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概念分析

公民教育是公民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培养公民能力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包括获取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性。公民知识包括对政府、社会、国家的理性理解,认识以公民身份参与国家活动时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公民技能包括理性的批判技能和参与技能,二者肩负着落实民主政治制度、享有公共利益和实现公民资格的任务。公民品性是公民教育核心,是公民责任感的综合体现。现代公民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对国家、法律制度合理性认同,理解作为公民,国家和社会应保障其公民权利,同时认知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培育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公民观念,养成平等、民主之公民精神,其核心是塑造公民社会主体意识。公民教育实质是教育公民处理好公民与国家、社会、自然、其他公民之间的关系,实现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公民责任。它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他人关系的教育,目的是实现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必然延伸,大学生公民教育是针对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社会公共精神,使大学生合理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公民教育要突出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一)传统文化概念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形成的意识观念,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进路,反应了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以观念形态深深根植于人们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固化程度是保持传统的一种特点。社会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沁润。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像美国史学家列文森所说,中国文化传统已经和其他传统一样,只能作为博物馆中的历史展览品被妥善的锁藏在玻璃橱窗里。传统文化有其真理价值。十八大以来,以为代表的当代共产党人,从国家治理等方面,阐明了对待中传统优秀文化的观点和态度,揭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思想意蕴。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整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新的含义。

(二)传统文化现代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统,从一般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除却马克思主义开放体系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的融通与契合。具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力行思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平天下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世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共识,无论从国家与社会,还是家庭与个人层面,其对大学生公民教育均有积极作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治国理念,和而不同的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献身精神等,对大学生公民教育具有深刻影响。社会层面: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集体主义整体观念,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气,是促成大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的宝贵资源。家庭层面:家庭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基本单位,齐家就是要把家庭治理好,做到和睦、友爱、团结、幸福。这是中国人毕生所追求的充满和谐诗意的家和之道。孝是家情节的具体体现,印证了中国人讲究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础经验。个人层面: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仁为五德之首,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敬业忠诚的职业操守;至诚尽性,言而有信的诚信处世之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境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慎独、克己的修身养性思想;择善而从,仁而爱人的道德品格的自我完美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积极包容思想;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具价值的人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西方先进的思想,不仅不相悖,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积极影响是全面的。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易被公民接收,也易为大学生理解、认同、接受。大学天然有传承文化的责任,通过文化传承推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是大学生公民教育应有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亦有阻碍现代公民教育的不良因素。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国家都会对公民素质做出规定性要求。21世纪公民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张以“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宪政国家”来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公民社会作为实然性的存在,是维持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中的正确概念,公民社会是论证现代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教育重要性

现代社会,公民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建构,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弘扬与创造性转化上,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没有根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一方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抵御西方多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有利于消解现代市场经济负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会促进大学生公民素质提升,可以固本。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积极阐释

我国传统文化中,未明确“公民教育”的概念,但公民教育思想始终存在于传统教育之中,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中国推崇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对德的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也是这样,德育是核心。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使爱国主义教育得以弘扬,大学生对民族英雄,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心向往之,这是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也是推进爱国主义的感性与理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公民对民族忠诚是传统文化的固有特点,民族认同是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立足点,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大学生对民族忠诚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整体观念应归于公民的整体观念,它对大学生正确处理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注重整体,关注集体意识,特别是在家族、民族的利益上表现得突出。这种观念可现代性转化为其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现代社会提倡个性解放和张扬,但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基础上,不可能脱离于国家、社会大环境。传统文化中,对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追求,孕育了华夏民族个人人格的追求境界,特别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人格独立和道德内省与现代公民教育的道德修养是相通的,任何时代的伦理道德都是普遍的,只不过每个时代会赋予其新的涵义而已,本质是相同的。诸如中国社会对尊老爱幼认同,推崇家庭孝道皆如是。传统文化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亦是统一的。传统社会中个人通过“学而优则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在整个儒家文化背景下,追求国富民强,和谐统一的大同社会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保证了社会层级上下流动的正常状态。这对现代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建构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的态度,反映了中国人关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态度,值得在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大力提倡的。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中国人内心对人生追求的淡然,希望人作为一种智慧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与中庸的实践方法论建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价值性处理方法,对于中国人实践观念影响很大,特别阳明之后,对世人影响深远,知行合一是一种务实的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值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诸多现代公民思想,这些内容正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关系的经验理性。完全可以融入大学生公民教育之中。

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必须基于传统文化开展,特别是在理念方面,大学生公民教育,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层面都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创造性转化。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强,主体本位和能力本位意识增强,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大学公民教育呈现诸多问题,其一,认识模糊,浅度误解,把公民教育和思政、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相混淆;其二,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教育不够重视,将大学生公民教育看作第二课堂的活动;其三,将大学生公民教育中权利教育侧重向义务教育倾斜,致使公民教育的道德化;其四,大学生自身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够自觉,平等、民主、责任、法治、道德意识平淡,政治意识缺乏,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感性大于理性,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个人至上的务实态度过强;其五,大学生公民教育缺乏制度性的教育和训练。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立足于传统文化。

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土壤,离开了土壤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移植,移植了也会水土不服,传统文化是养心养身的文化,只学科学技术,不可能形神兼备。传统文化融进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进化为特定文化基因,成为文化潜意识。丧失文化记忆,内心会丧失价值感,行为模式会失去规范,伟大的传统必然有深远的智慧。大学生公民教育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积极创新改造,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润物细无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大学生公民教育采取的路径应该是全方位的。

1.国家层面。

首先,制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制度,从上至下各个层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公民教育,张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其次,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对爱国主义来源性肯定,进而加强大学生爱国意识培育。传统文化可以让华夏民族建构起血脉相联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薪火相传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它的延续和发展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这足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再次,无论民主政治还是公民教育,都是在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历史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经验时,要求防止“公民教育”的去意识形态化和拿来主义的倾向,要结合本土文化和国家实际情况开展创造性的转化接受。

2.社会层面。

首先,积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支持成立各种传播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形成有底蕴的社会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促成大学生公民教育系统性,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公民教育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方向,要保证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正确方向。其次,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宣传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推进,特别要利用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以及创新改造的新媒体形式,开发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典型案例,形成体系性的通俗形式的公民教育形式,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形影不离,为公民教育奠定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再次,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中探寻公民教育的适合模式,突出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热情。通过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着眼于建设现代公民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情感因素中寻求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取向。最后,以全民阅读作为切入口,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活动,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改变陈旧阅读观念,以阅读中国古典传统名著、马克思经典著作为导向,形成大学生追求传统文化涵养的阅读氛围,加强哲学认知,践行史学明智,追求科学理性,陶冶文学情怀。

3.学校层面。

目前,高校“两课”承担着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任务,其内容包涵有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等。高校还未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公民教育体系建构,一方面在建构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首先,推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筑大学生公民教育平台,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意识,通过系统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公民水准,制订公民教育大纲,明确公民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其次,发挥思想政治和社会实践课的作用,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可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和补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再次,在学校管理中,积极主动地将公民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日常规范管理中,将公民教育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培育公民意识和提升公民能力行为相结合,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建构公民文化氛围,特别要加强传统人文素质,发掘民族优秀文化,助推大学生公民教育生活化和实效化。然后,通过社团形式提供校内各种民主、协商的参与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参与管理意识,重视自我权利以及发挥自我承担责任的意识。积极实施公民责任教育,注重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特别是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最后,建立校外社会参与机制,建构大学生自我参与公民教育的体制与机制,锻炼大学生公民行为,为大学生社会参与提供保障,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公民教育。

4.大学生个人层面。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理念、内涵,以及对自我成长帮助的理解,主动融入到公民修养过程中,充分进行自我教育,主动猎取传统民族文化的案例,推动经典阅读常态化,利用诸如儒家经典、史学著作等国学经典打造自我教育的绿色湿地。其次,充分阐释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作用,特别是“家天下”传统,孝道作为维护家庭秩序的传统与大学生公民素养生活化的准确切入点。再次,强调传统文化伦理自觉、整体精神和献身精神,推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充分利用这种自己对自己立法的道德自觉。教育大学生要注意实现道德自觉与法律自觉地统一,既弘扬修身思想,完善公民道德修养,又注重权利与自由的意识培养,这有助于在大学生公民培育中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以及金钱至上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最后,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培养大学生自身修养,通过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修身之道经过现代的改造,让其成为大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基点。汲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加强创新性社会的构建和大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

五、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中资源汲取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结合是天然的,不存在任何牵强的附会,它是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环境,只有立足于传统,才能发展现代。不可能割裂了传统,单独发展一种西方公民教育体系,这不符合我国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架构。故立足传统,着眼现在,展望未来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优秀文化汇聚的民族精神与公民教育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本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富强、民族兴盛的精神动因。必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寻求推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可以说,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大学生公民教育,以实现民族精神与公民教育相结合,不仅是一个视角、思路上的创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一种实际要求。大学生公民教育要达到应有的效果,离不开传统文化,在批判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抽象继承,才能体现出现代公民教育民族性和本土性与时代性,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公民。

作者:冯东山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