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中药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中药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结合非医药高校中医药氛围薄弱、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主动性偏低、基础知识储备量偏少的特点,通过对中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研究,重点关注课程导入形式、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多样化、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四方面,着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深感性认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药学基础;教学方法;高职高专

中药学基础作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我校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和各类中药的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等方面开展,通过教学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药,热爱中药。由于我校并非医药高校,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意识均较薄弱,因此根据专业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对中药学基础建立初步的认知,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丽与现代中医药技术的发展,为后续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高等专科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储备量偏少、学习主动性偏低的特点,欲在有限的学时(48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组织安排好每一堂教学活动,采用合理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提高主动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课程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优秀的教学课程,离不开精彩的开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偏低[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课程导入环节显得至关重要。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导入方式。

1.故事导入

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关于中药的典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具有神话色彩或传特色的故事。以故事导入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记住与故事相关的中药相关知识,同时扩增见闻。例如介中药的发现起源时,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导入,让学生树立“药食同源”的意识,了解中药是通过口尝身试、经验积累共享传承而来,是数代人智慧的累积,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介绍中药采收时节时,以华佗编写“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治黄痨”这首《茵陈蒿歌》的典故讲予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对中药采收的时节引起重视,还能让学生记住中药青蒿治疗黄痨(黄疸)的功效应用。

2.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法,向学生抛出引导性的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再由教师引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导入法相比故事导入法,逻辑性更强,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思考问题,最后通过教学内容予以验证和回答问题。例如介绍中药性能四气五味章节时,围绕四气(寒、热、温、凉)可提问“为什么淋雨受寒患风寒感冒时服用姜糖水可以祛寒”、“为什么目赤昏花头痛眩晕时服用菊花茶可以降火”等,引导学生思考以热祛寒、以寒降火的原理;围绕五味(酸、苦、甘、辛、咸)可提问“你所认识的中药有哪些味道”,让学生回忆自身接触过的中药有哪些味道,进而引出五味的具体含义,加深记忆。

3.热点事件导入

热点事件导入是通过介绍与医药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新闻,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熟悉的医药热点事件,引起共鸣,并在事件过程中穿插或贯穿跟中药有关的信息,由此引出教学内容。例如讲述中药青蒿,可先向学生介绍屠呦呦女士带领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而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热点事件[2],进而引出对中药青蒿的讲解。青蒿素的热点事件既能让学生深刻记住青蒿这一味中药,也能让学生记住其抗疟疾功效。再如讲述清热解毒药这一章节时,可以与学生介绍金银花、板蓝根、连翘这一类清热解毒药在2003年非典(SARS)时期火极一时的热点事件,以夸张的事件导入以上几种中药的清热解毒疗效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主次安排

作为非医药高校,中药学基础这门课程的课时量为48学时。各版本规划教材章节均分为总论和各论,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供药学类专业用的《中药学基础》第2版教材为例,该书共含二十六章,其中总论占五章,各论占二十一章。若想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将全部内容均详细地教授给学生,显然不现实。因此本着重点培养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中药学基础建立初步认知的初心,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总论及各论中的重点章节细讲详讲,各论中的次要章节粗讲略讲。例如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等重点章节根据知识内容可安排3-5学时精讲,化湿药、驱虫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涩药等次要章节根据知识内容可安排1-2学时粗讲。

三、教学手段活跃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甚至“填鸭式”教学,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量和学生接收的知识信息量往往相差甚远,况且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本就偏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再者本课程的教材插图基本为黑白图片,非常不利于学生直观的认识和观察中药材及其饮片。另外,虽然中药学基础的相关教材有版本和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增加了爱慕课等学习模式,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登录网络进行主动学习的情况甚少。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及时、直观、准确地认识和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更好的弘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活跃课堂。

1.彩图标本形象化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中药学基础》教材所配插图均为黑白色,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征建立感性认识。为了生动形象地呈现中药的相关特征,采用在教学PPT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彩图,分发中药材标本,使学生通过眼、鼻、嘴、手等感受器官亲自认识中药的外观、气味、质地等特征,更好的构建感官记忆,加深对中药的印象,也为后续中药鉴定学课程奠定基础。

2.PBL教学法+小组自主学习

为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分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结合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3],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次要章节或难度小的章节(如理气药、消食药等)。学生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而后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和补充。此种教学手段的实施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内容和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对该门课程有更浓厚的兴趣。

3.视频节目拓视野

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一味的照本宣科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降低学习兴趣。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利用播放与中药有关的优质视频节目,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知识综合性强、丰富有趣、具有文化底蕴的素材。例如以轻松趣味的基调呈现富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本草中华》,该片讲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草故事,寻访与中药有着深厚情感和羁绊的人物,探究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同时片中也涵盖了大量相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临床运用、使用注意等知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看视频节目前,必须先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看、认识中药,认真做好笔记,安排课后作业,杜绝学生学无所获的现象。通过观看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或复习巩固中药基础知识、拓展视野,渗透并弘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

4.灵活运用随堂测验

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测验、考试、考查等方式反应体现,除了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以外,教师可灵活运用随堂测验及时把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则能快速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和合理安排,找到对策解决问题。随堂测验的方式方法也不用拘泥于笔试形式,可以灵活利用多种考核方式。例如设置课前复习提问环节、课堂总结提问环节、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测验、章节小测验等方式,最终准确、动态地获取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四、及时归纳总结

中药学基础各论部分所涉及的常用中药包括170多味,均严格按照章节板块划分,独立性强,每一味中药均从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方面开展介绍,知识内容庞大,学生较难综合记忆和运用。因此除了教学计划中需要注重主次安排外,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归纳重难点和总结规律。如根据功效作用归纳总结:具有清泄肝火功效的中药包括解表药菊花、清热泻火药夏枯草、清热解毒药蒲公英、清热凉血药赤芍、泻下药大黄等;具有清泄肺火的中药包括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解毒药鱼腥草、清热燥湿药黄芩、清虚热药地骨皮等。根据同源不同入药部位归纳总结:地骨皮和枸杞子分别来自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和成熟果实;天花粉和瓜蒌分别来自于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和成熟果实。根据干燥方式归纳总结需阴干的中药包括金银花、红花、薄荷、菊花、辛夷等。通过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寻找规律,可以使其更加综合地掌握、记忆知识点,降低难度。综上所述,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对《中药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学生怀揣浓厚兴趣地、全面地认识中药,感受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建立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但是对教学的探索不能停留于此,还有许多经验教训有待总结、提高,我们将继续本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努力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98-99

[2]周程.屠呦呦与青蒿高抗疟功效的发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1:1-18

[3]周晔,段宏泉,张攻,李佩孚.PBL教学法在中药学基础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药学教育》,2011,(4):43-45

作者:刘忠洪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环境与质量检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