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校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为了推广高校博物馆在高校内的应用展开相关分析,分析主要阐述了博物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博物馆现状及问题、高校博物馆应用优势与应用策略、高校博物馆应用注意事项。高校博物馆更要立足本馆的实际,增加活动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创新,让高校博物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根。中华文化通过一件件文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精神标识,所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曾说过:“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与大学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而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发展载体,可以最大程度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05年,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建立南通博物苑,不仅标志着我国第一座近代博物馆的诞生,更是标志着我国第一座高校博物馆的出现。高校博物馆的出现,在文化传承、大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展示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格局,其中有很多物件都具有文化代表性,可以将其视作文化的具象性体现。而博物馆就是收藏这些物件,并将其展示给现代人,通过物件的背景故事、形态等将文化展示给人们,可见博物馆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文化展示关系。文化展示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手段,当人们看到代表某种文化的物件之后,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场景,这种场景将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最终实现文化传承。

(二)文化集中输出关系

任何代表传统文化的物件,本身就具有文化输出作用,但在历史演变下,多数物件散落民间,形成了文化分散作用,在缺乏集中化处理的条件下,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体会文化输出是十分困难的。博物馆的主要责任就是搜集这些物件,将其集中收藏后进行展示,整合原本分散的文化体系,代表物件文化输出得到集中化处理,说明博物馆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存在文化集中输出关系。

二、博物馆现状及其传承文化中存在的困难

(一)现状

根据普遍案例可知,目前博物馆主要存在三大特征,即民办博物馆数量增长较快、独立于世,文物更新慢。下文将对三大特征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1.民办博物馆数量增长较快

中国博物馆以文物系统博物馆为主,民办博物馆为辅,目前我国民办博物馆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的风潮。相对于文物系统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资源、展品等内容都相对具有特殊性,甚至有部分民办博物馆并不具有传承、发展文化的特性。

2.独立于世

现代博物馆无论其性质如何,基本都具备独立特征,即博物馆属于独立个体,不同于商业存在很多链接关系。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在于:因为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文化,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不能具有太多的商业气息,由此导致博物馆存在独立于世的特征。

3.文物更新慢

博物馆内展品,一般均为文物,而文物的取得时间并不可控制。再者,博物馆获取文物途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如今,文物仿造水平都能达到以假乱真,所以为了购买展品具有代表性且质量高,鉴定时间通常较久,导致文物更新就变得较为缓慢。

(二)常规博物馆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以上三大特征,博物馆运作中存在三大问题,分别为与当代人诉求不吻合、文化输出方式缺乏创新、推广困难。下文将对三大问题进行分析。

1.与当代人诉求不吻合

当代社会环境中,现代化、信息化较为普遍,加之当代人在闲暇之余更倾向于富有趣味性、娱乐性、新鲜感的场所,故博物馆内中规中矩、古板的展览陈设、文化氛围,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与当代人们的生活诉求具有差异性。因此,人们受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少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

2.文化输出方式缺乏创新

常规博物馆在陈列表现上因循守旧,千篇一律,而文物的展示、收藏,也更多的是被集中化处理,相对而言,文化输出渠道只是日常讲解、展板,而展板内容大多为文物名称、年代等,虽井然有序,但却令观众产生距离感,感到没有新意,千篇一律。加之“与人群距离较远”问题,博物馆在文化输出渠道方面不愿去创新,使之受限。

3.推广困难

受文物更新慢特征影响,博物馆的宣传推广难度较大,在推广渠道中都很少看到博物馆的推广信息,即因为博物馆的特殊性,不便采用商业化的推广手段来进行宣传。这一条件下参观者在参观数次之后便会失去新鲜感,再做宣传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独立于世的特征,博物馆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少,这一点同样对博物馆推广造成了限制。

三、高校博物馆应用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与应用策略

(一)高校博物馆应用优势

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之间存在很多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环境上的区别、受众群体上的区别、性质上的区别。首先在环境上,高校博物馆自然坐落于高校环境内,不同于常规博物馆分布于城市环境当中。其次在受众群体上,高校博物馆主要面向高校学生,而非所有社会人群。最后在性质上,高校博物馆在文化输出目的上更加纯粹,所有馆藏只要具有文化输出功能即可,不同于常规博物馆对馆藏真伪有极高的要求。结合以上分析内容,高校博物馆较于博物馆进行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五大优势。①与受众群体距离较近:在环境、受众群体的特征区别上,高校师生直接在校园内就可以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由此就消除了前往博物馆参观距离较远的问题,同时因为博物馆坐落于高校内部,所以其文化输出可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不断激发师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抵消需求上的距离。②支持多元化文化数据渠道建设:现代高校早已实现了信息化运作,而博物馆的文化输出功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可以与校内信息化渠道融合,使博物馆文化输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输出,体现出多元化特征。③易于推广:高校博物馆的距离、输出渠道得到扩张,在学生群体中则可以以平台方式更好地进行覆盖式推广,较于常规博物馆大大降低了推广难度。④文物更新速度提升:因为高校博物馆对展品的质量要求相对于专业博物馆较低,所以,只要展品具有文化代表性即可,降低了博物馆成本。所以,在这一条件下,展品搜寻、采买工作相对容易一些,也提升了展品更新速度。⑤文化传承更具针对性:常规博物馆面向所有人群开放,并不具备针对性,加之现状问题,导致传承效果并不理想。而高校博物馆建立于高校内,其受众群体大部分为在校学生,这一条件下就使得文化输出更具针对性,同时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对其进行文化输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开发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

高校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和符号象征。今天的大学在多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高校博物馆也逐步承担起大学文化建设、科学研究、通识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多重责任,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策略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展馆布局、活动开展、文化宣传、学生意识培养。下文将对各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1.注重主题,丰富展品,发挥文化共享作用

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展馆布局、展品陈列方面更倾向于与高校学科建设相吻合,其建设水平随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成为校园文化积淀的载体和传承校园文化的空间。所以,在展品的选择上,不必侧重于珍品,而应以具有典型代表展品为主,突出主题,保证文化体系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博物馆更贴近于文化传承,应在实物陈列的同时增加图文介绍,如:相关历史背景阐述、故事等内容,增加多媒体技术对文化背景进行展示,此举既可以更好地营造博物馆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积极性,从而发挥文化共享作用。

2.举办文化活动,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学,我们要进一步让专业课堂与高校博物馆紧密结合,将高校博物馆作为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原创的重要平台,让学生通过对器物、展品的研究,涵养文化品质与精神。因此,应围绕博物馆开展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教学活动,例如货币文化节、实物教学等。改善常规依靠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产生一个很好的升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热爱,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建立文化基地,做好文化传承

高校博物馆通常以文物为核心,通过收藏、展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引领、弘扬民族自豪感的作用。现如今,文化多元化、全球化,高校博物馆更应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使命。以学生为目标群体,利用馆藏和场所优势,建立传统文化基地、科普基地,传播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传统,使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以富有趣味性、科普性的主题内容进行多媒体信息编排,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如:利用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进行宣传,将其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与公众分享,把传统文化的内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并传递下去,从而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4.学生意识培养

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具备自主接触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在高校博物馆应用中,应当对学生该项意识进行培养。意识的形成源于兴趣与求知欲,这一点在以上策略中已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针对求知欲,在教学、博物馆活动中,应当提出一些开放性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将自主通过博物馆来获取相关信息,此时学生会将博物馆作为思考支撑,激发其求知欲。

四、高校博物馆应用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一)与教学内容吻合

在高校博物馆的应用初期,很多高校会效仿常规博物馆来进行建设,但结果显示高校博物馆馆藏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这一表现虽然具备文化传承功能,但丧失了引导学生的功能。当高校博物馆馆藏与教学内容无关时,其对于学生而言就只能用于参观,这一条件下学生只要参观过几次,兴趣就会迅速降低,在之后的学校生涯中不会再次参观,而如果馆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则学生为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多次前往博物馆来获取信息与灵感,说明博物馆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在高校博物馆应用中,除了要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以外,还要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引导。

(二)凸显公益性

常规博物馆虽然同样具有公益性质,但依旧会通过“收取门票费用”的手段来盈利,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高校博物馆基础上,其公益性当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博物馆应用一般不能有盈利渠道,当免费开放。此外,高校博物馆的馆藏不应过分要求珍品,应首先以实现展览主题的完整性为首要目标,而在后续展馆建设中再不断完善珍品,这样不但减轻高校经费压力,也是支撑高校博物馆免费开放、进行文化内容输出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高校作为历史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的中心,更应规范高校博物馆建设,并建立健全博物馆管理与运行机制,办出地方特色,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跃进,魏威.试论大学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以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17,31(2):34-36.

[2]孙海东.论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7):84-86.

[3]丁晓玲.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228-229+256.

[4]刘欣.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实践模式——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为例[J].学理论,2016(6):175-176.

作者:刘梦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