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借鉴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进成熟经验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文学的价值说到底都在于人类的自我反思,包括个人和群体人的自我反思。人文教育不是粉饰门面,而是让受教育者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只有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到的人文关怀的力量,才是真正的人文素养。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知识创新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相结合,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强调恪守精神家园的纯洁。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中,除了传统的两课教育以外,应该融入"专业文化"和"创业教育"两大类课程。通过开设专业文化课,让学生掌握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人文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专业课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坐实专业功底。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了解就业市场发展情况,具备自主创业的精神和素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培养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

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公平的意识、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意志。校园体育精神需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培养,学校教学工作应重视加强体育教育教学,在课外要增加体育竞技类的活动。我们以清华大学为例,他们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分类:体育知识理论类科学,体育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技能分析及心理健康等;技能训练类,竞技类项目,素质运动类,休闲娱乐类,体育医疗保健类,竞赛与社会包括参加校级竞赛,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日活动,参加远足活动,参加体育协会活动。一共七大类共计80多个运动科目。清华大学是大学体育发展的完美案例,当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学校体育活动。

首先要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多功能体育馆,让学生有舒适的地方开展体育运动。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课本上传统的体育教学科目以外,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一些特色体育项目比如击剑、室内攀岩、橄榄球、毽球、网球等可操作对场设施地要求合理的项目。再次要在人力和资金方面全力支持开展自己学院的运动会、足球、篮球、羽毛球联赛等。校园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热爱体育活动,自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要让各项体育运动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生龙活虎的身影在学校运动场中处处涌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精神的学生。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不只是办办晚会、举办几场歌咏比赛那么简单,而是分为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两个部分的。这两个部分去不能厚此薄彼,要同时兼顾,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校园文艺活动中艺术占据大多数,文化活动举办不足,需要加强。其实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北大为例:“北大的讲座”被誉为浓缩精华的“知识快餐”。它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开放课堂。

许多学术大师都曾来北大开办讲座,与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更为北大校园文化的学术生活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动力;大研究生“学术十杰”活动,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的至今已经举办九届,他们通过对北大学术之星的评选活动,肯定了北大学子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鼓励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聘请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北大的“十佳”比赛内容丰富,有十佳菜肴评选等等。而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拿来用之,比如说举办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十佳演讲比赛、十佳教师评选、十佳社团评选、等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邀请专业老师开展知识讲座。再比如可以开展爱国电影周的放映让同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紧跟时代潮流开展DV大赛,让学生自己做导演。总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要有借鉴和发展才行。对于校园艺术活动现在除了晚会和歌咏比赛以外,还可以适当加入舞蹈活动,举行交谊舞比赛、举行校园流行音乐节、绘画比赛等活动。总之要紧跟时代潮流,要开展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

四、总结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人文精神氛围、提升高职师生的精神境界、促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形成、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整体精神和学校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作者:冯斌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院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是认识过于简单化,比如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或者认为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建设校园环境,只偏重于校园建筑设计和建设、校园景观建设和校园绿化建设等。这些都是粗浅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理解认识校园文化的要求。二是认识过于机械化,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流于制度,认为搞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的事无巨细的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殊不知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书面文章”,在学生管理实际中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在广大教职工心中认同度也不高。三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脱节,比如机械的模仿或复制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又或者直接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拿来生搬硬套。这些做法都体现了高职院校管理层对文化建设这一问题认识的初级和粗浅,可以看出院校领导急需对这一问题加深理解和认识,拓展眼界和视野。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够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经费投入,而且还需要大量人才、物力和各种学校资源的支持,尤其是人才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高职院校大都重视“硬”指标——经费的投入,忽视“软”指标——人才与其他资源的投入。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层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同时需要全体师生、员工一起努力和参与,拓展校园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炼和升华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

校园文化实际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共同创造并传承的,包括很多需要中长期积累的东西,例如学校使命,价值观,校风,传统等等一系列内在精神。这些东西的形成和发展无不需要长期的建设和积累,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急于求成,想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起属于自己的校风、学风等,显然是不太合理不太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建设、融合和深化才能逐步形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刚刚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而已。

四、校园文化建设普通化而缺少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找出自己的特色,最多的需要集中于它的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可以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在一定范围内推崇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可以帮助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例如,学院在物质环境布置上,花费大量投入,进行硬件改造,使之即适合教学的需要,又能与真实的企业环境接轨,实现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五、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表面文章,缺乏真正有效的执行建设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大多数院校搞文化建设仅仅是局限于表面功夫,没有真正的深入校园实际,缺乏有效的建设手段。真正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需要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和开发,而这种与教学本身关联不大的课题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所以目前都处于很初级的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特别有建设意义的手段和方法问世。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创新能力,缺少整体的设计和推进手段,更缺少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目前我们可以逐步采取的措施包括:首先,进行校园CIS建设。用规范化系统化的CI设计与应用,首先在视觉上建设起统一的校园整体形象,从这个层次上向师生传递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和观念。第二,进行校园物质建设,包括校园环境和设施建设。例如校园景观、雕塑、标志等,既能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同时又丰富着师生精神生活,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标志,体现着学校的学风面貌以及办学的精神理念。第三,大力鼓励师生进行校园团体活动。将健康、积极的校园文体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初级载体,真正的让广大师生参与文化的建设,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第四,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定可以很少很精,但是要确实落实,尤其是严格考试纪律,抓学风建设。第五,积极拓展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校园文化,形成自身特色的校风、学风、价值观等等精神层次的东西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六、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教职工、学生群体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营造适合生活和学习的最佳学校氛围。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很迫切很必要,既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职业意识,也成为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所具有的独特财富和资源,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这一工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为其创造条件,不断进步!

作者:李海频 单位: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形成一个理念——树立“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四方联动,分级培育,课程设计,模块运作”的素质教育理念

学院根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总结多年素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四方联动,分级培育,课程设计,模块运作”的素质教育理念。该理念紧紧围绕学院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根据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各自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需要来确定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教育活动按课程化设计、模块化运行,有目的、分步骤、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共同培养职业素质达到四方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围绕一个中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工程”

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持之以恒地推进和深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工程:即“青年先锋工程”“科学人文素质工程”“心理阳光工程”和“爱心助学工程”。学院以青年先锋工程、科学人文素质工程、身体健康工程、心理阳光工程为统揽,设计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以科技文化节暨职业技能大赛、艺抒年华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代表,针对性强、参与度高、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企业兼职导师深度参与,企业文化元素深度融入。

三、完善一套体系——健全素质教育“四系配套”工作体系

学院邀请企业行业专家、社会教育名流、学生家长代表到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充分调研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由“组织领导体系、工作实施体系、工作内容体系和‘四维’评价体系”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四系配套”工作体系。该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优化了教育资源,完善了运行机制,整合了学校、学生和社会育人的力量,真正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互联互动的系统管理体制,开创了全院、全员参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四、构建一种模式——施行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

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模式研究,制定出《分年级育人纲要》,并逐步实践,基本形成了以“敬业、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即:一年级重在“敬业”教育,实践中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辅以目的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适应性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二年级重在“就业”教育,实践中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同时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旨在帮助学生奠定就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基础;三年级重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以职业观、就业观、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素质培养与提升为主,同时加强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优业、创业做准备。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各年级培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敬业、就业、创业教育三者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设计一套课程——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学分化

学院成立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分析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构成要素,系统设计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课程,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中,使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主线的两大课程体系相互交融,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解决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两张皮”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系统问题。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设计一套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四大模块,规定相应学分,实现了素质教育课程化和学分化。

六、化解一道难题——推行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

学院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创新实施“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工程,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学院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设计必修和选修课程,从学生心理素质、人文修养、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育,并将原来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意识地设置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载体。“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工程建设,化解了高校长期以来教育、教学两张皮的难题,实现了教育教学“学分互认、师资互派、资源互助、平台互享”,克服了高职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重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完整性不够、创新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误区和不足。

七、打造一支团队——组建专兼职素质教育骨干团队

学院实施素质教育骨干团队建设工程,努力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两课教学、选修课教学和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五支骨干队伍。同时,为充分整合校内校外人力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教育学生的机制,制定了兼职班主任工作、学生社团素质教育兼职骨干管理、社会或企业兼职素质教育导师管理等制度,先后从社会、企业、高校聘请了包括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米钰林、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技能大师阙基容、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生博士杨斯乔等多名兼职素质教育导师。形成了学院专兼职素质教育骨干团队。

八、建好一个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达100%。创新途径,走社会实践国际化道路,派学生赴美国、日本等带薪实习。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工作保障、扩大基地建设、展示实践成果、狠抓特色亮点等,实现了学生参与面大、社会影响大、成果收效大和社会实践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基地化、常态化的“三大”“五化”总目标,形成了实践机制“三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结合、校内教育教学与校外实践锻炼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基地建设“两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活动指导“分年级、分类别、分项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特色,社会实践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作者:徐健 陈光洪 陈友力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一、水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1.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方面,实施四个“源远流长”工程

(1)以建设山水文化大道为重点,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以隶书“原”字字形笔画为轮廓线,以镶嵌《说文解字》山部汉字篆书文化砖的形式,打造一纵一横的以“山”为主题的文化大道各一条,构成“厂”字形,将莲花湖、图书馆、教学楼和李冰塑像等围在其中。以镶嵌《说文解字》水部汉字篆书文化砖的形式,打造以“水”为主题的面向东方开口的弧形路径,构成“泉”字外格局;莲花石、图书馆、校训文化墙、莲花湖和李冰塑像构成一个整体,象征水文化“泉眼”;广场中间已布局好的现成水文化元素,加上新嵌的鱼纹青石地砖,成为源远流长的“泉水”,在李冰的指引下,往东流去。在莲花湖的打造上,融入?槎、莲花、鱼等水文化物质元素。校训文化墙一端建设涌泉设施,一示水文化“源头”所在,二表现涌泉相报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主题。修建“群贤园”,将认捐学院新校区环境建设的实物(文化石、竹木、景观等),用“感恩石”标识认捐单位和人名,永铭恩惠。

(2)引入企业文化入校,营造优良职业范围。学院与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水利科学院分别签订共同建设全国一流的水利水电教学科研基地和实验测试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安理工大学共建岩土仿真中心,建设莲花电站、污水处理厂,将水利坝体引进莲花湖等等,在硬环境上下功夫。同时,引进企业的先进核心价值观,强调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合作创新;建立开源项目管理(模拟)公司,依托校办企业投放真实项目,进行招投标,开展设计、施工、验收工作,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大力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举行施工图预算编制比赛、测量比赛、电子设计大赛、PLC机电控制大赛和CAD大赛等;利用良好的实训基地实行工学交替,开设“大唐班”“丹巴班”等进行订单式培养。利用这些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合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工作环境。

(3)加大学院文化传播媒体的建设力度。加强校刊、网站、广播站、LED的建设。制定宣传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媒体的工作机制。各媒体在建设中,做出体现水文化、“感恩奋进”文化和专业建设的栏目规划和选题规划。成立校友联谊组织,整理挖掘资料不定期编写出版《校友》。

(4)以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和莲花人格品质为主题,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手册》。充分研究学院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遵循学院办学特色和方向,以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和莲花人格品质为主题,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手册》。

2.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一方阵四品牌”工程

(1)构建一个学生社团方阵。本着“突出职业技能型、优化文化艺术型、加强志愿服务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设计学生社团布局结构,构建学生社团方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文化素质,优化能力素质,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和活动能力等。

(2)打造四大品牌活动。在积极开展各类传统文体活动的基础上,本着“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以创新促提升、促跨越”的建设方针,精心打造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水利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感恩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四大品牌文化活动。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以服务水利类专业建设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购置一批水文化经典著作,一批地方志和江河志。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学院图书馆、体育馆、网球场、工会文化场所、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面向全院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方面。推进学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购置中文数据库,保证全院师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和享受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

(4)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切实加强学院公共文化人才的内培外训工作,保证学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5)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能力建设方面。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注重社区与学校文化设施共享,发挥综合效益”要求,推动学院文化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学院周边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体育锻炼场所,提供图书文献查阅服务,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一国家灾后重建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学院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具有先进理念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要是做好整体构思和布局,顶层设计要大气、要有特色和创意,具有先进理念。可以根据院校自身特色和特点融入“企业、诗意、人文、科技、感恩文化”等概念。一个文化含量高的院校校园环境,如同一个大熔炉,陶冶情操,激发道德情感,使置身其中的莘莘学子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熏陶、洗礼,形成文化自觉,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修养。

2.反映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大”与“绿”,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坚定的高举技术教育大旗,走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区域的道路,就要围绕行业、职业性、技术性和地方性进行建设,要有“精”与“巧”,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件物品、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3.体现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过程要求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理想追求、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各显其能,各展其“特”,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人文素质特点。要吸收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特点,突出品牌培育,寓教于景,始终把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作为核心价值,突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和良好职业环境氛围的营造。

4.强调以人为本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物质文化方面要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要求;在制度文化方面要以“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为出发点,为教师、学生服务;在精神文化方面要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构建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在行为文化方面要张扬自信、充满阳光、积极向上。以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

5.做到落地生根

文化是软实力,但要下硬工夫,无形的文化需要通过有形的形式来表现,要把“虚”事做“实”、“隐”事做“显”。要把院校建成一个“文化磁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花草,花草育人,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

作者:张元军 谢祥林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创新发展性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创新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进步。如果缺失了创新性,高校就失去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基本功能,更无法实现引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同志曾经说过:“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因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不断营造有助于师生创新发展的氛围,努力促进校园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挥。

(二)交流开放性

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早已不是中世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一个面向社会自由开放的文化场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不仅反映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既要汲取社会优秀文化思想,又要吸收国外优秀先进文化内容。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校园师生不仅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将社会蕴含的理论知识广泛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在构建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校园师生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切实保护校园师生的利益要求,给予其充分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校园师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二)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涉及到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校园风气、校容校貌等校园文化内容,更涉及校园师生的日常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行为文化层次。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和谐校园文化的整体构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好校园文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校园内部力量的整体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运行创造积极条件。

三、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载体,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发展,教育水平要提高,就必须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我们应在遵循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自身需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实现校园内部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安排;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创造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良好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在多元文化价值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实现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持高校教育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树立崇高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校园师生的道德水平

校风建设是高校校园整体风气的集中体现,主要分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隐形文化,校园风气不仅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也反映了高校的日常管理水平。良好的校风建设一经形成,就像校园里的空气一样,对校园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校园的“三风”建设,实现校园风气的和谐稳定,促进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充实校园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形式,而且有助于校园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课堂教学广泛应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作者:刘润科 张燕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六篇

一、阳光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价值

1.阳光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学生成长

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得到无声的教育,真正发挥其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审美功能。阳光校园文化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心中流连忘返的花园式、温馨型、幸福的乐园。

2.阳光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其一,良好校风是立校之本,是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能优化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使学校建设“阳光校园”的目标具体、内容充实、机制健全、渠道畅通、运行顺利。其二,良好的教风是学校教师风范的结晶,能展示全校师生员工的文明素养,熏陶一批又一批教师,使教师素质不断提升和优化。其三,良好的学风能有效激发学生“勤学、乐学、善学”,在阳光下生活,在自信中成长。

3.阳光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阳光校园文化”能使教师在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指导,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有思想的、平等的人来对待,教学生如何尊重人、理解人,让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与学生有效的心灵沟,帮助他们走出心灵上的困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幸福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阳光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1.建设阳光校园

一是营造健康优美的阳光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学校通过围墙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教室文化,整体打造“阳光校园”环境。以“阳光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在围墙、宣传栏板块上分别绘制“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园远景”“校风校训”“阳光班级、学生、教师标准”、“阳光成果剪影”“阳光作品展示”等。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人文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把升旗仪式、中队会、班队会、专题讲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同时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

2.培育阳光教师

一是开展“阳光教师”主题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如“争当阳光教师”大讨论、教师阳光心理塑造、经典文献读书学习、师德师风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阳光教师”校本培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实施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品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向更深层次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教师的风姿。三是明确“阳光教师”发展目标。鼓励教师“健康向上,业务精良,教法灵活,关爱学生”。将“阳光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三个发展层次。第一层次目标是培养名师。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途径,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磨砺中成为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第二层次目标是培养校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搭台子压担子,促使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使之尽早成为骨干教师和校级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目标是加强新手教师培养。对教学上缺乏一定经验但可塑性强的年轻老师,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促其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行为上有跟进,使他们早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四是建立“阳光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对教师评价中更加关注教师内在的精神生长,更加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发展。采取自我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等多种途径,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课堂观摩、案例点评等多种形式,做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3.开发阳光课程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我们提出“把童年还给孩子”的阳光课程理念,让课程适合孩子的天性和发展,构建适合孩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规范国家课程。杜绝占时上课、违规补课、界分主副科的意识和行为,使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实施校本课程多样化。各年段开设《生活礼仪》《经典诵读》《羽毛球运动》等校本课程。每天中午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书法练习,并以孩子的个性需求为目标,开设书法、羽毛球、田径、舞蹈等兴趣活动课程,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每周四下午开展活动。正所谓“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

4.打造阳光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幸福感,学得轻松、快乐,并学有所得。通过“三个提升、两个修炼、一个核心”来构筑“阳光课堂”。“三个提升”即要求教师“提升素质,提升学识,提升魅力”;“两个修炼”即要求教师“修炼自己的语言、修炼自己的气质”;“一个核心”即“教学方法有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在高年级确定“一个模式”,即:“六段式阳光教学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具体操作流程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揭示目标,认知导航———自主学习,解惑质疑———互动探究,拓展提升———成果展示,共享快乐———检测评价,激励发展。同时,对阳光课堂实施“三级评价”机制:自评、组评、师评,学生自评、组长评组员、教师评小组。可配套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自评卡》、《小组课堂学习评价卡》,将课堂学习评价从单一的学习评价延伸到学习和德育的纵多方面,如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育人合作情况、自主探索情况、创新精神、学习效果等等。将此作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阳光学生”评价的一个大指标。通过课堂的综合性评价的手段,促进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的极大发挥。

5.培养阳光少年

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培养阳光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是阳光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学校以“阳光运动、阳光实践、阳光德育、阳光课程、阳光课堂”为教育主线,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一是遵循“人人都有闪光之处、个个都是可塑之才”的人才观,以育“阳光人”为目标,每学期设立自强自立阳光少年、爱心助人阳光少年、环保护绿阳光少年、才艺特长阳光少年、身强体健阳光少年等评选项目,对学生开展多元评比激励,使“儿童在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和谐的个人品质”。二是改变过去生硬呆板的班主任评语为阳光评语。把每学期对学生的评语改为班主任寄语、同学寄语、自我激励、家长寄语四部分,力求以全面、富有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三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长。四是将过去的“班级常规评比栏”,改为“班级星级展示栏”,在几个方面做得优秀的班级授予几星班级。将“流动红旗”改为“星级授牌”,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对班级上周取得的星级进行授牌,并在每个班教室外悬挂该班级上周取得的星级标识牌,用以随时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五是实施阳光德育。让学生了解“阳光学生标准”“阳光少年”标准,召开励志故事会、典型分析会、自我剖析会、“阳光学生”知识问答、知识竞赛等班队会,利用集合集会、国旗下讲话、德育主题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在班级中推行激励性管理,教师以欣赏学生为前提,通过“共创班级愿景、班干部竞争轮换制”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德育特色活动,通过“入队、升级、颁奖”等活动,促使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基本达标。开展“阳光读书活动”。通过举办一周一天的“读书日”、一期一天的“读书节”和“书香少年”评选等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实现心灵与名家对话,行动与名家同步。学校通过举办“阳光少年”主题征文比赛、画展、作业展览、特长展示、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彰显特长的平台,培植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作者:谢华 单位:冷水江市毛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