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例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1

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场地与绿色规划、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和节材五部分内容。设计中相应体现在绿色建筑理念在在规划阶段的通盘整体考虑、适应当地建筑气候性的被动设计策略。具体包括,合理的日照与遮阳设施、良好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合理的通风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污水处理及雨水中水利用、绿色材料用选用、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声环境、空气质量等等。如何实现这些设计策略转化到建筑设计,“不显山露水”地落实到施工图上,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最关键是要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手段采用“整体设计方法”。在项目初期建立一个由各个专业组成设计团队,团队定一个确定的目标——设计绿色建筑。各成员均以此目标作为准绳,来进行协调专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各专业的通力合作和全程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

2绿色建筑优化设计过程

2.1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的设计优化

在规划阶段,分析场地中的气候资源特点,结合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从空间布局和朝向选择上对建筑的热、声、光、风场等进行优化。建筑设计项目一旦通过报规,是很难进行修改调整。如果前期仓促定案,会造成先天不足,是很大的缺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归谷低碳小区日照强度计算图,通过总平面设计的优化分析,对建筑物平面布置和体型的调整,优化建筑的阴影分布,保证充足的日光进入每一栋建筑内,日照效果达到最好。对建筑物进行通风模拟,以确定最佳的布局方式,并优化室内外空间布局,形成穿堂风,使建筑物达到最好的通风条件。该项目的室外风环境CFD模拟风场。

2.2建筑气候适应性与设计优化

在深入分析不同经典绿色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气候区建筑设计创作的研究,发现地域建筑的创新与发展都涉及到建筑基本属性。如功能与空间、结构与构造形式、室内外物理环境、经济投入、地域风格等,反映出安全、经济、舒适、美观等性能特征在建筑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建筑外观是在顺应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按照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审美等的要求,作用于建筑,是地域建筑给外界的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的功能是在满足工作与生活需求这一共性的基础上,对文化、宗教信仰、工作与生活习惯等个性特征的满足;环境问题是人工环境带给人体最直观的感受,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也会导致资源、能源利用的差异;经济性决定了选取材料和技术的衡量标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制约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除此以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目前以及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何建筑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之一,尊重自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是当务之急。通过对不同建筑的功能、文化、气候适应性研究,认为绿色建筑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遵义市科技馆效果图,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地处山区,海拔高差较大,气流、降水以及气候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建筑场地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以石作为造型理念,采用半覆土建筑形式,以厚重实体回归自然,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延伸入土中,整个体量从屋面到松林做到自然过渡,浑然一体。利用地下土壤的热稳定性和地下温度的恒温性,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色,具有创新的理念。建筑设计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通过计算机模拟,采用围护结构隔热、遮阳,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加强自然通风等技术措施,来减少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功能要求和室内舒适度。护结构主要为非透明实体围护结构,以减少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对建筑室内过热和空调能耗的增加,同时满足科技馆建筑室内采光与照明对科技作品、艺术作品的功能要求。半覆土建筑形式对场地内地形地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避免进行大开挖,大填方。对场地内的水系和现有植物进行利用。景观专业对现有水系和植物的利用,包括现有竹林,树木,灌木等等。结合给排水专业设置雨水蓄积方案,确定雨水蓄积的方式和位置,雨水蓄积同时作为景观水景,同时满足功能和绿色建筑对水资源节约的要求。瓦努阿图国家会议中心效果图,瓦努阿图位于南太平洋,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4℃,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1.6℃,年平均气温24.1℃。全年太阳高度角较大,直接辐射强。气候温和湿润,属于典型的低纬度海洋性气候。建筑设计尤其注重遮阳、通风。利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海陆风的昼夜变化特点,增强自然通风效果。地形对风向和风速的修正以符合项目所在的背景风场。利用种植屋面良好的隔热机理和热稳定性,完全消除太阳辐射得热,实现超低能耗的运行方式,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昼夜海陆风和建筑平面通风流线,采用外挑屋面遮阳结合采光设计,具有遮阳功能的走廊和挑檐,在减小空调负荷,降低空调能耗的同时,可实现自然光亮度、均匀度满足使用要求,并有效控制眩光,最大限度减少昼间人工照明用电等。项目建成后,结合绿色运行手段,可望称为低纬度海洋性气候地区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典范。从以上工程实例可看出,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建筑将有利于气候的自调节作用,这也是自古以来人类总结出的、今天流行的被动节能技术设计方法。因此,通过被动式自然能源的应用,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利用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自然通风等将室外温度波的衰减、延迟特性、围护结构内表面平均辐射温度(MRT)的日平均值和波幅值控制在人可接受的范围内。这种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节能技术,尽可能延长基本热舒适时间,减少采用主动干预室内热环境的方式实现热舒适环境时间,也就是说尽量减少空调和采暖时间,是气候适应性节能建筑的核心,也是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和方向。

2.3建筑形态设计与节能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与一般设计的根本性区别在于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代替感性认识,可以说没有定量化的分析就没有理性绿色建筑的诞生。采用计算模拟分析手段来推敲设计策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而优化建筑设计。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建筑围护结构屋面与外墙没有明显的分隔,而是屋顶由一个圆柱穹顶直接落地,屋顶采用透明材料和金属夹芯板形成虚实相间的“竹节虫”。对围护结构的热工与节能设计受到很大的限制,屋顶中天窗的比例高达28%,带来较大的空调负荷和高昂的运行费用,需对屋盖方案进行优化,经过模拟分析并与建筑设计进行交互优化调整,实现整体节能。可以看出方案一、方案二、方案四较方案三的装机负荷大34.9%、9.5%、23.9%,遮阳系数不同时的负荷,当SC=0.6)时,四种方案分别为30.2%、8.2%、0.0%、21.0%;当增加玻璃的遮阳系数由0.6降低到0.5,三个方案的装机负荷可分别减小6.7%、9.3%、8.3%由此带来设备初费用降低,机房面积减小400~2500m2,管道费用减少3%~15%左右。因此,我们在定量的计算模拟分析有时甚至纠正感性认识的错误。比如我们在采用能耗分析软件研究发现的西向水平遮阳措施对改善西向房间的热工性能也有很大的帮助,纠正了通过感性认识一般认为的西向水平遮阳措施对房间遮阳帮助不大的认识,进而可调整相应的设计策略。节能的同时为建设方节约投资,在投标方案竞争中定量地体现出设计方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

2.4采光遮阳与建筑设计

由于建筑进深大,侧窗采光造成内部采光不好,均匀性差,根据成都冬季日照率低和夏季太阳辐射特点,为保证大部区域白天不需人工照明,设置采光通风遮阳天窗,以及玻璃幕墙顶部通风遮阳措施,保证了候车厅深部空间日间自然采光满足亮度和均匀度要求,并在候车厅不同部位的环境平均辐射温度控制在27℃以下,使侯车大厅处于舒适性范围,同时降低空调能耗。由此,在西侧玻璃幕墙和天窗应采取遮阳措施。下图给出了采用倾角为10°的百叶遮阳措施后外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特征曲线图,由图可看出,采用百叶遮阳后,可以大幅消减对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从而改善夏季室内的热舒适度,降低了空调能耗。

3结语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

1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1.1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

近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乡村旅游发展。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其一,结合当前的基本情况,以其富余劳动力情况、基础产业状况、传统文化背景及拥有的自然资源来因地制宜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理念,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在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镇彭坊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就大力结合当地的基本情况,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与茶园产业相结合,形成了观光、旅游、采茶、体验、养生的综合体;其二,结合当地传统的建筑设计风格,来打造具有自身独特标识性的建筑群体,以此作为观光旅游的综合项目,例如,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休闲观光茶园中采用的就是福建人特有的土楼建筑设计风格。只有这样明确发展理念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1.2乡村旅游的运营模式

现在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建成之后,往往都荒废了,一方面,受制于现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地方太多,导致很多时候乡村旅游项目没有自己的独特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受制于项目建筑设计风格没有特点,无法满足越来越追求高设计感高逼格的人民,导致乡村旅游往往宣传之后,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回头客了。因此,在运营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基础建设外,还需要通过网络技术去维护自身旅游ID的建立,构建出一个只属于自身的独特IP。

2休闲观光茶园的建筑设计特点

2.1从功能上来说

休闲观光茶园的建筑设计必须要有观光园、休息区、采茶区、制茶区、品茶区、拍照点等建筑,同时要结合当地建筑风格及设计美感来设计并且建设,例如,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土家茶园中,以圆形土楼为基础,统一观光园、休息区、采茶区、制茶区、品茶区、拍照点等建筑的设计风格,在制茶区中就是采用圆形土楼土寨,在其中用竹编簸箕摆成圆形和楼的形状一致交相呼应来晾制,就是这样完成了建筑设计风格的统一,同时完善了休闲观光各功能区域的设计统一。

2.2从文化上来说

当然每个地方的建筑设计风格都代表了其地方的传统文化及信仰,在构建休闲观光茶园建筑的过程中,就要通过细节来表现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1]。例如,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当地建筑都是采用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通过大屋顶脊吻的不同可以细节化表现出当地的文化风格,同时这些不同的建筑细节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鳌鱼(龙鱼)脊吻,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哪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通过建筑设计风格的细节表现来凸显本地的文化特色,便于与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

3乡村旅游中休闲观光茶园的建筑设计探索

3.1建设绿色建筑,贴近自然风貌

在休闲观光茶园的建筑设计中应当贴近当地自然风貌,毕竟茶园是一种基础的农业产业,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同时坚持绿色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理念。引入当地的生态因子、历史因子、文化因子、及游客因子等装修室内。在装修材料方面,可以利用本地建筑材料为主材[2],节约建筑成本的同时,保证本地风味。在木质材料的应用上可以利用当地富有的树木种类来进行装饰,在室内装饰上,可以种植一些本地特有的绿植凸显绿色建筑的理念,将建筑紧密的和本地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当然休闲观光茶园少了不休息区,在对此类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三个要点,其一,保持当地的基本文化风格,保持独特的吸引力;其二,设计选址尽量离茶园近一些,一方面,方便旅客观光休息,另一方面,凸显茶的种植文化;其三,就是要对公共空间进行安全感设计,让旅游在第一时间不会反感,留下好的印象。

3.2外部设计符合整体风格凸显地标建筑

在休闲观光茶园的外部设计中必须要采取相类似的整体风格,例如,安徽省歙县的徽派建筑,就是采用相类似的建筑整体风格,利用细节差异区体现地标建筑。在外部设计过程中,尽量使用传统茶文化的颜色选择,例如,水墨画的水墨色,茶叶的绿色等,使得建筑颜色与茶园主体相呼应,同时利用当地文化中的建筑细节的重要性及建筑大小,来凸显出建筑的重要性,形成休闲观光茶园的地标性建筑,为其构建中心文化点,以此来设计建筑风格侧重点。

4结论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其旅游项目的质量,必须要利用休闲观光茶园这个以传统茶文化来做突破点的乡村旅游项目,以此来进一步乡村旅游破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休闲观光茶园的建筑设计风格就尤为重要,笔者将继续沿着当前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和创新其模式,以期为今后的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杨雅新.乡村旅游中休闲观光茶园的建筑设计研究[J].生态旅游,2018(12).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3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深厚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在茶乡旅游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助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升茶园建筑设计的人文性,提升人们的文化体验,丰富旅游形式,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树立茶乡旅游品牌,为茶乡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乡村旅游为视角,对观光茶园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茶园建设

作为茶文化的诞生地,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厚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茶乡,其文化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紧紧融合一体,极具地方民族特色,近些年来,我国为了扩大旅游内需,开始积极构建茶文化旅游体系,茶乡的茶文化旅游也成为了中国旅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茶乡旅游中,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设计成为了最关键的部分,建筑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与人文精神,合理科学的设计茶园建设,不仅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越的观光体验,还能够树立茶乡品牌形象,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1乡村旅游中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

地处我国斓沧江畔的石南被誉为我国的绿色生物宝库。石南地区由于常年降水较多,且因其位置特点使其当地的气候非常温润,所以该地区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而正因为地区的优势使其存在众多的自然茶园,且拥有数千年的原始茶树。可以说是茶的发源地,一些有关于茶的历史以及茶艺文化大多都出自该地,从“太华茶”到“滇红”名茶就可以见得,该区域存在着大约数万亩地的茶园,在这些茶当中有很多被誉为全球名茶,是全球比较知名的茶叶品牌,因此被誉为规模大且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茶之乡”。“茶文化风情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被政府定为重点发展的对象,直至二十世纪初期这个项目才真正实施完成并投入运营,在项目的建设投资金额高达3500万元,在茶园设计师接手该项目初期,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茶园内部观光建筑的风格进行规划并确立,而且要使融合了茶文化的观光建筑能够体现本地茶文化特色。由于地区的居民是由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所以观光建筑的风格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及审查来制定方案,最终决定以最具代表性的侃族居民建筑特点作为主要的茶园建筑风格,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建筑风格最为辅助风格,该茶园经过多年的经营,侃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并借助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技术推出了以植物或动物为内涵且寓意着吉祥的图案,其体现了具有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将吉祥图案应用到茶艺馆当中,可利用茶艺馆内部的所有能显现吉祥图案的物件来体现民族珍贵的财富,这不仅具有传承茶文化的作用,还能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到茶精神的内涵。

2茶元素在茶园建筑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茶文化风情园内部具有很多建筑设施,其中包括:茶艺馆、茶叶加工坊、茶餐厅、民族特产便利店以及配套性的建筑等等。从整体的角度来讲,该茶园建筑将“精致”、“雅致”的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下就茶文化风情园内部独特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及介绍:

2.1茶文化陈列馆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博大精深,经过代代传承使得茶文化源远流长,让真善美的精神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流淌。将色香味形基于一身的茶叶融合于真善美精神当中,可以更好地将两者所具有的特点展现给大家。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爱好喝茶、品茶、论茶,茶文化自始至终就属于雅俗共赏类型,上至高官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具有饮茶的习惯。在茶文化风情园建设茶文化陈列馆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茶叶的历史文化,利用一个独特的空间来承载茶叶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茶文化陈列馆的平面布局之上,按照汉居厅房合围庭院的设计方法来陈列和展示茶文化,使整个展馆的布局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让过来观光的游客能够体会到陈列馆的有序和亲切。陈列馆的四周是由各建筑物围合而成的,所形成的陈列馆占地面积约为500m2,并建设了专门用于茶艺表演的展示台。茶文化陈列馆的整体建筑风格不仅囊括了本地自然的地区环境,而且还具有现代的文化气息,这也是茶文化陈列馆的魅力所在。

2.2茶叶加工坊

茶叶的选取和加工过程十分严格,在经过严格筛选茶叶品种之后,摘取完整的茶叶,并经过晒晾、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才能让茶叶的口感可以完美的展现出来。经过严格的加工工艺流程的茶叶可以为观光者提供良好的茶水,也可以让茶叶得到更好的传承,观光者在浏览茶叶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茶叶工作人员的艰辛,此时对高品质的茶叶也更有敬佩之情。由于观光者深入了解了茶叶加工厂的加工过程和设计理念,因此对原始建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让具有时代特点的茶叶作坊得到良好的宣传,让茶叶产品更具时代感。茶叶加工坊的设置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前来观光,也能够让茶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这对于茶文化风情园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

2.3茶艺馆

茶艺馆是良好的展现茶文化和茶道思想的主要场所,因此茶艺馆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展现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艺馆在一定程度上宣讲茶道精神、咏唱茶歌的同时,对茶有更详细的描述。一则茶可以润喉清爽,二则茶可以健身通畅,三则茶可以提神醒脑。因此具有众多优点的茶叶品种更受到当地人的喜欢,也更受到广大观光者的爱戴。喝茶讲究口感和火红,对茶叶的品种和水源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让观光者可以更好地品尝到口感纯正的茶水,需要严格筛选茶叶品种,把质量过关的茶产品在茶艺馆中进行销售。观光车旅游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休息和休闲,因此喝茶可以让观光者得到一个安静和清新的环境。还有为了给观光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饮茶场所,可以让观光者在浏览茶园中美好景色的同时,可以品尝到一杯香甜可口的茶水。透过茶艺馆的玻璃,观光者可以在室内更好地欣赏茶艺节目和茶艺表演,在品茶的同时领略大自然与建筑物相互统一的美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超脱自然的感觉。

2.4茶餐厅

茶文化风情园在总体上是以人物设计为主要形式,周围设有不同茶文化风格的经典人物,可以让观光者更好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单一的建筑风格会显得过于单调,因此为了避免观光者产生审美疲劳,需要设立别具一格的茶餐厅,在保证可以与山水良好融合的同时,让茶餐厅更好的展现当地茶文化特色,茶餐厅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以展现优秀传统茶文化为基础的,保证可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内容呈现给广大观光者。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涵盖着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茶餐厅可以更好地向观光者提供不同风格的茶文化特色服务,在满足观光者娱乐、休闲、消遣的同时,让观光者在精神上得到享受。

2.5民族休闲小屋与歌舞广场

汉族的主要建筑风格以“栏杆式”为主,更好地体现了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需要更好的展现具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建筑风格,需要以四壁落地屋为基础,将融入茶文化的建筑理念良好的进行展示。可利用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广场,让广场的进出口以东西南北四面更加开阔,广场中间竖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木质雕像,让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茶文化木雕呈现在广场中央。为观光者展示茶艺表演,也可以很好的宣传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历史。我国的茶艺表演有多种形式,将茶艺表演与舞蹈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展现茶艺表演的高超技巧和文化精髓。旅游者在观看茶艺表演的同时,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茶文化,随之就会产生对茶叶产品的购买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了当地茶产品的销售量。茶艺表演与音乐伴奏可以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广大的观光群众。大型的茶艺表演多数会在少数民族的节日中进行展示,能够更好的表现采茶农民的艰辛以及在采茶过程中的喜悦之情,这需要编排出能够展现出茶农辛苦工作、勤奋劳动精神的茶艺表演。让当地具有辛苦劳作、积极进取精神的人民成为观光者学习的榜样。

2.6民族特产便利店

茶文化风情园在进行茶文化宣传时,可利用售卖相应的茶产品来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建立了民族特产店,通过售卖茶产品让民族特产店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建筑师为了发扬茶文化的需求,需要将特产店以茶文化为主题来建立相应的格局和风格,也要充分体现茶文化的主要特色。因当地民族特产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以普通民用住宅设计风格为基础,运用一定的建筑手法和设计理念,让每一位观光者更好的领略当地风土人情以及茶文化的特色。总之,茶园建筑设计要以提升茶文化旅游特色,为人们营造更好的旅游体验为目的,综合各种茶文化元素开展建筑设计,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对茶乡观光生态茶园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国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在茶园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实现住宿、旅游以及购物、娱乐等功能的整合,重视人文关怀,提升旅游体验。目前茶楼、茶叶产品,茶艺表演广场,民族特产等,都是提升茶园建筑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这些元素,能够很好的吸引游客目光,使游客对茶园建筑印象深刻。最终达到提升茶乡旅游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娜.生态观光茶园对产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考古,2013(5):244-249.

[2]王苗苗.福建休闲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5(6):117-119.

[3]王应霞.观光茶园对产茶区旅游发展推动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183-184.

[4]李荣林,李薇薇,彭英,周建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3):49-52+55.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4):69-72.

[6]王彦伟,刘宁,马军山.基于休闲观光的茶园提升改造设计初探———以宁海县桑洲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5(7):27-29.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民宿;建筑设计;传统;民居建筑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旅游方式也从原来的标准化向个性与多样化发展,游客们愈发想让自己的旅行更加具有独特性,满足自身文化体验的需求与愿望。正是基于此,传统的民居和民宿建筑成为旅游的新的热点,增加对这些新热点的研究与应用,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提高文旅项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民宿相关概念概述

1.1民宿的概念

民宿作为一种介于家庭居住和酒店之间的居住形式,一般是指屋主将自己的闲置(或改扩建)住宅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进行适当包装,来为游客提供短期住宿,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的一种服务形式。

1.2民宿的特征

由于民宿一般是基于屋主的闲置(或改扩建)住宅进行再装修或改建而成,因此其居住的面积较小但是居住的配套设施都较为齐全,并且民宿与酒店的标准化住宿不同的是更多了一丝“人情味”,使得游客有种回到自己家中舒适感和亲切感。除此之外,屋主还会适当根据地方特色来对民宿进行装修与布置,使其具有多元化,更加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

1.3民宿的类型

民宿建筑按照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大致分为城市型民宿建筑和乡村型民宿建筑,前者主要多以公寓式大楼的形式呈现,后者主要依托乡村的旅游业进行发展,具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民宿按照产权又可以划分为传统型民宿和社会型民宿两类,前者是指屋主将自己的空置房屋进行在改造后对游客提供住宿,而后者则是由投资者租赁管理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民宿的设计特色进行划分,房屋改造型民宿是给老房子配备上现代化的住宿配套设施,使老房子特有的历史感得以发散出来。而复合型民宿作为近年来游客的新宠儿,在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同时还配备相应的餐饮服务和主题艺术空间,例如:照相馆民宿和网红主题民宿等。

2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现状

虽然我国对于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开展较晚,但是国家出台了诸多的政策和法规,为各省市和地区提供了多种对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极少数省市和地区能够实现对传统历史民居建筑保护和修缮得当的目标,绝大多数省市和地区存在着对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大面积拆毁重建或者花高价修建仿古建筑的现象,使得我国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逐步真正成为过去的历史。

3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民居建筑在保护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居民们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旅游带来的收益,从而对历史传统民居建筑肆意进行毁坏或者重建,即使留有部分被保护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也只是采取简单划一的保护模式并且造价重金去广泛建筑仿古建筑,使得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很多的居民都认为历史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封建、落后的象征,不能给予有效保护,反而支持将其拆毁建成楼房,加上民间手艺逐渐失传,民间习俗和特色逐渐淡化,从而使历史传统的民居建筑得不到有力的保护。除此之外,很多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建筑年代久远使得其再利用率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且未能及时得进行修缮,使得其逐渐变成危房,居住的危险性不断累积。

4重视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意义

在民宿建筑进行建筑之前,要对所处地方的地理和人文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历史传统民居建筑融入民宿的元素和配套的现代化设施呈现给游客,使得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在得以延续的同时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传统村落得以发展的同时,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成功达到历史传统民居建筑转型的目标。除此之外,重视民宿建筑设计,保留特色建筑,挖掘其经济价值潜力,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良性的循环,使大量的老房子达到现代建筑的居住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增强居民自信;使村落居民的居住率上升,同时还能够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得以缓解,且通过民宿的居住形式使得游客在外出旅游了解当地自然景观之时还能体验到“家”一般的当地历史和人文景观,通过将民宿建筑设计的方法运用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改建中,可以实现“对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当地“村落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良好效果。

5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应注意的事项

5.1整体规划方面

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整体规划中要保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及其附近的景观和街道进行修建,并且新建筑的设施不能完全进行仿古建造,更不可以将其他地方的特色建筑引入其中,要确保历史传统名居建筑在改造后仍能保持原貌,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5.2内部功能布局方面

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在保留其原有的功能同时,结合现代民宿建筑的设计要求,对其提供现代化居住功能空间和配套的厨房和照明等设备,来使现代人居住的需求得以满足。

5.3外部改造方面

对于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外部改造,主要是从其建筑的立面、建筑外的道路和绿植等方面,运用现代美学理论和手法进行改造,从而使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实现成功转型。

6实现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措施

6.1对老旧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改造

针对老旧传统民居建筑的改造往往是仅有一间甚至几间房屋,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对整个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并对村落的不同区域进行不同主题的划分来使游客能够通过多方面了解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历史。

6.2努力打造提供优质服务的精品民宿

倘若想打造提供优质服务的精品民宿,民宿管理人员可以摒除只雇佣用专职管理人员的传统模式,可以通过对原住民和返乡青壮年进行集中培训的方法,让其成为管理人员,使得乡民成为民宿的“主人”,从而在为乡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家”的味道和“人情味”。

6.3增加民宿的体验活动

民宿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特色等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来使得游客的短期旅行增加多样体验,传统村落可以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同时发展本村落的特色体验活动,例如:有机水果的采摘、特色文化节日和民间传统手艺DIY等,使得当地村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其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手艺得以传承下去。

6.4对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配套设施进行改造

历史传统民居建筑要将现代配套设施融入其中,对其通风、采光、电气通信、排积水和厨卫设施都要进行恰当的改造,使游客在体味到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原汁原味的同时仍旧能享受现代化舒适的居住条件,使其居住的需求得以被满足。

7结语

综上所述,民宿建筑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保护历史传统民居建筑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正基于此,实现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对我国的历史学术界和旅游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只要相关各级各部门及时得当处理,人民对历史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就一定可以民宿建筑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向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超.浙江省下樟村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8.

[2]袁梦霄.民宿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与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3]王轶楠.基于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7.

[4]陈蕾西.北京民宿建筑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5

1.1建筑设计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续和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需要对城市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其中包括建筑、交通、绿化等各个方面。城市建筑设计的合理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建筑设计的规划,建筑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针对建筑的不同功能不同的地区要做出不同的建筑规划方案,实现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城市风貌的目标。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使城市的发展质量与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城市利用空间的考察,了解城市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中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等,建设相应的建筑群,从而使城市的建设布局更加的合理化。二是能够使城市规划方案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在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目前的发展需要,而且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建筑设计,并且还要考虑其设计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要注重把握其城市规化建设的度,不能搞“面子工程”,这样不仅浪费资源,更背离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1.2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经济调控作用

城市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调控的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城市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进行调控,在审核城市建筑设计方案时,注重对城市设施分布以及布局进行调控,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能够使城市建筑布局也更加的趋向合理。二是对城市的经济进行调控,城市发展水平,主要是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来体现的。因此对于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研发区进行空间上的调控,以促使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保障城市的经济安全。

1.3建筑设计能够促使城市规划工作稳步进行

城市的规划工作包括各个方面,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等。正因为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所以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保证城市各个行业的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如果没有合理化的城市设计,就会造成城市各项工作不能稳定运行,短期内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长期则影响社会稳定。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2.1建筑设计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各项设施与布局也更加的合理化。现代城市的发展布局与城市形态主要由经济水平来决定。在高度发达的城市,根据不同的生活工作需要,其建筑布局分工也更加的明确,如:住宅区、行政办公区、娱乐区、旅游区、工业区等等,这样的分布容易形成群聚效应,各个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相互利用,并节约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使城市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絮的进行。

2.2建筑设计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其各方面的联系。从而使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它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建设方面,城市的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时展需求来进行微调整,使城市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发展速度进行分析,根据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设计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并针对发展的需要,去指导城市的建筑设计。不能用宏观城市规划的理论,去指导瞬息万变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

2.3建筑设计方案在在城市产业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每个城市产业发展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因此,每个城市都有其相适应的建筑设计风格,如: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城市,多以工厂为主体,于是形成了工业性城市的建筑风格;以旅游为主体的城市,多是自然风景、文化古迹,因而形成了旅游城。针对城市产业的不同,要设计出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工业城主要是对其电、水、厂房的规划建设;旅游城要在美化环境、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开发。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其产业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促进城市的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4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化发展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城市因发展速度快,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而建筑设计为城市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依据,因此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化的建筑设计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规划发展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与景观区、经济区、工业区相协调,与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周围的风景、古迹相适应,这样的科学规划方案,不仅能够保持城市原有的活力、特色,并且还能形成城市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3结语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古建筑;融合

前言

古代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我国建筑设计的多种格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将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发扬和传承下去。

1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与特点

1.1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古建筑的设计多采用木结构,并且这些木结构的建筑要素往往涉及大梁、屋顶、山墙等多种建筑因素。其采用连接方式多以软性连接为主,因此具备更佳的韧性。古建筑的墙体与现代建筑中的墙体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古建筑中的墙体并不能发挥承重之功效。在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墙体既可作敞开墙、又可作幕墙,可以帮助建筑打造出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1.2建筑平面的特点

大部分的古代建设是以4根木桩围成的一个方形的“间”为单位的,且“间”的数量与大小影响着古代建筑的大小。在我国古代是以奇数作为吉祥数字的,因此在古代建筑中“间”的数量是单数,而其数量越多,代表主人的地位越高。

1.3建筑群体的特点

我国古代建筑群是由“间”来沿着建筑的中心线向着两边来对称分布的院落。重要的建筑是建设在中心线上的,这表现出集权的地位;次要的建筑则建设在中心线的两边,而两边也是对称建设的。另外,在古代建筑中虚实相间的庭院变化较多,其讲究的是建筑层次性。

1.4建筑装饰与色彩

古建筑采用的装饰构件多为檩、斗拱、椽等,其装饰作用主要是通过构件上的雕刻来进行体现。此外,在古建筑的门窗、匾额等处会采用雕刻、美工等技术,在满足为构件增添色彩的同时,还能工充分展现我国古代的文化底蕴。

2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风格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设计融合形成的风格就是仿古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当今建筑行业中还是备受相关单位青睐的。仿古建筑虽然施工采用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等都是现代建筑施工时所采用的,但是在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在借鉴古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变所形成的。仿古建筑并不是对古建筑的照搬照抄,其需要将古建筑设计元素与现代装饰工艺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加以创新,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兴起已有一定时日,其兴起可以追溯到清代的鸦片战争时期。当时外国侵略者大规模侵华,有部分建筑家跟着一起到了中国,他们就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融合到了本国建筑中,这就是最早的仿古建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在西方热风潮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建筑大量被推倒,当时出现了不少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可以说当时仿古建筑的发展遭遇了一个尴尬的“瓶颈期”。近些来,随着社会各界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苏醒,仿古建筑热潮又开始苏醒,不少建筑设计人员又开始反思如何在现代基础的基础上巧妙融合古建筑元素,使得建筑能够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情怀。

3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3.1实现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古建筑具有明显的南北两区域特色,北方建筑主要是为了展示主人的尊贵身份及高贵地位。北方的宫廷建筑,特别是北京故宫,大多采用青砖黄瓦,通过这种建筑风格来彰显皇家之气。同时,北方建筑多讲究风水、方位,像是宫殿周围的建筑都要做的相对矮小,这样才能突出宫殿的尊贵。与北方建筑不同,南方建筑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要重点凸显人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南方建筑大多巧用江南地区的地势地貌及植物河流,将其与院落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来增加建筑的自然风格。虽然说现代建筑对古代宫廷建筑的属性进行了弱化,但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其还是希望能够在现代建筑中增加相应的自然属性,通过利用自然、接近自然来增强现代建筑的自然特色。这种思想其实是融合了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是在新时期下对古代建筑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若是充分将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将古代建筑设计思想进行巧妙融合,可以在降低建筑施工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于自然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像是厦门大学的科学技术中心就是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实现有机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3.2古代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建筑建筑材料多以木材料为主,现代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混凝土,当然在现代建筑的某些特殊区域还是需要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古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算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体现。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巧妙利用建筑木材的特点,通过制作艺术造型来凸显木材亲近自然的那种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建筑大师何镜堂提出的“建筑美学”的概念就在世博会上的中国馆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国馆底部采用混凝土及钢结构来表达稳健的结构美,顶部采用的56根衡量木则是借鉴了古建筑中斗拱的设计精华。中国馆将古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完美融合,以此来表达实现我国古今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好夙愿。

3.3改造古建筑群或对古街进行商业改造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的一个体现就是对古代建筑群外观的改造或者是对古街的商业改造。这种情况大多是在旅游景点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吊脚楼是以木材为主建设起来的,而木质结构的建筑是不适合作为酒店、餐馆的,为了满足古城商业旅游的需求,这些吊脚楼建筑由钢筋水泥改造为多层的建筑从而满足经营酒店、餐馆的需要,在凤凰古城的核心地区建设了七百多家的酒店与旅馆,还有2000多家的餐馆。另外,在保护了凤凰古城古建筑的原貌的基础上,把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与特点融合到古街的整体规划中,这不仅能够保留古镇的古建筑,还可以把古镇的局部改造为商业去,使游客在欣赏了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现代的服务,从而促进凤凰古城旅游行业与经济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吸取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理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76.

[2]刘爽.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5.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利用地域性和民族性发展旅游业。在全球化的今天,旅游建筑的多样化和地域化正在逐渐减弱,建筑风格逐渐趋同,很多地区的旅游建筑已经缺乏辨识度。那么,通过旅游建筑这一载体来表达对传统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很好的切合点[1]。为了使旅游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突出旅游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建筑发展趋势及现状

旅游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既要体现民族文化,又要满足旅游功能,具有文化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2]。地域性特征是指建筑扎根于具体的环境当中,受到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民族文化的条件限制。由于人们对于旅游业的逐渐重视,不同类型旅游建筑物种类增多,导致国内旅游市场出现平民化、多样化等发展趋势[3]。再者,随着国家的号召,旅游景区逐渐注重生态功能,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也是当下旅游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机械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传统建筑形式不再继承,模糊了地域上的限制,被替代的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化建筑,这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多样化的特征。此外,还有很多商家为了减少成本投资,在没有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情况下,随意拼凑建筑符号,造成了旅游建筑符号比例上的失调。这种旅游建筑设计缺乏理性的思考,忽略对当地民俗与地域特征的深入了解,使各地区旅游建筑缺乏地域性和民族性,导致建筑形式逐渐趋向同化。

2传统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2.1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将环境考虑作为建设旅游建筑的出发点之一[4],其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应该受环境制约,与环境相呼应,获得与环境相协调的造型,在旅游建筑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带来的优势,将建筑形态与当地自然环境建立联系,使其具备一定的识别性。例如福建武夷山庄(见图1),基地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建筑造型上,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结合山地地形的布局与构造简单的坡顶组合,体现了独特的乡土建筑风貌,是建筑结合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经典作品。此外,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的建筑风格也是建筑结合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经典作品(见图2)。国宾馆为了与现有环境相呼应,建筑造型化整为零,把整体形态分为多个体块,屋顶继承了唐代建筑风格,做成8米挑檐,三段式的立面比例,并通过金属、玻璃等建筑材料体现建筑当代背景,遵循将环境制约作为设计的创作原则。所以,尊重环境,与环境相协调,这种处理手法是旅游建筑地域性表达不可或缺的。

2.2继承传统民族文化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形地貌,同时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形态。民族的文化遗存,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内在动因[5]。唯有民族文化与旅游建筑结合,才能展示建筑的强大生命力。例如西藏尼洋河游客中心也是将地域条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实例,利用当地的建造技术,将当地盛产颜色鲜艳的涂料抹在建筑墙面上,颜色的运用是藏族人民视觉文化的关键因素,游客传承藏族对于颜色重视的这一地域文化色彩,将其运用到新建的旅游建筑上,营造出当地传统的建筑空间氛围。外观设计上采用藏族独特的石材,使得建筑立面上极具藏族特色。藏族人将颜色的运用与立面材质的选择相互依存,为游客创造了一个可观可看的游览空间,同时也保留了地域性特色。在全球化的今天,旅游建筑设计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将其应用到旅游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造型等,体现建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摆脱千篇一律的机械化建筑,让旅游建筑的地域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2.3合理运用传统建筑符号

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还应考虑传统建筑符号在建筑外立面的使用。建筑符号是从传统建筑立面造型上提取建筑元素,将其加工升华,与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相似的视觉效应,并应用到旅游建筑上,既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能让旅游建筑通过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元素获得多样性和识别性。例如九寨沟国际大酒店,以传统聚落的空间为基础,将山地条件与当地民俗特征作为设计的重点方向,建筑依山顺势层叠而落,与周围环境连而不断。建筑造型上也是吸取了当地民居穿斗架、坡屋顶、帐篷的构造方式,将抽象提炼出的建筑符号运用到其他公共建筑中,入口处的歌舞广场也是借鉴当地民俗活动而建造的,既为游客提供了游乐场所,又是整个酒店的标志性特征。现代旅游建筑的外观运用传统民俗建筑符号,增加地域性特征,同时蕴含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合理地使用民俗建筑符号,科学地嫁接在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上,避免不规律的拼凑,从而确保历史脉络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3旅游建筑地域性表达案例——鲁北镇东湖景区

3.1鲁北镇东湖景区的背景概况

鲁北镇东湖景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的西北部,东部紧邻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见图3)。气候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面积覆盖2000亩地,其中1300多亩为景色优美的湖泊,600多亩为树木花草。东湖景区也是鲁北镇开发较早、设备较完善的一处旅游景点,景区内包括草原观光区、水上娱乐区、狩猎区、住宿区等,游客可至此休闲度假、篝火狂欢、策马临风、品尝美酒、领略亲水乐趣和草原风光,正所谓:天光湖色交相呼应,林海草原融为一体。

3.2东湖景区内的聚落形态及设计语言表现

各地区建筑形式相差甚远,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6]。东湖景区作为鲁北镇的旅游名片,在整体规划上强调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标准相融合。景区地处鲁北镇界内,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北方特殊的地域问题。针对北方气候严寒、四季温差大、常年大风的气候特点,建筑应避免开敞式的空间,使用简洁的建筑造型,减少暴露在外面的墙体,从而达到保温效果。又因东湖景区地处内蒙古界内,蒙古民族世代以游牧生活为主,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区,即居住场所应可方便拆迁,便于游牧。所以,景区特意将蒙古包建筑材质引入景区建设当中,既符合高原气候,顺应地势要求,又同时蕴含了蒙古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征。这种构造方式也是最符合北方高原气候的建筑模式。景区的住宿区外观(见图4)从上至下由三大部分组成,最上部的是天窗,在蒙古包传统民居中称之为套瑙,是整个屋内的采光部分。天窗下部是屋顶,即蒙古民居的乌尼杆,其作用是承上启下,连接天窗与下方的围壁,为了将北方风沙阻力降到最低,由若干乌尼杆组成的半圆形穹顶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起到缓冲作用。最下方则是蒙古包的围壁,相当于现代建筑的外墙体,蒙古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围壁大小,同时也是蒙古包建筑的基础所在。住宿区建筑立面整体以白色为主,在檐口处配以蓝色纹饰花边,犹如蒙古族姑娘的精美发饰。这些地域性建筑符号的使用,使东湖景区内的建筑设施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

3.3东湖景区内的建筑文化特征

对于蒙古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蒙古包建筑符号的使用及图纹特色的整理,还要更深层次地挖掘蒙古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各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交融,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被保留,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感染着当地的建筑形态[7]。例如:早期蒙古包建筑(图5a)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建筑具有空间划分明确等特征,同样受到了蒙古族传统礼制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屋内为圆形平面大空间,内部无墙体分割,分为男人区、女人区、上首、火灶等区域。景区内的住宿空间继承了原始蒙古包内部的功能分区(图5b),并在原始蒙古包的基础上稍有改善,由于旅游建筑的性质以及方便游客居住,所以将其设计成为现代宾馆的使用功能,每间屋内均摆放两张单人床,是由原始蒙古包内男女区域演化而来的。门口正对着主位,原始蒙古包将其作为上首的区域,表示最高礼制待遇,而东湖景区内均将放置一张成吉思汗的人像,以表对历史祖先的铭记与崇拜。本节主要从景区的建筑形态、民族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与地域的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进而总结了旅游建筑在建筑设计中民俗符号的应用与表达[8]。蒙古族地域文化通过东湖景区的固化形式得以保存,使游客在参观游玩景区的同时,领略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4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首先在于从地域性角度对旅游建筑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旅游建筑发展趋势提出了应对策略。其次,旅游建筑是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载体,具有地域性特征,在自然环境上,建筑符合气候条件,顺应地势要求,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在民族文化上,继承历史文脉,契合哲理观念;在建筑符号上,合理运用历史文化符号,在建筑立面造型上突出民族地域性特征。最后,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提出倡导旅游建筑地域文化特色、改变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增加吸引力以此提高游客兴趣的策略,达到增强旅游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伟一.谈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的文化属性[J].南方建筑,1997(3):30-32.

[2]杨维.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现代旅游建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5:80-84.

[3]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4]卢峰,叶均绮,戴欣.当代国内旅游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0(1):14-17.

[5]孙亚男.符号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表达与运用[J].学术交流,2006(11).

[6]曹力鲲.地域更新中的建筑文化——论徽州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D].东南大学,2002.

[7]赵勇,崔建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4.

文化旅游建筑设计范文8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民族文化;环境设计;内涵

文化产业园在学术上尚无统一界定,但是随着国家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倾斜,以反映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园作为特定地理区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复古与现代结合的环境艺术,就民族地区而言,环境设计的艺术追溯是民族群体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共同体交织与升华的过程。一方面民族地区以独特建筑风格为地标的起居式环境设计,根植着民族群众以自我为主的环境设计格调。或独钟于依山傍水自然浓缩式设计,追求环境设计的几何美感。比如:云南白族群众在建筑装饰中善于运用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且以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为墙壁山水图的艺术创造巧设装饰空间。特别是大理白族建筑艺术博览园整体走廊石雕设计和墙壁“金狮吊绣球”绘画俨然呈现着富含立体视觉的几何美感。或倾慕于环境设计的色彩夺目,汇五彩缤纷色彩神韵,倾注自我好恶,使得民族地区建筑空间的环境设计逐渐形成独具民族韵味的设计品格。比如在张川回族风情园,回族群众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中崇尚白、绿色,随着民族融合的影响回族群众建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殿堂式建筑设计与建筑绿化中结合性显著。但是受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影响,天棚圣龛的装饰始终彰显着回族群众别具一格的环境设计艺术。另一方面早期民族群体在建筑装饰中对图腾圣物的雕塑与符号抽象成为民族地区环境设计文化内涵和情感表露的关键。比如水族群众在环境设计中注重风水观念,在室内装饰中注重以鱼为主图腾的符号抽象绘画与雕刻,表达着水族群众对安定生活的追求。总之,少数民族群众在以建筑设计为主体,整体布局装饰为核心的环境设计中除展现着精湛的工艺外还蕴涵着少数民族方方面面的文化。或者说以民族风情与特色文化韵味为主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是多元民族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表达与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性堆积的统一,是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聚宝盆”。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范围

(一)基于民族性泛环境设计的基本运用形式

环境设计既包括建筑群体的关联布局又涉及建筑主体空间的装饰与内部摆设等。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在环境设计领域涉及到同建筑设计关联的诸多方面。就民族地区建筑特色和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趋势而言,基于民族性的环境设计基本运用形式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园区地标性雕塑艺术的设计、园区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显现、内部装饰纹样图案的点缀、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地标性雕塑艺术的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精髓,一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雕刻艺术通常以最具民族性的艺术表达为载体,比如肃南裕固族民族风情园在广场口以藏传佛教转经轮为地标性建筑,有助于集中展示民族地区典型文化[1]。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地标性建筑以民族图腾雕塑和传统英雄人物为主寄托民族群体别样的情感。比如布依族民族风情园“大楠竹图腾柱”,就是对民族图腾的艺术雕刻。园区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显现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艺术最为复杂多样的区域,比如在云南哈尼族文化街以蘑菇房为主的建筑设计群体,在建筑色彩勾勒中受民族审美文化的影响,色彩冷暖运用不尽相同。内部装饰纹样图案的点缀、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则通常以较为细微的环境设计形式来表达,比如维吾尔族文化产业园在装饰纹样中以农业文化为载体。总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基本运用形式囊括了民族地区雕刻、绘画、手工艺等传统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在多民族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则显得更加复杂多样。

(二)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因素的考量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因素的考量是民族文化环境设计艺术表达的关键。或是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性移植与运用,或是外在产业环境的引导。但是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因素的整体考量而言,一是基于民族特定审美观念的环境设计。这是民族审美文化蕴含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民族审美文化决定了民族文化产业园“民族性文化成分的艺术表达”,使民族文化产业园成为披着建筑外衣的文化汇聚地。另一方面民族特定审美文化固化了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结构性框架和建筑形态与色彩,比如哈尼族依山傍水推崇蘑菇房的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哈尼族民族风情园房屋建筑顶层的弧形设计。二是基于民族特定艺术表达的环境设计。比如张川回族风情园在建筑设计中以清真寺的元素为主,表达特定民族宗教文化。换句话说,在民族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特定艺术表达有着超乎艺术本身的文化魅力,影响民族群众在环境设计中的设计与考量。三是基于民族特定情感流露的环境设计。少数民族通常利用建筑设计表达特定情感,比如白族文化产业园墙壁以“五谷丰登图”等为题材的装饰设计,反映了民族群体渴望祥和安定的生活追求。特定情感的流露以大众好恶为标准进行公共性艺术设计。四是基于环境设计艺术多元交互的影响。环境设计本身涉及诸多领域,多元建筑艺术的交互制约着单一环境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审美,影响整个园区环境设计。五是基于设计市场经济规律的导向驱动。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风情园以文化为主体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极为显著。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惯性类化

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功能和地理区位价值来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习惯性分类主要以“民族风”“民族游”“民族文化”、民族工艺为主。以“民族风”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主要以民族一条街为主环境,通过典型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浓缩进行周边建筑的环境设计,比如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侧重强调民族整体文化的环境设计。以“民族游”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以民族休闲旅游文化为主体,注重民族文化的艺术承载,比如裕固族文化产业园等都是以旅游为主旨的环境设计[2]。以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以民族工艺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基本上围绕民族特色产业和文化为核心,注重于白族文化产业园中民族环境设计艺术性的升华。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文化内涵

(一)彰显着民族群体的特定审美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作为民族特定文化的集散地,在文化产业园建筑设计与装饰布局中彰显着民族群体的特定审美文化[3]。首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紧扣民族元素而超乎民族秉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反映着少数民族特定的审美文化。在骨干性建筑设计中少数民族将喜闻乐见的自然审美浓缩于建筑布局中,强调布局对称、群体关联。比如白族建筑艺术博览园在园区布局中沿用“三坊一照壁”的格局,将源于自然的审美视域超脱地浓缩于墙壁装饰中,“白墙青瓦”“石材木雕”成为博览园最为民族性而超乎民族性的审美存在。其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注重时代审美观念同民族传统审美诉求的结合[4]。一方面,在园区设计中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文化产业园除主体功能外还孕育着特色观光功能。特别是文化产业园主题雕塑的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园区边缘性夜景审美的数控设计是诸多民族文化产业园透析时代审美理念的所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审美符号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或者说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主体。比如张川回族自治县回族文化产业园中以石雕古兰经的设计为主体,从白、绿调的装饰色彩到园区植被绿化都彰显着回族群众别具一格的审美文化。再者,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室内器具陈列等设计注重日常生活化的审美[5]。比如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对样品玉器的摆放与陈列印证着裕固族群众的简朴审美意识,使玉的高端大气同游牧民族迁徙生活朴素简易融为一体。同样在窗台、天花边缘性设计中依然秉持清玉般的纹样与吊坠装饰。

(二)体现着神秘多元的民族忌讳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文化风情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着神秘多元的民族忌讳文化。一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排斥或者杜绝民族忌讳性建筑和装饰元素的色彩存在。比如无论是受齐鲁文化影响的凤县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园还是宁夏回族文化产业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通常以伊斯兰教惯用色彩白、绿为主,忌讳妖艳色彩在装饰装潢中的运用。二是在具体建筑结构中的忌讳。随着齐鲁儒家文化的区域辐射,少数民族群众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基于心理作用临摹和借鉴中原宫殿式的园林布局,但是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风情园在整体建筑中始终秉承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忌讳儒道文化延续的金碧辉煌式宫殿型布局。三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在装饰、布局、墙壁装潢中对非民族性元素的排斥[6]。比如土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工中最为显著的是“玛尼旗杆”的布局与设计,在雕刻装饰纹样中以彩绘健壮牛羊、五谷丰登的花纹图案为主,极力排斥非藏传佛教意蕴下的建筑形式。

(三)折射着民族群体真挚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具有宗教信仰,宗教教义的艺术折射是环境设计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建筑设计与整体装饰的空间维度设定了道德区间。换言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不可避免地接受潜在宗教观念的束缚。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对宗教文化的折射而言,一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对宗教文化的线性扩张[7],具体表现为灯管、吊坠等装饰器件的宗教化勾勒。比如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在灯饰设计中以“奥玛”等多神灯饰为主,地标性建筑的宗教素材选取、宗教纹样的绘画装饰等。反映着哈尼族信仰的宗教文化[8],比如甘南藏族文化产业园室内设计中多以“五色风马旗”的纹样为主,在肃南裕固族民族风情园则以藏传佛教“转经轮”为地标性建筑装饰。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对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隐性承载。比如临沧和成法拉帝国际度假庄园在展示佤族文化的同时对佤族信仰万物的宗教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器具摆放中都有关于神秘宗教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对于“木依吉”的宗教文化反映,基本上以屋檐纹样图案为主[9]。三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宗教文化同其他实用性功能的混同。比如赫哲族产业园鱼纹装潢图案,就是赫哲群众从信仰多神到信仰萨满教转变过程中的设计风格。

(四)反映着民族群体永恒的图腾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对民族群体图腾文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利用民族图腾纹样对建筑的装饰,通过民族纹样即折射民族群体特定的审美心态又寄托着民族群体对民族图腾的敬畏[10]。比如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在室内墙壁均绘制着有关蒙古族狼图腾的纹样图案。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对民族工艺文化一条街等特定区域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通过形态各异的民族图腾元素吸引游客,比如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在各民族建筑设计中巧妙运用图腾文化,保安族腰刀成为潜在的民族图腾符号形式。三是在建筑装饰中民族图腾往往成为雕塑必选素材,壮族铜鼓、傣族金孔雀等民族图腾基本上以不同形式运用于民族文化产业园(民族风情园)雕塑当中。四是建筑本身部分[11],比如鄂伦春族民族图腾“云卷纹”在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被运用到护栏设计当中。

(五)渗透着民族群体朴素的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