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经济范例

全球金融经济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1

(一)宏观经济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各国银行制度与金融结构的整合,使得各国金融活动的相关程度提高,这就客观地要求汇率制度或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以消除外汇储备耗尽的风险。然而,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依赖性较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选择了美元或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的安排就造成了这些国家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弗诺德、伽伯等人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又称理性投机攻击模型),比较客观地解释了这种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在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造成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固定汇率制度与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内在冲突。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的流人与流出不受限制,这同时也是金融自由化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金融全球化下的理性预期和道德风险

金融全球化造成的三元冲突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还在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理性预期的自促成及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随着资本运动,在完全不可变更的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之间没有舒服的中间道路可走。奥伯斯持菲尔德模型证明,危机的根源是市场预期和固定汇率制度,而不是政策和经济状况,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是不可能的。除了市场预期会引发金融危机之外,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也是引起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谓道德风险,在这里是指由于实际利率水平的提高,银行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将贷款投向高风险项目。而由于存在着政府对银行的显性或隐性的保险,使得这种追逐高风险回报的贷款行为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宏观经济内在冲突的激发

从以上两类金融危机模型可以看出,对于金融危机产生机理的研究正在从实体经济领域向金融活动运行的内在机制深入。由于许多金融危机理论只是对当时的一些危机现象做个案式的剖析,尽管模型续密;推理严整,也相当深刻地说明了某一方面的问题,但不断变化的金融危机现实不断地给出新的难题,无论哪一个模型或哪一个阶段的理论都无法全面地说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而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对于金融危机机理的研究还尚有很大的空白。更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模型似乎没有充分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日益加快的金融全球化进程。在分析金融危机时,似乎没有考虑到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国乃至全球宏观经济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在这里试图充分考虑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透过资本市场开放时期宏观经济的不协调性,对这些金融危机理论做尝试性的综合。

二、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注重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协调

从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递的机理来看,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金融全球化本身。首先,要积极调整金融改革措施,合理安全金融自由化次序,有秩序的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其次,适时调整资本控制的尺度,把资本调控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关于资本开放与资本管制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在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实行适当的资本控制才能有效地避免因资本开放可能带来的泡沫、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再次,要进一步协调宏观政策,积极调整公众预期。要避免或治理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采取更为合理的政策组合来进行政策协调以降低风险,改善公众的预期,防止自促成预期作用而引发危机。因此,在政策协调上要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变固定汇率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或增加汇率的浮动区间。

(二)保持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稳定

从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来看,不仅要重视金融全球化所追求的金融与实际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而且也要重视金融体系本身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成长与稳定。金融体系的成长所要追求的是,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来扩大本国金融体系的资本总量,促进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与优化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也就是说,在金融体系得到发展的同时保证金融体系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尽量减少各种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影响经济均衡增长的各种突发事件。

(三)积极加强国际间的金融合作,积极应对风险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2

文献综述

由于黄金在纸币出现之前长期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且在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黄金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充当了价值“锚”的角色,因此“一战”以前国际货币体系都比较稳定。真正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2)的霸权稳定论思想,蒙代尔(Mundell,1972)的超级大国理论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2)等人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三难选择理论”,也被称为“不可能三角”。国外还有学者从货币危机的角度剖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弗拉德和戈博(FloodandGarber,1984)用线性模型简化,由此构建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本框架,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1995)等人则提出货币危机的第二代模型,预期贬值自我实现的结果也能引发货币危机。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是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拓展,比如徐涛、侯绍泽(2007)从美元霸权构的角度探讨了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元霸权下的国际经济货币秩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稳定的。张云,刘骏民(2008)从虚拟研究虚拟经济出发,从境外美元资产规模和投机资金力量、美国外汇储备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由此会进一步的引发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巨大危机。王曦,周高宾(2011)基于稳定性与流动性视角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历次的变革都是基于对国际货币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权衡取舍的制度安排。

在国际货币体系不断面临新问题的同时,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道。胡勇,李占卫(2005)强调了IMF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建议使之成为有效协调美元、欧元和日元关系的国际机制。杨小军(2008)从牙买加体系固有的内在缺陷出发,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六大新特征,并由此简要勾勒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高静(2011)则研究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文献比较丰富,不仅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一些政治家金融管理当局也提出了对货币体系的见解,并且在实践中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进,这为理论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挑战也会有所变换,很多已有的文献没有预测到相应新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道。

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缺陷

1.美元霸权。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以美元作为支配性的货币,美元仍然是全球外汇储备、外贸结算和外汇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享受巨额的铸币税,据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Frankel)的估计,当前被外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的美元数量至少占到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照此推算,每年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征收高达120亿美元的铸币税(何帆,2004)。(2)避免了外汇风险和换汇成本。由于美元在全球的通用,美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就可以直接用美元进行结算,而外汇风险和换汇成本则由他国的企业承当。(3)美元霸权使得美国政府可以持续获得低成本国际融资。中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的美元,由于缺乏其他的投资途径,不得不购买美国的国债,为美国政府融资提供方便。然而在充分享受霸权的好处时,却在承当责任和义务上不尽人意。为了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国在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1973)认为,美元霸权的建立要求美国经济必须履行以下义务:维持全球汇率结构的稳定以及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当危机来临时,美国并没有履行其义务,正好相反,其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手段,使持有美元的国家大受损失。美元霸权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霸权利益的同时也给国际货币秩序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身的局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金融机构,其所奉行的理论值得商榷,它能发挥出的作用也受到大国博弈结果的制约。其决策是以各国所占的份额来进行投票决定,因此它的很多决策几本上是西方大国博弈的结果。截至2005年3月18日,美国所掌握的份额和投票权比例分别为17.46%和17.14%,虽比20世纪80年代略有减少,但始终在17%以上;西方7国份额和投票权比重合计分别为46.24%和45.43%,一直超过45%。1而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则设计,重大事项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方能决策实施,而美国则在这些重大事项上有一票否决权。IMF的这种运行机制缺乏作为国际金融机构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IMF的角色之一就是当成员国遇到金融困难时为其提供帮助,而当它在实施救助时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也为人们所诟病。

新形势下货币体系面临的问题

1.虚拟经济对现行的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地飞速发展。各种高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为形形色色的大小金融机构所采用,各种掌握了大量数学知识的金融工程的人才也涌入金融行业,在这种技术加人才的推动下,从金融行业产生的虚拟经济极为迅速的膨胀企业,对现行的金融体系构成了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虚拟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全球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在不断上升。在1990年虚拟经济资产总量是实体经济GDP的2.2倍,而到了2003年则增长为11.5倍。1990—2003年间,全球GDP增长1.7倍;而全球虚拟资产则增长9倍,全球虚拟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22003年至2007年,包括股票、债券、银行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在内全球金融资产总量从257.73万亿美元上升至717.04万亿美元,累计增幅为178.2%;同期世界名义GDP从36.93万亿美元上升至54.31万亿美元,累计增幅为47.1%;代表金融资产总量与世界名义GDP比值的金融深化指标则从7上升至13.2。3以金融强国美国为例,其虚拟经济各自创造的GDP占总GDP的比重也是在逐年增加(表1)。#p#分页标题#e#

2.金融全球化下的游资冲击。短期性国际资本(HotMoney),又称游资(RefugeeCapital)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规模日益庞大,流动日益频繁,短期性国际资本也随之水涨船高。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给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严重威胁着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这些巨额的游资随时等待着套利的机会,并且是在全球市场上快速的游走,一旦有漏洞出现,游资则会大举进攻。1997-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受到了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游资的冲击。

3.新兴国家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而其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地位未得到相应提高,缺乏足够的发言权。根据IMF公布的数据,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印、俄、巴西GDP总量均超过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3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新钻”国家也有不俗表现,高盛公司预测,2025年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伊朗、越南等8国将跻身世界经济前20强。4根据IMF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印、俄、巴等“金砖四国”增长率分别是9%、7.3%、6%、5.2%,因此,新兴国家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源泉,2011年世行报告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出发达国家45%,并在未来两年内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近80%的贡献。鉴于此,全球积累轴心实现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过渡,“2006年—2007年,从美国流向新兴世界的资本为3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5500亿美元。相反,2006年—2007年,从中国向美国的资本流动达到9000亿美元,2010年降至6000亿美元”。5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全球货币体系必须要进行调整。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得比重大,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组织未能充分发挥早期预警作用,而新兴国由于能调动的资源有限,在危机救助中,也略显迟缓和力不从心。如果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新兴国家的利益能够像其经济表现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会变小,解决危机及早解决的可能性则会增大。

中国的应对之道

1.扩大货币合作的范围,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早已是今非昔比,一国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很容易就波及国际金融市场,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到牵连。同样,一国通过改变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应也可以经由国际市场传递到其它国家。因此,各个国家有必要通过国际货币合作来消除不良的反应,做到双赢甚至多赢。尤其是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为周边经济体提供流动性支持。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公布的情况,自危机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周边经济体货币当局建立了总计580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安排。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阮健宏,2004)认为,2004年末,人民币现金在周边接壤国家和港澳地区的滞留量约为216亿元,全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出入的总流量为7713亿元,净流出量为99亿元。在危机引发的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更要加速人民币区域化的步伐,为日后的人民币国际化大好坚实的基础。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科创板;海外并购;策略研究

受2007年8月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场危机中,很多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与机构都濒临倒闭的边缘,并导致了严重的信贷紧缩局面。次年9月,直到雷曼兄弟的破产与美林公司被收购,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此后危机蔓延迅速,2009年美国实际的GDP降低了2.5%,创二战以来最低纪录。部分国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勉强在此次未击中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但和美国有着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却不能幸免,经济纷纷陷入衰退的行列中。此次金融危机不仅通过贸易体现出其巨大的破坏性,在金融货币层面也体现出来,而且并不亚于前者。为顺利走出这场危机,美国实行极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基金利率调至接近于零,大量的货币被注入到市场当中。国际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灾难。

一、国际金融危机指标分析及预测

(一)金融危机指标分析

金融领域内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并对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就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出现。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股市的暴跌、资本的外逃、银行信贷关系遭的破坏、以及货币大幅贬值与通胀等。根据BusinessInsider的报道,2018年3月29号下午,2年期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缩减至47个基点,创2007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短期与长期债券收益率之差,即所谓的期限利差。期限利差的收窄意味着收益率曲线趋平,如果短期国债收益率高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就会发生收益率曲线倒置的情况,而收益率曲线倒置通常是一种经济进入衰退期的信号和警示,因为倒置表明从长期来看的话投资者预期投资收益会大幅度下降,未来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历史经验表明,收益率曲线倒置发生后的经济状况都会大幅度衰退。在过去的60年中,几乎每次经济发生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线都会有倒置的情况出现。一般意义上来讲,导致收益率出现倒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持续宽松,以至于长期美债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长期美债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相应的收益率就会下降。最重要的是另一个方面,———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走势并不怎么看好,以至于不断下调经济增长的预期来调整。一旦经济发生衰退,股市就会大幅度下跌,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也将逐渐加大,同样的道理,长期美债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相应的收益率就会下降。

(二)美国金融危机预测

(2020)历史数据证明,2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已经成为美国经济衰退的信号和标志。自1950年至今,美债市场总共有9次发生收益率倒挂现象,与此同时,收益率倒挂发生后经济衰退的持续间为15-36个月不等。根据数据显示,仅1989年以来就发生了四次收益率倒挂现象,即海湾战争(1990)、亚洲金融危机(1998)、美国科技互联网泡沫破裂(2000)、国际金融危机(2008)。从历次倒挂的经验和数据来看,只有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短暂的倒挂,其他周期都比较长。一般来说,倒挂现象发生3~6个月后,经济就会慢慢进入衰退期。根据以往经验和数据分析,目前又有发生收益率倒挂现象的趋势,经过本次倒挂后,美国经济可能会在2019年初步入衰退,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在2020年到来。

二、科创板当前应用发展形势分析

科技创新板,即科技创新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于2015年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设立。该板块主要服务的对象是那些尚未建立起成熟运营机制但又具有发展前景、科技活力和创新性特征的中小企业。为了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加完善,提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其市场是不依赖于主板市场的独立的新设场内市场,为科创企业的发展打造和提供了更大更好的平台。科创板的推出不是对以往主板市场简单的补充和重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科创板的设立使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完善,而且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也大大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其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大大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迅速提升。科创板及注册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举措。主要有三大助推作用:一是助推国家“科创引领发展”战略发展。以前生产要素主要是以是土地、基础设施等不动产为主,而现在则强调技术、人才、品牌等的价值;二是上海作为国家的科创试验中心,具有很多发展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科创板的推出就是对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一项具体行动上的落实;三是助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创板在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毫无疑问,科创板的设立会占用和分走一部分市场资金,但也并不是全无好处,科创板的设立也会对股市带来一定的好处:一是科创板有利于蓝筹板块,反过来这些品种可以成稀缺资源来进一步稳定大盘;二是科创板导致市场小盘股的估值水平不断降低,对于个股的炒作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估值压力;三是整整一个板的开发使得目前主板市场的IPO得到很好的缓解,不用再急于推进常态化!当前来看,科创板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以及市场的需求来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正逐渐被纳入其中。在所述产业领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以前在市场上根本没有按预期要求达成盈利目标的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也将有机会在科创板上市了。从长期来看的话,技术创新和投资者回报之间的平衡点不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去设定的,而是要交给市场规则去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权威、公平、公正的结果,科创板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了二者的平衡点。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问题也在不断地加剧。倘若无法及时针对金融风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我国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金融危机,从而对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波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各相关负责人应该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并结合当前科创板的热潮,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的收购形式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策略。

(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兼并收购分析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得全球经济增速骤降,全球并购的数量与规模大幅缩水。2008年,全球并购的数量为31500,而次年上半年数量仅有13000。就全球跨国并购来讲,2008年其规模下降到3.3万亿元,次年继续下降至2.4万亿元。两年分别同比下降31.25%、27.27%。在全球企业并购处于低迷期的时候,对中国企业来讲确是一种巨大的机遇,中国企业抓住历史的机遇纷纷选择走出国门,于是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图2反映的是2006-2011年来中国海外并购、国内并购、外资并购交易量变化形势。分析可知,跨国并购数目在金融危机期间大幅下跌,尤其在2008年,跨国并购交易量以及交易额都回落至当期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在短时间内死而复生,而且保持连续的增长态势,说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影响不大。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1.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往金融服务等领域扩展,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大力并购海外资源型企业。应该抓住每次时代赋予中国的机会,以低成本并购更多的海外资源型企业,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向更大的国际化舞台。2.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活跃国内市场以及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少之又少,今后,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向这方面适当的转变,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3.在“抄底”诱惑面前,资金问题已经不再是并购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是应该思考金融危机如何使优良资产物超所值,吞并作为并购的第一步是基础的,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就实力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科创板的设立是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解决了科创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更应该抓住机会,利用科创板聚集的大量资金低价收购美国公司,并从中获取他们的科技和技术。

四、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发展,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积极融入世界已成为大势所趋。海外并购作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科创板”的浪潮下,中国企业更应积极参与跨国并购,不断推进国际化,当然在此过程中并购所带来的风险也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从而规避并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孙青藤.经济危机问题研究———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案例[J].现代交际,2019(04):62-63.

[2]陈道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形而上思考[J].中国银行业,2018(12):63-66.

[3]杨德龙.科创板制度创新将带动整个科技板块[N].证券日报,2019-02-20(A03).

[4]王璐.科创板:中国创新的新动能[N].金融时报,2019-02-25(009).

[5]沈建光.推进制度创新-发挥科创板桥头堡作用[N].中国证券报,2019-04-16(A03).

[6]丁辰.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J].金融经济,2013(16):12-14.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4

关键词:金融风暴;银行;信贷风险

美国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包括贝尔斯登在内的十几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第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最后也走向了破产,美林银行则被收购,金融风暴就此走向了高潮。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席卷下,许多银行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亏损严重,甚至濒临倒闭,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1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1.1经济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振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尤其过于依赖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出口经济,这两区域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0%。近几年,国内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快,居民购买力也有待提升,高投资会带来巨大的产能释放,但国内的购买力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只能寻求国外市场[1]。由于外部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长,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经济,其具有独特性。中国需要改变这种经济模式,就要减少外需,但与此同时,中国工厂难免会出现停厂倒闭的现象。

1.2经济创新水平低下。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粗放型增长的形式,技术、原创产品和自主品牌比较匮乏。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矿石、木材、石油等材料的进口大国,也是玩具、家电、服装等产品的出口大国,可中国却没有掌握应有的国际定价权,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定价。虽然中国已经位列三大出口国家,但净贸易效益并不理想,物质商品出口顺差需要服务产品逆差来弥补。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设计和营销渠道,单纯依靠劳动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无法提升弹性需求,产品的可替代性较高,企业往往很难盈利,更不要说企业积累,许多企业都没有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能力,所以在外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几乎没有抵御能力。

1.3缺少金融体系风险规避和止损机制。当前中国金融正不断改革,目前正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稳定发展,国家主权基金、外汇储备管理机构、企业等都应该走入国际市场,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利用金融杠杆、衍生工具等进行海外投资、对冲交易。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体制和制度还应加强,尤其是金融风险规避止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市场,合理运用现代金融交易工具,杜绝投机倾向,加强内部控制,如果这些机制缺失,会给外部投资活动带来损失。统计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损失已经在1000亿美金以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不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也是造成中国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2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前信贷风险考核的要素

在金融风暴爆发前,信贷风险考核需要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贷人或企业的诚信考核。这是最关键的一项考核要素,即借贷人或企业必须要诚信可靠,具有经营能力,可以按期还贷。通常,银行可以调查借贷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根据其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经营者的年龄、能力、信用记录、守法情况等。为了规避风险,要全面深入地调查,必要时还要对借贷人的团队精神、荣誉奖励等进行调查[2]。综合多个调查结果,对借贷人还贷能力、信用水平进行分析。(2)经营能力或企业发展前景的考核。主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活力水平进行分析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销售生产、市场竞争力等,要确保企业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可以将生产出的产品及时的销售到市场之中,并且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确认企业是否会呈现出经营规模、利润逐年上涨的趋势,企业财务是否可以稳健地发展,在确认之后才可以考虑是否为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能力不足,很有可能无法还贷,进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3)资本考核。在衡量一个企业的财力水平时,需要根据企业资本进行衡量。同样的,分析贷款金额大小时,也要根据企业的资本进行分析和考核。如果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则说明企业具有强健的物质基础,可以抵抗一定的风险,也具有较高的还贷能力。所以,在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时,一定要对企业的资本规模、负债比率进行调查,充分了解企业的资本水平,避免信贷风险的增加。(4)资产抵押考核。资产可以用于贷款担保,在贷款申请的过程中,也可能由其他企业进行担保。担保抵押的风险相对较小,信贷资产比较安全。在进行分析时,要对担保抵押的手续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确保手续齐全,具有担保抵押的资格。要对抵押品进行准确的估值,确保产品没有任何出售问题,同时也要调查担保人的信誉度,确保担保人诚信可靠。(5)经济环境考核。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整体情况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产生影响。所以,在信贷考核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的情况,在经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还贷能力也会有所保障,反之企业则可能出现破产、亏损等问题,进而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

3全球金融风暴下银行应对新的信贷风险对策

3.1强化借贷人的诚信考核工作。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在不断增加,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强化信贷风险监控工作,全面提升银行绩效,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此,首先要做好借贷人或企业的诚信考核工作,如果缺少诚信,则信贷风险会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借贷人或企业诚信考核工作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诚信考核工作。因为,在信贷危机中,房地产泡沫是核心原因,也是触发全球金融风暴的关键点[3]。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在价格上涨的趋势下,造成我国房产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房产价格如果出现大幅的波动,很有可能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已经出现销售额负增长的情况,银行同样也需要面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所以要多加注意;其次,金融风暴不仅范围较大,且影响较深,其对实质经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难以预料。所以,银行要建立相应的诚信评价体系,依靠完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来应对金融危机问题[4];再次,完善信用监控体系,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预警措施,掌握借贷企业的账款来往情况,调查企业的偿付能力、信用水平,准确鉴别虚假信息,避免受到蒙骗;最后,在金融危机下,采集新的诚信评价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诚信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诚信评价的准确性,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5]。

3.2强化对信贷企业经营能力的考核。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要对企业前景进行辩证性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放贷以及确认放贷金额,这也是构建风险防火墙的一种方式[6]。从宏观经济环境的角度出发,要充分掌握金融风暴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了解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程度,以此确认信用额度,使信贷组合管理更加优化。尤其要加强出口企业经营能力的监控工作,避免企业受到出口增长回落的负面影响,加之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本市场不景气、利润回落等,企业资金链会变得十分紧张,市场自主性投资需求随之变弱,中国经济大幅下滑,银行对信贷企业不良资产风险则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风险,应该定期对信贷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进行结果反馈。

3.3加强企业资本规模的动态监控。在衡量贷款金额时,一定要依据企业的资本情况,风险管理要围绕着价值创造展开[7]。银行要对借贷企业进行密切地关注,尤其在企业资本规模和负债比率出现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资本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出现资金成本、财务风险等问题,对公司的市场价值造成影响。根据当前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调查和考核,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企业的财务弹性进行有效地揭示,确认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是否良好,以及企业是否具备及时偿付债务的能力,确认后才能判断是否对企业放贷。

3.4全面落实授信审批条件。在全球金融风暴的环境下,国内市场环境随之产生动荡,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许多商业银行贷款预进行各类高位资产投资。应该加强对借贷企业资金用途的监控,避免借贷人将信贷资金的用途转移。在借贷人使用贷款的过程中,经营单位要根据相应的管理规定进行审查和签批,要完善签批台账,借贷人也要配合审批工作提供相应的购销合同或发票等证明,确保用途资料的充足全面,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

3.5密切关注担保企业的经营情况。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降低,亏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有些企业互相担保,却依然连续倒闭,进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所以,要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排查各类信贷风险,加大对市场前景好、应力能力强、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的支持。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可以依靠政府救助,同时考虑企业发展、法人信用等要素,进行有效地沟通和配合,全面化解风险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暴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为了防范金融风暴下出现的新的信贷风险,我国银行行政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注重强化金融信贷监管,减少不良信贷,然后再开展其他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芦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风险评估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时代金融,2018(02).

[2]朱珍.基于金融危机下银行如何进行市场营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误区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8(02):4.

[3]张林中.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03):77.

[4]张林.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08).

[5]张雪琳.全球金融风暴下银行业应对新的信贷风险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1-53.

[6]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86-88.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5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作为主权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来实践。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谭文君 崔凡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15]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6

关键词: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和国际经济密切相连,而国内外的环境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上涨速度逐渐降低,经济发展由之前的高速度发展,改变为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以价格取得胜利”转向为“以质量取得胜利”。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大环境为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稳健康的环境。

1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的现状

1.1国际经济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自从2008年金融结构崩塌之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低潮,金融经济的总体环境并不乐观,现阶段,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逐渐活跃,但是通过全球总体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仍然十分迟缓。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讲,因为要面对十分高额的债务危机,所以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让本国家居民的失业概率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复苏,则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紧缩性财政政策对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以上原因都会使国际经济出现回落的现象。

1.2全球经济正处于逐步苏醒阶段。虽然全球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给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但是各国在面对社会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也在持续的应用各种对策来应对经济危机,力求最大程度地减少金融结构崩塌给国家所带来的多种弊端。例如,在一些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没有完全恢复该国家银行信贷等一系列功能,这种现象的发生,对该国人民消费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国企业的良好运转以及社会福利、人民群众的就业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国内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言,金融结构的崩塌给小型企业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灭顶之灾。而近年来,大多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复苏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创设拟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援助规划,并且确保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援助规划的施行程度。通过这些经济援助规划的施行,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有十分显著的经济苏醒迹象。例如,一些企业的运转已经相对较为平稳。国际股票市场正处于逐渐回温的状态,以上种种良好形势的改变,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踊跃性。

2浅谈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1全球金融危机会为我国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国际金融结构崩塌之后,对一部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等一系列功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因为我国的长期资金市场的发展十分迟缓,因此,给我国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却不可以忽视国际金融结构崩塌为我国有关进出口的企业单位所带来的影响。在全球金融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下,国际经济的发展步入到停滞不前的阶段,让全球市场大幅缩减,进而致使我国出口的商品失去销售市场,这种情况下,就对我国的产品市场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从而致使我国供给的数量超过了所需要的数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单位濒临破产、倒闭,人民的就业概率出现了严重下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经济环境,政府也采用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通过这一系列应对措施的施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对我国产生的经济冲击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缓和。

2.2全球金融经济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出现之后,世界中的大部分国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缓和次级按揭贷款所带来的侵害,拟定了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制度,借此推进一部分新兴企业单位的良好发展,从而最终使得国家社会经济得以苏醒。这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让产业自身的更新换代有一个良好的趋向与指引。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单位则完全能够借助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实现与国际企业的良好合作,从而推进自身产业的快速升级。对于添加出口、进口,添加国际贸易逆差与顺差的弹性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对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与调整有所帮助。另外,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结构崩塌所带来的危害,而采用的应对对策对于建设全球金融经济大环境的平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对加强金融经济环境的监视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还能对推进汇率有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所帮助。除此之外,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良好地应对金融结构崩塌所来带的危害而选取的应对对策,对于维护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的平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加强金融的监视、发展线下实体店的经济、刺激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2.3国际金融经济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2.3.1国际金融经济环境总体仍旧较为疲累。现阶段,虽然美国甚至以欧洲为代表的世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苏醒的现象。但是,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依旧没有消散,全球的社会经济依然处于摇摇欲倒的状态,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几个国家,其社会经济的增速依旧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并且在短时间之内依旧没有办法使其经济能够振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带领下,我国的新兴产业迎来了良好发展的势头,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势处于扶摇直上的状态,但是,我国还有一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旧是漫无目的的,这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带来了不利。这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并没有放眼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局面,这样做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姑且舒缓一部分人民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势必会导致人民群众失业概率的猛增。除此之外,在全球金融市场处于较为疲累的状态,必然会带来极大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让全球贸易主义再抬头,而我国的经济危机主要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若是在此过程中分不清方向,我国的社会经济有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2.3.2欧元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现阶段的欧元危机虽然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些欧洲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较为稳定。但是,这也没有办法证明欧元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得到有效消除,欧元危机对我国有关的企业单位所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我国一部分进行投资的产品受到欧元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例如,黄金受到欧元危机的影响,发生了市场销售价格跌宕起伏的状况,而且石油的价格在经过多次的调整依旧没有下降的趋势,使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出现了些许波动。在面对欧元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下,欧洲共同体采取相对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资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影响,导致汇率发生了一定的波动,而人民币的编制,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进行极为不利,并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2.3.3对于我国企业单位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的石油行业因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经历过政府多次的干预与调整,不过市场的价格依然没有下降的趋势。针对我国的企业单位来讲,发展的资金成本越发增高,且收益持续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一部分领域取得良好发展的新阻碍。在我国石油的市场价格持续飙升的情况下,让一些企业单位被动转变市场的经营策略,以煤油作为原材料,如此一来,就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难题,毕竟电力资金成本的上升无法避免。此外,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所采用的刺激社会经济的有关政策,让国际生产的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新兴产业之中,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这就让新兴产业不断回流,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我国产业的升级变得更为困难。

3根据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的对策

3.1创建完善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我国经济的转型。通过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审视,我国应当全力创建完善的对外开放格局,从而更好地推进现阶段经济的转型。第一,需要优化清单管理政策,开放外资准入的制约,扩张有关生产事业的开放程度。与此同时,完善自贸区的创建格局,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贸区的创建,使“一带一路”的最终成果利于更多的人民群众与企业单位。为了更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结构的良好转型,需要有效促使教育、医疗、金融等方面的开放,来减少外资准入的制约,将进口的力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并且减小关税的整体水平,通过有关政策出台,来有效去除关税贸易的壁垒,减少进口工作涉及的资金成本。例如,管制性的服务行业在进行开放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金融行业的开放,以逐渐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标准的形式,有效提高外商股权的持有比例,把外国商人业务的范围约束、收缩到更小的程度,接下来再利用资质与步骤的完善,促进金融行业的开放程度。通过一连串相对应对策的施行,更好地实现我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3.2积极创新有关机制的改革,加强监督金融混乱情况。在国内外大环境下,为了更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应该强化我国创新机制的改革,以及加强监督金融混乱的情况,为我国有关企业单位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作为支持,为有关企业单位创造更完善的环境。总而言之,应该加大科学技术结果的转化率,通过产业与教学的密切结合等形式,提高对于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培育,并且调动研发工作的踊跃性。与此同时,优化资本市场的创建,对于创业投资的资金加大保护力度,加大民间资本的介入,从而有效提高资金成本的使用效率。

3.3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从国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能够看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创建现代化的绿色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良好发展的共鸣。所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快速创建生态文明,利用绿色的发展,有效实现资源可长久的运用,同时利用绿色发展以及资源的管控,来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保证我国的安全、推动创建命运的共同体。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完善我国现阶段能源的结构,利用科技的发展,来强化全新绿色能源的运用,更有效地降低我国的环境污染。在全球内提高对于生态文明的创建认知,让企业单位在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过程中,时刻牢记这一观念,来推进现代化绿色经济的建设。

4结语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7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也更加深化。在这股全球化浪潮中,地方经济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这在带来更多国际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化风险,如目前我国地方经济正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而这些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化风险,不但需要金融专业人才对其规划和控制,将风险进行分散,最小化;还需要金融专业人才通过创新的金融衍生品对本地资产进行优化,把地方资金转化为流动性更强的国际资金,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中国已经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要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争取较大的发展空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源,这是中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我们需要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地位,为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在教育需求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增强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克服单一文化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在进一步传承中国特色文化、陶冶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普及世界多元化文化和国际经贸知识,让国人尽快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培养和培训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对当前金融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凸显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经过长期发展,金融体系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其主要体系已基本建成,从银行、证券、保险到基金、期货、外汇、典当以及黄金市场等,地方金融业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伴随着全面快速的发展,金融业在用人选择上出现了新的动向,针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表现的格外明显。首先,银行作为信用、服务中介,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下,其传统业务不断扩展以挖掘出新的业务空间,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理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及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等,已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而这类业务的开展需要多种研究、应用能力于一体的金融人才。其次,证券市场的发展及风险防范等都有赖于金融人才。金融专业人员已开发出许多新的证券投资工具,如“高收益”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回购协议等,还开发了将高风险投资工具转变为低风险投资工具的系统,以及具有套利性质的交易策略。这些极大地活跃了证券市场,也有利于降低证券市场的风险。

(二)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大了金融人才的需求缺口

金融人才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不仅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也可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投资管理、融资管理、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如企业兼并与收购中,为保障兼并收购所需资金,金融专业人员引入了垃圾债券和桥式融资;融资管理中,为满足客户的特殊要求并降低成本,金融专业人员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浮动债券、息票变化性互换等;风险管理中,金融专业人员通过分解组合技术,设计出具有不同现金流特征的结构衍生性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地方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其资金规模日益扩大。在地方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地方企业对风险管理、资金募集及投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风险管理的创新、资本结构优化的创新及投融资手段的创新等,而这些创新的实现,都需要金融专业人员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和量身定做。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地方企业也充分认识到,必须依靠金融专业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因此,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下,地方企业对金融专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大,需求缺口也愈加明显。

(三)对办学主体提出要求更高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再有国内消费需求下降,引发的企业产能剩余、生产不足,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员工失业。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多余的产能主要是科技含量不足的落后产品与工艺;失业的员工主体是缺乏技能培训,不能适应新技术以及新岗位需要的粗放型劳动者。危机过后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革命,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的发展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且对于新员工的培养尚需要一个过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将造成就业需求人数的逐年累积,因此,要改善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及未来,根本还在于教育的改革。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学校的金融专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在组织、经费、政策、人员、设备、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使学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创特色、品牌专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今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进一步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高新技能型人才队伍。按劳动部门统计,现在,在中国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在1亿4千万从业人员中,技能型劳动者,只占从业人员的33%。在这33%当中,高级技工仅占17%,技师只有4%,中级技工36%,初级技工43%,这样的比例跟世界劳工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比例正好是相反的,人家是初级技工15%,中级技工占50%左右,高级技工是35%以上。因此,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下,培养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而现今我国金融教育发展方式的某些方面还存在以粗放型为主的现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教育的粗放化是一种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方式。而教育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主要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的,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还是节约化劳动和物化劳动,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此次金融危机后被淘汰的多是缺乏技能培训,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岗位需要的粗放型劳动者,因此,合理设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集约型技能劳动者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教育改革的新价值取向。#p#分页标题#e#

全球金融经济范文8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金融危机;跨国效应;免疫对策;探究

目前,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愈演愈烈,随之带来“雪球”效应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屡有发生,这种经济高关联所引发“传染性”危机的迅速蔓延,已引起理论界与舆论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流行性“顽疾”,学者们痛心疾首、大声疾呼,以不同的声音唤醒人们对这种世界性“传染”危机的警觉与重视,提醒世人应尽快、竭尽全力加以解决。

一、基于金融“顽疾传染”的危机路径辨识

为规避这样的“顽疾传染”,国内外理论界则始终把防范金融危机传播机制作为经济发展头等要务,并不懈致力其研究当中,竭力从看似杂乱无章、并无关联路径中辨识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在跟进的特征突破中寻觅一种预防危机“重演”的有效手段。有知名学者曾提出,市场中一旦出现与市场汇率不协调“音符”,即便是政府的“强硬”宏观调控,其结果也必将是背道而驰,金融危机则一触即发。尽管学者研究危机问题的立意视角各有不同,但基于实际结合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金融危机路径的理性辨识。路径一:共生因素的辨识。一般而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协调价格运动多由共生因素导致,由此而引发的各国货币危机皆源于此。该理论辨识点在于突出解释了一些新型工业国家货币危机的根源,在遭受国际商品的价格冲击影响,国内货币危机通常会一触即发,而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来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整政策,即便再多一些挣扎,也如同风雨中娇弱的身躯难以撼动大树一样,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路径二:外贸危机的辨识。用一句形象的话讲,外贸危机就是国内危机通过贸易活动形成国际外溢,从而引发国际“连锁式”金融危机。该理论辨识点强调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提出国际贸易危机其传导渠道不仅限于贸易国之间,由此还可带来第三方市场的动荡,也就是说某国家的发生货币贬值,在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无形中也间接性掠夺了同类商品生产、供应国家市场,其结果则是国际性市场预期将被无情打压,贬值国汇率势必险象环生,最终诱发货币危机。路径三:资本市场的辨识。资本市场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拾话题又有新的市场说法。国际化资本危机新的表现形式为跨市场的金融危机,资本国际化的渗透无形加剧其危机的“蔓延”和“传染”。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层层深入,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挣脱了国界限制,而彼此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形下,一种国际流动性货币资产频繁交流在所难免,一旦其中某个国家发生流动性危机,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头寸拆借缓解,尽管能短期奏效但也无形加大了他国潜在的货币危机风险。倘若国家间的资产运动具有高度共性之处,则金融危机可借助跨国市场背景下的套期保值迅速外张,造成他国“再蹈覆辙”,显示出跨国危机的“传染高发性”。路径四:投资波动的辨识。投资者的市场运作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相关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对投资波动的辨识,应着眼于投资心理预期与资产市场调整行为的冲突环节。金融市场由此而导致的波动与前三种大有不同,这种波动的出现并非国家的经济实体基础暴露非稳定性,而是一种由投资者单纯行为导致而成的资本短期异常流动与大幅资产调整等,由此带来某国国内以及跨国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骤变波动。

二、源自危机“跨国传播”的病态机理探析

爆发初期的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为主表现在国内市场,但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驱使,这种局域性的小范围危机则极容易蔓延,借助外贸渠道就可轻易传至其他国家,如同“肿瘤”般孳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规模危机。外贸活动是其借助的主要传播渠道,贸易伙伴与竞争对手是其实现跨国传播的主要力量。究其病态传播机理主要如下:(一)贸易伙伴传播机理。这种传播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直接双边贸易传播,通常情况下,“危机源”主要通过外贸交易、对外商品及货币投资等扩散路径,将本国风险传播扩散到其他合作贸易国。其病态机理主要是,危机源头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形成本国货币在短时期内大幅骤然贬值,带给贸易合作国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同步增加的巨额贸易赤字。阵痛之余,合作国的外汇储备也骤然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被动经济趋势也极容易让这些国家成为国际货币投机者的冲击对象,结局更不容乐观,最终将遭受货币危机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危机源头国家大幅的短期货币贬值必将同步拉低贸易国家的价格水平,造成贸易合作国家价格消费指数的整体下降,相对合作国家居民消费,国内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也相应减少,而外币兑换需求则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内骤然上升,对外汇储备无疑又“雪上加霜”,更加严峻的货币危机如履薄冰,极易导致再次恶性循环。(二)竞争对手传播机理。如此称谓的传播可理解为间接性双边贸易传播,究其根本,尽管对象不同但也是凭借贸易联系与对手国家将危机“传染”开来,所不同的只是传播形式与贸易伙伴传播略有不同而已。可将此传播路径如此假设,A、B两国为竞争对手,倘若A国遭受了货币危机,在大幅贬值出现的同时也将带来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的短期“利好”,而竞争国B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绝不可“袖手旁观”,危机面前也必然是采取相应的货币贬值政策积极应对,同步刺激跨国贸易。表象看竞争对手B国的做法似乎无可非议,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则不然,该种情况一旦出现,B国则会无形增加被投机者实施货币攻击的潜在风险。同样使原本只发生在一国之货币危机扩散、蔓延成跨国型多区域性质金融危机。

三、整合国内“危机免疫”的应对策略思考

经济全球化彻底打破了国际贸易传统格局,使得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展现出系统性与复杂性交合的时代特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提速经济做出整体努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复杂式、传染性与强破坏性等负面话题。如何做好“危机免疫”相继成为各国预防、化解金融危机的“众矢之的”,致力落实两点要求,处理危机时,既注意危机系统的结构研究与功能探索,有注重“危机免疫”的整体性功能。落实到经济发展当中,要求国家整体形成紧密性贸易关联,自对外贸易体系的功能整体改善着手,依托调节系统与配置资源效能“强身健体”,达到减缓风险传递的把控能力。全球200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是喜人的,这其中虽然经济运作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其整体破坏程度还非常有限,十年的经济发展走向令我们十分欣慰,足以这样告慰我们前进中的祖国:十年中国经济不懈于发展正常态;十年间我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在持续递增态势;进出口贸易仅在2009年偶现小幅波折,但很快归位平稳增长局势;我们的外债余额始终控制在理性区间;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则一直控制在合理的态势区域,人民币并未发生大幅贬值的情形。这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说明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平稳喜人,尚未发生货币贬值、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及经济衰退等类似金融危机诸多感染迹象。但所有这些并非我们做得尽善尽美,工作中也并非高枕无忧,依然需要落实相应的必要措施,切实增强“危机免疫”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首先,立足内需策略发展,降低外贸经济依赖度。纵观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入度与节点权整体排名,全球前五的荣耀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我们这样一个进出口大国,也意味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我们国际贸易的经济依存度还相当高,尽管与世界国家贸易有着联系紧密的优势,但反应在侧面的问题也让我们尴尬不已。从跨国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分析,我们这种外贸依存度将导致遭遇他国金融传染风险的危机概率异常超高,鉴于这样的情况,未来我们应立足内需策略发展,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源置于国内市场,适度降低外贸经济的依赖度。虽然过去几年的外向型经济对提升国内就业率贡献突出,但从发展的眼光看立足内需才是经济制胜发展的法宝,也是消费拉动更持久、经济发展更安全的动力之源。第二,拓展对外贸易空间,构建经贸伙伴多元化。置身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天,要想成就更快的自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高效融入。相对我国发展而言,以往历史上与日本、美国的贸易频繁接触,固然保持了国际进口额、出口额多项指标的持续增长,但相比未来发展所需还远远不够,更不应该仅限于此,基于贸易国过于集中考虑,这种现象极易诱发感染危机。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今后我们应重力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吸引发展新的贸易协作伙伴,尤其要切实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携手打造经贸伙伴多元化的新格局。第三,助力国际金融货币协作,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效能。置身国际金融与世贸经济,则必须自觉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否则,任何国家均难以独善其身。关于这一点,仅从危机的传播渠道便可透视一二,要想破解危机,惟有将“传染源”杜绝于国门之外,方能终止危机,杜绝扩散。作为快速振兴的经济大国,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国际货币金融协作之中,也只有这样,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国方可续写可能,我们的身边才能有一个更为稳定健康的国际金融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成,王建军.国际金融危机:直向性传染到交叉性传染的动态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9,(6).

[2]谢尚宇,周勇.次贷危机中的传染机制研究和策略分析[J].管理评论,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