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论文(4篇)

高职物流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的方法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主要采用了“围绕产业群构建专业群,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的专业群构建方法。

(一)围绕物流产业群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

按照物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类,物流产业群可分为运输业、储存业、流通加工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配送业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会变化,分析物流产业群的结构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明确物流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保证物流专业群的构建与物流产业群相一致。

(二)围绕物流职业岗位群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

物流专业群建设要以物流企业主要岗位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专业与职业岗位应具有一致性。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相关岗位可细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几个岗位群。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要兼顾物流产业链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等岗位群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完善了“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入门-入行-入职”,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基础模块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的学习,第3学期的前2周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角色体验”,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3学期的第3~20周至第4学期第1~16周在校内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第4学期的后4周,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轮岗)实训”,实现学生有效“入行”;第5学期的前12周在校内完成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的13周到第6学期学生双向选择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成功“入职”。通过三阶段学习,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首岗适应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核心定位。只有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选择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物流管理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流操作类,如仓管员、采购员(或采购助理)、快递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岗位。这也是毕业生进入物流行业后,最先接触的一类工作。第二类是物流管理类,一般是物流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物流企业或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营,这些岗位可以划分为五个方向,即采购方向、仓储方向、配送方向、运输方向、物流信息方向和国际货运方向。无论是物流操作类与物流管理类,还是物流不同岗位方向,其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的工作内容有联系,也有区别,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的课程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能力形成由简单到综合。所以需要构建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课程群的整体设计。

(三)“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结合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一是功能准确定位,将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为“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即专业群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二是“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建设实训基地,即构建专业群基础实训模块、分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专业群综合实训模块和创新研发实训模块,满足专业群专业教学功能、科技研发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角色体验实训基地、轮岗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基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群“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求。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营造。重点强化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建设,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障制度建设及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校企共育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将“学校人”有序选派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岗位挂职锻炼、生产技术革新、企业运营管理咨询等活动,经由企业对“学校人”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认证,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依托企业校内管理咨询与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人”面向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同时,经由学校考察,从企业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校教学能力、执教方式方法等培训考核合格基础上,聘任部分“企业人”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实现“企业人”向“学校人”的转变。

2.校企共育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以中国储运公司南京分公司、苏宁电器集团雨花物流中心,南京雅高巴士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校企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建立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基地和团队建设,搭建校企连接的桥梁。与企业共同开发申报横纵向课题,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公关、项目推广、生产经营分析预测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和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提供载体。

三、专业群建设问题研究及建议

(一)推行基于项目化的专业群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把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在机制上建立了专业群,但实际上专业群建设思路仍沿袭传统专业建设思路。有关专业群的组织架构、人事安排、岗位职责、相关管理制度等专业群管理和运行方面缺乏系统设计。专业群建设基于两种理念,即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或是专业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笔者倾向于将专业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同时考虑到每一个专业群都有若干专业结合而成的特点,采用项目化管理方法,实施“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比较可行。在这种新体制中,系主任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制定规划、完善制度、组织协调的角色,具体负责专业群经理的管理;专业群经理是专业教学基本组织单元的核心。这种管理模式,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发与实施要求,体现“专家型”特点,又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等工作,体现“管理型”特点。“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能保证专业群建设与实施中,专业建设仍然是核心地位。

(二)推行“柔性化、滚动式”专业群运行机制

1.专业群构建与拓展方面。

建设专业群、产业链的动态研究和专业规划机制。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充分研究产业、行业状况;从办学基础出发,分析专业间的内在联系;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与拓展专业群体,专业群构建与拓展形成制度化。

2.专业培养方向调整方面。

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动态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

3.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

通过对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调查,测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指标,以此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制度化。

(三)推行基于“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中,有效实施“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从实施情况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和解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理念的差别与实践教学目的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全面、实习重复量大,影响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推行基于“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职业资源的融合,并由学校主导,既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职场锻炼,又保证实训的可控,这才能实现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四、总结

“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引入企业职业资源到校内,学校利用企业职业资源构建基于真实业务的实践课程,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入库、分拣、流通加工、配装、发货等实训项目。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来自企业的真实业务实训,感受到职场的真正氛围,学业与职业一体化,实现“入学即入职”。二是创新紧密型实训基地机制建设,为保证学生实训的有效性,建立紧密型实训基地机制选择,精心选择合作企业、科学设计实训项目、建立制度保障、校企共建共管等,保障“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

作者:祁洪祥 张智昊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在未来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也要求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从目前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还与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务必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经济形势,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蓬勃动力。物流管理学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结合的产业,也是一个跨多个部门、跨多个行业的复合学科,既需要高精尖的物流决策管理人才,又需要大批的操作性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当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空中楼阁”就可以实现,这需要有先进实训设备,需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等。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3.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大中型物流企业和行业,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以便能够在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时,更具有针对性。为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企业需要来设立多门纯实践教学类课程。

3.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3.2.1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展开建设。实训环境按照物流行业现场情况来予以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3.2.2深化“双证”制度

把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物流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双证”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3校企合作开展物流技能大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与企业合作,针对物流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以此来丰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近日就与申通快递合作开展了物流技能大赛,评委由该学院物流专业教师和申通快递当地区域总监组成,参赛学生每4人1组按物流设备实际操作、物流方案设计及答辩三步进行。物流设备实操赛环节中,选手们根据给定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各项困难,精心扮演各个物流操作岗位,把物流操作流程演绎得活灵活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入库、出库、盘点等作业,在随后进行的方案设计赛段,参赛队通过给定的物流企业基本信息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且制作PPT汇报材料。通过竞赛,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励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发展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和优化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3.4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4.1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补充物流行业精英和物流企业骨干到教师队伍

坚持五湖四海的眼光,不拘一格引进和聘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行业精英、物流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的组合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生活住房问题,给予一次性安家费或免费提供校内周转房,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积极营造“重才、爱才、惜才、吸才”的人才工作氛围,为引进的人才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逐步培养和发掘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才能,使其尽早融入教学、科研团队中去;在提高工作待遇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引进人才有归属感,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4.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等各种形式来为提高广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而创造机会。例如,可以聘请大型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家来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传授前沿技术、技能技巧;还可以分批次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以便能够对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予以及时掌握,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动向予以了解,获得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以便能够用于日后的实践教学中。

3.5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①务必要让实践教学反思、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大纲革新、实践教学改革等教学工作都能够享受与从事“理论教学”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安心于实践教学工作。②对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应该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配置。③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公正、客观地评价,既需要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又需要系统性评价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既需要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方式,又需要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并且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便能够敦促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6推行以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实务》、《仓储配送管理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在合作物流企业或者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进行“边实践边教学”。教学内容可被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企业实践教学部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同学们现场授课。旨在以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课与企业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知识,获取职业技能。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了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就来到位于重庆渝北出口加工区的邦达隆飞物流有限公司仓库进行企业现场实践。该部分课程由公司仓库管理部主管周经理担任主讲教师。她在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及场地布局等基本情况后,将同学们分为四组,轮岗学习在库管理、出入库管理、理货管理、数据录入、货物调度、客户服务各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并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以讲解与指导,最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加深他们对企业仓储管理整体运营流程的认识与理解。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实践操作能力,获得了企业与学生的一致肯定,也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总之,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予以重视,逐步落实,以市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才能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

作者:陈兰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

1前言

在本文中,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都已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关于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与实践还差强人意,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着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显著异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两者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沿用传统教学的效果评价方案显然并不适合。研究适合高职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当然,每个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式与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正是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视角,从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四个方面研究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2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特点

2.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需要自主完成很多项目、任务等实操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不宜只看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关系,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两种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结果性评价可以作为教师的奖惩依据,而过程性评价结果不作为考核的依据,仅为教师本人提供参考,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因此,过程性评价不建立评分模型。结果性评价则是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师考核和奖惩的依据,结果性评价必须建立评分模型。

2.2结果性评价的重要标准为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

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技能。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岗位的技能。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改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掌握岗位技能而服务的。对于岗位技能的考核,最权威的主体应是企业技能专家。同时,在关注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要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2.3应注重一体化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情境布置的评量

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学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共学生操作的采购管理软件、谈判教室、模拟招标用的会场、仿真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等。这些资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引入对课程教学所涉及的软硬件设施的考核。

2.4不同的评价主体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中,不同评价主体其知识结构、能力专长、认知能力均不一样,不宜用一致的评价指标,应设计模块化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3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机制

3.1评价目标的建立

教学效果的评估最终目的应是指导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奖惩性的手段。因此本研究认为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目标为:第一,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在评价过程中找到影响效果的若干因素,并将结果反馈给施教教师,以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能够提高施教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第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3.2评价主体的选择

本研究认为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应包含过程性评价小组、结果性评价小组。

3.2.1过程性评价小组职能与构成

过程性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不作为考核的依据,而仅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建议。该评价小组由学生、施教教师同行构成。教师同行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专业特点,其评价具有学生评价所没有的专业性。两方可在过程性评价中相辅相成。但是由于同行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或者人情关系,会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同行评价可以用于过程性评价,不宜作为结果性评价。

3.2.2结果性评价小组职能与构成

结果性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用于教师的考核。结果性评价小组由学生、督导和企业专家组成。企业专家对岗位操作技能非常了解,而且处于中立的第三方,避免了与施教教师的利益冲突,使结果性评价更具说服力。同时,结果性评价小组中的构成成员还有学校督导。督导有可能不具备与施教教师相同的专业背景,但是可以就教学组织、教师表达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

3.3各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确立

本研究认为各个评价主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其评价指标也应不同。而且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由于篇幅的关系,本研究仅以学生评价主体为例,来说明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确立。

3.3.1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方法

根据各评价主体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指标,并用调研问卷收集样本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形成二级评价指标,并根据探索性因子的数据得到该主体的评分模型。

3.3.2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①选取评价指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其难度应适合学生的判断和认知能力,排除一些学生无法判断的指标,诸如教学内容与大纲一致、授课概念是否正确、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指标。X1:通过教师的教学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X2:通过教师的教学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X3: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及时地回应;X4: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地启发或指导;X5: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关系和谐;X6:教师在理论讲解中能用易使人理解的语言表述;X7:教师讲课内容熟练;X8:教师在实操过程中示范步骤清楚、表达清晰;X9:通过教师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X10:教师的授课难度适宜,学生能够理解;X11:教师能处理意外突发状况;X1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X13: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完成岗位任务,而独立完成岗位任务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入X1、X2评价指标。能力本位、认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在关注传意技巧的同时,还应关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孟庆茂,2003)。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比例增加,在完成任务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及时对于学生的反馈给予回应,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的指导,因此加入X3、X4评价指标。评价教学的成败,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还有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因此增加X5评价指标。教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很熟练,则会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内容熟练,示范正确、规范,因此增加X7、X8评价指标。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技巧,在讲课过程中则会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增加X6、X10、X12评价指标。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不光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增加X9评价指标。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与实境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增加X13评价指标。由于在一体化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加,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因此增加X11评价指标。根据以上的13个指标,制作调研问卷,在测量形式上,采用Likert5级量表,即每项指标评价均用数字1~5依次表示非常差、差、中等、满意、非常满意五级评价。然后根据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评价。②因子评价。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做因子,得到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了86.849%的总变异。经旋转后,得到5个公因子。因子1在X4、X6、X8、X11、X10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师教学技能因子782(F1)。因子2在X1、X2、X9、X12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因子(F2)。因子3在X3和X7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师教学态度因子(F3)。因子4在X6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师生关系因子(F4)。因子5在X13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学条件因子(F5)。因此,从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可以从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态度、师生关系、教学条件5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就构成了学生评教的二级指标。

3.4总评价模型的确立

在结果性评价中,涉及的评价主体有学生、督导、企业专家。虽然各个主体均可以建立自己的评价模型,但要把三者的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还需建立总评价模型。本研究在建立总评价模型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经过专家的评比,将三个评价主体在结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用求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过程由于篇幅关系,略去。经过上述分析可得结果性评价总评价模型如下:F=0.164U1+0.297U2+0.539U3(3)其中,U1为督导主体评分,U2为学生主体评分,U3为企业专家主体评分。

3.5评价方式

3.5.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中期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教师提供建议,以期提高后期的教学效果,其评价结果并不作为考核的依据,所以过程性评价仅以反映建议为主,可以不评分。过程性评价涉及到两个评价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同行。对于学生评教,应按照前述给定的评价指标,要求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依据给定的学生用评价指标,按照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评价,同时也允许学生将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写在评价表上。当然,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是匿名评价,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使之尽可能反映客观意见。对于教师同行评教,则应该选择数个校内或校外与教师同专业的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师评价用的指标逐一进行评价。本研究认为教师同行的评价最后不用统计分数,可以让评价教师以评价指标为依据写一份评教报告给施教教师参考,也可以将意见直接写到评价表上,这样施教教师可以直接查看,或者直接和评教教师交流。

3.5.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在学期末进行,其评价结果将直接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结果性评价涉及三个评价主体:学生、督导、企业专家。学生可在期末依据给定评价指标的评价表,按照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按照评价数学模型进行统计,给出学生评教的分数。督导可选择在教学的后期进行随堂听课,也是按照给定的指标由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打分,按照本研究给定的数学模型计算最终得分。企业专家则应在课程完成之后,针对学生进行测试,这种测试不宜卷面测试,而应由企业专业提出工作任务或问题,学生完成任务或解决优化问题,企业专家在旁观察,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工作技能,以及其职业素养是否在教学中得到训练,然后根据给定的评价表打出分数。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三个评价主体的分数,以及前述的总评价数学模型,给出教师的评价分数,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

4研究展望

4.1评价主体的选择

在今后对于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可以尝试研究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的基础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标准,然后引入专业的课程评价小组,这个课程评价小组应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评价成员需经过必要的培训。

4.2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着力于研究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不断优化现有的评价指标,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指标。

作者:周蓉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CDIO模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

1CDIO理念与高职物流实训教学的适应性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通过“做中学”使学生有效形成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综合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渐得到国内高校的认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操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和适应性。校内实训教学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确定具体实训项目,由教师布置具体任务,所有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由教师确定和准备,学生只是按规定操作,所有学生实训内容、过程与结论完全一样。传统实训教学方法下,学生虽然学会了按规定方法完成任务以及设备与技术的使用,但是关于为何采用该种方法和技能,如何选择设施设备,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运作等方面的系统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及运作管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就是以CDIO理念重构实训教学,在“物流实训项目”驱动下,学生组成多个实训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依次完成“物流实训项目”(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一个“物流服务系统”或“物流服务项目”的专业能力,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

2.1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项目的确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包括课内实训、物流专项实训及物流综合实训三类。这三类实训均可以开展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①课内实训。课内实训是指针对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某一项基本岗位技能开展的训练,课程实训项目依据理论课程中的操作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计,例如《物流仓储管理》课程中的“盘点作业技能训练”、“入库作业技能训练”、“出库作业技能训练”等。②物流专项实训。物流专项实训是针对物流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的专项训练,实训项目结合课程知识和某类岗位能力设计,例如“仓储管理专项实训”、“运输管理专项实训”或“配送管理专项实训”等。③物流综合实训。物流综合实训是指开展综合运用物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训,实训项目结合物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多个岗位能力需求以及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设计,例如“物流综合服务项目实训”、“物流一体化服务系统实训”等。以上实训项目均由实训教师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包括实训项目的名称、实训项目的基本任务内容、实训项目的要求、实训步骤、实训考核方式等。

2.2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内容与流程设计

在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中,教师只负责确定实训项目的基本题目,学生需要针对该题目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有绝对的主动权和决策权,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

2.2.1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任务内容设计

①物流实训项目方案构思。在“构思”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通过调研市场,收集信息,进行需求分析、运营模式分析、运营及管理分析、成本与绩效评估分析等,最终形成本小组的“物流项目的构思方案”。②物流实训项目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根据“构思”阶段确定的方案,对该项目方案进行运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形成本小组“物流项目的设计方案”。物流项目方案设计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功能设计、物流节点的布局设计、设施与设备的设计、组织结构与岗位要求设计、作业流程与管理制度设计、运营战略或策略设计及成本预算设计等。③物流实训项目实施。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根据“设计”阶段形成的设计方案,开展实施工作,即按照设计方案对项目进行建设,并使其达到可以运行的标准。物流项目方案实施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设施、设备及软件的配置与采购(模拟采购过程)、组织架构的构建(竞聘,确定小组成员的岗位及分工等)、制度建立(形成真实文件)及项目运行培训(模拟培训)等。④物流实训项目运行。在“运行”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物流项目的作业流程和服务内容”,在前期构思、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上,开展物流项目的运行实训,教师则做好监督与指导的工作。运行实训需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设施设备及软件等应能满足实训项目的运行需求。物流项目方案运行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分组业务操作、信息管理、客户服务、成本管理及绩效考核等。

2.2.2实训总结与考核

①阶段汇报与考核。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的各阶段实训时间均由教师根据任务内容的多少进行设计,各小组需在规定时间内完实训任务。每个阶段实训结束后,每小组需要在班级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开展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工作,并形成本阶段考核成绩。小组根据教师与同学所提意见或建议进行方案修改,以推进下一阶段的实训。②实训总结。所有实训任务完成后,召开实训总结报告会,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汇报实训心得体会,并由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③实训材料上交。实训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物流×实训项目CDIO方案》,以个人为单位上交《物流×项目CDIO实训报告》。教师将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过程表现、《方案》、《报告》形成最终实训成绩。

3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模式的特征

3.1具备多层次教学循环的特征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系统属于多层次教学循环系统,每个大循环都可以实施小循环。在“物流综合实训项目”的CDIO各阶段,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设备招投标”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仓储作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运输作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在“运输管理专项实训”的CDIO各阶段,仍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铁路运输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航空运输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在“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CDIO各阶段,也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运输方式”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运输路线”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教学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前一个循环结束后,下一个循环随即开始,每一个循环总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

3.2呈现差异化特征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基本实训任务、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和目标,具体的实训方案是由学生分组自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与运行。实训的每个阶段,各个小组选择的方法技术、设备的规格和数量、工作流程、运行策略、人员岗位分工、成本预算与控制等等均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对实训教师的指导能力以及考核评价标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3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训方案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在实训中充分锻炼了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运作与管理能力。

3.4体现竞争意识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的考核评价将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由于方案构思与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实施与运行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成绩,各小组在实训过程中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开展分析与讨论,甚至实施保密措施和间谍行动,确保每一阶段成果的最优化。该实训模式充分激发和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5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实施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分工,并基于共同的目标开展团队合作。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遇到问题时,团队成员共同分析、共同解决;在遇到分歧时,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形成统一决策。在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互助、合作、服从,锻炼和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

4结束语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开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摒弃了传统实训教学方法的缺点,实现了以物流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为阶段循环的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开展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学生的物流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

作者:谷岩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