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危机管理范例

安全危机管理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1

 

一、安全生产管理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是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是实现人权的最有力体现。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即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运用“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安全健康管理理念,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当前,我国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中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谈薄。二是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三是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四是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等。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除提高人的认识外,还必须提高人的素质以及制度保证。   (一)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水平,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对安全文化建设做出安排部署,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安全文化活动,向员工宣传先进的安全理念,培养正确的安全价值观,灌输科学的安全知识,唱响“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这个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旋律,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一是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值班制度。领导干部坚持值班,及时处理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强化安全管理。严格巡查制度,尤其要加强夜班的管理,夜班不得空班漏检。   三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   四是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力度。采取随机抽查的检查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检查,检查问题一律落实到人,落实整改时间,抓苗头、抓典型。   五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凡是符合追究范围规定的一律严格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按规定严格落实处罚,该是什么责任就是什么责任,绝不姑息迁就。通过责任追究,提高各级人员责任心。   二、危机管理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应付紧急情况,就应居安思危,常抓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   (一)制定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经营单位要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源,要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即对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进行预测。依据预测,提前制定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使应急救援行动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和有效。所谓迅速,就是要求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召集所需的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所谓准确,要求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所谓有效,主要指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它取决于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与否,包括应急队伍的建设与训练,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的配备与维护,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有效的外部增援机制等。   (二)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p#分页标题#e#   二是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地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进行救援。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三是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基本状态。   四是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以及责任,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2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方法在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CT检查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提高安全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头颅CT检查途中和检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制定并落实一整套危机管理方法,即增强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开展危机课程培训;建立手术室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人员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完善护送前准备工作;护送途中的处理和危机爆发时的应对。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危机管理前38.0%下降到5.6%。结论应用危机管理能有效提高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头颅CT检查途中和检查过程的安全性,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救治;也提高了手术室的优质护理质量。

【关键词】

危机管理;颅脑术后;CT检查;安全护送管理

脑外科急危重手术病人术后的即刻CT检查,来回护送路途偏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何做好检查途中及检查中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值得重视的环节。本院于2015年5月起将危机管理运用于颅脑术后患者即刻行CT检查的护送安全管理中,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了脑科疑难危重患者在护送及检查中的安全,减少并发症及意外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颅脑术后需在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6岁,平均(51.3±2.5)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28例送回手术室再次手术,22例无再次手术指征送回NICU病房。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的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2~75岁,平均(48.3±3.1)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36例送回手术室再次手术,18例无再次手术指征送回NICU病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病情、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患者50例,护送途中及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19例,发生率为38.0%;其中出现SPO2下降>10%时间在15分钟左右6例,SBP下降>20%mmHg4例,管道移位(气管导管、动静脉留置管、各种引流管脱开)5例,仪器设备故障4例(其中3例微泵电量不足,1例监护仪故障)。

1.2.1患者因素:

此类患者手术复杂,术中出血多,病情危重极不稳定;当环境突然改变、设备不完善、在护送过程中不能维持监测和治疗水平时,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患者身上携带气管插管、动静脉管道、引流管路多,搬运换床次数多;搬运时管理不当或护送过程中患者躁动造成管道的脱落。

1.2.2护送人员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中的安全治疗护理比较重视,而对术后患者护送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不重视,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知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与家属的沟通不到位或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由于急性颅脑外伤急症手术夜间较多,值班年轻护士较多,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护送前与检查科室、电梯人员沟通不到位,造成等候时间延长;护工培训不到位,上下坡时推车不稳、速度过快等;极易诱发危机发生。

1.2.3系统因素:

科室没有形成统一的护送规范,由于检查路途偏长,需要多次上下电梯;检查途中需携带便携式监护仪、呼吸机、微泵注射仪等,这些仪器多依靠仪器中的电池供电,这些电池供电量不足,会导致低压报警,护送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氧气袋准备不足,导致途中氧气供给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护送中药品用量维持不足,所带抢救药品不够,病情观察不到位,交接班护理记录不全,检查完毕后急救药品箱及监护设备未及时归位等。

1.3危机管理方法

1.3.1增强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开展危机课程培训:

护理危机的管理,不在于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后的干预,而在于排除可能导致危机的种种可能性,也就是危机的预防[1]。手术室管理者当务之急是增强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定期进行护理纠纷、差错、事故和涉及的法律、法规等进行教育;组织开展专门的手术室危机课程培训,院内转运不良事件、护理警训事件教育,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理论、思想上促进护理人员对危机的认识和预防;并强调危机虽然很难预料,但大多数的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先兆和过程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1.3.2建立手术室危机管理制度: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制定手术室术后即刻外出检查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流程,如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突然电梯停电、意外拔管等处理预案;并制定标准化的转运模式,规范转运流程;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科室潜在的危险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

1.3.3定期进行人员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应对护理危机的必备条件。医护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疗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医疗操作技术,而这些都是与严格的技能培训分不开的[2]。定期护理人员进行急救仪器、药物使用的培训,模拟场景演练,尤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管理、动静脉管道管理、简易呼吸机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面对突发事件和出现危机时的应变能力;并请脑外科护理专家针对重型颅脑手术病人术后的观察、监护要点进行系统地培训,针对培训的专科内容进行考核,使手术室护士能够熟悉脑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突发病情变化的处理能力和发生不良事件、危机时的应变能力。

1.3.4完善护送前准备工作

1.3.4.1患者的病情评估:

脑外手术患者多为高风险病例,护送前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SPO2情况,并检查引流管、动静脉穿刺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听诊呼吸音,如喉部痰鸣音明显给予气管内吸痰,用简易呼吸机维持呼吸;对烦躁的患者给予适当使用镇静剂,对瞳孔有所变大的患者,立即静脉滴注甘露醇,静脉推注速尿等,待瞳孔回缩后再行护送检查。患者出手术室前吸净口内、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前后给予100%纯氧吸入3分钟;当患者氧饱和度>95%以上,生命体征平稳方可搬移至转运床;患者搬运转运床离开手术室前再观察5分钟,病情稳定方可外出检查。

1.3.4.2护送人员的配备:

为保证脑外手术患者即刻外出检查的安全,我科规定必须由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和熟练护工一起陪同检查,陪同检查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抢救经验的护士担任,夜间值班护士应新老搭配,由年资高护士负责陪同护送,以便于对途中病情的判断,对出现状况时能及时做出应对和急救措施。

1.3.4.3设备、药品的配备:

外出护送所需的仪器设备放在准备室固定的位置,用物有便携式呼吸机、便携式监护仪、简易吸痰器和呼吸囊、气管插管箱、急救药品箱(甘露醇、止血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降压药等),并备足量静脉穿刺用物;氧气袋、微量注射泵等。准备室护士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检查处于备用状态;每周彻底检查保养1次。护送前护士再次检查各种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性能良好。

1.3.4.4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协调:

护送前与电梯工作人员练习,告知到达的时间,让其停留在手术层,以免耽搁路途的时间,并与CT室检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到达的时间,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手术情况、生命体征,目前的镇静情况,需要检查的部位等;并应配备氧气筒及必要的抢救设备,足够的电源插座以备仪器使用;检查完毕如送回ICU病房的,提前告知ICU护士患者的情况,检查的结果,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护理人员应与负责接收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交代手术情况、介绍卧位、固定管道等,然后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班,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签名;如检查后回手术室继续手术者,检查完毕立即与手术间护士联系,再次准备好手术用物及抢救设备。

1.3.4.5心理干预:

由于脑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危重,家属担心手术后的预后,检查途中患者的安全,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一旦发生危机状况时,家属缺乏思想准备,难以接受事实;检查前护士应做好家属的安慰和解释工作,讲解CT检查的必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1.3.5护送途中危机的处理和爆发时的应对

1.3.5.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送患者去CT室检查途中要严密监护,根据病情及手术、麻醉情况取适宜体位,对躁动患者做好肢体固定约束,防止非计划拔管,运送时规范护送人员的站立位置,麻醉师应站在患者头部偏左侧,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面色,瞳孔变化,手术医生和护士站在转运车的左右侧,便于观察监护仪上的血压、心率和SPO2及发生突发情况时的处理;下坡和上坡时要保持患者头胸在高处[3],如喉部有痰鸣音时,及时用简易呼吸器吸尽气道内的分泌物,颅内压升高者及时给予脱水剂,血压下降者给予升压药;对于仍处于麻醉状态、无自主呼吸者应使气管插管与患者的口、咽、喉三点保持在一线,防止气管插管打折、移位和脱落;使用简易呼吸机时正确调节呼吸机的参数;使用简易呼吸皮囊辅助呼吸时,应携带充足的氧气袋给氧护送。

1.3.4.2危机发生时的应对:

患者在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发生危机时,护送人员立即从正常状态进入应急状态,识别事态的严重程度,对于突发病情变化和设备因素导致的不良事件,立即启动转运中的应急预案和流程,先有陪同医护人员进行一级处理,由手术医生指挥,麻醉师负责加压通气,护士遵医嘱做好急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对于紧急处理后仍要进一步抢救的患者,立即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协助抢救,对未达到预期抢救效果的危机事件,应及时按程序上报,判断危机的风险和危害程度。危机结束后,护理管理者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危机为契机,对危机事件组织科室讨论,进行深入地分析,及时总结和提出整改措施,作为持续性质量改进的项目。

2结果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将危机管理方法用于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的54例患者,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5.6%;其中SPO2下降>10%时间在15分钟左右1例;SBP下降>20%mmHg2例;无管道移位(气管导管、动静脉留置管、各种引流管脱开)及仪器设备故障发生。危机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3讨论

在Darcy[4]的研究中,ICU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发生的总的不良医学事件的概率可高达70%,而与设备缺乏及环境改变的因素相关可高达45%。赵伟英等[5]报道,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在15.2%~31.3%。本组资料显示,在使用危机管理前,颅脑术后即刻行头颅CT检查患者护送途中和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率为38.0%;与文献报道的相似。而通过以往外出检查危机源的分析,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颅脑术后即刻外出检查的患者中,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室护送人员的危机意识,完善了护送前的准备工作,护送途中的危机处理和爆发时的应对,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5.6%,有效提高了患者外出检查的安全性。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爆发前预防、预控危机,并于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最终从危机中获利。危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后为明确原因即刻通过CT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由于本身疾病的复杂性、危险性,生命体征尚不稳定,需要连续的监护和治疗过程。为防止护送途中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本院于2015年5月起将危机管理方法运用于颅脑术后即刻CT检查患者的护送过程中。首先手术室护士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一整套的手术室危机管理制度和外出转运应急预案和流程,护送前做好各项积极的准备工作,配备有足够经验的护送人员,做好仪器设备和急救药品、物品的准备,与其他科室间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做好家属的心理干预;转运过程中严密病情监护和发生危机时的积极应对和处理,是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即刻行CT检查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危机[6];而术后危重患者护送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消除危重患者检查护送途中的各种危机,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救治,达到最佳的预后,也提高了手术室的优质护理质量。

作者:陈颖 钱卫玲 王翊飞 单位:浙江省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黄纯,郭彩云.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81.

2孙迟,吴洁华.院内转运风险及其规避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82.

3崔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危机管理;呼吸科;护理安全;应用

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当中,所谓的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具体护理的时候,由于护理人员的原因而对患者造成生理或者是精神方面的伤害。而护理安全管理又是护理品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有关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服务好每一个患者、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对患者普及相关的医学常识,帮助患者将安全理念提升上来,对在医院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应用危机管理理论的具体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在医院呼吸科进行危机管理期间就诊的300例患者为实施后,同时选取未进行危机管理的患者300例为实施前。呼吸科的护理人员有20名,年龄为24~37岁;主管护师6名,护师9名,护士5名。实施危机管理理论前后护理人员没有出现变化,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影响呼吸科护理安全的原因:①护理管理方面:在现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而言,在人数方面很难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再者如果遇到个别护理人员由于个人原因而休假的情况,更会大大加大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在平时的工作当中缺乏危机意识,因此在真正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通常会表现的无所适从。②护理人员方面: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一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不认真或者是太过于繁琐,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文书记录的重要性。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甚至部分护理人员还存在有违规操作的行为。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其在处于疲倦状态,从而导致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没办法将精力集中。③患者自身的问题:大多数患者对于医学知识尤其是重大疾病方面的认识,如果发生了病情恶劣的情况,就会将责任推向医院。治疗后的效果和患者预期不符,故对医院进行诋毁,从而出现了纠纷的情况。(2)危机管理理论的应用:所谓的危机管理理论其实指的就是对未知危机做出预测,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进行人员的训练达到降低,甚至是消除潜藏的危机。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制:①标准化用药:在一些较为常见的护理缺陷当中,用药护理失误极其重要,所以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对于相关药物的具体禁忌情况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到了然于胸,再者为了有效防止在为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出现副作用,对其液体的浓度及输液的速率一定要仔细调控。护理人员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对于药物知识的认识,知晓药物,从而有效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②完善应急体制:由于在具体的护理工作当中可能会出现部分突发现象,如此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相应的紧急抢救护理的能力,尽可能的为医生救治争取时间。再者,护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技巧和专业知识,提高对护理缺陷的防范。提高主动服务的观念:①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内,向其本人及其家属介绍科室的有关管制度及科室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要对其普及相应的医学常识及相关禁忌,及时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并了解掌握其对护理工作的建议。②对于患者真实的病情及后期治疗可能会造成的一些变化,提前和家属进行沟通,使其对于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帮助其以积极的态度来正视疾病。③定期对护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护患纠纷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对护理人员的警示,帮助其培养崇高的医德修养,在工作当中时刻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危机后的恢复工作:在出现危机以后,科室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在确保患者利益的基础上,将善后工作做好,将导致该危机的真正原因分析出来,根据责任追踪制对第一责任人进行相应的惩罚。在科室当中分析、讨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总结,从而尽可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并且对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1.3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前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通过两样本t之间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在呼吸科当中应用了危机管理理论以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空气污染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科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呈不断上涨的趋势,该情况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就呼吸科疾病的特征而言,其复发率普遍较高,而且治疗较为困难,另外还伴有相应的并发症和感染的情况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就其护理工作而言,其在临床治疗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当中采用危机管理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另外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能够从根本上使其思想意识得到相应的转变,从而使临床护理风险得到有效降低,确保护患双方的利益。护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尽可能使护患纠纷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对护理管理水平进行不断强化,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护理人员班次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不断确保了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在本次研究当中我们将危机管理理论应用到了医院的呼吸科护理管理当中,比较分析应用危机管理理论前后两组呼吸科患者出现危机事件的情况,我们能够发现在应用了危机管理理论之后,呼吸科出现危机事件的几率降低了不少(P<0.05),其效果显著。另外,就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而言,也较之前提高了许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使护理人员的班次更加科学合理化,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凭借其过硬的专业护理技能及超强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称赞和认可,也大大降低了出现危机事件的几率。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危机管理理论的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杜娟,邱丽,李宁,等.基于核心胜任力的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呼吸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8,11(2):252-255.

[2]党娜.季节比率分析法在呼吸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7):135-136.

[3]张彦.护患沟通在呼吸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7):49-50.

[4]童慧芬,谢媛,宋学宁.呼吸科药物准备过程中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8):734-736.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一、引言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向所有居民开放;二是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三是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然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严重缺乏安全危机管理意识,一旦遭遇安全危机,势必会给图书馆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安全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二、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对图书馆运转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危险性、权威性、人本性、系统性、聚焦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过程的一个全面且具体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它不等同于单一的危机处理或危机公关,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不仅要运用在危机事件出现时,更要在危机事件还没有爆发时起到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管理者要采取科学有效并具有实施性防护措施,坚决减少或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做好发生危机事件的准备和处理工作,建立危机预案和预警系统;③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培养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其控制及管理危机局面的能力;④全力处理危机事件,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在事后总结经验,从而改进诸多不良方面。

三、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安全危机

(一)安全危机。公共图书馆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如:地震、火灾等。不仅不利于图书馆的长期稳定发展,还会造成不必要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我们必须将这些安全隐患彻底铲除,对会发生任何安全隐患的事件及人物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公共卫生危机。众所周知,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人流量及密集程度极高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卫生事故(如:肺炎疫情),扩散的范围就无法控制。特别是一些重点区域,例如自学室、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等,应予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故对图书馆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安全防控的重要性。

(三)财政危机。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各类图书期刊价格也越来越高。读者的增多,管理服务人员劳动量的加大,水电、设施设备老化损坏加快,各项服务设施维护费也要大幅度地提高,造成了财政危机。公共图书馆要长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切实有力的解决财政危机。

(四)管理危机。由于部分管理者的理念与相关制度相对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新时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落实不好。与此同时,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责任分工的不明确,使工作效率长期提升不上去,从而遏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应对安全危机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危机预防机制。1.建立健全安全防范管理体制加强图书馆安全保卫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并将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加强保卫人员及馆内所有安全志愿者的专业、定期培训及综合考核,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防范机制。开展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人员及读者进行安全演练,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2.成立应急组织机构(1)成立公共图书馆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全面负责馆内防震、消防、安全、供电、卫生、防雷、交通运输等各项工作。图书馆的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应急工作小组组长。将安全防范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岗位层层包干负责,时时检查落实,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应急工作小组成员,对本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和安全防范责任意识的教育。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教育的落实。真正做到安全防范责任到人,隐患漏洞有人查补,安全工作警钟常鸣。图书馆内所有工作人员及读者应为应急工作小组志愿者,积极配合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进行一切安全工作。如若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向图书馆内相关部门反映。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应及时处置,并提出整改、治理办法和建议。(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持续推进安全保卫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防范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由图书馆第一负责人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作为图书馆安全工作任务要点和考核安全工作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签订《安全防范目标责任书》旨在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任务,规范层级管理,为公共图书馆安全工作建设科学有序良性发展打好基础。责任书所述安全工作应包括: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生产、保密、反邪教、反恐反暴、肺炎疫情防控、消防和网络安全工作。要构建“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体系,确保图书馆不发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3)进一步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相关工作人员(如:保卫处的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重大紧急信息,随时发生随时报送。安全事故紧急情况信息报送必须要保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瞒报、不虚报、压案不报。发生安全紧急情况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报告,其顺序应当由下而上层层报告,具体应为:相关岗位值班人员——保卫处值班人员——(保卫值班人员可根据情况拨打119、110、120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保卫处负责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内容应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危害程度、发展进程和产生的后果;本单位采取的相关应急对策、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及事件发生后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二)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以火灾为例)。(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通过消防广播、警铃、半导体话筒等多种手段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开展自救工作,打开一切安全通道,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引导人员从安全出口疏散,同时向上级单位汇报情况。及时监控火点。切断电源,隔离危险物品等,利用馆区内现有的消防灭火器材和微型消防站等,组织工作人员紧急扑救,稳住火势,避免继发性危害。(2)及时向相关部门(如: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紧急求援。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开展救人和灭火工作。同时派工作人员到图书馆的消防通道等待,引导消防人员到火灾事发地,并指示图书馆内灭火器材及消防栓的具体位置。在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主动提供发生事故的相关信息,配合消防队员及相关单位营救火灾被困人员,维护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并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积极提供有力证据。(3)事故现场应划出警戒范围,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行暂时封锁。其目的就是要严禁无关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着火现场,以免发生次生和衍生伤害。对受伤人员先进行简单的抢救和包扎工作,待有关医疗部门和医疗机构到达现场后,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并按照要求妥善安置伤病员,将其带至安全地带。(4)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及时转移国家重要财产,在保护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要全力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如:重要文献和各类书刊,以防混乱中发生失窃事件。

(三)安全危机处理。安全危机事故调查结果应依据国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紧急事件的等级,展开调查。安全危机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必须要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当事人和群众必须要接受相关的教育与培训;事故责任人必须要受到严肃处理;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要在第一时间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并限期报结。任何人不得干涉事故的调查处理。当安全危机处理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处理中的漏洞与不足,并做好详细的文字记录(如条件允许可进行相关的视频记录),组织重点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及培训,进一步提升整个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的实战经验。尽全力迅速地恢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将安全危机事故对图书馆的不利影响降到零点。

五、结论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5

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健康和饮食安全有直接关联,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也是存在的,对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政府及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对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食品是人们进食、生存的根本,所以食品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因而,食品安全的保障,是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重要责任。但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指的就是突然发生的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食源性病害事件等,这种情况的发生没有预见性,且事件发生存在事件发展、影响的不可估量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面对这种影响面广泛的突发危机,政府必须加大对危机管理的重视。

1危机管理的内涵

在食品安全中发生的危机事件,就是指相关部门或企业在没有任何准备及应对下突然发生的严重性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性。危机的发生包括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四个发展时段。政府对危机管理有预案,在危机预警期事件发生初始阶段,政府可通过监测预警,利用信息搜集和分析技术,加强对事件的了解、性质的分析,尽量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进行预控预防,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事件危害;危机爆发期是事件急剧发展并不断扩展时期,政府需采取应急处理,无论因哪种因素引发的危机事件,此时的处理必须以将事件危害尽最大能力降低到最低为主,及时建立处理小组,专人指挥,开启信息平台,并有效地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危机事件的缓解期,此时事件已经处于焦灼状态,相关部门必须应急对待并控制社会影响;危机事件的善后期,事件基本得到解决,这是政府及相关管理者及时应对的结果,同时需要进行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并需要曝光相关危机事件的事实及涉事者,还需由专家组对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利弊并总结经验。

2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政府虽然有相关危机管理制度,但监测预警期即事件初始阶段是很难被发现的,而很多事情的发生在潜在时没有给予扼杀,一旦爆发则会不可预估,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给予补救。譬如“三鹿奶粉”事件,没有在事件爆发最佳时间给予处理,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但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给予了应急处理,依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危机进行了解决。在此事件中看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反应、态度,非常重视并严格处置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在此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建立以卫生部、国家质检、当地及相关部门的监察小组;对涉事婴幼儿开通了免费救治通道;立即对各市场销售奶粉进行整体、全面的检查,一旦检测不合格必须给予处理;同时对奶粉污染源进行彻查,包括养殖场、原料奶收购、婴幼儿奶粉生产等所涉及的程序及渠道;立即对国家相关乳品业的监管制度、企业生产制度等进行完善和修正;最后在彻查实情后,对企业相关负责人、违法涉事人员等进行严厉惩处,给受害方一个交代,同时也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

3危机事件的解决对策

3.1建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

首先,政府及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其次,建立并完备食品安全风险测评制度,加强预警处理制度的高效性;再者,对企业的生产、应用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对企业的道德、责任、社会认知和法律意识等进行严格传教和监管,并创建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信用机制,督促企业的生产要规范、严格;最后,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科学技术,增加相关技术投入资金,加强生产企业在食品原材料、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3.2建立危机事件快速应急方案

人们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没有预知性的,也无法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后必须要面对。而政府及相关部门则需要建立快速的应急方案,减量减轻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危害。首先,应该及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组织,设专人负责;然后,置身事件发生现场搜集相关资料和信心;对产生危机的因素进行探查、分析;综合评估,判定问题所在并制定解决策略;具体操作,严格落实。

3.3创建食品危机国际合作机制

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在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不单单需要我国及相关地区解决突发事件,还需要国际的合作,建立共同机制,对相关事件进行处理。加入世贸组织后,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信息的传播及影响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当事件涉及外部效应后,则加重了事件的危害性质。因此,需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对危机事件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涉和处理,同时交流感想。

3.4妥当处理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给予有效平定之后,还需进行危机管理的善后工作。事件的暂时平息不能完全表示事件已经彻底解决,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政府及相关事件管理人员仍需对一些负面影响进行处理,避免因此再次造成危机事件的突发。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对事件涉及人员及事件事实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公布,并给予相应惩罚,对表现好的人员给予奖赏,同时总结此次事件给予的警示,提出进一步完善措施,最后极力做好安抚工作,使危机状态恢复平静。

作者:柴丹 单位:长春市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立伟.四项对策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的长效机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5(6):1902-1906.

[2]张喜才,张利庠.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0,16(7):58-62.

[3]王彦东,李云,桑启源.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再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6(19):78.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6

总结危机管理在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回顾性分析258例外出检查的危重新生儿出现危机事件的原因,提出危机管理的方法,即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等。经过两年危机管理的实践,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关键词:

新生儿;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外出检查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新生儿尤其是危重新生儿住院期间,需到辅助科室行相关检查,对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危重新生儿来说,从病房转运到检查科室并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不安全事件。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分析,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规划、调整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避免危机因素带来的威胁[1-2]。本院新生儿科自2013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在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危机前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管理,两年来在安全、质量和护患关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生儿外出检查危机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外出检查的258例危重新生儿,原发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外出检查过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例、呼吸暂停6例、呕吐5例、低体温26例、镇静无效12例、设备物品故障4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1.1.1患儿因素

新生儿由于刚脱离母体,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呼吸、循环、体温等尚不稳定,病情危重,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且同时做多项检查(如CT、MRI、彩超、脑电图、胃肠道钡餐等),需要辗转多个科室,而这些检查又多要求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下才能完成。因此,新生儿外出检查对镇静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然而新生儿脏器功能不完善,镇静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3]。

1.1.2疾病因素

外出检查新生儿原发疾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进展迅速,易在检查过程中出现面色紫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口鼻腔分泌物所致的呼吸道堵塞、呼吸心搏骤停、低体温等危机表现。

1.1.3护士因素

转运护士的资格和能力是确保转运成功的基础[4]。本科室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8岁,护龄在3年以下的占40%,护士普遍年轻,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缺乏或急救技术不熟练,同时法律观念淡薄,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护理工作稍有疏忽或沟通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危机。外出检查前护士未与相关检查科室、途经电梯及护送工人沟通协调,导致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或镇静超时失效,结果未顺利完成检查。

1.1.4设备物品因素

由于在转运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流量调节欠准确,另外由于对转运患儿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未多准备氧气袋,都可造成氧气供给不足导致患儿出现经皮氧饱和度(SpO2)下降。由于危重患儿带有各种仪器如呼吸机、微泵注射仪、便携式氧饱和仪等,在转运途中无交流电,只能依靠仪器中的内置电池供电,内置电池供电量不足而导致仪器低电压报警。另外,护士对患儿检查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见性不够,未携带所需使用的药品和物品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1.2危机管理的方法

1.2.1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

科室组织开展专门的危机培训课程,要求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树立危机意识。设置的课程包括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处理危机的方法等。同时告知护理人员尽管危机很难预测,但大多数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预兆、有过程的,并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5]。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警讯事件与案例剖析,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2.2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和护理制度是保障危机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6]。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到位,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对科室潜在的危机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制定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制度及护理应急预案,如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窒息、低体温、意外拔管、停氧、停电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患儿家属投诉处理预案等。

1.2.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

对3年以下护理人员重点培训窒息复苏、心肺复苏等各种急救技能,开展各种急救仪器、急救药物使用的培训与考核。定期进行各种患儿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模拟演练,当场点评,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分享,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外出检查安全隐患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增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新生儿科专科特点及疾病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前瞻性预防危机发生能力的提高。

1.2.4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1.2.4.1准确评估病情

危重新生儿病情凶险、变化快。严格遵循“转运前尽可能使患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这一基本原则[7]。护理人员在转送前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着重评估呼吸、循环系统,预见性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针对性给予吸痰、胃肠减压、扩肛、镇静止惊、止血、保暖、纠酸等相应的处理。需气管插管者,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并妥善固定;必要时抽吸净胃内容物,防止转运途中因呕吐而窒息。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便于转运途中静脉输液和抢救用药,对需要安静睡眠状态检查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诱导入睡,动态监测心电和SpO2。

1.2.4.2转运人员配备

为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转运护理人员必须由具有新生儿抢救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以使对新生儿病情有正确估计,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并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与预防措施。

1.2.4.3转运设备物品的配备

抢救仪器由专人负责,定时充电、班班检查,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估计检查所需时间,备足氧气袋供氧、连接便携式监护仪监护,携带简易呼吸气囊及便携式的急救箱备用,内置相应的急救用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抢救药品,注射器和吸痰管等。

1.2.4.4鼓励家长陪同

通知患儿家长,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取得患儿家长最大的理解和配合,并陪同完成检查。

1.2.4.5与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

外出检查前与各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包括检查科室相应人员及科室的相应准备、沿途各关口(如电梯等),以减少患儿在转运途中不必要的等待。告知检查科室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镇静效果等,需要准备的抢救药物和仪器,并应配备氧气筒和足够多的电插座以备仪器使用;冬春季节通知检查科室先开空调预热,保持室内足够的温度,避免在检查过程中松衣被而受凉。

1.2.5转运过程的处理与救护

1.2.5.1安置合适体位

视不同病情采取不同体位。呼吸道分泌物多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病情稳定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搬动患儿时注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轻震荡。

1.2.5.2呼吸道管理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SpO2变化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堵塞、气胸等异常情况发生。

1.2.5.3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当环境温度较低,保温措施不全时极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患儿皮肤硬肿,还可使其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为了减少患儿低体温的发生,转运途中可使用棉被包裹患儿,由家长或护理人员抱于怀中取暖。

1.2.5.4病情观察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新生儿肤色,因其可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尽管检查前已清理呼吸道,但在途中仍有可能出现呕吐致呼吸道堵塞,一旦出现,立即以纱布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吸痰,窒息者按窒息复苏处理,予托背、拍打足底刺激患儿,如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困难、SpO2下降,予皮囊加压给氧;心率<60次/min,予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就地处理后如需进一步复苏应立即返回病房,做好进一步抢救工作,恢复正常后安慰患儿家长,稳定紧张情绪。

2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进行事前的预防和控制,期间共有362例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发生呼吸暂停1例、呕吐2例、低体温5例、镇静无效2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及设备物品故障,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3体会

危重新生儿的检查过程是一个连续监护和治疗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外出检查制度和流程,降低风险的发生率[8-9]。充分做好转送前的评估和准备、途中监测和必要的处理以及急救是确保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和成功检查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检查。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是为应对各种危机情景进行的正确决策的动态调整,以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9]。而化解危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要使危机管理更加完善,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本院新生儿科将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到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历练了护士预防危机的能力,也减少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惠仙 林美玉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洪燕玲,叶丽君,季双美.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96-98.

[2]胡祝红,罗艳,叶会玲.危机管理理论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3):264-266.

[3]金立红,陈煜.儿科镇静的安全问题[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5):390-393.

[4]万玲燕,潘丽慧,刘寅素.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4):332-333.

[5]夏欣蓉,宋云平.危机管理在老干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4):210-211.

[6]黄文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6(9):258.

[7]金汉珍,黄德泯.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147.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7

关键词:危机管理;幼儿园安全;农村幼儿园

危机管理是指应对危机的机制,要求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一、预防危机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最重要阶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大多数危机。农村幼儿园,不管是镇中心幼儿园还是村级幼儿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中心园一般建立在镇中心人口比较密集、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势必会对幼儿在入园和离园的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困扰,对幼儿人身造成伤害的事例屡见不鲜。村级幼儿园一般为附属幼儿园,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理念差异,形成了对村级园在安全管理上的疏漏,使幼儿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例如,在我镇的一所村级园,我在检查工作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名幼儿在小学生的厕所里如厕,由于小便池的尺寸太大,致使幼儿差点掉进了便池里。其原因主要是安全管理不善、园内安全排查工作不及时,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监管不力,致使农村幼儿园安全隐患随处存在。为了解决这些危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职责,制定严格的办园标准,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多加监督,在办园标准上要进行有效的危机预防,并经常对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办园条件差的情况应该严肃对待,并责令整改,无力整改的应当要求停办。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接受有关安全意识的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认识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的健康安全。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关键,为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的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包括危机预防、控制危机和危机恢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美实施能有效化解危机,是保护幼儿不受伤害地通向平安而有序的好幼儿园的一道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我镇有一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只有5名幼儿,由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带班。基于教室宽敞,学校把彩钢皮置于教室。在这种没有基于危机管理意识的幼儿园的运行中,事故终于发生在一天上午,就在教师离开教室的瞬间,两名幼儿相互推搡,致使一幼儿食指险些割断。而这就是没有在基于危机管理意识下管理幼儿园安全的后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前往城市工作,而留下的就是农村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随着这个趋势,幼儿园的儿童也越来越多,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包括生活和教育等诸多方面,包括来园的路途、晨检、早操、自由活动、户外游戏和离开校园等环节,特别是对于农村幼儿园,由于路途远,路段坎坷泥泞,往返校园存在的危险更多,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农村幼儿园危机管理比起城市幼儿园管理更加需要重视、扶持。

二、控制危机

危机控制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阶段,是指控制危机影响范围的扩散以及危机程度的深入造成的损失,是危机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职能。就最近频发的各地农村幼儿园园内突发性意外事故为例,如:有的农村幼儿园,由于园内建筑面积少,缺乏储藏室,所以就将所有物品堆积在幼儿活动室内,使幼儿的活动空间减少,堆积物品也对幼儿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甘肃省率先通过了一系列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幼儿园内所有的设施设备的规格、安全系数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杜绝一切不符合标准的教学设备及生活用品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保证每个幼儿在每个活动室内的活动空间为五平方米,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一个清新愉悦、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根据近年来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安全事件,那么作为教育部门管理者、幼儿园管理者,都应当有危机意识,对安全问题应提前预知并足够重视,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以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而毫无防备造成更大的伤害。危机控制是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来保证危机管理活动按照应对计划进行,需要各方面的投入,在危机尚未发生时就要培养专业人员,避免事发突然,使幼儿园陷于囹圄。

三、危机恢复

危机发生以后是需要人为善后的,主要是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危机带来的影响。危机发生后,幼儿园形象难免会受到影响,在每个爱子心切的家长眼中,这所幼儿园的信誉或多或少都会打一定折扣,这时就要靠危机处理小组实行一系列善后工作来挽回影响。幼儿园一定要对问题进行整顿,农村幼儿园本身存在的问题就多于城市幼儿园,许多危机的爆发也不一定与管理不善有直接影响,而我们要解决的是全部的危机。幼儿园可以通过各方面的评估提出措施。例如建立学生信息库,在危机发生的那一刻及时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建立与教育主管局、卫生防疫站等相关部门的畅通渠道,完善危机管理内容。当危机已经发生,管理人员应当指导教职工迅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充分发挥教育监督的作用,对已发生的危机进行教训总结,对管理工作和后续处理进行评价并汲取教训。为了解决农村幼儿园可能会出现的这些危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制定严格的办园标准,再基于危机管理意识认真思考幼儿园安全管理问题,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多加监督,在办园标准上进行有效的危机预防,并经常对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8

1.1概念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失灵等因素引发的,可能危及公众安全和正常秩序的突发性危机事件。

1.2主要特性

1.2.1隐蔽性、突发性、无序性和紧迫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是人们事前没有意识到,不易被察觉,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临界状态下却突然发生。面对突发危机人们很难把握和预测,难以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了解危机的态势和发展动向,导致危机应对的无序性和危机管理者须在有限时间内及时做出决策的紧迫性。

1.2.2群体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人口众多,人群密度高度集中的地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危机一旦产生很容易导致场面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甚至引发踩踏事件。

1.2.3破坏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将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的伤害,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

2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海外滩群体性踩踏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仅有行为过失,管理失误等人为因素,还有场地基础设施问题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和环境等各方面交错的因素。只有找出引发事件的原因,对其分析评估,才能得出在群体性踩踏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1)人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人群密度超过安全临界值是引发此次踩踏事件的导火索。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刘茂等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控制》中引用国外学者Still的论述,对于静止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7人/m2,而对于运动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人/m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佟瑞鹏指出,当人口密度超过5人/m2时可将其视为连续介质,此时人群中产生的任何扰动,都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当波演变为激波时,就很容易引发拥挤性踩踏[2]。数据显示,事发当日20时至21时,外滩风景区的人员流量约12万人,21时至22时约16万人,22时至23时约24万人,23时至踩踏事件发生时约31万人。在此期间,人流量一直处于进多出少、持续上升的趋势。事发前外滩人流量短时间剧增,造成人口密度突破了安全密度临界值,此时个体不再受主观意愿支配走动而是“随波逐流”。同时群体中的异向人群引起的相互冲突、阻塞以及群体中个体的差异(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引起了不同的行进速度,在此种情况下,当有人摔倒或者弯腰捡东西时都会造成踩踏事件的发生。

(2)场地、通道等设施不合理是产生此次踩踏事件的外在客观原因。外滩风景区相对狭小,还有台阶、狭窄通道等使人容易跌倒的相对复杂环境。事发现场的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的观景平台是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人流量巨大使得群体的速度降低,又因异向人群产生的相向冲力,使得某个个体速度降低或摔倒,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3)主办方活动筹措不严密,责任落实不到位是此次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1)活动主办方对活动整体把握失当,活动安排不够严密,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风险和责任意识不足。2)活动主办方对活动变更风险未做评估,对于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致使大量游客都集中在了活动变更前的场地。3)活动主办方黄浦区旅游局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不够紧密,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人员设备配置严重不足。

(4)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是发生此次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1)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国内,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应有的公民意识。通常人们不能正确估计和判断隐藏在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风险,很多人喜欢盲目跟风,好凑热闹。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和引人注目,有些人甚至起哄和喧哗,却不能预先识别出隐藏在拥挤人群中的风险。2)公众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公众的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时自救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缺乏安全知识,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恐慌,这样反而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薄弱,在面临危机时不知道如何自救、他救和互救。

(5)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位和不足是导致此次群体性踩踏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大型集群活动中,政府管理在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管理者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尽早识别出潜藏其中的风险,预测评估,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就能大大降低群体性踩踏等风险发生的概率。1)政府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危机管理经验不足,未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政府部门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对此次活动人流量未做充足的风险预测评估,未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预防工作准备不足。任何活动伴随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隐藏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特点,而人们受自身知识水平、管理经验的局限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当面临复杂不确定的环境时,若管理者未能高度重视,识别出潜藏在其中的风险,那么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在特定的状态下就会触发危机的产生。2)尚未建立健全统筹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阶段。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根据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及时预测其发展征兆,帮助政府等管理组织及时作出反应,必要时向公众发出警示,发挥其导向功能,由此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3)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在我国各地政府都设有应急领导小组,但其相关职能被分摊在政府各大部门中。也就是说,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来临时还需要去调动相关人员。因此,如何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调动与配合,在突发紧急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改进措施

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性,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不能把风险排除在外。因此,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极其重要。下文通过分析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协调控制和善后处理的“三点一线”的管理模式。

3.1制定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措施

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其发生。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做好检测预防等工作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政府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1.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

通过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引进和培养危机管理人才,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各省市应成立应急管理中心,重视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借鉴公共危机管理比较成熟国家的管理经验,创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如美国成立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加拿大成立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准备办公室,都是专门负责其国内紧急事件与安全的机构。

(1)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形成完整的综合信息系统。创建集信息搜集、加工、决策、警报、咨询等子系统为一体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监测危机现象。通过分析评估搜集到的数据资料信息,预测和判断危机的发展态势,由应急管理中心向政府部门和公众发出准确的警示信号。引进科技人才,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子监测预警系统并与通信公司、新闻媒体合作,将发出的预警信号以短信、广播或新闻报道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以便决策者和活动参与者及时了解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2)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制订科学和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预案。可采用委任的模式,由活动主办方依照活动场地的大小、路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计能容纳人数的多少,根据检测的信息撰写风险报告书,从人员编组配备、专用物资保障等诸多方面制订活动应急处置预案,交至应急管理中心审核。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调整,必要时提前演练。

(3)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满足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同时也可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实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现状,并对危机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报道和宣传。

(4)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的联防联控,加强各职能部门间应对危机的联合防御控制能力,并以此来提高政府获取信息、快速决策、协调指挥的组织能力及减灾防灾的综合服务能力。将危机管理中涉及相关职能的部门整合到一起,由应急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中心紧急采取联合应急控制措施,要求各联动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根据应急中心危机管理小组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动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全面、及时展开应急救援,准确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5)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管理的具体预防管理措施。提前由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排查活动场地,排除一切隐患。必要时,在事故容易发生场地进行改造,重新设计线路。增加移动摄像头、广播、安全指示箭头和照明工具等公共设备的配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预计人流量和检测情况,配备足够的警力、安保人员和医疗救助人员,在活动场地进行严密的布局和防护;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严控人流量,并提前告知公众。活动当天严格限制私家车辆的通行,事先在活动场所用隔离带划分出区域隔离,将每条隔离带都设置为单向道,并在两条相邻通行道之间设立紧急安全通道。如要举办大型活动,应以广播、视频、网络新闻、通告等形式提前告诫参与者参加活动时尽量做好安全防范准备,减少不必要物品的携带,并在活动场地设置出入口,在入场时进行严格安检。

3.1.2完善和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加快依法行政建设

虽然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标准,但是关于应急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问责机制,使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趋于科学化和法制化。对政府管理人员的权、责、利进行统一和划分,完善追究公共安全事件责任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者的职权和职责,规范其行为。

3.1.3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培养公共危机管理人才

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创建多角度、宽领域的危机教育体系,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这是公众面对风险时战胜危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1)重视公众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危机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中,制定突发事件防范手册,每个学期开设一定的课时,从小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面对危机时的良好素质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2)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体制中,定期展开培训、学习和研讨,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

(3)设置“公共安全周”和“公共危机日”,制定相应的宣传标语,并在这期间召开针对危机管理的科学研讨会,加大对其宣传和报道的力度。目的是引起社会公众和组织团体对潜伏在身边危机的重视,增强其责任安全意识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

为了防止群体性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出现,危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监测、观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纠正各种偏差,使活动按照危机应对计划进行,这就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控制。

3.2.1事发前期控制措施

(1)当预警系统监测到人流量达到一定界限时,及时停止通往活动场地的所有交通方式,正常保留并加派疏散人流量所需的交通工具。

(2)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公众注意安全防范,避免随意走动和拥挤。

(3)继续加大监测力度,必要时调配警力和安保人员,应急管理中心要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应急救助的准备。

3.2.2事发之后控制措施

(1)若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警力和安保人员及时找准事件发生源,迅速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他人员往事件源头拥动。

(2)将危机信号反馈给预警系统中心,由预警系统统一危险警告和安全注意事项,并安抚人员的情绪,防止危机的扩大和蔓延。

(3)加大安保和救助人员的配置力度,及时、合理有序地对滞留人员进行疏散转移和对伤亡人员医疗救助。

(4)保持信息的畅通,保证大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知情权,防止谣言的出现,保持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后,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对事件做好善后处理。明其事件缘由,追究事件职责,并做好后续保障性工作稳定人心,树立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府形象。

3.3.1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评估

事件发生后,首先要迅速成立一个相对独立、负责、精干的事件调查小组。明确参与调查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对事件全程分析评估,形成备案,以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

(1)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诱导因子。以此区分事件责任,查处相关负责人,并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2)对事件后果和损失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受害人和危害程度,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补偿,同时也依评估结果划分相关人员的责任大小。

(3)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深刻反思总结,提出工作改进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

(4)追究事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找出那些工作失职、管理不善的相关责任人,按照合法程序给予必要的处分,强化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

3.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事件发生过后,对受害者本人及家庭、活动参与人员和社会公众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为克服参与群体恐慌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安抚公众心理情绪,帮助参与者和幸存者顺利度过心理障碍期。

3.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的恢复重建

(1)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事件过后在一定时间和领域范围内对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保证后期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政府及时出面控制,加以规范和引导。

(2)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的重建。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公共政策失效等因素与引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有关联。因此,要重建公共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危机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把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体系中。

(3)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重建。群体性踩踏事件折射出公众还缺乏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加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利于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

(4)政府信誉的重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和权威。因此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后续工作,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创新,重塑高效、权威、负责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