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教育范例

高校职业教育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职业教育;教育现代化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1.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信息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由此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职业教育的进步。一般情况下,高校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是十分有针对性的,为了使得人才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学校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职业技能的专业性培养,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就掌握了一些相应的技能,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得学生与社会更好的接轨。

2.高校职业教育对于信息化的需求

职业教育是变化性更强的一门学科,尤其是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和职业的需求程度不断完善的,所以对于信息的依赖性和需求性都是很强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二、发展趋势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根据人才需求变化而变化,在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到现在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之间发生了变化。所以根据当前的形势政策的转变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高校的职业教育方向都开始转型,从传统的关注书本和考试的形式转变为注重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形式,应用型的人才显然更受到社会的需要,单位也更需要这样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

1.目前信息化实现的条件有限

现如今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相应的秩序,在相关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学设备跟不上目前的需求,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部分高校的校园网并未实现每个同学都可以应用,这对于同学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有限制作用的。

2.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教师队伍中信息化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使得教师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接收还存在局限性,这使得目前高校学生对信息的接收程度存在差异,每个学校的培养差距过大,信息化的有限性也会重点体现到学生身上。目前很多教师有关教师以外的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于社会也不算太了解,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对于信息化授课存在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很多老师有教学基础,但是对于信息化的能力落后于时代的需要。

3.合作的授课方式较少

在信息化共建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各自的局限性,使得跨区域跨专业的合作形式较少,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使得信息资源的接受程度有显著的区别,所以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需要一个完整的程序指挥,使得地区之间也有交流沟通的机会,有实践的平台,也有更广阔的学生讨论的空间,需要不断突破,使得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多,让学生有更大的平台。

四、解决的办法

1.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学校需要对于自身目前所具备的基础设施进行详细的检查,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情况进行设备的升级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教学设备能够跟得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更好的接收到目前社会不同工作所需要的准确及时的信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能用更加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设备向学生更好的传递相关知识。

2.提高教师的实践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校需要对教师有更为明确的要求,使得教师的实践意识不断增加,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针对目前教师资源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合理的改革,不断增加教师对于信息化接收的敏感程度,使得学生收获更加完善的思维模式,养成更好的习惯。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完善教师所需要的知识,也不断增加教师接触社会不同职业的方式,从而使教师用更完善的眼光和角度面对社会,也能够更好的展开相关教学。

3.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不同的高校之间需要联合发展,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也使得职业教育有更完善的体系,这样会形成规模化的发展,也能改善区域之间教学不平衡的问题,合作教学的形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也可以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的吸收更多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想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在高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运送了各种实践型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贡献了难以磨灭的力量,也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有更加体系化的制度建设,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6):87-94

[2]李振秋,王敦.教育信息化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93-94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教育水平;职业教学

一、我国高校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很多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开展了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及课程,但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之前,已经形成了本校的特色专业。在开展职业教育之后,虽然为职业教育配置了教学需要的基本自由,但是依然将资源配置重点放到本校的特色专业上面,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二,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之后,发现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率、就业方向、就业质量等多个方面都无法与特色专业相比,因此高校开始对职业教育逐渐丧失信心,从而缩减了很多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

(二)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很多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虽然经过了多年办学,在高等教育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是由于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经验,从而导致人才教育目标、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照搬高等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无法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二,很多高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将职业教育与本校特色专业的结合程度有限,所以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竞争水平有限,无法在就业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

(三)对于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虽然我国正在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高校开展职业教育,但是社会和部分高校对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很深的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求统招的本科以上学历,对于职业教育者存在歧视,他们无法通过简历筛选这一关,无法享受到与其他候选人公平的面试机会;第二,高校对于职业教育本身也缺乏一定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的学生高考分数都比较低,其学习能力也比较差,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导致职业教育无法获得良性的发展。

二、提高我国高校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策略

(一)积极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很多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实践型人才,满足了我国很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要积极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提高高校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需要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第二,利用多种途径宣传和推广职业教育,高校可以在招生的官方网站中,对本校的职业教育进行详细的介绍,从而吸引更多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生源,不断提高生源的质量。

(二)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教学方式,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高校需要与企业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需要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模式,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允许高校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分配到企业进行实习,尽快熟悉企业工作的相关流程,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企业可以对人才进行提前培养,扩大企业的人才储备,从而为企业选择更加合适的人才;第二,高校需要对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在开展职业教育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需要拓展合作的企业数量,让学生在进行实习或者就业时,有更多的企业可以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在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培养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过去很多高校开展职业教育时,师资队伍依然是沿用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从而导致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非常相似。因此,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用来进行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教师人才;第二,高校在选拔职业教育的教师人才时,不仅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需要对其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严格的考察,从而选拔出具备“双师型”特点的教师资源;另外,高校需要对在职的职业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更好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四)突出高校职业教育的特色。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学校或者专业的特色,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对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职业教育,而是选择本校的特色专业,或者是目前对职业教育需求较大的专业进行开展,这样能够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第二,职业教育需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取、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职业教育在招聘市场的优势;第三,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向进行细分,针对不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使得人才的技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能够帮助企业培养更加符合要求的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也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目前高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与此同时作者也希望借助本课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来,群策群力共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71~75

[2]窦锦伟.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讨———以厦门某民办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253~254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管理;调查研究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大幅增加,但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预算流于形式,重复低效投入、项目安排随意、资金使用分散、支出进度缓慢、资金结余结转规模大幅攀升、内控制度缺失等问题逐步凸显。为强化预算约束,引导高职院校提高项目安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各省财政厅、教育厅近年来开始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库,适用于省级职业教育发展项目资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项目资金项目安排由“一事一报”调整为直接从项目库选取。申报项目应先在校内组织必要性和可行性评审论证,择优遴选确定,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综合排序。

1高校项目库管理工作现状

由于各省自2019年开始起才要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库,起步较晚,对于项目库建设管理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项目入库、出库、变更调整管理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即项目没有经过有效评审、论证及审核、审批,造成所申报的项目没有可行性,不合理、不合规,不能通过上级部门的批准入库。总体来说,高校现在的项目库建设普遍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进展,缺乏科学合理性、前瞻性,效率较为低下,缺乏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评审委员会和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科学充分的项目论证,即使是已经批准入库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付诸予实施,说明在项目申报时就存在种种问题,很容易与事业发展规划和高校年度工作任务脱节。

2高校项目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评审机构和专业人才以及项目管理制度

①高校项目申报涉及基础建设类、教学仪器设备建设类、重点学科建设类、科研类、创新创业类等,如果没有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部署、决策、指导、支持项目库的建设与管理,缺乏项目日常的维护、项目入库、项目出库等规范性管理。②项目在进行申报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没有专门的评审机构,无法判断该项目的可行性和绩效水平,无法根据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的轻重缓急进行综合排序,无法进行排序。③项目资金项目管理贯穿高职院校项目库建设全过程,项目资金项目库管理人员在项目申报、论证、评审、审批、实施、竣工、验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资金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项目库建设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必须配备项目专业人员进行管理。④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为使学科专业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等六大类型的项目顺利实施,应按照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关于项目入库管理的要求,分别着手建立项目库管理和项目库资金管理制度,从而健全高校项目库管理机制和系统,形成统一管理的项目库体系,从而避免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模糊,部分项目定位不清晰,论证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各类项目库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2项目论证过程时间短、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

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的想申报成功,需要项目申报人员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科学论证、审批、监督与控制。项目论证是关乎项目申报成功的重中之重。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有些高校因缺乏专门的项目申报机构,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从项目立项通知下发到上报项目立项书,时间短,任务重,造成无法保证项目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科学合理充分的论证,论证不充分,导致在后续的实施阶段肯定会造成影响。所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否得到高质量的项目论证,直接会影响到立项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实施。

2.3教师申报项目缺乏积极性

有些教师受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对项目申报政策了解不透彻,也没有经验,对申报项目缺乏热情,还有部分教师感觉自己就是纯粹教学型教师,没有完全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缺乏项目申报的动力。对于这种情况,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可以召集相关人员集中对项目申报情况进行宣传讲解,让这些对项目申报政策不了解的教师们能够深入研究,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渐能够建立起项目申报团队。

2.4项目推进不够,项目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无法配套,实施进度缓慢

有些高校感觉现有的实训条件暂时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使用,在项目推进时不积极;也存在场地空间不够用,不符合建设新项目的标准和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阶段,还存在着由非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验收,非专业人员不懂具体业务参数,实施进度缓慢,造成项目完工后无法投入使用,有些教学设备闲置起来,使用效率也不高。也有些高校隶属地方公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所收取的学费也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项目申报入库后,学校却无法拿出配套资金,也争取不到社会资金来配套,造成项目无法按照申报时的预算进行实施,这也是项目实行的缓慢的原因之一。

2.5没有与时俱进地建立起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在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下,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项目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也没有建立起项目库项目执行指标评价体系,没有通过项目审计等程序进行事中绩效跟踪和事后绩效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激励措施,没有绩效评价,项目就是按部就班的推进就好,项目与项目之间由于专业性强,不存在竞争关系,导致项目实施者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

3针对高校项目库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

3.1建立专门项目库管理机构,成立评审委员会,配备项目专业人才,完善高校项目库管理体系,制定项目库、项目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建议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申报、评审入库、实施、管理使用和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全过程;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受理和审核归口管理范围内,各单位提出的项目申请;具体负责归口管理范围内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筛选后纳入项目库初选范围;具体实施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应择优遴选确定项目,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对入库项目进行综合排序。配备管理水平一流专业人员管理项目,并提供项目资金项目管理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机会;建议项目管理部门制定出项目库管理办法,财务部门制定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3.2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科学性论证

项目申报要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高校的发展战略,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要具有可行性,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实施计划和科学的项目预算。对项目进行科学地评估论证直接关系到后续项目的实施,故而要求在对项目论证时,挑选的专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科学的评审。

3.3制定项目申报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开展项目,鼓励教职人员的项目立项

高校应当依据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申报政策和一整套完善的项目申报程序、评审步骤,要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项目的根本思想和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能够符合项目的背景和要求。项目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推广项目的申报、开展工作。

3.4落实好责任分工,确保项目进度,努力开辟财源,解决配套资金不足问题

高校项目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并解决在项目工作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切实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要求各有关部门务必按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安排好工作进度,并组建专业力量开展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各部门积极组织创收活动,扩大高校的财力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增强学校的综合财力,从而搞好做好资金的配套。

3.5加强项目资金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与追踪问责

截止目前,基于绩效评价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迈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作为高校,应尽快建立基于绩效评价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加强高校对项目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对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跟踪落实,注重绩效考核和追踪问责的落实,狠抓内部监督质量。要严格项目监管。项目实施可以坚持分类管理,明确实施、监管和验收主体,实行清单管理,定期调度,过程问责。单个项目需一年内完成,项目批准后60日内未开工且无正当原因的,资金收回重新安排。项目验收上,由项目实施主体自验后,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主管部门出具验收合格报告,不合格的督促实施主体整改再验收。严格督查考核。高校项目库的建设情况,以及项目实施与年度学校事业发展契合度,列入全年工作考核范围。对于项目库建设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项目实施率低、效果不明显的,将按规定严肃追责。

参考文献:

[1]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2]颜兴中.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彭运泉.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4

1.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高等院校当中,虽然职业教育培训在持续的进行开展,但是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高等院校根本没有开设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大部分高等院校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投入的资源较少,缺乏相关的管理规划和计划方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高等院校方面对职业教育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认为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进行培养应该通过科研水平和校企合作来完成,从而忽略了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1.2职业教育培训管理较为混乱

一些高等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因为这些高等院校中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都是来自于成人职业教育,缺乏统一的管理且培训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经常出现各自办学的混乱情况,无法保障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这对于高等院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3师资力量不足

很多高等院校在办学经费方面有着良好的保障,所以对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所能够提供的增收效益并不重视,所以也就缺少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热情。在加上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并不具备针对性,与市场发展情况不符,所以并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2.1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

在高等院校当中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除了体现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重要社会职能之外,也能够有效增强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等院校仍然是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而职业教育培训则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拓展。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能够使得高等院校方面拥有更多和社会企业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人才需求信息,为高等院校方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提供帮助,使得高校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通过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也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前沿需求,让高等院校方面的教育和科研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方面的科研改革,进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看,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应对职业教育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实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管理

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在学院内部来进行开展,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在于时间短、应用型强,并与社会需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职业教育培训由各个学院内部来进行组织开展,那么不仅仅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教育培训的良好发展,不利于品牌的建立。因此,高等院校方面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部门,负责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而学院内部则只负责提供师资力量的培训和课程的设置。

2.3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料库

上文提到了高等院校方面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确保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看: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然后结合高校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建设与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师资库,从而为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系统的梳理,到开展培训时能够运行的更加顺利。其次,在师资库中的职业教育培训教师,应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讲授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在高等院校当中的很多教师,虽然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而在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实践经验是较为重要的,因此高校方面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实践能力和经验。最后,高校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主动的去与社会中的企业建立联系,积极的建立培训项目,从而树立更好的品牌效应,进而促进高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5

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通过教师自身转变观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构建合理评价体系等路径,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师;角色重塑

自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7月,我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学校转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至70%-80%。近年来,随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利好,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对职业院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如何顺应变革和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讲话明确指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8个字来概括:“贯通”、“衔接”、“立交”和“融合”。即通过建设现代教育体系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二是搭建教育立交桥,解决万千学子挤高考“独木桥”的瓶颈;三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无论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角色定位等方面应随之相应调整转换。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等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改革和变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除了传统教师角色以外,还应塑造以下角色:

(一)终身职业指导者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迫在眉睫,而终身学习也势必成为人们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必要的途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是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路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树立科学育人观,增加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比重,为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提供无障碍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做全社会在职人员的终身大学。面对来源更广、组成更复杂的学生结构,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转换角色,从教授一门课程的老师转换为学生终身职业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规划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共同成长。

(二)本土产业研究者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考虑适应经济发展,特别应从本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规划设置专业,服务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教师应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学校背景的特点,切忌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研究本土产业,践行“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做民族企业品牌坚定的智力支持。

(三)行业技能专家

近年来,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共识,培养具有高技术技能水平的学生,必须要有技术技能水平更加优秀出色的教师。同时,职业院校也意识到,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支持的教师,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校企合作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自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和努力,成效不一。在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在于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利益较为少,合作成本却不低。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除了政府参与干预之外,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能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囊支持,扩大学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影响力,将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

(四)国际化视野倡导者

经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逐步重视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纷纷开展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高职院校势必紧随其后,学习、加入《悉尼协议》等国际权威协议是必然趋势。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走出国门的企业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探索境外办学提供了机会。因而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先学习“引进来的”再“走出去”培养,走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五)信息技术追随者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创造了突破课堂教室化的重要途径和通道,高等职业院校必将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而教师应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加强信息化学习,积极投身微课、慕课等课程改革中去,让教育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开放大学。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路径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师自身应转变理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营造合理评价体系,协调教师、企业、院校、相关行政部门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修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

要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职业角色,应思想先行。高等职业院校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青年教师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习,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职业优越感;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学习《悉尼协议》等国际公认职业教育培养协议,了解师资队伍新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

(二)丰富教师培训项目,建立挂职通道,培养技术技能大师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双师型”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师资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用“双证”来代替“双师”。学校一方面可扩宽师资来源渠道,重视引进聘请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相对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提供教师国际化的通道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对外交流项目,但覆盖的专业及教师人数非常有限。院校应积极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扩大境外培训交流的规模,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境外知名相关专业院校访问交流学习;同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引进更多国际知名院校网络在线课程,可以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学习了解国外办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应制订合理的考评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变观念,重塑职业角色。目前,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绩效考核,主要考核教师科研论文数量和课时量,而企业挂职、社会服务、技能水平等往往会被忽视,这对扮演行业技能专家的高职教师是不公平的。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既考虑专业理论水平,又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体系,注重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教师扮演多种职业角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教师肩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重任,应与时俱进,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准确定位职业角色、提高职业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宋焱琼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30101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结合

在高校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政素质以及职业素养。基于此,对于各大高校来说,为了促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以及促使高校保持可持续发展,为此,就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高度的重视。因此,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行详细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大高校促使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德育教育的根本措施。新时期下,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以学生为基础,希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高校既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高度的重视,同时又不能忽视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促使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将高校德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而且还能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新时展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互结合,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提高思政意识,将高校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潜力,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另外,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在高校职业教育目标之上,充分展现出职业教育的德育特征,以就业发展为方向,全面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实现高校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有效统一。简而言之,未来给社会培养出大批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就必须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思想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更能为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系

2.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区别

在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来说,通常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不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职业素质教育又不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有关于就业的相关学科内容,但从根本上来说,与高职的职业素质教育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在普通高校的关于职业就业学科内容中,主要包括政策指导、技能培训等知识,很少有对思想以及技能指导方面的内容。

2.2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联系

然而,不管是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是职业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面向学生展开的教育,在时代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基于教育视角下,学生的思政教育或者是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而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两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职业素养教育目标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不仅是高校四证据教育的中心思想,而且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符合现在社会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更是实现高校政治和职业教育融合的有效保证,是现在社会开展素质教育最为核心的准则。从高校出来的都是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是高校培养的有用之才,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一般比较高,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有爱心,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明礼诚信,负责,高效,在工作中保持较高热情和良好的态度,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素质都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水准,具备这些要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也能提高专业水平素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3.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体系

学生的内在修养,是由知、意、情等多方面形成的具有复杂性的系统,而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在素养,那么就必须对学生实施课程化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以此在学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其良好的素养充分地体现出来。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互结合,其中主要借助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来实现该目标,为学生开辟出更多创新性的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以及职业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能够形成理性的认知,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及思政素质形成高度的重视,由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思想道德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思想政治基本课程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为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意识的同时,更不断引导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在基础知识学科或者是技能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与职业方向或者是职业精神相关的课程知识,做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工作,引导广大学生都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前进,做到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3.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其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互结合是大势所趋。由此,为了做好学生该方面的教育工作,那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应该具备极高的学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最为关键的是应该掌握时代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为此,各大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引导教师学习与该方面相关的内容,促使每个教师都具备职业素养以及思政教育的教学能力。最后,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依据,在教学工作中把自身的职业素养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高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而且更能在时展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此,文章主要对高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的有效结合展开全面的探究,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福春.浅谈高职教育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132.

[2]徐向平.进一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导向分析一基于生命历程模式理论的职业发展轨迹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4,21(6):52.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7

【关键词】职业需求;职业素质;个人品质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职业学校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应注重打造高职生“准职业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系。

一、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需求的调查分析

我们对南京部分软件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以及实习实训责任老师进行了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调查主要采用走访企业和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除了表明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类知识的需求以外,重点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企业员工品质的设置中,企业给出的排序依次是责任感、诚信度、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竞争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认为部分高职生责任感不强,抗压力不足,在工作中总把眼前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初级程序员工作压力大,薪酬不高,员工缺乏耐力,很快就辞职转行。还有的企业表示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是,毕业生刚入职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企业需求有很大差距,多数毕业生需要入职工作培养半年以上,才可以独立承接相应工作,然而有些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诚信度,企业花费大量精力培养的员工突然跳槽,打乱企业的用人计划,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流失,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进度、成本和质量,导致企业较倾向于直接招收已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定力的老员工。因此,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考察,道德品质好的员工即使技能水平不高,企业也更愿意加以培养和提升。由此可知,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之后的职业发展,决定其是否能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在员工就业能力的设置中,缺乏社会化和职业化的意识是当代高职生最突出问题。高职毕业生面临毕业求职,思想却仍然停留在学生阶段,缺乏主动求职态度,仍然等待老师和家长的“喂食”。简历按照网上模板表格打印下来,一些项目留有空白或者写“无”,而不是删掉或思考后改写其他内容。面试前不知道事先了解公司文化,复试后不知道主动打电话询问,得知录取后不知道感谢等。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恰恰说明学生缺乏社会化的训练。入职后,生病需要家长打电话请假;上司需要打印会议材料,会议材料迟迟没有打印出来,浪费了很多时间,耽误了工作,直到上司询问才得知是不会使用打印机的缘故。某HR经理指出,“新入岗员工要主动与领导、公司前辈沟通询问,主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要培养自己的成本意识,工作效率应当与企业的要求匹配,而不能因为个人能力水平而影响团队进度”。

二、适应企业需求,调整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1.校企合作,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制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联系,要切实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衔接问题。高职教育体系不是本科的压缩版,也不是简单的学科改良,需要进一步落实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在共同研究、统一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科学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企业专家结合实际岗位需求和本行业的前沿动向,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发展趋势、课程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深化专业建设,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改革,以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需求,更具备发展后劲,更能体现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精湛、职业素养优良的特点。与中兴等著名企业合作,开展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签订校企订单班培养,校企双方通过共建教学过程与专业发展联动管理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在管理模式、专业教学、人力资源服务、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合作。订单班培养有利于加快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创新职业素质内涵教育课程的实践举措

全程指导: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仅限于毕业班年级。然而更好地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首先,开学典礼,可采用访谈的形式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向大一新生普及就业知识,增进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好的学习计划;针对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定期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系列活动,通过企业专家的个人发展经历、企业的发展历程,增加学生对将来就业工作以及社会现象的理解;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案例式教学,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为主线,从规范性、标准化上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楚自身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在理解的基础上驱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最后一年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为主。开展求职方面的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制作简历以及学习面试礼仪、面试准备等求职技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求职心态与自信心,帮助学生舒缓因求职受挫、家庭压力而产生的心理情绪,鼓励学生积极选择就业,通过努力成就自己的职业生涯。差异指导:注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完成基本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能力不同,鼓励学生加入各类专业社团学习。实践技术型社团学生可以跟随教师开展项目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协同教师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实践,培养项目实战经验,对自身职业发展取得进一步认识,在项目进行中也能进一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热情,获得更好学习氛围。学习研究型社团,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聚在一起学习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共同组队参加相关技能竞赛,如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大赛经历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其学习动力。或者相互督促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CCNA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软件高级程序员证书等,利用第二课堂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积累和延伸。综合类社团,主要通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以融入社会、服务他人、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我为宗旨。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特长有所发挥,通过探究和成功而获得喜悦,积累奋斗的意志和力量,在温馨和喜悦中产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爱。课程教学中嵌入职业素质锻炼安排:目前很多高校都已意识到职业素质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都已开展了相应提高职场素质的课程学习,但由于上课形式以及考核方法陈旧,导致高职毕业生并未意识到有效沟通、时间管理等职业素质的重要性。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多数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素质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企业在招聘时非常看重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学校的职业素质课与专业课完全分离,导致教师、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课程考核往往只是写一篇论文即可修得学分,因此课程教学中嵌入职业素质锻炼十分重要。例如课堂教学开展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活动;就业能力的评估方法与专业课程考试相结合,采用呈现书面和口头报告、演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课堂教学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融入就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不但可使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有效的载体,而且可使课程培养目标更清晰、培养内容更全面、培养过程更系统。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及模式,提升学生个人品质

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的需要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愿望与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第一,强化思想引领,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红色传统为底蕴,以红色文化为滋养,以红色基因为根脉,将红色教育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长期坚持探索,不断拓展新思路,创设文化育人新模式,立心铸魂,立德树人,让红色文化浸润大学生的思想。让红色文化涤荡灵魂,塑造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让理想信念成为火炬和灯塔,照亮大学生前行之路。第二,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让大学生的理想之树枝繁叶茂、信念之花色彩缤纷,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激活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如组织观看《大国崛起》《国家宝藏》等节目。另外,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展开理想信念教育,如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如“中国芯”事件,激发学生爱国、强国精神。要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熔铸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第三,牢牢掌握课堂及校园传播媒介的主动权培育核心价值,应增设职业道德规范、不正当竞争案例分析、失信员工等,使学生知晓在工作岗位上如何与企业、顾客、竞争对手相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遵循。

三、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高职教育应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育人为本、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专业特色求发展,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永翠,王强.基于企业文化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58-59.

[2]周华.立足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思政教育工作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9(18):203-204.

高校职业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积累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但从整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出技能型人才,但是一些因素的阻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才是提升就业率和岗位留存率的关键。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势必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化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样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1]。

(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意识欠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特征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距认识不全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够认同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在面对如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生却束手无措,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缺少优秀的职场礼仪、良好的职场心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职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2]

(三)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落差。高职院校强调就业导向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真正地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企业却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大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企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满足不了企业需求[3]。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完善。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教育应当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出台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培养方案,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指导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4]。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任课老师均以辅导员为主,但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介绍职业生涯、就业形势等基础内容,很少涉及职业素养核心内容,传授的知识与现代企业文化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5]。

(三)职业观念不成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意识欠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以往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业不成问题,如今光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想在企业中得心应手,几乎无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自我贬值。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一)借鉴先进企业文化,创建校企融合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授课,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引入课堂,将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企业按照自身的人才需求标准,定向选拔人才并实施培养,与学校共同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模拟职业教育环境,使学生明确自己就是企业的“员工”,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深刻体会和感悟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在这种“企业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操作规范融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而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心态、商务礼仪、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在这种环境中自觉养成。在与企业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更加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业能力等,通过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完全融合,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通过内培外引,打造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力支撑,培养具有“职业人”特质的学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从先进企业聘请金牌讲师到校以短期讲学、讲座与报告等形式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中;另外一方面,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按期派老师去企业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经过一段时间,造就一批基本功过硬,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专门成立职业素养教育教研室,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科学归纳出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开发职业素养教材,将企业管理模式、讲师培训等企业元素引入教学,形成以素养为体,以能力为翼,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模式,构建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实施分组式教学,全面践行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职业心态、团队建设、有效沟通和高效激励等主题,教室布置采用U字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活跃,竞相展示自我。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目标确定、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自我认知、创业创新、感恩情怀、礼貌和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应聘与面试等多种培训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学习期间,学生学习包括《积极心态与自我认知》、《团队合作共赢》、《形象礼仪》、《如何销售自己》和《面试技巧》等课程,同时还参与“盲人三角”、“我是谁”、“美丽轰炸”、“吸管插土豆”等趣味性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些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积极心态,从各个层面整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互为师”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中,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总是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的掌声与欢笑中,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学生接受,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中学生的许多思维的闪光点,精炼的总结性语言有时候比老师总结的更到位,比教师的视觉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者,仅仅是推动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思考、行动的参与者。课堂中学生的大胆发言,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增强。课堂中的低头一族没有了,睡觉一族消声匿迹了,这是课堂中最明显的变化。职业素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课堂中实现了“互为师”的教学相长历程。

(五)开展多元评价,保障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绩效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与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引入行业、企业的员工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更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考核方式方法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让考核有所侧重,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培养档案的动态考核方式,对学生自我提醒、自我激励,并作为学生求职时的有效参考。同时,重视与毕业生、用人单位保持积极沟通,建立起跟踪反馈机制,将职业素养跟踪反馈工作进行制度化。在学生毕业后,通过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走访等形式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开展后续的跟踪回访,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表现,收集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职业素养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职业院校应当充分认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玲.多重跨界融合视角下的高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9,18(06).

[2]丁永波,王泽,龚墩宏.“工作室”为载体的高素质涂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06).

[3]张大良.坚守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27(06).

[4]吴勇军.理念、平台与实践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