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例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1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界对高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期盼也愈加殷切,不仅需要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现代汽车企业对高校的汽车专业人才还提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还要加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汽车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不言而喻,汽车文化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包括技术文化、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等等内容,可以说不胜枚举。它还包括了汽车驾车者对交通法规及有关汽车的普及知识等。为了理清这些文化概念我们不妨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

汽车文化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因为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也体现商品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取向。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这一部分知识属汽车专业知识,对于汽车设计和制造人才尤为重要。第二部分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商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部分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等。它还包括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包括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人才的类型及要求

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汽车人才无疑是炙手可热的“红人”。在汽车产业的人才链条上,除了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维修、服务人才,汽车文化人才将是汽车产业人才链上的“新贵”。汽车文化人才应包括①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伴随车市的红火,如今各类汽车展、汽车博览会及汽车展示交易活动方兴未艾。在这些展示和博览活动中,需要一批专业的策划、组织和管理人才。这类人员往往需在汽车会展方面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会展项目的管理能力;熟悉汽车品牌及品牌文化,了解世界汽车发展史;在汽车及其零部件会展、招商布展、艺术策划、车展媒体设计、汽车模特儿及其舞美艺术指导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在总体协调、展位招商、品牌管理、展会营销策划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②汽车竞技运动与组织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从事竞技运动的运动员、教练、裁判,从事商务策划的车赛商务人才,从事车赛竞技组织活动的汽车竞技管理人才以及从事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都属于这类人才的范畴。这类人员需掌握国内外汽车赛事的管理法规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熟悉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熟悉赛车相关(汽车、食品、服装等)行业的商业合作模式,了解电视转播、新闻报道等传媒运作。③汽车媒体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汽车消费群体的增长催生了与汽车相关的各类报刊、杂志、网站等,这些媒体的运作需要宣传策划、采访报道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具体包括: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的广告、报刊、图文、汽车IT、音像媒体方面的高级编辑、高级咨询、高级管理人才;汽车文化服务行业中具有书画、杂志、广告、汽车IT、音像媒体专业背景的高级人才;在汽车媒体、广告、报刊、汽车网站企业从事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等。这类人员往往具有汽车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媒体策划能力,同时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导向把关能力,熟悉汽车媒体的操作流程,了解国内外汽车媒体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④汽车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汽车文化娱乐团体中的管理人才,汽车旅游活动、自驾游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为汽车主题公园或汽车主题旅游项目服务的高级导游和旅游管理人才,以及汽车旅游项目的高级开发人才和建设人才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员通常要有组织汽车旅游活动的经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旅游资源。⑤汽车评估与鉴定人才。从事二手车交易评估、事故车车损评估、汽车性能评估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古车鉴赏、分析、评述方面的人才都属于这一范畴,如高级评估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检验师。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汽车质量、价值、车损评估能力。⑥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几乎每个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都有一段传奇故事,通用、福特或者是吉普等企业和品牌的传奇故事在驾车一族中广为流传。目前,国内汽车厂商也开始注重企业和品牌文化的推广,需要一批专业人员。

这类人员需要熟悉国内外汽车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渊源,了解国内外汽车品牌的内涵,熟悉品牌策划推广业务,了解广告媒体操作流程,对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有敏锐洞察和分析提炼能力,有较强的品牌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⑦汽车历史文化的研究人才。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汽车文化是“轮子上的人类文化”,自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丰富的汽车文化。从事汽车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也属于汽车文化人才的范畴。⑧汽车专业教育人才。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才普遍匮乏,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金融、维修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从事汽车专业教育的人才有着广阔空间。除了上述类别之外,从事汽车会展、娱乐、美容等方面的人员,也都属于汽车文化人才。汽车文化期待精英人才。#p#分页标题#e#

三、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汽车专业较为重视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汽车技术专门人才,忽视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汽车文化人才,实现高校教育与汽车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呢?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1.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里可开设综合性的汽车文化专业,专门培养汽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高层次人才。这种专业设置所培养的人才应是符合“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可以适应汽车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或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另外,由于汽车文化产业是多行业和宽领域的行业,所以可考虑在汽车文化专业下面开设有关专业方向,以深化某一子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汽车文化专业特点(即综合性、交叉型的边缘专业)和复合型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汽车文化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跨学科、复合型、模块式的原则,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文化专业所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管理学类课程应结合汽车文化产业及其子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是“汽车文化产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避免成为脱离文化产业实际的泛泛而谈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与培训。我国高校原有师资配备中,专业文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的教师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彼此缺乏整合与交流合作,导致专业文化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而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教师又不懂专业文化,这种师资配备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不符合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汽车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配备必须整合原有院系和专业师资的力量,既要配备专业文化教师,也要配备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的教师,并且要求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彼此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努力使教师成为适应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2

一、系统探讨现代文化产业理念与方法

作者在书中澄清了一个误区:不应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仅仅看作是一种实务或技能,而应当理解为一种现代文化产业的理念和方法。书中指出,现代文化产业的理念和方法首先体现为五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容品牌化模式、龙头企业驱动模式、企业并购整合模式、创业推动模式和国际文化贸易模式。其次,这种理念和方法还应当促进或实现文化产业在内容化、数字化、娱乐化、品牌化、跨界化和聚集化等方面的转型。最后,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和开发水平,才能形成以上发展模式,并实现各方面的转型。在阐明了理念和方法后,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要素特点、基本流程和运作实务,并初步勾勒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知识框架体系。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编(即第一至第三章)从介绍现代文化产业的概念、基本要素和结构特性入手,阐释了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和特点;第二编(即第四至十二章)则结合典型案例,对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要素和原理、运作流程和方法、项目的营销和融资策划、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策划方案的撰写、文化产品开发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策划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升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第三编(即第十三至第十七章)结合各种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实例,对文化产业项目运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管理过程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这样的逻辑结构能让初学者快速掌握和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理实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突出项目策划在文化产业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文化产业领域只重视培养媒体从业人员和技术工作者,在培养内容上更多强调文化艺术教育,而忽视文化商业理念和经营能力,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传媒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文化产业领域长期形成这样的误区:只有高素质的文化精英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文化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者。但实际情况则是:由于受到价值观和文化行为的限制,作为“内行”的文化精英反而不了解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更不擅长经营管理文化产业项目或相关企业。本书认为,文化产业项目有别于其他产业,其经营管理模式是一个结合了产业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和项目运作策划等多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一体的跨界化、专业化的全新领域,而在整个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过程中,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是核心环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分析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要素和原理、方法和流程、营销和融资、产品开发和园区策划,让读者更容易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技术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项目运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本书与一般项目管理书籍迥异之处。

三、全书以商业运作模式为主线展开

文化产业项目运作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项目策划(包括项目选择与发起、项目融资策划、项目营销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项目实施与管理(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等)、项目收尾(包括项目评审验收、整理并提交最终成果)。而在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或商业模式组合)是项目经营成败与否、盈利多少的关键。因此,文化产业项目运作者必须熟知各种文化产业领域常用的商业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运作特点和方法了如指掌。本书作者将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归纳为六组共60种类型,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加以借鉴和拓展。同时,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文化产业项目的调研方法与工具、项目营销策划的STP策略和营销组合策略、项目融资的模式与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包含的要素和项目策划书的撰写要领等实操性很强的内容,对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初学者有非常好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3

关键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竞争已从传统的成本和产品竞争过渡为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队伍的企业肯定能够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因此,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人力资源战略则是最有效的武器,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对其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完善和提升,为其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使企业进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阶段,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提升。石油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家战略性的行业,而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激烈,为了缓解目前的状况,石油企业有必要加大对人才培训和开发的重视,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鉴于此,本文根据相关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论和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石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措施。

一、实施具有竞争性的选用政策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选聘到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要实施更富竞争性的选用政策。具体来说,一是企业要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岗位任职标准,提高识人用人水平,建立关键岗位胜任力模型,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注重依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二是要完善考核体系,即以业绩为导向,以激励发展为目的,健全定期考核评价体系,并完善各岗位职级晋升考核,管理序列晋级时须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考试,且也要完善试岗试用制度,外部招聘和公开竞聘的领导人员应有一定期限的任职试岗期,其他新聘人员要在合同(协议)中约定试用期;三是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即完善选人用人民主程序,推进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度,并坚持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公示制度,建立内部人才交流信息管理平台,加大空缺岗位在系统内公布的力度。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力度,尝试公开竞聘领导人员,并提高公开竞聘、轮岗交流选拔领导、关键岗位人员范围和比例。

二、建立并完善员工培训系统

企业仅仅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是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特别是对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为了弥补缺口企业只有从内部员工入手,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还可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推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施,企业应该着手为员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系统。但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培训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企业应在不断的摸索与探寻中逐渐为员工建立一套完美的培训系统。

1.分析员工培训需求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跟着发生变化,故为了有效的安排培训工作,避免企业陷入被动、盲目的两难境地,企业必须要从实际的发展需求出发分析员工的培训需求,从而真正透彻的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什么东西。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时,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即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相关的组织分析、与部门目标和业务相关的任务分析、与个人绩效和个人发展相关的人员分析。石油企业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员工的培训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高效的培训效果。

2.制定详细合理的培训计划

经过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后,企业要注意每个员工之间素质和能力的区别,注重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建立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带头,培训实体组织管理部门实施的培训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并因人制宜的制定详细合理的培训计划。中建M局N公司制定的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培训计划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高层领导人员的培训计划,重点在加强战略思维、宏观预判、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方面。有选择地参加某些企业家高端论坛、知名讲座,或到国内外成功企业参观学习,或参加高等院校的MBA、EMBA等学历学位进修。(2)中层领导人员的培训计划,重点在领导力提升和团队建设方面。通过参加行业专家教授的企业内训或企业外部的专题讲座,或分批次到中建系统内优秀企业交流、借鉴,开展施工生产组织与管理、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沟通、领导艺术等管理实务培训,夯实中层管理中坚力量。(3)项目层领导人员的培训计划,重点在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总承包意识和个人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业内可观瞻项目观摩或引入外教的项目管理核心课程,理论点拨与案例教学融会贯通,互动、分享、体验,启发多维度思考,在项目组织与资源配置、风险与履约、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成本与收益等全方位有效执行项目管理技巧,提升项目营运盈利能力。(4)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重点在业务技能提升方面。由内部培训师定期开展专题技术讲座,建设公司内部教育培训基地,进行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经营预算、财务现金流等专项培训。被选定为内部培训师的专业技术骨干,可组织到先进企业或培训机构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在公司内部的学习、推广。

3.注重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员工培训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加强该环节的工作力度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培训活动取得的效益,还可以为未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培训系统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科学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需要培训之后的后续跟进、延伸培训与辅导,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结束后,评估课后感受,填写《培训评估表》。(2)课程结束后1~3个月内进行书面考试或口头测试,考察掌握程度。(3)培训前后的工作绩效比较,可以通过样本抽查,评估培训带来的个体绩效。(4)评估培训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直接效果,如受训体与非受训体的差异、员工士气、学习氛围、团队协作等。这是一个长期摸索与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各系统的积极投入与有效执行,以促进培训的良性发展。

三、专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以增强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及其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强有效的动力。石油企业强调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可以增加企业的软实力,源源不断的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面,企业要发扬从企业发展中创造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并把这些优秀文化和精神,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不断衍生和发扬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铸造和谐;诚信为基,创新为魂;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积极引导,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继承创新、内外并举、领导先行、上下联动的方式,不断提炼丰富、实践创新,不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约束、凝聚、示范、育人、创新、导向、塑性的功能发挥,并且还要重点培育、推广体现行业排头兵地位的诚信文化和发展文化、体现项目流动的开放文化、体现企业价值的盈利文化、体现沟通顺畅、坦诚相见、协作配合的团队文化和关注员工利益的和谐文化,推广形象,凝聚力量,创新进取,赢得商机,促进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以提升“领导品质”为关键,以完善制度文化为保证,以深化企业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和品牌形象为重点,以丰富载体为手段,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基础,创新和推广企业文化理念,把“为业主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谋求更大发展,为出资人谋取更大回报,为社会提供一流服务”作为企业的宗旨;同时,要充分体现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做到企业重大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及时向职工公开,并切实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参与作用。在品牌建设工作方面,企业要重点注意五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强化前期策划和过程管控,降低项目管理离散度。这不仅要求企业要在前期策划上下功夫,两级总部要统一组织项目各项前期策划工作,且项目要以一系列管理文件及标准化管理模板为基础进行管理策划,实现标准化管理全覆盖;还要求企业要在过程管控上下功夫,建立工期履约预警机制,着力降低项目管理离散度。第二,切实加强施工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管理,并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务实开展飞行检查、互查抽查和专项检查,同时持续加大质量安全生产的人员、技术、资金投入。第三,延伸标化管理内涵,做亮做优现场。这要求总企业实行“样板引路、标化管理,异地复制、全面开花”的战略,在统筹整合标准化管理、“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完善项目管理品质标准,满足企业标准化建设、可供观瞻打造的“异地复制”需求;分企业和项目则要坚守“先策划,后实施;先样板,后推广”的原则,继续加大可供观瞻工程的创建力度,以点带面,实现批量生产可供观瞻项目群。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不仅要抓项目阶段性的示范,更要抓项目全施工过程的示范,做到随时受检随时达标;不仅要抓单个项目、单个片区的示范,更要抓同一区域、不同区域示范项目群的建立,全面提升创优意识和能力。第四,要积极实施内外联动,打造创新创效的科技新优势,即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技术,全面树立“创新、创优、创高”的意识,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应用,通过科技与质安管理、两化建设相结合,科技与降本增效、成果转化相结合,实现绿色施工。第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优化企业环境,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把项目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营造氛围,树立正气,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崔丽焰.试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7,(11):108~109.

[2]方莉.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7,(04):85~86.

[3]付蕾.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综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22~124.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4

1大型超市促销的促销现状分析

我国大型超市不断的壮大和发展,但受经济体制以及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促销的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

1.1促销理念缺乏创新,促销文化无特色

许多大型超市只求在形式上的新、奇、特,而忽略了在实质上的创新,包括促销理念和促销文化的创新,因而常出现促销雷同和抄袭促销,例如:打折、抽奖、赠送样品、特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缺乏创新的促销很难调动消费者的胃口。

1.2没有实施促销策略组合

超市里的促销方式比较单一,即没有对不同产品、不同环境、不同客户进行灵活调配和合理组合,很难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1.3促销策划比较盲目

现在超市的促销策划都不能充分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缺乏理性思考和详细分析,往往使促销整体效果不理想。

1.4促销人员素质不高,促销激励体制不完善

目前有很多超市没有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不能很好地调动促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导致促销质量的下降。

2超市促销挑战的应对策略

针对大型超市促销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有关的市场调查资料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中,归纳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应对策略:

2.1树立促销新理念,建立特色的促销文化

大型超市应在观念上应该由生产者为中心向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以顾客的观点看待商品的各项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促销理念,形成超市管理以人为本,管理者以员工为本,员工以顾客为中心,顾客信赖超市的“经营循环链”。

建立特色的促销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断向员工传递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熟练业务水平,策划并实施出更有竞争力的促销极其机制。

(2)大型超市的促销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建立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通过把单一消费优惠向健康娱乐、文化休闲、家政服务等多方位服务延仲,与其他企业达成合作联盟,与顾客建立共同利益,形成富有特色的促销文化。

(3)大型超市在促销上应注重以文化为纽带,建立亲情感,赋予商业行为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灵性。如,每年举办服装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更好地培养顾客忠诚度的活动。

2.2选择多样化的促销方式,并整合促销组合

促销组合就是在充分分析比较各种促销方式的优劣,并能准确预测其促销效果的前提下,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手段综合运用,以取得最佳的促销效果,包括:选择哪些促销方式去完成促销目标和综合这些促销方式使促销效果最佳。不同促销方法和具体手段如表1:

表l促销的基本方法及其具体促销策略归类

基本方法 具体手段

亲身体验的方法 免费赠送样品、不范表演、产品使用监测

提供实惠的方法 包装赠送、有奖销售、以旧换新

竞争的方法 游戏与竞赛、公开抽奖

显示减价效果的方法 发放优惠券

形成制度的方法 加盖印章刺激、会员制

互惠互利的方法 公益赞助、展览和联合展销

大型超市应促使促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内部整合,并进一步进行价值链上如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的整合。在整合促销组合时,要充分考虑其适用程度,整合出适合超市的促销组合。

2.3科学策划促销活动

科学策划促销活动应遵循四原则:(1)寻求差异化,使促销活动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高超市的竞争力。(2)明确和保持每一步骤的整体协调性,以增强促销的效果。(3)促销活动策划要立足实用主义。(4)在策划促销活动时,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达到最优化。

2.4进行顾客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宗旨是为了满足每一客户的特殊需求同每个客户建立联系,通过与客户的联系来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其具体做法:第一,了解原有客户的意见和新的需求;第二,不断获取新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及其它需求信息;第三,企业决策者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服务与技术支持等整个商业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2.5提高促销员工队伍素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商品的促销活动过程,就是促销人员运用各种促销手段,说服顾客接受商品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促销队伍素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增强促销活力。

(1)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保障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的机制,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建立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管理制度,使大型超市员工,为超市创造更大的效益。

(2)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促销人员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把促销商品与解决顾客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顾客提供专业和全面的服务,与顾客培养和建立起民期稳定的关系。

2.6正确实施促销策略

好的促销策略必须经过正确合理地实施,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不同的促销策略有不同的注重点:

折价促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经常性的折价会对产品和品牌形象造成伤害,不利于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还可能引起竞争对手的强烈反击,引发价格战,引起消费者的观望。

优惠促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优惠促销对于新品牌及没有知名度的产品,效果不大,其兑换率也很难预测;不成功的优惠券设计会损伤品牌形象。

有奖销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大型超市在促销时,要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合理设计中奖的概率,或者采取多重连环抽奖的方式,增加消费者的中奖机会。

广告促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在广告形式和宣传手段上不能不切实际,杜绝过多或过滥的视觉形象。

公益赞助促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公益赞助应选择合适的活动时机,其费用多,风险较大,其促销工具和宣传手段也很多,需要时刻监控活动进程,要求活动的组织者具有全面、专业的实战经验和统筹能力。

服务促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服务促销对大型超市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监督系统,以保障和改进服务的质量,把握顾客满意度。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5

关键词:全媒体;医院品牌;传播

一、全媒体时代为医院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路径

(一)全媒体是什么

全媒体是集成了报纸、杂志、广播、音像、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传播载体工具,整合运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各种媒体的表现手段,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它是覆盖面最大,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多,受众面最广的一种传播方式。

(二)全媒体时代下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变

全媒体正以1+1>2的传播形态提供着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模式。[2]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被全媒体所覆盖,它具有图文并茂、音像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之间的融合,使信息迅速传输、涵盖视、听、触觉等方面,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真正做到了海、陆、空的大融合。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进步以及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加大,各种媒介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移动新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有关系的话题在媒体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有医疗工作者的兢兢业业、救死扶伤;有对关系民生的医疗政策盘点与解读;也有对违规违法的医疗工作者的批判,等等。

(三)医院品牌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的传播模式丰富了医院品牌文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路径,为医院品牌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新形势下,各医院纷纷构筑了自己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格局,不仅涵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更是纷纷开通了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报道,有利于拉近医患关系、提升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传播向上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全媒体多元传播特征更容易放大一些负面信息,传播快、人人都是媒体人、不易控制、极易扩散,使得有利和不利的品牌推广效果并存,使医院形象受到挑战。[3]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经网络发酵及传统媒体跟进就将轰动一时,使医疗行业和当事医院形象受到一定影响。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100条正面信息抵不过1条负面信息,这些问题都给医院品牌宣传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全媒体时代医院品牌文化建设与传播的策略和有效途径——以徐医附院为例

(一)多种媒介平台齐发,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

医院与徐州报业集团健康部合作联合办报,开设《徐医附院说健康》栏目,每周一个整版报道医院;与徐州广播电视《新周刊》合作,通过“新闻+宣传+科普”的模式,打造《徐医附院说健康》专版;与徐州电视台合作,开设了《电视门诊》之《徐医附院说健康》专栏,每周五晚8点徐视公共频道播出,为医院提供一个展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窗口,也为百姓就医问诊、了解健康常识提供一个平台。一系列的举措向广大观众普及了相关预防知识,宣传了徐医附院的综合实力、人才技术、优质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医院还陆续开通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澎湃问政、企鹅号等自媒体传播平台。每天推送原创消息,涵盖医院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各种大型义诊、科普知识、各科室组织的文化活动、以及医院召开的学术会议、大型活动等实时动态。2018年底,官方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粉丝数突破20万人,多次进入中国医院微信原创文章阅读排行榜中T20,最好成绩排全国13。

(二)打造特色传播内容,善用影像,留住芳华,品牌文化深入人心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只有高质量、有特色的传播内容才能够让受众喜闻乐见并深入人心。本着“把握好时机,有图有真相,适当的‘标题党’、必须的‘真人秀’、成系列有特色重人文”的原则,医院从服务患者的根本出发,紧跟当前社会热点,突出医院优势,建立优秀品牌。以建院120周年为契机,举办系列活动:编写院志;举办医院管理论坛、院士论坛;进行大型文艺汇演;举办各种大型义诊;开展医院创始人后代的寻根之旅;征集老物件建立院史馆;建设两个医院文化长廊……除此之外,在日常的传播中,还主动策划系列纪实摄影专栏、漫画科普、视频新闻、形象宣传片、微电影、MV等生动形象的内容,塑造医护人员形象,述医患真情,传播医院文化传递正能量。

(三)创新传播形式与渠道,利用直播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直播比看新闻稿和图片更能够引来关注和点击,不仅实时同步的看到内容,而且还能互动。[4]通过这一新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模式,可以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将优秀的医院文化品牌传递给更多的人。徐州电视台与急救中心合作策划系列直播栏目《请你跟我这样做》,教市民急救知识,参与度极高。2018年护士节遇上母亲节,策划了“致敬天使准妈妈”直播活动,邀请她们的丈夫在护士节当天为自己的妻子送上礼物与惊喜,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在2018高考结束,成绩前夕,邀请准备报考医学院校的莘莘学子走进医院,近距离感受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

三、全媒体时代下的品牌传播危机应对

医院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危机,全媒体语境下,多数医院面临危机管理时,更加重视网络舆情监测。每天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发现舆情本着“诚讲事实、快讲速度、重讲举措、慎讲结论”的十六字方针,迅速处置舆情,给患者全面解释,尽量将舆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危机组织网络,做好网络舆情监控

制定专门的危机应对预案和危机管理相关制度、防范措施和处理程序,通过专门的舆情监控软件,通过设置关键词进行抓取医院的相关信息,每天派专人进行24小时监测,由宣传科会同相关部门对舆情进行分析、评估,研判分级,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发出舆情提醒,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指导涉事科室积极处置,尽量把舆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信息公开透明,积极主动引导舆论

一旦出现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主动向分管院领导报告,必要时向院长及省市卫健委和宣传部报告,与此同时召集相关科室主任,召开舆情处置专题会,研究对策,及时、适度调整舆论应对策略。密切关注舆情发展,不断调整应对措施,采取以下信息公开方式:一是召开新闻会;二是通过权威主流媒体新闻;三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调查结果;四是组织相关科室网评员跟帖进行舆论引导。

(三)舆情平息后总结评估,完善危机防控机制

医院危机处理结束之后,对于本次危机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进行总结评估,避免引发次生危机和同样的危机再次发生,进一步完善危机防控机制。[5]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梳理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积极敦促有关部门下一步进行落实。

(四)加强危机公关知识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媒介素养

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对于医院危机公关信息传播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媒介素养,重视危机给医务人员带来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引导医务人员改进服务流程,注重防范风险和危机,为医院危机公关信息传播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使医院危机处理更为有效,更为科学。

四、结论

全媒体时代,医院应抓住时机,有所作为,充分利用传统权威媒体和新媒体,主动增加与社会和公众的沟通渠道,定位要准确、内容要特色、手段要多样、要及时、形式要创新,从而树立医院权威、专业、人文形象,提高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打造医院品牌,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仰东萍,宋纯理,金昌晓.全媒体时代塑造医院品牌形象的路径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12):23-25.

[2]闫剑坤,蒋晓东.探讨全媒体时代下医院品牌形象推广的有效途径[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245-247.

[3]亚明,任萍.媒体时代医院品牌推广探讨[J].医药前沿,2017,3(9):379-379.

[4]苗爱军.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医院宣传工作[J].决策探索,2011(8):37.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学术期刊;数字品牌;建设

2019年8月13日由科技部等六个部门联合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科发高〔2019〕280号)中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200家左右拥有知名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据统计,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的平均成本已显著下降,网络单篇论文的使用成本是纸质期刊的七分之一,研究者每年阅读的文献数量比以前多25%,阅读期刊的总量是纸质版本的两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学术期刊应当从经营媒体向经营品牌转型,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品牌价值,延伸科学与媒体内容相关的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研究现状

针对科技期刊成果的有效传播和期刊品牌以及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研究,是近些年重点刊发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且这方面的大多数论文的下载引用频次较频繁,能被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认可和发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期刊出版界和研究者对此类研究高度重视,是重要的关注热点。在张立看来,学术出版走向互联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媒体搬家、将纸质搬向网络进行数字化,第二步是开放获取是,第三步是多种媒体形态的融合出版。向飒利用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从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入手,构建期刊品牌策划的新模式。[2]杨祖增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品牌再造要全面提升互联网思维,以内容精致、传播重构、跨界整合为核心,实现从“读者”到“用户”的思维转换。[3]杨丹丹提出了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结合“互联网+”做好连接服务创新,构建基于知识挖掘和社区交互的主动服务模式。[4]王丽娜指出品牌活动是塑造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吸引优质来稿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5]李小燕等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应组建“领军人才+专才”的团队或联盟,构建传播媒体矩阵,管理运营重视顶层设计。[6]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达五千余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优秀期刊领军品牌,只是做到大而不强。通过分析学术期刊品牌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期刊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学术期刊数字化品牌的有效路径,以期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科学价值。

二、学术期刊品牌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数字品牌观念落后,限制新媒体融合发展

受传统出版理念约束,对数字化品牌建设观念淡薄,缺少利用数字技术拓展知识服务的意识,导致品牌建设在提升知识服务发展动能、促进知识内容供给侧改革方面未有实质性跨越。在组织架构与经营机制方面,期刊出版与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吻合,期刊出版流程的选题、收稿、审核、编校、印刷等环节基本上沿用过去的运作方式,技术转型与革新力度不够。在出版流程上盲目追求“数字化”改革,忽略核心内容资源的加工,难以满足读者需求,致使品牌口碑与用户粘度下降。

(二)版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版权保护问题是数字期刊品牌建设中一个较大的难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网络出版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可参考的著作权法定许可只有少数情况适用,而对于数字出版的要求没有明确规定,阻碍了数字出版资源的编辑转载。使用者缺乏对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内容更易复制和传播,增大了版权保护的难度。权利人对数字出版作品的版权保护意识淡薄,间接导致其作品通过不正当渠道传播牟利,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版权纠纷,涉及到期刊的作者、出版机构、网络运营商和读者之间多方利益,许多利益关系不能得到法律上的保护,而且数字出版物的侵权行为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对侵权主体不确定性高,对侵权者的身份追溯困难加大,取证难度大,维权成本高。

(三)数字化出版相关行业标准缺失

统一化、规范化是产业链成熟的标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学术期刊针对数字化品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出版流程、体制改革指导文件、数字化技术标准,但这些考核因素的具体标准却并没有严格统一,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所出版的数字化产品格式互不兼容、数据整合困难、软件硬件不匹配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因而不利于数字化品牌建设。

(四)期刊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学术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并没有跟随数字出版得到及时调整,很多研究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对研究者的职称评审、业绩考核、成果认定的评定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印刷期刊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期刊排名以及参与数字化建设群体的积极性。

三、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数字品牌认知度

品牌的认知度是期刊综合实力的反应,在原有纸质期刊办刊水平、学术声誉以及发行传播的影响基础上,融入互联网用户通过对线上品牌的体验深度,在长期接受品牌传播并使用数字产品和知识服务后,逐渐形成的对品牌的认识。品牌认知度的高低也从侧面反映出期刊品牌建设在媒体融合、产品研发、学术带动能力、行业认可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问题。

(二)数字品牌创新力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传播内容: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来源于稀缺增值内容的供给,策划内容要打破常规,优化信息筛选整合,突出区域文化,学科发展优势,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建设特色栏目,结合编辑的创造性加工编辑方式,形成独特风格,从而塑造个性化品牌,提高品牌辨识度;2.传播渠道:学术期刊的价值实现在于学术交流,重视数字化出版平台开发,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二维码、QQ群等媒介的营销推广,建立期刊自有网站、研发期刊APP等移动客户端,构建多渠道、多终端呈现、融合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体系;3.传播形式:区别于传统纸质期刊的版面限制和格式要求,数字期刊出版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融合,编辑策划应注重数字产品的功能界面及表现手法的创新,使传播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富于趣味性。品牌创新有利于发展“新型内容产业”,不仅扩大期刊出版经营范围,提升品牌知名度,还有助于吸引新的用户群体。持续创新是驱动期刊数字化品牌提升的必然路径。

(三)品牌战略选择

1.品牌发展模式发展精品学术期刊集群建设,推行联合品牌战略模式,群体化、规模化,积极深化出版各环节的联合办刊合作,从单一品牌转向品牌学术联盟发展,建立有效的传播体系与品牌合作机制,依托高校、数字图书馆、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高质量作者群的学术资源,打造数据集约化、系统化的知识交流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不断提升品牌学术凝聚力,加强综合实力。另外,增强品牌的应用价值,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合作品牌。以学术研究支持技术改革,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建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快车道。2.品牌规划在坚持自身品牌办刊宗旨、办刊方向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市场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做好发展目标规划,包括资金预算、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内容策划、技术革新方面业务的规章制度。重视市场调研,收集有效用户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运营模式,借鉴优秀期刊品牌建设经验,提高竞争意识。

四、提升学术期刊数字化品牌路径

(一)推动传统期刊出版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

加快学术期网络化改造和技术升级,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通过优化出版流程、革新出版手段、转换出版模式,平台再造升级,实现多媒体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促进科技成果、技术研发、数据集成、平台终端共融互通,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改造自身技术装备,适应数字化品牌发展需求,建立期刊资源数据库,加快高质量学术内容供给,实现品牌产品个性化订制和内容精准化推送。开发数字资源的内容加工,协同编辑、跨终端内容及移动出版技术,重视数据权力管理。

(二)争取学术话语权,提高品牌公信力

出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学术期刊学术话语权的关键,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是提高品牌公信力的有力保障。优化稿源结构,严格坚持“三级审稿”制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建立开放交流平台,接受产品的专家测评及社会测评,确保正确学术导向,保证研究水平,提升论文诚信,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发生。将论文内容质量与内容呈现形式升级为媒体融合下的品牌产品。

(三)创新数字产品运营,加强品牌形象传播

传统期刊的运营体系主要依靠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印制单位以及期刊社本身,而新媒体态势下期刊品牌的数字化建设对技术与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可以借助与网络技术开发商、平台运营商的合作构成新型文化产业链,共同开发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渠道传播、信息服务的全新模式,从而推动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环境中的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例如拓展品牌APP的交互展示、订阅、下载、预览、分享及消息推送等功能,使学术交流从封闭式讨论到公共式讨论、实现信息交互、扩大传播途径。优化网络采编系统,开发“稿件在线收发”功能,转变期刊发表模式,从整期出版过渡为单篇优先出版,推行学术成果即时化出版,缩短发行周期,保证内容时效性,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竞争力。通过策划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来建设品牌,推广品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知度,整体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品牌的链接力,拓展内容延伸,实现期刊品牌从点块扩张向链式辐射的升级加快学术期刊品牌形象的传播速度。

(四)拓展品牌增值服务

1.内容资源对期刊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素材分类,对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加工,便于内容资源的开发再利用,使内容组织系统化、有序化,实现用户按需检索,开展数字产品价值评估与版权交易,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评测等文化服务技术研发,形成品牌内容的增值服务。2.人力资源期刊的人力资源不仅包含专业的出版技术人员、编委、顾问,还有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的审稿专家队伍,这些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是做好学术期刊品牌数字化增值服务的源泉。开展有关出版发行、科技写作的课程讲解、培训辅导。推送学术资讯,如学术会议、科研讲座、重大立项等学科前沿内容。邀请科研机构专家教授、业内的领军人物作为平台的顾问,发挥行业智库作用,为企业开展类似项目申报、技术评估、专利转让等扩展服务,实现技术交流对接,为行业、单位建言献策,提高期刊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五)做好品牌维护及用户信息反馈

品牌维护工作分为内容维护和功能维护两部分。要求编辑定期对网站、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进行更新,利用大数据、语义分析、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分析网络数据,了解用户阅读需求、提升品牌服务质量、拓展出版范围,及时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测和升级,修复漏洞,保证品牌服务的正常运行。重视网络安全防护,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加强数字出版传播路径监控,设计应急处理预案,以防数字出版物被肆意侵权传播,保护作者学术成果。重视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定期发放用户调查问卷,筛选有效信息,对反馈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跟进。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7

一、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劣势

乡村是相对市、县、镇等概念而言较小的行政单位,一般专注于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等事务。这样形式的文化载体和旅游单位在发展文化旅游时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一)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首先,国家政策积极引导支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消息称,自2015年下半年国家将旅游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领域以来,首批1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已完成审核进入拨付程序,第二批120亿元建设基金的申报工作目前也正式启动,重点支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行、旅游小城镇和新产品、新业态等项目的开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党的报告也强调“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都致力于为乡村旅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提倡发展乡村文化式旅游,充分调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积极性。其次,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依赖乡村文化资源,乡村的地域范围有限,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梳理相对容易。文化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保存也相对完整。此外,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质,与城镇文化有明显的区别,许多城镇居民对乡村文化十分好奇。有了文化消费的需求,乡村文化旅游便有了发展市场。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

实际上,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保护的意识薄弱。现阶段,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很少,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乡村文化旅游的人才、创意与资金等较为匮乏,这些劣势亟待解决。所以,乡村文旅发展任重道远。因为乡村文化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即使过程困难重重,各地部门的开发积极性只增不减,城市居民的消费期望越来越高,乡村文化旅游甚至成为了一种旅游时尚,然而乱象也由此产生。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乱象

(一)乡村不经过自我剖析,盲目跟风

并非所有的村落都适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如果村落的规模过小,文化资源与周边村落相比不具有优势,这样继续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主要适用于传统村落,盲目跟风会造成开发资金的浪费,也会破坏乡村内部文化生态。所以,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之前要深入调查,进行客观理性的自我分析。

(二)同质化严重,缺少特色

中国的村落成千上万,大区域之间的农村形态较为容易区分。而小县城里的村落分布较为密集,彼此相邻的村落其文化内核和形态相似度会很高,如果蜂拥而上开发文化资源,必然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所以,要协调同一区域内部的乡村旅游发展,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内各村落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或者以某个村落为文化旅游开发主体,其他村落发展辅助型的副业,这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此外,很多区域间的传统村落,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存在无重点、无特色、缺创意的问题,乡村文旅业态千篇一律,这种现象也是需要反省的。

(三)忽视乡村文化旅游与市场对接

政府过大的扶持力度致使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忽视了市场因素。盲目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不做市场调研分析,不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没有精准的市场定位,就会割裂乡村文化旅游与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文旅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就会没有市场价值。

(四)缺乏经营管理理念,营销手段滞后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缺少优质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与专业人才,没有进行统一的策划与规划,乡村内的各类旅游产品与服务就会恶性竞争。营销产品、服务与渠道单一,乡村文旅产品与服务无法实现品牌化与“走出去”战略,村内产销毫无继续发展的动力。

(五)乡村文化旅游留不住游客,游客消费

能力“低”因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单一,大多数游客都是一日游,乡村文旅很少有回头客。这些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对乡村的文旅发展没有多大作用。乡村经济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和宣传,开发后劲不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之后,对乡村文旅的好奇心迅速消解。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类型单一,不充分不丰富,质量低下,无法调动游客的消费欲望。

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营销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不能毫无头绪地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完整的策划与规划。具体包括村落文化资源情况的评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的制定、行动计划的实施等,打造完整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做好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建设。

(一)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自我评价

1.乡村文化资源的分析

乡村文化资源的特质决定了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是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基底。文化资源以乡村为生产基地,是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可以代表村民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乡村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文化资源。村内的山水风光等资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留下人们开发过的痕迹,如耕地、用以祭祖的山丘等。二是村民为满足自身需要,亲手创造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农具、庙宇等。三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俗信仰、手工艺等。认清楚本村的文化资源的现存情况,能够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估打下良好基础。

2.其他区位条件评估

对交通、基础设施、人文自然环境承载力等客观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对于村民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进行评估。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载体,调动村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也至关重要。

(二)文化资源的升级发展以及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建立

1.乡村文化资源的收集、整合与筛选

初级阶段的开发首先要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乡村作为一个较小的行政单位,文化资源收集是可能穷尽的。但整理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级评估,筛选出其中具有重要价值或可以创造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乡村文化资源,然后再进行二次分流,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资源重复浪费。

2.乡村文化资源的二次分辨和再分类

乡村文化资源的分类需要分辨资源的主次,辨别文化资源的类型。要详细区分小众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或具有普世价值的无特色的文化资源,或具有普世价值的且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还要明辨文化资源内容的优劣。按照以上要求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再次筛选,对主要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化进行优先开发,形成差异竞争优势,将其他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排列整合,最终梳理出一个清晰的乡村文化资源开发脉络。

3.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升级

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升级需要明确改不改、改哪里、改多少的问题。首先,明确判断文化资源是否需要再改造,部分文化资源需在受保护的前提下保持原始形态,这样才会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增色。其次,明确文化资源改造的是内容还是外观,对蕴含迷信封建的文化资源进行内容上的改造,对文化资源外观影响到实际效果发挥的则需要进行外观上的改造。最后,明确乡村文化资源改多少的问题。文化资源的改造需要输入新的、有创意的元素,迎合消费者需求,彰显乡村文化的精髓,权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评分机制”或进行“数学建模”,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的优势。经过一系列整合与筛选,根据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系,针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特质量身定制不同的开发类型和方式。比如,对乡村整体的历史文化进行博物馆式开发,对乡村故事进行演绎类开发,对乡间活动进行体验式开发,对民间手工艺品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式开发,对村落风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观光式开发,对乡村小吃进行美食产品开发等。明确不同类型乡村文旅资源的改造、开发模式,也是创新升级的重要环节。文化资源的创新升级不能停留在文化资源本身,要重视衍生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应与乡村文化基调相吻合,为乡村文化资源输入创意与科技,通过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乡村文化,建立有核心、有周边、有特色、完整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夯实基础。

(三)乡村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

文化资源经过升级改造和保护式开发后,转化为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进行与市场的对接。

1.乡村文化旅游受众分析

第一,以体验乡村生活、塑造自我为目的的旅游人群。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从乡村农事生活中得到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体验,进而塑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部分人对乡村文化生活的要求较高,卫生条件要好,吃住条件要有保障。这样的状态下,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即使乡村风貌是原始状态的,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帮助乡民创收。第二,以体验乡村生活、收获乡土情感为目的的旅游人群。小品《跟着媳妇当保姆》中讲到:“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查三代也是乡下人,我们应该珍爱城市,可我们更应该感激农村啊!因为城里是乡下人的梦想,可在乡下有城里人的爹娘。”对于部分消费人群来说,乡村文化旅游也是一种“回忆”。他们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享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愿意为乡村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三,以贴近自然、休闲养生为目的的旅游人群。随着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城市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一批批城市的短暂“逃离者”涌向乡村。乡村优质的自然环境和慢节奏的生活,让这些备受压力的城市人得到暂时的放松。乡间旅游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体力与脑力,这使得一批批的城里人更加笃定了乡间旅游的信念。第四,对乡村文化充满好奇心理、求学心理的旅游群体。他们对体验与观光乡村文化皆有要求,是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这部分人群对文化旅游的内核和外在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乡村文化旅游总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那么就很难留住这一类型的消费者。所以,明确乡村文化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类型,对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和模式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2.市场细分与定位

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形成“文化资源—消费者与市场—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旅游”的开发体系,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最终形态形成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每一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都有“标签”。市场定位既受文化资源的影响,也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如绿色养生文化旅游的开发更适合生态文化环境优质的乡村,面向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应进一步确认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定位,适当发展其他附属产品。

3.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乡村文旅产品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应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代表文旅产品之间的差异,所以,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符号的建设尤为重要。以上乡村文化资源的筛选分级皆是品牌定位设定的基础,应选择乡村文化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符号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符号,加强品牌联想度。创立宣传体系,建立多渠道营销方式,实现营销与宣传相关联,与品牌建设相关联。第一,新媒体营销,通过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平台,以广告的形式宣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兜售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创立本村的文旅网站,开通网上预约等现代化服务。第二,发展体验营销,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形态之一,提升乡村文化体验的质量,进一步开发口碑营销。第三,通过整合营销,联动周边优质资源,共同宣传发展。第四,内容营销,依赖乡村文化资源吸引研学人员,召开乡村文化研究的相关会议。第五,事件营销,开发文化节日,吸引消费者。拓宽营销渠道,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推动文旅产品与服务走出去。

结语

文化品牌策划评估范文8

关键词:教育类展会;发展背景;现状;趋势

一、我国教育类展会发展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类展会进程逐步加快

1、国外教育类展会快速发展。国外教育类展会发展历史悠久、展览规模宏大,成型过程中极具品牌化战略意识。例如,德国国际教育与培训展览会,创始于1951年,展商超过800家,参观者超过8万人次,参展观众中有99%属于专业观众,历届展览面积均超过35,000平方米,展会品牌影响力及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国外教育类展会的快速发展使国内观众对此类展会的需求增加,更为国内同类展会的举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内展会借助国外展会的经验,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观念不断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政府更是不断强调发展成为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在如此国情下,国民对教育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年轻的父母们成为教育需求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开放的消费观念和先进的育儿观念,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所谓需求决定供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教育类展会作为一个良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将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展示在众人面前,让国民更好、更高效地了解教育教学。3、政府支持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报告提出了七个战略,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七个战略目标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应一马当先,足够的人才储备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础。在治国理念中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归根结底离不开对人才发展的积极培养和国家明朗的政策指向。中央会议多次提出要不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在此基础上,教育类展会精准落实精神,如“第7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精神的指引下,以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目标,主题内容以“聚焦未来教育大前沿,解读未来教育新热点,助力未来学校新建设”为核心,致力于落实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研究”的“十三五”计划,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二)国内教育需求日益增加

1、留学热潮不断高涨。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近14亿人的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不断革新,经济增长迅速,中国家长对教育需求迫切增加。据中国多家政府以及私人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愈来愈多的中国家长将孩子送出国留学。对于学子们来说,留学不只是镀金,更有国家对于海归的归国政策带来的福利。各种类型的留学中介机构趁此趋势悄然崛起并迅速发展扩大。而教育类展会是他们盯上的一块新空间,可以让他们找到新的市场的又一平台,在满足公众出国留学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教育类展会崛起的坚实基石。2、教育装备持续发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育装备展在各类教育类展会中占有一定地位,教育装备展是展示教育界各种新型成果的一个主要平台,是推进教育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运用高水准、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随着的精神指引,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是教育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运用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是各大高校未来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装备的更新换代是众望所归,现如今,已经发展出一条相对完善的教育产业链。

二、我国教育类展会发展现状

(一)数量及规模较大且持续增加。目前,随着全球会展业日益发展,中国教育类展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呈现出展会面积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和数量增长迅速等特点。在新的发展时期,教育类展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会展主题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类展会,全面提升教育类展会办展水平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会展业地位日益提高、作用日益凸显,对促进教育装备的消费、加强教育的合作交流、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展会发展教育事业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类展会不断被推出,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以“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为例,第七十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参展展位6,167个,展示面积1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200余家。第七十四届参展展位增至9,800余个,展示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多达1,485家。

(二)主题内容丰富、类型种类众多。我国会展业正处于发展时期,作为各地区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获得了诸多政策上的支持,各类展会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教育类展会同样类型众多,如:教育科技展览会、教育用品展览会、教育技术装备展览会、幼教展览会、电教装备展览会、教育展览会等。仅仅从展会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展会内容、展会主题十分丰富,创新的办会思路源源不断地出现。各教育类展会在展会内容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展会目标市场细分,形成定位准确,主题鲜明的特色展会,为展会的品牌化和持续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我国教育类展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主要问题

1、办展目标不明确,质量参差不齐。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已从小众转变为主流的投资对象,且中国教育行业的增长最具活力,教育类展会顺势而为,迅速占领市场。展会的差异性定位是保证展会质量的源头,展会宣传推广程度助力展会质量提升,展会中参展商、观众以及专业观众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展会的层次,展会满足参展商及观众需求、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是促进展会发展的根本。如今,国内仍有许多教育类展会不注重市场调研,对于参展商和观众的需求不能真正把握,办展目标不明确,致使展会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展会持续性较差。2、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结构失衡。会展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文化底蕴、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我国的教育类展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会展业相对滞后。虽然现如今产业重心逐渐有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相对于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基础建设、交通设施、会展设施等不完善,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缺乏对教育类展会发展的中长期区域规划,导致会展业发展的地区性结构失衡。这不利于教育类展会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也不利于教育类展会发展品牌化和形成产业链。3、缺乏个性策划,展会发展后继无力。个性、有特点的展会策划,准确、鲜明的展会主题定位可以使展会在一众同类展会中脱颖而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类展会将成为促进国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平台,引领我国教育类展会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多数展会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准确,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展会主办方只考虑短期利益,前期准备不足,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展会定位、营销、宣传和策划等核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参展商及观众的期望度和满意度,展会的声誉及经济效益不足以撑起下一届展会,往往举办完第一届便销声匿迹了。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展会长期发展规划。为保证教育类展会质量,政府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举办教育类展会的门槛,宏观把控教育类展会的发展,以达到增强此类展会总体质量的目标。制定教育类展会长期发展规划,推进专业性教育类展会发展可从展会内容的综合与细分两个方面进行。明确展会主题,让参展商不再鱼龙混杂,在根本上进行展会综合与细分,是明确办展目标的关键思路,有利于把握参展商及观众的真正需求,帮助参展商和观众高效率选择展会。2、提高地方会展市场竞争力。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等教育类展会不发达城市,应提高自身的产业优势,加强会展专业及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地方资源特色,培育品牌展会,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个性会展风格。对于会展业不发达的城市而言,要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建设自身,充分把握机会,借助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随着产业重心转移的机会,加强自身的原始积累,提高自身会展市场竞争力,将自己推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提高城市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要抓住机会,为会展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经济和文化环境,规划教育类展会中长期目标,吸引国际知名展会品牌入驻,助力教育类展会品牌化发展,为城市及展会提供可持续发展机会。3、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品牌展会。如今教育类展会应时代的发展顺流而上,数量迅速增多,而如何在如此多的同类展会中站稳脚跟,打开局面,是此类展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建立个性化定位,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展会的主要任务。根据举办城市的资源特色策划各种类型的教育类展会,在展会运作中融入当地文化,让展商和观众从心里认同两者的关系,使展会形成一种品牌。选择专业的策划、营销团队,定制个性化展会,充分利用各个城市资源特色,形成优质的品牌化展会。在精神引导下,各类主办单位也应抓住机会,把握当下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依托自身特色主题举办高质量的教育类展会,获得民众更高的关注度,提升自身品牌展会竞争力。

四、我国教育类展会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智能化是教育类展会的未来,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网络及多媒体,让展会数字化、立体化、智能化,实现展会智能化细致管理,节约人力资源及人力成本。随着虚拟现实、O2O、网络展会、大数据、APP、社交平台等技术高调出现在展会上,预示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展会向着智能化方向前进正是大势所趋。智能化展会将保证高效率、高品质、高满意度的展会品质,让人们享受更具有吸引力、高质量的服务型展会。而在教育类展会自身展览中,展品也将向个性定制、深度智能的趋势迈进,发展创新类科技教育手段及装备。开发完善网络展会使其替代实体产品展会,实现网上订货,让人足不出门,也能大饱眼福。

(二)国际化。现如今,教育类展会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教育类展会国际化是一种全球性趋势,但是中国教育“走出去”仍处于初步阶段。我国想要借助展会实现教育的交流互动,寻求更多的研究与合作,就必须走出国门,实现教育类展会国际化。我国教育类展会的国际化从各方面都与国外此类展会有着较大差异,有着很长的路要走。教育类展会想要国际化,就要有先进的国际化办展理念、国际化的办展功能、国际化的办展设施。在国际标准下本土化可以作为中国展会走向国际化的通道。另外,教育类展会举办所在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也是一项制约展会国际化程度的标准。而相互的,国际化展会也会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展会与打造品牌化、专业化展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品牌化。品牌展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这个行业内的发展动态,能反映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会。教育类展会品牌化发展无论在国内外都将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只举办一届的展会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展会通常很难盈利,只有教育类展会形成品牌化,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打造一站式会展品牌、设计会展品牌角色定位、输出会展品牌形象、强化品牌战略意识、打造网络品牌,提高政府、行业协会、主办方等对展会品牌化的意识,制定总体长远规划,是教育类展会品牌化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四)专业化。展会运作需要市场化、专业化,教育类展会的策划运作,必须考虑综合环境资源、产业状况及经济文化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一场展会的策划工作十分繁琐,活动内容的策划、制订宣传方案、进行经费预算、拟定营销策划、进行方案评估并且反复修订、直到策划审批通过等,如果教育类展会能够将这些部分交给专业的办展机构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运作,将增强展会吸引力、提高展会层次。这样一来,办展积极性、专业性将显著提高,展会的生命力也必将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潘玢渠.专业展览会的品牌建设研究[J].现代商业,2018(6).

[2]陈慧英.城市会展品牌塑造与实施路径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1).

[3]黄娜,李菡.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简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3).

[4]徐晓颖.大连会展业品牌建设与战略研究[J].消费电子,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