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一、生命观的教育意义

生命观,是人对于生命总的观点和看法,分为广义的生命观和狭义的生命观。广义的生命观包括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观点,狭义的生命观则是指对生命本体(自然生命)的认识、看法。总而言之,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以及基本观点。从生命的本质上来看,生命属性包含社会性、精神性与价值性,生命观不仅是人们单纯对生命的看法,也包含了对人和社会的共同认识。社会属性突出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人生命观取向的影响,同时决定了生命发展的价值抉择,同时,人的生命观也同样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个人而言,生命观也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传统生命观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另一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遗传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领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新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仍时刻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生命观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它运用生命教育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身,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承担生命的社会责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提升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信仰体系,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追求美好的人生。“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观的创造也是如此”。我们都沐浴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中,每一位中国人身上都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并在新时期的实践中推陈出新。因此,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中生命智慧与现代生命观教育理念的契合,发掘并揭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实践途径,对于指导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总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命哲学观点与生命观思想,其中以儒、道、佛三家对国人影响至深,他们所宣扬的一些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一)儒家“以人为本、以孝为先、内圣外王”的生命立场

“人”在儒家理论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天地万物的重心。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儒家思想中的“贵生”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即立足人类生活,其提倡作为自然界的灵长,人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儒家把“孝”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儒家注重“保身”为先,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的,不能擅自毁伤。儒家理论教育人们珍惜生命,反对任何轻生自伤的行为,更极力反对自杀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的生命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既从血缘亲情生命方面与亲人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从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并不单纯地属于个人,它还属于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甚至是国家和社会。儒家文化生命观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生命取向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讲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言,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是错误观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排斥人的个性发展。内敛谦虚的民族性格失去了张扬个性的时代特征,个体原本应有的自我意识及独立人格没有被发掘并予以强化,过度强调“大一统”导致人们对个性自由独立的品质失去了应有的思考和追求,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第二,过度强调“取义”淡化了生命价值本身的追求。个体生命和社会道德相冲突时,牺牲自我保全尊严,孔子追求“成仁取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舍生取义会得到理解和褒扬。第三,男尊女卑的道德传统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道德观念迫使女性成为家庭和男性的依附,丧失了自我,造成了女性的不自由、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第四,避讳死亡,缺少对死亡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认知。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即“死亡”是人的所有可能性中最有可能的可能性,无法回避。如果没有死亡,如果认识不到死亡,就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人也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二)道家“重生轻物、达生养生、自然无为”的生命取向

道家以“道”为核心思想范畴,其代表人物是老庄,其理论宣扬“道”创造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并赋予人自然、质朴的生命本质。道家认为,在自然界中最高贵的存在是人的生命,而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都是过眼云烟,微不足道。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第四十四章)老子以名利财富和人的生命对比,教人自重、自爱,不要贪图虚荣和名利,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老子还告诫世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追求外界的名利财富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这样可以避免遇到危险。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正所谓“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杨朱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天下最珍贵的,一切对自己身体和精神有所损伤的行为都不可取。“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吕氏春秋•重己》)。也就是说,即使贵为天子的王位也不能和生命的珍贵相比。道家同时注重养生达生、长生久视之方,希望通过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炼丹修道达到永生。老庄生命观强调“自然无为”,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自然而成,合自然是其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自然”是老庄对人的生命本质终极意义上的理性总结。生命境界的追求,表现为主体对现实环境的独立和对“自然”的追求,以独立的人格超然于一切的生命境界。这种生命境界试图突破现实有限性肉体生命存在,而实现一种无限性自由与解脱的精神生命永恒的存在。道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思考和生命关怀,重视生命价值,主张生命的个性和自由,崇尚“自然和谐”。但是,他们的这些理想缺乏现实的社会条件,过度的“崇尚自然”而“绝圣弃智”显然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难免令人产生消极避世、悲观隐世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老庄思想长期“不得志”的主要原因。老庄强调生命绝对的自由与平等,从本质上来讲无可厚非,但这种对绝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只能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小国寡民”心态使人视域狭窄,缺乏开拓精神,进而固步自封,失去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和对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

(三)佛教“众生平等、善待万物、反对杀生”的生命关怀

佛教以“缘起论”作为生命观的基础,以十二“缘生法”作为流转过程的诠释。缘起论的真谛,即在于它的平等性。大乘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平等,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由此法观之,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在对待自己以外的一切生命时,并没有任何的优越感,人类没有权力为满足自己的生活,任意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人类只有慈爱一切生命,才能有益于自己的生命。佛教非常重视生命的作用,要求人要重视生命的目的,珍惜此身,修学善法、求证解脱。佛陀曾将人生的珍贵比做:“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在没有求得解脱、真正出离之时,绝不可自暴自弃,甚至自残生命,尽管当前因种种原因而处于痛苦之中,但没有哪一种苦比得不到生命而流转生死更苦。这也是对于那些消极厌世、自暴自弃者的警示。“慈悲”和“不杀”是佛教生命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佛教经典里以杀人之罪为最重,佛教认为,人命无常,人身难得易失,生命短暂脆弱,应当珍惜宝贵生命,这是佛教对于生命的关怀。佛教以缘起思想为核心的生命观,表达了珍爱生命、众生平等和积极进化的理念,对当前社会流行的“物本”生命观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是一剂清洗良方,对于当前盛行的自杀、犯罪现象也提出了明确的忠告,充分展示了佛教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但是,佛教因果轮回、善恶报应、十二因缘论的长期影响造成了国人逆来顺受、严己宽人、顺从命运的封闭性格,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相悖。佛教宣扬“苦”是人生的本质,其消极性容易使人放弃现实世界的努力奋斗,转而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否定了现实人生的意义,丧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于当下具有火热青春的大学生而言更不可取。

三、对传统文化中生命观的思考

基于对传统文化生命观的总结评述,可以从四个维度对生命观内涵进行思考。一是生命认识。一方面,生命是平等的、一维性的,老子和庄子对于生死都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范缜在《神灭论》中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又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另一方面,追求人格完善与持守节操对知识分子而言尤为重要,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的正是君子的人格与道德操守。二是生命态度。颜真卿在《劝学》中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诫世人要尊重生命,珍惜时光,奋发有为;庄子主张“不知说生,不知恶死”,顺时顺势而为,让生命活得有价值,正确的处理社会关系,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三是生命质量。注重生命的宽度和高度,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进一步发挥其观点“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也”。四是生命责任。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传统文化视阈下对生命观的研究,丰富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维度,拓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在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省反思,也扩充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范围。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生命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抵御各种挫折、困难及悲观、厌生情绪影响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把握生命真谛,提升人生价值。

作者:袁峰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