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浅析(6篇)

高校教育管理浅析(6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涵义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其不同之处,主要是师生和各种管理人员。因此根据专家给出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定义,我们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校师生管理活动和各项具体的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调整、规范师生及管理服务人员的日常学习工作、思想道德的目的,并且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各种制度以及活动的总和。

二、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不深刻,理论和实际相分离。

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度来看,有些只是表面上简单接受管理载体,而没有深入研究管理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际意义,缺乏自觉主动地探讨意识,使管理载体形式化的可能性加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甚至认为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干,是绝对对立的;有些管理者则将事务的管理放在主要位置,比如大学辅导员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繁多,常常无暇顾及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分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不良的管理文化环境。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下生活的,从精神生活出发,学生处于校园的文化环境之中。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然而,当代大学校园却充斥着不公平、不合理的气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污染着整个校园。民主思想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学生还是教职工,他们都是视野开阔,思想先进的人,对民主文化管理环境的缺失是反对的,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但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民主科学的管理文化环境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启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

要使思政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首先,思政工作人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上略胜一筹,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将积极性放在二者,不偏不倚才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要提高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①。”其次,管理人员也要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解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性,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以达到管理者自身和被管理者一起进步,从而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在高校,被管理者主要是师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比较高,而学生的思想也具有丰富性、时代性。相对于其他,这就有利于管理载体落到实处,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运用要以人为本。

在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管理活动的重要要素,是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②。怎样更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作用,是衡量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师生的作用。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内在需求,关心师生、尊重和理解师生,时刻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师生的吸引力,提高管理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求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

首先,高校师生与其他工作单位人员有所不同,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更富有民主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他们也更加要求管理载体运用的科学性、规范性。这也就为高校创造优良的管理文化环境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需要各方的互相监督,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校园管理文化环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科学管理网络资源。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高校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而对于互联网的弊端,高校要运用网络载体和管理载体相结合,注意及时消除错误信息对学生的引导,优化互联网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提高高校管理载体的效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四、总结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的实效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合理运用密切相连。本文不仅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涵义,还将管理载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启发做了阐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历层次高,主体意识强,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优势互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要求科学管理网络资源等。随着时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作者:赵盼 梁晶晶

第二篇:高校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浅析

一、坚持“预防”与“转化”相结合,实施学业分级预警制度

学业分级预警是指在教育工作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套预测、评价和处理机制,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心理状况等数据的分析,确定需预警的学生名单及预警等级,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告知学生与家长,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一种危机干预制度。

二、实施过程管理,构建系统帮教体系是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

过程管理是指“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首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确定过程计划;过程实施阶段,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为实现这些过程配置必需的人财物资源,确定采取哪些控制质量的措施和方法,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过程检测环节要求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服务结果进行评估,对于不符合计划标准的,必须进行改进,进入过程改进阶段。运用过程方法使教育的各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纵向贯通、又横向渗透,融合成一个持续动态的整体过程,从而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将过程管理的概念用于教育工作中,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帮教体系,共同规范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教育管理的核心。

(一)心理老师跟踪指导

学生在面临学业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问题,必须严格实施心理咨询跟踪指导制度。筛选重点关注人群,指定专业心理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心理老师需定期向学校相关部门提交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报告,为进一步的教育提供参考。

(二)专业课老师学业帮扶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全面推行导师制,但可以先在少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中推行。请专业课老师担任一个或几个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老师,直接给予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进度监督,学习结果监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专业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填写学习帮扶报告。

(三)家长全力配合

研究表明,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所以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辅导员应保持与家长联系,说明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学校所作的努力、学校对家长的希望,争取家长的支持,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四)学籍管理部门完善管理的相关制度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学习困难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恒心毅力不够,所以说服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学业预警、管理、学籍处理相关制度,这是教学管理的依据,将直接调整和规范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五)辅导员建立、管理培养档案

在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过程管理的计划阶段,应建立培养档案。具体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在学业、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等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帮扶计划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帮扶措施;专业帮扶老师、心理指导老师的定期帮扶报告,学习报告;帮扶的阶段性效果等。培养档案要定期整理,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增强教育管理的实效。

三、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该培育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从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引导学习困难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可以释放学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激发起自尊心和上进心,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是最终目标

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帮扶、心理辅导的同时,教育者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其找到自身的劣势与优势,确立大学奋斗的目标,激发其自觉学习的强烈动机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足,用科学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以人为本、有教无类”,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引导其成长成才,构建出和谐健康的校园育人环境。

作者:王黔燕 单位:遵义医学院学工部

第三篇:高校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管理

一、学困生的内涵

所谓高校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二、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心理特征、学校教育都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的分析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助于帮助其克服学习障碍,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绩。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在、外在两方面因素。

(一)内在因素。

内因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困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学习困难。

1.性格

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困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因为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在没有老师督促学习的前提下,疏忽了对自己的管理。尤其是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时,内心发生动摇,找各种借口放弃学习,缺乏学习毅力,最终会导致学习障碍。

2.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件事物的发自内心的关注程度,是心理上的需求度、渴望度,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古人云“知之着不如好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困生对学校或专业不感兴趣,是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3.能力

学习能力是导致学习困难的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学困生在学习方法、做事效率等方面表现为能力不足。首先表现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很多学困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依然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短时间内还可以应付,时间一长,学业过重,导致学习力不从心,成绩越来越差。其次表现为偏科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对专业课十分喜爱,但是对基础课、公选课兴趣不大。因此把大部分时间用到自学专业课上面,而其他课程的成绩就相对不理想。第三表现为学习基础薄弱。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学习困难。广西、海南、新疆、青海等地区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学生基础比较差,到了大学后,接受新知识障碍较大。

4.价值观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和生活选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亚当.斯密斯说的价值观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因此价值观直接影响我们如何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很多学困生的价值观扭曲。他们中流传着学习无用论。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做“兼职”、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等方面,轻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二)外在因素。

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导致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包括寝室、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1.寝室因素

通过对学困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困生的住宿呈现出来相对集中的特点。很多不及格学生都集中在某几个寝室。这些寝室的同学表现出来行动的一致性。一起打游戏,一起外出等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惰性越来越强。

2.家庭因素

罗伊的“亲子关系”理论指出,人格的发展大多取决于个人在儿童早期基本需求获得满足或受到挫折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常受到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很多学困生的家里父母都在为了生计奔波,无暇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很多家长认为只要给足了孩子的生活费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学生觉得孤单,失去了依靠,造成心理落差,久而久之用厌学来报复家长对自己的忽视。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果学校存在不合理因素,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负面影响。比如培养计划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选课程序繁琐,操作不顺畅等等。

4.社会因素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势必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导致很多大学生心态浮躁,难以安心学习。

三、学困生的教育管理

学困生的产生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综合症”,是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所谓“学困生”,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的“笨孩子”,而是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对学习失去动力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有效地教育,使其成功转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学校方面要从宏观上建立一个有利于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发奋学习的大环境。

改善校园环境。从2000年至今,高等教育面临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度,很多学校迎来了扩招的新形势。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人数不够、教学器材相对落后等状况纷纷显露出来。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尽快做好各方面的配套措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因硬件设施不健全给学生学习带来的阻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学困生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心理压力,有的学生甚至还有经济压力。帮助学困生排除因焦虑、自卑和习得性无助引发的心理障碍,从心理上减压,保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积极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任课教师要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从教学质量、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症下药。

用教学魅力感染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降低因课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课的比例。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增加多种教学手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三)学困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分析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动力,争取早日转化。“凡是预则立,不予则废。”学困生通过对自己的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准确评估,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来感受进步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学困生转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正确把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充分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原因,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作者:金威威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探析

一、以评价体系为核心,掌控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目标和方向

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中考核评价体系是核心,因为无论是何种机制的运行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而考核评价体系正好在整个机制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发挥其作为机制运行目标和方向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做到以评价体系为核心,掌控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目标和方向。

1.要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关键在于高校的各级领导。

只有各级领导充分认识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才能真正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将认识转化为具体政策,才能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加强贯彻落实。也只有领导重视了、有了政策支持,才能吸引、稳定和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的党建工作者队伍,才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将党中央的党建政策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学生党建工作落在实处、做得深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质量。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党建队伍。

教育体制与教育者本身的局限性。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工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人治状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其它深层次素质的培养大都取决于辅导员与党支部书记的安排,教育效果取决于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及其安排的各种教育培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培养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发挥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优势。一个时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政工干部的地位下降,对政工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待遇低;教育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够优化、人员素质和结构也不太合理,思想政治工作者人心思动、投入精力不够,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流动过快、新人过多、工作低水平重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专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难于达到时代要求,影响了工作成效。个别党支部书记不负责任,存在私心、人情,使得个别本来不够条件的人被发展到了党的队伍中来,在学生党员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建立学校党委层面、院系党组织层面和学生党支部层面的三支教育管理队伍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党员质量的提高。

3.加强学习和教育,明确目标和要求。

在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确定之后,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包括在入党前和入党后,把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学习纳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党员明确目标和要求,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4.加强监督和考核,注重过程管理。

要达到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党员素质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党员的监督,按照目标要求,对照检查和考核,分步骤分阶段提出努力的方向和要求。

二、以制度体系为保障,营造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环境和氛围

任何一种机制的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环境和氛围,良好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对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中的制度体系对营造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环境和氛围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整个机制中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学生党员在参与党内生活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党员增强自身党员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自觉性,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要让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制度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是其起到实际作用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制度体系必须针对高校及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来制定,要把党建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和高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体系。从而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严格执行,保障制度的权威性。

制度制定之后,关键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而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从各种长效机制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制度就是因为没有落实而是机制的运行搁浅或远没有达到实际期望的效果。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就是要通过严格执行,在学生党员中营造一种遵守规章、不断创新、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这种良好氛围的形成本身就是对党员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对党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3.注重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认同感。

制度能有效的执行关键在于制度执行人本身的觉悟程度。觉悟程度包括其对制度的了解和理解及对制度本身的认可度。因此,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首先是在对学生党员的调查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诉求。制度要让学生党员认识和了解就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整个机制的有序运行。

三、以服务体系为动力,确保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的活力和实效

任何机制存在要有动力才能运行,才能有活力,才能有效果。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中,服务体系便是动力,究其原因:首先从目的上讲,服务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而服务则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其次过程上看,服务的过程也是教育管理的过程,通过服务来实施教育教育管理,一方面让学生党员真切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增加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能把这种服务的精神内化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能使学社党员无论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学生党员都能长生良好的效果;第三,从结果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不仅教育管理效果好,而且时间持久;第四,按照动力生成模式来看,必须具有动力源,而学生动力源的产生,也有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我们的教育管理机制要长效,必须有活力,有实效。如何以服务体系为动力来保证机制运行的活力和实效呢?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

“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平台的建立,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是服务平台搭建的前提条件。没有经费支持,体系内的各种制度和活动的开展都无法落实。如果经费支持到位,加上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各个层面有关人员和机构的共同参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服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展现出活力。

2.注重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实际状况,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服务体系之所以能起到动力的作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保持服务体系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服务,才能让学生党员真正认识到服务能满足他们现实的需要而不是流于形式。服务也才能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使教育管理取得实际效果。

3.加强社会实践,增强服务意识。

要保持教育管理长效,要让学生党员在接受他人服务的时候服务他人,这样他能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并加深对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自律变为他律,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因此,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不仅是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也是党员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建立和完善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体系,是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锻炼学生党员,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运行活力和实效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新兵 朱惠斌 单位:西华大学

第五篇:高校教育管理问题及有效措施

1.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一些高校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上。对于学生要求过于严格,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题目进行强记强练,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注重将自身的情感意愿强加给学生,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学方式持有抵触态度,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抗拒心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

1.2缺少相应的沟通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大学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下,会使得高校教育方式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比较少,这就使得教育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善,教学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1.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对于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高校教育体制下高校教育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高校教育管理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法,导致在制定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作,没有参照其它数据,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不足,高校教育管理不能有效的开展。

2.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有效措施

2.1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高校课程的实际应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高校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加以引导,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课堂预习,运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思路。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高校课程中沉闷的气氛。

2.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当前一些高校所采用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主体还不太明确,没有特定的控制主体,造成高校教育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到实处,高校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减少学生对学校、家庭的依赖心理,提升高校学生的独立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对于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帮助其树立自我提升的理念,更好的为学生着想。成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构建完善的控制体系,并且构建多元化的管理结构。加强高校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减少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内部矛盾。确定控制体系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各个管理人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好教师的调配,关注学生的基本状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落实教育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提升相关高校领导的积极性,保证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有效实施。

2.3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加强对知识的引导,重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高校课程学习。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开展,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的进行。随着教育制度改革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发挥出正确的引导工作。通过网络构建学习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平台上的互动性。高校辅导员、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高校教育管理能够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能够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效果,激发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有效开展。

作者:蔡依蝶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第六篇: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考务管理模块开发与应用

1考务系统的各项功能

(1)关于考试管理

在教务系统的应用过程中,报名功能的开发解决了补考产生的问题。以往补考先是由教务处提供电子版数据给二级学院,再由二级学院进行核对,再与开学时间同时进行,混乱的现场环境导致漏报错报是常有的事。综合教务系统是将学生的学籍信息从开始到最后的考试成绩联合起来的关联软件,数据的准确性是极高的。运用综合教务系统的软件设置,可以有效的筛选出符合报名资格的学生信息,让拥有资格的学生进行网上报名,不再需要二级学院的重复审核过程,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又省去了大量繁琐的现场报名环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另外,在补考中手工排考往往会出现时间段重复安排的问题,综合教务系统中的排考功能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传统的手工操作排考,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排考过程中,由于同一学生可以要参加多门课程的补考,时间安排上无法做到合理的安排,只有将所有的考试安排结束才能发现这个问题。综合教务系统中的排考功能会将考试的时间、地点、考号自动生成,系统自带编排提示冲突功能,无需在担心考试场地教室的安排发生冲突,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教室的安排情况,时间段和教室的预置可以自由的选择,在编排好后,可以利用系统的查询功能,让需要参加补考的学生登录系统查询自己的考试安排时间表,确保考试安排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同时又节省了学生到学院查询纸质的考试排位表的时间。最后,在成绩录入方面,综合教务系统解决了补考成绩录入次数过多,速度缓慢的问题。在进行现场阅卷的时候,考务管理人员在连网的电脑上安装综合教务软件就能实现当场录入,在成绩出来时,直接录入系统,系统会根据录入的时间自行备注学年学期,无需人工操作。在补考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快速准确的知道自己的补考成绩,无需再从校方公布的纸质名单中一个个慢慢的查看自己的成绩,确保了管理工作后续的顺利进行。

(2)关于学习成绩的管理工作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学成果的体现,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中成绩管理具有快捷、打印成绩单等联动功能,是考务管理工作的终端。学期结束时,成绩单是每位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总结,传统的成绩单在教师完成之后可以人为的修改成绩,发生作弊行为。如今,教师通过网页端登录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上传数据,数据一旦提交成功将无法更改,杜绝了作弊的可能。系统中还自带成绩单打印和成绩分析功能,节约教师手动成绩统计的时间,在打印成绩单时成绩分析也在同时进行中,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无纸化考试的设计达到网络化和自动化

(1)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在,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是教务管理发展的需求。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无纸化考试采用的是开放且动态的架构模式,是由教师、学生和管理员3种用户组建而成,所有用户在登录系统时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入系统后根据用户身份提供不同的权限。在无纸化考试系统功能中拥有学生考试、成绩管理、考试管理、考务管理、用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和自动改卷等,有效避开了纸质考试的弊端,实现了考试自动化并节约了各项资源。

(2)无纸化考试管理的特点

无纸化考试考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自动化。在进行无纸化考试时,主考教师只需要将考试学生的学号导入到建立好的试题库中,监考教师通过服务器的终端就能进行监考。在考试系统中,考生通过考试界面输入准考证号进行考试,进入考试时系统就开始计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可以进行手动交卷,未完成者系统将会自动结束答题并上传试卷。在考试过程中,整个考场情况主考教师都能在服务端的监控中心查看,且能随时中止考试过程。在试卷上传到服务器后,系统会自行对判断、单选题、填空题和程序设计题的进行阅卷评分。另外,系统有效的防止了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在系统中,试卷、试题、成绩和考生信息是进行加密处理的,在考题的选择上采用参数/策略的组卷方式取代了以前简单的题库提取试题的方式,在考题的选择上不再是所有考生作答同一份考题,而是通过参数/策略的自动组卷方式对考生进行的考核,打破了学生想要作弊的想法;系统的身份验证功能确保了考试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系统的及时保存机制能有效地防止突然断电对数据造成的影响。最后不能不提的就是系统的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容易。考试界面构造清晰明了,简单大方,操作性能强。在系统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和学生只要会使用Web浏览器,就可以轻松掌握此系统的使用方法。试题的维护也很简单,教师在操作界面中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对试题库进行维护。

(3)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

无纸化考试考务系统具有齐全的功能,操作界面简单明了,在连网的环境下更具使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此系统具有组题、组卷、分发试卷、回卷、阅卷、评分等多方面的功能,可运用在高校中成百上千人的考试中,也可以运用在各大企业和公司的培训考核中,在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计算机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也可以运用。

作者:赵鹏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