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编研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编研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档案作为传承高校文化的重要纽带,档案编研工作在数字中国背景下也应该与时俱进,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强校园档案数据资源建设。本文从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出发,在分析高校档案编研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制约因素,提出整合档案数据资源,引才育才相结合,加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构建档案历史文化交流平台等档案编研工作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数字中国;高校档案编研;校园文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当前已经全面进入数字时代,移动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使用服务的最便捷的渠道,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档案编研提供了新机遇。高校档案是学校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载体[1],“数字中国”为每一个行业提供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也身在其中。如何在高校档案编研的过程当中实现更大的价值,使信息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从而让档案编研工作在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是管理工作者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内容及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

1.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内容。高校档案编研是以高校档案馆(室)藏的档案资料作为编纂和研究的对象,以满足学校和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为目的,按照国家档案法律规范的要求,深入研究档案史料的内容,编制各种必要的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并编辑出版已到公布或开放期限的档案史料,使其方便多方面的利用,为学校和社会服务[2]。高校档案汇集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全部成果,它涵盖面广、更新快,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是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2.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的内容,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都是通过知识的学习、环境的熏陶、各项有益活动的开展,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档案文化产生的源泉。凡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定少不了文件的支持,随着文化活动的结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件,这些文件在发挥参考价值的过程中便成为档案。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档案文化产生的源泉,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也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和依托所形成的。(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高校档案是对高校历年来的各项科研及管理、生产等活动实践过程的真实记录,育人文化环境的建设需要对历史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而高校档案所记录下的宝贵经验和知识信息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3]。(3)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高校档案具有真实性、直观性、社会性,不仅能为高校自身建设服务,而且作为重要的信息、文化资源在高校提供对外服务中也承担着重要媒介的作用[4]。如果高校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播作用,将能与社会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数字中国背景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制约因素

1.档案编研的信息量增加,编研难度增高。首先,高校档案馆承担着为服务主体保存接收档案资料的职责。在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档案信息、高校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档案、互联网档案资源等增速堪称核爆炸的当下,档案信息的剧增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需要保存的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档案馆接收保存档案的载体、范围和数量扩大了,为档案编研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目前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大多停留在对原始档案材料的汇聚和积累,编研工作的成果难以凸显出数字中国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档案编研“编”多“研”少,缺乏深入的开发与挖掘。2.复合型档案编研人才稀缺,人员素质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复合型档案人才的稀缺也是制约数字中国背景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当今时代背景下,要求档案编研人员既要懂得档案学知识、历史学知识、语言学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高校档案馆不仅招人难、留人难,在后期对在职馆员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上也举步维艰,这与高校行政部门对档案馆的重视程度及部门资金是否充裕都有直接关系。在数字中国背景下,对档案编研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当前编研人员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无法满足其需求,高层次档案人才的产出与高校档案人才需求的矛盾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3.高校缺乏对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视。高校缺乏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视,对数字中国背景下档案馆所能开发的新作用及其新功能方面的知识了解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校档案馆编研人员历来崇尚默默无闻,满足于常规性工作,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加工功能都在不断提升,而档案编研者缺少对自己从事的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作用、成果的宣传;另一方面,档案编研工作在高校管理者的观念中的重要性有待提升,他们更加重视的是科研业务和培育人才,档案编研工作相对来说被忽视和边缘化,所提供的人力和资金支持也有所限制。4.编研工作信息化程度低,编研成果后期利用率低。一方面,大多高校档案馆信息化程度较低,依然按传统办事,半封闭式管理,采取被动服务是主要的服务方式,而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供主动服务没有真正付诸实施;编研工作缺少成果。高校档案编研工作起步较晚,虽然有一定的编研产品,但大部分是为了升级达标,编研产品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5],没有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手段,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利用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档案馆对于编研成果的后期应用范围有限。编研工作者只重视编研工作的完成,对于编研成果的后期利用和传播缺乏重视。我们不奢求档案有图书的利用率,但是我们必须改变档案主要是为领导服务、为机关各部门工作服务的传统观念,要树立为教学、科研一线服务的新思想、新观念。目前高校档案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利用范围狭窄,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三、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整合档案数据资源,深入挖掘档案资源。(1)丰富和优化馆藏。对照档案工作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查漏补缺。在及时向主管校领导反映,争得领导支持下,协调学校各部门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及电子档案完整、及时地安全归档,并保证有限的档案库房所藏档案对学校和社会发展、公众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保证档案安全和促进档案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及时建立档案专题数据库,强化业务建设,夯实档案事业发展基础。(2)整合档案资源。对馆藏状况进行清查摸底,对馆藏积存零散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建立完善的档案检索工具,及时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和历史档案的修复工作;梳理、检查学校各部门形成的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实现电子档案完整、及时、安全地归档。运用数据加密、用户识别、终端识别等手段进行前端控制,采取预防泄密和自然灾害的措施,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原始备份,对硬盘和光盘进行多个备份,异地存放,并定期检查,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3)加大档案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档案文化,扩大档案社会影响力,主动融入高校及国家建设,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充分运用档案及档案文化特有的魅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文化发展优势,不断拉近档案与高校和社会的距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导向,宽领域、深层次地开通各种渠道,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力求编研出一大批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时代价值的档案文化精品,并主动、及时地提供给所需部门、个人,以提高档案工作在高校部门领导和人员心目中的认知度,提高档案人员在高校的地位,激发档案人员工作的热情;与新闻媒体和档案来源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它们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宣传。2.引才育才相结合,提高档案编研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档案工作者是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数字中国时代,要实现档案保管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服务快捷化的建设目标,技术人才是决定因素。深入开展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大瓶颈,就是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为此,各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通过内调外引、培训提高等方式,积极引进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数字化加工、系统维护、数据库建设与运行等工作。[6]同时深挖潜力,提高学术奖励标准,“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档案管理人员撰写科研论文,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数字科研水平。3.加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宣传和利用效能。借高校数字化战略推进之春风,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方便、快捷地查询,档案馆应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建立不同共享范围的档案信息网,对涉密档案信息网实行完全的物理隔离[7],给相关部门以查询权限,让学校各部门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获取所需档案信息。其次,对不涉密可以对公众开放的档案及校史资料,应该让普通利用者也能享受到足不出户就能查到所需档案资料的待遇。最后,辅以在传统报纸、刊物、图书、声像等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新宣传手段,将制作好的档案在网上展厅播放,增强公众的档案意识,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互动。通过一系列手段,使高校档案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得以迅速提高。4.以档案校史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档案历史文化交流平台。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给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和管理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给档案文化工作方式和档案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机遇和挑战。近几年,各高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综上所述,在数字中国背景下档案编研工作进行新一轮的数据整合和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必由之路。档案作为原始、客观的历史记录,本身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的历史和记忆,传承了学校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档案文化的研究、档案文化平台的构建打开了档案和档案文化厚重的大门,多视觉、多层次、多维度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助推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历史赋予档案人的责任。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外延更加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这点,才能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才能克服闭关自守的心理,树立新时代下的档案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操天明.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2(10)

[2]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

[3]于应华.利用档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J].兰台世界,2005(2).

[4]王林.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09(8).

[5]刘玉芬.网络时代档案的服务创新[J].兰台世界,2008(12).

[6]张秀吉.“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机构改革的关键与挑战[J].学习时报,2018(8).

[7]钟影琪,李水连,欧阳倩.对加强地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3(4).

作者:程熙 孙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