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艺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
艺术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中华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教育的背景,艺术教育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艺术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中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思考
摘要: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实用技能与艺术感染力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然后阐述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对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的问题,最后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定位;人才培养
现今时代,素质教育备受人们关注,而文化艺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个人的人文素质、艺术气质等方面的发展都具备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高职教育阶段对学生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作用,对学生进行优良、有效的艺术教育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与发展前景,对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
在高校教育中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其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以及发展中,在注重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够全方面地顾及各个学习方面与层次,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文化艺术教育方式与我国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理念、想法完全一致,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的结合。
2.有利于专业体系中的课程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也应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大众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开始提高对精神文明的关注与发展,这既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先进文化的进步表现。
【关键词】
群众文化;先进文化;背景;艺术教育;作用
一、群众文化在先进文化背景下的内容表现
群众文化在先进文化背景的作用下,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形成以及大众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目标中包括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社会大众都应当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关注,通过选择更为合适的发展模式,确保群众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群众文化教育活动应当结合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以此来带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的稳定开展。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传承探索
作者:王娟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更好地在人类文明中以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贯穿其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在世界文化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极大了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内涵,我国古老文明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先进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也将传递民族强烈的道德、情绪感染力及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就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做一探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文化是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赋予艺术神奇而特殊的魅力,艺术是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更好地发扬。这种文化与艺术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交融、升华中不断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那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
1.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对人们的道德、情感、人格都有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传统文化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经过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提升和认识的自觉,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判断、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对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等。
2.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艺术实创作和欣赏,但艺术精神高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指导着艺术实践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文化艺术精神不断提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人们的创造灵感、欣赏水平,对人们参与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文化艺术管理类论文
【内容摘要】“双创”新常态下,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师资的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现实契合度问题。文章旨在通过艺术管理类双师型师资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审视及其素质能力分析,引起相关教育人士对艺术管理类专业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关注。
【关键词】“双创”;双师型师资;人才优势
2015年由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此,“双创”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常态。毋庸置疑,人才是双创的硬核,是新常态的第一动力。为回应时代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积极踊跃地探索实践,为双创人才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实质性成果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中双师型师资的优势和价值
2019年初,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1]。因而,文化艺术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双师型师资,其意涵也应该是双能力型教师,既具有文化艺术管理相关理论的教学能力,也具有某种类型文化艺术机构管理或某种门类文化艺术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同时还应兼备思政教育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能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高度融合。
(一)互动汇通——理论与实践有机互补
目前,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多来自于学校和各类文化机构。来自学校的师资,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但缺乏文化艺术机构实践经历,知识和技能与行业的实际及最新发展存在脱节。而来自文化艺术机构的师资,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对文化艺术管理现状了解,但在专业理论修养及教育教学上缺少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经验层面的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层面的系统归纳、研究能力弱。两者各执一端,都不能适应文化艺术管理双创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作为具有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师资,他们的学缘背景及行业实践经历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双师型师资的知识素质结构多维融合,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互动汇通,给传统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双师型师资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创新项目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贴近行业实际,根据行业需求开发多个新的专业方向,为专业建设做出贡献,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此外,双师型师资由于具有行业机构工作经验,对行业有深度了解,与行业机构的对接更有效,融入得更迅速,也能更准确地判定合作目标与可能性。通过他们的引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更好地有机融合。
民族文化课程属性
一、民族文化是课程的源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为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是课程的源泉,离开了文化,课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是人类文化精华的汇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课程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内容来源于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出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各民族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不同的民族将其视为“精华”的文化选入课程中,作为其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2.民族文化个性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属性。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凝聚成各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柳州师专校本课程“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的开发是以传承桂中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课程内容开发主要来源。桂中地区不仅拥有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而且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盘古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这些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课程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以凸显课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为出发点,以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目标指向,以收集、挖掘、整理、提炼的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文化样态为主要授课内容。课程主要分为“桂中少数民族山歌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婚俗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葬俗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等八个专题讲座,每一个专题都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态、历史流变、文化生态、内涵价值等进行细致考察分析,厘清它们的内在差异,找出其文化共性,分析其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二、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果。自教育产生——特别是课程出现以后,课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担负着传递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各种人类文明成果的神圣使命。课程在传递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行筛选、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炼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科学性的课程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是一种对文化进行选择、传递、创造与反思的文化活动,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进行选择与创新的过程。就课程设计而言,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于基本的文化价值倾向,就课程实施而言,课程对文化的传递,是创新文化的过程。为了保障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实际需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柳州师专校本课程“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作为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一方面要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提炼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民族文化,如来宾麒麟文化、忻城土司文化、金秀大瑶山文化,以及壮族的歌谣、瑶族的舞蹈、苗族的服饰、侗族的鼓楼等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教学形式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由“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转化,即将收集、挖掘、整理、提炼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课程化”改造,按照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在逻辑,使“自在”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一种“自觉”的课程文化,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达到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目的。同时,作为传承民族文化载体的课程,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意识、增强学生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神圣职责。
三、课程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性
从传统的课程理论建构来看,课程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工具性存在,“文化课”往往成为“课程”代名词,课程学习被简单地认为就是“学文化”和“学知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程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完善的文化再创造的动态过程,课程具有能动的选择性、主动性和创生性,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构建自身文化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成就自身的文化特色,维系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存在,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的民族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从课程理论、课程政策、课程体制、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反思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就课程内容而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课程凝聚了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品性。柳州、河池的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民歌艺术的典范,是壮族族性的文化表征;三江的鼓楼、风雨桥以及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是广西侗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集中体现了侗族人们丰富的民族审美经验和充满诗意的生态意识;金秀独具民族特色,五大瑶族支系及其绚丽多彩的瑶族服饰文化艺术成就了金秀“世界瑶都”之美誉;形式多样的芦笙节、斗马节、坡会使融水成为“百节之乡”而享誉海内外;来宾的麒麟山文化和忻城完整的土司建筑则象征着壮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就课程实施而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课程的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展示桂中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态的过程,也是呈现桂中各少数民族独特民族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以一种文化自主性的存在,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品性”的“课程文化”品性。
作者:雷文彪 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为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教学,针对不同区域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特征,文章制定了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进行了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重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具体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9〕6号)(下文简称《纲要》,旨在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人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和《纲要》精神,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知,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为贯彻这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开设五个系列九个模块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十分广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较以前美术评述式欣赏课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国家教育政策推动基础美术教育实践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改革背景
结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要求和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社会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师范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重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具体的培养方法。教师教育专业改革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能力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及培养方法是时代、形势、社会、市场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程质量改革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为抓手,尝试建构实用性强、特色独具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教学体系,以此实现美术实践教学质量向高标准转变;课程改革突破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局面,促进实践教学形式向多元化转变,教学内容向开放性、综合性转变,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此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打造具有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美术师资培养模式。
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力逐步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础教育变革重大,但区域基础教育进步有限,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有直接关系,区域教育问题以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备受关注。部分区域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尤为缺乏,实践教学更为薄弱,因此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基础美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搞好区域基础美术教育资源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改革结合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特色,与时俱进加强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能力培养,构建区域美术教育均衡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使区域基础教育摆脱落后观念束缚,最终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倡导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体系是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培养符合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使其具备挖掘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教学资源之能力,和较强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教学能力。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对区域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环境创设民族文化教育渗透
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建立和发展》(批号:GS[2013]GHB1106)
摘要: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巧妙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物质条件与活动形式,创设以少数民族各类文化为内容的环境,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创设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在幼儿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环境。因此,我园在开展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与民族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把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有机的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