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文化引导策略

摘要:自媒体生态下,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网络文化引导机制在逐渐被弱化,存在自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滞后,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和监管等问题,这就需要各高校要重视网络文化引导策略,避免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危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推进媒体融合和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充分发挥自媒体生态下的文化传播效应。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文化;引导

随着微博、微信的火热“入主”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生态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先行者”,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共享欲望强烈,使得高校自媒体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复杂。来自国内国外,从古至今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在这个庞大的自媒体生态圈内交融,直接影响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1自媒体生态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而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交互式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平等的进行交流,每个人都能自己想说的话,每个人都能把获悉的“先进”信息像喇叭一下“传播”出去。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即时性的公共舆论场域,在这个场域内,人人都拥有了话语权,自媒体生态环境应运而生。正如地球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磨合”形成的生态环境一样,高校师生也在这样的一个自媒体生态环境中接收互联网的大批量信息,提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分享乐于传播的动态。在这样的自媒体生态下,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互联网文化呈现多元化。自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使网络变的多元开放,高校的网络平台汇聚了各种文化,冲击着校园的传统价值取向;二是自媒体传播的自由性。自媒体给高校师生的信息传递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无论在何时、何地,想传递何事,都可以随意进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浏览和发送信息并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中;三是自媒体传播的个性化。自媒体的演变过程支持个体,尤其是优秀个体的网络发展,网上“英雄”随处可见,校园官方媒体的权威性逐渐被削弱。

2自媒体生态下高校网络文化还没“适应”

2.1网络文化还未适应自媒体的发展步伐

当前高校的“媒介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高校融合了自媒体平台、官方媒体平台、传统纸媒等,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以高校师生在微博、微信、知乎、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为主。师生的自媒体平台信息引领了高校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得老旧的网络文化建设和引导方式存在一些不适应:一是自媒体平台存在传播的随意性和自由性。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的传递标准不一,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信息处理和传递,大批量错综复杂的低俗文化进入自媒体传递圈,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措手不及”,还来不及占领,就被批量的信息“覆盖”了。二是自媒体生态下存在了话语权的转移。自媒体生态下网络传播出现“人人都是麦克风”,传播什么信息,什么时间传播,传播的“效应”完全把握在参与的每一个师生,改变了之前的一对多信息传播模式,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权利分享机制。

2.2自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滞后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掌握着超前的互联网话语体系,拥有较多的话语权,成为思维活跃、网络行为积极的群体。当前很多高校还缺乏专门的资金和场地来支持自媒体平台的运营。个别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室对自媒体进行管理,但缺少专业性,互动交流也较少,大多还局限于“人机交流”模式,缺乏自媒体的生动性、即时性、流行性,在网络文化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效果很有限。同时,各高校还存在专职网络管理人员有限,对网络和新媒体的管理大多数为“双肩挑”,缺乏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情况了解,也没有足够的精力了解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最新动态,导致网络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

2.3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和监管

高校大学生参与热门信息的积极性高,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既是信息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的指导,在应对网络热门事件、突发事件过程中反应滞后。各高校在大学生群体开展网络法制、网络安全、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讲座少,缺少网络文化内核的凝练,缺乏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也缺乏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以及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在网络监管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手动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甚至没有人关注网络舆情的动态,尤其是在网络舆情的引导方面,各高校处于薄弱环节,需要在监管的同时做好有效的舆论引导。

3自媒体生态下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策略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宏观引导

高校网络文化重在引导,要以大学生为中心,要改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满足大学生差异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要。在网络文化的引导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宏观指导,形成良好的价值倾向和公共舆论导向,不能完全由着大学生随机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也是行动向导,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应对当前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繁杂和不可控性,各高校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精神认知,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优劣鉴别,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能有效的抵制各种社会网络中不良社会思想的侵蚀,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抵制“低俗”网络化,弘扬真善美,强化大学生对自媒体平台的责任、政治意识,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3.2着力营造正面网络舆论生态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是校内网络环境和外部社会网络的融合体,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虚拟空间,随时面对一些落后、消极文化的影响。各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实现网络空间的持久清朗,一是要加强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校内网络、官方新媒体平台、自媒体的管理规范,比如建立网络文章的内容审核机制,网络平台的备案机制,设立网络平台的责任人,明确平台的建立、注销机制等等。二是要做好网络管理人员和网络使用者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主要为校院两级网站,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平台,以及校内师生的自媒体平台,要着力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网络敏感性强的专业队伍进行校内官方网站和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要定期组织网络管理相关的讲座,增强师生的网络职业道德,加强自律。三是正确架构网络舆论生态圈,建立自媒体、官方媒体的联盟,架构分级的网络平台,对正面信息进行集体推送,对负面信息进行集体发声,扭转舆论方向。

3.3推进融媒体网络文化融合

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提升网络文化的合力传播效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既要坚持新闻、主题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又要追逐新媒体的“短平快”效应,全面更新教育“武器”。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让大学生喜爱,主要在于新媒体“自由度”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喜闻乐见”的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的力量,从原有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延展宣传渠道,策划思想理论知识及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使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信息,有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各高校应积极申请、搭建微博、微信、头条号等新兴媒体平台,将传统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新闻专题类信息通过新搭建的平台传递出去,增加学生受众。同时,需定期策划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容,发挥不同媒体的特质,放大信息传播效果,实实在在做到资源共享。

3.4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对高校网络环境,尤其是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知乎的新兴媒体平台信息进行监控,掌握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建立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办法》和《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在遇到突发网络事件时,第一时间进行反应,把握好舆情危机处理的“24小时黄金期”,合理有效的进行引导和信息。针对网络上的不当言论要敢于交锋,善于结合学生的语态和语境,“不当绅士当战士”,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有效的扭转,并主动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挽转不健康的网络文化语素,营造清朗的网络文化交流和传播空间。

3.5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策划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高校师生受众群为中心,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传的广、效果好为硬道理,要积极开展网络文化产品的策划,并探索网络文化产品的评价认证机制,打造出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在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大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要策划出一系列品质高、渲染力强、正能量足的网络文化产品;二是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形式,开展“网络文化作品评选”,组织不同校园主题的微视频、公益广告、摄影展等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通过师生自媒体进行推广宣传,营造浓厚的网络文化氛围;三是要加强网络文化策划队伍的建设,要让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尖上、口才上有“几把刷子”,各高校可通过建立“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来来历练队伍,建立培训和奖励机制,定期策划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大力发挥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让学生的自媒体真正参与到网络文化氛围的正面营造。

参考文献

[1]刘景东,孙岳,浅析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03).

[2]王小占,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调查和建议——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议,2013(06).

作者:李家祥 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