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创意文化建设论文2篇

高职院校人才创意文化建设论文2篇

第一篇

 

1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人才需求取向

相对于集团化及大型文化创意企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弱,经营方式也较灵活,因而比大型企业更能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更容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它的根基是文化底蕴,更注重个人创新与创造力。因此,相对大型文化企业与一般中小型企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有自身独特的需求。

1.1必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员工一般较少,不会像大型企业的岗位比较固定,因此往往要求企业员工能完成多个岗位工作,能适应市场情况并能进行一定的岗位调整,从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发展下去。项目组在调查几家小型广告公司时发现,这几家公司员工都不到十人,每一位员工往往会做大型公司几个岗位的工作,做设计的员工除了做设计还要兼做创意和文案创作,甚至还要帮忙联系客户,每一位员工很少固定在一个岗位上,除了个别特殊岗位与人才,大多数都是多面手。因此,公司需要员工能根据工作性质与市场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能找到不同岗位的相通之处,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调整变动。要达到这点,就需要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在知识方面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知识,以及计算机、语言类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除了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政治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及人文素质等。

1.2必须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众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负责人在谈到对招聘人才要求时明确表示,招聘的员工一定要有爱岗敬业的的职业道德,他们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可通过短时间培训学习得到,但工作责任心、职业态度却无法短期获得,而这却是干好工作的前提。认为同样的人才,其知识、能力差别不大,最后取得的成绩却天壤之别,最重要原因不在于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工作责任感的强弱。对于从事文化创意产品(服务)的企业来说,如缺乏职业道德,那生产出来服务于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可能会对社会、消费者产生恶劣影响。有个别企业老总认为,现在部分90后大学生知识面很广,在职业技能方面也不错,但在对待职业的态度上不够敬业,这是他们在招聘时回避这一类人的真正原因。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会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放在首位,而把学历、知识、专业技能放在其次。

1.3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直接从事某岗位工作。中小型企业不像大型企业有专门的培训制度,会找专人对新进人员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它们往往会从企业成本考虑而不愿花太多时间、金钱与精力培育新人,一般希望招聘员工能即时上手。成都某动漫公司的老总直接表示,他希望招聘一名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并可直接上手的动漫设计人员,如这名招聘人员不能马上针对作品进行设计,而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才能完成工作的话,他们不会考虑这样的应聘者。很多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提到,因文化创意行业的特殊性,创意企业生产的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前瞻性,而创意人员所做工作多为创造性工作,不像一般行政人员日常重复性的工作和工厂技术工人的流水作业,其工作过程多没有现成产品参照,主要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灵感来推动产品(服务)的创意。因此,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2当前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由于创意产业对于创意人才知识、能力的特殊要求,受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制约,现有高职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情况并不买账,有企业到本科院校招聘并不对口的人员,再将招聘人员送去培训;也有企业专门到一些培训点去招聘员工或在市场上公开招聘,也不准备到高职院校招聘文化产业类学生,主要原因是认为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不够,专业实践能力较差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追根究底,产生这一问题是因目前高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人文素养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注对实践技术能力培养,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以致学生在步入企业后后劲发展不足,职业岗位稍有所变化就难以适应。甚至有高职院校在观念上将文化创意人才等同于设计人才、艺术人才,即便对设计人才、艺术人才的培养也局限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视技术的获取与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专业划分过细,导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过于单薄。如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就存在这一现象,分别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与会展设计方向)与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广告创意与设计方向)三个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尽管有所区别,但学生面临就业时,却发现很难遇到真正完全对口的职业岗位;由于受就业率影响,部分专业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为极端的功利性趋向和短期效果。由于过细过窄的专业设置,过于功利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削弱了高职学生本就底子非常薄弱的人文素质。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必备的人文知识,较少学生愿意阅读中外名著,对学习传统文化也比较冷淡,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非常热衷,很多学生在校时间大半都花在英语等级考试上;另一方面是非专业知识浅薄,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过于急功近利,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强调专业技术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完全成为一个技术人,这不符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对于一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人文知识的学习、沉淀才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一个人创新、创造能力。如过于集中对技术、技法或某软件的反复练习,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算一个技术人,而非文化创意人才,同时也不是文化创意企业所需的真正实用人才,将无法真正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及其服务的开发、生产、推广。

2.2职业素质重视不够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后的离职率高于本科院校,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也比本科生略差,这直接指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在对企业进行用工调查时,发现企业往往将忠诚度、吃苦耐劳、合作精神、爱岗敬业和勤奋好学等排在首位,而将专业实践技能放在靠后位置,这说明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而不是专业实践技能多高。在调查中,有部分企业老总明确表示他们在招聘90后高职毕业生时会慎重考虑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有没有责任感、能不能吃苦、有没有团队协作意识,是他们考虑招聘人才的重要因素。有位企业负责人说,他在一职业院校招聘十几名学生,从招聘到面试到培训,企业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同时也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上,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学生辞职,有学生甚至连辞职信都没写就音讯全无,留下一堆烂摊子。他认为现在90后学生缺乏责任感,只要工作不符合自己期望或稍微有点辛苦就直接走人;同时认为有部分学生个性过于张扬,难以或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有时也不按企业规章制度做事,完全由自己性子,这样的学生即使专业实践能力很强也不会考虑聘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就业与学生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力培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这一点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也是一大盲点。过分追求个性而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因中小型企业不大,要想顺利发展,工作能顺利完成,就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企业整体意识。

2.3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设备、师资和场地,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如该给学生开的实训课无法进行,即便开课,受条件制约,实践课程变成观摩课,学生只能看教师操作,根本无法亲自操作实践。在校企合作中,多数时候由于学校与企业并没有建立“双赢”的机制,以至于缺乏合作动力,使得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层面,有时甚至是名义上的联合,学生到企业多数只能做一些边缘的、简单的工作。如有的高职文化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在一酒店实习时只能做前台接待与服务员的工作,很少能接触到品牌经营、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的工作内容,学生实践仅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将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完全结合。

2.4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新能力,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很多高职院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固定在校园里,难以走出去,甚至连教师都很少走出去,以至于从教师到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强调大众性教育,强调内容的趋同性,不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即便是最终的考核评价,仍然是一样的试题,一样的评分标准,这一现象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所需创意人才的“自由、勇敢、大胆、自主性”难有成长的空间。

3构建适应中小型企业需求的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校内依据专业培养人才侧重点建立实训室,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创意实践环节,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活动。如营销与策划专业可通过设立模拟公司、工作室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如何营销或策划一个文化产品,如何取得好的效果;还可实时开展营销策划比赛,让学生将所学与比赛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走在前沿的产业,从业人员应对前沿的、时尚的问题有职业的敏感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化创意人,就必须与实际市场相联系,与校外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与企业合作时,除了重视与大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更应重视与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众多,可与一些中小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生在中小型企业实习相对比较灵活,可全面熟悉工作环境及流程,为未来就业奠定一定基础。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好坏关系到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是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能否适应中小型文化企业需求的关键。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整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将教师送到企业实践锻炼,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使之成为一名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还可考虑聘请文化创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开专题讲座,利用他们在文化创作、经营管理和新技术运用方面的经验优化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3.3调整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人的创意为基础,因此,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创意能力与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专业侧重点、个人特长因材施教,并通过构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个性化教育,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各种创意大赛,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创意小组,根据专业情况开设创意课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主动吸取新知识,实行创新学分制,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取成绩通过学分给予一定的肯定。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依据专业课程情况确定灵活的考核方式,并将创意能力纳入考核范畴。

3.4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构建“技文相融”的文化创意类高职教育观,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有文化、有责任感、有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变当前人文课程单一现状,适当增加美学、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植入人文教育,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渗透,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自觉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专业课程中,使高职教育的专业性、技术性与人文性并行不悖;定期开设人文素质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艺术展;定期举办艺术节、学术活动月、学生作品展等;加强对学生文学社、诗社、摄影协会等社团的建设;建设网络校园图书馆等。

作者:李林蓉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第二篇

 

1 引言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认为是文化领域内由人的创意性思维而产生的产品的产业化,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产业。我国于2000年10月首次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随后全国各大城市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迫切需要迎头赶上。

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还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2.1 文化创意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创意人才的相关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成长,使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预计“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0万。而目前各高校对于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不能及时培养出大量的创意人才,许多领域和方面都亟需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

2.2 文化创意人才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平衡,特别是高端原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尤为突出。这种人才结构的短缺直接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意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推进不力,从而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必备素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因此,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3 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不符合企业要求,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创意产业人才结构不甚明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老套,缺乏能够紧跟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对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仅仅强调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同时,一些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还不能满足创意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培养出的创意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既浪费了高校的大量资源,同时也让高校学生的就业得不到保障,而且使企业仍然面临人才难求的现状,阻碍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

3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紧缺,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培养周期较短、专业与市场需求接轨,具有“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紧密、注重实习实训等优势,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具有创意、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抓住的大好机遇。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设计能力创意产业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新性思维为源泉,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其精髓在于“创意”。这就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

3.1.1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实力着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强化其想象力、创造力与设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快速、直观地表达出创意设想,并使创意设想具体化和实物化,让学生独创性、开拓性的思维模式得以展现,以此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

3.1.2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创意设计活动涉及市场需求、市场调研、设计策划、制作实施及市场效果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中实际性问题的解决是设计活动的关键。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深入产业及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创意市场行业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

3.2 根据产业发展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创意设计知识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不断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自主、能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设计能力。

3.2.1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新是以广博的人文与科技知识为基础的,丰厚的人文、科技素养亦是发展卓越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从创新的角度,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强化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新趋势,调整专业的教学内容,在通识性基础课程设置上加强以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为主的人文艺术教育,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中融入如数字媒体类、动漫IT类等现代设计技术课程,为学生未来进入就业岗位实现其创意设计提供必要的人文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

3.2.2 提倡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构建探究式的互动教学模式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更应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建立一种探究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多种手段的表现形式,师生在教、学、交流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启发;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以学分的方式给予确认,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结合产业实际项目的“体验性”教学,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元让每位学生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再根据各自的具体需求,搜集相关材料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讨论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最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设计。这种探究式的互动教学模式,模拟了商业运作的一些特点,更重要的是尽情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比较和论证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其整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3 积极与文化创意企业互动联合,全面提升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从创意市场中不断吸收艺术设计教育的养分,全面提高学生创意设计的实践能力。

3.3.1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进一步了解社会,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应加强校企联合,不断完善实习机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做到“真题实做”,增加参与设计、参与讨论、参与开发的机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市场调研、同客户的交流沟通、创意设计,到最后的制作完成,都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也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定位和设计方法。

3.3.2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意设计能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最好途径。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要大力开展横向联系,甚至可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采取订单班的形式,或者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社会生产实践。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活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或专业工作室的生产实践,增多学生的实践训练机会,全面提升学生创意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从而缩短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距离。

4 结束语

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智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高校承担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始终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追求的目标。所以,实现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科学培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者:陈桂珍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