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摘要:总结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虚实结合、深度产教融合的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校教育顺利开展,促进与用人单位的不断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根据国卫医发〔2016〕64号文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我校护理专业制定“产教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2+1”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培养+1年临床实践,校内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实践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因此,校内校外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院校紧密合作是深化我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1.1.1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中心为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基地的组织构架为:教务处直接管理,分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实训中心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具体运行,以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重症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为模块,每一模块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

1.1.2建立健全校内基地管理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自2002年建成以来,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实验室工作条例》,其中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管理办法》《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安全守则》《校内实训基地危险品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同时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的特色,制定《学生管理员值班制度》《实训室业余开放制度》《实训授课质量信息员监督制度》等制度。

1.2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2.1多中心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以临床护理为基础,开设康复、社区、口腔、涉外、老年、中医、美容等7个护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由护理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训中心、口腔护理实训中心、康复护理实训中心等多中心合作完成,既增强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选择。各中心除承担《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外,还承担7个岗位方向的2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3年分院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基于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现状、校外实习基地等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对护理技能实训质量、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

1.2.2以“互联网+”为契机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信息化实践教学背景下我校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所有实训基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配备医院模拟信息(HIS)系统和实训中心管理系统等软件。我校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对传统的300余项实训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时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近30项虚拟仿真项目,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大手术后的监护、脐带脱垂急救、子痫急救、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解救、哮喘、气胸病人综合模拟训练系统、高龄者体验等。

1.2.3多元评价的护理缺陷防范机制

护理实训中心的运行受学生、授课教师、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政府部门的多方面评价,从而不断改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虽然我校已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在教学中采用SimMan、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真实场景下依旧缺乏感觉、感情、态度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反馈,实习初期屡犯差错。针对这一现状,我校近几年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大标准病人(SP)的应用力度,通过专门参加过SP培训的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设计案例、培训SP,将真实临床情景中的各种差错、过失、事故等通过SP呈现出来,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进行站点考核,培养学生的差错防范意识,以便更好地与临床实习、工作衔接。

2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2.1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2.1.1建立健全的校外实习基地准入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紧缺型护理人才,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护理专业实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我校对已有的百余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考察、评比,最终遴选出77家医疗水平较高、带教水平较好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实习基地。

2.1.2不断完善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随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分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紧密型合作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毕业实习管理条例》《毕业实习检查制度》《学生实工作职责》《关于实习期间请销假制度规定》及《实纲》等相关规范,并充分发挥学校、分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微观调控职能。同时,分院还配合学校教务处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优秀带教老师及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办法》《优秀实践基地评选办法》,护理学院还制定了《临床见习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互评表》,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2.2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

2.2.1信息化多方位护生管理运行机制

我校对实习护生实施校内信息化动态监控和临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利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实习护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专业上通过护生书写周记-教师批改周记、教师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业务、就业;辅导员通过该平台动态监测护生就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在护生进入临床前学校分管临床实践的专业教师与各医院沟通,确认护生进入临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护理部认真制订临床护理带教计划,落实各项教学措施,采用不同形式的带教方式,如“一对一带教”即1名临床护士带教1名实习护生;“导师制带教”即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带教本科室实习护生。护理部定期检查,带教老师与护生互相评价,严格按照《实习手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2.2.2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教务处及护理学院每年安排多次实习巡查,定期召开实习医院总带教座谈会、教学医院工作座谈会、实座谈会、实习生座谈会、节假日向实习医院实习生发送慰问信,建立《实月汇报制度》、建立实习生动态检测平台,及时发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校和基地、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交流,促成感情纽带机制,树立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的概念。

2.2.3全程化考核运行机制

根据实纲要求,实习期间的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实施全程化考核。学生成绩包括校内综合理论考试成绩(70%)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成绩(30%)两部分组成。实习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3部分:平时考核分“优、良、合格、不合格”,由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依据护生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操作能力、团结友爱、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情况等评定,记录在《实习手册》;出科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由实习科室在实习生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所在科(室)病区负责人及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核,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暂停实习,返校学习并经重新考核合格后再延续实习;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以案例分析、床边查房、实践操作考核和观摩等形式在学生实习中后期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临床学院教师参与,考核结果报学院备案,并反馈实习单位。

3校内外基地建设的规划与展望

3.1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我校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7个岗位方向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计划在未来3年,我校将先后拓展虚拟仿真实训中心、OSCE中心、老年服务人才培训中心,拓展面积达3000m2,预计投入资金达3000万元。拓展后的实训基地不仅在硬件上更加贴合临床真实场景,同时引进虚拟医院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等软件。

3.2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医护类高职院校因无附属医院一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受到诸多掣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校与宁波市7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成立7家临床学院,由医院院长担任临床学院院长,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和护理学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临床学院副院长。下设临床学院办公室和临床护理教研室,重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实行同聘任、同培训,共同完成校内课堂和校外实习的双重教学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我校积极在护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护理卓越班为试点,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召开师徒结对大会,明确导师职责,制订结对后工作计划,并有序开展工作,定时阶段总结、反思及改进。为学生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辅导,做到专业有引导,实践有指导,双导师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护理人才。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中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共享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而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及经验,探索适合我校“仁爱健康”校训的改革之路,汇集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危持,孙丽芳,周静,等.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9,8(1):1-6.

作者:郭玲玲 吴晓琴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