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范例

高校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高校体育教育

1.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1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明确的目标

民族体育文化并不是一个需要多大投资的项目,而且,它对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拉长,将会表现出更大的文化效益。可也正是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缺乏这么一个意识,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难以有效的结合。不仅如此,随着一些部门的不作为,可以看到相关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少,这与这些单位的消极态度,无法在社会上发起号召,采取有效宣传的方式不无关系。人员数量不足,又如何能够进行文化传承与教育,这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1.2缺少高水平专业教学人员

现阶段对于人员配置仍然考察不够,教学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同样会引起民族文化建设不过关等等的一系列后续问题,这种保量却没有保质的问题,对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来说,无疑也是不可取的,现阶段很多的学校在进行有关体育方面的教育时,总是会出现一些教学事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密切相连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掌握真实技巧的程度。所以,提高高校里民族体育文化教学人员的质量,也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1.3民族体育文化实践教育的安全性不够

民族体育文化教育,有时会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许多专业的教学设备是必不可缺少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运动器械已经获得很大的进步,并且相当成熟。但是与此同时,很多设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老化的问题。一些陈旧老化的器械如果继续使用,必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没有经过国家检验的设备也在不经意间被引进,这些设备往往没有安全保障,致使在正常相关教学的活动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在我们教学活动中不能及时的解除,不管我们在管理上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改进教学设备,保证运动器械设备的安全性能,也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重点研究领域。

2.传承与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并制定明确目标

其实,提高思想认识的工作,主要应该是在高校领导之间开展,应该在主管的部门之间开展思想动员大会,这是绝对有必要的。会议应该由主要负责人,充分阐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会议还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工作,轮流发表对这方面的认识,互相交流学习,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当然,会议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明确本次民族文化建设,要持续多久的时间,最终建设成什么样子。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去确立,如果相关单位一味的好高骛远,最终也必然会适得其反。多方面的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宏观的布局与整体规划,确保之后高校体育教育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高效进行。

2.2进行选拔、提高教学人员的水平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民族体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需要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教学人员。对于有经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需要进行筛选、选拔。在面试流程,可以进行试讲,考察教学人员的实际水平。举行统一的试卷考试,面试可以成为人员选拔的侧重点。同时,在录用之后,还要定期举行对教学人员的培训工作,召开培训会。教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应该着重考察的一个方面。如果能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一定的提高,那么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够真正的从核心关键点被学生所掌握。

2.3加大高校教育监督力度

民族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高校的教育就必然会涉及到教学资金的问题,同时还有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学安全性的考察,这两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严格的监督。高校教育的监督工作,首先应该在财务方面展开。既然教育设备器材的安全性没有足够的保障,那么国家的相关部门就必然会给高校进行拨款,用于采购一批新的教学设备器材,这笔费用就需要采取严格的监管。因此,对于教学资金的用途,相关的监督部门必须要严格审查,确保每一笔账目都切实地被用于民族体育文化教育方面的高校工作。而针对教学安全的问题,从设备器材方面的确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障效果,但是教学安全的监督工作却不仅仅局限于设备安全,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设备器材、各民族体育的相关方面实践教学同样需要被监督。对于这类情况,最合理有效的方法还是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不定期对高校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工作进行调查,当然,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同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沟流交通,深入了解有关专业性的工作如何展开,也能够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志东,齐林谷,马登军,等.对民族体育文化高校教育传承工作的深入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2012,(11):13-16.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2

关键词:医疗体育;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1943年9月,脊椎神经科医生路德维希•古特曼在英国成立“脊椎损伤医疗中心”,为战争中庞大的伤残军人提供救治。众所周知,脊椎是人身体运动的重要枢纽,脊椎受伤往往会使人产生残疾和“不良于行”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体医融合是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是体育科学为健康服务关键[1],而“运动是良药”理念迅速传播[2],已成为体医融合的强力推手。多年来的医疗事实证明,正如古特曼所言,体育运动在医疗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由此,在全国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推广医疗体育、着重提高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便成为在医疗和体育这两个维度都不可忽视的环节。毫无疑问,要使医疗体育意识能普及并深入人心,作为集体有效学习的教育手段当仁不让,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医疗体育课程更是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使学生获得良好且平等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习得医疗性体育的学生作用于社会,学生在生活或工作中将医疗体育再次推广,促使大多数人参与医疗体育锻炼,最终实现全民运动。科学的运动是使人通往健康的最佳途径[3]。由此,在高校开展医疗体育,可以说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个发端或导火索,可谓肩负重任。

1医疗体育的发展现状

医疗体育,简称“体疗”,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是医学和体育的有机统一。医疗体育曾被定义为是一种专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或常见疾病的康复性体育锻炼。这样的定义无可厚非,医疗体育的确有这样的功效。与普通的医疗方法不同,医疗体育不必借助任何药物,只需利用体育手段,通过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动作轻缓且运动量较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从而实现祛除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医疗体育也确实因其“协调全身、安全有效”而在健康界备受重视。但是,医疗体育的作用广泛,益处甚多,仅仅只是把医疗体育看成一种用于康复的体育运动,未免限制了它的发挥和效果。事实上,医疗体育不仅可以作为康复性体育运动用以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性运动用以强身健体。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医疗体育既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因其保健作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运动中。

1.1医疗体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医疗体育的应用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便提到了运气、养气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战国后期的《行气玉佩铭》讲究通过练气功来改进并增强真气在体内的运行状态,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南朝《后汉书》记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可谓是将医疗体育发扬光大。此后如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都从多方面详细地记载了医疗体育。展望新时代,体育与医疗融合能够促进合力汇聚健康,成为解决全民健身的技术核心、体育科学服务健康的关键环节[4]。发展至今,医疗体育为现代临床医学建立了不朽功勋,医疗体育康复中心、医院医疗体育门诊等如雨后春笋,遍布世界各地。

1.2医疗体育的作用

医疗体育之所以能够对人的身体健康起作用,与人本身的身体构造有关。其对人体的作用从3个方面体现。1)医疗性体育可以刺激人的大脑皮层,从而产生链条反应。人的大脑皮层可以调节全身的器官,并受到来自各器官的刺激,由此产生一定的紧张度,维护正常的身体机能。医疗体育实际上就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实现提高防治疾病的目标。2)医疗性体育运动可以直接增强人的身体机能。通过增强心肌能力加速血液循环,通过增加肺活量改善身体摄氧能力,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高血糖,通过增进食欲和消化能力促进新陈代谢。3)医疗性体育可以对如身体截肢、器官摘除等丧失的功能发挥代偿作用。医疗体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某一类型的人,而是全部人群。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医疗体育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于患病的人来说,程度轻者可以治疗疾病,恢复身体机能,程度重者可以延缓病情恶化甚至使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好转,还可以预防因原有病情而引发的其他病症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治愈、病后的身体恢复乃至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医疗体育可以帮助病人恢复五脏六腑的功能,增强肌肉活动能力,有效预防肌肉和身体器官的萎缩、挛缩。这些作用正是医疗体育之所以被重视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它是任何药物都不可代替的。

1.3开展医疗体育的意义

人们长期以来都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有疾病才是健康的杀手。事实上,不健康的饮食和起居习惯以及缺乏运动才是人身体健康的最大威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激烈,高热量的饮食、酒桌上的应酬、不规律的生活、无休止的加班等,都会成为健康隐患。在生活作息健康的情况下,还是会有特定的职业病,如教师的气管炎、咽喉炎,办公室白领的颈椎病,都是常见的症状。我国现在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70%以上,而且城乡居民处于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的高发期[5]。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研究中心称,到2018年世界新增患癌症人数高达1810万人,死亡人数高达960万,其中亚洲地区占据56.2%。这些数据可谓骇人听闻。然而,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大多都源于运动的缺乏,任何病症,无论低龄化的脊椎病还是逐渐增加的癌症,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以改善。但运动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度,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对健康有利,否则适得其反。这种缺乏保健意识而透支身体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因此,要转变“运动即能健身”的错误认识,打破“重医轻体”的桎梏观念,把科学健身作为健康促进的有效策略,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由“以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把科学运动贯穿于促进健康、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的全生命周期过程[6]。要落实这一策略,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贯彻医疗体育教育。

2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医疗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与历史悠久的医疗体育相比,医疗体育课程就显得格外稚嫩。长期以来,医疗体育仅只作为体育或医学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为救治大量的伤残士兵,医疗体育作为一门新医学应运而生,但此时这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并不完善,它为人所知的程度也仅限一隅,只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疗体育逐渐为各国重视,并在战争结束后,引入体育课堂。因此,我国虽然是最早流传医疗体育的国家,但医疗体育课程却是一件“舶来品”。现行的医疗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的内容有所出入,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医疗体育中的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我国独有的体育特色和精华,另一方面又引入了现代医学和现代体育中需要借助现代体育器械的运动。但是,纵向与自身比较,我国医疗体育课程目前的开展和普及力度,远远无法发挥出自古流传的古典医疗保健的作用,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医疗体育课程也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差甚远。譬如美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民的体医融合协同治理之路,加之医疗体育教育的长期普及,人们医疗体育意识高,日常体育锻炼和病后康复常识普及,可谓全民运动。而在我国,虽然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却存在盲目性,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医疗体育,只能依赖于专业指导人员。然而我国目前的医疗体育专业人员并不多,在医疗体育专业能够做到对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并深入浅出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目前国内在医疗体育方面所能提供的助力还有待发展。

2.1医疗体育的内容

将古往今来继承下来并广为流传的医疗体育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不难发现,医疗体育内容庞杂,包含了人类生活运动的方方面面。细分下来,不同的医疗体育方式应对不同的患者,也有着不同的功效。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防治某种疾病因运而生的,是一种为达到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的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对损伤、术后、瘫痪等病人运动器官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医疗体操因目的明确,方法多样,运动量适中,有助于提高情绪,因此被称为医疗体育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医疗体操是传统的拳、操,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保健操。医疗性运动。与医疗体操不同,医疗性运动更加适合那些体力相对较好的人,它的运动量要比医疗体操大一些。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医疗性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氧训练,一种是器械运动,这两种的重点都是提高心肺功能。医疗性运动中经常采用的项目有走路、慢跑、跳绳、登山、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按摩、牵引和悬挂。早在公元前8世纪,这一方式就已在我国问世。其中,按摩最广为流传,是指用手或按摩器在人体上通过揉、捏、锤、推等方法以缓解人的疲劳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牵引是指通过牵引带牵拉人体部位,从而牵伸关节和软组织,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悬挂是指不慎受伤或难以独立行动的肢体通过吊带的辅助而悬空,通常适用于骨折、瘫痪等。劳动治疗。该方式具有局部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常年运动量少的人而言,通过简单的、机械性的动手操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操作运动量小且行为简单,如园艺、编织、甚至包括为中老年妇女所喜爱的广场舞等。这一方式主要是使得运动量小的人能够保持身体的基本运动机能。自然因素锻炼。即生活中常提到的日光浴、空气浴、水浴,又称三浴。三浴锻炼使人直接接触自然,既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又可以提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但三浴锻炼一般不会作为独立的运动项目单独进行,往往会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相结合。

2.2医疗体育的特点

医疗体育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并流传数千年,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它一方面具有作为体育运动而固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具有一些医学和养身保健的特性。根据研究和实际经验,可将医疗体育的特点总结为5点。其一,医疗体育是功能疗法。心肺等功能是人体的重要功能,维持着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关节肌肉活动的功能则是一个健全人保持正常生活的重要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或损坏。医疗体育可以使人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器官中已经衰退的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并增强,而缺陷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这是任何药物治疗都不能代替的。换而言之,药物只能解燃眉之急,是治标不治本的,而医疗体育可以通过技术供给使人身体的不良症状得到缓解,继而通过灵活运用于养身、强身、强心等生命周期,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其二,医疗体育是一种全身疗法。不同于普通医学中惯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医疗体育并非单纯地考虑局部的治疗,而是着眼于全身。它通过改善或增强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的效果[7]。”其三,医疗体育是一种主动疗法。这种主动性是从人身体本身的角度出发的。无论医疗体育的患者是否自愿参与医疗体育,但只要进行运动,就是身体由内而外的治疗和改变,而不是通过外界的药物或手术等方法被迫改变身体状态。此外,患者如果积极参与医疗体育,则更是用自己身体活动方式来积极自主地进行康复训练。一方面,运动本身可以为患者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避免普通的医疗方法中因大量或长期服用药物而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及服用药物引起的身体不适。其四,医疗体育是一种公平性疗法。医疗体育通过人体的自然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种自然活动面对患者都一视同仁。举凡运动,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胖瘦,都可以运用,且医疗体育并非一定依赖于特定的器械和物资。这就不会使各个群体面临能否参与的问题,尤其不会产生普通医疗中因治疗费用而导致普通患者难以承担甚至难以继续治疗的问题。只要采取医疗体育法,患者在锻炼得当的情况下都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其五,医疗体育是一种便捷性疗法。医疗体育可以不需要特殊的场地设备,也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安全、不会造成强烈干扰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器械齐备的医疗所和健身房,空气清新的公园和运动场,甚至家里都可以成为医疗体育的场地。这样的便捷性是医疗体育的推广和普及的一大助力。

2.3开展医疗体育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的运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就有50%的几率避免乳腺癌、60%的几率避免大肠癌的发生。英国慈善组织漫步者协会和麦克米伦癌症援助中心也曾经提出,如果每天能够坚持花20min的时间步行1.6km,那将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肠癌的治疗都有明显益处,最高可降低50%死亡风险[8]。在生活中,通过运动与疾病抗衡乃至与令人闻之而变色的癌症抗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医疗体育既有如此魅力,能够实现先进的科学医疗技术都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医疗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是唯一一种可以面向大规模人群,进行广泛、深入且有力度的普及的手段。医疗体育作为保持并改善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必须通过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不可否认,随着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加,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医疗体育也广为人知,一些负面因素也会由此而生。轻则有人道听途说,采取错误甚至偏激的医疗体育方法,非但不能养生保健,还会危害健康,重则甚至有不法之徒借“医疗体育”之名行骗。医疗体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情况,使医疗体育免入“歧途”。通过高校普及的医疗体育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医疗体育参与者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医疗体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是符合社会建设多方面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自我锻炼能力和强身健体的能力,还要具备指导他人开展体育锻炼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由己及人,指导全民健康[9]。

3医疗体育课程的设计

如今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医疗体育课程,无论从教学模式来看还是从教学方法来看,都是借鉴西方的教学体系。西方的医疗体育课程自然有其优越之处,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其中的特长,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弊端。目前我国医疗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的被动性较大,学生少有人进行积极主动的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重视学生的集体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由于过分注意教学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本当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医疗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可全盘应用到中国学生头上。为此,医疗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3.1课程教育要与时俱进

在经济和科技都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信息化时代,医疗体育的教育绝对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闭门造车。及时接触外界的变化、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成为医疗体育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医疗体育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医疗体育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多向性的人才,使他们学有所需、学有所用,能将所学知识共同作用于实践,胜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为全民健身服务。这是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如果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作为支撑,就很难维持自身的体系,想要普遍推广就难上加难了。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中,课程安排上更多偏向技术,理论教学偏少。这样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而且对接受新的知识体系极为不利。在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到新的知识体系,就会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因受到冲击而混乱。因此,在高校医疗体育教学的课程中,要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传授学生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逐渐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10]。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心理学的知识,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增强对医疗体育的认可度,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主动积极的学习训练。如此才是健康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有效且合理地学习医疗体育,而不只是把所修的体疗课程当做枯燥无味的课程、甚至只当成不得不完成的学业。

3.3加强社会实践

早年的体育教学都是在教室按部就班的接受理论,或在校园内进行定量的体育运动的训练,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脱离社会,变成一种“自我修行”。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医疗体育教育也应该运用到实践中。首先要运用到学生自身,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功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疗体育的效果心服口服,并主动进行学习推广。加大学生深入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实践力度,培养集体育运动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11]。譬如通过社区中的居民指导健身过程中,给予运动风险评估、制定运动处方以及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并进行跟踪服务,记录下实际遇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同时,医疗体育的教育也不能局限于社区和校园,还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进入俱乐部、广大社区、中小学校甚至进入企事业单位等,将所学的医疗体育知识运用的生活中。所谓学以致用,学习到医疗体育知识后,及时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鼓舞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医疗体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自己需要加强和改变的地方以便请教老师,完善自己。3.4医疗体育非朝夕之功在医疗体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一点,医疗体育的理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医疗体育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习得,但医疗体育的效果却不是立竿见影的。相反,高强度的理论有助于短期掌握医疗体育的理论系统,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非但不能改善身体状况,还会破坏健康,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明确知道,身体素质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采用医疗体育方式强身健体、缓解疾病一定要有耐心。这要求学生在学习医疗体育时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此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推广医疗体育时,要注意调动对方的积极的情绪,激发身体各器官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然,医疗体育并非万能药,如果是想要通过医疗体育来缓解疾病,并不排斥在必要的时候配合临床医学。

4小结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进行简要的分析。

1.1“技能论”与“体质论”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技能论”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这种体育教学的方式通常又被称为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方式。“技能论”的体育教育观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教授给学生的是体育技能,让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来提高体能,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式的,并不需要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原理。而此时期的“体质论”的体育教育观则认为,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具体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手段则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传授技能的方法只是其中最为常见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可见,“技能论”的体育教育观,与“体质论”的教育观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与冲突的,两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理解角度。此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就是这两种体育教育观念。受这两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和竞技技术的培养,所开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也多是以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为目标的。

1.2“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观念。其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体育活动不应该是人在发展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要伴随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素质教育”是随着1993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而明确的一种体育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理念,认为体育教育应该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转而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而言,更具全面性和主体性、更重视发展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伴随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观念的出现和确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开始意识到了传统的追求学生竞技水平和过分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局限性,摒弃了单一型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开始有意识的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并努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和充分发展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让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更上了一个台阶。

1.3“健康第一”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在199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从学生身体、情绪、智力、精神以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对健康的范围做了界定,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应该以此为基本的出发点,切实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不再仅仅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单一目的,而且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纳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1.4“以人为本”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中,是专门针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要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体育工作的意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强调人的作用的发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的确立,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的实现。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经几个时期的变革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今随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的贯彻落实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把握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趋势,有助于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进,因此,以下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多元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推进,目前在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质教育、快乐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阳光体育教育等多种观点和理念。而这些观点和理念都有着其合理性、可行性和积极性的方面,但是同时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取舍和改进。由于这些理念和观点都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的,因此,关于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种科学的目标的融合和综合。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趋势。

2.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更加一体化、整体化。

由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可以看出,随着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和变革,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结合,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开始逐渐出现了课内外课程设置一体化、整体化的趋势。

2.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4

摘要:

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场地设施不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等相关问题,探究生态平衡视阈下高校体育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改善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可通过重视体育教育场地设施的生态平衡、适应发展的外部环境、保证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平衡等途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生态平衡;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生态平衡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被引用到教育生态学中。

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教育生态学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由英、美教育学者以生态学而创建。教育生态学主要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而研究教育问题。作为教育生态学核心观点的教育生态平衡,是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生态平衡的相关理论可以运用到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育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体育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调,也就是说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结构与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2]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将会对教育生态系统是否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要保持其平衡发展,并不是要维持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固定不变,而是指当体育教育系统中的某一要素发展变化,造成系统不平衡时,要依靠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系统新的平衡。而当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无法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时,就需要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合理的人为调节机制,使得体育教育生态系统重新恢复为平衡状态。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推动了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

2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路径

2.1重视体育教育场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场地环境方面对生态平衡理论重视不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体育课与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数量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是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在数量方面无法与高校学生的数量达到平衡。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努力促进体育场地器材在数量上与高校学生数量的平衡。其次,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没有将学校的所有体育场馆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例如,需要较高专注力的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不适合与篮球、排球等声音较大项目的场馆安排得较近。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多集中于学校的某一位置,更有一些高校将这些项目安排到同一座场馆内,这就使得不同体育项目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高校对现有的体育场地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如,一些高校的篮球馆内没有看台,这就不便于举办篮球比赛。学校应通过安装可拆卸座椅等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使现有的体育场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2.2体育教育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保证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保持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高文凭、高学历,而更多的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作为学生踏进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在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更是在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外部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改革。例如,现在的工作单位多要求员工具有合作精神,善于与人交往,这就要求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通过一些集体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长时间压力的堆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人们需要一个适当排解生活压力的方式,而体育运动正是最适合的方式。在这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其能掌握至少一项可以终身进行的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释放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3体育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平衡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与接受能力方面都较强,不再需要体育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应在讲解和示范正确运动动作之后,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多观察学生的练习并对错误的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体育教师可以提前将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分配给同学,让他们在课下进行自学,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进行讲授,这种做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推动体育教育的生态平衡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课为选项课,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学校在体育选项课的项目设置上,不能一成不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淘汰不符合时展趋势的项目,增加新兴体育项目。如,现在高校已经逐渐不再开设田径课,这是时展的趋势,学生对田径课兴趣不高,导致在选项课上选择田径的学生较少,所以田径课被逐渐淘汰。而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如网球、轮滑等。因此,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平衡发展。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主要由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并且大多数高校都会将学生的体育成绩纳入到奖学金评选等评优活动中,这一举措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就使得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考核体系显得尤为必要。要使体育课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就应对现有的体育课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大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减少使用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衡量每一名同学,多参考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根据其进步幅度给予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系统更加平衡地发展。

作者:李冰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04(3):22-24.

[3]陈光华.体育生态学构建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4]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创建[J].体育学刊,2002(6):5-7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专项选修调查分析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西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不同项目选修的人数不同,具体表现在“大球”变冷,“小球”变热;传统项目变冷,新型项目变热。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社会实效性、自身的特长、目的需要、场地器材因素、运动项目的特点等方面。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影响因素

1、前言

在当今高校教育过程中,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任何教育目标的实施都依靠一套课程来实现,所以课程的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是社会不断变革的必然结果。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以适应新时代教育观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新一轮的改革。专选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专项技术内容的重要课程,通过对在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专选项目的认知情况、课程教学、学习的评价状况等方面做出的调查研究,并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出相应的设想,使学生进入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情况的资料及近几年国内外各种期刊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根据统计学原理,对2012级、2013级、2014级70%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98.60%。其中2012级参加问卷调查的共75人,收回问卷73份,有效率7.33%;2013级共70人,收回问卷69份,有效率98.57%;2014级70人,收回问卷70份,有效率100%。(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回问卷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比较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专项选修课的总体状况分析

通过对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修内容的调查(表1)可看出,专选课程的内容设制主要以传统技术课程为主,同时还包括人文、人体理论专选。为了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在原有专选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新的专选项目,进而满足学生需求。

3.2、选项总体分布规律

12级选项按人数排序为游泳>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网球>田径>人文>人体>排球>体操;13级选项按人数排序为健美操>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人文>游泳>人体>武术>田径>篮球;14级选项按人数排序为游泳>羽毛球>网球>篮球>武术>健美操>人文。可以看出,游泳、武术、网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人文,这些项目学生选择较多些,而足球、排球、体操项目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时,田径、人体选课人数也明显下降。

3.3、专项选修的表现特征

(1)“大球”变冷,“小球”变热。“大球”普遍为对抗性项目(如足球、排球)选报人数很少,尤其足球项目,连续3年无人选择。排球也连续两年无人选择,而且12级仅有4人选择排球。篮球由于在社会上的普遍性及实效性相对较强,则选择学生相对较多些。而小球(如乒乓球、羽毛、网球)选择人数较多,特别是羽毛球、网球项目,连续3年都有较多学生选择其为专选。(2)传统项目变冷,新型项目变热。从表1可看出健美操是当代学生热衷的项目,它即能使身体匀称发展又能提高自身形象气质,是未来学生选择发展的重要项目。人文、人体作为理论专业的选课,学生选择相对一般。武术和游泳也是学生选择的重点专选,但体操专选却连续两年无人选择,在12级也仅有3人选择其为专选。田径作为传统项目选择人数逐年下降。(3)场地、专项人数不成比例。由于专选课自由选项的缘故,学生人数没有可预见性,个别项目会出现人数反差较大的现象,(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上课时学生、器材调节不均,原因在于体育教学原始观念上会认为学校具备、篮、排场地即可,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求的其他设施。

3.4、教学方面分析

(1)技能水平不齐,教学进度难安排。在专项选修过程中由于学生主观意识和个人爱好等因素,往往会出现学生的基础偏差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要有一定的进度,同时也要照顾到差生的学习情况。从表2中可看出,学生对教学进度持满意评价较低,只有60.7%。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学生持满意评价的分别达到90.3%和79.4%,说明专选课教学评价较高。(2)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比较。专项教学中,技能传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辅导和技能满意程度分别达到80.4%和87.1%,说明近90%以上的教师具备专项教学的能力。但由于专项学生本身基础参差不齐,在场地、器材不完备的条件下致使优秀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生跟不上的现象,学生技能无法全面提高。

3.5、影响学生选择专选项目因素

(1)兴趣是学生选项的主要因素。三个年级85.5%的学生在考虑选修项目时,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选项的。这种兴趣、爱好的形成多为自己长期喜欢参与某一运动项目的结果,也与教师的培养引导有关,同时也与长辈、家人及同伴的影响有关。(2)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三个年级有48.6%的学生选项是由于对个别教师的信赖、崇拜等原因而选择。因此,教师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必要的。可以说,专选课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教而优则选,使教好教坏都一样的局面被打破。(3)社会实效性的影响。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把专选项目与自己未来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是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很想通过大学里专选课的学习,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项目,这也正是大学体育教育所期待的。(4)自身的特长的影响。调查显示有46.1%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去进一步选修专选课,他们想通过继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特长的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5)运动项目的特点的影响。15.7%的学生认为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健美操、网球、羽毛球是学生选项的热点。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普遍未接触网球运动,希望通过在大学里的专项课教学学习和掌握网球技术。而健美操、羽毛球虽然在中小学曾接触过,但是,大学场馆设施好也是吸引学生选项的因素之一。在选项中,像篮球这种对抗性、力量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项目选择人数较多,且以男生选修为主。女生则多数选择那些运动量适中,难度适宜,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如健美操、乒乓球等。而对于竞技体操这种要求有一定身体基础的项目,学生普遍认为难于突破和提高,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相对难达到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所以选择的学生相对少些。

4、结论

(1)学生对专项选修课的选择差别较大;兴趣爱好成为选择的最大影响因素,学习目的、动机多种多样,但多数是正确的,有极少数学生选项的目的、动机不正确,需要予以引导和教育;少数学生的选择受到同学和考试的影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选项有影响;课程的设置、场地和器材、师资力量等也是影响学生选项的因素;由于场地与教师的原因,使得个别学生选择网球、羽毛球项目未能如愿,不得不改选其它项目作为专选。(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专项选修课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并且非常喜欢自己的选项课目,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有高超的专项技术,求知欲较强。(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选课程选项呈现出与地方性社会需求密切关联的规律,新兴学科如健美操,羽毛球等专选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基本现状。(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选课动机相对实际些,即为以后找工作为目的。但存在学习成绩好坏与就业没有关系,自己有关系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职位的消极就业观。

作者:赵艳 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小翠,李信就,赵晓勤.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

[2]林少娜.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3,(1).

[3]朱征宇.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现状与改革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

[4]侯沛伟.山东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术科专选课程现状调查[J].聊城大学学报,2010,23(3).

[5]谭小勇.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6]王伟等.体育教育专业术科选修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

[7]阎朝兵,王世光.从就业形势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对于人才的培养策略也在不断进行改变。而高效的体育教育也在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对大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的体育教学在普通高校中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并就大学生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体育生活方式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我国现有的高校对体育的教育地位的定位认识还不够充足,虽说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将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内容来纳入整个大学的教学体系中,但是高校的相关领导层与教师们仍然没有充分地重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聘请了许多专业的体育老师来进行整个大学体育的教学,但是有的老师们仍认为体育教学是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并在体育的教学上面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从而使得学生们无法真正的在体育课程上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

(二)实践意识不足

现在许多高校教师们仅仅将体育教学局限于学会这一层次,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这实践的意识与动力。这就导致大学体育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一个良好的体育思想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而其进行大学体育的教学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执行力不足,往往也会直接导致整个大学的体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使得学生们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观念。因此,要想充分的进行好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去进一步的规范与提升相关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执行力。

(三)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

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资源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也是我国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专业体育教师招聘难度过大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得现在在许多高校中,仅仅只有着几名专业的体育教师,并且需要负责着全校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工作,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体育教师们的教学负担,并使得体育教师们因为自身精力的不足而无法很好地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从而导致整个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促进大学生们良好体育生活的形成以及进行有效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创建合理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现代高校在进行体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当将面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基准,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体育教学体制,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体育观念。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促进整个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来确定出一个正确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途径。高校们还可以借助学校中的相关体育设施来进行广泛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来有效的满足当今广大学生们的体育需求,并借此进一步的培养大学生们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建立一个健全的高校课外体育生活辅导制度

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应当存在于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日常的体育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地去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与延伸,并持续的深化现阶段高校课外体育的教学改革。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扩展,能够健全整个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机制,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中体育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同时学校门还需要借助相关政策来不断的支持相关的体育活动与体育组织,从而在整个高校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们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们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需要在教师们的不断引导中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们必须有着充足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践能力,并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要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于体育教师们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提高工作,并通过对体育教师们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来增强教师们的体育教学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快地形成一个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

三、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制度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并对大学生们良好的体育生活当时形成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并对整个高校的持续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各大高校们就必须加大对自身体育的改革力度,来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本文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云杉.体育教育教学在普通高校中的改革以及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

[2]桑孟新.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对策[D].聊城大学.2014(06).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

摘要: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又因为体育作为一种技能和文娱项目,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利用文献分析法、举例说明法、调查分析法这三种方法来研究,研究进程顺利,结果令人满意,并且通过所得出的调查结果做了简要的分析。对现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也做了简要的分析,据此提出了解决对策,这为学生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工作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体育也不断发展,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体育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如何培养体育人才,如何促进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发展,这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开展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研究,进一步找到培养体育人才的科学方法。同时,这也是促进体育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型人才,同时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的进步。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体育人才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体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内容

(一)体能训练。首先,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一定要重视体能训练。也就是说,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体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其他训练。当然,在体能训练中,可以通过跑步、健身、游泳等各种方式来加强体能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如果缺乏必要的体能,那么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过度训练或者是由于缺氧而造成休克,这样也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强体能训练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训练。最后,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好,不管他们拥有怎样的体能,或者是运动速度,但是都会影响到他的最终成绩。所以,体育指导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让他们在运动中能够减轻心理压力,以最轻松愉快的心情来进行训练,这样也可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激发他们赢得最好的成绩。所以,心理训练也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三、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高校常常会选择非常传统老套的方法进行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方法上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体育管理体制方法可以让整个学校都处于一个和谐文明的体育交流状态,这就需要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正确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人员缺乏重视。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管理人员缺乏重视,很多管理体制人员在管理中并没有加强自身的重视程度。他们只是认为只要高校中体育管理的表面工作搞好就行了,只要为社会学生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体育活动环境就可以了,所以并没有在高校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文化建设,也没有在管理体制方面加强重视程度,也没有根据广大高校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去搞好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重视,才使得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处于一个散乱的状态。

(三)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其实,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出现问题还与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有关。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才使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方案缺乏科学性,也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才会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重视。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在各种组织机构呆久了,跟不上当今时代的体育管理模式的更新,所以缺乏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专业性知识,这样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无法进展的更好。

四、解决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寻求科学的管理方法。面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和各个体育组织机构能够拒绝模仿其他的管理模式,而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并且根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让整个社会的体育管理都焕发出一个新的活力,这样也能够加强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二)加强管理人员对管理的重视。加强管理人员对管理的重视是解决体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一种对策,只有当管理人员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才能让管理人员在行动上也能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只有管理人员重视了,对社会体育的管理,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方案上和行动上都加强实施力度,这样才能让社会变成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美丽的体育运动的生活环境。

(三)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就是因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知识,才会导致所制定的方案缺乏科学性。所以,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至关重要。只有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让管理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对社会中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模式上的调整。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好突发状况。并且,体育管理人员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制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未来宏图。

五、总结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从小的层面来说只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训练环境,然而从大的层面来说,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却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体育事业发展。这都关系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只有加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才能建设出一个走在前沿的体育大国。

作者:林县伟 单位:黑龙江省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朱贵.县域体育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华章,2010年16期.

[2]罗耀华.基于内江市健身气功发展现状调查及研究对策[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3]封涛.苏州工业园区体育现状调研浅析[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第五篇: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探析

摘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休闲体育的兴趣培养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他们的健康问题不能忽视,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错施来吸引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以周末休闲游、班级休闲游、假期休闲游来吸引他们,大力做宣传、多方位的筹集资金等来提高他们的休闲体育兴趣。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休闲体育;兴趣

1休闲体育的概念

随着休闲体育运动的出现,由于各个社会价屋的不同,认识的差异,关于休闲体育的概念也有差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并将休闲与人生的种种美好价值,诸如快乐、幸福、美德与安宁等联系在一起[1];法国学者认为,休闲体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需要更强的,更持久的身体努力,但是不能将它完全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的混淆。它相当于介于通过散步的简单放松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之间的中间阶段,它具有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基本特性,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正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放松和舒适。狭义的休闲体育是指休闲体育是在一种体育思想指导下,在闲暇时间内为达到健身、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它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2],无论怎样描述它,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有时间,休闲时间,二是身体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综上,可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人们在自由支配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身体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满足身心健康需求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

2休闲体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学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从狭窄、封闭走向了宽泛、多元,从传统走向现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同学们在日益发展的横向文化交流中,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以电脑游戏、影视娱乐、手机为代表的娱乐文化,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等,正在不断地将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抛向历史,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也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常态。从而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休闲体育这个词,它具有在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自己来支配时间,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在生活消费上也很自由,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选择喜欢的活动项目的内容。同时,对它的认知程度也比较大众化,活动的方式多样化,行为能力个性化,活动模式也很商业化等等特征。

3休闲体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在高校大学生真正加入休闲体育运动的学生很少。主要是场地问题,据了解有许多学校的空余场地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在校园内还有许多公共设施无人看管都被破坏了。在我国有许多可供休闲娱乐的场地,只是没有人去管理,这里与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就息息相关了,与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金钱也息息相关。这就是说,要发展还需要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发展状况,政府、学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学校出台相关的文件,在资金上做出大力支持,在负责管理的人员安排上要实施到位。其次是人才的培养问题,根据现在的休闲体育发展情况,须要这方面的体育人才缺口太大,需要大量的相关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锻炼需要具备了这些基础设施,他们才对休闲体育运动感兴趣。总之,就目前来看,高校的休闲体育发展的很慢,虽然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好转了,城市不文明现象减少了,他们已经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还是存在很多原因,如需快速发展,还须要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4发展高校学生休闲体育兴趣的途径

(1)对大学生来说,要提高他们的休闲体育兴趣,那就要搞一些他们喜欢、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比如:周末休闲游、班级休闲游、假期休闲游等活动。班级休闲游就在班上由班干部来组织,周末休闲游和假期休闲游就要由学校的体育部老师和体育部学生干部来但当,当然这些活动还得要学校和老师的支持,只要学校要求了、重视了、老师认真的去做,定会有效果的。

(2)许多大学生对休闲体育虽然有了解,但他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就需要做大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学校黑板报,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休闲体育进入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各个学院、部门、班级由领导、班干部带头成立一个健康活动日,每周一次,制定出符合本学院、本部门、本班级的实际锻炼标准,对达到标准的个人给予一些口头和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一来,老师和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得到健康的同时,还有物质奖励,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3)要提高大学生休闲体育兴趣,就要多渠道多方位的筹集资金,一直以来,资金短缺这一问题是困扰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家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拨款,每年要有增长,用于扩建运动健身场馆及相关的设施,特别是学校的场地设施,有了好的环境,同学们就会积极来参加。当然,主要渠道还是要靠企业来进行赞助,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一批专门人员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4)休闲体育旅游是休闲体育的发展项目最快的体育产品。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想法多了,他们在学习一周、一月或假期就会有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想法,自然的就回归到了大自然,人与自然的结合,才能真正的领悟到自然的乐趣,人们才会有美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样学生们的休闲体育兴趣也就能够可持续发展了。其次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到新兴体育项目的攀岩、拳击、滑雪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骑车、慢跑、登山等都是大学生们休闲体育运动兴趣发展的内容,因为它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对技术、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都不高,非常适合大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又不受时间限制,故逐渐就会得到同学们的喜爱。

(5)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们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契机。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同学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同学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使同学们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多从而带来了精神压力的增加,这就使得他们在休闲时间里主动地去寻找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体育方式,充分体验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休闲体育作为人们首选的最为健康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总之,休闲体育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快乐的余暇生活方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是以娱乐身心,追求自我发展为主要目的,强调的是娱乐身心回归自然,在没有紧张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

作者:段青 单位: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候德洪.休闲体育与健康生活的探讨[J]体育世界.2009

[2]卢锋.休闲体育[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课人才培养

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专业实践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程学分和课时设置、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以及武术专选课专任教师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武术专选;套路创编;优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在中国境内广为流传,更是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一种文化代表。现如今国家对武术项目的发掘与整理日益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广和发展武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内容;在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更是被确定为普修课、专项选修课。而专选课程是培养未来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摇篮,专选课程开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的优劣,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一、武术专选课现状分析

(一)课时及学分设置分析

一般来说,一门课程学分越高课时就会越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才会全面和深入,武术项目更是如此。但是对于武术专选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武术套路技术的同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功的训练,武术界素来都有“功贯始终”、“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学生很多以前从未练习过武术,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和巩固武术基本功,这样无疑是缩短了正常的学习时间,所以充足的学分和课时的分配对于武术专选课程的显的尤为重要。但是赵东升在《高校体教武术专选教学大纲课时》的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程课时最高的达到540学时,而最低的只有320学时,两者相差120学时;学分分配上最高的为30分,最低的是18分。

(二)技术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在各高校武术专选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调、动作繁杂等问题,技术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和竞技武术套路,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对练等技击性较强的内容选择比较少,此外与武术有着渊源关系的传统养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更是少有学校涉及;而对于这些枯燥乏味的技术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会新套路忘记旧套路的现象,比如姜小峰在《陕西省体育院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专修课开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完全能够记住动作并能够完整演练的学生仅有1.43%。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生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分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拳种多样,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分配到武术上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穷尽武术的方方面面;此外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如果长时间没有从事武术的练习就可能出现遗忘,而且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传授内容,所以培养学生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显的尤为重要。可是目前武术专选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是停留在教师讲解师范、学生观看模仿的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模式当中,这种教学方式却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每个学生所学内容都是相同的,几乎没有教师会要求或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拳种的风格来学习或创编一套属于自己特有的套路。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缺失就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固步自封、照搬老套的思维模式。

(四)师资配备分析

各高校武术专选课教师的安排采取一名教师负责到底的教学方式。但众所周知,中华武术体系庞大,不仅有徒手演练还有器械演练,而且武术发展到今天不仅有民间传统武术还有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每一种拳术和器械的演练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武术内容,每一人也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有所建树,但是现在武术专选课采取一名教师负责到底的模式,显然不利于教师资源的做优化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专选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结论

(一)各高校武术专选课课时和学分分配差异较大,部分学校的课时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

(二)技术教学内容局限于竞技和传统套路,技术内容复杂,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法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法中,缺乏对学生武术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步入照搬老套的思维模式。

(四)武术专任教师配置方面主要采取一名教师负责到底的模式,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建议

(一)合理安排课时,适当增加技击性较强的散打和对练内容,并配合一定的养生武术。

(二)教学中有意识的布置自学任务,加强武术套路创编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教学,并将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三)发挥整个武术教研室的力量,根据各武术教师的专场和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达到人尽其才。

作者:李庆新 单位:宜宾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东升.高校体教武术专选教学大纲课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2).

[2]姜小峰.陕西省体育院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专修课开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09.

[3]王晓晨,乔媛媛.对高师院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02).

[4]刘钦龙,沈剑英.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修优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09)

第七篇:微平台高校体育教育应用

一、“微平台”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微平台”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对探索世界的需求和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要求,对开展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也因此产生巨大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微平台”在给高校学生体育教育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同样提出巨大的挑战。

(一)“微平台”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机遇

1.教育载体的信息化。“微平台”带来的特别的教育载体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而又活泼,提高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微课程能够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内容,以此来开展个性化的学习[1]。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有关研究分析表明,人们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量占到全部外界信息量的83%。传统的体育课数字化视频教学通常包括准备活动、讲解示范、纠正动作等步骤,往往针对性不强,切入主题迟缓,而“微平台”将图片、音频和影像作为新的教育载体来辅助教学,知识点鲜明,重点突出、时长短的高质量学习视频资源,能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媒介平台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让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直观和现代化。

2.教育方式的创新化。“微平台”下的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管理方式不再采用“灌输”式的单方面信息传递,而是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去引导大学生接受正面的体育教育,同时做媒介平台中信息的监管和过滤,把媒介平台健康的体育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积极引导大学生接受体育文化,受教育者觉得教育者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会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地学习和接受体育锻炼,而教育者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受教育者心中的疑惑和顾虑,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

3.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多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主,没有进行课本之外的知识拓展,而“微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使信息共享平台与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管理相结合,实行资源的共享。高校之间也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丰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拓宽教育空间,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通过微课程,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地去学习、讨论、实践,不但节省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学生乐于了解、喜爱体育运动项目。

4.教育效果的实效化。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很难掌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微平台”中,教育者对大学生在媒介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还可以参与到平台中去开展学生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出具有正面教育性的回复,或者通过微博私信、微信私聊等方式,直接与学生对话交流,将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信息及时、迅速地传播给受教育者。

(二)“微平台”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微平台”增加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通道,因此,减少从传统校园传播媒体中得到的信息量。“微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大学生,并且其流动性和即时性,使“微平台”成为拥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信息内容、快速及时地获取信息的优越传播渠道。因此,大学生对“微平台”的使用率远远高于传统校园信息媒体,冲击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其提出强有力的挑战。

2.对价值观形成的冲击。传统校园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学生传播媒体信息相对单一,造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微平台”的流动性和放开性使媒介平台中混杂着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的观念,文化暴力、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泛滥,大学生接触到不健康信息的几率大大增加。一方面,“微平台”报道的部分虚假、失实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觉,进而形成对体育事件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某些负面言论,产生不利的舆论导向,而大学生都喜欢追求刺激、新鲜、张扬个性,对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也造成极大阻碍。

3.对教师能力的冲击。现如今,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不断更新的技术常常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导致教育者的抵触心理,致使经常使用媒介平台的教师人数与使用率比大学生少很多。教育者对大学生将要灌输的体育信息,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早已熟知,大学生脱口而出的新鲜词语和新的事物,教育者却无从得知。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没有合格的信息技术技能,将很难利用媒介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微平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保障

(一)政府要监管

1.推进和完善网络立法。“微平台”对法律和法规提出新的挑战,好的网络立法不仅要具有普通法律的强制性,还应有一定激励性,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来提速信息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大面积应用一定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这也需要国家通过立法来强化监管,在助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网络信息的立法。

2.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网络行为要接受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开发和使用例如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这样的管理技术平台,对网络信息和网民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维护信息共享平台秩序。

3.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各级政府除了要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鼓励有利于体育发展的作品传播,还应该强化对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对体育方面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查,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信息机制。

4.加强源头控制。必须从媒介的源头上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挥信息网络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时间对散布虚假、色情、庸俗的体育信息彻底曝光,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传播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查处,进而对信息者形成一种威慑。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信息的传播更加有序和规范化。

(二)媒体要把关

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广大的社会媒体在信息平台中起到的是“把关人”的作用。首先,一定要提升相关媒体人的业务素质,加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其次,微信、微博等作为大众媒介,应当注意在宣传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正确的作用和价值;再次,新闻媒体在报道体育比赛新闻、体育娱乐事件的时候,也应对体育文化进行大力的传播。许多喜爱、关心体育的学生往往不参与体育活动,而大多是通过媒介平台来了解体育、欣赏体育。因此,在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应不断增加其体育文化内涵,彰显提升其文化品位,从而提高大学生们对体育的理解,进而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同时,也应该合理增加教育知识类体育内容在媒介上的传播比重,以便更好地带动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指导他们怎样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三)学校要引导

1.创新教育理念。强化高校学生正确的体育认识,积极转变教育管理的思路,是在“微时代”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是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在教育管理中加入对媒介平台的应用。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者应当重视大学生的诉求,尊重并理解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媒介平台中信息的多元化,促使大学生形成更强的主体意识,不愿在教育过程中充当被灌输者的角色,要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体育活动中。

2.拓展教育内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的,由于室内教学资源有限和体育教材的单一,常常让室内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教育者可以借助微课等形式进行补充,选择一些与大学生平常生活有关的运动安全、医学保健、合理膳食等体育理论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和课件,生动形象的文字与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体育视野,丰富体育知识。同时,教室内的体育微课教学还可以添加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例如,空竹、五禽戏、韵律舞等民族传统项目。

3.改进教育方法。高校学生体育教育要创新教育管理平台,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将教育信息融入媒介平台,拓宽媒介平台的知识深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一,应当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添加和运用时代元素、时尚元素,比如,绚丽的画面、新颖的话题等,用新奇话题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平台交流,开发教学手机软件以及校园信息传播软件;第二,构建学校官方体育信息共享平台,为大学生了解体育新闻、知识及常识提供官方渠道,增加微信授课、微博提问、微信查收作业、知识竞答等方式;第三,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教育者要充当引导者的身份,锻炼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

4.加强教师培养。如今,大众媒体深入而广泛地进入高校,这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更严峻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较高的人文素养、正确敏锐的判断力、运用现代化传媒工具等能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增加网络实践,积极将网络融入生活,提高自身对网络的了解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举办培训,聘请网络技术学者、专家,系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生活网络化、教育管理网络化,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教育者要摆正态度、树立信心,在面对网络不良影响时,要用客观的目光看待,积极地克服消极思想,主动适应“微平台”下对体育教育者的新要求。

5.优化教育环境。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微信、微博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教育环境。一是营造“微平台”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提高“微平台”下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时代性,鼓励大学生利用平台表达观点,对虚假不实信息的讨论和解疑答惑;适时地举办符合时展、拥有现代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微博摄影评比、微电影拍摄、微商创业活动等。二是增强网络法律和法规的教育和宣传。教育教学环境的净化一定要靠法律法规的支持,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学校自身的网络管理规定,开展校园内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主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守法意识,从而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作者:张雷 崔海鹰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开放式个性化网络教育学习流程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

2015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途径的影响研究”(编号:15TYE08)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育体能素质对策

摘要:

军事体能训练即军事化训练,这是由军队制定的针对体能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属于国防教育。军事体能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既让学生强身健体,又考验了学生的耐力,也增强了整个团队的集体意识。虽然高校军事体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局限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和管理等部分还有所欠缺,一定程度对军事体能训练工作产生了制约性,这是需要相关组织管理者所重视的。

关键词:

高校;军事体能训练;体能素质

0引言

军事体能素质是作为军人的必备考核素质之一,虽然在近现代化下,高科技武器占据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军人与军队处于主要地位。据调查,在许多高校运作期间,出现许多学生军事体能训练成绩不达标情况,造成军事体能素质较弱现象。因此大多高校都十分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如何针对高校学生研究出一套合适的体育教育对策,这就成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1高校军事体能概况

1.1高校军事体能现状

随着高校军事体能素质训练的推进,高校学生军事体能素质不高,不适应训练节奏的问题日益显著,当前就学术界而言,对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对策的研究并不多,学者的大部分研究都比较偏向如何建立体育教育体系,或者是针对体育的教学,但是对于系统性的研究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对策的文章算是十分鲜有了。

1.2研究军事的目的及实际意义

为了围绕如今各高校中军事体能训练的结果与培养过程,紧抓军事体能的训练效果提升,按照高校训练规律,将体育与军事结合,探讨高校对于军事训练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接下来的高校军事体能素质培养的相关管理流程提供更具操控性的依据。我国军队自建军来,十分注重军事体能的训练,从红军时代起至今,体能训练已十分普遍,如跑步、跳高、游泳和投弹等,体能培养是全面发展军人的指标,所以对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训练要求就是将高校学生培养出拥有军人的身体素质与品质,高校学生应抓紧军事体能训练的机会,去学习军事体能素质的基础,对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关于体能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效果。

2影响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原因

2.1针对军事体能素质的培养体系尚未健全

军事体能素质是学生拥有坚定身心的基础,在关于军事体能的体育教育中占据重点地位,相关部门早已对关于高校学生军事体能素质培养方面出台过相应文件,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意义,但就实际而言,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培养体系来说还不能说是合理健全而科学的,一个完整的高校体能素质训练体系包括以下四种:培养课程体系、关于培养教师的制度体系、评估学生培养效果体系与学生素质培养管理体系。所以,如何灵活地调整体系内容,将文字转换为规范的实践,是值得研究的。

2.2军事体能提高训练的课程项目不合理

就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法来说,课程的设置更能决定体能素质培养的成败,由于现代条件的影响,如今对国防生即军队的后备培育力量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他们的身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特别对于国防生而言,就军事体能素质提高培养就更为重要了。国防生在高校期间,以力量训练、跑步训练和耐力训练这样的训练为主,在训练国防生的灵敏度和柔韧度方面鲜有涉及,但很多像关于武装越野、抗疲劳训练与攀岩类训练等却很少实施,所以应针对国防生训练多开发训练科目,让课程设置更加完善一些。

2.3教育观念产生的矛盾

各高校的体育教育突出的是健康较重要,高校中军事体能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完善的体格与健康的心理,通过军事训练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而军队中的教育更为注重打胜仗,采取的训练也是与战斗相关,是为了保障国防安全,打胜仗的理念胜过于身体健康。高校的训练方法较为多样,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上讲究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快乐,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而军事体育教育就比较单一了,而且相对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下达命令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造成了教育观念的矛盾了,所以需要平衡高校体育教育与军事教育两者间的矛盾,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2.4教育人员的专项体育素质不足

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训练较为复杂,因此相应的教员个人军事专业能力一定得有说服力,因为其不仅要懂得专业的军事体育理论还要很好地掌握军事的技能。一个好的教员给予学生的是非常直观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后期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可以给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接受军事教育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据调查很多从事高校学生军事体能训练的教员并不具备以上条件,更甚者甚至因为日常工作较忙很少参与体能训练,这对学生是非常不负责的,给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造成了很大阻碍。

3应对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对策

3.1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高校军事教育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起“练为战”的思想理念,让其明白军事体能素质的提高关乎于打赢战争,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从而在生活中给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高校学生特别是国防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与坚定信念,国防生是未来国家军队的强健力量,所以要树立好正确的思想理念。将教育中的指向性转变,在军事体育教育实践后结果增强同时,也要就这个结果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转变军队战斗第一的宗旨。

3.2注重在教育中对人才的重视

在军事体能训练中,不仅注重体能训练还要培养关于理论性的教育,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战争后,人们都把着重点放在枪炮弹药高科技武器上,而忽视了人的作用,人在战争中是真正取到决定性作用的,要充分清醒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消除其不良思想,强化关于优良作风的学习,使其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优化军事体能训练的管理

将高校学生编为以院、系、班为单位的训练队伍,这样更有利于整合队伍与更好地实现管理的便利性,对日常训练与比赛都有良好的管理效果,在训练时注重基本体能素质的提升,注重军队素质,建立评价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等,做到链接性强、无漏洞的管理制度。

3.4展开适宜的体育活动

体育文化节在近几年在各高校十分受欢迎,在高校学习工作之余,空出一天或几天时间举办这样的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的划分进行多人竞技比赛,竞技比赛让体育精神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也让班集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促进了学生们喜欢上体育,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通过体育文化节也促进了高校学生进行交流。将体育项目与军事体能训练相结合,可以开展体能比武活动,相对其他体育运动来说,这项体育活动更为充满“军味”,这项活动的军事性很强,需要提前严密地进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总结

军训是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亲身实践,是我国国防教育的一种形式,既对高校学生关于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又对巩固我国的国防与现代化军队建设事业有着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全面地完善我国高校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对策。虽然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需要提高,但是并不能生搬硬套军队原先的规矩,盲目进行军事体育教育,否则会违反高校教育规律,应该转变原先的教育观念,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优化体育教育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密切与军队协调合作,改进现存的不足如管理体系的不明晰与教员水平的不足,针对高校体育训练的特点,合理建立起科学而完善的教育体系。

作者:杨晓波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9.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5

1、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1.1、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面对当下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趋势,国家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越来越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健康第一”的理念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逐渐从中竞技性向重视个体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高校教育却始终没能脱离技术教育的中心。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热切追求,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讲,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是获得健康的保证,健康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和目的,体育与健康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使其获得教育的最佳途径。体育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但是健康教育却没能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因此,要确立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体育中寻求健康,寻找真正的健康,获取生命的意义和活力,这正是时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象征。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主要技能,更要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科学的体育锻炼中达到健康的目的,否则,不但难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容易发生有损健康的伤害。通过体育的手段增强健康不仅代表要进行多种身体训练,还要掌握科学的锻炼原理,明白心脏和各器官的工作原理,通过更科学的方法去保护身体,进而使健康的效果保持的更为长久。营养、心理调节等因素也是体育中关乎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是体育运动追求的目的,也是人们不断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健康使体育运动更加的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因此,高校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发展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正好与多数大学生有待提高的身体素质现状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1)思想认识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阻碍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真正掌握一两门技能,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使其终身发展受益。然而,当前高校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偏差,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和健康素质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内容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更新。但是,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资金等条件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项目居多。时尚休闲项目虽然也有所增加,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由于受教学师资素质水平限制,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上,只是教授学生掌握些基本的技能,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种只追求近期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为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教学方式对健康教育的影响。

现在体育教学的方式依然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使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确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健康意识,进而为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学生的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在加上呆板无趣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健康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很有必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娱乐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间接的影响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

2、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2.1、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

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某种效果或结果。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技能,还要了解体育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有力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然而,现阶段我国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观和健康行为。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分析来看,二者的教学目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都存在共同追求的效果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都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无论是从最终目标还是从教育任务考虑,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都存在着很多的一致性,进而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2、体育专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共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专家基本认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意义重大。专家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必须深化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有利条件。他们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推动健康教育的发展,也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体育教育的改革,同样也是健康教育的最好选择。专家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分析,一致认为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尤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3、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3.1、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新理念

事物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以适应事物的发展要求。同样,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为了适应事物的发展要求,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有力地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发展。

3.2、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传道、解惑,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推动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当前很多教师多重视体育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健康问题的传授。培养体育与健康知识兼具的教师,可采取培训的方式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完成。

3.3、建立完善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就教学目标而言,体育与健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致性,更有利于体育健康教育目的的确立:传授学生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健康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促进其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体育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教育的长远发展出发,促进学生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同时,还要进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使二者得到有机的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全新的一门课程。还要制定新的课程方案,编写新的教材,建立新的考核制度,从整体上、全方位的为体育健康教育服务。

作者:鱼海波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

1前言

体育文化是当今时展大背景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长远繁荣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是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促进体育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当前提倡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于其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教育文化内涵与发展路径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探讨,以求探究出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寻求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关键路径。

2体育文化的概述

任何事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经由人的参与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体育作为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如此。体育在不断发展中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在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最早是由著名学者菲特提出的,他在其作品《体育史》中率先使用。后来诸多学者对“体育文化”这一名词做出解释和修正,其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就是1974年出版的218条《体育运动词汇》中对其的解释,即“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当前对于体育文化的定义虽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但仍构成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将更多地去关注精神世界的发展。体育运动作为将身体和灵魂发展完美结合的事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但是,当前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关注焦点多放在实践和技术发展环节上,对于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还不是很欠缺,在高校体育教育这个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中也没有将体育文化内涵的发展作为体育教育的教学环节,因此,体育教育文化内涵的发展和研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灰色地带,因此,高校作为系统性体育教育的场所和基地,对体育教育文化内涵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和实践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3高校在体育教育文化内涵建设中应注重的问题

当前体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只注重实践训练和技巧培养,忽视体育文化和理论教育。现代体育运动不止要求运动员掌握实战技巧和本领,还要掌握理论知识和体育的文化内涵,培养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因此,高校教育时期是研究体育文化内涵和探求文化内涵发展路径的最好时期,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自身在体育教育中的问题,转变教学思路,重视体育文化教育。

3.1正视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制约,重视体能训练和实战技巧培养,忽视体育文化教育,这是阻碍体育文化深入广泛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同大众文化教育观念一致即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高校体育教育应秉持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教育思想,以专业文化知识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运动技能为重点,实现各项素质综合发展。体育文化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体育观念的关键,因此,必须先改变以往学生“重技术、轻文化”的观念,把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放在实践教育之前,以思想理论去指导实践训练,一边学生能够在思维层面上对所从事的体育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掌控,这样才能在比赛环节中灵活运用各项技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3.2注重体育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创新

作为学校来讲,其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实现体育文化教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初始阶段已经对体育文化的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但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使体育文化教育日常化,最好能够在基本学习的基础上对体育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认识,对其内容有所改变和扩充,在教育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当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形成了新的认识之后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体育文化教育真正起到了作用,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体育观念。

3.3努力营造高校体育文化的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开展的广泛的文化教育活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揭示了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营造高校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能够带动更多学生关注重视体育文化教育,积极地参与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人无论参与任何活动都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众,这有时候是很严重的缺点,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能成为优势。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全校营造体育文化教育的氛围,积极宣扬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带动全校学生主动关注和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才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出路。

4高校体育文化内涵的发展路径探析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阶段对于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力度很小。在高校中尽管已经有教师认识到了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缺少实施体育文化教育的校园氛围,在体育文化教育试行课程阶段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体育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尽管有过短暂的实践但也都无果而终了。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状况,本文探究出以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路径以资借鉴。

4.1促进体育文化教程改革,迎合体育文化发展需求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体育课堂教学,包括理论知识课堂和实践训练课堂,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课堂上,因此,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教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课堂教学重点集中于实践教学理论化,大多是将体育训练技术与技巧的教授升级为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对于真正的体育文化的教学内容不多。因此,必须要对体育文化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更换理论教育模式,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资源,真正做到理论课堂的体育文化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文化教程改革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改革,它涉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等诸多层次,因此,在体育文化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全面认识体育文化的内涵,增强体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觉的体育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体育文化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动力,促进体育文化教学的长远、常态化发展。

4.2促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是要寻求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实现传统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体育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是“重技能,轻文化”,因此,必须转变这种思想,把高校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学习,营造知识文化的氛围,为体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只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而要将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的体系中,实现学生身体、心理、思维共同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所学知识来源于教师并在教师教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体育文化的学习和体育文化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校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首先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将体育文化教学内容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积极推行体育文化教育,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文化教学作为一项重点教学任务来对待。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专攻体能训练的观念,调整教学计划,让体育文化教育成为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

4.3突出体育文化教育的民族特点,构建体育文化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众多体育文化的因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体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传统民族文化是学生从开始接受教育以来就一直接触的文化,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的热情。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实现体育文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学内容也会单一枯燥,因此,还要结合社会资源,构建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体育文化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体育人物历史、体育品牌文化、城市体育文化、大众体育发展等多个层次,因此,要将体育文化诸多层次涉及的主体联合起来,构建完整的体育文化教育体育,促进体育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

5结语

体育文化教育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体育教育的重点。高校作为体育教育的基地,肩负促进体育文化教育发展和传播责任,故高校要将体育文化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任务来抓,将体育文化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高校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文化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展体育文化内涵,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体育文化社会化、普遍化发展。

作者:牛国胜 李建 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改探究

1英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情况的参照

美国高校由于没有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各地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均因地制宜自主决定。虽然各地高校的内容设定不尽相同,但他们往往都比较注重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在社会中实用的体育专业技能。除了课程内容的独立自主,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尊重师生的合作创新,在结果评价,将教师、自我、同伴和文件夹评价多样的评价方式结合,使评价更加贴近日常,更加客观、公平、有效。在体育教育专业的配套措施中,器材配置较完善,标准较高,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具有专业性、及时性,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提供了充分保障。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2.1师资队伍方面:

历次课改经验证明,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都最终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教师全面理解新课改理念,并在课改中落实好才能有效促使课改的进行。近年来,我们逐渐了解了调动教师参与其中的必要性,并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进行了调整,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改呈现出了新视野。但教师方面仍存在一些待改善之处,表现为高校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待深入,对于新课改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缺乏创新精神等。

2.2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的问题不容小视,普遍存在重技术理论而轻综合能力的倾向。由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失偏颇,随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甄选上就差强人意,学生虽然在技术、理论知识等方面获得了培养,但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对突发状况、培养专业精神等综合能力上存在不足,而综合能力是日后成为合格体育教师所需要具备的。

2.3教学手段和方法呆板:

回顾我国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多少存在教学手段固定,方法僵化的情况。但在近几年,中小学新课改推进的较为迅速,部分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仍相对落后。表现在忽略实用性,缺乏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学生要从事的教学岗位缺少联系,总体上表现出“重教轻学”倾向。

2.4教学评价:

相比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评价方式而言,目前我们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于注重最终结果,导致对成长过程关注欠缺。表现为评定过程中竞赛意识强烈,教师按照技术水平定高低,学生攀比竞技分数。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只在评优排名上起作用,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改路径的探寻

3.1对于课程改革本身的思考

3.1.1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指导国家教育进行方向性调整,针对此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弊病进行“医治”,并不是一种法定强制措施,在执行中有一定的可协调空间。各高校可因地制宜,各教师可因人而异,选择个性化的方式执行。

3.1.2课程改革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协力促进。课改是一场教育行业的改革,没有人力参与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新时期的课程改革需要上到教育部门,中到高校管理层,下到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全民参与才能掀起改革的浪潮。

3.1.3课程改革需要科学理论的引导和硬件设施的配备为支撑。缺少了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那么教学行为就失去了科学依据;缺少了硬件设施的助力,那么课程改革很易流于形式和口号,使得基层参与者力不从心。

3.2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改路径的提议

3.2.1加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对此进行培训,发放相关书籍资料组织学习,并进行座谈探讨分析学习。对于新课改中的难点进行专题性研究讨论,提升针对性和专业性。鉴于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比较先进的情况,可以邀请海外教师前来进行交流,或者外派教师代表到欧美等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充分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对于在课改方面取得突出进步的教师,学校要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3.2.2完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精细化。首先树立准确的培养目标,是完善学科设置,促进课程内容精细化的前提。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依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而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教育专业人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筛选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充分挖掘当地教育事业的需要,培养出一毕业就能投入到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中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应兼顾学生的求职意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设置多样化的自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3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下,其实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敦促学校更新教学设施和器材配置的前提下,教师应及时学习应用最近的教学设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改善目前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在组织教学时,也需要引进最近的管理方式,添加诸如团队协作游戏、情景设置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总结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日益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包括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伴随着价值观和生活观的转变,人们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健康和快乐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必然要求整体协调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灵活统一。这些变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思想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在对身体教育论的批判中提出了活动教育论,把人体运动的内在价值摆到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评价,认为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表现运动所必备的主要能力。在活动教育论的影响下,日本学校教育进一步进行创新,由此产生了快乐体育论。   快乐体育论把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把运动置于最终的目的,让人们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因此,快乐体育是一种从情感教学人手,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快乐体育,就是追求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和创造的乐趣,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心理的快感和成功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的变革,其基本内涵包括:(l)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良好的师生关系;(3)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4)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5)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其中任何一个单个阶段的体育都不能称终身体育,而只能称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终身体育的思想,就是要求学校着眼于未来,为使学生终身受益,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在运动技能方面受到规范的教导,使其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手段,在现在和将来都有意识有能力进行自我体育锻炼。   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快乐体育突出学习过程的游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内容的游戏化。真正的快乐只有在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而作为学生,基本需要就是获取知识,体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主要就是运动技能。终身体育突出在学习中获得长期效益,要取得长期效益,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有能力进行锻炼。因此,二者都注重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产生自觉自愿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以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大学生毕业后72.5%的毕业生未形成体育特长,只有68.7%的人保持健康水平,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近期效益不高,长期效益更差。而且,高校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很低,锻炼时间短,有20%左右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却不清楚它对心理健康、社会性健康的功能,对体育文化内涵和体育保健知识缺乏了解。许多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另一些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中有约占1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等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这些都充分暴露出现有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指导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偏差。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引进,终身体育思想己逐渐被许多国际体育组织、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所接受,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然而终身体育能否真正实现,达到终身锻炼的境界,关键还在于学校体育能否培养每一位受教育者具有终身保持和增进健康、从事体育锻炼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高校体育也必须进行改革。但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来说,并未将“终身体育”纳人其中,整个课程实际上仍沿袭着“阶段性体育教育”的观点,这种指导思想的偏差与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以课程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要,要求主体符合客体的统一规定性,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1)教学模式上,沿袭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习模式,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挥;(2)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内容只包括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没有相关的体育文化、体育心理和体育保健知识,学生认识不到体育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新兴体育项目,在大部分学校尚未纳人课程项目;(3)教学形式上,很多学校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相应的课外组织安排学生集中训练和竞赛。尤其是在目前大部分课程项目都是竞技项目的情况下,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显是不够的;(4)评分体系比较片面,评分标准只根据量化标准和技能掌握程度,规定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不适应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1.教学目标改革   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宗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l)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2)注重成效:加强专项运动特长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项感兴趣的专项运动技能,具备持续运动的能力;(3)提高素养:加强体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并使其获得学习体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4)协调发展: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身心和谐发展;(5)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体育习惯,使体育和保健相结合,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6)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适应能力。#p#分页标题#e#   2.教学模式改革   过去的单向传习式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挥。目前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复合式教学,把课外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课外体育更有利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中,不仅能提高技能,而且激发了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锻炼了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外体育在学校管理、资源配置、锻炼时间安排、计划制定、手段选择等许多方面相对于体育课及运动训练都更灵活,适应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3.组织管理改革   过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任务分解为主,以单项任务为管理单元。而在复合教学模式下,是以单项运动组织作为管理单元,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组织,将课内和课外学习融为一体。学生不但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并且可参与这些课外组织的管理,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同时,每个单项运动又可分为初、高级形式,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实行快乐体育要求教学风格民主化,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出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解决方案,而老师在其中起着点化和启发的作用。   4.课堂教学改革   (1)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有实验表明,将快乐体育引人高校健美操教学,根据快乐教学模式安排课堂教学程序、组织措施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编排成绩、完成成绩、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2)采94用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课内课外相结合。同时提供各种课外辅导站和竞赛机会,调动学生主动锻炼、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提高;(3)改革原有的评分方式,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提高过程的评价,以是否获得成功体验和乐趣,是否提高了体育能力,是否养成体育习惯作为综合性评价标准。同时淡化学习的强制性和成绩的限制性,使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更重要的是学到技能,形成对体育的良好态度。   5,项目设里扩展   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吸收各种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自行选择运动项目,充分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更增加了体育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确立新的教学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在促进学生体育习惯方面有所突破;提高学生素质,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要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并要与社会体育结合,进一步研究完善终身体育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7

1、高校体育教育可促使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自身体能、运动技巧、智能与心理的煅炼,更是自身道德、思想、以及作风之引导。高校体育之教学目的即是,通过体育教学,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思想意志,煅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敢干拼搏,坚忍不拔之作用,亦可使其能在人生道路上树立良好、积极的思想理念,达到使学生“身心兼修,魂魄并铸”。

体育运动更可以培育自身思想得以提高,在运动中,可使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在运动中,可使学生明白何为坚忍不拔,敢于拼搏,明白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运动中,更能提高学生的进取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在运动中,学生可以完全意识到何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其道德、法律意识,更能在这个运动环境中让学生思想和谐。

2、体育运动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几乎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竞技方法与战术。要想在一个体育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必需学习其特有的技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性很高,创新能力很强。在运动竞争时,为了提高各类水平,前提当然是必须通过思考、想像。从而使学生学习中的思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通过体育的教与学,其自身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运动方法与规则,提高运动技巧,从而使其大脑的发育,大脑中枢神经等方面得到煅炼。为其在文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运动,具有一个灵活且多变的,并且复杂的特性,在这种运动中,更能使学生的记忆、观察、思考、想像能力得到训练,使其反应力、判断力、以及分析能力均有良好作用。

3、体育运动可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使人健康,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体育煅炼时,其身体各个部份的,各个身体系统也增强,其内脏以及各个器官机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了整个体质。同时,还可以用正确的体育技术动作,和科学的保健知识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和知识。如,常见的篮球,游泳运动可以使骨增粗、提高骨质的机械性能。常见的就是举重运动员的肱骨相对比较粗,而且骨体外侧壁增厚,而且三角肌粗隆突出的比较明显。而在日常的一些动作中,大部分肌肉和活动量是很小,这些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部分是关闭的。但在剧烈运动时,全身肌肉都参与活动,肌肉的活动量很大,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几乎全部开放,为安静时的二三十倍,供给肌纤维更多的营养等。

二、 高校体育教育之现状分析

长年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致使学生与老师皆存在绪多教与学的问题。

1、学生自身对体育科目的信息了解不足,导致选课肓目,形成“随意挑选”现像。

由于,大部份学生在中学时期,未经过正规体育课学习。比如只在一个班只抓少数尖子进行引导、注重体质忽略素质、注重文化忽略精神与身体培养、而直接忽略多数学生。而学生自身的体育素质与运动能力之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加上体育项目本身就有其技巧和艺术性,所以加深许多大学新生在选修体育科目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符合自身的体育项目。反之,也有部份学生存在功利心,在选修项目时并没有依照老师的引导与要求。自主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与项目技巧掌握的深度来进行选修等。这些原因皆是使高校体育教育始终不尽人言的原因。

2、体育教育直接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规范

在进行体育教育时,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只是将体育教育理解成“培养兴趣”。在课程的规划与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实施过程太过于迁就学生自身,从而在这时就降低了教学标准、降低教学的标准、放松教学要求,反将学生的主观性当成了安排课程的主体。而在施教方法上面也只是停留在内容讲解和示范、完整教学法、分析与比赛、重复练习与游戏之上,而目前比较新的且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施教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现像。甚至,更有少部份工作者直接忽略将体育的理论知识等。这一系列问题皆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反思。

3、体育课程设置、考核不科学

受应试教育影响,如今绪多的高校体育考核直接评价,其主要依照学生的项目运动技巧、是否达标、到课率来直接评价。这就使考核机制只重视体育技巧与技能的考核,确忽略了了全面发展。而大多体育考试都是老师随堂自主考核,随意性太大,无约束力,或出现“打分不公平”的现像。从而无法达到课程教育的预期目标,与“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太院。而当今部分高校,为了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设置课程时依旧不科学,其科目繁多、五花八门,根本没有教育学生身体与思想素质之针对。当然,也有少数学校因为经费等问题,出现学校的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缺少,故无法满足学生自主运动与教育的需求。

三、改善施教方法与措施

1、提高学生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高校利源丰富的特点,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特点结合教学理论,增加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像、深动。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时,能够即时体会体育运体与体育精神,更能使理论丰富多彩、形像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现在网络技术优势,将各个学校的教学手段、方法、经验等共享,实现体育教学以及体育信息互补、共享。在施教方法,要不断创新,抓住学生特点科学施教。如健美操教学:

教学目标:让学生完全掌握健美操运动的理论、技术和训练方法。达到培举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学选材:根据教学的针对性、权威性、时代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材。

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辅导与引导自学等教学技巧同时实施,教学与训练、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确定重、难点,合理教学。

教学内容:

①理论部分。

包括:健美操的概述、创编、竞赛知识等。(8学时)

②实践部分。

包括: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基本动作训练、队形的编排训练等环节。(28学时)

③能力培养部分。

包括:单个、多个动作练习与创作以及队形创作编排练习、单人创造编排组合等。(6学时)

④结科考核

按100分记,理论30%,技术40%,能力素质30%。

一旦整个教学大纲确定,严格按计划执行,适当拉开与学生之距离,严格进行教学、指导,考核。在施教过程中,科学施教,合理施教,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达到教育计划的预期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身教育被提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注,被列入为体育科研的重大前沿课题。在研究内容中指出“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终身体育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建立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终身体育体系等观点,对推动我国终身体育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终身体育的培养逐渐被人们接受。

1.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终身体育的内涵: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人体的运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长期进行,只有持之以恒,才可以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需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使终身的目的性明确,它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引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人在不同的时期主体感受和身体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在青壮年时期,大多是为了个体的美感而去健身;而到了中老年时期,人们为了延年益寿去锻炼。所以终身体育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形式。唯独在保证健康的体魄的前提下,人们才会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生活水平提高,体质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与人们体育意识薄弱密切相关,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学校教育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学校教育是人意识养成和知识体系完善的主要场所,因此它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高校作为学校与社会的纽带,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高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使学生可以独立的参与体育运动。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第二,高校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心怡的体育课程,因而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第三,高校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四,高校形式多样的运动技能课程加上体育理论知识的双向传授,终身体育意识逐步印刻在学生脑海。

3.高校体育发展现状

当前虽然提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观点,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3.1学生主体的落实不够

3.1.1出现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育教学只局限在初级的层面,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学生无法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反复练习简单动作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为了响应学生主体,许多学校出现了“学生主导,学生主体”的现象,学生由于体育意识薄弱,使他们更加疏于锻炼。

3.2重技术,轻理论

高校体育大都给学生安排技术类体育课,忽视理论类体育课,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去上课,理论类体育知识的缺失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准确的体育概念,虽然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学生学到了体育技术,但是一旦不继续学习,体育也就被遗忘,并达不到培养终身意识的目的。

3.3知识与运用没有有效的连接

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认为学习体育只是课内的事情,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导致现象的原因有:体育意识宣传力度不足,学生无法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就不会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较少,学生无法运用学习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会将学过的知识遗忘。

3.4体育课程评价太过片面

教学评价往往是注重最终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差异,更不在乎学生兴趣。片面的教学评价,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对继续学习失去兴趣。体育课程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身体能力素质,以最终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3.5体育设施不够完备

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是体育课程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完善的体育设施才能够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各个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以及由于资金不足等情况,没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学生没有锻炼的意愿,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实施。

3.6教师思想不够先进,技术薄弱

教师的好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成败,体育意识能否被有效的传达,体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体育老师大都年纪较大思想陈旧,不能解决每个学生的体育问题,学生无法全面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上课模式生硬,学生是学习的机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

4.关于高校体育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建议

4.1完善体育理论课程教授和终身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强化

高校将技术类与理论类课程协调发展,使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理论知识全面发展,在体育锻炼中根据自己的情况针对性的练习,运用科学健身方法,用体育知识解决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体育兴趣会愈发浓烈。同时,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给学生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及它的好处。逐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会有意识的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习惯。

4.2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1899——1977)在师生关系观点上强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是关键。[2]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有效结合,教师合理的利用主导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灵活的掌控课堂,善于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评价;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体育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师生共同作用,培养自主身体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3丰富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内容,要充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线,以全民健身教育为背景,制定“非竞技性的,有较强娱乐及观赏性的、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和内容,剔除千篇一律、项目繁多,没有重点的教材。”体育课是是由学生制定出来的,学生课内外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知识,了解技能的欲望,从而达到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体育意识。

4.4学校体育务必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宗旨

陶行知认为,“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让体育回归自然,实施学校体育生活化教育。”高校学生压力剧增,此时体育锻炼便成为了缓解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体育意识在此阶段的培养事半功倍。体育教师在课堂之余组织体育竞赛,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小游戏和与体育技术课程有关的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地释放压力,感受快乐,学习巩固体育知识,技能,加深对体育的理解,真正的爱上体育运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4.5利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同学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运动锻炼情况,做好记录,适当的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制定运动目标,从而正确的对其成绩做出评价。善于表扬学生,不惧指出学生的问题并指导改正。

4.6提高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应对体育设施进行科学化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器材,避免教学设施的损坏,确保学生安全。引进教学设施并且对其进行整合优化,使体育设施达到最大利用率。在我看来,体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有二,一是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设施是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直观感受,无形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运动的氛围。二是为学生创造运动便捷条件,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锻炼,巧妙的将课内教学转移到了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运动习惯。

4.7增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必须以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完成。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对于高校而言,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次,要乐于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为高校体育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队伍。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解决每一位学生遇到的体育问题;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技能知识。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外,还要将终身体育意识贯穿其中。

5.结语

本文对在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探讨,相对于国外已经把终身体育当作一项事业,我国的终身体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深化改革,积极寻找一条适合我们的培养终身体育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社华.中外终身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8):20-21.DOI:10.3969/j.issn.1009-4156.2009.08.008.

[2]吴光征.“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DOI:10.7666/d.y1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