特色应用场景,赋能物流领域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加快智慧物流落地,助力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在网络货运、城市配送、内河海运、多式联运多个物流场景中进行智慧物流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对上链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在加密环境秒级快速计算,保证数据安全、真实和可信。经过数据所有者授权,相关利益方可实时获取数据,从而帮助物流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个人参与者获取对应服务。基于区块链共享网络,从物流行业信息不对称、物流企业经营不可信,到数字化业务运营过程,商业合作效率大为改善。

2基于区块链的智慧物流发展困境

尽管近几年基于区块链的智慧物流业取得一定发展,但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国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对智慧物流发展的顶层设计不足,配套跟进不足。国家层面对物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较为清晰,但是对智慧物流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不够明确。相应的智慧物流配套跟进不足,智慧物流制度建设滞后,智慧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后备人才培养尚不健全。国内开设区块链专业或课程高校中,首批区块链工程专业毕业生是2024年。二是智慧物流的运行成本偏高,信息化应用不足。尽管智慧物流的效率较以往显著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还高于发达国家6个百分点以上。一些物流企业受制于运行成本上升影响,效益水平不高,缺乏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公共信息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对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滞后,总体上智慧物流业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三是智慧物流的骨干企业缺乏,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总体来看,智慧物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小而散”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物流企业经营手段相对单一。区域间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各省各地发展与发挥物流一体化优势的矛盾较突出,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多种物流方式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和大陆桥等物流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开发。

3基于区块链的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3.1政策层面,构建智慧物流顶层设计。在总结“十三五”期间物流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成果、基本思路和经验举措的基础上,在物流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智慧物流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具体举措,注重对重点制造业和创新制造业的支撑和保障。各省根据自身区位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各省智慧物流发展相应的制度和方案,在凸显特色、服务全局,推进一批智慧物流网络中心、调度中心、配送中心等示范项目建设。物流业发达省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研究制定智慧物流示范基地、智慧物流示范企业等系列办法,走在前列,为全国智慧物流建设起好典型示范作用。

3.2技术层面,强化智慧物流技术支撑。积极推广应用物流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引导和推动物流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实现低碳、绿色、智慧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对物流业的新要求。适应“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物流企业效率提升和物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车载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和可控化。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推广多式联运、仓库太阳能发电、托盘共用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实现物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智慧化物流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互联互通。加快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建设,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运作网络。

3.3产业层面,优化智慧物流空间布局。按照“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建设,畅通国际国内物流通道,重点建设陆海联运、江海联运等中转设施,完善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区域分拨物流等功能,协调推进区域大通关建设,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以江苏省为例,积极发挥省内五大物流枢纽(南京、苏锡常、南通、徐州、连云港物流枢纽)和五大物流带(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沿运河物流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深化长三角地区物流协作,推进与长江中上游地区间的跨区域物流联动。加强物流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百家重点物流基地、千家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建设为支撑,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推广城市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模式,提升大中城市共同配送网点覆盖率以及连锁企业商品统一配送率,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协调发展。

4结束语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3

[关键词]开放大学;智慧物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标志着智慧物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建立先进、共享、高效、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设定了目标。2017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智能物流的发展以及智能化物流设备的运用。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5G技术革命的到来,将使物流的各个环节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新的行业变革不仅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全面升级,对物流从业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仓储、理货、分拣等基础性物流岗位的需求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方式所取代,使得物流企业对基础性岗位的需求大幅下降,而物流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目前,智慧物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涉及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文献较少。开放大学以在职成人为主要对象,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优点。本文旨在分析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趋势,针对湖北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及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培养适应时代新发展、行业新动态、市场新需求的复合型智慧物流人才。

2智慧物流背景下的物流人才需求

智慧物流人才有别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物流人才,应能满足智慧物流的运行和管理要求,既懂物流管理、通工程技术,又会技能操作。把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思路,分析智慧物流的特点及人才需求是构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最基础和关键的工作。

2.1智慧物流的特点及功能

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功能单一、管理粗放的物流模式,智慧物流是整合资源需要、物流需求升级、智能技术成熟等因素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智慧物流的本质是在供需平衡的前提下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为需求方提供最佳的服务。智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层、通信层和应用层的三层架构之上,能够快速识别物品、实现最佳配送路径并及时了解货物状态,对物流过程各环节进行定位追溯[1]。自动感知、自我判断、智慧决策、自动执行、深度协同、智慧学习是智慧物流的六大基本特点[2]。智慧物流不仅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还为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国家战略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流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下,物流大数据、物流互联网、物流云服务、人工智能等应用以及协同共享模式成为了智慧物流发展的新趋势[3]。

2.2智慧物流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智慧物流时代,信息技术引领物流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物流人才需求发生改变,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2.1基础性岗位人员将向技术性岗位转移。我国的物流业一直以来被视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原先依靠大量人力资源投入的物流发展模式将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物流业的需要,智能化技术和自动化装备将成为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长期应对方式。当前,无人驾驶机、车联网、自动化货架、末端配送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物流各环节正在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仓储、运输、配送、客服等简单重复性劳动岗位将逐渐被替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会从基础性岗位向技术性岗位转移,智能设备的操作、智慧仓储的管理、无人仓储作业的管理、智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方面将会产生更多的岗位需求,这就要求智慧物流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2.2.2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既懂物流基础业务又掌握物流一线岗位技术操作和现代化物流运作规律,还熟悉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兴技术应用的高素养复合型人才在如今的物流市场人才需求中尤为稀缺[1]。高素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基础专业知识,还需熟悉生产过程,能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系统、操作智能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流程优化控制,并能够对智能物流设备进行日常维护[5]。在综合素质方面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大数据思维等物流人才必备素养。因此,需要根据人才需求趋势重构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培养适应智慧物流市场需求的高素养复合型人才。

3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3.1发展现状

湖北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6年,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掌握扎实的管理知识和方法,熟悉物流需求分析、物流运作管理、物流流程控制且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物流应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通识课、综合实践六大模块。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为物流业、制造业、流通业的操作人员和管理运营人员。学生毕业可获得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基本职业素养,能运用专业知识胜任采购、储运、配送、货运、信息服务等操作和管理工作。物流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相比,报读人数较少。根据湖北开放大学各专业在籍人数表(2016-2019)可知:湖北共有27个教学点有物流管理专业在籍学生,其中有20个教学点的在籍人数小于10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申请学位人数少,学位通过率低。

3.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3.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有466所本科院校及787所高职院校都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6],开放大学作为成人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与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有所区别,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突出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目前,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培养传统的仓储、分拣、运输等领域的物流人才,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适应智慧物流市场的人才需求。3.2.2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教材内容陈旧。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传统的一些物流岗位被淘汰,需要结合智慧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现有的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于智慧物流产业发展,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训课比重偏低,不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教材内容陈旧,例如《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选用2009年版本,内容偏难,实用性不强;《物流学概论》选用2007年版本,知识体系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智慧物流相关的教材也未被采用。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现代化案例较少,学生学习效果欠佳。3.2.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作业,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见习难以落实、实践报告流于形式,教师也只能提供书面化的实践指导,难以把实践环节跟学生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不一,大多数教学点校缺乏实训基地、模拟软件教室等,或者实训基地与实际脱节,远程实训指导更是难以实现。3.2.4师资力量匮乏。开放教育物流专业教师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部分是一毕业就走上了教学岗位,接受的是传统物流管理教育,缺乏行业内工作经历和企业培训经验,对智慧物流相关技术及智慧物流市场发展趋势了解不够,在导学过程中教学案例单一,教学思维固化。在智慧物流大环境下,既懂理论知识又懂技术应用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导致开放教育的教学环节及教学资源建设脱离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运用所学知识服务职业生涯发展。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4.1更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面向市场、立足实践、不断更新,在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引导,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湖北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转变为既掌握物流常规业务运作、熟悉物流系统运营,又能满足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下的岗位需求,同时还具备大数据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共享能力,能够实现自我成长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4.2优化课程体系

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应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在兼顾传统六大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能力的对接[7],在职业核心课程中增加模拟仿真、大数据分析、智慧仓储、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智能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课程,例如:《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联网技术基础》等。要选择贴合智慧物发展、适应在职成人的学习能力的教材,或与业内专家合作开发适应开放教学的智慧物流教材。在学习资源的建设上打造智慧物流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3构建体现开放大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不能采取全程式、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而需要在教学平台和交流平台上打造柔性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职业化、模块化的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开放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在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和新媒体软件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互动、教学测评和资源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精准的教学模式。

4.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智慧物流环境下的高素养复合型人才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需要加大在智能硬件与软件应用上的投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等途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智慧物流实训室或引入综合实训平台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在设备认知、流程设计、实际操作三个层面全面助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构建多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8]。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师生的双向沟通,完善学习平台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企业实践指导,实现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衔接。湖北开放大学可以跟省内龙头企业、相关的高职院校共同成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联盟,形成校企联手、共育共享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放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和学习伙伴,应该紧跟智慧物流发展带来的知识体系更新和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决定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应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培训和企业实践,学习先进智慧物流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和指导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引进业内优秀物流技术专家与管理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参与课程设置和资源建设,提供实训指导,与专职教师共同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学校也应加大对教师的奖励机制,培养一批紧跟行业发展、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队伍,为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5总结

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给处于转型、提质期的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远程教育有学习时间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如果能在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充分结合智慧物流市场需求,建立多位一体的实践培养机制,将培养出既熟悉物流业务运作,又满足新兴技术下的岗位需求,还具备开放思维的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开大学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结合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习对象的需求进行充分地论证。本文以湖北开放大学为例,指出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中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匮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但对于课程考核形式、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资源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彭东华.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10):35-39.

[2]王帅,林坦.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因、架构和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35-42.

[3]何黎明.中国智慧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6):3-7.

[4]桂德怀.服务智能制造的智慧物流人才供求状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71(19):90-94.

[5]王瑞君.智慧物流视域下我国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思路与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131(6):32-34.

[6]王利芳.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2019,38(6):150-154.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4

[关键词]智慧物流;降本增效;制造业转型

一、实施智慧物流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智慧物流是自动化执行系统、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顶层分析计算决策思维系统的集成体现。它是在精益化、信息化、自动化三者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大数据、云计算这个“大脑”,最终达到智慧物流。当前推行智慧物流的背景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信部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要求生产型企业从单一的制造转向制造和服务并举。当前,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重构制造业新格局的重要动力和转型方向,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物流也将向智慧物流方向转型升级。很多大型国企,在互联网和资本的推动下也诞生了线上或者线下的工业物流平台,作为中车旗下的PZ公司及其子公司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努力提升工业物流发展水平,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对物流的降本增效提出了要求。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的物流成本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仍然较高。国家近年来也连续出台相关文件要求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国家发改委也印发了《“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提出要依托互联网,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形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物流管理重视起来,并把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视角来重新审视,努力通过制定物流战略,降低物流成本,挖掘利润空间,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及开放共享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现代物流将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依托,朝着智慧物流的方向发展;快递、外卖包装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对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当前共享经济影响下,通过共享物流资源,实现整个物流体系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物流系统效率提高,成为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创造实施绿色工业智慧物流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智慧物流业务是贯彻党中央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有效整合供应链实现共赢的有效方式。PZ公司也努力打造制造和服务高效融合的物流新产业,推进绿色变革,希望逐步形成入厂物流、销售物流、厂内物流端到端协同化的现代化智慧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实现多方共赢,促进企业物流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PZ公司内外部物流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生产所需物料配送不及时。近年来,PZ公司陆续取得了较多的城市轨道车辆订单,再加上国内铁路客车以及国际项目的影响,公司面临着繁重的生产组织及项目执行问题,项目执行及交付存在较大的压力。作为支撑生产现场的物流,存在着生产急需物料供应商没能及时送到公司、送到公司的物料由仓库至生产现场配送不及时等现象,造成了生产作业的停顿及等待,影响生产进度。2.存货居高不下。当前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存在供需计划信息不对称,生产计划变更信息传递不及时、双方库存信息互不了解,以及JIT采购与排产难以推行等情况,带来公司大量的库存积压,也造成了库存资金占用。“两金压降”作为中车集团当前提质增效的重点工作之一,存货管理也已成为中车集团“两金压降”的重点,必须从源头及措施方面加以治理。3.包装运输存在材料及人工浪费。公司车辆生产所需物料较多,物资配送过程中一次包装物使用过多,造成巨大材料和人工浪费。如木制包装用完被扔掉,造成极大资源与环境浪费;运转环节包装物拆装繁琐,人工成本投入大;产品质量检查时,多次的拆装也容易导致产品二次质量风险;各产品包装规格多样,影响运输装载率。4.物流信息实时传送不够。一是公司内不知道供应商的物料配送状态,多是用电话进行物料进度跟踪;二是员工在生产现场也看不到物料的运送状态,当干完一道工序时,往往在那等候,造成时间的浪费,也不符合精益生产理念;三是当有生产计划信息变更时不能实时传递给供应商或公司内生产现场的员工,把不需要的物料送到了公司内或现场,造成物料压积。

(二)原因分析

1.物料供需信息不对称,影响生产效率。PZ公司所生产的轨道交通车辆,其制造过程复杂,所需物料较多,如何将物料准时、按量送到作业现场,对确保生产任务平稳有序运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由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需计划信息不对称,急需物料没送到公司;公司内部也存在由于仓库至生产现场的物料配送信息传递不及时,生产所需的物料没有及时配送到工位的情况,给公司的日常生产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2.采购及仓库管理不到位,造成存货居高不下。一是由于企业采购计划不够严肃,相对粗放,采购批次不合理以及订单变更等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物资超期积压,使存货比例偏高;二是存货管理方法较为传统,对于供应商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运用较少,对第三方物流的运作、管控模式研究不够,管理理念有待创新。3.包装物不能多次、高效利用,造成一定的浪费。一是由于物料大小不同,造成包装标准不统一,通用性不强;同样的部件,各个供应商都在重复的制作包装,不能实现包装共享;三是运输及存放物料所需工装的维修、保养、更换,各个供应商都要投入大量成本,造成极大的浪费。种种因素,也使公司物料的采购成本增加。4.物流信息化管控手段不完善,影响信息实时传送。前期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ERP、MES、WMS、SRM等系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企业的项目订单、生产计划、制造BOM等管理接口也没能做好,智慧物流的标准化、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尚未建立,造成物流信息实时传送不够,物流信息化一体化程度需要加强。

三、PZ公司推行智慧物流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的具体做法

在国资委提增效工作的指引下,PZ公司积极寻找新的物流管理模式,希望为生产现场搞好服务,助力降本增效,进而推进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

(一)利用制造MES系统实时节拍化、准时化配送,确保生产进度。在MES系统应用下,将物料、库区、货位、单据、工装、设备、地址及人员等信息实行数字化,表单条码化,以及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扫描识别。通过数据衔接,实现配送协同,促进企业JIT生产与配送,打通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信息链条,加快运作效率。

(二)应用VMI仓库,实现供需双方端到端协同,减少存货占用。通过VMI仓库与双方企业SRM、ERP等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双方在生产计划、库存数量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高效协同,减少超前超量生产造成的库存积压,降低仓库使用面积和管理费用。

(三)推行通用性柔性化循环包装,促进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材料和人工成本降低。在共享理念指引下,通过在供应链各环节推行通用性强、柔性度高,可循环使用材质的包装物,按照使用次数进行付费,降低了一次性木质包装的直接成本以及拆箱、二次搬运等环节人工成本的投入。

(四)应用智慧物流信息化管理服务工具,构建智慧物流管理平台,促进各方共赢。随着生产制造越来越柔性化、自动化,物流管理也需要更加敏捷化、智慧化。PZ公司及其子公司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手段,科学规划网络运输路线,有效整合运输资源,实现多家循环协同配载,降低运输成本;应用现代工具,在包装上安装二维码、GPS接受器等措施,将循环包装与物料数据进行绑定,利用物流平台进行全程管控,实现包装的智慧运营。

(五)智慧物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通过信息技术,实施内部物流和外部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运作。

四、PZ公司基于智慧物流管理进行降本增效的实施效果

(一)物流成本和库存占用下降。通过实施循环包装,减少了包装材料浪费,降低了用工成本,预计实现物流成本较之前降低20%;在运输方面,通过平台化运作,实现资源协同共享,降低了车辆空载率,在扣除包装回收增加费用后,预计为企业降低10%左右的物流费用;此外,通过VMI仓库还可降低物料库存资金及仓库租赁面积,提升库存周转率;随着平台入驻供应商企业和所配送的物品种类的增多,预计每年可降低包装费用约2000万元。

(二)信息化实时管控加强。以循环包装为载体,进一步延伸至运输资源、仓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各种信息的协同和共享,信息化实时管控加强。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循环包装的使用状态、物流运输状态、VMI库房物料现存状态、生产线物料需求及供应链环节的信息统计分析,实现整体供应链信息化、透明化、数据化管控。

(三)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实施绿色工业智慧物流管理模式后,打通了主机厂与供应商间的物流信息链条,优化了管理过程;实现了入厂物流、销售物流、厂内物流的协同化管理,促进了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另外从供应商的物料装箱进行全过程一体化的过程监控,也使得供应商能够专注于产品生产,促进其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提高,也有利于公司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通过使用绿包环保的循环包装,减少一次性材料对环境的伤害,节约森林资源。如按一年投入1万个循环包装,每个使用六次计算,每年可节约135.85公顷森林资源,随着非木制包装投入数量的增加,这一数据还会加大。可以说在智慧物流管理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环境,节约国家资源,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潘成等.基于精益物流的工位制仓储配送管理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6).

[2]王帅,林坦.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因、架构和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9(1):35-42.

[3]费天元.物流成本竞争日益激烈智能信息化发展成重点[N].上海证券报,2016(10).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关系

1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2008年IBM公司率先提出,自提出后,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在我国更是掀起了新一代城市信息化建设高潮。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深度互联和广泛覆盖的信息网络,对城市环保、城市公共安全、民生、服务、产业等城市要素进行感知和响应,构建城市信息协同共享的平台,从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自2011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2011年,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年,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覆盖90个城市。到目前为止,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均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在我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尤其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型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不断拓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涵盖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2城市高质量发展

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更注重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也将是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质量。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学科。经济、环境、文化和区域资源的绿色、协同、融合发展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3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3.1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实现新时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绿色城市、公园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新型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信息化,而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中各种信息、模块、资源等的协同共享和融合再造。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治理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发展,智慧城市必然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3.2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发挥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而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近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疾病日益突出,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感知城市需求,整合城市资源,把握城市脉搏和节奏,特别是大数据信息平台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管理质量和城市协同发展,从而逐渐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同时有利于激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有助于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更可以打通城市的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大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更好地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3.3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导向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吕卫锋曾经说过,“智慧城市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需要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它的目标导向。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中,不管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治理效率,还是数据的开放与融合,或是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网络安全,其主要目标都是让城市高质量的发展和运行,因此,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导向。

4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策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的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同时,指标体系扩充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个方面,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以应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建立重视性能和质量,且以人为本的智能建筑、智能装修、智慧社区等,从而更好地达到相关的指标和技术要求。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也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来推进,深化装修式建筑的国家标准,构建全产业链的协同,通过智慧装修集成建筑结构、设备管线等系统工程,并且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来更新各专业装配式建筑新理念。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方面,主要出台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方面,应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和发展理念,优化控制城市规划阶段防灾布局,综合部署城市防灾资源,对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进行统筹安排,满足新标准中提出的建立健全具备多道防线的城市防灾体系的要求,逐渐形成和建立城市对不同灾害的弹性能力,支持城市综合防灾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方面,应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和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统筹规划滞蓄空间与行泄通道,系统规划地表空间,从而更好地解决城市污水和雨水系统工程。在城镇内涝防治方面,新标准中也提出了用系统和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排水防涝的问题,也可以应用系统和统筹的智慧城市理念来推进和构建城市内涝防治系统。总之,无论从哪方面,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搭建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信息接入,信息交换和整合等云服务,都可以提供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智能分析等业务功能,从而系统地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方面,出台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居住区分级规模、用地与建筑指标、宜居居住环境等技术内容作出了规定,可以运用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方式促进和深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形成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从而更加经济有效、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空间,创造便利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方面,智慧交通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城市交通运输与出行等交通系统全方位的管控和支撑,使得交通系统整体具有分析预测、互联和控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提升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得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安全高效和经济环保,从而达到城市高质量标准中体现的交通系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及实现其在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居民出行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更好地推动和创造绿色出行的生活条件。由此可见,从住建部的三个方面十项标准入手,能够让智慧城市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国家致力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完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这三个方面既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标准,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除此之外,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城市在能源系统、城市物流、医疗、环境管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智慧能源系统能够充分满足能源需求的优化配置,确保城市能源供应的经济、安全、可靠;智慧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等对物流个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实现城市物流全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和高效,从而提高城市物流产业水平,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提高城市物流效率;在医疗方面,智慧医疗通过建立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从而有效地节约医疗资源,高效服务大众;通过对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城市中各种环境污染;通过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政府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为城市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信息、无限通信技术为基础,结合移动定位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平台,形成城市应急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发展等紧急事件的排查、报警、指挥调度以及统计数据、分析预测等功能,提高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调度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防御监督水平,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标准为主要目标导向,延伸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不断推动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红蕾.住房城乡建设部10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标准[J].城市建设,2018(24):44-47.

[2]陈海波.以智慧城市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J].智慧中国,2019(5):82-83.

[3]高国力,李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9(4):68-69.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

大数据环境下,智慧物流快速的发展实现了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的转型升级。与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凸显出行业“智慧”的差异化竞争力[1]。但与此同时,智慧物流的高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机制和高新技术在物流产业的采用,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大数据分析处理、科技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在线教育的兴起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线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交互学习。但从目前在线培养成果来看,在线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以适应智慧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基于智慧物流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大数据环境下,智慧物流的发展,引发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思考。充分了解智慧物流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要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

1.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智慧物流是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产物。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尤其是需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给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当与大数据环境下产生的智慧物流产业紧密结合,以应对智慧物流人才大量缺失的现状,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引领智慧物流的发展[2]。

1.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指出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强调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未来的经济发展更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未来智慧物流发展需求的变化,以更好的能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成为重要发展资源,助力智慧物流的发展[3]。

1.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丰富,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人工智能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构建更加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因材施教,更好的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求。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培养模式应当应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传统模式,以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2基于在线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与智慧物流发展不相适应以及在线培养学习效率较低。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智慧物流发展不相适应。在线教育的发展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模式。但从当前的在线培养内容来看,所使用的学习教材过于陈旧,学习资源缺乏时效性,课程体系不具有针对性,缺乏实践操作的培养。从在线培养形式来看,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教师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的能力。无论是从在线培养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都与智慧物流发展不相适应。

2.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学习效率较低。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在线教育模式的兴起。在线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培训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节约了培养成本,实现了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但在线教育自身存在教与学分离的弊端,使得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学习行为不受监督,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的现象。如何更好的监督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成为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关注的问题。

3基于在线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优化研究

基于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在线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基于在线教育的学习空间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在线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在线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推荐是解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与智慧物流发展不相适应的有效途径。基于在线教育的学习行为干预是解决在线培养效率较低的有效措施。

3.1基于在线教育的学习空间构建。学习空间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场所。根据学习空间的特征可以分为物理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习空间即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可以被看作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促成人人交互行为、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学习场所。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首先应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习空间,所构建的学习空间应当具备智能性,即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其推送学习资源、监督其学习进度以及回答其提问等功能。其次,应当具备交互性,即为人人交互提供保障,构建交互学习的空间,提供交互学习的方式。还应当具备协同性,可以起到教学的辅助,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陪同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作业和测试[4]。

3.2基于在线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推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智慧物流不相适应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在线培养模式单一性导致的,所提供的培养课程和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个性化学习推荐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个性化学习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学习者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数据层、分析层和应用层三部分,在应用层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学习行为特征构建了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同伴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导航。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通过判断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偏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将推送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同时,根据学习者学习时间的期望,为其推荐学习时间长短的课程模式。个性化学习同伴推荐。根据学习者个人信息,推荐同一学习特征的学习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一个合作、共享的学习社区,具有相同学习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个性化学习路径导航。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风格对学习者学习路径选择做出个性化的设计导航,使得更加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节奏。

3.3基于在线教育的学习行为干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线培养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在线学习行为不受监督,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性不高。基于在线教育的学习行为干预是在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两者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分类预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学习者学习行为干预系统。如图2所示,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学习效果的分类预测和干预措施的实施三个步骤。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行为干预系统,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对存在学习风险的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干预。平台管理者视角,干预措施工具多是学习进度提示器、弹幕、提示窗口、电子邮件提醒等。学习进度提示器能够清楚的显示学习进度,提醒学习资源浏览的进度。弹幕和提示窗口能够实时或间断的给学习者提醒,与电子邮件相结合,电子邮件为学习者提供上线学习的提醒。教师视角,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留言,针对重复询问的问题可以建立交流群,也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互动。学习者视角。生成学习阶段的学习绩效和问题反馈报告。学习者在接收到报告后,可以了解到自身学习的问题所在,从而优化这些不良的学习行为,从中获得学习的归属感和成功感,对自身的行为和心理能够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节。

4研究结论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配送;物流;配送体系;功能要素

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并不等同于物流企业在某些业务活动方面提升了信息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应用智慧化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的协同,以及与外部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系统。可见是一项长期的、复杂性工程。首要目标是实现物流业本身智慧化改造,尤其对于仓储、配送、运输等关键物流活动的智慧化运作,对于构建智慧物流体系至关重要。有关智慧物流业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基于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活动功能体系重构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但现有研究以物流整体功能为出发点,缺少从单项物流活动环节构建智慧化体系的探讨。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为智慧配送体系的构建,从配送活动的内涵及功能要素出发,结合新兴智能化技术特点总结出智慧配送基因,构建基于三个层次的智慧配送功能体系,为物流企业实现配送环节智慧化提供运作思路,为物流行业实现智慧化协同提供基础支撑。

一、配送的内涵及功能要素

配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物流业务体系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配送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送货,它涵盖了货物配备、车辆调配、路线规划、配装及送达等连贯性作业流程,按照订货要求和时间计划对作业流程加以匹配,实现按时送达规定要求地点的目标。现代物流配送以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发展方向,注重作业活动高效协同与有序衔接。为此,需要从功能要素入手对配送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实现技术与信息驱动下配送活动系统化水平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物流配送功能要素包括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和配送加工。具体表述参见表1所示。

二、大数据背景下智慧配送新基因

智慧配送是智慧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借助集成智能化技术,让配送系统模仿人的智能,具备思维、学习、感知、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对配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自行解决。也就是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从接收订单开始,自动化处理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及配送加工,让信息流快速流动,以便在各操作环节及时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决策。简单而言,智慧配送就是借助传感器、RFID、移动通信技术让物流配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配送过程的智慧性应具有以下特征:自动感知。利用感知技术获取配送流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包括消费者订单、库存信息、货物属性、分拣配货信息、运输车辆状态、物品载荷程度等,将信息数字化处理以作为协调各项配送活动的决策依据。整体规划。信息产生于配送流程中较为分散的作业活动中,智慧配送系统应具有信息收纳功能,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处理中心,分散的信息在此处进行集中、分类、规整,实现配送流程协同一体化运作。智能分析。利用智能学习系统来模拟实际配送活动中出现的难题,物流企业要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并在模拟环境下进行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的实施,从而为系统提供相关类似问题的解决范式,系统会自行调用已有的经验数据,实现智慧化决策。决策优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物流企业追求目标的改变,智慧配送系统能够根据配送成本、配送时间、配送距离以及车辆数目等对特定需求进行评估,基于确定型、非确定型以及风险型的决策条件比较决策方案,找出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修正与反馈。智慧型配送应体现在业务流程柔性化操作方面。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按照最佳问题解决方案、最快捷的路线运行,还能够依据条件和目标的改变随时修正决策方案;对于修正的内容自动备份并及时反馈于配送相关环节,使业务操作人员对作业运行情况进行实时了解,使管理人员对各环节进行严格把控。

三、智慧配送体系构建

(一)构建基础

智慧配送体系不同于传统配送体系之处在于运营理念、运营体制和运营技术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要具备运营理念基础,从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方面重视信息化改造与智能化升级,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协同化思想。为此,传统配送中心必须向现代配送中心转变,现代化配送要求产品可实现智能追溯、业务环节可视化智能管理、操作流程自动化衔接及监管等,并非简单的购买业务处理软件或者升级个别环节技术水平能够实现的,而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功能再造与业务流程重组。第二,智慧配送系统要以业务运作与管理水平为保障。要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为订单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保驾护航,因为只有配送运作与管理水平提升,信息系统才能实现有序发展,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智慧配送系统与高水平的运作管理高度契合,是发挥其协同、协作、协调效应的关键。第三,智慧配送体系的构建要具备技术基础,一方面要提升订单管理、货物出入库管理、分拣配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便围绕信息流对各项活动做出合理化调度与安排;另一方面要构建围绕业务处理流程的大数据分析体系,通过整合智能识别技术、自动化采集技术、数据挖掘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实现配送活动的智慧化管理,如作业流程关联度分析、风险感知、绩效评价、智慧创新等,从而能够不断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保障运营的稳定性。

(二)智慧配送系统组成

1.RFID分拣系统。该系统应用RFID技术对货物入库与出库进行自动化识别、记录、存储、传输,实时检验出库货物与订单是否完全匹配,使分拣操作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提升分拣效率。目前分为DPS(摘取式RFID)和DAS(播种式RFID)两种类型,前者面对货物分散存储的中小客户,提供库位、货架和货物上贴放RFID标签;后者面向货物集中存储的大客户,提供存储区域标签与货物标签服务。2.感知记忆系统。智慧配送能够自动识别需要分拣的货物,并进行多维度检验,比如库位、货架、货物信息是否准确,与订单产品清单是否一致,在拣选和配货环节需要对订单匹配与否进行二次检验。如果遇到货物分拣错误、货物数量与订单要求不符的情况,感知记忆系统能够自动预警。该系统需要对配送路径优化进行智能管理,如送货地点发生变化,要根据配送站点、配送成本等约束实时调整配送路线。3.配送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相关活动的调度与管理依靠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配送体系中起到信息集中与转化的作用。向下与RFID系统和感知记忆系统互联,向上接收大数据分析系统与智慧创新系统的知识与模式,并应用于实际业务操作中。该系统由7大模块组成:货物信息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配送线路信息模块、应急处理模块、货物交接管理模块、配送业务结算管理模块、客户评价反馈管理模块。该系统主要承担业务调度任务,按照关键信息对订单进行汇总、归类、排序,向用户提供运输状态查询等服务,帮助配送企业分理订单、制作调度单。4.大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发现智慧与规整智慧功能,在日常配送过程中借助传感器、智能设备以及RFID技术对货物信息进行自动收集与处理,以此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商业智能筛选出来的信息,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发现机遇与风险,借助智能模拟模型,以概率风险为基础对某项配送策略涉及的时间、成本、质量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预测业务运作的关键流程与高风险活动,进而调整资源分配进行差异化管控。最终将新知识与模式存储于商业智能模块,实现智慧创新。

(三)智慧配送体系功能结构

智能配送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个层次是数据通信层。包括RFID分拣系统与感知记忆系统。主要是借助自动识别、传输、监控与定位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跟踪、传输,从而为其他相关活动提供实时信息与数据。因此,数据通信层是智慧配送体系功能协同的基础。该层次主要服务于以下业务流程:第一,订单处理流程。这是配送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对整个配送业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流程包括订单受理、订单数据处理和订单状态管理,完成对订单的分类整理、确认审核等操作,并通过EDI系统将订单确认信息传递至关联部门。订单信息被确认之后,要根据订单查询货物的备货情况,然后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应用新传感技术、RFID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可视化库存存储状态,并实现对目标货物的快速锁定,借助移动计算技术制定拣货单和出货单。依据这些单据进行出库物流作业。订单执行过程可以应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GPS技术等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及时反馈订单处理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给大数据分析系统加以解决。第二,拣货作业流程。配送中心对客户订单进行确认、审核后,会对订单信息进行分类,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货物配送清单,安排拣货。拣货操作流程借助RFID、条形码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实现货柜货物自动提醒、拣选路线智能优化。能够明显提高拣货的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出错率。第三,分拣作业流程。在拣货作业完成后,需要检查完成分类后的货物,确保发货数量、质量和规格的正确性。此外,还必须检查分拣的货物与订单的相符程度。自动感知识别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货物数量、完整程度、质量状态等信息,减少人工操作的环节。在检查分拣的货物与订单相符程度的过程中,通过RFID读取货物的电子标签,检验标签信息与订单货物条码信息的一致性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第四,送货流程。在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通过视频监控技术、GPS、GIS等实时跟踪运输工具的行驶状态、行驶路径等信息,并向用户提供实时的信息查询功能。第二个层次是业务管理层。主要依靠配送管理信息系统来调度日常的配送业务,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分拣配货管理、配送调运管理和信息反馈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与外界客户联系的窗口,接收电子商务系统传递的顾客订单以及连锁零售门店的补货订单。配送中心接收到顾客订单后,先对订单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借助库存管理系统查询库存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外部供应商采购以满足订单需求;在分布式仓储管理系统中,依据订单的可执行情况进行仓库的订单分配,如需异地调拨则涉及货物调拨管理。制定好货物出库计划之后,对订单分拣、拣货、配货及配装活动进行管理。其中涉及到的自动拣货操作以及拣货路径设定,可以借助数据通信层相关技术自动化运作;另外配货及配装活动需要依据顾客的分布地点、送货时间的要求、交通状况、物品冷藏冷冻温度控制的要求、货物体积与重量、车辆体积额载等情况,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获得最优化的决策支持。设定好相关计划以后,系统输出确定出库信息,通过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顾客提供订单处理进度等查询服务。第三个层次是智慧创新层。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对配送过程中各个功能以及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分析,最终形成智慧化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接收RFID分拣系统以及感知记忆系统所识别及存储的配送业务运行数据,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另外,该系统记录配送管理信息系统日常事务的处理模式与方法,作为事务管理决策实施的依据与优化的基础,对于多种目标与约束条件下可能存在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时间缩短的机会进行捕捉,借助智能模拟模型探索最优化方案。智慧创新层要实现的功能包括订单分离、配送需求匹配、智能分解、最优运输路线规划、智能配装、预警与监督以及问题反馈等。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把相关的业务操作的数据进行规整,按照设定的优化目标,通过数据挖掘形成某些规律,并将可能的解决方案模型存储于数据仓库中,将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问题逐渐转化成结构化问题。基于不同的业务目标,大数据分析系统将通过智慧调度模块与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进行连接,将优化的结果传递给各流程的操作人员,为该项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智慧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彤.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物流业务体系构建与运营[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

2.王柏谊,孙庆峰.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建设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3)

3.李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物流模式重构[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2)

4.张向阳,袁泽沛.网购时代我国“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与协同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7)

5.公双雷.云环境下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及应用[J].价格月刊,2015(6)

智慧物流工程范文8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准的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的技术深入以及广泛使用,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机遇。农村电商在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能力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已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渠道。该文针对智慧农业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充分阐述其在当前阶段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物流;困境;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于农业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也进军农村地区或者是偏远地区,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发展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例如农家乐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农村特色农产品经济等等,都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新途径,这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改变农村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之后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智慧农业即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也就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科技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都能够给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发展业态,是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战略的提出,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智慧农业受到重视。当前,智慧农业主要涉及到了生产、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和智慧农业管理。由此可见,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物流发展滞后

运输虽然是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石,但由于大部分农村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且普遍的货物运输价格在8元/kg以下,运输已成为对农副产品上行性的最大阻碍。与现代工业比较,中国农业产品存在着容易腐烂变质、不宜长期储存等特点。而农作物又主要为季节性和周期性生长的天然产物,正因为农产品自身特点,农民对其整个生产运营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不过,与都市比较,农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且物流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而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乡村工作人员物流意识淡薄、学习力欠缺、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缓,乡村运输技术设备发展滞后,农业物流运作成本较高;当前农业物流的政策供给能力不够,部分省市区还处在政策尚未完善的状态;目前农业物流管理困难,农业物流供应者对农业物流加盟商也缺少合理信心,农业物流研发外包的结果也更加难以预测,乡村运输合同难以获得有效保证,使得农业物流发展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当前新型农业发展趋势。

2.2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较低

农村地区大规模生产农产品的程度较低,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用于自给和小规模的销售。农产品的差异化明显,无法完成统一标准的深加工,即深加工率会由于产品低的标准化程度和过程低的规范化程度而下降。现阶段,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劳动生产率也在日益提升,产品产量持续地提高。不过还有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农业的产量在持续地提高,但价格却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较低的问题对于整个农村电商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当前阶段中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的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2.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众所周知,在农村地区由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在电子商务发展这一模块的运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困难,市场交易运作的机制也亟待改善。目前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依旧不完善。就通信方面,宽带的覆盖率还未完善,一些村还处于断网的状态。在城市供电管理方面,用电线路不稳、供电能力弱,甚至大面积停电,在一些农村地区停电更是时常发生。电子商务设施网的建立不完整齐全,影响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网上交易信息时的正确及时,影响到广大人们对于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薄弱地区的传统农村基础设施及对网络技术利用率认识的严重欠缺,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无法实现更好有效地推广运用农村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现代农村经营。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极力地引导鼓励与积极支持广大农业地区积极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方政府缺乏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来吸纳大量社会资本投身于农村电商的发展及其信息化的建设,导致在农村电商的未来发展上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3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策略

3.1优化平台,提高农村电商行业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进行本地化的电商运营服务支撑体系平台的建设。电商企业今后还将需要尽可能地多地对农村一些已本土化运营的农村电商们进行教育培训,这样做既希望能为广大农村地方政府的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也希望能真正给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农户们提供一些发展机遇。第二,对中国农业网络电商领域的基本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个相对更公平的创业市场环境。但在目前,由于面对数量日渐增加的实体网店、与日益扩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网络销量,政府也在继续以一个较高水平严格的标准要求交通运输、物流、工业等的网络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及电商自身的经营管理才能。若要想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乡村电商,则还需要政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来扶持我国乡村电商事业的开展,例如可在乡镇设置专门的电子商务管理办事处,对有关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等等。第三,农民企业要和地方政府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并建议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农民电子商务社团,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农民网商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也更便于与国内各大电商公司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业务互助,使其真正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商业运营理念。比如可以尝试把国内一些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国际合作和项目信息共享建立在电子商务交流的平台上,同时得到政府大力的推广,这样做既能快速有效地传播电子商务经验,又能促进农村电商行业集群模式的快速建立,以形成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和助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强化运行主体培育

政府也要与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协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目标,予以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政策上的扶持,积极引导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走向新农村发展,并定时到乡村地区举办农村电子商务技能、专业知识讲座活动,以增强广大农村居民对农村电子商务的了解。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还将致力于在农村区域内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能,结合农村人口对电子商务行业的了解程度,逐步形成受广大农村居民青睐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采取技术培训与实践引导的方法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融合,从源头上克服农村住户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抵触心态,从而提升农村住户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认识水准。当地政府部门则需要主动与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公司联系,通过对农村大户、农场主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加速农村电商建设。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民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实况,掌握农民对融资的需要状况,并以此为基点与有关机构开展沟通,为打算接触电子商务行业的农民打开融资途径。

3.3注重农村电商品牌的塑造培育

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重点还需要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名牌的建立。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对现代农产品名牌的塑造,特别是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特点,促进对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带动现代农产由初步向深加工过渡,并主动地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产品质量管理、健康溯源系统,以推动现代农产品实施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次,还需要更加重视提高农业电商的品牌认可度,特别是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意积极加强与其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间的合作,积极做好电子商务和农村各种物流快递的物流业务合作,以及积极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及官方公众账号平台来做好品牌宣传和推广,进行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全渠道媒体的运营推广和品牌宣传的管理,以此来带动中国农民乡村电子商务知名度的快速提高。建设农业电视直播基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用好网红直播带网货销售的电子商务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产品价格上行,增加农民收益。此外,还要着力于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特别是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农村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仓储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进行农村生产营销的数据分析和监管监测,做到对农村生产营销过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监管,真正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4完善网络体系

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做到网络普及,保证这项工作的稳定性。一是为提高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在普及互联网的过程中,宣传使用电子商务。为农户电脑操作进行引导,使农户通过实际操作熟悉电商的操作流程,从而合理运用电商。二是完善农业网络覆盖工程,宽带入户,提升互联网运营速度,实施宽带减免优惠政策,使农户在完善的互联网环境下经营电子商务。

3.5健全农村的物流体系

为进一步保证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物流的健康合理的发展,必须先要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递物流市场加以规范管理,想要真正达到管理这一目标,可主要采取如下管理方式来进行:第一种,由于当前农村居住得相对较为分散,因此也无法实际享用到快速方便的快递业务,虽然说目前的邮递网络覆盖得更广泛,但快递运输公司在实际进行快件运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本地的配送人员较少,使得快递在运输的过程中停留时间较长。想要有效解决物流这一棘手问题,必须要加强第三方物流推广。第二,可以在物流站点建立代购服务,其可以为不了解电商的农民查找商品,并帮助其进行下单,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农民对电商有一定了解,并且促进当地物流的发展。

3.6政府机构给予充分支持,提高专业人才积极性

在农业电商培训领域,政府加强了对其的扶持措施,鼓励专业人才投入农业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给予相应的激励与补贴措施。或以合作项目的形式聚集工作人员,以吸纳社会各方面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同时当地政府也可在住房补助、医疗补贴等方面给予外来人口一定的优惠与保障,以留住外来人口,从而充分调动外来人口的工作热情,组建更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3.7制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电子商务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有关主管部门要完善和修改农业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并防止在行业中形成恶性竞争问题。农户应当在产业链发展体系的不同环节均贯彻并落实产品的质量标准,为顾客创造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其忠诚度和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塑造更多的国际知名农业品牌。在中国农业名牌竞争力国家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共同监督,带动农户高效产出,从而大大提高农户的生产参与主动性。

4结束语

在促进地方农业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地方人民政府还应当更加注意和积极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当地农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政策统筹和引导,突出结合当地的实际产业特点建设和特色品牌建设,壮大培育本地市场,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保障力度,积极地开辟当地农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各种新途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

作者:任子蓓 孙宁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农业发展篇2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种养殖机械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农业提质增效的现代化发展。而以远程精准管控、绿色发展、节本提质增效为显著特点的智慧农业是吉林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智慧农业概述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逐步融合,推动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是以智能设备、大数据为基本要素,与传统农业中的土地、动植物、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让机器与系统来主动感知信息、进行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的一项全新的数字化作业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作业精准化、自主化的新农业模式,是生产便捷、高效、协调的现代农业新时代。按领域划分,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智慧加工业等多个生产类型;按应用场景划分,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农场、智慧温室、智慧加工厂等多个场所类别。哪一种划分方式都离不开大数据、先进系统、智能装备、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智慧农业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2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2.1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吉林省立足传统农业基础优势,将智慧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逐步推进,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2018年12月30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吉林省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农市发〔2018〕17号),提出以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农业强省和数字吉林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5月13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吉农市发〔2021〕9号),规划中提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数字化改造为主线,以增加优质粮食和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目的,以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数字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引领放大和倍增功能,顺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全面提升吉林农业生产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再造吉林农业新优势,“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2信息进村入户

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互联网+农业农村”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合,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19年1月,吉林省下发了《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的通知》,并召开了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工作会议,对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再部署、再推动。截至2019年底,共为全省农民提供公益服务61.6万人次,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信息员培训60多场次,为全省农民提供电商服务6.9万人次,增强了农民参与电商的意识;便民服务累计达到109万人次,不仅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还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3推进智慧农业试点示范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信息化水平,首先必须深入推进区域试点示范工作,在省内主要种养殖区域有计划地选择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场区作为智慧农业示范区。目前,吉林省已完成多个物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在公主岭市实施大田种植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在舒兰市实施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智能数据采集与自动化控制;在吉林市实施水产养殖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水产养殖设备与水质检测自动化。如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立试验站,工作人员可以远程监测全县41个示范点的土地情况。农安县新安合作区建立了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农场通过“云端大脑”远程控制智能化作业,最终实现耕、种、管、收环节的无人作业,为粮食主产区提供农业智能化、全程无人作业生产模式。

2.4打造城市周边智慧生态农场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态有机种植模式,在城市周边打造智慧农场、生态农场、放心农场,可以带动全省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如吉林省的惠丽农场,农场管理人员便可远程调节蔬菜大棚内的环境指标;通过鱼粪中有机质对水培蔬菜的供给,农场可以实现“鱼菜共生”系统的生态循环;通过扫码,消费者可用手机追溯蔬菜从种植、收割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如吉林市某生态农场,利用稻田养鱼蟹、田埂养蚕、旱田养禽和生物防控等技术,实现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零残留,提高了水稻品质,构建出“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体系。

3存在问题

3.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近年来,吉林省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但从总体来看,仍有一些偏远农村由于受到经济、交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无线移动网络覆盖无法普及,农村家庭电脑使用率不高,农村和农民信息支出远远低于城镇。因此,农村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仅有一些示范点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的信息基础,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投入。

3.2智慧化农机设备普及率低

智能农机设备是智慧农业的基本装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自动化、智能化农机普及率极低。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尤其偏远山区,土地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较少,发展智能化农机作业较难。这主要是由于吉林省传统种植模式和养殖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优化,造成很多地区无法适应无人智能化农机作业。此外,由于智能化农机设备价格较高,在有一些地区回报率不高,造成进行分散性经营的农民无法承担。

3.3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的推广,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缺少统一指导和支持,突破性的大型科研成果较少,并且在基层缺乏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推广人才,造成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力度略显不足。

3.4智慧农业高端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作业模式完全不同,但需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对农业进行远程操控。因此,发展智慧农业需要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和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新型农民队伍。而农村现状是掌握着高端信息技术的科技人员很难深入到农村去,而传统农业农民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过分依赖传统种养殖技术,接收新事物能力不强,导致智慧农业推进相对缓慢。

4发展建议

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对内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置智慧农业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智慧化升级;其次,对外可以采用开放性引资政策,利用现有的传统农业优势,吸引外部资金投资智慧农业,推动吉林省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4.2加强智慧农业、基础农业设施建设

首先,在种植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建设要统筹兼顾给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为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提供基础。其次,在养殖方面要改进牲畜禽舍现状,推进通风、采阳、温控、垃圾处理自动化建设,为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种养殖舍棚提供基础。再次,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研发使用,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设备研发,扩大农机设备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投入量,并加大农民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学习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管理控制农业生产。

4.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投入机制。首先,对信息化基本硬件设备如通信、网络、基站、传输设备等进行改善,尤其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偏远地区,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其次,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化优势,打造大数据农业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要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加大农村信息化科普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法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积极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思想认识转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5总结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吉林省应立足传统农业大省优势,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黑土地资源,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训和鼓励政策全面提升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水平,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在种质资源保护、智慧养殖、智慧种植等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胡婷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智慧农业发展篇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智慧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运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端进行控制,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降低农业的生产消耗。除了农业生产端外,从广泛的层面来看,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产品溯源、农村休闲旅游、农产品信息商务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面向2035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动力。

1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概念

如今学术界并没有对智慧农业做一个确切的定义,依据智慧农业应用内容和场景,将智慧农业描述为,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通过智能装备、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学术界认为,传统农业和数字化农业与智慧农业相比较,智慧农业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农业发展阶段。

1.2特征

智慧农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智慧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力要素整合后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智慧农业的发展包含了三大生产力的要素,其中包括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通过各个生产力要素的融合,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农业的经济特征来讲,数字化经济规模在我国已经达到了39.2万亿,占GDP的38.6%。在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起到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同时为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巨大潜力。

2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2.1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智慧农业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企业收益。由于规模化和精准化的作业方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愿,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并推动当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打通了各个环节的信息渠道,能够提前依据市场的信息和土地信息来确定种植的作物的种类和面积,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给企业制定生产和销售的计划,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进行分配水肥,智能化的监管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费用;在经营领域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了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随着智慧农业发展的深入,农用无人机、农用机械和农用电商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智慧化农业的推广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之间的价值。

2.2智慧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循环可持续的道路。随着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导致我国的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在农业生产当中我国土壤贡献率大约在50%~60%,和我国40年前土壤贡献率相比下降了10%,比西方国家的土壤贡献率下降了至少10~20个百分点。不仅是土壤,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水资源也有不可逆转的危害,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已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能够发展精准化农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土壤和作物长势进行分析,通过滴灌技术和无人机撒药技术,能够进行精细化作业,从而提高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生产出健康低污染的农产品,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健康,并且保护了我国的农业生态,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2.3智慧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

智慧农业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智慧农业将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带给了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是“政产学研商”多位一体的生产方式,因此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会智慧化的生产,还要学会现代的管理手段,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通过政府部门和互联网等渠道去接触和了解智慧农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与“互联网+专家”模式的配合,可以完成远程的农业数据信息分析和在网络上进行异地指导,在提高农业问题诊断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智慧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线上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教育的成本降低,途经变多,农民有更多的渠道去学习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2.4智慧农业带动农民致富

随着智慧农业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土壤勘探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的精细化作业,从而降低了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测算数据来指导农民的种植养殖,改变了散乱无序的种养殖状态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促使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由于自动化水平较高,从而减少了生产的人工成本,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费用,集约化生产还降低了单一农户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进行长期稳定的增收提供了支持。

3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发展智慧农业政策和机制问题

政府在发展智慧农业过程中对其投入力度不够,不管是从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层面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应用,都普遍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现在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企业税收较高,技术人才费用较高,智慧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应用费用和运营费用较高,在智慧农业技术拥有突破时的注册和申请程序比较复杂且通道不畅等问题;政府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筹集没有进行有效衔接,由于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过程中资金需求较大,政府并没有协调好各个区域和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制。智慧农业发展现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为主,另外的经济部门对于智慧农业的资金投入度不高,并没有建成多元的投资渠道。

3.2土地细碎化问题

智慧农业是精准化、集约化、大规模的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手段。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规模化土地的依托,才能够发展智慧农业,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的生产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着效率低、规模小和土地细碎化的局限性。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土地流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规模都低于人们对其的期望值,现阶段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转比例约为8%~10%,而中西部内陆地区所占比例约为1%~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耕地面积细碎化,并且土地流转的比例占地区土地面积较小,没有大规模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办法通过智能化的投入带来经济利益,从而限制了我国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农业人才资源匮乏

智慧农业人才队伍相对匮乏。人是技术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是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当今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现阶段农业数字化的人才、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复合型的人才及能够操作高端的智慧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人才缺失,必定会限制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农业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待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并且智慧农业的投资比较大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农民都望而却步,进一步限制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使得智慧农业人才更加匮乏。

3.4技术创新和推广不足

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科研水平不高,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农业资金方面,在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上农业占比较小,乡村的农技部门大多都缺少经费,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与国外智慧农业发展比较来看,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足,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科研机构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在全国范围来讲没有统一的组织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并且我国的农业科研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钩,很多科研的成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导致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不利于智慧农业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类人才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率只有30%~40%左右。

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宽带服务性能、空间设施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20%以上。与其余产业相比农业信息普及率较低。调查显示,种植与养殖通光纤和宽带的比率仅为27.2%,农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监控作物生长仅为13.6%,有32.7%经营主体认为网速不能够得到满足。对于数据的采集设备安装不足,区域性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匮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成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阻碍。

3.6智慧农业缺乏普遍性

智慧农业是要服务广大的农村农民,但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环节,以及实验环节,没有真正推广到广大农户的身上,现在由于成本过高、农户自身能力等原因导致使用智慧农业技术的只是一小部分农户,并未普及开来。

4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有效机制

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由政府来构建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框架,政府应该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政策性的帮助,对发展智慧农业的企业减免税收,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农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和提供农业人才的培训渠道。降低农业数字化技术的注册费用并制定一套高效的技术审批流程,使得农业技术的审批流程加快。政府应牵头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地协调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加强多体系化的建设,引导各界人士参与到智慧农业的建设当中,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当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4.2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

各地政府应出台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明确我国土地归集体所有,积极发挥村集体的作用来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建立本土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借鉴日本农业委员会、农协和市町村等类似于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的组织,减少相互查询的成本,更好地规范土地出让秩序,积极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配制。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土地流转建立评估机制,保证土地流转时价值的公平,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变得公正合理,依托政府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农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3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从而要采取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就业人员,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是由政府作为主导,在高校内设置数字农业类相关的课程为智慧农业培养人才,对龙头企业内的优秀人才进行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农业类人才。二是扩大对农业类优秀人才的招聘,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对从事农业方面的人才政府减免个人所得税和对其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福利,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对网络上的简历进行筛选,让真正喜欢农业,愿意留在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在农村扎根。三是大力开展对于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信息专员的农业培训工程及农村带头人素质的提升计划,设计新颖的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推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4.4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

政府应增设智慧农业的科研专项,出台对应的政策来深化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全方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科研水平,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智慧农业科技费用所占的比重,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的科研项目给予补助,设立农业科研成果的奖金机制和评定机构,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由国家科研机构带头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国有民营科技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协调,实现真正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虚拟现实、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孪生技术、农业协同决策技术及农业大数据云服务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大数据和农业深度融合;在技术转化方面,智慧农业对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要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度和转化率。与乡镇的技术推广站、农民合作社及地方农资站加强合作,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化能力。

4.5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减少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成本,应加强对农村基础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农业应用系统基础性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结构,搭建集实时感知、自动控制、精准作业、智能决策和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提升农业数字化的设施和核心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大型农业设备、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平台,提高农用机械的整合能力和运作效率,加快农业全自动化的进程;解决农村网络等问题,将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变得简单,使传统农民也能够进行操作;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搭建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基础性设施,建立智慧农业生态系统。

4.6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降低智慧农业设备的成本,加大对智慧农业所需设备的研发,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本的降低,农户才能够有能力去开展智慧农业,才能够使智慧农业真正推广开来。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与私人企业多种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来降低智慧农业的制造成本,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来促使智慧农业更加的节能增效,从而起到推广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在各领域的应用,我国的农业也迈入智慧化的阶段,虽然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智慧农业的发展迎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曹冰雪,李瑾,冯献,等.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5):785-794.

[2]崔宁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挑战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2(5):26-28.

[3]赵春江.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6):1-7.

[4]陈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8):84.

[5]于法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智慧农业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4):79-89.

[6]宋洪远.智慧农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4):62-69.

[7]胡太平.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20(6):6-8.

[8]李娟.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7):140-142.

[9]陈自林,许秀线,钟府荣.智慧农业兴起产业振兴可期[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1-07-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