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2篇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2篇

第一篇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日前,教育部社科司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战略要求。与此同时,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时,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鲜明地指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植根之基,实现中国梦、解答前进中面临的“中国问题”,既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也必须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2.1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

由于文化基础不牢,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问题较多,这与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晰,自我认知欠缺有直接关系,突出表现在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迷茫,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知比较主观、片面,较多考虑自我,很少考虑他人。因此,宿舍成为学生的矛盾集中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层面的提升和启迪,强化对学生品德修养、思想净化的内化过程,对学生的性格、理想、意志、情操等思想要素进行升级或修复。

2.2平衡学生的心理问题。

思想问题频发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情况:一是由于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源增加;二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冲击和负面影响,一些自制力低的学生容易受到影响;三是部分学生从入校时就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通过内修达到人与外界的和谐,尤其讲究内心平衡。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3应对网络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低使用成本,微信、微博的快传播速度,视频照像的极简易操作借助手机载体在学生中迅速传播开来,在高职院校,由于较多学生的学习奋斗意识薄弱,享乐主义盛行,经受不住网络的强烈刺激和诱惑,拒绝和排斥纪律和管理,给学生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律与自省意识,通过输送正面能量提高学生的网络免疫力,远离虚幻世界,回归集体生活。

3、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3.1传统文化意义与育人目标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也即做人的教育,这是目前大学生还比较欠缺的教育,也是国家、社会及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很重要的人格教育和精神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育人目标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容,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将学生工作的育人目标围绕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开展,使学生工作成为以人为本、塑造灵魂、培育精神的重要格局,使每项学生事务工作都体现育人目标的实现。

3.2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活动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依靠课堂进行显性教育,还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进行隐性教育。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院系及专业培养方向、校园及地方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各项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诗会、汉服节日等专项中华优秀文化活动,鼓励各院系、班级、宿舍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各项集体活动中。

3.3传统文化推广与组织结构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院系模块工作结构,各院系设有专职政工队伍,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学生,这种组织结构便于学生工作决策层在进行顶层活动或制度设计时将传统文化纳入工作范畴,并指导各级学生组织及班级开展各项含有传统文化内容的活动;另外,探索实践性强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质量效果与学生个人的人格培养成果结合起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人格培养成效方面进行评估和调研,创新育人模式。

作者:刘韵 单位: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高校所具有的文化传承职能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传承性特征使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融合。而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视角来看,我国与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平台来实现自身更好的传播与发展,换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载体,通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处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教职工以及学生才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出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并让他们在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高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充分挖掘,并通过和现代生活的结合来对高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会做出正确的引导。在西方文化及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以及冲击的今天,更有必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德育教育工作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包括高校环境建设和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在环境建设方面,应当认识到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对高校教职工以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首先应当对高校的自然环境进行优化。对于新建高校而言,校址的选取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风景优美的地方是高校最为理想的选择。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重新选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些高校应当重视对自身布局以及规划的优化,在确保布局和规划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基础上让校园体现出科技型以及人文性,从而实现环境、建筑与人的统一,体现出“天人合一”与“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意境;其次有必要重视高校环境的美化与绿化,让高校环境能够实现公园化与园林化,从而使高校充满活力与生机并发挥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设施建设方面,要重视体现出高校设施的人文性,即将高校设施的实用性作为前提,并最大化的实现高校设施对教职工以及学生审美需求的满足。以图书馆建设为例,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确保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其次才需要追求外观设计。

(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校制度文化是推动高校发展目标以及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拥有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上,高校需要具备科学的制度文化,从而强化高校的纪律与管理。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在规章制度设计与施行中的融入。这要求高校能够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中尊重师生的意愿以及发展需求,并能够对师生的合法权利以及学校的利益和秩序发挥出维护作用,同时要与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另外,制度文化的建设应当重视引导而不是管制,这要求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用具有人格化的规章制度来凝聚和激励师生并对师生在学习、教学以及科研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进行调动。而规章制度本身也应当做到目标清晰、内容明确、容易被理解与接收并且实施起来方便简洁,从而体现出规章制度的人性化与科学化;其次,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以高校特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市场需求和时代要求的变化对高校制度作出创新。同时高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渗透,从而在提高师生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水平的基础上将制度内化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办学理念是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时展而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办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地位。这需要高校对自身的历史使命做出充分认知,在结合高校特点以及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办学理念对高校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必须在理念上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作出肯定,从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在校风建设方面,事实上当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风建设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主要体现为高校校风建设中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创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许多优秀思想的弘扬,这些思想的弘扬对于激发高校师生发奋进取的精神以及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发挥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校风建设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应当继续坚持,从而发挥出我国传统文化在开启师生智慧、净化师生心灵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面,我国高校不仅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对高校所突出的要求,同时要重视对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如诚实守信、勤奋踏实、爱党爱国等,这些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形成可以利用校训体现出来,所以在校训的确定中,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体现和发扬。

作者:裴斐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