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智慧教育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智慧教育管理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开放;融入;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确立试点单位,组织重点推进,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开始由理论研究和个别探索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国家主导、统一决策部署的加速推进阶段。首先,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集中精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其次,教育管理回归服务,要求学校管理走向精细化,学校的管理服务应进行系统理念更新和流程再造,建立完善人本管理服务体系。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再次,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多,要求学校管理达到国际性水平。新时期的学校管理需要主动适应时展趋势,在战略管理与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领域全方位了解国际维度,提高管理工作的国际性。

一、开放的架构——大数据时代学校教育管理的策略立足的支点

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开放由来已久,这种教育开放主要是教育观念的传播,发展留学,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通常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开放。这种小型的教育开放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全球化的雏形,也是国际教育管理开放的历史。所以,扩大教育开放成为当前教育管理的新方向。

(一)加强国际交流,拓宽教育发展平台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各国的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共同体产生,相互依赖增强,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其中,欧洲的教育一体化最具代表性。欧盟委员会接连一系列教育合作文件,启动多种教育实施计划,拓宽合作领域。通过欧盟法律法规,促进成员国的相互合作。随着教育服务贸易的出现,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除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其他任何领域的服务都应该对外国开放。教育领域的开放也为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众多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要求我们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管理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经验。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宝贵教育经验

教育资源开始在全球流动及配置,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在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知识生产、教育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教育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扩大开放,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度。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吸引境外教育和科研机构、知名学校及企业来华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是大势所趋。政府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号召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总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要坚持全方位、多样化、宽口径。

二、融入的姿态——大数据时代学校教育管理策略务实的举措

融入这种思路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谷歌翻译(GoogleTranslate),它曾有在线翻译服务,但翻译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它只是按照语法结构分解句子,再用词典翻译单词,组成句子,结果很别扭,失去了原来的整体性。如何进行准确地翻译?摒弃逐个单词的翻译方法,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意思,再替换个别单词就可以很准确地表达意思。这是孩子们本能学习语言的方式,也是谷歌翻译所选择的。如今学校教育管理策略就应该拥有这种姿态。融入大的时代教育环境,可有力促进我国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世界智库的发展,国与国的融入与影响

智库,一般说来就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的运作模式就是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利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中他们提供的智慧,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满意的方案或优化方案。智库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研究管理颇有成效。建立智库,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国际视野,打破旧体制,迎来新发展。智库的影响力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服务于公众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化时代,高科技的辐射范围更广更深,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便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利用互联网、电子刊物、社交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定期公布研究成果、解读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引导公众与舆论。其次,智库也特别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以高校信息系统创建的科学大都会为例。这个数据库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更新速度快,涵盖了德国每年学生与学者的流动数据。包括留学类型、留学动机、资助类型、院校和专业选择分布、目标国和来源国学者的学科背景、高校学位授予状况、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同时,邀请学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论文、分析报告和书籍,从量的方面揭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和项目、实施的效果和存在问题,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智慧校园的发展,教育管理务实新方向

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智慧教育”有不同理解。韩国认为,SMARTEducation=IntelligentCustom-izedTeaching&Learning,,即智慧教育是智能化的、可制定的个性化教与学。其内涵包括:Self-di-rected(自我导向);Motivatedwithfun(通过兴趣激发动机);Adaptivebasedonlevel(支持分层适应性教学);ResourceFree(丰富的免费教学资源);Technologyembedded(技术融入)。台湾学者张奕华则把SMART阐释为:Student-centeredapproach(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otivatestudenttolearn(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Re-sourceavailabilityanddiversity(丰富的学习资源)、Technologysupportandservice(技术支持与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教育的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支持下,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创建智能教育环境,方便快捷的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技术深度融合,这些都是教育管理中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国内教育信息化正在大规模发展,校通智慧校园类网络平台在我国是比较前沿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可据此对大数据进行开发、挖掘与应用。智慧校园的本质即依托互联网,采集海量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智慧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也能够采集多种类型的数据,能够满足家校沟通、学校管理、学校办公,还能够挖掘数据,通过大数据发现规律,是软硬件集成的基础性平台,能更好的为教育管理服务。智慧校园校通大数据可从个人PC端、手机校通APP、移动PAD应用程序、第三方应用数据等方面采集。通过数据储存、数据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建模、数据应用等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创新思维——大数据时代学校教育管理策略动力的源泉

思维创新形式多样,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八种思维:延伸式、联想式、扩展式、运用式、幻想式、逆向式、奇异式、综合式。每种思维都有它独特的创新点,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创新思维,才能步入创新王国,获取创新果实。

(一)延伸与扩展:教育范式创新

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是创新教育提出的口号。教育领域的范式从来都是多范式并存的,多数时间,一个范式占据主导位置,其它范式并存。比如,当斯金纳的心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时,之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华生的心理学思想也存在影响。当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技术自然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计算机为基础,研究教育技术范式,教育技术也经历了多次范式转换。在大数据时代,掌握数据规律,创新教育技术范式。

(二)运用与综合:智慧教育创新

2008年后,发达国家的智慧教育相继发展,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后,各国更加注重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教育信息化发展已为教育管理创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仍未充分显现。

1、智慧转型的推动创新

2015年是新加坡、韩国的智慧教育的关键之年。韩国计划在2015年实现所有中小学使用数字教科书,逐步淘汰纸质教科书,以此为核心带动教育方式的全面变革。新加坡计划在2015年将悉尼技术渗透到各行业中,特别是教育业,打造全球化的智慧国家。我国的智慧教育刚起步,海淀等地区对智慧教育有尝试,部分IT企业也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方案,但是社会、教育、政府对智慧教育的创新认识未达到统一,智慧教育的转型缺乏推动力。以智慧教育的转型为契机推动教育管理创新,是一次绝佳机会。

2、智慧理论的突破创新

智慧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技术和应用先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技术带来的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延迟了智慧教育理论的发展。传统理论无法推动智慧教育的变革,智慧理论的创新发展将是推动智慧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完善理论,才能促进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智慧教育才能继续前行。

3、智慧环境的建设创新

智慧环境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纵观各国的智慧教育管理发展战略,无一例外都强调教育环境建设。将技术融入教学,打造在线课堂、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虚拟教育环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个体需要的工具与资源,为学习者创设虚拟互动学习情景,能有效激发学习者兴趣,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智慧教育环境能够将简单的结构化的任务交由计算机处理,为学习者节省更多时间。

4、智慧方式的核心创新

智慧教育的环境从根本上变革,新的教育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价值。教育方式是智慧教育的核心之一。我国需要通过教育方式的变革带动教育的结构性升级。实现这些转变就得摆脱现有教学思维的束缚,颠覆传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目前的Moocs、翻转课堂以及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智慧力量的生态创新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智慧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一、智慧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的发展大势所趋

(一)智慧教育的发展势不可当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作为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以及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形式,智慧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一项重要的战略。2018年,教育部把“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重点。智慧教育即将成为引导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主导力量。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职人员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形式,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有各种各样的客户。社会上各种行业、岗位、层次的劳动者都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广泛性远远大于普通教育。第二,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提高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具体问题,研究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等,都会成为继续教育的诉求。第三,教育目标的现实性。继续教育是受现实委托的教育,学习者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解决实际困难、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第四,教育形式的灵活。绝大多数学习者是在职人员,他们自己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学习时间难以掌控,且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提供灵活的教育形式。

二、智慧教育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变革

目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是多样化的,包括对人才的需求和研究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需要具备从生产、学习和研究等各个方面的输出能力。由目前世界的发展来看,韩国的智慧教育应用极为突出。在2012年,韩国就已经启动了智慧教育的项目,旨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传统的文化课程,促进主题博物馆、IT产业集团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从韩国的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智慧教育之所以成功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媒体时代互联的特殊性,并实现工具平台的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产、研、学”三方的融合。

三、智慧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将智慧教育的理念融于高校的教学之中

智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形式。高校教学作为教育实施的前端,不仅应充分实现智慧教育不断给教学带来各种的创新,而且应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的理念和平台,更好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模式。为了将企业单位的实践与教学过程互相融合,让学习者获得相对实用的经验,我们应该合理的借助智能教育的平台。不仅如此,智慧教育的平台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可以为理念和教学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条件,管理人员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利用智慧教育的平台来深入分析,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互动能力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管理及干预。

(二)不断发展智慧教育的学习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而言,建立一套智慧教育的学习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智慧的建设在国外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我国高校也可以引入一些相似的平台来管理和帮助学习。针对继续教育难以实现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教学对象的差异较大的缺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堂反馈情况和学习能力,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不同组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资源,实现多样性教学。教师通过教育平台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反馈情况。考试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进行,体现了继续教育灵活性的特点。

(三)让智慧教育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

智慧继续教育克服了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难以完成连续学习的缺点,实现了记录课前、课堂、课后的全过程学习。上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计划自主学习;根据教师的话题进行讨论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课堂上,学生在教育平台上接受教师有针对性地作业分布、话题引导、随堂考试。下课后,课前与课堂的相关学习数据和测试成绩都会在教育平台上记录统计,系统分析后呈现出每个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学生可自主选择在课后进行补充学习。很明显,随着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重视智慧教育平台发挥的作用,将离线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提搞学习者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智慧继续教育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给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不仅深化教育观念,重塑教育体系,而且丰富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有效地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智慧继续教育也将在构建终身学习的渠道和帮助实现教育的全面现代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它不仅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扩大继续教育的对象,而且减少客观条件对继续教育的限制、增强继续教育的适切性和人本性,进一步扩大了所有人终身学习的机会,教育与技术的双重发展成果可以使全体人民获得更加平等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金娜.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路径探索[J].艺术科技,2018,31(10):228.

[2]顾建峰.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55-57.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3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对教育事业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幼儿园教育则是为今后各类教育打下夯实基础的教育,那么只有将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好,让基础牢固厚实,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牢固且庞大,以至于对个人素质和修养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育所占的重要地位。本文就从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管理思想、教师管理、制度管理等几个层面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出发,对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能为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从而为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

智慧管理策略;幼儿园;教育管理

引文:

越来越多的家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使自家孩子的个人素质和才艺尽早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秉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将小孩送入幼儿园接受幼儿园教育,因此,对于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幼儿园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现在“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和问题。国家对于当前幼儿园教育事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现状,对加大对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投入,使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使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以使人们对幼儿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得以满足。

1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认识

我国初期进行设置的幼儿园教育时并不是出于教育的目,只是为了对女性劳动力安置而建设的,所以其性质多为集体和企业举办的。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作为现在教育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幼儿园教育管理就是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领域中的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学科。并且当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它的目的就是协调幼儿园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合理的安排来保障幼儿园内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能够以其顺利开展,从而使幼儿园教育的培育目标任务的活动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认识什么是幼儿园教育管理时可以从两个理论层面来进行,首先广义层面上的认识;其次是从狭义层面的认识。看待幼儿园教育管理如果从宏观层面来,就需要看待时将它放到整个社会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中,将其作为社会以及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来看待,同时对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各种外部因素要时刻注意影响和制约。因为这些外部因素不但包括国家层面,同时也包括社会层面。国家对教育方面各种政策进行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定教育事业大的教育目标是国家层面上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而幼儿园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经济状况、当地的民俗风俗以及幼儿园与当地各相关部门的联系等等是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幼儿园内部工作的管理就是从微观来看待幼儿园教育管理,其就是指在使幼儿园的内部工作的制度、方法、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对幼儿园拥有的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充分利用,从而为学龄前儿童创造一个有益的受教育环境,使得在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使社会和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的管理活动得以满足。要使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做好,需要对智慧的管理策略的采用以使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从而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同时对外部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以取得外部支持。

2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1以人为本,促进优化管理:

在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要投入爱心和感情。幼儿园教育的根本是人,所以要将幼儿园教育的管理工作做好,关键还是要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使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不断提升,以使给幼儿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教育服务得以保障。使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言喻的。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应自身加强对于管理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会、研讨会、管理培训等活动,以使知识管理思路开拓,增长自身的见识。同时对每天幼儿园教育管理行为的反思要加以重视。只有使自己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行为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自己对于管理理论知识不断得以实践。使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并在反思中使具符合幼儿园教育知识实际又带有自身色彩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形成。同时还要使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的确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逐渐让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在教育实践行为之中贯彻,这是使其深入人心,具备广大的群众基础。要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对智慧管理策略注意实施,对幼儿园教育进行管理时用头脑、用智慧。

2.2情绪智慧,加强自身管理:

如果想让自己逐渐开心起来就需要整天面对着开心的人,反之,自己对着不开心的人也会变得不开心。所以我们应该对教师的自我情绪进行调节和加强管理,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避免因为教师的坏情绪而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妨碍工作的进行。应该重视教师自我情绪的管理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情绪管理意识,在面对人生中的不公平时,让他们能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开导自己,学会使自己的坏情绪得以控制。因为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给他什么,他就给你什么,只有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所以教师在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对自身的情绪学会很好的控制,做一个快乐的人,并传递给孩子快乐,在愉快中让他们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3结束语

在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中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文只对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几点运用进行简单地阐述,但是,是远远不够应对时代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对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新运用积极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胡松颖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平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建军.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3.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远程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远程教育

0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远程教育发展也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对远程教育管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学者戴维•霍尔在《大转折时代》中提出,到2015年,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中国学者刘占荣[2]指出,2017年国际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与组织以项目形式推动了各种形式的远程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尹学松等[3]在《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中指出,当前大多数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在平台架构层面缺少利用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依托网络支撑,在远程教育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数据不断产生,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而目前传统远程教育体系不能满足远程教育管理发展需求,因此亟待探索出一种新型的、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高效、一体的远程教育管理流程,实现远程教育管理转型,使远程教育真正符合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1教育大数据内涵与特征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远程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教育领域正在向大数据化方向发展。教育大数据是以教学数字化形态存储的课程材料[4],其目的是支持教学活动开展、促进教学目的实现。教育大数据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其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资源可用性。然而,教育大数据的若干教育资源服务存在与需求不匹配、缺乏动态适应性等问题。因此,分析教育大数据内涵与特征是十分必要的[5]。大数据最初是一个IT行业技术术语,被定义为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截取、处理并整理成为可解读的信息。但目前教育界内尚未对教育大数据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杨现民[7]认为,教育大数据指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在教育教学领域,利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教育APP以及可穿戴设备等可记录大量学习者个体数据、学习过程数据及学习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是教育领域大数据主体,具备数据体量大、类型多样、输入输出速度快、真实性高等特征[6]。笔者认为,教育大数据指在教育活动中能够高效存储与处理海量数据、并将多种分析目标有效应用于教育干预、决策等重大教育措施的表征方式和思维途径。(1)深度性。教育大数据不再是传统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统计,更注重对隐含数据的挖掘,进而帮助管理者发现学习、生活行为的内在关联。数据分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学生考试成绩、课堂练习、日常行为轨迹、课堂考勤、身体状况等多角度、全方位深度剖析学生综合数据,借此发现学生学习变化,以便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2)融通性。教育大数据利用各个信息平台将各部门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条流通的数据流,可以随时调用各部门信息数据,对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提高管理自动化水平,增强管理便捷性和高效性。(3)预测性。大数据能够实时动态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监测数据变化,一旦数据或设备发生异常,大数据即可通过建立的数据机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对异常进行人为干预,还可提出相应防范措施,预防危险隐患的发生,对打造平安健康校园有重大推动作用。(4)个性化。大数据在个体评价和学习管理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定制特性,可以通过追踪学生学习行为轨迹,分析学习情况,并根据其个性特征、薄弱环节推送相应学习建议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高效学习[7]。

2远程教育管理现存局限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飞速发展,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同时我国正致力于建造学习型社会,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社会理念。因此远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特别是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后,教育部开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中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发展非常迅猛。加快发展远程教育,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加快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手段[8]。实现远程教育管理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在于需首先清晰认识目前远程教育管理实际信息化水平,在哪些方面有所缺失以及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进而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智能技术改善教育现状,提升管理流程自动化水平,实现高效智慧管理。因此本文对远程教育管理发展及不足进行梳理。我国远程教育管理经历了静态门户网站、独立数据系统、大规模系统集成、智慧管理等一些列转变,使远程教育管理走在了教育信息化领域前沿,其信息化程度远远高于教育教学信息化。我国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4年我国教育部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9]指出,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10]。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11]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治理能力[12]。此后全国开始大规模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全国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远程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已建成并应用,展现了远程教育管理建设的美好蓝图。基于此,远程教育管理的发展从建设导线开始转为应用导向,相比远程教育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注重提升各级各类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定教育数据的决策驱动及克服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阻碍。远程教育管理正逐渐向智慧远程教育管理方向发展,以往信息化管理操作将转移到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管理平台上。然而,目前管理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智慧层面,自2000年国家对远程教育实施自主管理之后,国家对远程教育整体规划更少,专业设置混杂,资源建设缓慢,办学理念不够成熟,不仅质量标准不统一,质量监控也不足,导致远程学习服务•质量低,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见图2)。远程教育教学交互质量同样存在以上问题。由于远程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远程教育区域间发展也不平衡,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远程教育发展进展艰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建设稀少甚至没有开展,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则发展迅速,涉及领域越来越广[13]。因此目前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离智慧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进一步完善与升级还需在多方面予以重视。(1)教育环境感知性不强,削弱人、物交互。随着物联网产业化加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开始向教育领域渗透,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倡导技术与教育融合,因此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交互成为需重点关注的方向,然而目前管理水平不能匹配两者全方位渗透融合,建设重点仍放在网络互连这种人人交互与沟通的层面,而忽视了网络物联中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联网智能化应用在教育领域重点不突出、应用不深入、推广不积极,仅达到浅层次的使用,没有真正普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远程教育管理智慧化前进步伐。(2)安全监控不到位,难以保证学生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应用为全程、全面监控教育运行状况,预警教育危机提供了条件。但目前校园监控的运用远不够成熟,还只是对教育教学与日常活动进行静态监测,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不能为校园安全进行预警和决策等提供相关参考,孤立的系统收集到的数据也仅形成了信息孤岛,监管到的信息轨迹不能得到有效利用。(3)个性化学习路径不清晰,难以支持高效学习。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致力打造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形态,个性化学习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全面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教育形态在以上方面有所欠缺,政府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真正应用到课堂、作用于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措施或产品还是较为稀少,说明目前个性化教育仍是国家、区域、学校、个人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目前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偏好、习惯的追踪系统仍不够健全,学习的发生只能是大多数学生共性的目标,个体无法有针对性地扩展自身优势、巩固薄弱环节。(4)教务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业务流程难以统一。教务系统的自动化发展为校园管理带来了极大便利,使管理人员从繁重、复杂的任务中脱离。现有办公体系在技术上虽然实现了初步自动化,但水平仍处在浅层次阶段,协同办公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协调各系统之间的联结,制约了教育信息统一管理的发展。(5)教育评价督导不客观,阻碍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由传统的结果式评价逐渐向过程式评价,但是评价基于学生的外化表现,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的真实水平。因此,该类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缺陷[14],且评价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虽然可采集到部分学生学习成果与贡献情况的数据,但是仍不够全面、准确,因为获得的结果往往仅指向单个方面,缺乏综合性与全面性,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学校招生、入学方式仍存在一定弊端,不利于人才全面培养。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远程教育管理情况智能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应用,处于“人管、电控”的管理阶段[15],其管理系统没能与校园需求深入融合,只是追求机械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没有充分发挥新兴技术的人性导向,做到真正为人服务。数据导入、整理、更新等工作仍依靠人工,工作流程不能保证数据完全准确;系统间不能相互联通,信息未实现无缝衔接共享,还有可能存在数据重复、冗余、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管理人员负担。此外,数据收集也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结果导向信息中,并没有完全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不能全方位实现对学生的管理监督。数据收集后未进行整合、筛选,也不能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使其仍处于经验决策阶段[16]。信息管理系统与远程教育管理实际流程脱节直接导致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低下,教育服务不能真正满足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实际需求,教育决策水平难以提高,智能化管理沦为表象。因此,通过智能技术手段促进远程教育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智慧化,首先应重新审视现存问题,注重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信息自动化处理与整合,数据可视化呈现,为教育教学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建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管理智慧化。

3大数据在远程教育管理智慧化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加大硬件设施与网络配置等方面的建设力度,积极借鉴智能技术在管理平台的系统构建,进而解决校园基础业务流程一体化、教育教学个性化等问题[17]。远程教育管理应当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日常行为轨迹进行实时动态追踪,通过数据综合分析,及早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干预措施,建立高效、统一、智能的远程管理服务体系,为远程教育质量评估、资源均衡配置、学生个性化学习、远程教育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见图3)。(1)增强情境互联感知,实时预警教育危机。构建智慧高效的教育环境是当今教育领域致力打造的重要目标,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全面感知、智能处理等特性,可增强人与物之间的互联感知,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智慧化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带有RFID的标签可实现学生行为轨迹追踪,对硬件设备实时监测扫描,掌握教学实施情况和动态,加强对有安全隐患地区的监控,一旦遇到危险隐患则发出警报[18]。此外,教育业务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可针对教育活动管理、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舆情的动态监管提出基于数据的准确分析、科学的建议及措施,有效提高远程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2)深度挖掘教育数据,提高管理与决策科学性。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与学习环境的互联互通、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教学过程的全面追踪,使教育信息系统数据内容更为广泛、丰富。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整合与深度剖析,经过数据转化处理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进一步为各级各类教育横纵对比、趋势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分析潜在关联性,将基于经验的决策转化为基于数据的决策,使各级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进而提高教育管理精准性与科学性。(3)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打造教育个性化发展。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在线学习普及,高效、自由的远程教育成为可能。教育机构、学校、企业等建立的网络学习空间给学习者构建了多元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空间局限,让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19]。大数据技术可收集学生网络学习路径,分析学习者特征,让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自己,定位薄弱环节,并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关练习加以强化,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路线。(4)利用多元评价方式,使评价主体全方位发展。从个人层面看,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对学生进行客观总结,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从宏观层面看,评价的目的更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国家教育质量[20]。评价是教学效果衡量标准,以试卷成绩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亟待建立一种新型评价方式顺应教育信息化变革,满足不同教育形态的评估要求[21]。大数据应用可为新的评价需求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跟踪学生学习轨迹,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最终结果以可视化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帮助教师调整、改进教学,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评价从原来的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评价方式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化为多元,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决策成为教育评价重要发展趋势。

4结语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5

关键词:5G技术;未来教育;智能教育;教育新生态;实践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中智能教育的未来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智能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迭代更新中,智慧教育新生态在新时代中占据主流位。5G网络标准作为人类史上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代表性和行业引领性的技术,是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加快5G与各行各业中的技术或者工具开展深度融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发挥出5G技术的真正效能,因此5G技术的普及使用将会是促进人类社会深度数字化、快速网络化、优质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正因为5G技术与其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极大的推进“5G+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加强5G与教育应用的融合创新,从技术上变革教育模式,探究未来教育生态的实践路径,构建未来教育新型模态,引领教育应用等智能发展,都是新时代教育研究者需要面临的时代问题。

一、如何把握新时代未来教育新生态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经过我国各相关部门和社会企业等的共同努力,我国5G发展已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都基于世界前沿,如今正在加速推进5G技术以及应用规模的发展,以便在技术和应用领用中做好对未来各行业发展的智慧领航。在技术融合领域方面,5G技术可以扩大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融合平台的建设进而服务教育领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2]。在社会发展层面中,社会、企业依托5G技术提升教育的智慧场景,普及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整体环境和生态面貌。在技术特点层面上,5G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快速普及,恰恰能够通过其诸多如带宽巨大、时延低、海量连接的优质特性,全方位地满足教育多样化场景对网络技术的需求,改善现今硬件设施与网络传输需求的不匹配性。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十部门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中也重点明确“5G+教育”方面的建设和重点应用推广方向[3]。计划中提到了5G技术网络的本身特性特点,作为具备超高速、低时延、大连接、高可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加快应用实现推进教育智能智慧化普及的进程、加快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在教学、考试、评价、校园、区域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能的积极探索。围绕5G智慧教育的生态形成建设方向,为实现探索融合技术发展的内在可实施发展路径,全面进行未来式智慧教育的普及探索,可以通过5G人工智能发展,5G与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提出技术能力更强、现实应用更广泛可靠、应用体验更普遍的综合解决方案。例如推动教育中的远程联动互动教学、智能教学活动、开展智能考试、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智能评价分析、智慧校园管理建设等数字化教育环境创新应用的建设,在教育区域管理中通过提升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方式,改善教育生态智能环境,从而实现构建在新技术下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二、面向5G技术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实践路径思考

(一)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互动教学的应用路径

通过开展沉浸式教育环境搭建、全息技术互动教学等多类互动式形式的智慧课堂建设,开展实施协同5G技术的教学、实训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应用。教学环境具体搭建,可以通过建设全方位的智慧课堂,筑牢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引入协同5G环境支持的沉浸式教学、实施协同5G环境直播互动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在未来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基于实现智能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就可以开展不同学校跨校区进行课程协同共享,实现课程教学无边界化。基于实现场景的技术化要求,还可以同时探索学校与不同地域的博物馆、文化历史馆等具备教学作用的教学教育场景的互联互关,实现教学场景无地域化。助力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网络教学5G化,通过支持5G技术教育化培养培育,建立不同机制实现培育的课程目标。针对现时代智能智慧化的实验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通过在比如改善和加强5G虚拟仿真实验教学、5G虚拟实习培训等应用的落地实施,助力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等实验和培训项目实施的痛点问题。在教育化智慧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定的场景下还可以探索集中教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支持不同类型的学生利用5G环境终端进行操作学习,为全面实施教育智慧化普及奠定基础。5G在线教学的具体利用,可以协同智能终端使用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实现线上学习服务具体化、个性化和互动化,不断提升面向学习者对象的智能体验以及5G+教育的智慧化发展,保障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二)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智能考试的应用路径

开展面向类型异同、地域异同、时间异同等不同需求的智能化考试建设,打造智能智慧的巡考、监考的智慧系统,积极探索辅助考试智能评分应用的建设。未来教育中,智能智慧化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需要促成不同的教育环境搭建。我们知道,教育实现的影响结果需要智慧化工具去落实检验,基于该实践路径的思考提出也是全面考量智慧化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探索智能在线考试,完成教育目标的智慧化考核。举一个特定的需求例子来说,比如面向艺术类的教育如拍摄、歌唱、跑步等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基于5G网络技术下通过无感知的智能化应用进行考试过程数据的采集,然后自动进行精准测量测试结果分析。该项检验工作通过利用大数据处理、计算分析,采取系统辅助设计和实施,达到实现完成智慧考试目的、得到结果以及结果展示。另外实施过程中可以开展智能巡考监考,助力实现教育检验环节过程的考试公平性。基于5G技术实现辅助考试后,还可以积极探索智能辅助智能评分平台建设,通过利用5G网络或技术连接智能分析平台,自动分析被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辅助教师通过系统进行学情分析和答疑辅导,实现智能考试解答的系列智慧化教育教学过程。

(三)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综合评价的应用路径

通过开展建设智能化终端、5G网络、大数据云平台等实现对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智能分析评价,为未来教育智慧化的个性化教学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实施综合性评价应用的建设过程,有利于建设智慧智能教育生态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提升教学者、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的学习路径。在实施学习者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过程数据采集方式、利用5G+智能终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智能评价系统,通过智能化的系统数据库记录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行为习惯、体质信息数据、劳动美德等德智体美劳的全要素过程性评价数据。系统设计的目的应支持无感式、伴随式、实时性的数据全过程采集,确保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通过大数据结合分析,智能感知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变化等情况,为教学者提供学习者的评价数据支撑和教学决策依据。在教师评价建设措施方面,要以利用5G等技术为依托,实现采集教师上课前后以及上课期间等各时间段、各环节的行为数据并实施开展相互的关联分析,形成动态的分析过程,实时获取分析结果,有效适时地调整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初衷。另外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实绩和师德师风进行动态评价,也能促进教师素养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对教师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信息收集的前提下开展智能教育系统建设,基于全面建设综合评价系统的过程里,要注意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强调信息泄露导致的信息安全问题,确保是为个性化精准教学和教学活动等提供依据的,杜绝因信息的开放而产生对教学者或者学习者信息泄露的发生。

(四)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智慧校园的应用路径

通过大力推动构建智慧校园、绿色平安校园、共享校园等创新性、智慧性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升校园智能化的整体运行水平,全面搭建智慧性校园应用平台,提升未来智慧教育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该角度的思考基于在宏观的教育场景中,实现教育智能化的发展,考虑到5G网络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实施,实现校园设施、资源、师生的智能高速全连接,能够给校园的智慧性应用带来设施上的改革和硬件设备的稳定供给,为智慧校园的应用提供稳固的保障和服务,从而提升智慧教育的整体生态面貌。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平台,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的智能建设系统,保障校园的智能管理,为未来教育提供教育场景的支撑。平安校园管理建设方面,基于通过实时性的感应数据分析、全方位的音视频智能监测、24小时自动校园巡逻等手段实现教育场景环境全过程的监测覆盖,通过动态感知、大数据分析、集群分析等技术对教育场景的环境进行预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示处置,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校园安全防护的综合水平。在其他智慧化实施建设方面,进一步改善与支持绿色校园建设,根据实时的环境变化对水电、照明、空调等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调度,实现对校园环境的智能化管理。

(五)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区域教育管理的应用路径

通过宏观构建区域教育智慧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平台,利用5G网络等技术支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决策的数据获取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育区域落实教育监管和教育决策,实现智慧化教育的区域管理。结合宏观决策,解决区域教育管理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效度等难题,精准对接大数据下的教育管理区域,通过人工智能与5G网络技术协同设计对特定区域教育管理的科学支持,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服务。针对区域教育智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有效升级和改善应用,技术层级依托5G网络实现辖区内教育管理,完成运行状态数据的及时传送,建立起动态监测分析教育资源、各类环境以及学情数据反馈、其他应急事件反应处理等一系列监测系统。通过区域的管理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完善顶层管理的数据化全面嵌入,促进通过信息新兴技术能力支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智慧管理决策和管理的及时响应。

三、总结与未来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团结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国家人才成长和培养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诸多主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承担着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体质量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是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众多事务快速有序向前发展过程中,管理是提升效率最为直接的方法与手段。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事关高校体育目标的达成。管理创新又是实现管理功能优化与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创新驱动的方法与构想,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与建设意义。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之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潮逐渐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高校师生普遍的价值追求。随着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也由之前的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消极被动学习状态,逐渐消除对体育教师的抵触情绪,转而评价体育课堂生动形象,体育教师幽默风趣额,是健康与智慧的化身等诸多优良评价,充分证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此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还在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突出起来的肺炎疫情,也有效促进和滋生了线上体育教育的开展。总之,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受体育专业特点、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管理者思维意识与偏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局限性,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行动要求,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正确有效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是错综复杂的过程,既是因为管理主体与要素的复杂性与多边形,更是由于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为更进一步充分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创新,必须深挖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发展方法与策略。为此,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逻辑分析与罗列,主要变现在5个大的方面:管理理论因循守旧、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内容不够清晰、管理方法略显陈旧、管理策略智慧化程度不足。对此,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有着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认识,使方法与策略的确立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1、管理理论因循守旧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时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一贯的工作作风与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理论而言,某种程度上管理理论的先进性与整体水平就决定了管理能力的高下与管理效率的整体格调。因此,对于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基础的夯实,是管理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智慧之举,是事倍功半的谋略行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须利其器”,理论武装便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设备更新”环节和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理论包含指导理论、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导理论起直接的指导作用,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是指导理论的重要补充。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理论指导过于陈旧,受传统计划经济发展观念的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理论学习与进步局限于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机械记忆、理解和宣读,缺乏二次加工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也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创新与突破。究其原因,因为老一辈体育工作者受教育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影响,缺乏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型事务的应对能力。如今,众多70后、80后高职称高学历管理人才已经陆续投入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中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只需要对指导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加工,理论储备便能充分指导管理工作实际。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对管理理论内容进行更新换代。与此同时,随着通讯网络设备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理论学习的方法今非昔比。因此,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充分注重理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2.2、管理职责不够明确

管理职责是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运用较多的词汇,人们甚至认为管理职责是否清晰是关系到各项工商和行政管理能够实现的头等重大事情。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职责也逐渐被剥离和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管理重要的内容和环节。长期以来,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没有根本确立,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没有得到稳定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体育教育工作到底是由体育部门专门人才来管理,还是学校分管领导进行实质性管理,还是学校领导通过学校体育委员为对整个体育教育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的领导与管理,至今在相关领域仍然存在诸多争论与误区。体育教育管理“踢球”现象在诸多高校时有发生,教务处和分管校领导从校级层面将“皮球”踢向体育工作部,而体育工作部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如校园路跑、体育大课间等,均需要学校安保、教务、医疗卫生等多部门的协同工作,单凭体育一己之力无法完成艰巨复杂的管理任务。长此以往,体育教育管理被当成责任和负担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推来推去,美能做到责任明确,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在实践工作中,不论是学校层面统筹规范体育教育管理,还是学校层面指定体育部门管理体育教育事务,由其他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均属于工作方法与策略的问题。只要明确了体育教育工作管理的主体责任人,管理效率的提升便不是特别艰难的事情。

2.3、管理内容不够清晰

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内容的清晰程度直接决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程度。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关于管理内容的明确规定与细化,为体育教育管理有效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的借鉴,可以广泛加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在借鉴过程中应该充分清楚体育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事务的本质差别。体育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体育活动过程,因为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与控制,使体育教育内容的明确与控制相对更加精细化复杂化。在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中,管理和决策者除了严格按照教育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确立管理内容,还应该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运动参与规律、体育的本质与目标、学校体育功效的实现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确立体育教育管理的内容,而后逐渐进行板块和条例的划分,细化到课程设置与教学监督、课内外体育活动风险等级划分与控制、课外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均衡发展等管理内容的确立与区分。

2.4、管理方法略显陈旧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过分依赖教育行政统一命令一个模式搞一刀切,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通常是一个人所为,对于体育教育管理事务有较大的支配权力和空间。在此背景下,管理方法必定走向单一和独断专横,表现出过分利用管理权力对管理事务和相关管理对象的发号施令与行为控制和约束,不利于管理事务的良性发展和管理对象工作热忱的发挥,也不利于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学生群体体育活动过程中运动参与以及身心健康既定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为此,应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调整领导决策者和管理执行者的思维意识和习惯,转换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和治理转变,牢固树立管理者的服务意识,而非硬性地统治、控制和发号施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促进管理对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促进管理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2.5、管理策略智慧化程度不足

管理包含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要素,并且管理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处理再到信息输出的封闭过程。无论是对于管理要素施加影响,还是对于管理过程施加控制,都需要个人和集体智慧的融入。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使管理对象对于体育教育的发展与运行规律有明确的了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高校体育教育建设与发展中去,要求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智慧,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而言,必须有高度敏感的神经,高度警觉的思维意识和习惯,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并且能够对体育教育管理发展变革与前沿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才能促进管理效用的最佳化实现。

3、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

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症下药,一一对应,就有管理理论更新、管理职责明晰化、管理内容精准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策略智慧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路径。

3.1、管理理论更新

对于理论更新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是党和国家发展以及治国要领的时间经验总结。理论更新也是经济文化社会诸事务快速有序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决策者和管理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理论、教学学和体育学基础理论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相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方能在错综复杂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2、管理职责明晰化

管理过程中责权利的分化与细化,是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不仅公共管理和经济文化社会诸事务管理如此,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应该将管理分工和职责明晰化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抓手,尽量避免过渡环节和中间环节的责权利不清晰不明确,有效防止管理对象打擦边球思想与不良作风的滋生,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均应该梳理责任意识和担当风范,方能形成团结协作和良性竞争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管理团队,创造最佳的管理效率和奇迹。

3.3、管理内容精准化

对于管理内容的精准化处理,既是认识论层面的要求,更是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举措。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使管理内容尽可能的精准化,必须统一管理思想,确立普遍的管理原则、方法与策略,“头脑风暴”和“个人英雄主义”均将导致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极端危害,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剥离。在对管理内容进行精准化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群智群策的原则,充分调动所有对象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热忱,向时间要真知,向空间要效率。

3.4、管理方法科学化

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方法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而管理的教育方法是指组织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对被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启发其思想觉悟,以便自觉地根据组织目标去调节各自行为的管理方法。鉴于教育管理的突出特征,也鉴于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在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和高校发展重的突出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人本管理、科学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方法,通过讨论、协调的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手段,使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时刻朝着科学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3.5、管理策略智慧化

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经济文化社会诸多事务智慧化发展。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源和科技密集型的发展,便是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成就。教育事业的本质目标就是培养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传承和发展综合人才,因此,在教育管理决策过程中,对其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鉴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与重要性,在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吸收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充分运用“合拢式管理”、“抽屉式管理”、“一分钟管理”等策略,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标准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早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既定目标。

4、结束语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7

(一)发展现状。

我省现有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下同)11580所,在校学生751万人,教师48万人,其中乡村中小学校6419所。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教学应用位居全国第1位,为智慧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高质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9.27%;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88:1和7.85: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首创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持续举办在线课堂、资源应用平台、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育,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完成11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新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

4.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考核,将其作为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创建督导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一盘棋”意识不强,没有认真执行全省统一规划和标准,盲目建设平台、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2.基础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宽带提速、设备更新换代、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影响持续化发展、常态化应用。

3.教学应用质效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缺乏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不够精准,利用数据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

4.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各地经费保障不平衡,建设资金分担办法有待明确。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统一规范。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加强省级统筹和工作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组织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

重点农村,整体推进。总结金寨县整体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试点以及首批智慧学校示范校、实验校建设经验,在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分步骤推广。优先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优先推进教学点和乡村中小学,着力补齐短板;优先推进课堂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融合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提升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元投入,分层负担。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三)建设目标。

2019年,完成50%的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1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各市学业评价系统全部建成。

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建成4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21年,完成50%的非贫困县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72%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我省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

以因材施教为目标,依托“三通两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推进以城带乡,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省域、市域、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建设线上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网络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进长三角教育信息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级资源平台对接,扩大网上结对学校规模,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智慧学习。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全面感知、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学习动态评测数据,精准评估学习绩效。建立学生档案,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提高治理能力,强化智慧管理。

依托省教育管理平台,推进中小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

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为学校排班选课、师生评价、成绩分析等提供数据分析,实现教务管理智能化。为学校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校务管理智能化。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记录教师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情况和日常教学行为,建立教师电子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

(四)增强智能服务,创设智慧生活。

利用智能化设备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搭建安全、健康、便捷的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

完善智能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系统实现对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全覆盖。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立足德育根本,打造智慧文化。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依托省资源应用平台开展德育教育,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整合学校校园网络、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展智慧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优质资源,提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

利用智能感知终端记录学生校园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发挥心理教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积极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

(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支撑环境。

全面提升智慧学校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接入宽带,优化改造学校内部网络结构,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确保网络访问高速畅通。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满足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已有的软硬件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七)强化专业培养,落实人才保障。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开展系列培训,使其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信息化队伍培训规模和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和参加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等。

四、重点工程

(一)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

继续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省教育管理平台内容和功能,统领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主要服务,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平台支持。

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系统,农村学校班均带宽接入速率达到5M以上,城镇学校达到10M以上,鼓励光纤入班。在校园网络系统基础上建设校园物联网系统。建立网络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全覆盖。

(二)智慧教学应用普及工程。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学业评价系统等,其中,乡村中小学校每个年级配备1套智慧教学系统,每个设区市配备1套学业评价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区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促进学习方式灵活化。提升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水平,推进和完善省、市两级标杆教师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特色应用学校建设。

建设自主学习系统,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成绩分析、知识点诊断、试题解析等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汇聚、智能推送、精确查找等,实现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应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三)乡村学校扶智攻坚工程。

将乡村学校建设放在智慧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全省教学点在线课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提高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2019到2022年,农村教学点分4年分批建设,达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主要建设要求,促进持续常态化应用。

(四)中小学校智慧管理工程。

以省教育管理平台为依托,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校园门户基础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获取各类资源。

完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全面用好国家系统和省级各项系统,优化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教师评价、财务资产管理、装备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汇聚,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并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提升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科学运用大数据优化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支撑。

根据新高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走班排课系统,提供走班排课、学情诊断管理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成绩采集、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等,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辅导等关键问题。

(五)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加强校长、教师、设备运维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创设“管理人员懂、学科教师会、技术骨干精”的良好环境。建立开放式、多层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信息化应用技能,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现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

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展初、高中信息技术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开发德育、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及专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围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三点半”难题,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智慧课堂”搭建的平台课后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依据课堂采集、分析的“大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对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养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七)智慧学校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省、市、县、校四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的建设,加强承担学校网络管理和现代化教育装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任用懂技术、懂教学、懂管理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电教、装备等各方面力量,构建本地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学校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维护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形成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提供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确保学校设备设施和网络正常运行,促进智慧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运作优势,支持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建立智慧学校建设运维机制。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统筹等作用,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省教育厅成立协调小组,负责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管理、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受教育对象确定智慧学校建设方法和步骤。各市、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规划,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实施。

(二)统一技术标准。依据国家教育行业标准、《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API接口规范》和《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依托省级两平台,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各地重点做好省级两平台在本地落地应用,对已建的地方信息化平台或管理系统,要主动与省平台做好对接,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各地各校在制定相关招标文件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时,要严格落实“五统一”的要求,严禁自行其是、各自为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三)统筹资金投入。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分担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相关项目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筹措机制。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省级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奖补,市县政府保障智慧学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依规通过公开招标、竞争谈判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和参与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管理服务以及个性化资源建设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智慧教育管理范文8

【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现代科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管理模式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在思考如何结合我国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已普及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上,以提高对于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智慧校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次将通过对于智慧校园的定义、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同时分析当前智慧校园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的解决侧率,为智慧校园的完善和良好的运行提出参考性意见。

一、定义以及特征

什么是智慧校园呢?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将高校的教学、教科研、学生的课程和日常管理等多项学习、服务智能化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实现教学、学习和生活为一体化的系统。智慧校园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终端覆盖

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覆盖在校园内,并且通过智能化终端将校园内的教学、环境、老师及学生的生活信息通过网络反馈至控制系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事物提供大数据。

2.智慧校园中大数据的优势

由于智慧校园可以采集大量高校内的各种数据,并且具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智慧校园明显区别于数字校园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其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的各项事务提供数据支持。

3.智慧校园的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师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强调了能切实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管理中以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各项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多元化的技术以满足校园师生个性化需要。

4.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方式。在系统中,信息可以进行共享,学习的方式、时间、空间都可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更加多元化,教学实践的扩展性以及教学空间的多样性,这些都能够实现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二、高校建设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现状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一优点众多高校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慧校园系统的运行仍存在多种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全面

想要利用好智慧校园系统,整合校内资源,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校性的智能化是必备的结实基础,智能化基础打实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模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但是,据调查,众多高校虽然在建设智慧校园,但是学生的管理仍然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教师的众多工作也没能和智慧校园有效的结合,仍然是数字化校园的的模式。智慧校园中的众多系统也没能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建设智慧校园的形式化大于实质的意义,师生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瓶颈状态,导致智慧校园的功能作用未能在学生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影响了学生的管理质量。

2.智能化服务不足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日常重要工作之一,智慧校园系统的建立理论上可以为高校的师生带来智能化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校园实时信息。但是,这一智能化服务需要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融入智慧校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并没能进行资源的整合,导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以考勤系统为例,没能整合学生信息等现象,就导致仍需要高校的教师人工进行考勤,这不仅低效率,也浪费宝贵的教科研时间,增加教师的负担,且工作管理也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出现的明显的转变,微课等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了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这明显给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来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同时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要想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往往要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能有效摆脱机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以促使智慧课堂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智慧校园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作用的发挥,而影响了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三、优化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方法

在现在这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同时也是新一轮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下,利用智慧校园,依托信息化管理高校,提高工作水平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之一。

1.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提高师生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为校园内师生建设智慧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环境,让管理模式与时代接轨。因此,在智慧校园应用的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一线教师之中,指导教师使用智慧校园系统,学会操作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同时技术人员也应该将相关学生的信息录入系统之中。在系统的稳定和完善后加之以技术成熟和制度的完善,来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全员参与的智慧校园。据悉,宁波某高校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将早操晨跑打卡制度融入其中,以相应教育部门的“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倡议。学生的管理十分便捷高效,只要刷自己的校园卡即可。同时早操晨跑的相关信息如时间、次数等与体育成绩挂钩,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更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融合信息资源,加强智能化服务

青年接收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大多是1995年后的青年,这一代更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智能化的服务兴趣浓厚且有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上,甚至平日的生活中都紧密的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结合。高校中,能全面并系统的融合信息资源,在智慧校园的平台加以共享来服务学生,这是一个创新且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方式。这也是智慧校园系统的达成目标之一。为了体现人性化、清晰化的迎新方式,突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众多高校采用网上迎新的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部分高校的宿舍管理员采用智慧校园终端,通过发送视频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宿舍、安全用电等方面。学生通过登录智慧校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的观看和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生活的水平。

3.建立智慧课堂,完善信息平台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也是主流趋势。例如现在较火热的翻转课堂。这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深度协作式教学。翻转课堂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主要打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梳理校内资源,促成各学科相关院校资源共享,并将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然后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一平台,课堂教学无障碍。同时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在部分高校中,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等等,高校建设微课堂、微教室。通过建设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模块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课堂有着更加活跃的气氛和民主的氛围。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可利用终端设备与同学、教师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在线指导。这一模式的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风气的浓厚,同时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高校而言,智慧校园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目标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竞争实力水平。基于此,要想提高高校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能给予智慧校园的发展充足的重视,并切实有效的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要求能切实从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出发,基于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来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亚杰,王克勇,何健勇,孙明利.基于PDCA的智慧校园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2]张虎.智慧校园建设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以河南工学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